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你好,“杠杆”是指负债经营,“杠杆率”是指负债率,“去杠杆”是指避免企业负债经营或尽量降低企业负债率,“去杠杆化”是指用股权融资代替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导方式乃至唯一方式。
B. 民营企业频现债务违约中国如何实现“良好的去杠杆”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在《关于去杠杆化的深入理解》(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一文中,将去杠杆过程分成了“糟糕的通货紧缩去杠杆”“良好的去杠杆”“糟糕的通货膨胀去杠杆”三个类别。而所谓良好的去杠杆是指货币增加供给,以缓解因债务减少及紧缩形成的通缩压力,形成正增长,负债/收入比率下降,名义GDP增长率超过名义利率。
达利欧发现,有些国家去杠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社会剧变,甚至引发战争,有些则能通过有序的调整,经济恢复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而好的去杠杆能平衡好债务减记、紧缩政策、财富转移和债务货币化的关系。
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直言,如果不改变营商环境,不做其他要素市场的改革,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只是一个口号。
去杠杆进入新阶段,最佳的图景是中国能够通过“和谐去杠杆”,不仅将经济恢复到平衡状态,还能推动生产率持续增长,实现“美好生活”。“结构性去杠杆”的提出让整个去杠杆的路径更为清晰,然而相应的配套改革却是缺位的,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民间资本将有可能在未来有进一步收缩的风险,经济活力也会黯然失色。
内容来源:凤凰网
C. 是努力去杠杆还是在默默加杠杆
凤凰财经讯 在2014年已经较高债务的基础上,2015年的中国经济继续加杠杆,而今年依然继续提高。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警示:目前我国金融杠杆率不断提高,去年已经超过警戒线,并且至今还在继续提高,这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也指出,目前我国货币增长继续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杆,还要迅速提高杠杆率。王小鲁担忧称,在此情况下,未来我们离金融危机将不远。
那么我国政府、居民和企业的杠杆情况分别如何呢?今日华泰证券[1.04% 资金 研报]在华尔街见闻发布最新研究结果,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
中央、地方政府:已接近国际警戒线,仍持续加杠杆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政府债务约为388250亿元,占GDP比重为57.37%,国际警戒线为60%,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已然偏高,但低于发达国家。然而,从政府此前表态可以预见,为“稳增长”今后一段时期政府部门仍将处于加杠杆进程。
有许多学者反映,政府部门的“钱”应该花在“正地方”,财政支出应该是帮助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支出。市场预计我国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会超过5.5万亿元,而其中居民部门加杠杆基数相对较小,所以5.5万亿元的社会融资,绝大部分还是进入了传统的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广发证券[1.37%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其经过调研发现,“地方政府拿这个钱,在现有的政策激励下也没什么人干活,大部分又买入了银行的理财产品,这是中国目前的金融空转的状态。”
居民部门:加杠杆进程,但远低于发达国家
华泰证券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低,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则略高。负债率低与我国的高储蓄率有着必然的联系,此外,居民部门的债务构成单一,只有贷款,其中住房抵押贷款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5年楼市回暖,购房需求集中释放,人们纷纷前去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近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合肥、福州等多城市公积金贷款额度吃紧,公积金账户几乎出现“被贷空”的现象。今年房地产持续高温,这一现象恐怕会加剧。
企业部门:去杠杆进程,未来几年仍将持续
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较为平稳,呈稳中有降格局,工业企业则呈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部分传统行业去杠杆效果明显。而房地产、部分服务业、新兴产业等行业在不断加杠杆,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加杠杆”明显。此外,大中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偏高,地方企业高于中央企业。
华泰证券预期,企业部门去杠杆趋势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部门处于加杠杆进程,但是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高。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均居于首位,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值80个百分点,高出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值66个百分点。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恶化,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近5年内增加了42个百分点。
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强调,我国当前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特别是商业银行主导,这个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我国总体杠杆率偏高的事实。未来我们将通过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于借贷杠杆的依赖性。
我国2016年的五大经济政策任务中,去杠杆位列其首,但是,真的会“去”吗?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核心问题在于去杠杆和保持适当增长速度存在着矛盾。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未得到扭转的背景下,保持适当增长速度会成为政府的首选。虽然去杠杆关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但在短期内就会被牺牲。危机持续过程中设定去杠杆的任务,核心的意义在于提醒全社会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过度依赖需求方调控,需要供给侧合理安排去杠杆的路线图。李扬认为,降低杠杆率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控制债务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高杠杆陷阱,因为我们很难接受短期调整的成本,不但宏观层面去杠杆的可能性很低,微观层面的资产重组也很难推进,金融体系转型更是无法一步到位。黄益平建议,短期内不宜在宏观层面过度强调去杠杆,以政府、居民和民企加杠杆配合国企去杠杆。
楼市去库存应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关于楼市去库存应该是加杠杆还是减杠杆的问题,在两会期间就被讨论得沸沸扬扬。重庆市长黄奇帆认为,目前房地产领域用加杠杆的办法去库存,风险很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先例。而央行行长副行长潘功胜的态度则是,目前中国房地产的杠杆率并不高。
此前,经济学家李迅雷撰文称,同时做到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实中概率很小。目前看到的,至少在房地产领域,还是为了去库存而加杠杆,但加杠杆的结果,却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大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去库存的效果尚不明显。这是由于市场的自发资源配置之下资金的虹吸效应造成的——资金一致流向那些更具有保值投资前景的一线城市楼市。这种情况不仅会带来对实体产业的抽血,也为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难题更添一重难度。
现在的货币政策究竟是稳健的还是宽松的?
