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央行近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一方面,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改善信贷结构,加大金融对制造业和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建立较为完善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统筹做好房地产金融调控。全力做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依然是明年金融工作的一大重点。
央行表示,要巩固攻坚战前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稳金融、稳预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稳妥处置突出金融风险点,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统筹做好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从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
日前召开的银保监会党委扩大会议则明确明年需要重点防范的金融风险具体领域,包括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压实各方责任,稳妥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一致性、穿透式、全覆盖监管,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假创新、伪创新;分类处置重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完善房地产融资统计和监测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持续推进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高发势头。
此外,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也有具体部署。央行会议指出,落实好金融委办公室职责。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创新资本工具等多种渠道,进一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提高中小银行放贷能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
② 央行:坚持稳房价,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
中国央行网站19日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报告指出,我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充足。今年以来,我国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前三季度GDP 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5.2%。
第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第三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保持增长、效益增速较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报告指出,也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全球疫情演进还存在不确定性,多国已出现疫苗接种人群感染变种病毒的案例。世界经济复苏动能趋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组织(OECD)近期分别下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0.1个百分点至5.9%和5.7%。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走高,美联储已开启缩减购债进程,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加大、金融市场估值调整的风险上升。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疫情多地散发、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挑战。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总的来看,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还指出,通胀压力总体可控。2021年第三季度,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带动CPI涨幅降至1%下方。10月CPI同比上涨1.5%,预计四季度CPI温和上涨,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与此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提价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PPI涨幅继续扩大,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展望未来,国际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但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有利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海外通胀上行的影响。总的看,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央行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就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分析,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努力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用好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用好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对内外部市场环境和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测分析,深入研判市场流动性供求形势,做好流动性跨周期调节,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上下波动。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继续落实两个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其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作用。落实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发挥政策示范效应,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作用,着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落实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强化考核激励,加大对种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配合有关部门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合理满足煤电企业应急保供发电融资需求。创新运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碳中和债券等产品,发挥金融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充分发挥LPR改革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增强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竞争性,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督促落实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措施,保持银行负债成本基本稳定,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指导金融机构基于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成本,加强自身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使用中的便利化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是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持续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中介机构监管。健全高效联通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合格投资者队伍。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区域支持力度,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动债券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券市场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各方责任,持续落实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各项成果,优化统一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六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大型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与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继续推进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压实机构主体责任,一行一策,渐进式、分步骤推进存量业务改革,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有序提高透明度,强化资本约束,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更好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金融风险。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平台作用,探索多种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和补充资本。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畅通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形成合力,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推动银行按时满足附加监管指标,制定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建议,落实信息报送等审慎监管要求,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新经纬APP)
③ 高层会议首提“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
对于明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对于房地产行业,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两则消息,对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可谓是一针“强心剂”,对于重建行业信心,解决当前行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层会议首提“良性循环”
