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货币汇率读后感

货币汇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5-07 05:50:39

『壹』 求 我国货币政策读后感 。

我国从2005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其实就是中国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贬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人民银行法》提出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实际执行的是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如果美元本身币值稳定,这两者是一致的,但这两年多来美元币值一路在缩水。笔者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条款上面来。

回过头来还讲这部法律,人民银行的职责是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发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是市场很了解很透明的机制。这个发行机制市场是知道的,投资人对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汇改后,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央行有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发行的白皮书,就像任何国家有外交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货币发行应该也有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应该详细讲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等等。也许我孤陋寡闻,身在市场却不知道。我们要么效仿欧洲央行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学美国用资本市场来发行货币。总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难题。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货币投放机制,这本白皮书也一定要有。

《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如果一切成为黑匣子,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有谁知道目前中国确切的货币发行制度?
问题补充:若把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分类,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基础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
二级及以上用户登录后可以上传图片

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不解决货币发行机制这个最紧要的问题,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我们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我相信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提前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周期,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想法如果真能落实,那当然再好不过,可惜,货币政策并非总如那么如教科书中的图形那样有效。当学者们所建议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他们总是提出货币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加大力度,再观察一段时间;等到实在没有办法交代了,学者们又会说这是由于市场非理性因素造成的。

暂且把我与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搁置起来。我想起祖父周谷城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你的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让你听不懂,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对讲课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我觉得祖父说得对,我听那些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老教授们上课时,觉得金融学无比清晰,甚至是无比快乐的。他们讲着新奇好玩的故事,渐渐引导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方式,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据此,我揣测国内有些经济学家可能自己并不真的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只是凭着书本造就的感觉在预测未来。但货币政策既不是占星术,也不是某些学者的读后感,应该是围绕着本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操作。

若把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分类,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基础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欧盟以共同条约的形式规定了货币投放的方法和标准,比较著名的就是“三驾马车”理论。如果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就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如果高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就实行扩张政策,增加货币投放量。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倒是认为美联储其实并不是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的货币发行权在资本市场。如果有公司股价大幅上升,美国就相应地投放了虚拟的美元以表现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因此,美国资本市场越发达,其货币发行规模也越大。他们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发现了个油田,储量惊人地达到了1000亿桶,公司股价立马上升,市值相应增加了50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人的财富增加了500亿美元,如果有人要兑现利润,只要市场上的投资人普遍认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会有人愿意向该投资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使其兑现。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并没有投放货币,美国财政部也没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国资本市场对某项资产的定价出了错,那么,经济就会遭重挫。2001年,纳斯达克对科技股定价错误就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如今的次级债也是相同的问题,市场对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房地产价值的错误估值,导致市场原先发行的货币都错误地表现了不存在的价值。

再有就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用汇率来发行货币的机制。日本基本上实施的是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每收到一个美元,就发行一百日元。这个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稳定,而长期则导致国内积累巨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发行机制有些类似。我国曾经实施了将近10年的汇率稳定政策,无论美元如何涨跌,中国人民银行每买入一美元,就发行8.2765元人民币。

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符合自身历史情况、现实需要的货币政策,其实都是正确的。我的观点是:先要有个货币发行机制,然后才有货币政策,这才有机会谈汇率水平。当然,对于日本和中国香港这样的货币机制,其货币发行机制就是汇率机制,两者是统一的。

我国从2005年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逐步升值,采取的方式是我们最擅长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认为汇率问题并不是关键,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次要的问题,核心问题是: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到底是什么?逐渐和美元脱钩,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变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其实就是中国的央行法,从法律来讲,人民银行的一条重要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只保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而没有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甚至俄罗斯卢布、巴西货币都在贬值。但是央行在汇改之前的季度货币报告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人民银行法》提出要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实际执行的是保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而这两者有显著的差别。如果美元本身币值稳定,这两者是一致的,但这两年多来美元币值一路在缩水。笔者希望,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条款上面来。

