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梭力洛克有擒纵系统吗
所有机械表都有擒纵系统,但同轴擒纵系统是欧米茄品牌独有的。
机械表工作的动力是由表内的主发条提供的,它安装在发条盒里。这个盒里还装着第一齿轮,它负责推动中央齿杆和中央齿轮:中央齿杆和齿轮再推动第三齿杆和齿轮;第三齿杆和齿轮继而推动第四齿杆和齿轮;第四齿轮则推动擒纵齿轮。这些齿轮的转动速度则由擒纵装置来控制。擒纵装置是机械表里最复杂的部分,主要由平衡齿轮、平衡弹簧、杠杆和擒纵齿轮构成。它将主发条产生的力量传到平衡齿轮上,使平衡齿轮来回摆动。当平衡齿轮来回摆动时,会带动杠杆随着来回摆动,这样,棘爪上的小突起就会与擒纵齿轮上的齿依序咬合、松脱。机械表工作时发出的滴答声就是由这里的活动发出的。平衡齿轮摆动的速度和规律决定着机械表能否精确计时。
Ⅱ 手表擒纵机构原理 如何
手表擒纵机构原理是以一定的频率,开关钟表的主传动链,是指示停、动相间并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转动,从而指示准确的时间。
擒纵机构半同期内的全锁状态:
叉身紧靠限位钉,擒纵轮齿完全被出瓦锁接,摆轮在游丝恢复力矩作用下带动圆盘钉向平衡方向自由运动。摆轮从极端位置开始回摆,直到圆盘钉进入叉口而即将撞击叉口左壁为止的转角,叫摆轮的前附加角。
擒纵机构半周期内的释放过程:圆盘钉撞击叉口的左壁,使擒纵叉转动,叉身离开限位钉,叉瓦锁面逐渐与前棱分离,而擒纵轮被迫略微倒转一个角度,直到齿前棱到达瓦冲面为止,释放过程结束。
在此过程中,摆轮转过的角度叫释放角,擒纵叉转过的角度叫全锁角,擒纵轮倒转的角度叫后退角。擒纵机构半周期内的传冲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齿前棱到达瓦冲面后,擒纵轮齿开始向叉瓦传递冲量,即齿前棱冲击瓦冲面,擒纵叉得到的冲量通过叉口右壁去撞击圆盘钉,补充摆轮在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当齿前棱冲到瓦后棱时传冲过程第一阶段结束。
这时擒纵轮转过的角度叫瓦宽角,擒纵叉转过的角度叫瓦冲角。第二阶段是齿冲面冲击瓦后棱,擒纵轮继续向叉瓦传递冲量,叉口也继续推动圆盘钉向摆轮传递冲量,直到齿冲面冲到它的后棱与叉瓦后棱即将分离时,传冲过程第二阶段结束,整个传冲过程也就结束。
在第二阶段中,擒纵轮转过的角度叫齿宽角,擒纵叉转动的角度叫齿冲角。在整个传冲过程中,摆轮转过的角度叫摆冲角。
擒纵机构的功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擒,将主传动的运动锁定(擒住),此时,钟表的主传动链是锁定的;
纵,就是以震荡系统的一部分势能,开启(放开)主传动链运动,同时从主传动链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维持震荡系统的工作。
擒纵机构是现代机械钟表的核心,最初的擒纵机构诞生于15世纪,之后逐渐进化到现在的各种样子。目前,仍有数百种擒纵机构在现代钟表上使用。
Ⅲ 首先,来科普下什么是欧米茄腕表经常提到的同轴擒纵技术
在制表业的前期,可以说是“瑞士杠杆擒纵系统”统治的时代,那时的手表普遍都会依赖杠杆擒纵装置,持续了25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擒纵装置存在诸多的弊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磨损问题。由于这种系统设计的不足,导致机芯在运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摩擦与耗损,拖累手表内部其他组件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额外消耗,时间长了对腕表的功能与保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经过数个世纪的无限探索,同轴擒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时间来到了1999年,这一年,对于欧米茄乃至整个钟表业来说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在1999年欧米茄将同轴擒纵系统推向市场之前,它的发明者、英国传奇制表师乔治•丹尼尔先生与来自欧米茄和斯沃琪集团技术部门的钟表专家们精诚合作,使得同轴技术最终满足了腕表工业量化生产的需要。这也标志着,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瑞士杠杆擒纵系统宣告破裂,欧米茄从此进入了同轴机芯的历史新篇章。
欧米茄同轴擒纵三大核心组件:擒纵叉;擒纵轮;无卡度游丝摆轮
擒纵轮:
三层式的同轴擒纵轮每年转动超过5几次,这种擒纵轮进一步优化了擒纵系统的精妙运转,使自身与擒纵叉叉瓦之间的传冲和锁接过程得以分开进行,由此改进了动力的传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腕表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擒纵叉:
