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05年汇率改革

05年汇率改革

发布时间:2022-03-20 08:05:39

1. 05年汇率改革是如何造成之后的人民币长期升值的

05年汇改是由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即盯住美元的汇率制,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就是减少了对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汇率更能体现市场的供需状况,而且波动的幅度也扩大了,比如现在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就是1%。
05年汇改以前,我国的汇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汇率,而是被外汇管理局和央行实行了种种管制,也就是人民币较其真实汇率其实是低估了,原因就是压低人民币汇率增加我国的出口,保护我国的外贸企业,从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可见一斑。
而且汇率其实还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05年以前我国主要目的是追求GDP的高增长,所以国内的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我们知道汇率和利率是同方向关系,压低了汇率可以保持利率的低水平,那样能增加国内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因为05年以前是低估了,所以汇改以后,管制放松了,汇率自然朝着市场均衡的方向移动,所以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度升值。
还因为由于长期追求GDP高增长,国内利率水平一直宽松,导致通胀压力很大。所以国内有加息的预期,这使海外的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这也推高了汇率。

2.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引发的思考有哪些

根据今日北京时间06:58分更新的外汇牌价:1美元=6.9060人民币元,1美元=0.1448人民币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谁,请采纳!

3. 1949到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综述

我国外汇体制沿革及变迁

从1949年到2005年,我国外汇体制变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汇率基本稳定期”,从1949年---1980年12月,历时31年;二是“双重汇率制”,从1981年1月---1984年12月,历时3年;三是“回归单一汇率制”,从1985年1月---1993年12月,历时9年;四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1994年1月---2005年7月,历时11年半;五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5年7月至今。汇率机制作为一个价格机制,既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本流动的客观环境变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次人民币汇改的意义,现对我国外汇体制沿革及变迁做简要回顾:
汇率基本稳定期。建国初期,汇率主要根据当时国内外的相对物价水平来制定并调整。1953年后开始参照西方各国的汇率进行调整,并逐渐同物价脱离。在当时国际上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与英镑挂钩,只在英国宣布英镑升值或贬值时作相应调整。到1972年底,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从1953年到1972年底的20年间,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只在1967年11月英镑贬值14.3%时调整过一次,从1英镑折合6.893元人民币调整至5.908元人民币。1973年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后,我国原则上采取盯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根据货币篮子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汇率。1949年至1980年30多年间人民币汇率是基本稳定的,是当时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应该说,当时的汇率政策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民币基本稳定的政策,有利于当时外贸企业内部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以至于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对外贸易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统一经营,进出口都按国家批准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并实施“出口收购制”和“进口调拨制”。即出口商品货源按国内计划价格收购,进口商品的内销按国内调拨价供应;出口商品的外销和进口商品的购进则按国际市场价格作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计划体制逐步脱离了进出口贸易的实际,且内外有别的规定割断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的联系,汇率风险也随之产生。虽然汇率波动加上国内外两种市场价格给出口企业造成很大亏损,但当时国家的政策是进口补贴出口,这种国家统负盈亏的状况使得企业形成严重依赖性。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汇率只是外贸的工具,一方面,内外双重标准的外贸价格体制会招致风险;另一方面,盈亏由国家兜底的状况又使得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这种汇率体制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双重汇率制。1979年以来,为了调动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国家开始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由于企业持有的外汇指标留成额度与现实生产需求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加上在企业现实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作为创汇者与用汇者的双重身份常常发生职能上的分离。因此,在1980年10月开创了外汇调剂业务,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以外汇调剂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外汇调剂价格。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开启,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度,对人民币高估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外贸企业出现了“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经营困境。据统计, 80年代初,全国进出口总额只有约几百亿美元,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使国家面临外汇短缺的局面,所以在外贸体制改革后,提出了“奖励出口,适当限制进口”的方针,而与此相配套的两种官方汇率适时产生。从1981年起,人民币实行两种官方汇率:一是继续保留人民币的公开牌价,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二是贸易外汇的内部结算价,开始把企业的利益与进出口业务挂钩。由于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和贸易内部结算价,一定程度地刺激了出口,增加了外汇储备,1981年到1983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由27亿美元增加到89亿美元。贸易外汇的内部结算价的出台是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需要,其定价标准是在往年全国出口换汇成本的基础上上浮10%作为利润来定价的,因此,外贸出口企业由亏转盈的效果是比较明显。其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非贸易使用的挂牌汇价之间的差价实际上相当于对外贸出口的一种补贴,因而对进出口确实起到了一种调节作用。双重汇率脱胎于新旧体制并存、胶着的状态之下,它作为当时外贸体制改革的“权宜之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内包括价格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也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随着产品价格的放开,出口成本的上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已不明显。因此,调整在所难免。
回归单一汇率制。1985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实行单一汇率。从1985年起,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进出口补贴下降,到1990年取消了出口财政补贴。当政府逐步减少行政手段干预进出口贸易时,汇率对出口量进行调节的作用开始加大。此间人民币官方汇率先后在1986年7月、1989年12月和1990年11月进行了三次大的贬值调整,拟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但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弹性低,因而靠降低价格并没有按比例扩大出口额,人民币汇率贬值总的效益差强人意。内部结算价取消后,实际上存在的是官方牌价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并存的双重汇率,其根源就在于外汇短缺,外汇供不应求,外汇资源在外汇需求与外汇供给者之间的配置“错位”,造成官方牌价“有价无市”。外汇调剂市场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1991年国内实际利率和投资收益均高于发达国家,1992年我国外资流入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说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迫切需要外汇管理体制更深度、更广度的变革。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1月1日,我国宣布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以1993年底的外汇公开市场汇率1美元折合人民币8.7元作为人民币市场汇率,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主要通过银行结售汇制度及外汇周转头寸管理制度体现,当然进出口核销制度的推出也是一项重要内容。1994年的改革是对外汇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它的稳定运行,保障了银行结售汇体制的有效运行。1996年对外汇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企业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可以不经过计划审批,只要凭着有效证件,就可以到外汇指定银行购买外汇。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形成进一步迈向市场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承担了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责任,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但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外汇市场也不例外。应该说,人民币汇率的“浮动”主要是体现在1994年到1997年这一时期,1997年后,则是“稳定”地盯住美元。因此,尽管汇率政策服从货币政策的总体需要,但汇率政策的倒逼作用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弱。特别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对外汇资源的配置主要从贸易领域扩大到贸易与资本流动并存的时候,外汇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中国对汇率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不在以盯住美元为主,而是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随着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的汇率制度将会进一步深化,宏观监管的力度会加强,市场对外汇需求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的幅度会加大。

