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剔除财务杠杆

剔除财务杠杆

发布时间:2022-05-12 20:07:49

A. 什么是无杠杆的贝塔系数

无杠杆的贝塔系数是指剔除财务杠杆的贝塔系数,是为了计算相关无财务风险企业特意剔除的部分。

无财务杠杆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没有财务风险,无财务杠杆的贝塔系数是企 业经营风险的衡量,该贝塔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就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就越大,市盈率就越低。因此,市盈率与无财务杠杆的贝塔系数之间的关系是反向的。

β系数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度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证券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在股票、基金等投资术语中常见。

(1)剔除财务杠杆扩展阅读:

杠杆反映投资正股相对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比例。假设杠杆比率为10倍,这只说明投资认股证的成本是投资正股的十分之一,并不表示当正股上升1%,该认股证的价格会上升10%。

在求得经营杠杆系数以后,假定固定成本不变,即可用下列公式预测计划期的经营利润:计划期经营利润=基期经营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利润产生的作用。

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即EBIT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

在评估股市波动风险与投资机会的方法中,贝塔系数是衡量结构性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其真实含义就是个别资产及其组合(个股波动),相对于整体资产(大盘波动)的偏离程度。

与系统风险相对的就是个别风险,即由公司自身因素所导致的价格波动。

总风险=系统风险+个别风险

而Beta则体现了特定资产的价格对整体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即,市场组合价值变动1个百分点,该资产的价值变动了几个百分点——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大盘上涨1个百分点,该股票的价格变动了几个百分点。

用公式表示就是:实际中,一般用单个股票资产的历史收益率对同期指数(大盘)收益率进行回归,回归系数就是Beta系数。

B. 为什么有财务杠杆的时候权益贝塔一定大于资产贝塔

比如用产权比率来衡量。(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负债资金与所有者提供的权益资金的专相对关系,以及公属司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产权比率表示,股东每提供一元钱债权人愿意提供的借款额。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多借债可以获得额外利润。)当增发新股,权益S增大,所占总资产比率增大。想比之下,负债B在总资产中分量减小。

(2)剔除财务杠杆扩展阅读

贝塔系数衡量股票收益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收益的总体波动性,是一个相对指标。 β 越高,意味着股票相对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越大。 β 大于 1 ,则股票的波动性大于业绩评价基准的波动性。反之亦然。

如果 β 为 1 ,则市场上涨 10 %,股票上涨 10 %;市场下滑 10 %,股票相应下滑 10 %。如果 β 为 1.1, 市场上涨 10 %时,股票上涨 11%, ;市场下滑 10 %时,股票下滑 11% 。如果 β 为 0.9, 市场上涨 10 %时,股票上涨 9% ;市场下滑 10 %时,股票下滑 9% 。

C. 谁给说说财务杠杆作用谢谢啊

你可否等我一天,今天没时间为你详细解答,明天我来更新。
wo lai la
财务杠杆是筹资管理中一个工具。主要是用来衡量企业制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是否合理。
首先你要明确财务杠杆是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站在所有者(自有资金投入者)的角度考虑。考虑什么呢?考虑借入资金是否过剩。
资本是企业运转的基础,按筹资渠道分为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财务杠杆的作用就是站在自有资金投入者的角度上看一下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是否合理。
财务杠杆无非是在两种情况下应用:
1 息税前利润不变,资金结构发生变化
举一个笼统简单的例子:
假设企业的每年获利210万(未剔除债务利息前),是通过企业100万的自有资金与50万的借入资金运转而来。此时的资金结构是2/1。剔除10万元的息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为200万,每一万元自有资金可获2块钱利润。(假设企业把所有可供分配利润全部给普通股股东)
若资金结构发生变化,变为50万的自有资金与100万的借入资金。息税前利润还是210,那么肯定就不止剔除10万元息税了。撑破天20万。还剩190万的可供分配利润。每一万元的自有资金可获利3.8元。
这是你就要决策一下用那种资金结构比较好?除了考虑获利,还要考滤偿债。
给你一个例题,让你具体体会一下。
某公司欲筹集400万元以扩大生产规模。筹集资金的方式可采用增发普通股或长期借款方式。若增发普通股则计划以每股10元的价格增发40万股。若采用长期借款,则以10%的年利率借入400万元。已知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000万,负债比率40%,年利率8%,普通股100万股。假定增加资金后息税前利润500万,所得税率为30%。我们用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分析下,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增资。
不知你有没有掌握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法?
通过计算,得当息税前利润为204万时,采用何种方式增资都是一样的,如果超过204万,那么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对普通股股东有利。
我们也可以用财务杠杆来进行决策。
主要用的是DFL的简化公式:DFL=EBIT/(EBIT-I)
计算出的DFL肯定是采用长期借款时的大。
如果对于里面的字母与公式你不了解,给我发消息吧。
顺便说一下,二楼的很专业呢。