带有三个红宝石叉瓦的擒纵叉仅四千万分之一克,轻若无物。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的擒纵叉采用了全新设计,三个叉瓦的独特几何结构使动力可通过水平方向的推动传递。与瑞士杠杆擒纵系统的擒纵叉相比,这一革新的优势显而易见:杠杆擒纵系统的擒纵轮与擒纵叉叉瓦垂直接触,且面积较大,在擒纵的滑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摩擦,因此必须经常补充润滑油,使其保持最佳的润滑状态。然而同轴擒纵装置可以极大的运作是的摩擦。
无卡度游丝摆轮:
设计避免了游丝同快慢夹之间的碰触所产生的干扰,极大地增强了腕表的抗震性。
欧米茄同轴擒纵机芯的优势:
1.极大的延长的腕表的维护保养周期
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是透过水平的冲力来传输能量的。较小的接触面及同轴擒纵推动动作大大减少了擒纵系统各个零件之间的磨擦,继而减少了润滑油的耗损,使得大大的延长了腕表的耐用性。
2.持久稳定的精准性
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的顺时针冲力,则透过擒纵轮齿直接传输到摆轮滚轴上的叉瓦。因此,同轴擒纵系统具有更高的机械效率,确保了特久稳定的精准度,从而提供长久的卓越走时表现。
3.出色的抗震能力
将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与无卡度游丝摆轮配合使用,腕表速率便可借由更改摆轮的转动惯量以作调整,而非不断地更改游丝的有效长度。由嵌入于圆形摆轮上的微型螺钉来实现这项调校。该设计不但改善了抗震性,更避免因碰触游丝所导致的干扰。
Ⅳ 老式的机械座钟机芯的擒纵系统怎么调节,谁能说一下!
不难,但是一时半会你不容易学会,我是业余专门修古董钟表的
Ⅳ 陀飞轮与同轴擒纵区别
一、发明时间不同
1、陀飞轮: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
2、同轴擒纵:于1974年发明的擒纵装置。
二、发明人不同
1、陀飞轮: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
2、同轴擒纵:是一种由英国钟表大师乔治·丹尼尔斯发明的擒纵装置。
三、特点不同
1、陀飞轮: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地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
2、同轴擒纵:同轴擒纵建基于杠杆擒纵并加以改良,大大降低了能量流失的情况。这项发明被公认为杠杆擒纵之后,钟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同轴擒纵内含三层式同轴擒纵轮,能够将锁定功能与脉冲分开,从而免除了杠杆擒纵的滑动阻力,棘爪与棘爪之间亦无需添加润滑油。
Ⅵ 钟表擒纵机构总共有几种是哪几种
擒纵机构种类很多,按其与振动系统联系的程度可分为两类。①非自由式擒纵机构:擒纵机构和振动系统经常保持运动上的联系。它包括直进式、后退式和工字轮式擒纵机构等。②自由式擒纵机构:只有在释放和传冲阶段,擒纵机构和振动系统才保持运动上的联系,其余阶段振动系统处于自由运动状态。它包括有销钉式、叉瓦式和天文钟式擒纵机构等。
①后退式擒纵机构(图5):广泛用于低精度摆钟。它的叉瓦锁面和冲面是同一平面(工作面);进瓦的工作面是一圆柱面,其圆心与擒纵叉的转动中心不重合;出瓦的工作面是一平面。叉瓦和擒纵叉作成一体。传冲后,叉瓦工作面将迫使擒纵轮后退一个角度。 机械钟表机构 ②叉瓦式擒纵机构(图6):应用最广的擒纵机构之一。工作时,擒纵轮由传动系取得能量,通过擒纵轮齿和叉瓦(进瓦或出瓦)的作用转变为冲量传送给擒纵叉;通过擒纵叉的叉口和双圆盘的冲击圆盘上的摆钉的相互作用,再将冲量传给振动系统。双圆盘的保险圆盘和叉头钉,摆钉和擒纵叉的喇叭口是保证机构正常工作的保险装置。 机械钟表机构 ③销钉式擒纵机构(图7):与叉瓦式擒纵机构的不同之处是,在擒纵叉上用两根圆柱销钉代替叉瓦,冲量只沿擒纵轮齿冲面传递。这种擒纵机构结构简单,精度要求低,制造方便,多在闹钟和低精度表中采用,俗称粗马结构。
Ⅶ 陀飞轮表是否比固定擒纵系统的表准怎么看国际品牌的陀飞轮产品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陀飞轮的目的是 为了让表走的更精确 它的构想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 我们的手表 是发条带动齿轮转动运转的 因为手表可能向各个方向旋转 没有人带着手表 一动不动 追求精准的制表师们使用了一些解决的办法首先是五方位校时 就是调教手表在各个角度的精准度 但是仍然觉得不够 最终由一个人想到了陀螺仪 陀螺仪是可以向各个方向旋转 并保持平衡的复杂机械结构 它利用的是物体旋转的平衡性 平衡力来解决重力问题 虽然理论如此但陀飞轮手表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期待的精准性 不过它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代表了一种追求 和品位 钟表的价值就是它的复杂与精密 比如万年历 三问表 若从精准度上看 任何一支几千元的石英表都超过最昂贵的机械表喜欢陀飞轮 大概是一种情结吧回答完毕