从以往的高层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来看,主要是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作为目标。而此次政治局会议上,对于房地产行业有了全新的表述,“良性循环”一词首次在政治局会议中出现。
在严跃进看来,“良性循环”对于房地产市场很关键,市场不好会引起房企爆雷风险,而风险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后,会对购房产生畏缩心理,最终使得市场变为死水。所以此次提“良性循环”,是对房地产产业链的一次重要表述 ,有非常强的信号意义。
丁祖昱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发展走向和脉络也逐渐清晰,在当前行业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对于树立行业信心,解决行业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续的推进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另外,此次会议明确“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也是对房地产给予了明确支持的信号。实际上,银保监会12月3日就曾作出表示,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确实存在改善的趋势。
丁祖昱认为,未来居民按揭贷款有望继续松绑,主要体现于提高个人按揭贷款额度、缩短放贷周期、下调房贷利率等,尤其要提高首套及改善性住房按揭贷款的授信额度,进而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购房消费,保证正常房地产交易平稳运行,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而这一表述也被摆在首位,可见其地位和作用重大。
事实上,为建立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也在多个高层会议上被反复提及。作为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政策部署,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并已被多地写入“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中,成为未来住房发展重点。
涉房融资有望改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据悉,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尽管全面降准释放万亿资金提振市场信心,但央行强调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央行称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人民银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此时降准不仅有空间,而且有必要,一方面我国明年经济工作面临不小的压力和挑战,降准是做好跨周期调节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有助于优化银行体系资金结构、降低银行机构资金成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基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的考量,克而瑞研究中心预计接下来涉房融资或将解冻,房企整体融资环境有望明显改善。一方面,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正常融资,有序引导企业销售、购地、融资等经营行为逐步回归常态。当然,基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放贷的风险偏好考量,信贷政策松绑更利好国企、央企及优质民企。另一方面,那些“问题”房企仍需去杠杆,并将杠杆率、负债率降到相对安全的水平,预计融资环境较难实质性改善,资金周转压力或将不断加剧。
相关机构表示,去杠杆仍是行业主旋律,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房贷管理的“两道红线”还将继续落实下去,高负债、高杠杆经营房企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强化风控、稳健经营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④ 央行:下一阶段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 聚焦支持实体经济
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获悉,央行表示,要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针对下一阶段,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此外,要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放哪包括: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畅通利率传导渠道,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持续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强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压实中介机构职责,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落实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各项成果,坚决打击各类逃废债。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密切监测、重点排查重点领域风险点,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
⑤ 央行定调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8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2021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称,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并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来看,上半年货币政策力度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在全球宏观政策中保持领先态势。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央行再次定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方面,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另一方面,将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施好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再贷款政策,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针对上半年物价情况,宏观分析师周茂华指出,结构性物价反映国内面临结构性问题与经济复苏不平衡。当前国内经济首要任务还是防疫与支持内需,接下来稳健政策较上半年有望略微宽松,但更多采取结构性政策工具,精准支持,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引发局部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增大小微民营等部分支持,并积极落实商品保供稳价的组合措施,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内循环。
此外,货币政策利率保持稳定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可以从降低银行点差这一方面来着力。此前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负债端管理,包括规范创新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并改革存款报价方式,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下个阶段,可以继续释放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鼓励和引导银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实际贷款利率和综合融资成本,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房地产市场,央行再次重申: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央行还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⑥ 楼市刚热 政治局会议再提去杠杆和房住不炒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随着最近一周各项经济数据悉数出炉,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一季度GDP增长6.4%、股市突破3200点、外商投资法正式出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会议指出,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
对此,会议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再提去杠杆: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
本次政治局会议并未出现前两次会议中强调的“六稳”,而是明确提出“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有机构对此分析称这意味着供给侧改革仍是今年主线,需求侧政策将逐渐退出。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及金融供给侧改革均已实现了“由破到立”的切换,实体供给侧改革未来将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解决经济潜在增速下行问题;金融供给侧改革核心也是支持实体经济,但并非旨在创造新的需求,而是通过有效供给解决当前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优质民营企业融资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问题。
货币政策未转向: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5.86万亿元,增长1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支出进度为24.9%,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介绍,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地方政府债发行同比大增,进度大幅提前。1-3月累计,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万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1846.93亿元,占今年提前下达部分的85.2%。根据各地上报数据初步统计,新增债券资金超过6成用于在建项目,重点投向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三区三州”等重点地区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水利等领域重大公益性项目,对当前稳投资、促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和社融增量分别为5.81万亿元和8.18万亿元,均超出市场预期。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也体现了前期逆周期政策的调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所改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所增强。
