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居民去杠杆对股市的影响力有多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杠杆是什么意思:杆杆在金融业的意思:以小资金,变大资金,搏大收益,放大杠杆收益大,损失大(例如您自有资金有10万元,通过杠杆可以放大1-5倍杠杆,放大五倍杠杆就是50万,您自有资金10万,加上放大杠杆的50万,一共就是60万,您可以拿这60万来炒股,炒楼)。
2015年6月开启了一波股灾,其实最大利空就是管理层去股市资金杆杆,而当时的股市一片高潮,炒股就能赚钱的时刻,很多股民放大杠杆来炒股;千算万算管理层来了去股市资金杆杆,场内资金一片恐慌出逃,引爆了一场股灾;所以去杠杆的危害性有多强,任何一个政策能致富一批人,也能让一批人破产,看谁的反应快,跟政策走。
2. 去杠杆对股市的影响有多大
杠杆对股市的影响:
中国金融去杠杆的首要波及场所是货币市场,从余额宝的收益上,数亿计投资者已经亲身体会到了去杠杆产生的威力。但对货币市场的冲击影响,人们感知到的是金融去杠杆的广度,在深度上的体会还是要回归到股市中。
从最近的中国股市来看,特别是沪深300指数最近承受的抛售压力,已经明显显示出中国金融去杠杆的影响正从货币市场逐步扩散到股市中。在沪深300指数中银行类板块的承压更为显著,从K线的形态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顶部大阴线,这是股价对这一轮金融去杠杆、资金逐渐昂贵的直接表现。为什么在股市中首当其冲的会是银行类的板块呢?银行类股票是在上一轮的央行降准降息中收益最为显著的股票,每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股票往往会得到支撑走强,这是对行业的基本面体现。同样,在这一轮的金融去杠杆过程中,曾经的最大受益者将轮回为最大的压力承受者。
目前市场主流预期,中国股市将会面临一波预期之中的、可控的有效回调。这一波的回调将会是后期健康稳步增长的蓄力过程。伴随着整个金融去杠杆的有效推进,资金将会从庞大的影子银行、金融市场逐步流向有竞争优势、具备强大增长前景的企业中去,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才能够有效生存,而浪费型、产能过剩的行业将会面临淘汰出局的结果。当然,这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比此前采用行政力量去主导要聪明得多。
3. 去杠杆严控金融风险对哪些股票影响大
个人认为,去杠杆严控金融风险对股票市场来说短期是个利空因素,而从长期来看,又是个利多因素。
直观地看,金融去杠杆会导致投入股票市场的金融资产量减少,投入资产的减少会导致购买力的下降,所以会引起市场的下跌。但从长期来看,去杠杆会把金融中的风险因素降到更低,使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这样来看此政策又是一个利多因素。
当然在股票投资市场中所有的因素都具有辩证性和相对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我们有必要看我国的股票市场政策,还有必要观察美国的以及周边市场的股票市场政策,对比分析作做出综合判断。
4. 去杠杆对股市是否有影响 - 百度知道
有一定影响的。一般来讲去杠杆的时候比如18年,相当于资金调控比较严格,股市不会很好
5. 南山控股为什么不涨
整体股市环境不好,去杠杆,委外资金撤离。
南山受国家队房地产业调控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长沙楼市的政策利空,会直接影响其预期业绩。
6. 委外赎回+去杠杆+监管加强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没有钱进入股市,当然就不可能走好。现在市场反应的是对政策去杠杆的担忧,这会导致后续需求可能会更悲观,譬如汽车销量不好会影响到销售,地产销量下滑后续传导,债券融资受限影响基建;又譬如外需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只有监管松口了,市场才算见底。行情很短,监管很长。只有欲望为马,谨慎为车,日夜兼程。
7. 奔走相告,从最新银行理财规则看如何正确加杠杆,委外
债市去杠杆主要体现在限制回购和代持两方面,而证监会方面,也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包括严控股票配资,限制结构化产品杠杆率,限制证券期货管理人及劣后对优先级的保障,甚至正常的结构化资管产品备案时间也大幅度延缓。
但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证监会监管的资管产品只是整个杠杆链条的末端,真正资金杠杆的源头仍然在银行,尤其是银行理财。
8. 什么是“股债双杀”为什么近期股市和债市的表现都不太好
就是说股票和债券跌的都很厉害,按规律来讲,股票涨的好,债券应该表现一般,要是债券涨的好,股票表现不怎么好,但是2种表示都差,是很少见的,就叫股债双杀
为了防控风险,国家一定要逼着银行“去杠杆”,简单来说就是控制银行理财的规模。因此,银行不得不把很多“委外”的资金拿回来,这在公募基金那里就表现为大额赎回。比如我们观察到,4月18日,鹏华弘达混合A(003142)的净值大涨98.1%。4月19日,中融新经济混合A(001387)的净值大涨113.7%。公募基金单日净值涨这么多显然是不正常的,因此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是由机构的大额赎回造成的,这些机构很有可能就是银行。
为什么大额赎回会造成基金净值大涨呢?
