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去杠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
所谓杠来杆,从狭义上讲,是指资产自与股东权益之比;从广义讲,则是指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去杠杆化”一词遍从国外一直流行到国内。所谓“去杠杆化”,是指公司或者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把原来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这样一个潮流。
『贰』 宏观经济两大政策
近日,国土部向各省国土部门下发了《关于严格落实异常交易地块上报制度有关问题的函》,要求各县级国土部门对2011年以来的成交地块进行清理,对漏报的地块应在6月30日前补充上报。价格监控体系进一步升级。此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落实房地产调控的通知》中,对于限购给出的总体原则,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调控压力较大的城市,只要符合这一原则,就都可以实施限购政策,限购令也同时升级。
对房价体系进一步监控
合富置业市场部首席分析师龙斌表示,政策主要就是稳定房价,加强对各地房价、地价监测,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向,加强监管。对楼价地价应该没有直接影响,但将会问责地方、督促地方重视监管问题落到实处。
地产经济学家邓浩志认为,从最近整体市场动向来看,目前不少热钱仍在追逐住宅产品,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热钱从限购的城市转战部分不限购的小城市。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动向,所以扩大了监控范围。而部分地方政府尤其部分不发达地区对房地产的依赖还是比较严重,所以,他们对中央政策执行有“打折扣”的情况出现。中央这次清理通知也是觉察到部分小城市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作出的举动,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
那么,对房价体系的进一步监控,是否会让楼价应声而落?邓浩志表示,政策整体对已经监管比较严厉的大城市影响比较大,对此前监管相对不严的小城市也有一定影响。而影响的层面主要集中在土地市场,对一手住宅市场的影响不大,短期内也不会影响到房价的走势。
限购扩大至三四线城市
对于限购令升级,限购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到三、四线城市这一举动,邓浩志认为,如果热钱持续冲击中国住宅市场,那么三、四线城市限购可能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今年下半年中央宏观调控成果稳住“钱太多”这个问题,则三、四线城市的炒家自然会退去,那时候限购也不再需要。他同时认为,限购仍旧只是一个过渡性措施,限购的目的是为十二五期间计划中的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争取时间。如果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能按计划推出,缓解了住房压力,则放开限购是水到渠成。如果这个计划完成不了,或者有较大差距,住房供求矛盾仍旧突出,那么只要限购一放开,房价还会出现暴涨。
『叁』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人民日报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国家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然而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试阐述现阶段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发展形势 调控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对政府的调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正确原则,会导致在判断宏观经济时出现分歧,从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充满随意性、盲目性,无法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说,相关部门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形势,促进个人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政府部门经济调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肆』 2021年经济形势会怎样
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四大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方面表现亮眼,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复苏与挑战并存
随着疫情进入下半场,中国经济正稳健步入后疫情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国超常规政策的常态化、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化和调整、内生新动能的逐步抬头将成为左右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最核心的四大力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2021年中国经济表现,许多国际机构、国内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年初因为2020年的基数较低,202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会较高;待增速回落,全年经济增速将达到8%或者再高一点。”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中国经济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下半年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经济增长明显加速,不论是内需,还是外需,都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国家推行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已经发力。”深圳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马春辉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是稳定增长。从发展的外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并签署相关协议,中国将继续发挥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推动疫后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从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备了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2020年下半年后, 我国投资、消费、进出口、企业盈利水平、创新能力、经理采购指数等多项指标都增长较快。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为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春辉预计,“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正常年份要低一些。随着各项政策实施及2020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惯性,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完全可以恢复到8%左右的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2021年中国经济表达了谨慎乐观态度。他表示,作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为2021年经济继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2021年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减轻;三是政策重点将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转向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齐头并进,加快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大。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相比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有不少新的提法。例如,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
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已落地的宏观政策,其效果在2021年将逐步显现;未落地的政策将进一步实施,这些都将支持2021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媒体表示。
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认为,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宏观政策施策方向上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定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新动能,意味着宏观政策上兼顾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更有效地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稳健地实施货币政策,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同时注重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韧性和质量。“尤其重要的政策着力点是要把握好一个收尾和两个开局工作。要根据形势需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见机预调微调政策。”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货币政策提出目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原来是稳健基础上的“灵活适度”,现在又加了四个字。2021年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这个空间央行强调的是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