D. 财务杠杆的作用有那些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主权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dfl=ebit/[ebit-i-b/(1-t)]
财务杠杆系数可说明的问题如下:
①财务杠杆系数表明息前税前盈余增长引起的每股盈余的增长幅度。
②在资本总额、息前税前盈余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预期每股盈余(投资者收益)也越大。
(3)控制财务杠杆的途径。
负债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企业的财务杠杆,一般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
即负债与资产的对比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或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
在企业过高的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临着以下压力:
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
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
假设企业的每年获利210万(未剔除债务利息前),是通过企业100万的自有资金与50万的借入资金运转而来。此时的资金结构是2/1。剔除10万元的息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为200万,每一万元自有资金可获2块钱利润。(假设企业把所有可供分配利润全部给普通股股东)
若资金结构发生变化,变为50万的自有资金与100万的借入资金。息税前利润还是210,那么肯定就不止剔除10万元息税了。撑破天20万。还剩190万的可供分配利润。每一万元的自有资金可获利3.8元。
这是你就要决策一下用那种资金结构比较好?除了考虑获利,还要考滤偿债。
给你一个例题,让你具体体会一下。
某公司欲筹集400万元以扩大生产规模。筹集资金的方式可采用增发普通股或长期借款方式。若增发普通股则计划以每股10元的价格增发40万股。若采用长期借款,则以10%的年利率借入400万元。已知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000万,负债比率40%,年利率8%,普通股100万股。假定增加资金后息税前利润500万,所得税率为30%。我们用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分析下,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增资。
不知你有没有掌握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法?
通过计算,得当息税前利润为204万时,采用何种方式增资都是一样的,如果超过204万,那么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对普通股股东有利。
我们也可以用财务杠杆来进行决策。
主要用的是DFL的简化公式:DFL=EBIT/(EBIT-I)
计算出的DFL肯定是采用长期借款时的大。
参考资料:http://www.ooyao.com/bbs/html/20075/3479.htm 简单的说 就是固定的利息费用对每股净利润的影响 由于存在固定性利息费用 放大了这种影响 使得每股净利润的变动幅度超过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幅度
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账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如利息、融资租赁租金等)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反之,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的盈余。这种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称作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

