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精准扶贫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需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逐年递增的大规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数亿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当前,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时间,紧迫,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仍需要集中大量资金投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总体有限,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扶贫攻坚的巨大资金需求,迫切需要金融发挥杠杆作用,弥补扶贫资金缺口,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政策性银行应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具有市场失灵和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回报率低,短期内需要集中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商业性金融或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特定战略或弥补市场失灵作出的制度设计和策略选择,应该在金融扶贫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定向特惠、放大政府信用的优势。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贯彻政府意志,根据国家指令,为扶贫开发提供定向、长期、低息的信贷资金。同时,政策性银行依托银行的杠杆化运作,可以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放大,更好地解决政府扶贫资金不足、时间错配等问题。这既能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育。
二是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有利于经济稳增长。政策性银行是逆周期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前国内三大需求萎缩,特别是投资需求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支持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既惠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又可拉动投资增长。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殊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投放的结构定向特点,促进经济稳增长。
三是政策性金融是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国际上看,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巴西、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贫穷弱势群体,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体系,普遍采取政府增信、贷款期限长、利率低、资金来源成本低、监管差别化、税费减免优惠的运作模式,实行特惠金融支持。
『贰』 精准扶贫选择项目包括哪些
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闽宁协作22年,从单纯扶贫变为双向互利;阿里巴巴以互联网赋能精准扶贫,探索“互联网+脱贫”路径;江苏省司法厅探索“法律扶贫”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展示了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战役的决心与信心。
(2)财政杠杆精准脱贫扩展阅读
我国脱贫攻坚的重任
越是到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越不能松懈,越要有攻城拔寨、越沟迈壑的勇毅和笃行。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多万人,这其中,有不少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要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要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诺言,形势喜人,形势催人,形势逼人。只有保持干劲、韧劲,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从“大国攻坚决胜2020”精准扶贫论坛活动所展出的优秀扶贫案例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不可或缺,需要多方合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推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叁』 农商银行如何开展精准扶贫
自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宣汉农商银行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惠农兴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创新扶贫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笔者就县域农商银行(农信社)如何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宣汉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
宣汉农商银行立足于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业产业扶贫,创新信贷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努力作为,成效显著。
(一)深化银政合作,优化信贷扶贫
宣汉农商银行勇担责任,主动作为,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协议》,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安排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一是县政府首次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并专户存入,后期将按扶贫贷款发放进度适时补充,用于解决贷款风险问题。二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县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贫困户贷款按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贴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在撬动信贷资源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二)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开发扶贫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利用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创新信贷模式。紧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优化转型,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简化办贷流程。结合农户“小额、分散、急需”的资金需求特点,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额农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三)加快产业发展,注重智力扶贫
一是积极引入优势产业。利用宣汉农商银行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入优势产业,既“输血”又“造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脱贫。协调引入宣汉县昌林中药材合作社,为贫困户送去药材、成品种鸡,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同时,以保底价回收药材,保证贫困户收益;引入“养牛分成”模式,由养牛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待牛长大后,贫困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二是智力输入扶贫。扶贫先扶智,我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从源头做起,以智力输入为主,以物质帮扶为辅,引入企业定期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商品销售信息。
(四)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创业致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是积极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通过信贷资金帮扶,积极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825万元,支持976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办了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对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共投放贷款11,424万元支持了3234位妇女朋友就业创业。三是积极投入对口帮扶,为帮扶对象号楼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共同找思路、谋出路,引入中药材种植、蜀宣花牛等特色产业,有效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
(五)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