回过头来还讲这部法律,人民银行的职责是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发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是市场很了解很透明的机制。这个发行机制市场是知道的,投资人对未来都是可预见的。汇改后,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央行有一本关于中国货币发行的白皮书,就像任何国家有外交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货币发行应该也有白皮书。这本白皮书应该详细讲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等等。也许我孤陋寡闻,身在市场却不知道。我们要么效仿欧洲央行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学美国用资本市场来发行货币。总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难题。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币发行的货币投放机制,这本白皮书也一定要有。

《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如果一切成为黑匣子,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现在回想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盟和美国现在采纳的货币发行机制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过去,这些国家普遍实施金本位制度,作为货币发行机制,这个制度在没有技术进步,只有靠掠夺发展海外贸易的年代里,或许是正确的。而工业化之后,财富大量创造,黄金储量却不能相应增加,最终货币发行制度和实体经济脱节,各项产品的价格都要暴跌,来重新使得货币发行符合黄金储备的要求。因此,废黜金本位也是正确的选择。现在,欧盟按照经济发展的增量来直接投放货币,美国依靠资本市场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认同来间接投放货币,其实都是以实际生产部门的价值创造来确定自身的货币发行量,因此,这些制度从客观价值变动出发,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日本或者我国香港实施的货币政策,则或多或少地抛开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更多地体现了唯美元主义的思想。我国在建立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时,尤其应该考虑货币唯物主义的观点。

货币发行机制不解决,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2004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我当时就提出加息将推高房价。我现在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超过2005年7月汇改前水平的话,我准备再写一篇《减息压低房价》的文章交给《上海证券报》发表。我得出这个结论时,和当年预言加息推高房价时拥有同样的自信。

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金本位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创造,用抽象的教条的黄金作为货币,因此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欧盟的货币发行机制虽然使“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那套机制仍然依赖于欧洲央行对经济运行的主观判断,只不过这种判断以三个客观指标为依据。美国依靠资本市场发行货币,看似完全符合实际,其实资本市场的估值不仅有客观价值基础,还有赖于投资人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美国货币发行机制也有主观主义成分。这两种制度都有缺陷,肯定都还需要改进和发展。

探讨各国货币政策的优劣,其实就是看哪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更符合该国经济运行的客观现状,更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抛开唯物主义基础去讨论什么利率和汇率政策

『贰』 关于货币汇率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产品的需求扩张,继而扩大对外汇的需求,推动本币贬值。而支出的增长意味着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增加外汇供给。所以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由此看来,经济增长对汇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如果考虑到货币保值的作用,汇兑心理学有另一种解释。即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对比就是汇率。而一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则主观评价相对就高,该国货币坚挺。

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这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所谓国际收支,简单的说,就是商品、劳务的进出口以及资本的输入和输出。国际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进口,资金流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则本币会上升。反之,若进口大于出口,资金流出,则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下降,本币会贬值。

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在纸币制度下,汇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所决定的。按照购买力评价说,货币购买力的比价即货币汇率。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说明本币的购买力下降,会促使本币贬值。反之,就趋于升值。

利率水平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套利资本流动的影响来实现的,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较高利率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同时抑制国内需求,进口减少,使得本币升高。但在严重通货膨胀下,利率就与汇率成负相关的关系。

人们的心理预期这一因素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货币、汇率政策,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投机的冲击,经济数据的公布甚至开盘收盘的影响

『叁』 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是正常现象
从国际金融史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安排,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货币。尤其是汇率形成越市场化,汇率制度越灵活,汇率弹性就越大。战后,伴随着经济起飞,日元和马克均成为世界强势货币。
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日元和马克在长期升值趋势过程中都经历过起伏调整。
1994年汇率并轨之前,人民币是一种弱势货币,官方汇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螺旋式贬值至并轨前夕的5.80元人民币。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开始转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逐步确立了人民币新兴强势货币的国际地位。
1994年初并轨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3%,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即衡量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平均汇率水平的多边汇率),分别累计升值55%和81%。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分别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6%,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2%和42%,后两者分别排国际清算银行监测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位。过去二十年,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持续坚挺,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从2016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下跌了0.9%,境内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也仅分别下跌了1.4%和1.1%。这一调整幅度,与过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并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兴市场货币指数显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平均贬值了8.2%,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仍升值2.5%,也表明现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内外6个月期权市场反映的人民币汇率隐含波动率仅为2.5%左右,仍远低于同期24种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平均波动率为9.5%的水平。
一般认为,股指涨跌20%才能被称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双向波动就大惊小怪。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应该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上纲上线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改变。