E. 在财务理论界,对于财务困境如何影响企业的业绩没有

纵观现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1-4],财务困境研究基本上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是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即如何构建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以服务于投资者评估投资风险等不同的目的;其二是财务困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财务困境究竟是如何影响公司业绩的,此类研究可以归纳为“财务困境成本”与“财务困境收益”之争。目前在财务学界,学者们对于财务困境预测研究只是在适用模型和变量选择上有所区别,而在财务困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理解上观点则完全相反。因此,第二条主线的研究似乎已成为继“资本结构之谜”“股利之谜”和“IPO之谜”后的又一个财务学谜题。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关于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价值)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无关论,即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没有影响;第二种是财务困境成本论,即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存在负面影响;第三种是财务困境收益论,即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存在正面影响。
(一)无关论
早期的经典文献并未考虑到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或者认为这种影响即使存在,也是微不足道的。例如,Modigliani和Miller[5]在其正式模型中就没有考虑财务困境(破产)成本对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和公司价值的影响。他们只是在文章的脚注中提到,即使未来预期收益大于债务本息,企业也可能出现清算重组,而企业的经营业绩在重组期间无疑会受到影响。由此推知,这两位财务学大师并不否定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性,只是认为其并不构成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关键变量。
Warner[3]以11家铁路企业为样本测度财务困境(破产)的直接成本。他发现,在平均意义上破产成本大约仅占破产之前第7年企业市场价值的1%,即使到了破产申请日这一比例也只上升至5.3%,因此Warner得出了破产成本无足轻重的结论。虽然Warner的研究样本选择了规模较大的铁路企业,克服了Baxter[6]研究样本规模较小的不足,但依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行业选择的局限性,因为铁路行业存在进入壁垒,铁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机会损失要小于其他行业的企业;其二是样本量小(11家铁路企业);其三是没有考察财务困境(破产)的间接成本。以上局限性的存在致使Warner的研究结论不具有一般性。值得肯定的是,Warner的工作在构建财务困境相关成本测度和估计的方法论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7].
Andrade和Kaplan[8]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31宗陷入财务(而非经济上)困境的高杠杆交易(HighlyLeveragedTransactions)进行研究发现,综合考虑高杠杆交易的正效应和财务困境的负效应之后,企业的价值略有增加,也就是说高杠杆交易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财务困境成本估计占企业价值的10%~20%,最保守的估计也不超过23%.这一估计值与Altman的估计值11%~17%基本吻合[7].必须指出的是,Andrade和Kaplan对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采用财务困境开始前1年年末到困境解除年度年末之间经营业绩损失的比例,而Alt man的估计值是破产之前3年破产成本占企业价值的平均比例。虽然Andrade和Kaplan的全样本分析似乎找到了财务困境成本存在的证据,但An drade和Kaplan进一步对未经历不利经济波动的企业子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扣除经济因素的影响之后,财务困境成本在统计意义上并不存在。
Bergstr m和Sundgren[9]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瑞典经济衰退时期经历了财务困境的28家企业为样本,考察了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务困境企业在重组前后3年的对比期间里盈利性和流动性等财务指标没有明显差异,从而认为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二)财务困境成本论
Baxter[6]对MM理论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在存在破产或丧失偿债能力可能性的情况下,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将导致财务困境(破产)成本的上升,从而提高平均资本成本,最终降低公司的总价值。Baxter最早将财务困境(破产)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一般认为,直接成本包括破产时发生的支付给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费用、法庭指定的重组委员会(信托人)支出以及企业经理人员处理破产事务损失的时间价值。间接成本则包括销售和利润的损失,由于获取外部融资的难度加大而增加的筹资成本,供应商为规避财务困境企业的信用风险而要求提高供货价格,客户的流失等“机会的损失”。而且,Baxter认为这种“财务窘迫(financialembarrassment)对企业净经营收益流量的负效应”可能比直接成本影响更大。但Baxter也指出,要想区分企业销售和盈利的下降究竟是财务困境造成的,还是前者本身导致了财务困境的发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毁灭风险(riskofruin)是否提高了高杠杆企业的资本成本依然是个实证问题”。
