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今后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什么
1、总的原则是开放,自由兑换。但需要几个前提:
(1把贪官都抓出来,或者贪官自动认罪就免除刑事处罚,这样就避免资金外逃。
(2让中国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任何人都喜欢把钱投资到中国。
(3民主,平等,自由。
❷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对于我国取消一揽子货币政策,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止别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人民币的打压,这里打压并不是让人民币贬值,而是让人民币升值,通过的手法很多,这对于我国是个相当不利的,最近正好看到了郎咸平的对中国经济的评论。蛮有意思,可以参考:
举例:英、德、法、美、日曾经签订过“广场协议”,“广场协议”要求日币升值。当时日本政府签下了协议之后那就很清楚的落入了美国圈套。道理很简单,当日本政府签下字,说明日币即将升值。那么全世界国际炒家就会去买日币,因为他赌日币升值。大家千万别把汇率当作经济现象,汇率不是教科书上所定义的货币之间的价格,没那么简单,汇率是各国政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当日本签下了“广场协议”:由于日币低估造成大幅贸易顺差,那么下一步必然是日元升值。日本政府签字的当日就昭告全世界的国际炒家日币要升值了,所以必然结果是国际热钱大量进入日本。结果日币升值了!各位以为货币像一般的商品一样吗?价格提高之后可以平衡供需吗?错,那是一般的货品的价格,可是汇率不是,当汇率价格一上升,国际炒家一看,哇!真的升值了,再买,更多的钱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币升值,更多热钱流入日本,再逼迫日币升值,几年下来日币升值了一倍,几乎摧毁日本的经济。但是各位请注意有个现象是我们所忽略的,那就是在日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 美国财政部通过各种管道压迫日本降低利率以及放宽信贷,由于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的结果,造成流动性泛滥,日本各大商社很高兴向银行借钱,因为借钱容易,利息低了,可以迅速做大做强,所以造成日本经济的表面繁荣。这个表面繁荣现象反映在股市就是股市泡沫,反映在楼市就是楼市泡沫,反映在购买日常用品就是通货膨胀。所以日币的升值、股市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本身的原因是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那么最近看过很多媒体的报道,把这个问题说的比较正确的,因此认为我们中国政府针对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应该和日本当时的政策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在这里清楚的告诉各位,他们都错了。因为日本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但是今天中国的问题不是。中国是什么问题呢?按照我前面所讲的,造成泡沫的原因基本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造成的,因而挤压出大量的虚拟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楼市形成泡沫。由于原因不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不同,但是很不幸的,我们的政策是提高利率紧缩信用,造成什么结果呢?它是进一步打击了已经恶化的投资营商环境。利率已经提高了6%以上了,最近几天还在提高利率。那么各位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的企业家想一想,你认为他在这种场合之下还愿意投资吗?中国哪几个制造业能创造出这么高的利润,银行利率的提升逼得我们制造业放弃投资,不做了,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拿出来形成虚拟资金炒股炒楼去了,所以为什么宏观调控下股价越涨楼价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错的。因为和当时日本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不是因为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泡沫现象,而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当然我也不否认今天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但是中国流动性过剩不是股市楼市泡沫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驱动因素,是因为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的急速恶化所导致的。那么没有认清楚经济问题、经济弊端,贸然提高利率、紧缩货币,各位知道什么结果吗?随着利率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的金融风险迅速积累,一旦到了不可承受的那天,中国就产生了重大危机。那么回顾一下当时的日本是怎么回事,当时日本的各大商社由于低利率大幅借款,而日本企业由于高负债经营迅速积累的大量的金融风险到了一个不可承受的阶段产生了泡沫而崩溃,所以日本经济的危机来自金融风险,也就是负债积累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今天中国的经济危机呢?一部分来自于不当的政策使得利率不断调升货币不断紧缩,产生了金融风险而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危机。而这也是为什么在07年年底我以一个所谓的中立学者的身份我要做出以下的结论,那就是我完全支持中共中央宏观调控的思想,因为我认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我反对我们执行层面所推行的金融政策,因为他的目标是错的。
其实在金融方面并不一定要有完全自己的观点,就像对与错就只会有两种可能,不会有第三点,其实很多学者在实际操作方面并不强,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如还有疑问可以和我联系!
