㈠ 初三年纪物理力学的杠杆一节的相关知识点 谁知道
(1)杠杆的基本概念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的五个术语: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3)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②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③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㈡ 求杠杆一课程设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 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 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 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 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㈢ 如何上好小学必修的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的必修课,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科学课教学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小学科学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玩耍中去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根据新课标理念,这种学习过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学,想去学,并且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需要变为实实在在的需求,从而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一般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五年级科学《斜面》这一课,我先用自行车推上台阶实验来创设情境,因为这是学生经常做的事件,大家七嘴八舌说出许多方法,然后我又叫学生用自已想出来的方法去做,最后大家得出来结论是用斜面来推最好最省力。虽然学生平时都是这么做,但不知道什么原理,通过这个实验由于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意图。
再如:我在上五年级《杠杆》这一课时,我在学校旁边上找到一大水泥块,足有三百斤,我把领到大水泥块旁边,问学生们怎样才能把它移开,学生们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围观探试,更有的直接去推,但水泥块纹丝不动,这时我又把充满疑惑学生带回教室去做杠杆的实验。课后我又把学生带到水泥块旁,这时,大家都认为可以用杠杆去搬,于是我从学校保管室拿来两根铁棒,由几位学生一起用力终于把水泥块移开路边。在这一节课开始我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创设悬念,然后经过学生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并且使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进一步推动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这样更易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放手实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外面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观察,去理解掌握;还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肥沃的土壤》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一块比较肥沃的田里,让学生们分组去挖土壤中东西,并让他们收集起来。过了20分钟后,我又把他们带到一块比较瘦的田里,继续让他们挖,同样把挖到的东西收集起来,最后在实验室里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土壤肥沃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比较高,一些学生甚至把石块、砖头角都收集来。然后我又安排学生课后用瘦的土壤在大玻璃瓶中饲养蚯蚓,每天给它们饲喂一些菜叶,一周后带来观察。一开始,只有极个别人去做,后来大家听他介绍后,大家就来了兴趣,探究欲望高了,就都动手饲养起来,并经常交流起经验,到最后带来观看时,发现大家做的都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时,既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科学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并不是一个学生可以解决的,必须要多个学生一起来解决,如学生实验、对某个问题的讨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探究科学的同时更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互相配合,并且与环境和谐保持一致。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的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科学课上,我经常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且获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学习《降落伞》一课中要求做降落伞,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充分好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倾听实验的注意点,然后让学生小组互相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实验。这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完成了学习目标,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在讲《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有一个做土电话的实验,做完后要试通话时需要两人以上进行配合,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内活动,后又安排小组间活动,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明白了土电话能通话的原理,解决了土电话通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让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并且课堂比较活跃,效果非常好。
科学是在原来的常识课基础上改进的一门学科,它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备课,还要充分准备各种实验器材,构思出各种疑难问题,上课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要学、想学、会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求。
㈣ 杠杆原理是什么
初中物理学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㈤ 怎么找杠杆的动力和阻力
当杠杆转动时,使杠杆转动的力就是动力,(施力的点叫动力作用点);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就是阻力(施力的点叫阻力用力点)。
动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通常用L1表示。杠杆的阻力臂指的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通常用L2表示。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受力物体都是杠杆,作用于杠杆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5)杠杆这节课怎么导入扩展阅读
根据动力点、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杠杆的分类有:
1、支点在动力点和阻力点的中间,称为第一类杠杆。既可能省力的,也可能费力的,主要由支点的位置决定,或者说由臂的长度决定。动力臂与阻力臂长度一致,所以这类杠杆是等臂杠杆。例:跷跷板、天平等。
2、阻力点在动力点和支点中间,称为第二类杠杆。由于动力臂总是大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省力杠杆。例:坚果夹子,门,钉书机,跳水板,扳手,开(啤酒)瓶器,(运水泥、砖的)手推车。
3、动力点在支点和阻力点之间,称为第三类杠杆。特点是动力臂比阻力臂短,所以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然而能够节省距离。例:镊子,手臂,鱼竿,皮划艇的桨,下颚,锹、扫帚、球棍,理发剪刀等以一手为支点,一手为动力的器械。
㈥ 怎样可以学好物理杠杆的这一章
上课好好听!
下课多做题!
多想象一下,与实际联系一下!
初中物理很简单的,就是因为与实际联系的很近!!当然,不会的题,与实际一联系,就知道答案了!毕竟我们的现实和初中物理很接近的!
初中物理不难!放宽心去学!不要放它吓到你!
还是多做题啦。基础掌握好了,就好了
我当初也是旷了好几节课,什么都不会,着急啦,不过最后多做题,概念的东西都会了,就好了
http://www.wsbe.com/chu/zk2006/wu05hb07.html
这是中考的题,做做这些,会了基本就没什么了
㈦ 怎样移动重物ppt
怎 样 移 动 重 物
[ 2007-6-20 15:53:00 | By: 王剑 ]
2、怎 样 移 动 重 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单器材做杠杆平衡等观察实验,做实验记录,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
演示材料:各种工具(剪子、钳子、等)、硬木版、粗铁丝、投影课件、杠杆三点示意图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教学难点:分析生活中常用多种工具,理解体验各种工具往往是杠杆的变形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山上滚下来一块大石头挡住了道路,你能想办法把它移到一边去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讲解:同学们刚才想了很多方法,其中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棍来撬。
(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叫做杠杆。书: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移动的硬棒。(板书:杠杆),
在杠杆上有三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被沉重的大石头压着的那点叫做重点(板书:重点),这个点承载着大石块的重量。手握住杠杆对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板书:力点)
2、指导学生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1)讨论: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是不是只要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2)研讨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作个实验:(出示实验装置)这个实验装置有些象我们平时玩过的翘板,这块木版上画有刻度,在这里我们叫它杠杆尺。
讨论:你能有几种摆法使木板平衡?
各组领取实验材料
(3)分小组实验:
讲解:下面各组准备实验,看看你们能有多少种摆法使木板平衡,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汇报时可演示自己的实验)
分组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知道了什么?
(5)教师小结(边演示):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可以知道,使用杠杆提起重物,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才会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就会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会不省力也不费力;
(6)实验:提问:把支点朝上,是否也省力?
用你做的小秤研究研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
师述: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
4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谈话: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杠杆,你能说出几种并讲出其中的道理吗?
(1)(出示剪子)讨论:剪子是不是杠杆?那里是支点、力点、重点?要剪一块很硬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刀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为什么?
(2)(出示钳子)讨论: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力点、重点?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
(3)(演示用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的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力点和重点?支点到哪一点的距离比较长?
(4)出示(镊子):这是什么?镊子是不是杠杆?在镊子上,哪里是支点、力点、重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比一比镊子和剪子夹粉笔头,那种工具比较方便?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象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为了工作方便,有的还是费力的。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装置”
2提问: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五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力点的位置与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假设和预测:当力点的位置与支点的距离越大时,用力会变小
实验器材:杠杆尺(中间可以自由转动,带有均匀刻度的直尺)
钩码、弹簧秤、铁架台、笔和记录纸
实验过程:1、将杠杆尺的中间悬挂在铁架台上,作为支点
2、用两个钩码悬掉在距离支点左边两格处
3、用弹簧秤分别拉在杠杆尺右侧的不同的位置上,
使杠杆尺平衡
4将弹簧秤在不同位置上的数据记录下来
5分析表格里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
㈧ 杠杆这节怎么上比较好呢
四、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O
F1
l1
l2
F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l1
l2
F2
F1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