其实,我们在赎回基金的时候是需要缴纳赎回费用的,这个赎回费里的很大一部分会被计入剩余的基金资产。
为什么要有这种设置呢?
大家可以想想,投资者赎回基金的时候,基金经理是不得不卖出资产来满足赎回需求的。这种被迫的卖出很有可能会给所有投资者造成负面影响,为了补偿其他投资者,赎回费的一部分被计入基金净值,以此作为补偿。如果赎回的金额很大,基金剩余的规模很小,那么计入资产的赎回费相对于剩余的基金资产就会显得很多,基金净值就会出现暴涨。
银行的“委外”资金大部分会投资于债券,同时也会投资一些股票类资产。拿回“委外”资金,相当于银行被迫在资本市场抛售股票和债券,这会对股市和债市产生负面影响。从4月14日到4月24日,沪深300指数下跌了2.4%,中证500指数下跌了7.2%。中证500指数用短短7个交易日就抹去了之前近3个月的涨幅。我们再来看看债券的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月13日的3.3%上涨到4月24日的3.5%,上涨幅度达到17.7个BP。我们在债券投资的相关课程里说过,如果债券的收益率上升,这意味着债券的价格下跌。从总体债券市场来看,中债新综合指数(净价) 从4月13日的100.6,跌到4月24日的98.6,跌幅达到2.0%。
股票和债券同时出现下跌,就叫“股债双杀”。为什么说“股债双杀” 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呢。我们说过,股市在复苏期表现的最好,而债券则在衰退期表现的最好。简单来说,如果经济向好,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会加速,因此股市会表现的比较好;如果经济下行,则债券会表现的比较好,因为一方面,投资者的风险偏高下降,更多的人希望用债券来避险,毕竟,债券的收益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不好,大家会预期货币政策放松。关于债券的课里我们说过,货币政策放松,比如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会利好债券。
因此, 在正常情况下,股票和债券价格往往呈现出“跷跷板”效应。也就是说,如果股市表现的好,债市表现的就一般;如果股市表现的不好,债市表现的往往比较好。因此“股债双杀”这种现象就显得很奇葩。
一般来说,造成“股债双杀”会有两类原因:
第一类是经济进入了滞涨期;
第二类是政策的变化导致机构投资者非理性抛售。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类原因。
为什么滞涨期会引起“股债双杀”呢?我们分析过,滞涨期的定义是经济增长慢,同时通货膨胀率高。这被称作“经济的癌症”,因为这样的经济状况让央行所有的调控政策都带有“化疗”的特征。也就是说,央行的所有调控政策,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果央行为了控制物价,收紧货币政策,虽然可以压低通货膨胀率,但是也会让本就羸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如果央行为了刺激经济,放松货币政策,虽然可以拉动经济,但是也会为高涨的物价火上浇油。
在2010-2011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曾经面临过滞涨期的窘境。2009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效应快速褪去之后,经济出现减速。同时,通货膨胀率突破了3%的警戒线,随后一路上涨到6%左右。央行当时的选择是放弃经济,控制物价,在2010年10月20日开始加息。前后一共加息5次,总共加息幅度为1.25个百分点。连续的加息让经济雪上加霜,经济增长率10%左右滑落到8%以下。不过好在通货膨胀也随之回落了,从6%回落到2%,重新回到警戒线以下。滞涨期就此结束。
我们还由此得出结论:一般来说在滞涨期,央行会优先控制物价,收紧货币政策。央行的行为会让股票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进一步悲观。同时,货币政策的收紧必然会带来债券市场的调整,由此造成“股债双杀”。从近期的宏观数据看,通货膨胀率并不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排除近期的“股债双杀”是由滞涨期引起的这种可能。
近期“股债双杀”的元凶,其实是银行“去杠杆”造成的机构投资者非理性抛售。在股市里,银行的抛售行为除了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卖出压力以外,还产生了恐慌情绪。这种恐慌情绪诱发了其他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的卖出行为,从而放大了对股市的负面影响。
9. 股+债+商品三杀,私募行业到底有多难
2017年年初以来,在国内金融去杠杆逐步推进的背景下,资金紧平衡成为常态,各类市场的投资难度日趋加大。
近期,股市、债市和商品三大市场均表现疲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季度勉强取得正收益的私募行业再度步履维艰,且机构资金配置谨慎,有业内高管表示,期待中的活水短期已成泡影。
股票私募先甜后苦
今年一季度,股票多头策略复苏,私募行业整体情况尚可。据中国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调查,多数代表性私募基金在一季度均取得正收益。占比最大的股票类策略表现居前,平均收益超过2%;债券策略表现稍弱,商品市场CTA策略与去年的火爆局面相比,反差强烈,不少公司未能取得正收益。
