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② 克鲁格曼模型的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危机。但是,他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后来弗拉德(R·Fload)和戈博(R·Garber)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因此,这一模型又被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但是,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信用扩张政策与外汇储备和货币危机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就信用扩张与外汇储备的关系而言,如果我们假设一国在一段时间内执行了信用扩张政策,比如一年,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有限流失,那么这一结论无疑具有较大的可信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该国必然会发生货币危机,因为在这里货币危机的爆发是以外汇储备消耗干净、从而使政府失去调控汇率的能力为条件的。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如果我们又假设,一国因“持续”采取了信用扩张政策,从而“直接”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流失并最终下降为零,最后迫使该国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听任本国货币随市场供求而贬值,那么,这一假设显然太简单化了,也缺乏现实性。
③ 简述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并简评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1953 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课修的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个期间,由于个人问题,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
克鲁格曼的关键思想是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④ 请定义“货币政策自主权”or“货币政策独立性”~!!关于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
楼主第一句话这么说的:“由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可以知道”,那么,你是依据“三元悖论”讨论这一问题。
“三元悖论”可以总结为:
1.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没有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
2.如果要维护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3.如果要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兼得,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
这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指的是本国货币政策不受汇率市场的影响。
三元悖论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是一个假设,是高度抽象,只在极端情况之下才成立的。如果都以楼主的方式,在现实中考验经济学理论,那就没有对的了~
楼主提出的疑问,重点在于“抛外买本,收回货币,货币供给减少”,现实中可能会这样。但是如果我们假定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没有上限的,或者总量相当大,比如中国的三万亿美元,那么,事实上进行楼主所说的操作时,货币供给可以不减少。我国的高通胀是由于人民银行滥发纸币——肆意剥削中国人民加上连年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再加上经济大而不强难以消化流动性共同造成流动性泛滥形成的。
下面是两种极端状况:
(一国有大量外汇)顺差制造的外汇,都同外汇管理局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流通起来,这样,出口企业无形中就促成了扩张的货币政策;抛出外汇时国内总流通量为S,外汇为Q,抛出外汇收回本币,抛出额等于收回额,这样外汇管理局手里拿的就是本币,央行可以选择保留,不让其进入流通领域,那么这些本币实际就是Q的一部分,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没有改变。
(一国没有任何外汇)逆差情况下,央行必须先买进外币(本币一定有贬值压力,这时候才会出现),这时候如果要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央行可以开启印钞机印出人民币买进外汇再兑换给进口企业,同时向国内发放同等数额货币或者不这样做而是等换出去的本币以出口方式回到本国,增加流动性,加强扩张性,扩张性货币政策方向没有改变。
抛外买本,货币供给并没有减少!因为当外汇Q流入我国的时候,外汇是不会流通的,但是,人民银行会发行等额的人民币M1或者更直观的说是对出口企业兑换等额人民币,这些钱进入流通市场进行流通,总流通量为S+M1。同时,外汇仍在央行手中,抛外买本的时候,央行用的是这些外汇Q,换回来的人民币理论上应该等于M1,这个M1在外汇管理局手中!总流通量为S+M1,没有减少。
所以这里,我们必须讨论什么是独立性了。独立性指的是两个方面,1.某国中央银行独立自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不受外国,国际其他力量影响。2.本国经济政策不受汇率市场影响。
显然,克鲁格曼这里指的是第二个,即本国经济政策不受汇率市场影响。很明显,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当一国的外汇储备足以应付任何外汇市场波动,并且不像中国政府这样脑残,这样骑在人民头上肆意妄为时,实行资本管制,理论上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可以同时兼得。
写了半天,不知道你看得懂不?