为让金融空白乡镇及偏远山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宣汉农商银行竭尽全力,强势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自助银行设备布放力度,在凉风、南坪、龙泉、观山等金融空白乡镇布放自助银行,为方便群众支取财政补贴资金,加载存折模块功能。二是聘请金融联络员568名,精准联系到村到户,收集群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利用流动汽车银行及移动服务终端,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赴柳池、漆树、漆碑等偏远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拓宽服务空间,截至5月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230户,企业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6户,短信银行总量达95,334户,电话支付终端425台,POS机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现实责任,宣汉农商银行踊跃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沟壑,可耕地不足从而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二)产业结构落后,金融扶贫难度增加。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底子薄、基础差,扶贫工作基本从零开始,难度较大。
(三)农户认识偏差,金融扶贫持续性降低。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开发和扶贫贷款认识不足,对依靠土地脱贫失去信心,以为精准扶贫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以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救济资金,可以借钱不还,严重伤害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四)政策配套单一,金融扶贫动力不足。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动力,但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配套不够,更缺乏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扶贫动力。
(五)业态环境限制,金融扶贫有力难使。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期限长、额度大,同时其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四权”抵押贷款仍面临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的现实问题及相应风险。
三、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基于前期金融扶贫的有效经验,随着扶贫攻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宣传引导,树立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一是逐村召开金融扶贫动员工作会议,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让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二)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产业基础簿弱,未形成产业“气候”。因此,发展产业是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议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比如针对中草药种植、果木栽培、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
(四)精准滴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四权”等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及服务,如目前大力推广并广受欢迎的“税金贷”产品。三是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防范风险,确保扶贫开发健康可持续
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主体之一,同时作为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其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属性决定了对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微利性有一定内在要求,从而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支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对风险的防控要求能实现扶贫项目的筛选功能,过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精准扶贫工程高效可持续推进,最终达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
『肆』 什么是金融精准扶贫的最新相关信息
一、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包括以下五个统计内容:
1、贫困地区扶贫贷款统计;
2、 扶贫贷款及相关普惠贷款专项统计;
3、精准扶贫贷款统计;
4、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统计;
5、货币政策支持情况统计。
二、扶贫贷款:
扶贫贷款是由国内有关金融机构承担的一项政策性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 另一种是发放给龙头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贷款。
三、扶贫贷款存在的问题:
1、扶贫贷款与商业化经营两种属性的矛盾。
扶贫贷款是政治任务与经济工作的结合载体,它是国家为了促进和保持国内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而实施的一项扶贫发展计划。说它是一项经济工作是因为它有别于其他的财政无偿拨款和无偿投人,实行以借贷有偿和付息对价的原则,是一种信贷行为和经济杠杆,具有政策倾向性、优惠扶持性的特点。而商业性经营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获取商业回报为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遵循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当前扶贫贷款在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欲使熊掌与鱼翅二者得兼,必然顾此失彼,从而导致扶贫贷款的商业化运作矛盾迭出。
2、承货主体能力弱化与信货主体控制风险的刚性约束的矛盾。
扶贫贷款承贷主体的选择是扶贫贷款投放的重要“门槛”,加强对扶贫贷款准人条件的严格要求,主要是为了防范贷款项目的风险。作为政府部门更希望贷款投向于生产困难的企业和急需解决贫困的农户。而作为贷款主体的银行首先选择贷款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农银发[1998]99号《中国农业银行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以种养、林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扶贫经济实体项目,项目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20%。而在我州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无疑使大部分企业被拒之扶贫贷款门外。企业如此,对于贫困地区的个人来说,确实过于贫困没有偿贷能力,也使信贷主体对其失去信心,从而使承贷主体对扶贫贷款的需求与信贷主体对承贷主体的选择矛盾加剧。
3、三农的低效性与货款追求高效的矛盾。
农业本身的自然特点就具有较大的风险,更何况贫困地区农业对自然的高程度依赖及农民对现有农业技术掌握程度的限制,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即使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取得丰收,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决定了当前贫困地区三农的低效性。同时,在贫困地区依托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由于产品深加工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销路不够看好,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效益难以提高。
扶贫贷款的发放不仅要保证贷款本金收回来,而且要能够得到利息收人,这是贷款投放的基本要求。如果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项目效益低下,必然同贷款追求高效目标产生矛盾,同样使贷款主体对承贷主体失去信心。
4、扶贫货款风险的多重性与货款责任终身追究的矛盾。
扶贫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项目风险、承贷主体的信用风险和贷款的财务风险。
①由于扶贫贷款本身扶持的承贷主体个人及法人经济实际状况,无法为贷款提供担保,使扶贫贷款缺乏风险保障。
②由于贫困地区农业银行大多是贷差行,扶贫贷款所需资金绝大多数是靠向上级行借资金,资金成本高,有的甚至贷款利率倒挂,形成扶贫贷款发放越多,银行亏损越大。
③扶贫贷款贴息补贴难以到位,从1998年至2002年末湘西自治州农业银行扶贫贷款累计亏损13922万元,其中,因贴息政策变化应补未补利差2130万元,应补未到位873万元。
由于利率倒挂和利差补贴不到位,更加重了扶贫贷款的风险。扶贫贷款风险的客观性、多重性、政策性的存在,加上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极不完备,贷款风险责任让人难以接受。
『伍』 2016年我国财政的钱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2016年3月8日15时,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欧文汉做客中国政府网,就2016年预算报告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
一、 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政府网网友:我是一个在北京打零工的农民。去年就听说,以前发的农业补贴合并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合并?
