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三政治:如何区分经济手段,货币手段,抓什么关键词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经济手段。
主要区别是:制定者和实施者不同,运用杠杆不同。
财政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是国务院财政部。运用杠杆(即关键词)是税率、财政支出、国债
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是央行。运用杠杆是利率、法定准备金、信贷规模。
看得懂么?
② 高中政治:宏观调控3种手段怎么区分
一、调控依据的区别。经济手段借助于经济杠杆,法律手段是政府依靠法制力量,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
二、调节对象的区别。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三、调控方式的区别。经济手段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法律手段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四、形式的区别。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③ 经济学中杠杆是什么意思
财务杠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几种杠杆,在投融资决策方面做好“度”的把握,并进行相应评估。
④ 政治,经济杠杆能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
边上不是个B吗=。=......你就这么理解,经济活动的根本就是人们为了利益进行的,所以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作用就是从利益出发的
⑤ 经济与政治中的三种分配方式怎么区别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它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
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
此外,还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和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分享风险收入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上述的一些分配已经超过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围,所分得的收入包含了用于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内容。因而,这实际上已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⑥ 政府应当怎样运用在分配在杠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政治)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所有制形式都不会改变按劳分配原则即多劳多得,优胜劣汰。这不可避免带来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财富的高集中,使社会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政府经济更关心或根本解决的问题是单位之间、居民个人之间、各家庭之间的收入分配公平和福利保障公平。任何市场竞争都是以初始分配为前提,它无法使收入、财富和福利的分配按照社会认为符合社会公正的方式进行。所以,发挥政府收入分配职能,缩小居民贫富差距,维护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与福利保障公平亦是合理发展政府经济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收入分配职能;贫富差距;公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所有制形式都不会改变按劳分配原则即多劳多得,优胜劣汰。这不可避免带来经济的高效率和社会财富的高集中,使社会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社会收入分配的职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收入分配职能与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有效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供需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需要政府干预。然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经济大危机”,则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中的所有问题。即提出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问题。正是由于市场失灵,才成为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和原动力。这样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共同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混合经济”体制。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大量介入社会经济活动被习惯的视为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所以,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公平分配是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种重要目标。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各个国家对收入差距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是因为:(1)收入差距可能导致政策左右摇摆,由此加重政策失误和市场失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收入集中在少数上层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手中,会削弱政府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3)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可能侵蚀社会精神财富,包括居民的信任感、亲和力和责任感;(4)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社会容忍界限时,有可能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其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发展政府收入分配职能对效率 公平影响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市场经济不能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阶层和各成员之间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即使在经济运行达到所谓“帕累托效率”的条件下,市场不会自动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并且市场则强调效率,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效率更高的地区、部门、产业、企业以及个人集中,反而进一步扩大收入在各个领域的差距。但任何经济运行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特别是在相当部分成员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必然引发大量社会矛盾,犯罪率居高不下,游行、示威、罢工连续不断,甚至引发政局动荡,对经济正常运行产生严重影响,最终有损于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公平与 效率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合理的发挥政府经济的作用。
收入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尽管收入公平与经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收入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公平与经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其一,经济效率优先兼顾收入公平的政策;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收入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其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一国政府对效率和公平如何做出要视该国经济发达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而定。国际上通用的分析和测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是基尼系数。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高于0。4国际公认警戒线标准。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中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胡鞍钢教授研究结论:10年间,居民储蓄额增长了10倍,50%的储蓄额却是掌握在不足10%的人手中。高收入与低收入户人均年收入差距1996年为41倍,到2000年扩大为57倍,高收入户年均增加41401元,低收入户仅增加1079元前者是后者的38倍。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收入分配公平的负相关性,合理发展政府经济,研究政府经济与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正相关性问题尤为重要。
三、合理发展政府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贫富差距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其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1、加强国有经济投资比例,扩大弱势群体就业,缩小居民收入贫富差距。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失灵的存在和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合理性的依据。据王振中博士研究:当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增加2%时,基尼系数减少0.07。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到60%,基尼系数减少到0.2%;当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增加到61%以上,整个社会收入分配达到“均衡”的收入社会分配状态。反之,当国有经济规模减小,非国有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下降0.04。可见,当国有经济相对规模扩大时,整个经济运行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下降,收入均等程度增加。结论显示,合理发展国有经济对收入分配公平呈正相关性。为此,首先,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行免征所得税政策。为调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积极性,减轻社会失业压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而兴办的经济实体,符合规定条件的,3年内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其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在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原国有企业的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同时,由各地根据实际,提供适当比例的岗位补贴。
2、发挥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缩小居民贫富差距。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适应同期经济形式的发展,其调节公民收入杠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和经济人逐利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收入的差距,无论从绝对尺度,还是从相对尺度上去衡量却是越来越大。因此,对现行个人所得税,要在强化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目标下加以完善。(1)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将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即属于勤劳所得和财产所得系列的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其他所得实行分类征税。(2)建立能够全面反映个人收入和大额支付的信息处理系统,形成一个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体系。(3)在适当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同时,简并、规范税收优惠项目。(4) 简化税率,减少级距,并在征收制度上与企业所得税协调配合。
从理论上讲,对于个人所得应该就自然人的各项收入全面综合考察,按所得的汇总数作为计税依据才能真正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功效。但是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不长,居民纳税意识较为淡薄,若实行综合税制必须普遍实行公民自行申报纳税制度,而现行自行申报是有限定条件的,如无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两处以上工薪收入纳税人或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这难免会使税款大范围的流失,形成法不责众的尴尬境况。所以随着居民纳税意识的提高和个税征管工作 的改进,由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过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只有从经济学机理上认识个人所得税的功用,才能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和税务部门加强征管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繁荣经济,促进居民收入提高,稳定社会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调节杠杆。
3、发挥社会保障机制作用扶植救济弱势群体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自1997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最低生活保障金、企业最低工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失业保险金等的使用,主要是保证城市特困群体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能在温饱线上活下来,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资金的使用,一方面保证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发挥促进其就业的作用。那些生活困难的在职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如果从资金、政策上扶持他们创业或就业,就可以自食其力,减少国家的救济。当然,各种救济金和福利资金的发放,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存在通过资金的使用促进受益者自谋生路和自食其力的可能性,应想办法使政府的福利变为就业的动力。比如救济金发放等价生活必需品,把现金发给吸收就业的生产企业;社会保障资金一部分用于发放救济,一部分用于保值增值;对于通过个人创业增加了收入,超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的,仍然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奖励;对于年富力强但仍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给予减半发放,这样,调整政府救济金和社会保障金的用途,从消极确保失业收入,转为积极促进就业。另外,财政补贴也是政府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属于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⑦ 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不同的特性是什么
经济手段:这是指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货币、、降息、增息、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工资等。
⑧ 政治学中价格杆杠是指什么
价格杠杆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来引导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杠杆,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其调节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对生产的调节。价格杠杆能有效地刺激生产或抑制生产,调整生产结构。通过价格准确地计算和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通过价格杠杆,调整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2、表现在对流通的调节。价格杠杆调节商品流通,主要是通过商品差价和比价变动造成经营商品流通的经济主体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从而引导企业改变商品流向和调整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3、表现在对分配的调节。价格是影响分配最直接的因素,它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分配的功能。它可以调节社会集团、各地之间的收益分配,同时也调节着积累与消费的重大比例关系,影响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4、表现在对消费的调节。价格杠杆对消费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价格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的消费量,影响消费总水平;二是不同商品之间的比价,影响社会的消费结构。
⑨ 请举例说明政治经济学的杠杆原理及其作用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网络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