学经济学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要多思考。一会儿理论,一会儿实际是不行的。最好要谈理论就只谈理论,不然经济学没法学。
⑤ 克鲁格曼模型的介绍
保罗.克鲁格曼,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
⑥ 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
在石油危机中,能源价格暴涨了5倍,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使得SA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OY* 的产量OY减少至OY',均衡点由E移动至E',市场物价水平由P移动到P'。
结果是生产降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出现“滞胀”。由于影响宏观经济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总供给状况恶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遭到破坏。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⑦ 克鲁格曼对新贸易理论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①)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克鲁格曼(1991)设计了一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也就是说,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
⑧ 克鲁格曼的贸易模型是什么国贸题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危机。但是,他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后来弗拉德(R·Fload)和戈博(R·Garber)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因此,这一模型又被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
求好评。
⑨ 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和蒙代尔不兼容性定理有什么区别
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二者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克鲁格曼在蒙代尔的理论基础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因此二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⑩ 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
我找到的(顺便也学习了下):
克鲁格曼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理论和经济与地理学理论。
1.新国际经济学理论
1.1 国际经济学的7个主题:
1.1.1贸易所得 国际贸易使交易双方获益,但能使某些利益团体受损。价格是最重要的贸易条件。
1.1.2 贸易模式 三种贸易模式:一是受到生产效率差异影响形成的贸易模式;二是联系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相对充裕程度和相对密集程度而形成的贸易模式;三是一种相当随机因素形成的贸易模式。
1.1.3 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通常是国内不同利益团体之间较量的结果。
1.1.4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必须参考贸易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及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同时还必须结合各国的整体经济背景来分析,即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和国民收入账户的关系,以及国际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1.1.5 汇率决定 利率平价,即因利率水平的差异,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变化。
1.1.6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1.1.7 国际间政策协调
1.2 国际贸易模型
1.2.1 传统模型-李嘉图模型 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模型,认为国际贸易是由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唯一决定的理论。但它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假设下,没有考虑垄断因素,未能反映现实,也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
1.2.2 传统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又称为要素禀赋理论,在李嘉图模型之后发展起来的。各国要素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的差异同样会引发国际贸易,该模型还揭示了一个一般性结论: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1.2.3 标准贸易模型 两个传统模型是标准模型的特例。一国的经济增长原因是由一国资源的增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造成的,同时科学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也引起经济增长。其次,现实中,一国的经济增长总会有一定的偏向性,并非所有的部门都同步发展。这种偏向性可以将国家的经济增长分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和进口偏向型增长,同时对国际贸易来往产生影响。
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对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改善有利,但对世界其他国家不利。基于这个结论,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将会致使其贸易条件更加恶化,以至于他们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前还要低”
1.3 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现象
1.3.1 规模经济 它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的原料购买降低成本,能够促使极技术人员专业化、技术化,有利于产品规格统一,实现标准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单个厂商)与外部规模经济(行业或区域)内部规模经济容易导致垄断和不完全竞争,外部规模经济产生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相同的国家也有贸易往来。
1.3.2 国际分工 是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力联系,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各国间贸易产生的基础,一般有三种类型: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其发展一般取决于各国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经济条件。国际分工的模式除了受一国的经济特征影响外,历史的偶然因素也是形成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对工业的暂时保护可以转化为他的永久比较优势。
1.3.3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会有一个达到注意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存在。现实中,完全垄断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寡头竞争情况则较为多见。每个生产者都有一定的垄断力,但他们之间又存在激烈的竞争。
1.3.4 国际贸易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必然导致不完全竞争。研究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完全竞争的却比完全竞争模型更为科学。
1.3.5 垄断竞争模型-最基本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极端的是垄断竞争,是指一种含有排斥、限制自由竞争的垄断行为的竞争模式,他拥有市场竞争程度较大,垄断程度较小的特性。垄断竞争同样会产生国际贸易促动。
1.3.6 国际倾销。倾销的产生条件一是市场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二是国内和国外市场是相对独立的。垄断厂商从事倾销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当厂商在市场上不具有绝对优势地位时,可以通过增加出口以扩大生产,增加价格优势并获得更多的利润。完全一致的产品也会在国际贸易中产生倾销现象。
1.3.7 外部经济众多的单个厂商集中在一个地点的规模经济,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外部经济的形成有利于专业化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有利于只是的外溢。外部经济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但同时会导致一国陷入“被固定”的生产模式,无法进行变革而受到伤害。