Altman[7]首次对财务困境(破产)的间接成本进行计量。他选择1970~1978年间破产的12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开创性地运用回归技术和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两种估计方法计算预期盈利,再以预期盈利与实际盈利之差额度量财务困境(破产)的间接成本。Altman的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在破产的前3年破产成本达到企业价值的11%~17%.应该说,Altman对财务困境(破产)成本的估计较之于以往的研究更为全面、准确,但早先Baxter所指的销售和盈利的下降与财务困境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在Altman的研究中依然没有被理顺。换言之,如果界定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价值)的影响未能剔除因业绩下滑(经济困境)而导致财务困境的情况,那么财务困境成本的计量必然有所偏误。
为了消除经济困境对财务困境的影响,Opler和Titman[2]设计将样本企业按所处行业区分为经济困境与非经济困境行业,研究高杠杆企业相对于低杠杆企业在行业不景气(instrydownturn)时的业绩变化,如果高杠杆企业相对于低杠杆企业在行业不景气时业绩更差,说明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负面的,即存在财务困境成本;反之,则验证了“财务困境收益”之说。Opler和Tit man的研究发现,当行业不景气时,高杠杆企业相对于采取保守融资策略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企业失去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具体来说,最高杠杆组企业比最低杠杆组企业的销售额相对下降26%,权益市场价值下降幅度基本相当。这一结果支持财务困境成本显着为正。
(三)财务困境收益论
事实上,财务困境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上述学者只考察财务困境成本问题不同,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财务困境收益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好的可能是Jensen[10].显然,Jensen关于财务困境收益的观点与其同年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债务很少且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量(满足NPV大于零的全部投资需求之后的剩余现金)的企业很可能会浪费资金。而财务困境企业的管理当局因其履行债务的任务更为紧迫,处境更为危险,资金被浪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在不存在其他激励制度安排的情况下,谨小慎微地偿还债务可能会对管理效率产生有益的影响。1989年,Jensen在《公众公司的消失》一文中正式提出“财务困境收益”概念。他认为财务困境会迫使企业管理层采取积极行动以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进而改善业绩。否则,作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董事会会考虑变更高级管理人员。
支持Jensen的财务困境收益假说的经验研究不乏其例。Harris和Raviv[11]、Kaplan[12]、Wruck[4]认为财务困境至少可以带来三方面收益:(1)赶走表现糟糕的管理层;(2)改善经营业绩;(3)促使企业剥离(卖掉)业绩不良的资产。Andrade和Kaplan[8]的研究发现31家财务困境公司中有23家明显采取了削减成本和改善经营的措施,15家更换了董事会主席或CEO等高级管理人员。Whitaker[13]的研究也支持Jensen提出的财务困境收益假说。Whitaker发现,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后,平均而言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价值都有所提高。Logit回归结果显示,如果企业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困境,那么管理者行为是企业摆脱财务困境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最近国内的学者也开始涉足财务困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吕长江、韩慧博[14]定义财务困境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1994年以后连续两年流动比率小于1;(2)这两年中至少有一年营业利润小于零。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间接财务困境成本显着为正,从总体来看,间接困境成本约占公司价值的25%~36 5%,而且资本结构对财务困境间接成本具有显着影响,即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在困境期内将损失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虽然这一结论与Opler和Titman[2]完全一致,但吕长江、韩慧博的研究设计未能剔除经济困境的影响。
与吕长江、韩慧博对财务困境的界定有所不同,吴世农、章之旺[15]选择了1998~2002年间沪深股市40家ST摘帽公司A股为财务困境企业样本,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观”两个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困境成本。研究发现,从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到解除财务困境之后,企业经行业调整之后的平均主营业绩虽然有所增长,但经过市场调整之后的权益市场价值平均下降了2.04%,表明投资者平均承担2.04%的财务困境成本。实证检验同时表明,当财务困境企业所在行业业绩不佳时财务困境成本更高。
吕长江、赵宇恒[16]以1999~2001年被特别处理的78家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这类公司重组与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重组对ST公司命运具有明显的影响,重组具有即时效应,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并未带来以后年度的业绩全面改善和提高。