欧文汉: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同时,由于原来的“三项补贴”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需要将一部分农业补贴转为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不受限制的补贴,如对耕地资源的保护等。
2015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启动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选择部分地区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从试点情况看,合并“三项补贴”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提升了补贴政策指向性。将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挂钩,鼓励了农民提升耕地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实现了“藏粮于地”。二是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简化了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标准清楚明确,体现了中央强化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强资金统筹使用的要求。三是调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积极性。调整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极大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四是创新了金融支农模式。在财政资金助推下,各地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现从无到有、从兼业到专业,为从事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撬动了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
二、 2016年中央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
中国政府网网友:近来有农村老家亲戚打电话来,说起从电视上看到国家要让农民脱贫脱困,特别期待。他们就想问问,国家扶贫的钱都用来干什么?能不能给村里的贫困人口找点事做或者让他们学点新本事,自己去赚钱?
欧文汉:扶贫脱贫是硬任务。2016年,中央财政将按照中央有关要求,不断完善财政扶贫政策,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力度。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比上年增加201亿元,增长43.4%。继续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各专项转移支付对农村贫困地区给予倾斜,较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提高脱贫攻坚财力保障能力。
二是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研究出台指导意见,在贫困县开展试点,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将配置资源的权力下放给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第一线,激发地方内生动力,使资金项目安排更加符合地方实际,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创新资金使用机制。通过探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
三、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促城乡均衡发展
中国政府网网友:国家一直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我们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还是大大不如东部地区,有的学校经费特别少,给学生买几本书都成问题,在信息闭塞环境下长大的农村孩子如何跟从小学外语、上网、学各种才艺的城里学生竞争?请国家尽快管管这个问题。
欧文汉:近年来,中央财政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保基本”。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全国约1.1亿名农村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约1240万名贫困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约2944万名城市学生享受免学杂费政策。二是“补短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约3320万名。三是“提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和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四是“促公平”。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惠及学生约1295万名。
2016年,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完善机制,城乡一体;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推进改革;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层上的均衡发展。主要是: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
『陆』 对革命老区扶贫具体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了全市每年减少农 村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到2018年,实现全市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19年,实现全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实现全市23.2万户、63.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 会保障全覆盖的扶贫攻坚目标任务。2015年,达州继续深化扶贫改革,创新攻坚机制,出台了精准扶贫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撑性的落实措施。市委制发了《关于 进一步做好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新一轮市领导对口联系、市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活动, 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制发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细化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 障、产业增收、乡村旅游、危房改造、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1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和责 任,强化了工作重点。
二是多管齐下的扶贫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达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 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 著效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达州扶贫开发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 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三是财政金融精准发力为扶贫开发注入动力。近年来,达州实施了以财政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惠农政策和财政金 融资金等资源,建立各地风险补偿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与传统金融协调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及经济实体差异 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难题。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类扶贫移民资金6.82亿元,市级财政落实驻村帮扶项 目资金、工作经费1320万元,实施点对点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组
(队)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市县领导和帮扶单位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帮 扶责任人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达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市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 增收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对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等多重因素,达州的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如达州万源市,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扶贫标准,万源目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达 19.8%,居全省前列。万源市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该市人均GDP仅16725元,差不多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万源市外,达 州的渠县、宣汉县也有相同的情况。
从基础设施看,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达州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70.7%,丘陵占28.15%,农村道路建设和 水利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规划内37.8万、规划外13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农田渠系配套不够,中低产田土 占总耕地的57%,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末段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虽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畅,不通畅村达742个;农村 还有无电户6061户、2.35万人;还有18万户、70万人没有进行农网改造;150万户群众无法正常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甚至无法收看市、县本地广电节 目。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建设面积严重不足,缺口达44.6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导致贫困增加的外部影响因素。达州境内分布有“秦巴山地灾害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川东暴雨滑坡区”,属于我国自然环境 脆弱地带。自2004年以来,“9·3”、“7·8”、“6·25”多年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旱灾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多亿元。因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10年来,达州市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13.72万户、48.02万人返贫致贫。
三、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财政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财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对精准扶贫来说至关重要。
1.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面对刚性支出逐步增加,财政收入 中低速增长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常态发展时期,财政部门应以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 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同时,