(《外债信息》2005-11期)

4.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保持高速态势,物价涨幅等则持续下滑,为汇率机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而美元持续反弹,欧元和日元回软也为改变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创造了良机。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一)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
由于人民币改革后有一定的升值,面临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
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有如上的成本发生,即使有,其影响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
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高盛银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调整不会给出口带来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国独特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没有关系。进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也相差不大。同时,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的高,而且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相差很远,人民币升值2%反而会提高出口收入,而不是降低出口收入。
2. 90年代中期以后,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FDI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目的更倾向于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不像以往那些东南亚中小企业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平台(UNCTAD, 2002)。汇率升值虽然提高了FDI新建投资的投资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计价的外商企业在本地的销售收入。一方面它可能阻碍了一部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优势的FDI流入,但同时也可能鼓励一批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FDI的流入,因此,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FDI有太大的影响。
3.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家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工资的2.5-47.8倍不等,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生产率,17个样本国家当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所以,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就业造成影响。退一步说,即使出口部门的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考虑到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几乎没有改变,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正在大幅度的提高,服务部门增加就业机会完全可以弥补出口部门减少的就业机会。
4. 央行汇率改革使用“参考”而非“盯住”货币篮子的做法,其不利之处在于汇率更具灵活性的同时,央行对汇率政策的相机抉择更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所以,央行必须在行使灵活的相机抉择权和维护汇率政策的动态一致性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收益的考察
汇率改革的收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将汇率调整到与实际均衡汇率运动趋势保持一致的水平上,同时也意味着得到了与国际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汇率价格。它有利于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有利于长期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第二,汇率积极调整把汇率调整的主动权交到了货币管理当局手中,同时也留给货币当局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汇率改革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同时汇率升值导致的收入更利于农民和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第四,汇率改革等于向市场宣布,中国货币当局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以狭隘的贸易顺差为政策目标的。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收益还是非常明显的,新汇率制度对我国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虽难以平衡国际收支,但大幅度减少央行的干预频率
汇率改革后国际收支状况仍然是调整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以来,我国月均外汇储备增长在150亿美元左右,近三个月更是到达了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始终在持续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当期的储备增长扣除外汇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外都是热钱。以2004年的国际收支为例,全年顺差206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为590亿美元和531亿美元,这并不能理解为其余的国际收支顺差全部都可归纳为所谓“热钱”,其余大多数差额,是可以用经常转移、证券投资和贸易信贷来解释的。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更注重于商品和服务贸易两项的总体平衡,从2000年到2004年,这两项基本是稳定的,商品贸易大约是2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的顺差,服务贸易大约是100亿美元的逆差,这两项合计占我国GDP的2%左右,占进出口的总额也在2%左右,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我国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高出低进使得贸易顺差达到396亿美元,突破去年全年水平,而预期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22%和18%左右,可实现顺差300亿美元以上,因此单纯依赖汇率改革,并不能迅速、显著的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基本平衡的轨道上来,所以在短期内并不能改变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只是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央行只在必要的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以防止汇率出现过大的波动,而不必每天进行干预操作,这时的外汇市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汇率的变化。
带来金融创新热潮
汇率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是一个常态,因此需要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锁定风险,其本身就意味着对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8月4日,央行在其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等产品。8月9日,央行决定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衍生工具的推出将有助于稳定现行的汇率,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对人民币的下一步波动的预期,同时给市场一个导向,从而更好地消化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提高银行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能力