必须指出的是,吕长江、韩慧博与吴世农、章之旺的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原因在于研究设计存在两方面的差异:(1)财务困境的界定不一致;(2)前者仅仅从经营业绩观来考察财务困境成本。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两篇文章均以实际上已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为研究样本。无论是基于流动比率小于1且营业利润小于零的定义,还是基于ST的定义,均表明企业已实际陷入财务困境,而非仅仅面临潜在财务困境的威胁。我们认为,对于财务困境如何影响公司业绩的研究不应仅仅定位于财务困境企业。正如Altman在谈及破产成本时所指出的,“间接的破产成本并非局限于那些实际失败的企业,只要是存在高破产概率的企业,无论其最终失败与否,均会招致这些(间接破产)成本”[7].同理,财务困境成本并非局限于那些实际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任何企业,只要有负债,财务困境的潜在压力或大或小总会存在。另外,以实际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为研究样本,还会造成无法区分经济困境和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不同影响。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应剔除经济困境的影响
为克服国内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消除经济困境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我们认为可借鉴Opler和Titman的设计思路,先将沪深股市自建市以来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按行业区分为经济困境行业和非经济困境行业,再将样本按财务杠杆的高低分类,考察在行业处于经济困境时高杠杆组企业的业绩是否比低杠杆组企业更差,即财务困境是否会对企业业绩产生不利影响。Opler和Titman对经济困境的定义为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为负,平均股票收益率低于-30%,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他们对此的解释是,股票收益率标准是为了避免将销售业绩短期下滑的企业定义为经济困境,而销售业绩标准是为了避免将健康企业因股价下跌而定义为经济困境。显然,Opler和Titman对经济困境的定义非常严格,但基于我国股市效率问题考虑,我们认为股票收益率标准并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困境可定义为行业平均(中位数)销售增长率为负值,即行业处于业绩下滑阶段。
(二)关于公司业绩指标的选择
按照财务困境成本的观点,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供应商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重新评估,顾客则会重新考虑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些都可能导致公司的销售(营业)额在财务困境前后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销售增长率可以作为公司业绩度量的首选指标。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销售增长率是企业在陷入经济困境和财务困境时业绩变化的最直接量度,而且具有度量上的客观性,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但该指标的价值相关性不及利润类指标。基于财务困境的收益观,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时销售业绩的下滑,有可能是企业采取收缩战略(downsizing)、清理非盈利项目、裁减冗员的结果,因此,研究财务困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若仅考察销售增长率单个指标,则有失偏颇。在此情况下,以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度量公司业绩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依据在于两个方面:(1)虽然ROE和ROA是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所熟悉的度量公司财务业绩的重要指标,但是利润构成中的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和投资收益相对于主营业务利润来说,更易于被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所操纵;(2)主营业务利润更能反映一个企业基本的、持续的盈利能力。同时以销售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从不同的侧面度量公司业绩可以起到优点互补、相互印证的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行业而言,其成熟度和市场竞争程度一般存在较大差异,为消除这种差异的影响,以销售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度量公司业绩时,应进行行业调整。具体计算可参照单个公司的业绩指标剔除行业平均值(均值或中位数)。
(三)关于财务杠杆的定义
对于财务杠杆的定义应关注两个问题:(1)财务困境对财务杠杆的内生影响问题。事实上,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往往会导致净权益减少,财务杠杆随之提高。为了消除财务困境对财务杠杆的这种内生影响,我们认为应该选择整个业绩度量期间之前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定义财务杠杆。举例来说,如果销售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度量的是t年度至t+1年度的公司业绩,财务杠杆选择的应是t-1年初的资产负债率。(2)财务杠杆的行业差异问题。不同行业的财务杠杆很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这种差异在研究设计中必须予以调整。可行的调整方法有两种:其一,以单个企业的财务杠杆除以该企业所在行业平均值,如此得到该企业的相对财务杠杆值;其二,以某个特定行业的财务杠杆为标准,涉及行业财务杠杆系数,以单个企业的财务杠杆与该系数相乘,得到调整值。
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发现财务杠杆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考虑,财务杠杆宜设置为哑变量而不是连续变量。例如,Lennox[1]发现财务杠杆与破产概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关于财务杠杆哑变量的具体设计可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例如,可以先按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将样本分为N组,将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前若干组定义为高杠杆组,变量取值为1,其余组取值为0,也可以在N个杠杆组合中仅取最高、最低各若干组定义为高杠杆组合和低杠杆组合,变量分别取值1和0,居中的杠杆组合予以剔除。