❸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就目前人民币制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币作为我国的主流通货币,具有其他货币所替代不了的功能,我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面对金融危机刚过去的国际经济恢复局面和美国的出口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排除人民币继续升值的。
❹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是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制定汇率制度的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亦简称汇率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强和成熟,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对汇率波动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开放的大势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汇率 外汇市场 弹性 政策敏感性
我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从1994年元旦开始实行的。这是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场化靠拢的开始。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这个核心所规定的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20年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客观上来说,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的诸多的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被歪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结售汇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国人民币外汇体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行基础包括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结售汇制。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然而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却存在着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是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其二是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以上两点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由此可以看来人民币汇率在是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汇率的,而相反却可以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
(1) 银行间外汇市场具有封闭性
所谓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它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以改进,但是实践来看,初衷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并未达到,反而暴露了银行间外汇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这:
第一,封闭性的市场。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的是会员制,作为外汇市场的主体,首先银行必须是中央银行指定的,确定银行获得了会员资格,然后要报送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审批。这样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自然就使这个市场失去了开放性。
第二,被动干预的市场。在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会弥补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头寸。为了保证外汇市场的“出清”,保证外汇市场的有效运转,中央银行就处在了被动干预的角色上。这种迫不得已,不仅限制了央行干预的灵活性,而且使外汇市场的人民币汇率趋于僵化,浮动空间非常狭窄。显而易见,这种扭曲的人民币汇率制约了市场的外汇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汇的使用效率。
第三,严格管制的市场。不仅在市场准入上非常严格,在外汇的持有额度上,中央银行也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外汇指定银行也不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持有外汇,更难以进行资产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汇率风险,比如依据人民币与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所有交易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是中央银行,外汇银行的持有额度,控制权在于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庞大的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这三者使得中央银行拥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强的政府意志。
第四,单调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尚且只有美元、欧元等几种外国货币,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的外汇远期交易,只有极少几家银行有资格办理,根本没有外汇的期货交易等丰富的汇率衍生工具,使得外汇市场显得没有生机。交易种类的单调与稀少,严重制约了形成多层次的外汇市场结构。
(2) 具有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
我国的结售汇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强制性。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业因出口所得的外汇,必须毫无条件的卖给外汇银行。出口企业不可以自己持有单独的外汇账户,以后虽然允许大型的外贸企业持有部分的外汇,但是要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据企业自身对未来的外汇需求和对未来的汇率走势预期,自行选择适宜的数量和出售时间。但是出口企业的非贸易用汇则受到了比较严格的人民币外汇审批的制约。这样一来,出口企业就没有办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持有外汇。所以说,这样的“强卖”所形成的人民币汇率不会是真实的市场汇率。
2、人民币汇率缺乏应有的弹性
没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人民币汇率长期在很小幅度内的波动,导致整个外汇市场忽视了汇率风险,导致企业在自身经营当中,在进行融资活动当中,很少考虑到风险,这样就累积了一定的风险。
没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了差距。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也只是浮动在很窄的范围之内,这样其他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就让人民币汇率不好及时调整。近年来,由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太稳定,美元处于不断贬值的趋势,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结果就使名义汇率表面上保持稳定,其实早就与实际有效汇率发生了差距。
1994年我国人民币实行并轨制,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每天就只有几个基本点。究其原因是中央银行每天都参与外汇市场,市场有买卖差额,央行就进行平补。这种制度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政策敏感性。长期的结果就是向市场传达一个信号,汇率的大幅度波动是政府允许或者说意愿的。这样一来,汇率政策的操作弹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于没有了弹性。
3、人民币汇率调整没有准确的依据
我国是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的可兑换,但只限于经常项目。在资本项目下,仍然实行严格的管制。这样银行间的外汇市场,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就取决于贸易项目。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有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货币的购买力。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有必要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理论依据。这就与已经逐步成为固定汇率制度的人民币汇率相悖。在目前的情况与条件来看,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适用条件几乎通通不可以满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等等。但是,在购买力平价的理论下,一般物价水平的计算包括贸易品和非贸易品,这样的结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这样,从理论上看,人民币的汇率调整的真实依据也不充足。
