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

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

发布时间:2022-05-03 03:59:21

①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国家诸如泰国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1.不知道,(自己查,估计你是做毕设吧)2.不是盯住是被逼盯住,当年美国看到泰国的经济崛起,想透过金融和汇率搞垮东南亚经济,泰国是受害国之一。是挨着打,当年的股市和楼房泡沫严重,而泰国政府没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管理经济和制约金融投资,大笔外来资金涌入国家经济,而且美国还有种叫对冲基金的金融手法,来打压泰国的经济和上升趋势。泰国只是在自己闭门造车,没有遇见和想到美国的手段和幕后的企图(当年高盛和摩根参与其中)。3.勿亲美,发展创造性产品,尤其是自己国家的创造型产品,藏富于民,别花钱去买美国的债券,你玩不明白,经济模式的转变,从投资型变为创造型。

② 为什么要调整汇率

1997年爆发东亚金融危机后,为了稳定东亚经济,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但是,这一临时性的措施却逐渐演化成了长达七八年之久的事实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这七八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已经到了夏天,中国却仍然穿着僵硬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这件臃肿的冬衣。

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会损害到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市场上卖出美元买进人民币的压力逐渐增大,央行买进美元之后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于是不得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冲销。但是冲销政策是难以长期持续的,随着冲销的规模增加,央行票据的利率不得不提高,央行冲销政策的成本就增加了,利率提高还会进一步鼓励外资流入和外汇储备增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周期和美国并不一致,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很多学者还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估。汇率低估会带来资源的错误配置。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当汇率被人为地低估之后,贸易品会占有更多的资源,而非贸易品则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吸纳的就业比制造业更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平衡,而且能够更直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必须的,但是对汇率调整的成本和收益都不能低估。汇率调整不可能导致中国出口行业的衰落,仅仅靠汇率调整也无法自动地带来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人民币的温和升值难以纠正中国存在的国际收支失衡(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存在“双顺差”),靠人民币升值纠正美国的贸易逆差更是天方夜谭。英国作家王尔德在其剧本《认真的重要性》里有一段对白,一位贵族小姐对另一位贵族小姐说:“当我离开的时候你可以读读《政治经济学》,但是其中关于卢比贬值的一章你可以跳过去不读,因为它写得有点太耸人听闻(sensational)”。的确,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讨论也过于sensational。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汇率政策的调整?因为风起于青萍之末,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我们看到了中国开始走向更加理性地开放、更加平衡地发展、更加自信地强大的道路。

网上的~~~

③ 影响欧美汇率变动的原因因素分析

影响欧美汇率变动的原因因素分析
是大国之间政治经济的博弈,贸易摩擦、贸易战、就业组织、失业率等众多复杂因素掺杂其中。在学术界则把购买力平价当做一种理论,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理论。

它怎么来决定一国与一国之间汇率的比价呢?就是通过看在各国购买同样的消费品,尤其是大家经常所需要的消费品的价格的比率,来决定汇率的比率。比方说,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中国可能是卖1美元,而在美国可能是卖3美元,它就认为两国的比价大概可能是1∶3。

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汇率的决定机制,这是学术界的观点,所以,当年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就以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和美国的价格比率做出一个建议,说中国兑美元的汇率是被低估了56%。

实际上,在各国政府的汇率决定当中,不会采取这样一种决定的方法,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一种非常有趣的汇率决定的方法来与读者分享。汇率是由大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就业、贸易战等等各种综合因素的考量之后决定的。

这次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中国压力非常之大?是因为以下几点因素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一是美元的持续贬值;其二是中国庞大的贸易顺差;其三是国际热钱的投机。这三大因素综合发力,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美元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持续贬值,对16个主要国家的货币都是贬值,那在过去的四五年里面,美元实际上已经贬值超过了40%。

美元为什么会陷入一个贬值的通道呢?