『肆』 货币汇率的介绍

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汇率是指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价1格。如果把外汇也看成是一种商品 ,那么汇率既是在外汇市场上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例如,1美元 = 110日元,表示1美元可以换110 日元。 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伍』 谁能提供一份原创的货币战争1的读后感,2000-3000字,急用

粗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整体感受有两大点: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世界货币的涨与跌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那些财团操纵美国国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储,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政府没有权利发行货币)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现在小学生都知道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关系,美国政府是受财团控制。所以这书对我来讲有着多颠覆事实的影响!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是依借于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如果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的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于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是否仅凭极少数人的思想行动?如果没有周边的气候条件,仅凭风眼的力量飓风就能形成并蔓延么?当人们恐慌于极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正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们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本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二、宋先生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
书中描述为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搏击俱乐部里Jack最终炸毁信用大楼,只有单纯的梦想家会这么做,这就像藤蔓缠绕住住所,我们只想一把火烧了它们,而暴力摧毁得更多是物质,永远会有贪婪的余孽在暴力的空隙中滋生最终使整个革命变质毁灭。等待细水长流的社会本质蜕变永远成不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直面的抵制相当于开门迎敌,难免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既然有人已认识到危机,无论怎么做,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的努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成为了世界制造地,外汇储备一路飙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而在近几年中国的股市与房市也是异常火暴,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两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面临被世界金融寡头“剪羊毛”的危险。

在世界银行家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人类的尊严,有的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所欲望的权利。当社会不存在货币,以“共产”存在时,银行家们将会失去他们的地位。

另看“剪羊毛”资本家给发展中国家投资、大量贷款、外资入股,其目的无外乎两点:世界能源环境的地域转移、早就资本泡沫。环境转移很简单将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线全部嫁接到发展中国家;资本泡沫在于其给其贷款的同时收取大量利息,收购廉价的物品,进行贸易差“剪刀差”牟利、创造繁荣与衰退的经济谋杀、、、、
个人认为:打击这些金融财团最好的办法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所谓金本位,是指以黄金储备为货币发行的依据,并且持币人可以用固定的兑换率随时换取等值黄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黄金的价格是固定的(即兑换率),而非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也就反映了它们相对于黄金的比价变化。不过,对于同样实行金本位的多个国家来说,由于其本币的单位含金量是固定的,相互间的汇率当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及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的增大货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免疫,国际银行家就不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来剪老百姓的羊毛了,这样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但是按照宋先生的逻辑,重新确立金本位制就可以稳定货币价格,但很难相信这些金融炒家会希望确立金本位,减少他们炒作市场制造危机的空间。而且,即使确立金本位,贵金属市场本身会不会遭受炒作?存在很大的问疑。所以黄金是万能的吗?我看是未必。关键还是要把以货币制定权为核心的经济决策权真正归于人民,归于占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一般有产者,而不是极少数的极端有产者。

中国作为少数能够自己发行货币,掌控货币发行权利的国家,如何面对过银行家们的阴谋屠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剪羊毛”早在上次东亚经济危机中中国侥幸逃过一劫,以后呢?人人都在谈论索罗斯,可知在索罗斯背后的真正黑手?

『陆』 人民币汇率提高能带给我们什么

人民升值将给我们带来以下几项好处:
一,人民币升值将使人民币走向一个强势货币,逐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上的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打好基础;
二,人民币升值将使得我们进口商品和资源的成本下降,有利于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对资源的需求;
三,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加民众财富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和股权价格,及民众的购买力都将上升;
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平衡对外贸易,减少过于庞大的贸易顺差,缓和与各贸易国家的摩擦。贸易顺差也是双刃剑,长期大量的贸易顺差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升级换代,改变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而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这也正是我们国家政策多年来致力的方向;
六,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出口导向拉动经济增长型,向以加大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型转变,这也是近几年政府政策鼓励的方向;
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因外汇占款而被迫发行的大量的人民币,从而也就会减少国内因货币发行过量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但是,必须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和效果,人民币升值时带给我们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它将直接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生存和发展,减少出口企业盈利和竞争能力,进而影响到一部分民众的就业和收入,最终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其次,它有可能造成国外热钱大量流入,赚取升值差价;
再次,它有可能造成国内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从而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
中国的汇率改革,是国内国外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也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早改比晚改好!这就像我们过去建立起了一个大坝在蓄水,水蓄的过多是很危险的,要及时疏导和放流,但又不能过快的放水,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日元升值的教训是要牢牢记住的!如何平衡这一关系,将是国家外汇部门今后一定时期内,重点要做的工作,这也考验着他们的智慧和水平!