Ⅷ 机械手表和水运仪的擒纵结构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现代钟表的擒纵机构与水运仪象台里的大不相同,因为它有自主的机械振荡器,所有的传动轮及其轮齿数和传动比,一定要符合时间单位的换算,实际上擒纵机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在“擒”住轮齿的,传动末一级齿轮叫“擒纵轮”,“擒纵轮”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齿形;“纵”就是间歇释放轮齿,什么时刻释放由摆轮旋转的角度决定。
大概只有在钟表里面才有擒纵机构,它是个非常奇妙的装置,有历史考证和说法,钟表里的擒纵机构是中国人在北宋年间发明的,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钟。
但我感觉那不过只是擒纵机构的一个雏形,和现代钟表里的大相径庭,中国古代发明的东西是不少,但都以朴素自然的经验成分为多,缺乏科学实验也没有上升为理论,不采用相应的物理和数学原理知识,就不可能使发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那些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却都在欧洲被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了的重要原因,很多事情并不在于人家拾咱牙慧,而是因为国人自古都不重视工科的理论研究,科学家和著作出的少之又少。
现代钟表的擒纵机构与水运仪象台里的大不相同,因为它有自主的机械振荡器,所有的传动轮及其轮齿数和传动比,一定要符合时间单位的换算,实际上擒纵机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在“擒”住轮齿的,传动末一级齿轮叫“擒纵轮”,“擒纵轮”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齿形;“纵”就是间歇和周期性的释放轮齿,什么时刻释放由摆轮所旋转的角度决定。那是当摆轮转到接近“0度”附近位置时(无力矩时静止平衡位置),将与擒纵叉头碰撞,从而带动擒纵叉旋转,同时迫使擒纵轮后退,并让擒纵轮齿离开擒纵叉瓦锁面,进入倾斜的擒纵叉瓦冲面,开始传冲,这是个急促和周而复始的过程。
Ⅸ 请帮我找一个手表擒纵结构的简单介绍
自从钟表发明以来,工匠们为了追求能更精密的计时而在擒纵器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从事改良,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演进,到了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分离式擒纵结构设计。当时,一位名叫 Thomes Mudge 的制表师为了改良早期擒纵结构中擒纵轮的轮齿与摆轮的零件之间过多摩擦的问题,而将摆轮与整个擒纵结构脱离出来,这样的基本设计再经过改良就成了今天最广泛被使用的「杠杆式擒纵」(lever escapement),也就是俗称的「马式擒纵」。在机械腕表的机芯中,擒纵系统主要是负责制造正确的频率使腕表能够正确走时;同时,擒纵结构的精密与否也牵涉到计时精准度,就好比电脑中负责分配管制所有资源与资料的运算的中央处理器CPU般精密而重要。在象徵顶级制表工艺的「日内瓦十二法则」中就有七项法则是规范擒纵器的制造,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以下我们将就擒纵系统的组成构造及运作原理作一概括性的分析。
杠杆式擒纵结构主要是由擒纵轮、擒纵叉、摆轮和游丝等部分组成。在整个机械运作的顺序上,发条释放的能量在经过中心轮、第三、四轮的减速之后,传动到擒纵轮与擒纵叉产生推力驱动摆轮,再由摆轮上游丝的反作用弹力造成摆轮规律的往返运动,并控制擒纵轮及其之前轮系的运转以达到调速的目地。因此在整个运作的机制中,擒纵结构所扮演的正是最重要「频率提供」的功能,对於计时精准度的影响当然也最大。
Ⅹ 我想知道什么是机械表的擒纵技术和陀飞轮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擒纵机构是一种机械能量传递的开关装置,这个开关受“计时基准的控制,以一定的频率开关钟表的主传动链,是指示 停--动 相间并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转动,从而指示准确的时间。擒纵机构的功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擒,将主传动的运动锁定(擒住),此时,钟表的主传动链是锁定的;纵,就是以震荡系统的一部分势能,开启(放开)主传动链运动,同时从主传动链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维持震荡系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