马春辉分析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增长,相对来说,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工具较多,财政政策所能发挥的空间较小。但是,货币政策实施中去杠杆的任务仍然艰巨,防范金融风险仍然是一项重要的考量。随着降费减税政策出台和进一步实施,各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加;地方债务风险、企业债务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世界经济复苏的缓慢等因素都给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
重心转移:科技与碳中和
2021年经济工作具体怎么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置于八大重点任务之首。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2021年,很多与高科技有关的领域和部门都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领域等。”连平表示,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政策也将全力支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认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科技战略力量的增强;二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优化变革;三是科技应用生态构造能力的提升。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特别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力量。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认为,碳中和与方方面面包括产业链都有关系,会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在碳达峰过程中,要推动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这也是‘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李俊峰指出,在能源领域中,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是一个方向,全球都是如此,即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它的基本逻辑是从资源依赖的发展模式,走到技术依赖的发展模式”。
李俊峰表示,2021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期待着‘十四五’的第一年,能够很好地开局,为国家真正的低碳转型,为实现达峰、稳中有降和最终实现碳中和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开一个好局。”
以上是文财网小壁虎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经济形势会怎样?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伍』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
当前要继续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总结一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去库存方面,主要是解决房地产市场库存,重点是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补短板方面,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
『陆』 如何围绕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招商
第一、稳政策。中国经济总是陷于大起大落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大起大落,其根源在于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政府的过度干预不会造就一个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只会让市场低效,并且滋生寻租和腐败的空间。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核心就是要减少政府频繁的短期宏观调控,代之以加强长效的市场制度建设,这也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股市和楼市就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由政策调控,总是大起大落。股市相对稳定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股市不稳,大幅度下滑,会大幅减少家庭资产,加上居民的现期收入上不去,生(生计)、老(养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的教育)等消费预期不断增加,现期的消费就会受到挤压,内需不足的情况会不断恶化。再看楼市,自2003年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以来,政府每年都会出台若干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但是总给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不可否认,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房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问题,近期又伴随着房价上升过快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是频繁的价格管理和政策手段,而是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长效制度建设。应从促进土地城乡流转、开征房产物业税种、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完善土地拍卖制度等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制度建设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实行一般均衡的综合治理,建立有效市场,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引导有效供给与需求,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尽管有一些好的措施,与我们的建议有重叠之处,但我们对其将政策目标瞄准高房价,而不是房地产市场严重的结构失衡,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非法律定义的行政手段感到担忧。它可能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而且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激化供求失衡的矛盾。如果房价被人为遏制,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和生产激励,也就无法保证有效供给。当前的房产宏观调控政策,已带来如下一些负面效应。一是产生激励扭曲,使得政策目标与实际结果相背离。比如,提供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条款,本意是遏制投机购房,恰恰无法挡住外地有钱人(不需贷款)异地购房,却将那些要靠信贷支持才能在城市里购房的非户籍人口挡在了门外。这也背离了城市化规律。二是引发道德风险,使得市场沉迷于政策预期和博弈。由于信息很难对称,很多政策的监督成本巨大,将会引起五花八门的社会乱相和道德失范,如虚开证明、借名买房、假按揭、行贿受贿等,更有甚者上演起假离婚的把戏。三是破坏政策相对稳定,使得政策随着房价上下起伏。一旦打压房价的新政影响到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不是没有可能),如何处理这些限制性政策?临时性的政策撤销之后,消费者暂时被压制的刚性需求再又报复性反弹,政府又要如何应对房价上涨的卷土重来?因为从长远看,中国房价的上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阻滞市场改革,使得计划手段扰乱市场自发秩序。比如,将稳定房价的责任归于地方政府,实际也赋予了其超越法律权限干预市场的权力,可能会导致价格的扭曲并增加政府权力寻租的机会。政府应该管的是法定的住房保障,而不是市场的住房价格。第二、调分配。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蛋糕”的快速变大,但是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程度却日益加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与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居民收入比重由1988年70.5%的最高点下降至2007年的59.1%,国家财政收入在1993年至2008年之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9%,大大超过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政府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好处远远多于居民收入,且财政支出又大多用在推动GDP增长和自我消费上,而不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事业上,使得老百姓捂住钱袋子不愿消费;二是贫与富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基尼系数由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社会各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因制度性利益冲突和不均等而产生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已成为很多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主要直接源头,如不加重视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三是城与乡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固化和加剧的趋势。这些问题不解决,都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毋庸置疑,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要谋划长远,但久拖不决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法,短期内还是应该拿出若干能够起到实效的具体措施。建议政府下大决心从国企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等硬骨头入手,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首要的是,改革现有的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将大部分国有收益真正转移到公共支出领域,如充实到社保中去,让作为国有资产名义所有者的全民,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其次,应该提高起征点、降低税率、建立必要的减免退税机制,切实降低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税负,同时开征(或加大)资源税、房产税、遗产税等国际经验表明可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税种等,让税收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三、拉两头。