首先,美元贬值的大背景是美国的贸易和财政的双赤字。美国民众处于多年过度消费状态,都是借款消费。中国现在人均才2000多美元产值,我们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其实相比美国,我们大家都是富人,因为我们在银行都有存款,而美国人是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是借款消费,所以呢,有人提出来,美国是全世界最“负有”的国家,因为美国人均负债15万美元,这就是美国过度消费的结果。

其次,此次美元贬值的核心导火索又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所以,请大家注意,这个房地产价格的泡沫对于各国的经济,对于汇率都有极大的影响。

美元危机,是在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大背景之下,导致了次级贷款出现了重大问题,次级贷款又被几何级地放大到了“次级债”,次级债的债务危机,也是大家现在通常所讲的“次债风波”。“次债风波”导致美国陷入了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

此次中国经济受到美国经济这么大的影响,实际上表明了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国感冒了,中国就得打个喷嚏,这是非常形象的一个表达。

正如我们天天喜欢讲的,中国正在对全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东方睡狮正在崛起,不可否认,这完全成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也不得不受到来自于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闭关锁国”的时代,无法回到我们内生循环的时代,我们是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时代下,中国在影响着世界,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

美元持续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大难以估量。我们就来回顾导致美元贬值的罪魁祸首之一的“次级债务风波”。

现在的经济学家普遍都认为,美国正在陷入历史上非常大的一次经济衰退,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仅次于1929年那次最著名的经济大崩溃以后的经济衰退。无论是长盛不衰的股神巴菲特,还是新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甚至是过去被奉为神明,今天很多人认为是他制造了美国泡沫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已经陷入一个经济衰退的通道。那美国这次经济衰退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大家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可以回想在2000年,就是美国科技泡沫的破裂,互联网公司股票大幅度跳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从5000多点下降到2000多点,到今天也没有恢复过来。当时也有人认为,美国将陷入一次衰退。美联储是通过“吹大泡,抵抗小泡”这样的做法来避免美国经济衰退。科技股的股市泡沫破裂了,它就想到了房地产,所以,通过大幅度地降低利率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地上涨,促使美国当时很快就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的衰退。当时,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超过了各界普遍的分析与认识。房地产的贷款政策非常宽松,为了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不用还钱不用交钱就能贷款住上房子。这种做法听起来令人震惊。

所谓次级贷款的危机,就是因为美国放宽了贷款政策。过去,贷款只能够提供给那些优质贷款人,也就是信用等级分在660分以上的、有充分的收入证明的这样一群人,发放优质贷款,使他们享受低利率政策。房地产价格不断在上涨,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美国的银行铤而走险,把房地产贷款发放到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手上。这些人过去是无法想象竟然可以申请到房地产贷款。这些人群的信用等级分相对比较低,在620分以下,甚至没有收入证明,这样的房屋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贷款”。它是相对于优质贷款而言的。

那这些无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为什么敢贷款?因为银行给他要求的还款政策是“前松后紧”,前几年你几乎不用还钱,还得很少,但是,到后面突然就涨上去了。要还的钱突然涨上去也不可怕,因为银行会把你的房地产价格上涨部分进行转按揭再贷款,这样,相当于你还是不用自己还钱。这些贷款户就发现,有房子住为什么不住呢。反正房地产价格在不断上涨,还不用还钱。于是,大家都很高兴地进行了次级贷款的申请与次级贷款的发放。

这里面,整个游戏规则的假设前提就是房地产价格不断地上涨。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也会出现这样盲目的乐观,非常值得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和广大民众警醒。

仅此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是次级贷款,以美国的家底,绝对不会让美国蒙上经济衰退的阴影,问题是次级贷款被证券化以后,就成几何级地放大了风险。投资银行发现,次级贷款这个生意模型不错,房价不断上涨,要赚更多的利润,就要把次级贷款证券化,也就是发行了次级债券。把它反复地分割,反复地打包,然后推广到资本市场上,让更多人进行交易和购买,这就是美国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重要体现。

