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杆秤也是杠杆类工具。杆秤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呢
杠杆的支点一般在中间为支点,用力点就是发力的点,阻碍发力的的点就是阻力点。
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力点为力的作用点;
固定点称支点,支点是杠杆动作时固定不动的一点;
克服阻力(如重力)的点称阻力点,阻力点是承受重量的点,又叫重点。
比如以下图片中:
支点就是秤杆上手提的那个提钮所在处;
动力作用点是秤杆上秤砣的细绳压的那里;
阻力点是秤杆上挂物品的秤钩(或秤盘)所在处。
(1)等力的杠杆类工具名称扩展阅读:
杠杆平衡原理:
具体来说,就说力矩平衡。杆秤从手体的各个连接处分为两段,可以把提点看做是杠杆的支撑点。这样当杆秤两端平衡的时候,砣作用于杆和物作用于盘的力矩相等。力矩=作用力*作用距离。而杆撑的砣重量是知道的,杆秤平衡是两端的受力距离(砣到提点和物到提点的垂直距离)是可以直观看出的。
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
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以省力;力臂小于重臂时就费力;而支点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时,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 杠杆也是什么类工具
杠杆分为3类:省力,费力,等臂.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杠杆的应用.大到斜拉桥,起重机,塔吊,小到写字的笔,筷子,钳子,羊角锤,钓鱼竿,甚至人的手臂等.省力杠杆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只要满足这一点的都是省力杠杆,比如钳子,羊角锤等等.费力杠杆则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比如钓鱼竿,笔,筷子,人的手臂等等,等臂杠杆就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应用则是天平,跷跷板,以及定滑轮等等…
另外在今天的金融数据分析中经常用到术语————杠杆效应
3. 省力的杠杆类工具和费力的杠杆类工具有哪些
费力杠杆有:理发剪、人的手臂、钓鱼竿、镊子……省力杠杆有:动滑轮、扳手、独轮车、开瓶器……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天平横梁、定滑轮……
关注我,给你再答两题。
4. 杠杆类工具有哪些(至少五个)急!
筷子,钳子,剪刀,扳子,瓶启子,老式抽水机,撬钉撬,
5. 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和费力的杠杆类工具
1、生活中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撬棍、扳手、钳子、拔钉器、开瓶器、铁皮剪刀、钢丝钳、指甲剪、汽车方向盘等,这些杠杆动力点一定比重力点距离支点近,所以永远是省力的。
2、常见费力杠杆有:裁缝剪刀、筷子、手臂、扇子、响板、镊子、汤勺、铁闸门、起重机、鱼竿、缝纫机脚踏板、划桨、理发师用的剪刀、晾衣杆等,由于动力大于阻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杠杆为费力杠杆。
(5)等力的杠杆类工具名称扩展阅读:
省力杠杆公理介绍: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省力杠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费力杠杆
6. 家庭常用的杠杆类工具!急!!!
哦
有吖有吖`
拖把,扫把,晾衣竿``
额....衣架算不算?(不太明白)
不过我很努力的在想啦`
哦
还有指甲剪,剪刀`
(我想不出了)
暂时就那么多啦!
`
7. 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不省力的个杠杆
不省力的杠杆:筷子、镊子、理发剪、裁缝剪、钩鱼杆、缝纫机脚踏板、起重机吊臂、船桨、手臂、火钳、杂物钳、天平……
8. 按使用时是否省力,杠杆类工具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举两类、
省力杠杆 开瓶器 老虎钳
费力杠杆 鱼竿 镊子
等臂杠杆 天平 跷跷板
9. 生活中还有哪些省力和费力的杠杆类工具
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针对第一点,我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更多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的探究活动,并将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种挂法记在记录表上。由此,学生就有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后续的分析研讨之用。在分析数据资料时,考虑到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没有采用"撒大网"式的研讨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师生共同研讨模式。在研讨过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状态和费力状态的两张记录表,通过简单的研讨认识了这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并让学生将手中的记录表分成省力和费力的两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也有利于后续研讨的深入。接着,我组织学生在省力状态的记录表上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并进行比较。由于记录表上线段的直观性,学生很轻松、准确地推导出杠杆省力的原理。最后,顺着直观教学的思路,我利用“反证法”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杠杆费力的原理。在这个师生共同研讨过程中,学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记录下来的,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在这个"扶放结合,有扶有放"的研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针对第二点,我注重突出“体验”,即让学生实际体验杠杆工具的效用,从而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戏“以弱胜强”中,通过支点位置的移动,一名弱小的女生战胜了强壮的男生;通过铁丝在老虎钳钳口位置的变化,学生感受到老虎钳作为一个省力杠杆工具的强大;通过手拎铁块和用火钳夹铁块的比较,学生马上感受到火钳是一个费力的杠杆工具等。正是这些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为现实具体、活泼生动的应用实例,巩固了概念的记忆,并反过来加深了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中来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学得既开心,又有效率。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这个环节中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但并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认识,而是追求“举一反三”,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分析老虎钳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师提出“铁丝放在钳口的哪个位置最省力?”这个问题,学生正确地利用科学理论指导了生活实践;学生在理解杆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师设计情境“如果称量要扩大10倍,秤砣不变,怎样设计杆秤?”,学生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增加秤杆长度、在靠近重点处增设一个提纽,而这第2个方案我在课前也没有预想到。正是由于科学概念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这个应用环节的学习,对于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其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教学中,较多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