『柒』 关于汇率和有效汇率的理解

D.对于间接标价法,如果汇率上升,则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如果你那书上讲D是对的,应该是附带有别的什么条件,这是我的理解。

我没有你那书,听我来给你讲解。
直接标价法,在中国,就相当于把外币当成一样商品来卖,100美元=650元人民币。
间接标价法是反的,在中国,就标注为100元人民币=15.38美元。
间接标价法标示的汇率上升,比如100元人民币=20美元。人民币是升值了,比以前值钱了,明白了?所以D是错的。
希望采纳

『捌』 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的看法

人民币汇率,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对美元的汇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连续多年保持国际贸易的顺差,外汇储备目前已达到了1.2万亿dollar.如果仅按照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民币与美元保持在1:8应当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美国,十几年来,先后对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汉等国家和地区发动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导致美国经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发展相对迟缓,但美国政府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因中国经济的逐步强大,而将自身存在的巨大的贸易逆差归结到中国。由于美国带头对中国施压,使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东南亚及南美的一些小国都对中国施加压力。为了保持比较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也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放宽了人民币的汇率管制,从1美元兑8.2元人民币上升到当前的7.5人民币。应该说,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放宽是有节制的,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基本上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没有过多的影响,当然,这种表现只是目前所看到的。人民币升值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当中,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上涨后,由于货币升值,产品在国内价格没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失业率有所上升,也还有其他一些效应。我们应当看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人民币汇率上涨,表明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对外价值的提高趋硬,也要求我们在出口时,应尽量争取按此种硬币计价,以取得汇率上浮带来的好处。

『玖』 求关于经济方面的 最好有外汇储备内容的 读后感

30万字的《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是作者易秋霖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该著作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一个研究空白被填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给相关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研究以有益启示。

一般意义上的非均衡是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非均衡或不相等,这种非均衡相对来说较简单,

而易秋霖博士基于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复合非均衡”范畴,它是指实际需求、意愿需求、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意愿供给、有效供给之间的非均衡关系。由于现实中这三种需求与供给之间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非均衡关系,因此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复合非均衡”。有了“复合非均衡”这一新范畴作为基础,作者对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也就颇具独到之处。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深化既不同于麦金龙(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深化,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StiglitzJ.)等人所说的金融深化,中国的金融深化源于“信贷软约束”,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软约束”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共同作用下,信贷市场长期处于“复合非均衡”状态,由此导致信贷规模扩张,进一步导致中国独特的“复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在分析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利润率下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时,“复合非均衡”也被作为分析工具。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首要价值,学术在创新中才得以发展,而最难得、最有价值的创新可能是范畴创新,因为在一个新范畴的基础上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正是通过范畴创新,即提出“复合非均衡”范畴,而获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整部著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者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国储蓄增长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结论。中国自1979年后储蓄持续高速增长,但作者通过数学模型与统计数据证明,中国的储蓄增长中存在虚化的成分,这种虚化源于利率变化率与商品价格、劳动价格(工资)变化率之间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满足恰当的数学关系时,就会出现虚化的储蓄。同样是通过严谨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说,简单地断言外汇储备增加会或不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不正确,正确的结论是,当外汇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外汇储备增加将成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反,低于均衡汇率时则成为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因素。这一结论不仅对于分析汇率、外汇储备与物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是个新的启示,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价值。