在美国,凡是一个业务有未来现金流,就具备被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比如说,在美国,甚至有一种“死亡债券”,就是可以把你死亡后的保险金提前拿出来用,按照20%~40%的比例提前拿出来用,这个保险金是你死了以后留给继承人的,那何不拿出来自己先花了?美国人的这种心态,跟我们中国人不太一样。连保险都可以被证券化、被债券化,可想而知美国的金融衍生交易是多么发达。

这样一个次级贷款推出的次级债券被推到市场以后,怎么让大家蜂拥而至来购买呢?因为,毕竟它的贷款风险还是非常之大,因为,这些都是那些没有收入证明的人去申请的房地产贷款。美国的银行都非常聪明,也非常有盈利的冲动,所以,他们做通了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工作,通过标普和穆迪等知名评级机构,给这个债券评级到3A级。

各位读者朋友要注意,这些债券评级机构不是国立的,不是官办的,而是民营公司。所以,这些民营公司在把次级债券评高到3A级的过程当中是有盈利冲动的。它可以获得评估费,甚至可以在交易当中获得一笔分成费。3A级的债券当然会受到投资者广泛的追捧。这时,保险公司一看,哎,这生意也不错,那我来给你提供保险吧。于是,参与者都越来越觉得心里踏实了。不断上涨的房价就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获利了,所有参与者都获利了,就必然推动了整个次级债券的不断发展。琳琅满目,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从几千亿次级贷款扩展到了几十万亿的次级债券、保险等等。这就使得美国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金融风险旋涡之中。

这种“天方夜谭”的故事,几乎是一个后现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那么,谁来扮演那个小孩,戳穿这个“谎言”呢?

天底下的金融故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它发端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个泡沫破裂必然源自于房地产价格的下跌。随着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购房者就开始违约不还钱了,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偿还能力。购房者一旦违约不还钱,银行就只能把这个房地产进行拍卖。随着拍卖的增多,房地产价格不断地下跌,连环的下跌、持续的下跌,进一步引起更多的人还不了贷款,更多的房地产被拍卖。这种时候,整个房地产价格陷入一个下跌的通道。

此时,三大评级机构又跳出来了,说不能给3A级了,次级债券有风险。它这一评可好,债券价格也下跌了。相应的,所有的金融机构这时候都亏损惨重,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养老基金、社保基金、政府基金、保险基金,你能够想到的几乎所有美国的金融机构都陷入了严重亏损。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面,各大金融机构的高管被迫纷纷辞职,从高盛银行的董事长,到美林证券董事长,再到贝尔斯登投资银行的董事长,纷纷辞职下课。这些人原本掌控的是什么呢?是美国最大的银行、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和美国老牌的投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纷纷严重亏损,就导致了美国金融当中的流动性严重不足。

〖=QLTS〗〖=5〗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去四五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让很多人赚着钱了,今天,房地产价格下跌之后,这些人就被套牢了。这种情形警醒我们:大家以后在自己投资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所谓的大牛市、大发展的时候,要有警戒的意识。无数的案例、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出来混,欠下的早晚都是要还的。〖=B〗美国次级债券的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金融系统和美国的房地产系统,使得美元加速贬值。美元加速贬值,转化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汇率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定机制,汇率是货币的核心,货币是金融的核心,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美元、欧元、石油、黄金这些国际重要的金融要素里面,都是大国博弈的结果,都是各个国家之间主流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各个阶层利益最大化博弈的结果。凡是既得利益者,都想办法把这些规则和原理去固化,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这些既得利益者进行连续博弈的一个过程。

汇率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博弈的结果,也是政治博弈的结果,也是就业、贸易摩擦等诸多因素参与博弈过程的结果。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进入持续升值轨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贸易结构失调和失业率趋高压力的影响。急剧放大的一般性贸易逆差、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率的上升使得美国的政党、政府不得不通过对中国施加压力的方法来上演对美国选民的政治宣传秀。

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改变不了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却是大国之间博弈的一个力量。同时,中国的博弈力量也在增长,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2008年6月参加“中美年度战略经济会议”时就明确提出对美元持续政策性贬值的批评,而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的完成,人民币汇率单边上升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常常是冲抵的,很难有哪个国家是绝对的受益者或者沦为百分之百的受害者。