F. 财务杠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如何利用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主权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dfl=ebit/[ebit-i-b/(1-t)]

财务杠杆系数可说明的问题如下:

①财务杠杆系数表明息前税前盈余增长引起的每股盈余的增长幅度。

②在资本总额、息前税前盈余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但预期每股盈余(投资者收益)也越大。

(3)控制财务杠杆的途径。

负债比率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企业的财务杠杆,一般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
即负债与资产的对比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或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

在企业过高的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临着以下压力:
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
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

假设企业的每年获利210万(未剔除债务利息前),是通过企业100万的自有资金与50万的借入资金运转而来。此时的资金结构是2/1。剔除10万元的息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为200万,每一万元自有资金可获2块钱利润。(假设企业把所有可供分配利润全部给普通股股东)
若资金结构发生变化,变为50万的自有资金与100万的借入资金。息税前利润还是210,那么肯定就不止剔除10万元息税了。撑破天20万。还剩190万的可供分配利润。每一万元的自有资金可获利3.8元。
这是你就要决策一下用那种资金结构比较好?除了考虑获利,还要考滤偿债。
给你一个例题,让你具体体会一下。
某公司欲筹集400万元以扩大生产规模。筹集资金的方式可采用增发普通股或长期借款方式。若增发普通股则计划以每股10元的价格增发40万股。若采用长期借款,则以10%的年利率借入400万元。已知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000万,负债比率40%,年利率8%,普通股100万股。假定增加资金后息税前利润500万,所得税率为30%。我们用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分析下,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增资。
不知你有没有掌握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法?
通过计算,得当息税前利润为204万时,采用何种方式增资都是一样的,如果超过204万,那么采用长期借款方式,对普通股股东有利。
我们也可以用财务杠杆来进行决策。
主要用的是DFL的简化公式:DFL=EBIT/(EBIT-I)
计算出的DFL肯定是采用长期借款时的大。

