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减资汇率怎么选择

减资汇率怎么选择

发布时间:2022-04-23 02:52:09

Ⅰ 国有企业减资对评估报告采用两种方法,如何选择

摘要 第十五条评估报告应当说明市场价值及其定义。选择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应当说明选择理由及其定义。

Ⅱ 朋友单位是外资企业,原注册资本是700万美元,当初的汇率是8,即折合人民币5600万。现在单位要减资150万美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发布的
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
第八条外商投资的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用人民币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可自由兑换的外币表示。作为公司注册资本的外币与人民币或者外币与外币之间的折算,应按发生(缴款)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的中间价计算。

个人认为减资的150万美元,应该按照在外管局变更当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的中间价计算。而550万美元应当按照当初的8.27计算。
仅供参考。以你们当地外管局的解释为准。

Ⅲ 求外资企业减资会计分录

要看当时公司相关约定和公司的记帐本位币。

1、如果当时按汇率折算的(370*8.2158)
借:银行存款 -美元户 370
贷:实收资本 3039.85
减资时,如果不考虑相关资本公司和利润,
借: 实收资本 170*8.2158
贷 银行存款 170*8.2158

2、如果当时按美元入帐

借:银行存款-美元户 370
贷:实收资本 370
减资
借:实收资本 170
贷:银行存款-美元户 170

一般情况下,1的可能性大一些。

Ⅳ 外币业务中怎样选择折算汇率麻烦告诉我

在核算外币业务时,企业应设置相应的外币账户。企业发生外币业务,在登记有关记账本位币账户的同时,应按照外币金额登记相应的外币账户,并根据一定的折算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这里的折算汇率即为记账汇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记账汇率应采用外币业务发生时的市场汇率,也可以采用外币业务发生当期期初的市场汇率。
企业主要外币业务共有四类,发生外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共同之处是:外币账户记账时均需要采用记账汇率将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不同的是,外币购销业务与外币借款业务发生时一般不会产生汇兑差额,而外币兑换业务与接受外币资本投资业务由于折算汇率的选择可能产生汇兑差额,而且外币兑换业务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处理,接受外币资本投资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外币资本折算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具体来讲,外币兑换业务中,企业卖出外币时,一方面将实际收取的记账本位币(按照银行外币买入价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登记入账;另一方面将卖出的外币登记相应的外币账户(按照记账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实际收到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付出的外币按当日汇率(或当期期初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企业买入外币时,同理。
接受外币投资业务,对于资产账户,采用收到外币款项时的市场汇率(而非当期期初汇率)将外币资产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入账;对于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应分别两种情况处理:一是投资合同对外币资本投资有约定汇率,则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汇率进行折算,外币资本按约定汇率折算的金额与按收到时的市场汇率折算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二是投资合同中对外币资本投资没有约定汇率,按收到外币账款时的市场汇率进行折算,此时不会产生汇兑差额。

Ⅳ 外资企业外币减资会计处理外币因汇率变动,形成汇兑收益未实际结汇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

您好!

问题1、美元减资汇率差异计入“留存收益”不正确。

原因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该汇兑差额应计入“财务费用”。

问题2、汇兑损益的财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处理方式一致,账务处理后进入利润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不需要单独处理;

就您问题中的业务,汇兑损益是对应银行存款的,不是对应实收资本。银行存款的汇兑损益期末都进行了账务处理,您所说的两部分汇兑损益也自然进入了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不需要单独处理。

政策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2006)

第十一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

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Ⅵ 外币减资分录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而是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这样,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帐本位币金额相等,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那么,我个人认为减资时是不是也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呢?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相应的会计分录如下:
1. 第一次受到投资(1:9)
借: 银行存款 900
贷:实收资本 900
2. 预付账款时
借:预付账款 900
贷:银行存款 900
3. 增资时(1:8.5)
借:银行存款 850
贷:实收资本 850
4. 收到退回的预付账款
借:银行存款 900
贷:预付账款 900
5. 减少资本(1:8)
借:实收资本 800
贷:银行存款 800