〖=QLTS〗〖=4〗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地方政府、产业协会,还是企业,都无法左右或干预、影响宏观经济。我们只能做到,首先充分去理解,然后积极去应对,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和心态。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漠然置之不理更是大错特错。〖=B〗我们要极为清醒地看到金融大地震有可能产生的损失,对一个国家、产业、企业和民众的影响可能会远大于自然大地震。

日本在1985年以后处理日元兑美元汇率政策就出现了重大失误。当时,日本经济历经战后40年重建已然成为庞然大物,从规模上看仅次于美国,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60%,在特定产业和制造技术领域甚至超越美国水平。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采用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因此,经济的发展就导致日本制造产品像潮水一样涌向全世界,特别是涌向美国,引发美国对日本出现持续而巨大的一般性贸易逆差,招来美国劳工组织和产业保护势力的强烈抗议。

这种抗议很快转换成一种政治力量,向日本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1985年,美国在纽约市中心的广场饭店召开西方七国会议,强烈要求这些发达国家经济盟友改变当前经济政策,通过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来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帮助美国缓解因为巨大贸易逆差而导致的经济和政治不稳定,同时,加大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图通过资本项下的资金节余来弥补一般性贸易导致的逆差。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本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因此也是在本次会谈中受到压力最大的国家。日本被迫快速进入升值轨道。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250∶1一路飙升到了120∶1,稍经反复之后又继续摸高,最高达到了79∶1。在这样快速升值的过程中,日本国内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攀升,以日本地产价格为例,最高的时候,日本皇室拥有的一座皇宫所占土地的估价几乎可以买下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州。日本国民一夜之间成为世界收入最高的群体,他们疯狂地购物、购买艺术品、购买全球市场的股票、购买建筑物,大批大批地周游欧美国家,所到之处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人真富裕。

这种经济上的乐观主义情绪甚至迅速蔓延到政治上。20世纪80年代,日本有一本轰动国际社会的名著就叫《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中所流露出来的经济独立引发的政治雄心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甚至有媒体惊呼,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日本世纪。

在《广场协定》签订后的五年里,日本在当时超低利率政策之下,资产的价格大幅度抬升,房地产价格上升了四倍,股票的价格上升了四倍。但是,好景不长,国际投资资本早就看好日元升值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因此先是一致看高日本兑美元汇率,其后又通过“远程核打击”做空远期外汇指数抛出日元,导致日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巨幅波动,随后出现了资产泡沫的紧缩,这个大泡泡被吹破。国际游资撤出日本,股市跌幅高达70%,房地产跌幅达60%,如此整体性、全局性暴跌,势必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其毁灭性与严重后果无异于一场金融大地震。

日本经济迅速进入不景气时代,企业被迫大量裁员,银行被迫缩紧银根。曾经被作为日本经济奇迹谜底的“银企联盟合作模式”遭受到了沉重打击。一批金融机构破产,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由于汇率的不稳定甚至影响到了国际出口市场信心。以出口为导向的出口经济政策不得不进行转型。日本此次金融战败造成的损失绝对不会小于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损失。直至今天,这段“失去的十年”对东亚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深刻。

从日本经济的战败中,中国学会减少通过政府去人为设计大型财团,避免银行与企业之间无风险控制的合作,强调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同时,日本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产业外移也促成了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

无独有偶,在10年前,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也对东南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这之前,亚洲经济奇迹被全世界所瞩目,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像一场大地震一样终止了所谓的亚洲奇迹,在整个过程当中,亚洲损失真金白银至少在数千亿美元。

相比金融危机后的日本与东南亚企业,今天的中国企业赚钱无疑要容易得多,这就是一个宏观经济环境对一个产业和企业的影响。当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其实谁都能挣钱,无非是多与少。水平差的人也能挣钱,大家相差不大。当宏观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却连聪明人都很难挣到钱,好的企业挣钱都相当不容易。