最后,华泰证券表示,当前“去杠杆”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事实上,我们今年也这么做了,从此前央行降准、逆回购“天天见”,SLF(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月月见”可见一斑。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引用数据称,去年的GDP增长率是6.9%,但是名义增长率只有6.4%,相比起来,M2增长率是13.3%,“比GDP增长高了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是宽松的了。”
“今年1月份,贷款投放增长2.5万亿,同比多增了1万多亿,按这个速度,我们的货币增长还要继续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杆,还要迅速提高杠杆率。”王小鲁担忧称,“这种情况下,未来我们离金融危机还远吗?”
海通证券[0.06% 资金 研报]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09年至今,中国的M2规模不仅超越美国,而且接近于美国的两倍。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QE,但美国的三次QE,前提是出清,即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去杠杆了。然后再慢慢加杠杆。中国目前则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加杠杆,在泡沫的条件下创造泡沫, 在债务的基础上增加债务。这就很难实现去杠杆和化解泡沫的目标。如果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但过度宽松的环境则往往会乐不思蜀。
说到底,我们都明白,提高经济生产率、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才是去杠杆最具活力的方式。
D. 海外一直因为什么看空中国现在却改变了论调
杠杆率过高以及去杠杆力度过大对经济可能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一直是海外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现在,他们的论调发生了改变。
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称,从中国银行业近期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可知,中国政府推动金融体系内杠杆明显降低。
中国去杠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不仅用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理财产品存量下降,金融机构相互间拆借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赵锡军对记者表示,不管是“去”也好,还是“稳”也好,现在最重要的是精细化地区分杠杆。在新时代,去杠杆不是要强调规模和水平,而是杠杆要用在何处、资源配置在何处着力的问题。
他同时强调,未来的金融工作不是单纯地扩大规模、增加利润,更不是简单地通过加杠杆刺激投资和消费,更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如何配置好资源,使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得到补充、均衡,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形成了大量的杠杆和债务,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在下一阶段金融领域的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杠杆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化解好已经形成的高杠杆和杠杆风险”赵锡军说。
对于风险隐患,邓海清同样表示担忧。邓海清认为,银行机构之间的同业往来不应受到过多的监管压制,这与央行主导的“利率市场化”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如果“利率市场化”脱离银行体系,反而通过APP、互联网金融等来实现,将对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后果,这同样也是未来监管思路里要做的修正。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认为,通过杠杆转移,纠正杠杆错配,可以实现在保持总杠杆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将杠杆风险降到最低。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风险管理和加强监管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去杠杆上,而增加GDP,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是去杠杆的治本之道。
见了成效了,肯定会转变看法了。
E. 去杠杆化的阶段
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风险名词就是“债务”,就本质而言,债务其实就是对信用的一种过度透支,滥用信用就会造成债务风险,并最终导致债务危机。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看,经济周期波动往往体现为经济体系杠杆率的调整过程。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去杠杆化过程:早期衰退、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经济回升和公共部门去杠杆化。
在早期衰退阶段,私人部门债务比率攀升至高点,公共部门负债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这个阶段大概要持续1-2年时间;在第二阶段,即私人部门去杠杆化阶段。私人部门现金流增加,经济回暖,但由于推行财政刺激政策,公共部门负债率达到阶段高点。这个阶段持续时间大概为3-4年时间;在第三阶段,公共部门去杠杆化阶段。
尽管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反弹,全社会负债率再次上升,公共部门不得不开始漫长的去杠杆化进程。这个阶段大约持续10年左右。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如果进入第三阶段则意味着廉价资本时代即将远去,投资者和借贷者将面临借贷成本上升的窘境。在未来的几年内,信用紧缩、财政紧缩和消费紧缩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会进一步显现。
各阶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每一个“去杠杆化”的阶段上,中国经济所受的冲击不同。
首先,“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
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这类投资一向稳健保守,基本不会涉足高度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同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中国经济不依赖外部资金。这样,当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去杠杆化时,一般不会对中国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经济目前受到的最严重的影响表现在,国际商业银行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过程中,贸易信贷也受到了波及。从近期看,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欧“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中国的出口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引起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制造业工人失业等连锁问题。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去全球化”。既然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全球化”也将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因为,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迫使中国不得不依赖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国际经验和学术研究表明,当一个经济体的增长主要推动力来自内在消费时,这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显著的结构性放缓。
F. 国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