Ⅶ 人民币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利率变化等。在外汇市场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各种数据、指标与汇率变动的关系和影响,才能进一步找寻汇率变动的规律,主动地在外汇市场寻找投资投机时机和防范外汇风险。 在经济活动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汇率变动,列举如下: 一、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变动决定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二、国民收入。一般讲,国民收入增加,促使消费水平提高,对本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对本币的额外需求将提高本币价值,造成外汇贬值。当然,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汇率是贬或升,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变动的原因。如果国民收入是因增加商品供给而提高,则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得以加强,外汇汇率就会下跌。如果国民收入因扩大政府开支或扩大总需求而提高,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超额的需求必然要通过扩大进口来满足,这就使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就会上涨。 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的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 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将改变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以及对债券收益、外币价值的预期。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上涨,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亏损,进口有利。在外汇市场上,外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需要减少,从而引起外汇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相反,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降低,外汇汇率一般会下跌。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财政收支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对国际收支有很大影响。财政赤字扩大,将增加总需求,常常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及通货膨胀加剧,结果本币购买力下降,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汇率上涨。当然,如果财政赤字扩大时,在货币政策方面辅之以严格控制货币量、提高利率的举措,反而会吸引外资流入,使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六、利率 利率在一定条件下对汇率的短期影响很大。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差异引起资金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流动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利率差异大于两国远期、即期汇率差异,资金便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有利于利率较高国家的国际收支。要注意的是,利率水平对汇率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决定汇率升降趋势的基本因素看,其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汇率的变动起暂时的影响。 七、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 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央行都尽力协调各国间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力图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达到支持本国货币稳定的目的,中央银行影响外汇市场的主要手段是: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汇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动实行外汇管制。 八、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 自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越演越烈,投机者往往拥有雄厚的实力,可以在外汇市场上推波助澜,使汇率的变动远远偏离其均衡水平。投机者常利用市场顺势对某一币种发动攻击,攻势之强,使各国央行甚至西方七国央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也难以阻挡。过度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阻碍正常的外汇交易,歪曲外汇供求关系。 另外,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包括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和技术分析员、资金交易员等每天致力于汇市走势的研究,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及对市场交易人员心理的影响以及交易者自身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当市场预计某种货币趋跌时,交易者会大量抛售该货币,造成该货币汇率下浮的事实;反之,当人们预计某种货币趋于坚挺时,又会大量买进该种货币,使其汇率上扬。由于公众预期具有投机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加剧了汇率短期波动的振荡。 九、政治与突发因素 由于资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发性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战争、经济制裁和自然灾害等。另外,西方国家大选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政治与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及临时性,使市场难以预测,故容易对市场构成冲击波,一旦市场对消息作出反应并将其消化后,原有消息的影响力就大为削弱。 总之,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这些因素同时起作用,有时个别因素起作用,有时甚至起互相抵消的作用,有时这个因素起主要作用,另一因素起次要作用。但是从一段长时间来观察,汇率变化的规律是受国际收支的状况和通货膨胀所制约,因而是决定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利率因素和汇率政策只能起从属作用,即助长或削弱基本因素所起的作用。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情况下,各国的货币政策中,将汇率确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已成为政策目标之一。通常,中央银行运用三大政策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即存款准备金政策、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投机活动只是在其它因素所决定的汇价基本趋势基础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公告》 为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交易方式,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以下简称OTC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二、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三、引入OTC方式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将由此前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以撮合方式产生的收盘价确定的方式改进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 四、人民币兑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别根据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上午9时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和港币兑美元汇率套算确定。 五、本公告公布后,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和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幅度仍按现行规定执行。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欧元、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非美元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银行对客户美元现汇挂牌汇价实行最大买卖价差不得超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交易中间价的1%的非对称性管理,只要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超过当日交易中间价的1%、且卖出价与买入价形成的区间包含当日交易中间价即可;银行对客户美元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 二○○六年一月三日 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Ⅷ 外资减资的汇率差是按汇款当天还是工商变更,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则确定的