4、维持现行汇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趋于固定汇率制度的汇率制度,维持它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货币政策的难度。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固定的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而在资本管制的条件下,资本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进行资本套利,利率平价理论也发挥不了作用,固定的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也因此又获得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财政负担。在美元强势的趋势下,若继续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例,我国的出口将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我国外汇市场相比以前,已经日趋活跃了,但是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有一种市场倒逼改革的趋势。所以人民币汇率改变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币的汇率的形成机制刻不容缓。■
❺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哪些挑战
资本项目开放、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与世界经济、贸易进一步融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经常项目可兑换情况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流动的管制效率会愈来愈低,资本账户开放已经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实现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目前我国有将近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有四成多交易项目受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项目仅有一成多。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我们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❻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问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从学术界到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论调:“盛世”论与“悲观”说。前者过分夸大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强调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国力昌盛、强大的表现,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奏曲;后者则相对悲观,它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一种虚假繁荣,是一种泡沫,弊大于利。
其实,这两种极端看法都带有“盲人摸象”的味道。对于人民币升值,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理性地看待其利弊,切莫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客观地讲,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特殊的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这一点,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之争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从实质上看,人民币升值显然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以及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创汇”已不算难事;另一方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仍在高位趋涨,各地引进外资已不再是“多多亦善”。因此,持续大额的贸易顺差以及规模庞大的外资引进,致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外汇供给不仅不再短缺,而且似乎已经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正是本国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
如今的外汇供给真的过剩了吗?回答这一问题,至少有两个关键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其一,本币在资本项目下是否可兑换?其二,本国外汇市场是否完全对外开放?这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状况评判的两个关键因素。因为本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意味着国民财富可以外币化,或者说,国民对财富存在的币种形式选择是自由的;同样,只有本国外汇市场在完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本国外汇市场才能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一部分,这一原本应该回归国际大市场的外汇供求,其供求状况才能显现得更为真实有效。
事实上,在我国,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不能自由兑换,且本国外汇市场仍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因此,中国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人为扭曲的结果。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是:当贸易顺差与资本顺差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时,外汇流似乎只有华山天险一条路,即外汇流入结汇后,差不多只有经常项目一条路可走,关键的资本项目却有严格的行政审批把住关口,因此,为了承接不断流入的外汇,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央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买入国内市场“过多”的外汇,由于外汇占款剧增,人民币投放被迫增大。这样,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及风险加大;而另一方面却形成了本币“流动性过剩”,热钱浪涌,从而催生经济过热及资产价格泡沫化。
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倒逼”的结果。正是由于资本项目不可兑换以及国民财富不能外币化,对于生产经营以外的“多余”外汇而言,除了政府“收藏”,基本上别无选择,国民对外汇的需求仅限于经常项目,而真正最能体现“藏汇于民”的资本项目,国民却没有自由选择权。因此,在我国这一“不完全”的外汇市场上,所谓的外汇供过于求,只不过是在采用行政手段强制性“冻结”国民外汇需求前提下的供给过剩,它不能视作人民币升值的充分理由。
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1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首次突破7.80的关键价位,落入7.79区间内,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与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约5.79%。尽管如此,美日等国却未必知足,因为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它们攻下的第一个“缺口”,紧接着它们还会要求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取消外汇管制,完全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等等。
但是,我们毕竟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在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我们应该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以国家利益为重,切不可盲目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要正确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沉着应对
❼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 建立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银行结售汇制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构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但从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由于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扭曲,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体现的是政府意志,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1)银行结售汇制的强制性。结售汇这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企业出口所得外汇必须无条件卖给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持有外汇账户(以后虽允许大型外贸企业持有部分外汇,但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自主选择适当的出售时机和数量。至于企业的外汇需求,在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用汇通过外汇银行的售汇来满足,而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用汇则受到较为严格的外汇审批控制。在这一制度下,企业无法意愿地持有外汇,由此“强卖”而形成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2)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和严格管制。银行间外汇市场即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建立该市场的初衷是为了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然而从实践来看这一目标并未达到,这是因为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一,封闭性而非开放性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作为市场主体的外汇指定银行其会员资格的获得,须经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局的审批,必须符合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从而使该市场失去开放性而成为封闭的市场。