要建立新增财力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市、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 投入增长机制要求。
从2011-2014年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看,总体是达到了逐年增加,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扶贫 开发的领域,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根据精准扶贫总体战略的要求,达州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财政还需要对精准扶贫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则》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 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每年年初要足额预算精准扶贫资金,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专项 扶贫支出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同时,要盘活精准扶贫的存量资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办法,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
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开江县从提高贫困村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农村C、D级危房补助标 准等着手,逐年增加县级扶贫专项资金规模,确保2020年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在2015年450万元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800万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扶贫资金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预算环节入手,推进精准化的扶贫预算,带动扶贫工作的 精准化。市县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同时细化项目内容,将扶贫开发项目细化具体到每一个贫困 县区、每一个贫困乡镇、每一个贫困户。
3.建立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扶贫开发是弥补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 功”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资金整合原则,根据上年度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将用途相近、范围相似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规模,集中 力量用于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涉农资金整合要立足“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原则,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打造涉农资 金整合平台,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开江县紧紧围绕资金使用精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 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确保2015年到位上级扶贫专项资金41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年整合率达50%以上,整合 金额达6亿元以上。
4.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扶贫攻坚,探索财政贴息支持农业产 业发展的补助方式,完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 壮大村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机制,由市县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的损失予以补偿,并建立 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通过贴息撬动贫困村产业发展。
5.积极研究上级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加大了 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地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到2014年,中央对地方革命老区转 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 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 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财政部门应认真研究涉及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二)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全力攻坚精准扶贫
1.积极开展“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工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资产股权为纽带,通过财政支农 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以优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并确 保贫困户分红底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2.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证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从2015~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600万元,其余各县市区各500万元。建立精准扶 贫风险补偿基金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县市区可按不低于贷款余额的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在以后年度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 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县级财政还可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安排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贴息。如开江县在 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建立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基金、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为该县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中,凡购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机构将按我国最低标准收取扶贫信贷保证保险资金,开江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开江还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 户,2015年开江县财政首次注入资金100万元,按照不高于1∶10的比例投放贷款,损失风险由合作保险公司承担70%,剩余30%由政府、银行各承担 50%。与此同时,开江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一定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限内用于发展生产、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易地搬迁建房、农村危房改造等银行贷 款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2.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根据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考评等办法规定,建立对 各县(市、区)年度扶贫开发计划、项目批复与执行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项目实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切实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实施追踪问效。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把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检查、验收全过程,切实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
4.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常态化。要定期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项目安排以及项目到村情况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 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扶贫项目实施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物资实行财政直接支 付的办法。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
达州市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发〔2013〕25、川委厅〔2014〕9号和达市委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管理,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确保精准减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印发了《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 则》(以下简称《细则》),创新了扶贫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细则》要求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精准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整合财政支农资 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建立了市对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在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的同时,更离不开项目来支撑。精准扶贫项目是改“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在精准扶贫项目上要给予高度 关注和大力支持。要会同农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快推进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要通 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通过积极培育贫困地区 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通过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 套服务水平,建设幸福美丽家园;通过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柒』 精准扶贫脱贫体现了哪些教材观点
