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汇率与购买力的问题
对于汇率和物价的关系,汇率是通过货币的含金量来转换的,当然还有政治 、投机等因素等在里面操纵。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欧元在发行和人民币等面值的货币的时候,因为欧洲的黄金储备量是我国的十倍,所以简单的汇率关系就是一欧元兑换十园人民币。
关于物价又和当地的购买能力有关了,根据人民一般的收入水平来计算,对于生活日常开支的支付额度商家是经过巧妙的计算的,他们会在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量牟取最大收益。
通俗的说,比如我国现在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为20万每人每月,也就是说我们的薪水是现在的一百倍左右,那么同样,物价也会提升相应的倍数。假设此时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不变,就会出现在我国消费会相对比在欧洲消费支出更多的钱。这样的话我们在国内挣钱去欧洲或者国外消费就会感觉很爽,但是这种情况会导致国内的消费低迷,购买欲望减弱,相反对国外的消费情绪高涨,进口也大大增加。最终导致国内行业不景气,失业率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会迫使人民币贬值,国际购买力减弱。
汇率可以是市场定的,也可以是政府制定。我国以前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就是为了在经济活动中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在出口大增的情况下,虽然国家储备大增,人民币受到升值的压力,但是汇率不变就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转变。在这过程中,我国人民劳动生产的产品由外国人来享受消费,同种商品我们却消费不起。如此下去国家的储备必然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必然的结果就是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② 如何看待我国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背离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升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下跌,本币贬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上涨,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变动方向应保持一致性。
因为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对国际资本流动存在着较强的管制,外汇市场并非完全受市场因素影响,更多的是有赖于政府调控。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弱化。一方面,国内存在着的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使得人民币对内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外汇市场上存在的外汇干预,抵消了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其二是由我国经济实体的发展状况所导致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经济实力走强,尤其是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在供给有限,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带来了人民币对外升值。此外,我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吹大了资产价格泡沫,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游资所推动的投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
我国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与我国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一定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带来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象的产生。
③ 关于汇率和购买力平价的问题
这个感觉不难理解啊。汇率是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购买力平价是用来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西方国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较接近,因此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差距不大。而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民生活质量也和西方国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币升值,汇率上升之后,购买力平价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差距讲有待缩小。
④ 为什么汇率会偏离购买力平价,又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汇率重新均衡
1。因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想符合的。
2.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
3.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
⑤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 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⑥ 试述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
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纸币制度下,用物价指数来计算的货币购买力是决定汇率的基本因素,而汇率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物价水平。现实中,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币对外贬值,本币贬值又会产生物价上涨的压力.反之亦然…
⑦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偏离
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但一个共同之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⑧ 相对购买力平价偏离时实际汇率变化吗
错误的吧,怎么能这样理解呢?
⑨ 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评价的关系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