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80年代中国汇率变动情况

80年代中国汇率变动情况

发布时间:2022-02-13 16:00:05

⑴ 为什么80年代中国的人民币兑换美元还多现在还更少了兑换美元是越多好还是越少越好啊

还是兑换的多点好,生活多幸福啊,怀念汇率8时代

⑵ 用汇率理论解释198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上www.aicai.cn爱财网上去找找答案吧

⑶ 建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历史汇率

1:1,即使按今年的量,中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四五倍了,人均也超过了。意味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全盘碾压。美国经济优势不复存在,也意味着不会有大量富豪和科技人才留在那里,美国已不是现在强大的美国了,现在美国境内会陷入动荡和混乱,因为债务危机肯定是暴发了,随着富人外流,所谓人均收入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国家陷于破产,中央控制力弱会导致地方分裂,双方不妥协意味着战争和分裂。世界势力的真空会造成短暂的混乱和革命。

国外混乱中国国内相对安全,海外华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国人购买力提升。国家会扩大进出口力度,培育良好的国内市场。也有更多财力开发西部国土,分配水资源治理沙漠。既拉近了到欧洲中东的距离也平衡了东西部发展,建立可靠的大粮仓。改善和亚洲各国的关系和交通,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海外利益。中国周边国家和非洲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发展,欧洲各国因自身革命陷入混乱,中东各国矛盾可能通过战争得到释放。

对普通老百姓,手里钱值钱了,不再有外国品牌歧视,各国都会优先重视中国市场。网络上没有美分支持,喷子会少很多。出国游增加,但会避免欧洲北美和中东的战火。出国直接用人民币,不需要兑换,过关不需要给小费,有不满随时投诉,人身安全也更有保障。有了国家做后盾,在哪里都有尊严。

附:不可能突然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伴随着gdp继续增加,国力继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在剧烈的汇率变动中企业因为持有贬值的货币或货物带来的损失。长期看人民币和美元同价,人民币有足够强的购买力,意味着大量国外有价值的公司被收购,有价值的资源也被收购,顶级的科技人才为我所用。这意味着我们在全世界有更多企业和单位,提供更多的岗位。不能只想着中国生产的东西相对贵了卖不出去,国内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全球一体化,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受成本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科技投入,规模等。除了人工物流基本上都是全球适用的统一价。并不是说只有通货膨胀还会有通货紧缩,产品降价也是可能的,参考近几年钢材波动和钢材相关产品机械价格波动。

赚钱就要往外看,往家外,国外看,不要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分家产,分国产,那是相对有限的,只会越来越穷。眼界放开了,财富就多了。

附图中可以看到80年到94年的贬值周期中国占美国gdp的比例是减少的,94年之后是升值周期,中国gdp占比是显著增加的。对比两个时期,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大家怎么看?

⑷ 1980年-199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1980年1美元兑换1.4900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768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9249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573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2043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6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1 元人民币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2 元人民币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因计算方法不同上表数据可能与其他来源的数据略有差异。

拓展资料: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稳定(五、六十年代)、升值(七十年代)、贬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稳定(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四个过程。

⑸ 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历史

我这有篇更全面完整的: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希望采纳

⑹ 80年代左右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啊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汇率)
年份 汇率(1美元合人民币多少元)
1949 2.3
1950 2.75
1951 2.238
1952 2.617
1953 2.617
1954 2.617
1955 2.4618
1956 2.4618
1957 2.4618
1958 2.4618
1959 2.4618
1960 2.4618
1961 2.4618
1962 2.4618
1963 2.4618
1964 2.4618
1965 2.4618
1966 2.4618
1967 2.4618
1968 2.4618
1969 2.4618
1970 2.4618
1971 2.2673
1972 2.2401
1973 2.0202
1974 1.8397
1975 1.9663
1976 1.8803
1977 1.7300
1978 1.5771
1979 1.4962
1980 1.5303
1981 1.7051
1982 1.8926
1983 1.9757
1984 2.3270
1985 2.9367
1986 3.4528
1987 3.7221
1988 3.7221
1989 3.7659
1990 4.7838
1991 5.3227
1992 5.5149
1993 5.7619
1994 8.6187
1995 8.3507
1996 8.3142
1997 8.2898
1998 8.2791
1999 8.2796
2000 8.2784
2001 8.2770
2002 8.2770
2003 8.2774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稳定(五、六十年代)、升值(七十年代)、贬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稳定(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四个过程。今后的总趋势必然是长期的升值。为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为了世界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我认为,人民币应当经历长期缓慢升值的过程,以便给中国国内企业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人为压制人民币,使之不升值,或者任由人民币自由升值、过分升值,都是不可取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应当真正浮动起来,应当受到有效管理。“浮动”,“管理”,应当兼顾,不可偏废。

⑺ 90年代至今人民币汇率变化历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兑换人民币金额。特别说明:1949年-1952年采用浮动汇率换算,53-71年都是2.462。

(7)80年代中国汇率变动情况扩展阅读:

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下降,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影响汇率变化因素:

(1)国际收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该国对于外汇的供给大于对于外汇的需求,同时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则该国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对外升值;如果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但美元却保持长期的强势,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正在研讨的课题。

(2)通货膨胀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通货膨胀,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高,则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当然利率影响的资本流动是需要考虑远期汇率的影响,只有当利率变动抵消未来汇率不利变动仍有足够的好处,资本才能在国际间流动。

参考资料:汇率 网络

⑻ 80年代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快速上涨是为啥

产能壮大了。
就是你原来吃一个馒头,可后来你吃三馒头,如果还用一毛的话肯定不行,对于做馒头的以前是十个馒头十个人吃,可现在是三个人就吃完了。

⑼ 80年代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否是对人民币高估的结果

中国一直保持外汇管制,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直到今天都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所以不是什么高估的问题。
80年代,中国刚刚开放,国内消费品奇缺,同时急需引进大量的生产线,而可出口产品很少,造成了实际上的外汇紧缺,所以政府愿意以很高的代价获得美元。

⑽ 中国汇率变化

针对中国这么一个封闭的市场(之前人民币在境外不能交易,因为境外没有人民币,目前虽然离岸人民币兑换市场已逐步发展起来,但目前对国内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暂时不考虑境外人民币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影响,即假设境内仍是个封闭的市场),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代表外币资金(美元)净流入,净流入部分的大部分会在境内变成外币资金的净卖出,如果净卖出部门需要让市场进行消化,则美元要下跌人民币要升值;反之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来说美元会升值,人民币会贬值。所以你的说法的对的。
但对于美元,欧元这种货币在全球自由流通的货币,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对汇率的影响作用会小很多。

阅读全文

与80年代中国汇率变动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面试 浏览:153
上海正大集团主席 浏览:320
理财保理公司出问题 浏览:594
四川融易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245
今天国内黄金价格 浏览:136
82年竹叶青酒价格 浏览:59
嘀嘀打车c轮融资 浏览:785
杠杆平衡现象的例子 浏览:699
债权投融资者更关注 浏览:565
货币期货产品 浏览:692
大宗商品每天交易信息 浏览:572
美元跌时是否合适买外汇 浏览:632
金融服务是产品还是服务 浏览:884
交易性金融资产编号 浏览:874
运城市鑫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销售产品 浏览:517
外汇局支持跨境电商 浏览:669
黄金一号玉米种子的价格为6 浏览:953
淘宝模特主图佣金 浏览:287
订书器是等臂杠杆吗 浏览:712
上海永达金融贷款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