我们对这样的金融大地震要有深刻的认识,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在货币贬值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巨大的金融大地震。日本是升值后动荡,而东南亚国家是剧烈贬值,但是,同样的结果都是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系统出现大量的呆坏账,银行被迫关门,企业被迫关闭破产。

在这里面,我们看到,房地产、股票这些资产的泡沫早晚都是要破的。最重要的就是提醒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我们的金融知识必须补充与提升,否则将蒙受严重的损失。与日本和东南亚相比,各位读者朋友的金融知识还相差甚远。当金融大地震来临的时候,他们都出现了应对上的错误,都没有进行积极的预防,那更何况我们呢?所以,金融大地震,对产业、对企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对民众产生的影响,将远大于自然大地震,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应对和积极的预防准备。

美国经济的秘密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考虑到两种交易对本国货币流动性的重大影响,一种是贸易往来所产生的结余;另一种是资本型交易所产生的结余。进出口贸易中间,出口所产生的收入大于进口的各项支出,就称之为顺差;反之,则称之为逆差。在资本项下的交易,如果流入的资本大于本国流出的资本,这称之为资本上的顺差;反之,则称之为在资本上的逆差。
任何一个经济体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资金流动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一般性贸易方面产生了大量逆差,你就必须在资本性项目下产生足够的顺差,以此平衡整个资金流动。如果不能够产生足够的平衡,比如说,一个国家在一般性贸易以及资本性的项目之下都持续地出现逆差,就会导致这个国家在经济层面上出现收支不平衡,这种收支不平衡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诱发这个国家的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的扩散,影响到这个国家的一般性贸易和产业结构,影响到该国的生产要素成本和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进而深刻地影响到该国企业的竞争力,导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衰退。

因此,任何国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性质,都努力追求这样一种平衡。众所周知,美国在一般贸易上的逆差非常大,以中美贸易为例,2007年度,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美国大量的一般性对外贸易逆差,必须通过资本项目下的收支结余来进行平衡。因此,美国经济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它必须通过金融的手段来控制产业,同时,也必须通过金融手段来实现自身的收支平衡。

所谓金融的手段,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美国必须持续地在经济生活中间,要么通过自身的信用实现持续的负债,要么通过自身资本市场足够高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和投机的外来资本。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因此,美国保持庞大的国债来维持一般性贸易失衡下的经济运转。但又不能仅仅依靠庞大的国债,它必须发育出来足够多的、足够想象空间的庞大资本市场,而这个资本市场必须源源不断地给投资人带来更大的回报、更高的预期和更有效的金融产品,以便不断地吸引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以及发达国家的既有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进入到美国的资本市场,以此来实现资本项下的节余,对冲一般型贸易的逆差,形成国际收支平衡。

〖=QLTS〗〖=4〗就美国经济的特点来讲,实质上它是一种金融经济。金融经济就必须强化它的信用和它的回报率。因此,美国必须不断地制造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并依托这个高水平的回报率来吸引海外资本,以实现美国经济的平衡。〖=B〗按照经济学的一般逻辑,回报率从哪里来呢?回报率是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中来,回报率是通过不断增加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等类似的要素的投入来获取。如果美国不能保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或者说美国不能保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要素投入效率,则美国经济无法保持对外部资本的强大诱惑力,也就无法保持自身经济的正常循环。因此,美国必须在生产要素的投放和生产要素投入效率方面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解决吸引资金的问题。

这种吸引效能如果通过传统产业来实现,那将非常之困难。因为传统产业的局限,现代技术的传播,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后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大的后发优势,通过快速的模仿,通过密集的人力资源使用,通过资金与资本的密集型投入,很快地形成一种后发的追赶优势,因此,单纯靠传统产业上的生产效率提升,美国很难获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也很难吸引世界资本流向美国。

美国的做法就是通过不断地开展所谓的金融创新,推出所谓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不断地提出更加具有诱惑力的回报水平,以便吸引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庞大资金。

④ 美国前财政部长康纳利说过一句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试进行

这句话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的问题,只要施行钉住单一汇率,这一“你们的麻烦”就始终存在。