“有管理的浮动”考验了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对于这次汇率改革,银企如果过于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即期汇率的波动区间是远远不够的。
就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对不同币种的小额和大额现钞、现汇等具有差别定价能力,必须对来自居民、企业和同业的外汇供求有差别化的定价能力,必须对流动性较好的人民币兑美元等即期品种和其他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非美元品种具有差别的定价能力。这种审时度势的差别定价,较之央行为外汇交易市场确定的波动区间要灵活得多。如果商业银行忽视了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定价挑战,其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结售汇净头寸的汇率风险,以及外汇代客理财业务风险等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了挑战,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三、我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向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回归,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不可能较快的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是因为:
(1)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还很不发达。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无法在整体上做出灵敏的反应和自发的调整,就可能造成局部市场的严重失衡和秩序混乱;经济主体无法进行适宜的资产头寸调整,从而发生严重损失。目前我国正规的外汇市场只局限于少数银行,企业个人无法直接进入,还没有外汇期货市场,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也没有全面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进出口企业将很难通过外汇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2)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对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国际金融制度与规则接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对政府依赖的惯性,企业除了考虑从市场竞争中谋取利益和发展外,还特别注重从政府及其政策中谋取利益,他们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政府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将可能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招致强烈的反对,汇率制度改革就可能夭折,并可能造成经济的大幅动荡。
(3)我国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面放开汇率,贬值预期会造成人民币存款被大量提取,升值预期会造成外币存款被大量提取,严重时可能引起挤兑,引发银行危机,并由此爆发货币危机。
(4)我国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体系还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习惯于在狭小的外汇市场上以盯住的方式控制汇率,缺乏一套开放市场条件下外汇管理和市场干预的制度、规则、手段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完全放开汇率,就未免会出现市场混乱、汇率失控等问题。
(5)我国货币错配矛盾突出。根据戈登斯坦(Goldstein, 2005)教授的定义,所谓货币错配是:“在权益的净值或净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动非常敏感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净值(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越高,货币错配的程度就越严重。”
货币错配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就外因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是国际货币格局的自然产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角色主要是由美元和欧元来承担,这事实上将欧美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边缘化”了。由于国内货币无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使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便呈现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货币错配由此成为常态。就内因而言,资本市场普遍落后和汇率长期保持固定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在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缺乏有效资金来源的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到海外去筹资,而难以寻求到有效投资机会的“过剩”储蓄又不得不大量流向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不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本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跨国资本流动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从形成机制看,中国难以避免货币错配。一方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为时甚远,因而“原罪”和“高储蓄两难”特征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有目共睹,这无疑加剧了货币错配;此外,长期实施得盯住美元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使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错配麻木不仁。简单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已属货币错配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底,中国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占M2的比重已达27%,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外债余额在2004年已经高达2285.96亿美元的现实,货币错配矛盾显然更为突出。巨额的货币错配使得中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

四、完善我国汇率机制的配套措施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日渐推进,我国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如何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避免货币错配风险的失控,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我们也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推进改革,以实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一,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助于控制货币错配风险。首先,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的威胁促使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了国际储备。从“保持信心”看,国际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胁”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的汇率制度就越不敢造次。其次,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可以保证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门的货币错配,通过政府承担货币错配损失来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