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1、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
2、格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中,这将导致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出现下降,包括黄金、钻石、谷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总有机会存在于市场的某个地方,但我要说现在不是时候。"
3、格罗斯表示,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 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
G. 中国已经朝着去杠杆方向迈出第一步了吗
据消息称,标普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已经朝着去杠杆方向迈出第一步,中国正在运行非常规货币政策,中国企业借贷高潮将在未来五年趋缓。
此前,穆迪也曾下调中国主权评级。5月24日,穆迪官网发布报告将中国评级从Aa3下调至A1;展望调至稳定,此前为负面。报告同时预计:中国经济杠杆将在未来数年进一步加大。
财政部当日回应称,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其关于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政府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0日,IMF发布报告称,因中国前景改善,上调中国2017年GDP增速预期至6.8%,此前预期6.7%;上调2018年预期至6.5%,此前预期6.4%。
H. 我国今年以来去杠杆的成绩如何
今年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截至6月底,全部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4.9%,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7和0.6个百分点。到6月末,中央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67.8%,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下降0.3和0.6个百分点。
I. 如何理解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积极稳妥去杠杆
积极稳妥去杠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杠杆率高企弱化了实体企业的投资能力,加大了债务违约风险,亟须多措并举去杠杆,为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化路径,充分发挥经济主体的能动性。
从短期看,应针对企业的债务结构分类施策,合理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一是支持适应市场发展并有持续经营能力、但暂时存在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以债务转移或置换等方式降低债务负担。可由债务企业的关联方或有意对负债企业进行重组的企业购买并承接债务;也可给予增信安排,通过发行长期公司债券置换短期债务。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法治化的债转股实施方案,推动企业债务重组。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选择有较好发展前景但面临周期性、暂时性困难的企业,以及虽然债务负担较重但运营正常的企业,以企业价值为核心,适时将部分债务转化为优先股或普通股,并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应警惕恶意逃废债现象。同时,加大僵尸企业出清力度,杜绝其搭债转股便车。三是推进实体企业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金。以有稳定现金流、系统性风险较小的大中型企业为主,通过结构性融资安排将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对象,提高资金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合理匹配资产和负债期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效益和价值,以优化劣,分散风险。同时,进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积极性和做市能力,增强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化解债务风险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市场规则,由债务双方协商决定,切忌搞“拉郎配”。应依托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值回归功能,由市场对证券化产品合理定价,防止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出现虚抬资产价格和过度投机行为,并制定配套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从中长期看,应逐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一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商业银行应严格落实资本金管理制度,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风险权重调整、优化授信结构等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严控影子银行规模和表外业务风险,从源头控制企业部门杠杆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债券市场发展。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再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加速股权、债权资本形成,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化解债务风险,引导社会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同时,改革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监管框架,为各类经济主体投融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根本上看,企业去杠杆要建立在宏观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追加企业贷款或扩大赤字,但二者均有导致不良债务增加的隐患。因此,应保持稳增长和去杠杆的平衡,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逐步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消除经济泡沫化风险隐患。一方面,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清除资金向实体企业流动的障碍;以预期管理降低汇率波动等外部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拓展空间。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企业去杠杆和优化全社会杠杆结构结合起来,优化债务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间的分布。同时,加快税收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税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提高资本回报率。
J. 中国经济渐入正轨,“去杠杆”料成今年主题
周三(3月1日)发布的官方和财新PMI数据都显示中国的经济在今年相当的强劲,这也给决策者以精力将目光聚焦到近年来不断膨胀的金融泡沫和债务杠杆。
在另一方面,中国央行已经在引导金融市场利率来限制债券市场的杠杆。流向实体经济的信贷在1月创下了新高,但几个月来不良贷款的增长已经明显地减速了。
去杠杆化无疑将是今年中国政府工作的主题,路透在周二报道中国将2017年的M2货币供应的增长目标定在了12%,低于2016年的13%目标,但依然高于2016年所取得的11.3%的真实增长。
经济学家预计政府今年会将GDP的增长目标定在6.5%,低于2016年的6.5-7%的增长目标。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的目标将会在本周末公布。
2015年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政策刺激相当强劲,但随着经济已经走入一个比较平稳的轨道,中国政府将会回到预防风险的模式上来。控制影子银行和加息应该是政府将会采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