对于下步政策走向,4月15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认为,将“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厦门国际银行宏观金融及政策研究员任涛表示,此前的刺激政策虽然有一定同步但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有点“单打独斗”的意思,在达到短期稳增长效果的同时使得债务风险不断增大,现在货币政策可能要退居其次,以配合其他政策为主。
小微企业融资难?
要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去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备受各界关注。随着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各部门和地方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民企发展的具体举措。而从此次政治局会议透露的信号看,未来的政策发力点将重点围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展开。
实际上,4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聚焦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强调,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规模,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确保今年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规模均超过2018年水平。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确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
而在4月18日,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在中南海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并听取了企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CEI中国企业研究所秘书长唐大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打通目前的堵点难点,要通过改革和开放,倒逼银行增强活力,把资金往中小企业等经济“毛细血管”渗透。“这需要放开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金融系统的业务管理、人事管理,引入新的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楼市“小阳春”?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
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70城房价指数、各大中介机构的统计数字,还是央行一季度信贷数据,这个春天,楼市春潮涌动,无需赘言。
小阳春初定,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依然未变。近期住建部会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住宅销售平稳回落,房价基本稳定,市场预期趋于理性。但部分热点城市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需引起高度关注。
实际上,4月起,合肥、济南、北京等多地已经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打击炒作楼市现象。例如,日前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就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发布紧急通知,强调打击炒房,严禁哄抬房价、捂盘惜售等行为。长沙市则将从4月22日起将二套房契税提至4%。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此次政治局会议对楼市的表述,有两点含义:一是房住不炒的概念继续得到强调,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楼市表现还不错,二季度预计会继续上升,这个时候强调这一点,也是为了防范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等风险出现;而是明确了长效调控机制的概念,主要包括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预计今年二季度相关城市会在一城一策上会有相关政策出台,而对于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考核也会加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日前强调,“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已经比较清晰了,房子是居住的属性,是消费的属性,投资性需求要抑制和遏制,这要求强化地方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因城施策,加强管理。
严跃进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从此次会议明确“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表述看,当前经济工作依然会强调去杠杆的概念。此前实际上已经有过类似的警示,比如说要防范各类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进入到楼市中。所以后续一方面银行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会加大,另一方面也可能依然会有各类督查做法,防范违规开发贷和按揭贷等现象出现。
股市重回3000点:
要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
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回顾一季度,A股重回3000点上方与科创板正式推出,可谓是国内资本市场最为重磅的两大事件。
在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股市已经开始持续回暖。4月19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270.8点。而科创板的设立,也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还背负着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使命。
其中,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关键意义尤为突出。上交所表示,对于此次试点注册制,是在核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月底进一步指出,与现行核准制相比,注册制要实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这是注册制的核心内容。发行人在符合最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符合更高的信披要求,发行人是信披的第一责任人。主要审核放在上交所,审核人员对报送材料要严格问询,从专业角度把关,更加追求真实准确完整。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注册制属于比较成熟的新股发行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新股的定价和发行,更能够体现上市公司本身的投资价值,同时有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
而在科创板设立不足三个月时间内,科创板审核实操16条、《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等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炉,已有多家公司获得“准考证”。
外商投资法出炉:
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扩大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
4月18日,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16家,实际使用外资24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这一增速比1-2月高出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高出5.6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季度带动明显的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尤其是高新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的持续扩大开放,也依然是外商投资重点发力的领域。
今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全面提速,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全国两会期间外商投资法正式出台,并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专利法也正在修订过程中,有望年内完成;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传递新的开放信号,今年6月底之前,将再次修订发布全国和自贸试验区两个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就在今天上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宣布,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对外开放的姿态越来越坚定,开放步伐越迈越大。
⑦ 央行房贷新规:去杠杆、降负债是大势所趋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要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三条红线”出台后,又一针对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我曾说过:“2020年全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续的收紧,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说过要给房地产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这是所有地产人应该记住的日子,‘三条红线’的相关政策给整个行业特别是给房地产金融行业理清了未来的政策脉络和思路。”
在当时我给出的十大预测中,提到未来金融政策还将趋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续收紧的2020年的最后一天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对金融政策趋紧的预测,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的主基调不变。
01
大部分银行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从近期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体要求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类型分档,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40%、27.5%、22.5%、17.5%及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32.5%、20%、17.5%、12.5%、7.5%。
若结合居民杠杆率与债务收入比来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逐年提升至33%,较2015年增加13.7个百分点,债务收入比升至55%,较2015年增加24.5个百分点。而在疫情阴霾下,居民收入预期大概率将有所下滑,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由此看来现阶段有序引导企业负债率、居民杠杆率逐步回归到“安全线”以内,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