1979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对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与交易数量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至1998年,这种控制才逐渐放松,因此,作者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相比落后了约20年。与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不同,他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转型并不是始于1979年,而是始于1998年,1979年只是中国建立完整的非市场化或计划的金融体系的起点。这一新观点不仅为研究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而且也是《中国的非均衡金融》逻辑分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必然的结论就是:市场化是中国金融走向均衡的条件。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恰当地运用数学研究方法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易秋霖博士在《中国的非均衡金融》中所作的工作也表明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较多地运用了包括计量分析、数学模型在内的数学研究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数学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假设将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分离出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将相关的因素置于更纯粹的状态下,如此得到的结果就更加显著,但缺点是将实际上存在的因素分离出去了,使得结果并不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要使得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其前提是不仅要有较好的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这几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得其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30万字的《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是作者易秋霖在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该著作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一个研究空白被填补,更重要的是,作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给相关的中国经济与金融研究以有益启示。

一般意义上的非均衡是指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非均衡或不相等,这种非均衡相对来说较简单,

而易秋霖博士基于中国金融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复合非均衡”范畴,它是指实际需求、意愿需求、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意愿供给、有效供给之间的非均衡关系。由于现实中这三种需求与供给之间可能同时表现出多种非均衡关系,因此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复合非均衡”。有了“复合非均衡”这一新范畴作为基础,作者对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也就颇具独到之处。比如,作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深化既不同于麦金龙(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深化,也不同于斯蒂格利茨(StiglitzJ.)等人所说的金融深化,中国的金融深化源于“信贷软约束”,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软约束”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共同作用下,信贷市场长期处于“复合非均衡”状态,由此导致信贷规模扩张,进一步导致中国独特的“复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在分析中国的经济货币化、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利润率下降、中国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时,“复合非均衡”也被作为分析工具。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首要价值,学术在创新中才得以发展,而最难得、最有价值的创新可能是范畴创新,因为在一个新范畴的基础上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的非均衡金融》正是通过范畴创新,即提出“复合非均衡”范畴,而获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整部著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者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国储蓄增长及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结论。中国自1979年后储蓄持续高速增长,但作者通过数学模型与统计数据证明,中国的储蓄增长中存在虚化的成分,这种虚化源于利率变化率与商品价格、劳动价格(工资)变化率之间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满足恰当的数学关系时,就会出现虚化的储蓄。同样是通过严谨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说,简单地断言外汇储备增加会或不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不正确,正确的结论是,当外汇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外汇储备增加将成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反,低于均衡汇率时则成为物价下降、通货紧缩的因素。这一结论不仅对于分析汇率、外汇储备与物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之间的关系是个新的启示,对于政府决策部门具有重要的价值。

1979年之后,中国逐渐建立起完整的金融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对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与交易数量一直实行较严格的控制,至1998年,这种控制才逐渐放松,因此,作者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相比落后了约20年。与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不同,他认为,中国金融的市场化转型并不是始于1979年,而是始于1998年,1979年只是中国建立完整的非市场化或计划的金融体系的起点。这一新观点不仅为研究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而且也是《中国的非均衡金融》逻辑分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必然的结论就是:市场化是中国金融走向均衡的条件。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已经被证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恰当地运用数学研究方法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易秋霖博士在《中国的非均衡金融》中所作的工作也表明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较多地运用了包括计量分析、数学模型在内的数学研究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数学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假设将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分离出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将相关的因素置于更纯粹的状态下,如此得到的结果就更加显著,但缺点是将实际上存在的因素分离出去了,使得结果并不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因此,要使得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其前提是不仅要有较好的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这几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得其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与货币汇率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费率最低多少 浏览:299
中银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上班时间表 浏览:110
房地产项目开发融资申请表 浏览:217
日本银行汇率查询网站 浏览:481
国美金融分期付款服务 浏览:785
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待遇怎样 浏览:222
适合理财的基金 浏览:189
基金理财都在下跌 浏览:287
商品期货和贵金属期货征收营业税 浏览:810
2020年300万银行理财收益 浏览:291
中信广场金融公司 浏览:973
金融服务额 浏览:276
港币和人民币间的汇率 浏览:161
基金理财课程靠谱吗 浏览:86
常升集团 浏览:829
期货应该怎么玩 浏览:476
软件贵金属成交量不对 浏览:899
首家大股东被强制平仓 浏览:713
金融机构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都应对 浏览:75
股票属于债证券 浏览: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