进入4月,市场整体环境更为严酷,私募行业的各主要策略均受影响。金融监管与反腐风暴影响市场情绪,去杠杆持续推进,资金面趋紧。股债双杀频频出现,一季度表现较好的股票策略也明显回撤。
分市场看,股市年初以来呈现窄幅震荡,4月起从高点回落。与此同时,市场表现分化,蓝筹股明显强于成长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股票型私募对比去年业绩有一定回升。据了解,淡水泉投资、高毅资产业绩继续排名居前,而老牌私募重阳投资、朱雀投资表现也有所复苏。对于短期市场,多数股票私募看法趋于谨慎。
博道投资相关负责人分析,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4月资管产品监管新政出台,导致流动性紧缩超预期,是本月市场回调的最主要原因,并间接导致个别流动性较差个股的“闪崩”现象。金融领域的去杠杆进程远未结束,预计未来半年的流动性将会一直处于略紧的状态。展望5月,流动性暂难看到放松的迹象,但在“稳中求进”的大背景下,边际收紧最快的阶段应已过去,未来将在个股选择上继续向财务报表能兑现的低估值成长股集中。
和聚投资认为,经济开局良好已被证实,但同时,市场开始担忧经济增长、企业盈利改善这两个驱动市场上行的主要因素的持续性,维持经济增速年内高点已现的判断。
债券私募熊市煎熬
对比股票私募,债券私募的日子更难过。金融去杠杆和监管风暴下,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银行委外的调整,都给债市带来不小压力。大部分私募反映,今年震荡调整的市场很难操作。
据耀之资产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初以来行业整体表现比较一般,特别是债券类策略,能够做平或略盈利已属不易。在他看来,在监管去杠杆背景下,市场资金紧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更是直接把债券市场资金限制住了,收益率上行有些债券甚至发不出来,早已确定了牛转熊的格局。今年强调金融防风险,去杠杆动作不会停,在这种情况下全年很难有太大机会,操作上要求平稳、不能冒进,只能等待市场下跌后的机会或新工具带来的机会。
谈及债券策略,不得不提银行委外赎回的传闻,因为就私募而言,委外投向主要是一些债券私募产品。据了解,传闻中的集中赎回并不准确,各家银行的情况各异。早在去年年底,很多银行就开始有意识控制委外规模,有些业绩不好的老产品到期不续。有些银行去年四季度增加委外数量,但由于业绩做得不好,收紧的动机更强;有些是由于监管原因,今年原本想要扩张但也受到了影响。总体看,委外增速放缓已经很难避免。
从与银行合作较多的私募看,债券和量化策略都不太好,很多产品业绩达不到委外投放的门槛,可选范围也缩小了。
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资管部人士向中国私募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该行委外投向主要是固收类产品,近期有一些变动,但不是太大。资金紧张、成本比较高,委外投资有压缩需要,整个市场没有明确方向,对外投放效果也未必很好。有些银行选择先赎回等一等,原来打算投一些多策略,发现也没有明确机会。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监管要求。
期货私募风光不再
2017年期货市场维持市场波动较大状态,延续2016年双十一之后行情,市场以宽幅震荡为主,震荡周期在10天左右,较之前震荡周期明显缩短。工业品1月份在政策和预期的双重影响驱动下,表现强势,反弹幅度超过20%,之后高位盘整震荡,近期在实际供需明朗后出现一波下跌。油脂板块春节之后受外盘影响,豆类下跌较多,粕类震荡为主。其他板块无明显行情。
总体看,今年商品市场震荡剧烈、趋势行情有限,私募行业内CTA策略获利难度明显提高,各家期货私募的表现也受到限制。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公司产品业绩出现小幅回撤。
据富善投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林成栋介绍,受市场震荡行情以及震荡周期影响,传统中长周期趋势追踪策略不如去年亮眼,在部分品种配置,交易周期偏短策略仍能捕捉市场高波动机会。1~2月份CTA策略以回撤居多,2~3月份由于市场波动性提升,部分品种出现单边下跌趋势,CTA策略有所斩获。
在他看来,今年以来市场博弈焦点在于商品价格上涨后收益的幅度,这个矛盾远不如2016年供需错配、去产能政策的矛盾突出。林成栋认为,商品期货2017年行情不会出现大幅度、长周期的单边趋势行情,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品种可能会有局部性机会,预期市场波动仍会维持较大。出于行情方向的不确定性,相比去年,2017年应以更加平衡的风格策略应对市场风险,缩短交易频率,丰富策略交易风格,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捕捉市场局域性交易机会。
10. 是金融去杠杆 还是实体去杠杆