汇率差是按照汇率当天的变更来进行计算结果的。

Ⅸ 什么是汇率三难选择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624/jj/jr/200406240038_268701.jpg ■一个国家的汇率随着该国经济的崛起而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日德的经验表明,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会遇到汇率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能否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该国的宏观稳定和持续增长,对于该国顺利实现经济崛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引发通膨和泡沫经济
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70年代以前的贸易平衡时期和1970年代以后的贸易顺差时期。
战后经济重建时期,日本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带动了投资品进口的大量增加。为满足投资品进口需求的增长,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一方面鼓励出口换汇。这个时期日本对外贸易基本保持平衡,成功地保持了开放、平衡的经济增长路径。
1970年代以后,日本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日本对外贸易由贸易平衡转向持续贸易顺差,这既来自于进口部门替代能力的增加,也来自于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造成了日元升值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相对于日本与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巨额的贸易逆差与资本外流让美国难以继续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美国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协商美元贬值,但是遭到拒绝。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日本的主流看法是,日本经济还很脆弱,日元升值会损害国内的经济发展。对于美欧对日元低估的批评,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国内政策措施缓解这些外部压力。
日本政府曾于“尼克松冲击”之前宣布了“八点计划”,以降低国际收支顺差,缓解日元升值压力。这些计划包括:增加进口自由化;对不发达国家采取优惠关税;消减关税;推进对内对外的资本投资;降低非关税壁垒;加强对外经济援助;评价出口税的刺激作用以及引进“秩序化的市场”等。
除此之外,日本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还极力劝说国内私人银行更多持有美元资产,这样有助于国内货币当局减少持有美元资产,进而减少货币供给高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危险。
遗憾的是,“八点计划”并没有消除日元升值的预期,私人银行也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他们还是根据市场信号办事。尼克松讲话之后,在美元贬值的普遍预期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大量抛售手中的美元资产。
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彻底中断了美元和黄金的兑换承诺,同时单边向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意味着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了10%。市场随即出现了美元贬值的强烈预期和对美元的大量抛售。
最初,日本银行不愿放弃360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但要维持这一汇率,日本政府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吸纳外汇市场上所有的超额美元供给,无论这些美元是来自贸易顺差、美元资本的流入还是国内金融机构抛售的美元资产。事实上,尽管日本当时对资本账户还保持严格管制,但在尼克松讲话后短短两周内,日本的外汇储备就因为吸纳美元而增长了50%,由此导致基础货币供给新增1.5万亿日元(当时基础货币供给总规模为24万亿日元)。日本面临着货币供给失控和通货膨胀的严重威胁。
大量日元突然流入市场必然会带来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通货膨胀在劫难逃。经过1-2年时滞阶段,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0年代中期,日本通货膨胀最高达到了接近25%的水平。
1980年代,日元再度面临升值压力。这次日本政府用利率政策为日元升值减压,不料这种做法起到了为日本1980年代末期的经济泡沫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本储蓄率非常高,高储蓄率同时也支撑着非常高的投资率。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骤然升值了三分之一,这让日本的贸易品部门突然难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出口为巨大的资本创造利润,资本流向何处呢?
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为这些过剩资本找到合理的出路,于是,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一触即发。
紧要关头,日本银行大幅下调利率,希望能藉此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减少汇率升值带给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遗憾的是,扩张货币政策不仅没有阻挡日元升值趋势,反而刺激着洪水般的资本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更加严重。

德国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德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了战后世界经济最突出的亮点,也都经历了持续的贸易顺差。1960到1990年的30年间,德国的对外贸易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顺差,而且顺差规模在1965年以后逐步扩大。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地在欧洲国家占据较大比重,对美顺差远不如日本那样集中。
在持续的贸易顺差的推动下,马克持续升值。从1960-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期间内累计升值1.79倍。同期马克经过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升值1.43倍。无论是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还是贸易加权的名义汇率,同期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过了日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前,马克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德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走强。固定的汇率无法反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变化,为了保持和美元固定的汇率,德国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市场上购入超额供给的美元。货币当局美元资产的不断增加威胁到了国内的物价稳定。尼克松冲击以后,对国内通货膨胀深恶痛绝的德国货币当局放弃了当时4马克兑换1美元的固定比价,马克开始连续升值。
尽管马克升值,但是德国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因此减少。当时的贸易顺差几乎与马克升值并驾齐驱,持续的贸易顺差不断推动马克的进一步升值。1980-1985期间的马克贬值主要是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危机过后,马克再次回到以往的强势路径上去。
德国货币当局政策旗帜鲜明,重心是国内,尤其是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马克汇率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在独立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三难选择之间,德国货币当局同样选择了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让马克汇率自由浮动。
比日本幸运的是,借助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欧洲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马克升值的压力,德国马克汇率较少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
欧洲共同体国家于1972年达成协议,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幅度保持在2.25%以内。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以后,这一区域内的汇率联动机制也被延续下来。欧洲货币联动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把对马克升值的投机资本转移到了那些货币联动机制中相对较弱的货币身上。无论是来自美国的压力,还是来自德国自身某项关键经济指标的变化,当市场普遍预期马克相对美元要升值的时候,投机资本并不直接冲击马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对马克较弱的里拉、英镑或者是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身上。
在投机资本的冲击下,欧洲汇率联动机制经历了芬兰马克、英镑等货币与马克的脱钩。但是,欧洲货币联动机制最终保持下来。无论如何,汇率联动机制更有利于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而且,钉住马克也有利于保持国内更加稳定的物价水平。另外,谁又能保证,如果没有欧洲汇率联动机制,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会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呢?毕竟,汇率联动之间让联动机制内每个国家的货币相对美元都强大了很多。