第二,积极参与和构筑区域货币合作。亚洲地区经济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深为区域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亚洲资金自我循环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中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发展大国,应积极参与和构筑亚洲货币合作。(1)以积极的姿态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支持区内贸易的发展。(2)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两种新的优势,并积极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使其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和功能互补,由此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功能。(3)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4)积极加强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中央银行的合作。(5)积极推进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健康的金融体系,并与亚洲各国及时交流降低不良贷款和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经验与教训,共同建立亚洲地区金融风险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通过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微观制度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货币错配的起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资本市场应在管理货币错配奉献的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稳定的经济环境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应当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而不是简单地从控制货币供应转向调控利率。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审慎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公众与企业绝对必要。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仅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够,加强微观制度层面的建设同样重要。同时,中国在微观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存在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第四,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汇率改革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面临新的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更频繁;资本流动均衡管理的重要性更突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针对国际资本的非均衡流动,现阶段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以不变应万变”,能应对“升值”和“贬值”压力交替出现的、均衡管理的新机制: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利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灵活利用政策,在制度设计上体现流出入并重,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有效应对“升值”和“贬值”预期的转换。同时,一方面,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安排,可以限制因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过度”国际借贷和“过度”国际投资。

第五,加强宏观政策的搭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政策的搭配基本突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汇率政策几乎缺失,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将由中间道路向浮动汇率制度演进,汇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1)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汇率纳入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并使汇率政策发挥其市场调节的作用。(2)运用创新政策工具。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特别是面临严重困境时,可及时采用创新政策工具,以摆脱困境。(3)妥善处理好汇率稳定与汇率失调的关系。稳步、深入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

5. 2005年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6. 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

中国汇率改革主要内容

1.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

2.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

3.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

7.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政策实务手册》

8. 请问05年之前的汇率制度是什么与汇改之后的制度有什么不同两者的汇率是怎么变化的拜托各位了 3Q

05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基本上是从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策为承担大国的责任,主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之后就一直实行僵化的固定汇率制。直至2005年7月21日,央行进行汇率改革,改固定汇率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产生浮动,但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还是属于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
所以与汇改前相比,人民币盯住美元这一基本属性没有变化,唯一其变化的是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再固定,而是出现浮动,到目前为止,浮动方向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为主。

9. 中国从2005年进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如何

2006年人民币升值历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按照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7.8087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了2615个基点。

2006年1月4日的报价与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完全相同。从这一天开始,询价交易这一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被引进中国,揭示了外汇交易方式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被赋予了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币汇率注定在这一年里以更富弹性的方式运行。

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着这个重要关口上下波动。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从此告别了这个关键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突破7.88。此后的一个月间,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关口,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破7.83关口,以7.8240再创汇改以来新高。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的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了7.82关口。第二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7.8185再创汇改后的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3.72%。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7.81关口达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

3月8日保尔森访华,人民币突破7.73关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人民币突破7.70关口;

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60关口;

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7.50关口;

11月23日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以270.5亿美元创出新高,人民币突破7.40关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11.007一路上涨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5日上涨,连破3关破;

12月20日中国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

200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其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历史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最终以7.3046收,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6.5%。这一升值幅度较年初市场普遍的年内5%左右升值预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对欧元表现为贬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大关 。

10. 请问2005年汇改的具体政策,谢谢啊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
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本次改革正式拉开了人民币升值的帷幕,至2011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至1比6.49左右。

阅读全文

与05年汇率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镙纹钢价格1710 浏览:130
港币换人民币汇率10月份 浏览:379
融资落地要多久 浏览:836
郫县的上市公司 浏览:597
信威集团军工 浏览:479
交易大亨是诈骗 浏览:929
外汇期货贵金属杠杆可调吗 浏览:917
生猪期货证监会 浏览:734
非公开增发价格高 浏览:201
委托肯交易所平台 浏览:715
上市公司小额快速融资 浏览:228
融资融券杠杆杨方股票配资 浏览:703
杠杆力臂括号 浏览:700
建行家装贷款 浏览:863
用房产证做抵押贷款手续 浏览:291
杠杆平衡条件改进文献 浏览:128
普惠金融服务的是 浏览:10
昆明期货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556
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法律意见书 浏览:84
去金融的杠杆易去人心的杠杆难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