G. 1+(1-T)*产权比率为什么说剔除了财务风险

因为贝塔资产是不含财务杠杆的,这里要做的是把可比公司贝塔权益中的财务杠杆卸载。1+产权比率=财务杠杆,财务杠杆衡量的是财务风险,剔除后企业只剩下经营风险。只不过在这里要考虑上所得税,所以乘以(1-T)

H. 无杠杆贝塔和资本成本计算

我就不实际做了,给你说说思路。
第一问
首先题目里已经把他的行业无杠杆贝塔给你了,加权平一下得到X公司的无杠杆贝塔系数。
第二问就更简单了,权益资本成本就用capm模型的公式直接带,
RS=RF+β(RM-RF),题中不是都给了国债利率、风险溢价,包括你一开始算出来的β系数
第三问债券评级上升了,利差少1%是不是债务资本成本也就减少了,记住债务资本成本要换算成税后债务资本成本。同时卖掉了一项业务权益资本成本也变了,最后用新的一加权平均就算出了最后的平均资本成本。

I. 财务杠杆效应的企业研究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是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负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进行经营的。企业负债的形成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通过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向债权人筹集的债务资本;二是企业由于信用关系而形成的应付款项等。
负债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负债过多不好,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会增大财务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相反,若负债过少,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1)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2)在最坏的情况下,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所谓杠杆,简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的工具。阿基米得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整个地球撬起。”延伸到财务杠杆上,可以这样说:“借我足够的钱,我就可获取巨大的财富。”具体来说,财务杠杆就是指在企业运用负债筹资方式(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优先股)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由于利息费用、优先股股利等财务费用是固定不变的,有一项投资,需要10万元的资本,预估会有30%的报酬率,如果我们全部以自有资金来投资,那么这10万元的自有资金报酬率就是30%.但是,如果只拿出6万元,另外4万元是利用借贷获得的,借款年利率为15%,虽然表面的报酬率也是30%,但是因为我们真正拿出来的只有6万元,因此这6万元自有资金真正的报酬率,是将要赚到的3万元(100000×30%),扣除负担的利息费用6000元(40000×15%)之后所得,这样财务杠杆操作的报酬率高达40%(24000/60000×100%)。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1)负债是财务杠杆的根本,财务杠杆效用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2)在一定条件下,自有资金愈少,财务杠杆操作的空间愈大。利用财务杠杆操作,看起来获利率很高,但是必须操作得当。如果判断错误,投资报酬率没有预期得高,甚至是负的时候,再加上需要负担的借贷利息,就变成反财务杠杆操作,反而损失惨重。
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筹资效益
由前述可知,财务杠杆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有一种放大效应,当企业运用了负债,财务杠杆的效应就会显现。但是负债并非越多越好,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筹集资金后资金的利润率是否大于利息率,如果是,则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正杠杆的效应;反之,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每股利润,负债体现的是一种负杠杆的效应。当然,这仅仅是对单种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进行阐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筹资的渠道很多,财务杠杆效应往往是通过组合的筹资结构体现的。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从资本结构角度谈论
资本结构是指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从净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加大了股东权益的风险,会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内,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会完全抵消利用资金成本率低的债务所获得的好处,因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下降,企业总价值上升。但是,过度利用财务杠杆,权益成本的上升就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以后,债务成本也会上升,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上升加快。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下降变为上升转折时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企业筹资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这就呈现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企业筹资必须达到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同时将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资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合理确定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把握资本结构的最佳点呢?
1.从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确定:营业收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的企业,可以提高负债比重。因为企业营业收入稳定可靠,获利就有保障,现金流量可较好预计和掌握,即使企业负债筹资数额较大,也会因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获利稳定而能支付到期本息,不会遇到较高的财务风险。相反,如果企业营业收入时升时降,则其现金的回流时间和数额也不稳定,企业的负债比重应当低些。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决定企业的负债临界点。负债临界点=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率/借款年利率。企业负债筹资规模若超越这个临界点,不仅会陷入偿债困境,且可能导致企业亏损或破产。
2.从企业财务管理技术方面确定:长期负债大都是用企业的固定资产作为借款的抵押品,所以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可以揭示企业负债经营的安全程度。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的比率以2∶1为安全。只有固定资产全部投入正常营运的企业,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1∶1的比率关系。
3.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态度确定:如果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愿使企业的控制权分落他人,则应尽量采用债务筹资而不采用权益筹资。相反,如果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不太愿意承担财务风险,则应尽量降低债务资本比率。
4.从行业的竞争程度确定: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或具有垄断性,营业收入和利润可能稳定增长,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可较高。相反,若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强烈,企业利润有降低的态势,应考虑降低负债,以避免偿债风险。
5.从企业的信用等级方面确定: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时贷款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的态度往往是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债权人的态度,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应以不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为限。
从以上筹资的定性分析中可概括出:(1)如果企业处于新建或不稳定和低水平发展阶段,为了避免还本付息的压力,应采取偏重股东权益的资本结构,包括内部筹资、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等;(2)如果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则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借款等负债筹资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偏重于负债的资本结构。
(二)从财务结构角度谈论
财务结构是指企业各种筹资方式的组合构成,通常用资产负债率表示。财务结构的类型有3种:(1)资产负债率为100%,股东权益比率为0,全部为借入资金;(2)资产负债率为0,股东权益比率为100%,全部为自有资金;(3)资产负债率与股东权益比率均小于100%,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各占一定比例,比例的不同又会衍生出若干种具体的财务结构。企业全额负债经营,风险全部由债权人承担,不仅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会严重干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公司设立必须要具有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由股东出资形成,也即实践中不允许上述第一种财务结构存在。企业全部依靠权益资金经营,无负债,虽不受法律的制约,但权益资金成本高,不能根据需要作灵活的调整,且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结算关系和临时性资金需要,第二种财务结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第三种财务结构才是现实经济生活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也就是如何安排和调整负债与股东权益资金的比例,使之更趋于合理。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财务结构呢?
1.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借入资金成本小于权益资金成本,流动负债成本低于长期负债成本,所以提高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将使公司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下降。
2.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杠杆效益是指企业负债经营能使权益资金获得的额外利益。在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会使权益资金利润率超过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并且负债比率越高,这种财务杠杆效益越大。但若企业获利能力很差,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负债经营或高负债比率将使权益资金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可图或发生资本损失。这种财务杠杆负效益应尽量避免。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息率,这是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前者大于后者,提高负债比率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
3.财务风险适度。企业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高,虽然能够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并能为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益,但加大了财务风险。如果风险过大,以至于债务到期不能偿还的概率很高,企业就可能陷入破产的境地,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预计的现金流量,合理安排债务的数量、种类和期限,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就得有投入,在企业自有资本私有制的情况下,举债投入无可非议。那么,怎样才能在企业发展和控制负债风险之间寻求一条最佳途径?在一般情况下,负债成本必须低于投资项目预期回报额,否则,经营无利可图,任何优惠的筹资条件、诱人的投资项目都是不可取的。