2 国际要素流动
2.1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因素
2.1.1 劳动力因素的流动 以移民形式体现的劳动力要素移动约束多,易引发政治问题。劳动力要素流动出现以下几种趋势:一、劳动力流动逐年增加,各国劳务正常逐渐放宽;二、鼓励技术性人才的流动,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三、劳动力的流向发生转变
2.1.2 劳动力流动同国际贸易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两国间,同一行业中存在劳动力相对充裕和相对缺乏的现象。劳动力流动将对各国的收入分配产生强烈的影响,并会导致部分团体利益受到损害。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时候能够与国际贸易相替代,能够增加世界总产出,对各国有益。
2.2 国际贸易中的资本流动。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单向、双向、多向流动),包括国际借贷、投资、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分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
2.2.1 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特征有: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流动数额加大,速度加快,但巨额的短期资本容易对一国的经济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各国普遍采用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直接投资。
2.2.2 国际间资本流动形式之一-国际借贷,指一国向另一国借贷消费。任何社会都面临着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选择
2.2.3 跨国公司与资本流动 跨国公司同国际借贷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背后隐藏着母公司的一个目的,即扩大公司控制权。跨国公司不但可以通过跨国子公司分散和控制资本,还能通过跨国子公司增加对当地资源及市场的控制权。即一方面它做到了将资本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将他国的资源内部化为自己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此外,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母公司可以在当地生产产品并销售,绕过了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从而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对其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也十分有益。正式基于这许多优点,母公司才会积极地向国外扩展,设立大量的跨国子公司。
2.2.4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的存在促使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并加强了国际将的资源整合,使各国资源利用更有效,其次,从广义上看,跨国公司同劳动力要素、国际贸易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能对各国间的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
3 国际贸易政策
3.1 国际贸易中的自由贸易。克鲁格曼指的自由贸易指没有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国内生产补贴、贸易配额或进口许可证等因素限制下进行的贸易。贸易自由不仅将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还能给参与贸易的各方带来福利上的改善。
3.2 各国是否要实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3.2.1 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效率
3.2.2 自由贸易可带来额外收益。自由贸易的额外收益之一是规模经济
3.2.3 自由贸易可以为一些利益团体服务
3.2.4 自由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3.2.5 自由贸易损害了部分团体利益
3.3 关税
3.3.1 关税的分类 从量的关税与从价的关税
3.3.2 关税的特点。由一国政府已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为征税对象,统一进行征税;可以对进出口贸易进行调节;是政府为了执行统一的对外政策的一种手段。
3.3.3 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征收关税将提高进口国政府的收入;征收关税将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减少其销售量;征收关税会给进口国的消费者造成损失;征收关税给进口国的生产者带来利润;征收关税让出口国的消费者受益。
3.3.4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中的两大问题。进口替代工业化和二元化经济问题。
进口替代工业化: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一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要避免过度扶植,否则有害。
二元化经济问题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同较为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同时并存。二元化问题同一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密切相关。一国的贸易政策可能使二元化问题更加严重,如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就可能造成制造业和农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很大,并加剧二元化。
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即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以向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为目的,积极发展相关工业部门,从而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全国经济发展。
4 汇率理论
4.1 汇率相关内容
4.1.1 汇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这是因为会里使得我们能够比较不同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4.1.2 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主要是价格比较和调节杠杆(汇率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回来剧烈变动,将会增加从事国际贸易交易的风险,也正是这种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才会长期对外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而欧盟也才会在其内部促生统一的欧元区域。
4.2 外汇市场
4.2.1 外汇市场的特征。交易量极大(2001年1.2万亿每天较89年增长一倍);24小时运营;主要以美元相交换;具有一定风险。
4.2.2 外汇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可进行套期保值;可进行外汇投机;可提供资金融通
4.3 汇率与利率
4.3.1 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在外汇市场上,汇率同其他商品一样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利率将影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利率升、货币强;利率跌,货币弱”。
在外汇市场上,除了利率影响汇率外,预期的汇率变动也会影响汇率
4.3.2 短期和长期的货币供给与汇率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永久性增加会使经济中的诸多价格在长期内上涨,用本国货币衡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上涨也是其中之一。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反之升值。
4.4 固定汇率制度
4.4.1 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一方面可以保证汇率稳定,阻击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避免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它不能利用汇率变动来调价国际收支情况,甚至有时会破坏内部经济平衡。
4.4.2 在固定汇率的国家中,央行通过外汇交易来固定汇率,以维持资产市场的平衡,从而将汇率固定于某一水平,通常还利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作用稳定币值。
4.4.3 固定汇率国家会“突然”使用汇率政策,以达到改善本国的贸易收支情况和增加就业等。汇率调整后,央行为了维护新的固定的汇率,必须重新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