2020年,房地产政策层面前松后紧,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期调控目标。上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中性偏积极,央行三度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并两度下调LPR利率中枢,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达15个基点。
但下半年央行设置“三道红线”分档设定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并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时值年末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行业将稳杠杆乃至去杠杆的强调和加强。
联系到郭树清发文强调,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们认为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时同时表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十四五”规划也已定调:房地产事关民生消费和投资发展,助力经济内循环。
我在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说过“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因此,我认为政策基本面依然“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同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发布,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对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新逻辑的验证,过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进,资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时至今日,在“三条红线”和“央行房贷新规”的要求下,资金被限制,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入,整个行业再往上走的动力被大大削弱,因为整个行业的主体是房企,缺乏资金的支持,会使得企业动能不足,从而使得行业动能不足,就将步入无增长的时代,这也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所讲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⑧ 是努力去杠杆还是在默默加杠杆
凤凰财经讯 在2014年已经较高债务的基础上,2015年的中国经济继续加杠杆,而今年依然继续提高。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警示:目前我国金融杠杆率不断提高,去年已经超过警戒线,并且至今还在继续提高,这蕴藏着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也指出,目前我国货币增长继续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杆,还要迅速提高杠杆率。王小鲁担忧称,在此情况下,未来我们离金融危机将不远。
那么我国政府、居民和企业的杠杆情况分别如何呢?今日华泰证券[1.04% 资金 研报]在华尔街见闻发布最新研究结果,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
中央、地方政府:已接近国际警戒线,仍持续加杠杆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政府债务约为388250亿元,占GDP比重为57.37%,国际警戒线为60%,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已然偏高,但低于发达国家。然而,从政府此前表态可以预见,为“稳增长”今后一段时期政府部门仍将处于加杠杆进程。
有许多学者反映,政府部门的“钱”应该花在“正地方”,财政支出应该是帮助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支出。市场预计我国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会超过5.5万亿元,而其中居民部门加杠杆基数相对较小,所以5.5万亿元的社会融资,绝大部分还是进入了传统的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广发证券[1.37%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其经过调研发现,“地方政府拿这个钱,在现有的政策激励下也没什么人干活,大部分又买入了银行的理财产品,这是中国目前的金融空转的状态。”
居民部门:加杠杆进程,但远低于发达国家
华泰证券报告显示,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低,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则略高。负债率低与我国的高储蓄率有着必然的联系,此外,居民部门的债务构成单一,只有贷款,其中住房抵押贷款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15年楼市回暖,购房需求集中释放,人们纷纷前去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近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合肥、福州等多城市公积金贷款额度吃紧,公积金账户几乎出现“被贷空”的现象。今年房地产持续高温,这一现象恐怕会加剧。
企业部门:去杠杆进程,未来几年仍将持续
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较为平稳,呈稳中有降格局,工业企业则呈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部分传统行业去杠杆效果明显。而房地产、部分服务业、新兴产业等行业在不断加杠杆,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加杠杆”明显。此外,大中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偏高,地方企业高于中央企业。
华泰证券预期,企业部门去杠杆趋势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部门处于加杠杆进程,但是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较高。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均居于首位,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值80个百分点,高出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值66个百分点。由于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恶化,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近5年内增加了42个百分点。
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强调,我国当前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特别是商业银行主导,这个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我国总体杠杆率偏高的事实。未来我们将通过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于借贷杠杆的依赖性。
我国2016年的五大经济政策任务中,去杠杆位列其首,但是,真的会“去”吗?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核心问题在于去杠杆和保持适当增长速度存在着矛盾。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未得到扭转的背景下,保持适当增长速度会成为政府的首选。虽然去杠杆关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但在短期内就会被牺牲。危机持续过程中设定去杠杆的任务,核心的意义在于提醒全社会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过度依赖需求方调控,需要供给侧合理安排去杠杆的路线图。李扬认为,降低杠杆率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控制债务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高杠杆陷阱,因为我们很难接受短期调整的成本,不但宏观层面去杠杆的可能性很低,微观层面的资产重组也很难推进,金融体系转型更是无法一步到位。黄益平建议,短期内不宜在宏观层面过度强调去杠杆,以政府、居民和民企加杠杆配合国企去杠杆。
楼市去库存应加杠杆还是去杠杆?
关于楼市去库存应该是加杠杆还是减杠杆的问题,在两会期间就被讨论得沸沸扬扬。重庆市长黄奇帆认为,目前房地产领域用加杠杆的办法去库存,风险很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先例。而央行行长副行长潘功胜的态度则是,目前中国房地产的杠杆率并不高。
此前,经济学家李迅雷撰文称,同时做到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现实中概率很小。目前看到的,至少在房地产领域,还是为了去库存而加杠杆,但加杠杆的结果,却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大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去库存的效果尚不明显。这是由于市场的自发资源配置之下资金的虹吸效应造成的——资金一致流向那些更具有保值投资前景的一线城市楼市。这种情况不仅会带来对实体产业的抽血,也为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难题更添一重难度。
现在的货币政策究竟是稳健的还是宽松的?
最后,华泰证券表示,当前“去杠杆”更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事实上,我们今年也这么做了,从此前央行降准、逆回购“天天见”,SLF(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月月见”可见一斑。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引用数据称,去年的GDP增长率是6.9%,但是名义增长率只有6.4%,相比起来,M2增长率是13.3%,“比GDP增长高了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是宽松的了。”
“今年1月份,贷款投放增长2.5万亿,同比多增了1万多亿,按这个速度,我们的货币增长还要继续放大,不但不能去杠杆,还要迅速提高杠杆率。”王小鲁担忧称,“这种情况下,未来我们离金融危机还远吗?”
海通证券[0.06% 资金 研报]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09年至今,中国的M2规模不仅超越美国,而且接近于美国的两倍。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QE,但美国的三次QE,前提是出清,即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去杠杆了。然后再慢慢加杠杆。中国目前则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加杠杆,在泡沫的条件下创造泡沫, 在债务的基础上增加债务。这就很难实现去杠杆和化解泡沫的目标。如果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但过度宽松的环境则往往会乐不思蜀。
说到底,我们都明白,提高经济生产率、推动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才是去杠杆最具活力的方式。
⑨ 关于去杠杆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央行这篇论文足够了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 不超过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