第二,严格管制的市场。由于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持有外汇的额度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使得外汇指定银行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也难以根据本、外币资产的合理组合来实现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收益最大化和规避外汇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中,由于中央银行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即中央银行具有对外汇银行的额度控制权以及中央银行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权,从而使中央银行对该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使政府的意志自然而然渗透在汇率之中。
第三,被动干预的市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干预的地位,当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不能完全匹配时,由中央银行弥补不足头寸,以保证整个市场的“出清”。这种被动干预保证了市场的有效运转,但也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采用迫不得已的被动干预,极大地限制了中央银行采取灵活的干预模式,其结果使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仅有管理而缺乏浮动,人民币汇率趋向僵化。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对人民币体现外汇资源价格的真实性和代表性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市场配置外汇资源效率的进一步发挥。
第四,单调的市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等少数几种货币,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为主,而且几乎不存在远期、期货交易,除了少数几家银行有资格办理人民币远期交易外,几乎没有其他衍生工具。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不言而喻,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在客观因素以及一部分主观因素的作用之下,我国于1994年初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承载了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沉重负担,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稳定亚洲经济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极其重要的标志。正因如此,人民币汇率已经陷入僵化即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丧失了调节功能。
缺乏灵活性或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成为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严重隐患,最突出地表现为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汇率长期窄幅波动,不仅制约了市场引导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并导致市场忽视汇率风险。在基本固定的汇率安排下,使市场和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淡薄,在经营与投融资活动中很少考虑和顾及风险,从而出现和累积了一定的风险,如大量不良债务的产生,而这些风险的累积则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条件。
由于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由于汇率浮动区间处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这种状况使汇率难以对其他货币间汇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做出反应,其结果往往是表面上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与之发生偏离。
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我国的现行汇率政策只是重视保持与美元区汇率的稳定,而对非美元区贸易伙伴的汇率稳定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相应地也导致了这些货币的升值。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趋降。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时,我国规定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幅为中心汇率上下0.3%, 而实际上人民币汇率每天波幅不过几个基本点。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这种格局,较大程度是由于中央银行作为银行间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几乎每天都参与市场交易,平补市场买卖差额,影响汇率生成。这就形成了中央银行与市场博弈的格局,造成了汇率变动的政策敏感性。如果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向市场传递的是政府纵容或操纵汇率贬值或升值的政策信号,从而使得汇率波动从政策上变得比较敏感,这反过来制约了汇率政策操作的弹性。 1996年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并对资本项目下严格管制,从而使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于贸易项目。而货币的购买力则是与贸易相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需要选择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理论模型。但是,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固定汇率安排的情况下,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均衡汇率存在着重大缺陷,如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前提条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为零、关税为零)几乎完全不能满足,而且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般物价水平既包含了贸易品又包含了非贸易品,其计算结果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显而易见,从理论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缺乏充足的依据。
从实践上来看,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缺乏准确的依据。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一方面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另一方面,由供求偏好变化而造成的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时间滞后,甚至发生判断错误。在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管制定价的中央银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难以计算出一个“出清”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汇率水平。当中央银行管制定价无法确定均衡的汇率水平时,汇率水平的调整不得不主要依赖于经验以及有关黑市汇率水平、出口换汇成本等参考指标,使调整的准确性大为降低。 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成本较高,需要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将没有自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能被用于维持汇率的稳定;而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资本难以自由流动进行套利活动,利率平价理论将不再发挥作用,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因此而重新获得自主性。但是,我国的实践表明,由于受资本控制有效性和货币管理当局冲销手段的限制以及贸易平衡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使在资本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依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