关于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问题,市场讨论的非常的多,不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完整的分析,市场的解读也比较混乱,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跟踪这个体系,我们撰写了这个报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债券市场,对金融加杠杆的过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简单拆分:
1)负债端套利过程的持续,即理财与委外的扩张;
2)央行利率走廊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与宽松;
3)实体的刚兑,因为金融加杠杆,最终对应了实体信用的扩张。
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理财与委外的扩张,在同业资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广义拆借”变多,它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有密切的关系,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也会影响到理财委外扩张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这两个过程如何演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的变化将对债券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就第三个层次,金融加杠杆最终加在实体上,因此实体经济的刚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实体开始去杠杆,信用条件恶化,也会影响到负债端的问题,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后刚兑持续,是债市上涨的重要条件,当然,房地产的上涨,也是金融加杠杆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当下的债券市场,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钱多+资产少”。钱多的含义,市场普遍认同的是理财(委外)资金多,而资产少,则是指满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债券资产。
如果理财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那么从宏观上来说,“钱多、资产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多,经济差”的代名词。这里的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而是指广义货币,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广义货币,是通过基础货币派生的,而这个过程,需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来实现,所以基础货币环境,也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松紧,会对这个派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央行正是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影响这个派生过程,从而达到调控金融机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
回到债券市场,当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财资金持续扩张,并且委外的动力很强,非银行金融机构拿到这一笔钱,买入债券资产,再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加杠杆,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简明的完整的过程。
当下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是市场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名词,但什么是金融的加杠杆和去杠杆,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基于这个过程,对金融加杠杆的概念进行一些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大致可以理解成为回购市场的融资层面。即金融机构买入债券,然后以债券作为质押,到回购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是债券和贷款两者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即同样作为企业的融资工具,但债券可以通过回购市场来提升杠杆。当下,回购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并且金融机构多缩短负债的久期来进行杠杆操作,就是这个层面的加杠杆行为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