首先,我们认为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使粮食供给保持稳定增长,建立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8亿农民的消费能力,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当然,我们更应该将三农问题置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这才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我们认为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5%左右比重不仅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都低不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通常占GDP的65%以上,而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也都在55%以上。相对而言,服务业对能源、资源等要素的消耗较低,它并不会像需要大量基本原材料投入的行业一样,由于当前持续高企的原材料价格而显著地引致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反地,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并可以减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过度膨胀所引致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变。第四、优中间。经济金融危机的一个作用,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优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而言,一要引导和支持工业部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优势工业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方面应注意充分发挥民企的作用。因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往往不计成本,在动机上可能是忽视经济效益的,也许在某些特定领域或特定目标上能成功,但不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经济。相反,以民企为主体的创新体制,由于对利润和效益的密切关注,以及分散决策所需的信息量较少,使得它更容易导致整体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二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实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改变国有垄断行业封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继续扩大民营资本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让其进入原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促进市场竞争,让生产要素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以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益和效率。由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而形成的竞争和创新文化,促使创新型大企业不断涌现,也正是发达国家保持强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充满活力和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一国经济很可能是没有希望的。数据也显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规章。比如,新《劳动合同法》无论是从出台时机还是立法依据都很有问题,使得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用工体制僵化,生存空间恶化,属于典型的好心坏事。究其原因,就是用热情和愿望替代了经济规律,政府在不该管的地方管得太死太细,结果导致有法必依则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有法不依则法律威严受损的两难局面。建议对大、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避免用《劳动合同法》这样的“一刀切”做法,挤压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极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无法大量吸收过剩的农业人口以促进城市化转型。第五、扩内需。可以预期,一直以来支撑中国增长模式的外部需求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会比较疲软,原因在于主导全球经济消费需求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居民家庭当前都面临着去杠杆化和重建储蓄等重要任务。因而,当务之急是促进从外需支撑的出口型发展模式向内需支撑的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变。如果说前述的调分配可以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那么要真正有效激活消费需求,还需要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通过一次性转移支付或财政补贴来扩大居民的“半强制性消费”,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这种补贴性消费行为一旦长期化,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并且会为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筑高藩篱。建议在进一步延续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提高特殊人群补贴、降低部分产品消费税等刺激政策的同时,积极规划出台面向未来5到10年的涵盖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涉及居民“生(生计)、老(养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教育)”的具有全局性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以稳定居民收支预期,提高自发消费信心,扩大自主消费需求。第六、促出口。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公共福利政策还处于改革摸索的情况下,经济由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当前政府应该在扩内需的同时,在促出口方面同样有所作为,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首要一条,就是近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数据显示,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品企业利润也将降低1个百分点,而其本身的利润只有3%至5%。因此,尽管从长期看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不稳的情况下,要尽量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这对缓解中国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帮助出口依赖型的企业稳住一定的外部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的贸易赤字涉及90多个国家,是一个多边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双边汇率调节来解决。在美国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极力鼓动下,美国政府寄望于通过中国的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是一种自己生病别人吃药的做法。事实上,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有相当比重的外国企业、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人民币升值对其他国家是一柄双刃剑,这也会大大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要继续运用财政、信贷、外贸基金等多种手段,为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克服隐性贸易壁垒,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同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帮助企业不断开拓新兴市场贸易、东亚区域内贸易及自由贸易区内贸易(如成立不久的中国-东盟、中国-秘鲁、中国-智利、中国-哥斯达黎加等双边自由贸易区)。
『柒』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经济指标主要有哪些
国际上通用的四个常见经济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它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际收入两部分组成。国际上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最常见的经济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宏观经济形势好坏而言,最佳状态是温和通胀,即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保持通货温和膨胀。 就业率,也会被引述为失业率,其高低往往是由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的高低决定的,政府往往根据就业率的高低来制订各项财经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对股市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其他国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交易的记录。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两部分。经常项目收支主要包括贸易、劳务和单方面转移。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最直接的作用结果是汇率。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则该国货币坚挺,有升值潜力;反之长期逆差则货币疲软,货币有贬值可能。 更多相关精彩图片请进入『国家摄影』浏览
『捌』 股市去杠杆暂缓,宏观经济去杠杆结束了吗
取消不了的,我国股市不同于国外的股市,搭舞台百姓乱舞的,杠杆对于这种很有用,特点是推波助澜作用,牛市狂推,熊市暴跌,能缩短股市震荡周期,中国股市的90%的股民一直在亏,钱去哪里了?通过暴跌以救市名义得低价股,用牛市狂飙的暴利,如此周而复始,得的钱用于国家建设,保险养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