为挽救被战争破坏的世界经济,美英两国于1944年7月主导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同美元挂钩的汇率机制。除非其他政策失效,各成员国不能将汇率调整作为选择。 实质上是其他货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安排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

1971年8月之前,美国决策层有一部分高官担心美元将失去世界主导货币地位、美国的黄金库存会枯竭;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美元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是事实,美国不应该也不需要再承担黄金兑换义务,美元过剩不是一个问题。

后一种观点正是“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的依据,并成为后来尼克松的选择。美元荒/美元过剩交替的两难,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也促使美国最终放弃该体系、终结固定汇率。

为区域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需要考虑,1970年代末的欧洲货币体系及1980年代之后很多东亚经济体(不包括日本)的汇率安排,实则是一个调整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1994年汇率并轨、实施“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人民币。

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对美国而言还有道义上的压力的话(因为兑换黄金的承诺),1971年之后钉住美元的压力和风险,则全部由施行固定汇率制的经济体承担,美国的货币政策没有任何顾忌,以国内经济因素为最主要考虑。

美元起伏涨跌,对这些经济体带来不可预测、不可控的风险,这也被视为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促使被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经济体后来施行浮动汇率。

(4)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扩展阅读

1971年6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经济系教授罗伯特.温特劳布在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说:“… 实际上,只要其他国家将其汇率钉住美元,将来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问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但那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们的。让他们去解决。”其时,恰逢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两个月后的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财长约翰.康纳利的建议下,根据财政部副部长保罗.沃尔克的方案,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

参与该体系的西方大国,无奈、震惊、不满,康纳利在随后的十国集团会议上对那些财金官员说,“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难题”。温特劳布教授的话因此传遍世界。

⑤ 什么是经济周期什么是汇率

简单易懂的回答就是
在单位时间类经济的各项指标走向.称为经济周期.
汇率.即两国之间经济各项指标的对比从而影响货币价值.在货币价值之间的平均值.

⑥ 亚洲货币汇率如何调整德国呼吁谨慎对待

德国财政部副部长卡约?科赫韦泽日前表示:“我并不是要表达任何立场,但我要指出有关汇率调整的问题,汇率调整带来的冲击不能主要或仅由欧元来承担。? 他说,“汇率调整将在东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日本的干预以及一些国家的汇率制度。我强烈声明不要草率行事,尤其是在中国的汇率问题上。 批评人士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因此使得中国公司可以比其他外国产品更低的价格在海外市场销售。美国希望北京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货币自由兑换,但中国拒绝这么做,并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目前较为合理。科赫韦泽是在上周末欧盟财长会议的间隙表示上述看法的。欧盟财长为在汇率问题上达成共同立场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有关汇率问题的讨论还将在七大工业国财长会议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周末在迪拜举行的会议上继续进行。 科赫韦泽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和公众立场相背,但他表示德国愿意继续就此讨论。他说,“这个问题应该进行个别讨论,而不应公开讨论,因为那将适得其反,但我们愿意和包括日本、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在内的所有伙伴进行实质性对话。 虽然科赫韦泽表示他并不是在表达他自己的观点,而且表示不愿意推测哪种汇率制最适合中国,但他似乎不愿意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他说,他不做任何推测,讨论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问题非常具有误导性。他说,“你可以重估汇率并再次盯住其他货币,也可以再次盯住不同的货币,或只是扩大其浮动区间。但我现在不对中国汇率问题发表我的立场。这个问题必须非常小心地对待,因为这与金融系统、资本项目以及汇率都密切相关。 即将卸任的欧洲央行行长德伊森贝赫称,欧洲央行准备在下周的IM F会议上就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造成的重大经济失调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进行讨论。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毫无疑问,从长远来看,调整是必须的,它可以是量上的调整,或是价格的调整。很明显,当你讨论价格调整的问题时,就已涉及到汇率问题了。”

⑦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爆发原因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第一阶段

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直到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7)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扩展阅读: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在保卫战爆发前夕,香港不仅自身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身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相加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⑧ 求入世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