一、宏观调控、“又好又快” [课本] (1)国家宏观调控含义: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①重要性: ②表现:经济总量增加,人均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 增加就业:①重要性:②措施:政府鼓励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 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联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知识。)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的、间接干预):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计划: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中部崛起战略等等。其中,财政政策(如税收、国债、保护价等)和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最为重要 法律手段(主要):含义:原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作用: 法律与法规:企业法、劳动法、商标法、…… 行政手段(必要——直接干预)含义: 特点:直接、迅速。怎样运用:行政手段必须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国家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 (5)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为标志)、根本目标、强有力(利益)…… [热点链接]: 1、与经济常识结合 ⑴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进行汇率机制改革、稳定房价、个税改革等,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的表现。 ⑵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战略引导、财税调控、金融调控等多种方式来实施,共同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⑶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针对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国家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还必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是要围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加强央行的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⑷财政及其作用(课本分析要细读)。要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抑制某些方面的经济过热,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平稳发展。 ⑸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课本分析要细读)。调整个税起征点,有利于防止收人差距过分扩大,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内需) ⑺汇率。一国汇率走势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扩大内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运用:“十五”时期,全国财政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6.3%,占总支出的比重也提高到2005年的11%。其中,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从1998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5亿元,累计达到2826亿元。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在每年保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00亿元规模不变的基础上,3年共安排再就业资金239亿元。 运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说明财政支出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答:①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是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体现。增加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同时,扩大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②提高劳动力素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居民心理预期,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强化公共财政建设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三点),构建和谐社会。 2、与哲学常识结合 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宏观调控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经济规律。 ⑶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市场调节中的缺陷影响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克服市场缺陷,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把我国连续实行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⑷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作为双方,统一在市场经济这一矛盾中)。 ⑸重视内因的作用。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重视内因的作用的体现。 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加强宏观调控时,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⑺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导向作用。宏观调控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住房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财富的流向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政府应该发挥对住房价格应有的调控作用,保持住房价格的相对稳定,这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3、与政治常识结合 ⑴国家职能。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与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⑵我国的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增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建设)
『捌』 我国的脱贫目标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8)财政杠杆精准脱贫扩展阅读:
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
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2020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2020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本次督查的主要任务是,对中西部22个省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问题排查等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开展督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与基层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督查重点关注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消费扶贫、公益岗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同时关注各地克服疫情影响情况、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情况、防范洪涝地质灾害等风险情况、脱贫攻坚普查前期准备情况等。对2019年退出贫困县进行抽查,重点检查退出质量,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
『玖』 如何发挥财政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公共财政是限时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要啃下贫困“硬骨头”,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对重庆市财政来说,要加强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和精细化,将财政资金用到真正贫困人口身上,将财政政策落到真贫的根子上,既“输血”更“造血”,既摘“穷帽”更拔“穷根”,确保2017年基本完成扶贫任务,2018年解决局部特殊贫困户脱贫问题,夯实贫困区县和贫困群众致富发展基础。
首先,政府、市场、个人要各安其位。政府投入要发挥主导作用,将着力点放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贫困群体进行救助上面,但不能“大包大揽”,全部“躺在政府身上”,不能简单“埋单帮穷”,要将财政的引导作用放在财政政策设计和财政资金分配全过程,规避“撒胡椒面”“利益均沾”等现象,克服“民粹”心理,既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和自我奋斗改变面貌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能够让市场发挥作用且效率更高的领域,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总之,该政府做的政府要千方百计做好,该社会和个人做的要充分放手。
其次,市、区县、乡镇财政要各司其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加强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结果的全过程监管。市级财政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重点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机制的设计优化、资金分配整合倾斜、扶贫政策的指导监督,要加强整合、统一政策,同时充分放权。区县财政要围绕当地扶贫攻坚任务,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重点确保财政扶贫政策目标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既要不折不扣执行市定财政扶贫政策,又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创造性开展扶贫攻坚,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身”在一线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对政策明情况知得失的优势,重点从政策实效上查找漏洞、建言献策,从资金兑现上细化流程、跟踪保障。
最后,当期需要、未来发展要辩证推进。不为率先脱贫而过度突出具体完成时限,不要敲锣打鼓图虚名,要算好当前与长远两本账。一方面,要按计划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将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区县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量主要用于贫困区县,确保贫困区县人均财力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如期让贫困区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人口越过扶贫标准线;另一方面,要切实关注财政未来的持续性支出,增强“大财政”意识,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牵引作用,增强财政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简政放权、放宽准入、深化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举措,让社会资金进入教育、卫生、市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财政与国资、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拾』 如何解决在脱贫攻坚中多头安排与实际承载能力的矛盾
吹“响”攻坚的号角,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资源,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不减少的同时,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合理整合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