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附庸
通过以上对日本、德国1960-1990年汇率波动历史的回顾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国经历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遇到货币升值的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汇率必然要随着这种趋势进行调整。汇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调整国内经济资源配置结构(由贸易品部门转向非贸易品部门)的需要。
汇率调整的最佳方式是缓慢地渐进调整。经济基本面的调整往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汇率的调整最好也是缓慢渐进的,这样的调整过程最符合经济基本面变化的要求,最有效率。另外,渐进的调整过程有利于国内经济资源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面临非常突然的大幅汇率调整,国内投资会一下子找不到出路,这部分资本如果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
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在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的三难选择之间,德国和日本先后都选择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放弃了固定汇率。
一个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该国的汇率作出相应调整。放开资本管制有助于让市场更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在市场找到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是渐进调整汇率的必要保障。一般情况下,不必过分夸大资本项目开放后投机资本对于货币的冲击。德国比日本更早地开放了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其货币也经历了不断的投机性冲击,但并不足以威胁国内的物价和产出稳定。
对我国而言,在政策目标的取舍方面,要强调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绝不能让货币政策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
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保汇率,最终汇率没保住,反而触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德国的经验表明,只要货币当局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开放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在一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国经常性地指手画脚,就必须给予外界坚决维护国内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明确信号,同时通过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如果在非常严重的时期也可以诉求于突然的资本管制)缓解国际压力。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减少汇率升值对贸易品部门的负面影响。利用欧洲货币区的汇率联动机制,德国把投机资本引向了区域内那些弱国货币的身上,同时又借助于区域内的汇率联动减少了该国货币在区域内的升值,保持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稳定。

Ⅹ 如何选择汇率制度

Fischer(2001)将以上的汇率安排归纳为三组:“硬”的钉住制(包括1和2,共有47个成员),中间汇率制度(包括3—6,有59个成员),和浮动汇率制度(包括7和8,有78个成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2001年3月底,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这其中大多是发展中经济,实行的是中间汇率制度。Fischer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硬”的钉住制和浮动汇率制在比例上超过“软”钉住制,中间汇率制度正在逐步消失(见图1,在1991年实行硬钉住制的国家有25个,占16%,而到1999年则上升到45个国家,占24%;同样,在1991年,实行中间汇率制的国家有98个,比例为62%,而到1999年数目下降到63个国家,比例为34%;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数量在1991年为36个,比例为23%,到1999年的数量则为77国,占42%)。他预期“两极论”将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而在硬钉住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选择则根据经济体的特征,特别是他们的通货膨胀历史而定。硬的钉住制对于有长期的货币不稳定历史的经济体或者对在资本与经常帐户交易几乎与其它经济体实现了一体化的经济体适用。Summers(2000)的研究也发现最近的货币危机的根源不是财政赤字和经常帐户危机,而是银行和金融部门严重的脆弱性和短期资本的流入。他指出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他认为选择正确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这样的中间汇率向两极汇率制度(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如果必要的话可通过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但也有人反对以上的“两极论”观点,因为两极论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分类标准来进行研究的,但是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分类方法,可能只简单的反映了成员国汇报的法定汇率制度。然而,基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实际运行的事实上的汇率制度可能更准确。一些经济学家就是根据事实上的汇率制度研究来反对“两极论”的。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2000,2001)根据汇率波动率(以一年中名义汇率平均每月的绝对变动百分比计算)、汇率变动的标准差(以汇率每月变动率的标准差计算)、以及外汇储备的波动率(以国际储备相对前一月的货币基础的每月平均变动率计算)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将经济中的汇率制度分为四类: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和其他汇率制。这一分类方法又称为LYS分类方法。按照他们的分析,归为“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体的数量仍然超过所有经济体的四分之一。Masson(2001)还指出中间汇率制度还将继续构成实际汇率制度一个可观的部分。另外,Frankel(1999)也强调,两极汇率并不是对所有国家普遍适用的,它只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国家适用。

阅读全文

与减资汇率怎么选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国外汇储备总体 浏览:796
股票咋开户 浏览:474
微贷杭州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电话 浏览:251
武汉哪家证券公司最好 浏览:250
公司理财收入要交增值税吗 浏览:90
融资租赁财务费用 浏览:723
中银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 浏览:979
滨州万隆集团董事长 浏览:328
信托业务融资信托 浏览:543
融资总监英文翻译 浏览:839
南京文交易所吧 浏览:538
南玻集团宿舍 浏览:653
期货市场的私募机构投资者 浏览:297
p2p投资与理财平台 浏览:44
外汇盈利三个月 浏览:161
北京常青集团董 浏览:263
2015年1月5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浏览:34
法人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报告 浏览:976
汇付天下活期理财收益 浏览:254
怎么提高外汇储备安全 浏览: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