(2)增加财政负担。当美元相对于主要货币保持强势的情况下,如果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绝对稳定,势必增加我国出口增长的难度,而扩大出口又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为了刺激出口,我国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比率、对出口商品贴息等措施,其结果:一方面是保持了出口的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并诱发了出口骗税等道德风险。
(3)增加外汇管理成本和难度。为维持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政策操作上我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借助外汇管制的力量来实现既定目标。在1998年以前,为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加强了银行结汇管理,明确规定中资企业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不得结汇成人民币使用;在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的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又加大了对银行售付汇管理的真实性审核力度。毫无疑问,严格的管制势必增加管理成本。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无风险,当国内外利率存在利差时,必然导致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之下,这种套利活动有一定的成本,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套利仍会通过非法逃套等形式进行。这种状况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
(4)外汇储备增加的成本与风险。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框架下,强制性结售汇的实施、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及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头寸额度控制,银行、企业与居民都不能意愿地持有外汇,而中央银行则以国家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相当数量的外汇。这种状况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超速增加,由1994年初的212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持有如此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尽管可以看作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重要标志,或者说为市场提供了一个稳定与信心的重要标志,但是持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突出表现为:
首先,支付巨大的成本。既然外汇储备是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外汇交易和国际债务清算、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资产,而且这种重要资源又必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外汇储备属于暂时闲置或只能获得很低收益的资产。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外汇储备的规模越大则意味着资源利用的效率就越低,同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政府的短期债券和在境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其资产收益率大大低于对外借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所付出的成本。我国在持有大量低收益外汇资产的同时,又以高成本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入外资,造成巨额的资源浪费,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其次,承担汇率风险。我国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不可能向其他微观经济主体分散,必然由中央银行独自来承担,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资产将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5)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下,必然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使交易成本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对交易真实性的审核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管理费用的支出,而且随之产生的效率下降也意味着社会成本的增加;第三,在结售汇制度下,对外汇的超额需求是外汇市场的重要特征,因外汇超额需求而出现的大量的行政审批则又是产生寻租、腐败等问题的重要根源。这样不仅降低了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造成效率损失,而且又要为此支付监管的成本。所有这些,无疑会加大社会交易成本,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我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对外贸易扩大、外资流入增加、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及其业务增加,外汇市场日趋活跃,致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压力逐渐增大。伴随上述重要变化,资本的流动性在我国逐渐提高,稳定汇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外汇管制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❽ 对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的发展的方向你是如何看待的
就目前人民币制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币作为我国的主流通货币,具有其他货币所替代不了的功能,我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面对金融危机刚过去的国际经济恢复局面和美国的出口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排除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可能性。
❾ 201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现状及方向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中国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立场如下
一,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一贯的方针;
二,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三,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
改革下一站:中间价?
“在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淡出常态化干预的情况下,未来汇率改革的重点将是更灵活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而非单边升值或贬值。”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记者表示,具体来看,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和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等几个方面将是下一步汇改的方向。
实际上,决策层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然加快。宋清辉告诉记者,央行致力于在两年之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支持人民币双边互换的国家也在增多。这显示中国正在沿着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四个方向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专家:双向波动将成主要趋势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然而,上述“权重”从未公布,成为中间价形成机制中最不透明的部分。“当前,中间价的走势实际上体现了央行汇率管理的意图,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因此,定价机制是中间价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关专家表示,应逐步提高中间价形成机制的透明度,并降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
对于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专家指出,在美元强势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短期仍面临贬值压力。“未来半年出现小幅贬值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民币的双向波动将成为主要趋势。”
来自fx678财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