为了扭转通货紧缩不利局面,政府一直在努力各种举措:扩大国债发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连续降息、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财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内需。然而宏观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一些学者提出通过货币贬值以启动出口、促进价格回升的建议,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影响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入手,并分析实际汇率升值的原因,从而得出世纪之交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稳定的结论,并对“贬值有益论”的主要论点进行商榷。
一、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影响汇率变化的长期因素主要有国际状况、通货膨胀差异和经济增长率差异,它们在较长时间内对汇率变化的作用,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预和预期因素。
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贸易、利息、利润及劳务支付等。贸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国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出口顺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负增长(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复,7月增长7.5%,8月增长17.8%,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9月20日),9月更是增长了20%。按照这样的势头,我国今年总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或超过去年的水平,即约400亿美元。
资本项目反映了资本的流动,外资流入我国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该项占外资总额的70~80%,资本项目在1997年减小的情况下,1998年出现了63.2亿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资本外流问题很突出。正因为资本外流,才使1998年经常项目有近300亿美元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仅仅增长了51亿美元。
外汇储备项目近几年增长很快,但从1998年开始增幅减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充足构筑了汇率稳定的坚实后盾。去年10月中旬国家放松对居民出境用汇的限制正是一种反映,但是超额外汇储备增大了机会成本,导致直接经济效率的损失。
我国的市场潜力,低成本优势和经济高增长都决定了外资持续进入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较长期趋势。因此国际收支状况支持人民币的稳定。
通货膨胀差异也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货币的汇率趋于下跌,而低通胀率国家的汇率趋于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一直到今也没有回升趋势,1998年生产资料价格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5.4%和5.99%(数据来源于《经济参考报》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并未构成对汇率贬值的压力。
目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情况,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的对内购买力实际上是增强了。
经济增长差异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对本国币值的稳定起到较长时间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国GDP增长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过了7%。与此相反,美联储去年两次加息,反映出美国对通货膨胀升温及经济增长有可能会放慢的担心。
但从影响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来考察,人民币汇率稳定确实受到压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七次降息。受降息影响,外商在华利润的利息收入减少使得外商将其兑换成外汇流回投资者所在国,同时也影响到外资流入的规模。同时降息导致了逃、套汇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267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40亿美元,而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仅仅增加7亿美元(数据来源于《国际商报》1999年2月15日)。这说明,国际收支顺差所余外汇,绝大部分未结汇卖给国家却留在企业和个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经外流。降息的一个负效应是对汇率稳定构成威胁。
我们认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动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存款利息征税将使一年期利率仅有1.8%水平,已经低于美国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虑利用通货紧缩、发债成本低的条件加大国债发行量,并适当扩大央行基础投放。
从央行干预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贬值的承诺。我国实际上采用了名义汇率作为反通胀的工具,从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已具有相当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政府仍然会维持名义汇率不变的稳定方案。
综上所述,人民币稳定有坚实基础。而由决定人民币长期均衡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易纲作出权威性的估计: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1993年底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1996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不断增加,我们认为目前可贸易品平价大约仍为1∶7,而目前的名义汇率为1∶8.27,这就是说人民币从长期趋势看仍有升值的空间。
二、实际汇率升值并不表示汇率高估
实际汇率的涵义有好几种,本文中的实际汇率是指名义汇率用两种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用公式表示为:
Er=E·P*/P
式中E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物价指数。
实际汇率可以测度两国间产品相对竞争能力的强弱,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Er可表示为E·P*与P的比例,在此处P*是美国国内价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用E代表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其单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币表示的一个美国商品篮子的价格,由此Er实际上表示了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国与中国商品的价格之比。实际汇率上升(实际汇率贬值)意味着相对于美国商品,中国商品在价格上更具有竞争力。
对Er=E·P*/P取对数然后求导,我们就得到:△Er=△E+△P*-△P
每个变量左边的“△”代表其变量的以百分比计算的变化率。由上式计算,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20.4%〔21.7%(中国通胀率)-2.6%(美国通胀率)+1.3%(名义汇率升值)〕,1995年人民币实际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约3%。这三年累计实际升值38%,其中通货膨胀占据了相当大部分。而从1997年开始实际汇率开始贬值,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国物价持续走低。有学者由1994年外汇汇率并轨后至1998年3月实际升值24%推断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被高估,因此建议贬值。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币基期汇率定值过低。李罗力等通过模型研究发现1994年汇率并轨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如果是7.7,当年就有可能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同时当年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可能为15~17%,因此当时过低估计了人民币币值。因此随后几年实际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对当初币值低估的纠正。同时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1.7%,可是影响出口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在1993年大幅升值后下降,以消费物价指数代替可贸易品价格指数变化来计算实际汇率,会出现结果偏大的情况,即实际汇率并没有24%的升幅。
2.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比较低。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度。例如假设即期汇率1$Κ8.3RMB,一台中国制造电视机4150元,折算为美元为500$。如果人民币升值10%至7.47,这时以即期汇率该电视在美国应该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于竞争激烈,厂商只能以530$出售,这说明汇率变化的传递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价格仅上升了6%,汇率传递程度为60%,其余40%被本国厂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润缩小代价吸收掉了。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求价格弹性较高,也就是说,汇率变化的传递程度较低。我国许多国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只能在地摊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币在1994-96年大幅实际升值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这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从本质来上讲劳动生产率才是决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而我国由于可以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举,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会高于美国,这也支持人民币趋强。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仅根据实际汇率升值即断定实际汇率已经明显高估,过于随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应显示出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往往高于非贸易品生产率,超过程度越高,总的生产力增速越快,非贸易品的价格相对于可贸易品的价格就越高,国内货币的实际价值以物价指数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实际汇率升值不一定导致以贸易品价格衡量的国际竞争力的损失。
三、对“人民币贬值有益论”主要观点的质疑
1.“贬值将大幅度提高出口竞争力”
我国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决定的,而后者又取决于外国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出口商品价格,货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还要考虑:(1)进口商品弹性问题,只有当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小于-1),贬值才能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效应。(2)货币贬值将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使该国贸易条件恶化。(3)从汇率变化到贸易收支的改变,存在着时滞,该段时期外贸状况将会继续恶化。这说明通过贬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论上即有重重制约,而且亚洲国家在币值深度贬值后,出口状况并未好转,几乎无利润可得。实际上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滑坡主要在于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拉丁美洲、俄罗斯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国内经济衰退,其收入下降,对进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去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已取得增长也说明在东亚国家经济回升后其经济恢复为吸收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国采取的提高出口退税率、赋予私企外贸自营权、简化结汇手续、打击走私等多项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出口。

⑨ 请详细说一下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起因经过结果,为什么我国没受影响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参考资料:和讯网

⑩ 如何确定合理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安排

人民币汇率是否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这需要有一套标准进行核定,无论是IM F,或者是经济学家,大家都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基本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合理的区间。”经济学家们普遍同意,
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在短期内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一是它与其它国际主要货币的利率的差别;二是人们对该货币未来的汇率的预期。

阅读全文

与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富祥金融贷款有限公司 浏览:854
以岭药业融资融券 浏览:562
京东钱包里的理财基金 浏览:15
基金发行理财产品流程 浏览:739
2019年3月6日鲅鱼圈玉米价格 浏览:446
信威集团补偿10股 浏览:317
深交所大宗交易规则 浏览:111
京运通今日价格 浏览:970
反弹式发展汇率 浏览:665
期货大佬访谈 浏览:322
昆山平安综合金融有限服务公司 浏览:447
开个期货平台代理 浏览:136
济宁理财公司 浏览:799
国泰君弘策略交易 浏览:444
哈根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28
金融平台投资被骗哪个公司 浏览:551
创业板正式交易前能申购 浏览:33
中国证监会管理哪些证券交易所 浏览:813
华建集团评级 浏览:123
东方证券五矿信托 浏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