(一)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企业一旦确定应进行负债经营,随之一是要确定举债额度,合理掌握负债比例;二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耗结构。企业在举债筹资时,必须考虑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举债方式由过去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1)向银行借款。这仍然是企业借款的主渠道。但由于银行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主战场,银行贷款既要受资金头寸的限制,又有贷款额度的制约,双向钳制,所以贷款难度较大。如果国家紧缩银根,最先遭到调控的就是那些借债大户。(2)向资金市场抗拆借。它是通过金融机构,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这种渠道得到的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长,而且资金成本较高。(3)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起来,为企业的兴衰存亡而共同奋斗,但能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向社会公开集资,虽然可以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稍有不慎,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4)稳妥地使用商业信用。它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背书转让; 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它是解开三角债的最佳选择。但使用商业信用,要有健全的经济法规和良好的商业道德,即商业信誉好,才能稳妥地为我所用。否则,再好的办法,对信誉太差的人来说也是一纸空文。(5)引进外资。即通过种种渠道(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从国外借贷资金。引进外资时,则需要考虑汇兑风险。虽然国家利率政策宏观控制较严,但社会拆资成本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选择筹资渠道时不能盲目,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企业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短,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就大;使用期限长,风险小,但资金成本高。所以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合理搭配,以保持每年还款相对均衡,避免还款过于集中。
(二)复合杠杆及企业筹资效益
财务管理中涉及的杠杆主要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并对应着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总风险及有关的收益。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总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1.经营杠杆及经营风险。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所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固定生产经营成本为零或者业务量无穷大时,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将等于产销量变动率,此时不会产生经营杠杆作用。从另外的角度看,只要有固定生产经营成本的存在,就一定会产生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营业收入-基期变动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1)在其他因素不变(如营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2)如果固定成本不变,则营业收入越多,经营杠杆系数越小,并且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2.复合杠杆与企业总风险。复合杠杆是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连锁作用的结果,反映营业额的较小变动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较大变动的现象。(1)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2)复合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的总风险程度,并受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影响(同方向变动)。因此,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企业收益。虽然这样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综上所述,要提高企业筹资效益,就必须把握好企业财务结构、资本结构,按照企业预期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同时,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达到财务杠杆效益优化,从而解决财务杠杆与企业筹资效益的问题。
财务杠杆效应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分析[3]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也常用负债率表示。在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要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必须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资本结构或者说负债水平。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融资结构不合理。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通过对历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甚少,而外部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股权融资比重平均达到55%-60%,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依赖内部资金(约占资金来源的50%-97%),其次是负债(约占11%-57%),最后才是发行的新股(约占9%-33%)的融资顺序截然不同。
2.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2000-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77%,43.05%,48.72%,50.11%,52.53%和54.28%,平均值为48.58%。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60%。
3.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5%以上,约比全国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一般而言,短期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若比率偏高,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的理论分析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MM理论认为,有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负债融资程度和公司所得税率大小而定。根据这一原理,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便可用下列公式加以定量描述: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率)负债/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
由上述公式不难看出,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低权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
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前提是,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否大于利率水平。
通常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其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影响也最强,承担的财务风险也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财务杠杆系数等于1,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也不承担财务杠杆风险。
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实证分析
根据中信建设信息系统提供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公司)公开披露的2000-2004年度会计报告,并经过简单平均计算,得出2000-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64%、46.66%、49.25%、50.23%、54.63%,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其平均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6.59%、5.88%、5.00%、5.01%、3.93%,只有2000年、2001年略大于我国商业银行年贷款率。
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对1348家样本公司2002—2004年的财务杠杆系数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系数的关系 资产负债率(%)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上市公司家数 财务杠杆系数 上市公司家数 财务杠杆系数 上市公司家数 财务杠杆系数 0-10 25 1.7 26 1.23 13 1.12 10-20 80 1.55 75 1.63 82 1.55 20-30 107 1.29 126 1.42 142 1.35 30-40 189 1.47 222 2.08 227 1.41 40-50 260 1.06 270 1.71 290 1.64 50-60 264 1.22 265 1.24 262 1.40 60-70 242 1.42 225 1.50 220 1.49 70-80 91 1.35 82 1.24 63 1.34 80-90 32 1.18 25 1.17 23 1.38 90-100 22 1.02 14 1.26 10 1.25 100以上 36 1.06 18 1.05 16 1.05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财务杠杆系数普遍不高,特别是高负债的企业系数更低。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对1348家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息税前利润率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息税前利润率的关系 资产负债率(%)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上市公司家数 平均税前利润率(%) 上市公司家数 平均税前利润率(%) 上市公司家数 平均税前利润率(%) 0-10 25 5.86 26 2.27 13 3.18 10-20 80 7.76 75 5.92 82 6.16 20-30 107 8.05 126 7.46 142 6.06 30-40 189 6.82 222 7.28 227 6.87 40-50 260 6.30 270 6.45 290 6.38 50-60 264 5.20 265 5.44 262 6.50 60-70 242 3.29 225 4.57 220 5.48 70-80 91 0.86 82 1.09 63 0.81 80-90 32 -2.95 25 0.86 23 -6.76 90-100 22 -14.16 14 -6.77 10 -2.82 100以上 36 -29.41 18 -28.68 16 -54.09 计算结果表明: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50%以下的公司,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高负债的资本结构。由此可见,对于有较高盈利水平的行业来说,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财务杠杆利益。
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70%以上的公司,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低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低负债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从各上市公司来看,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理现象非常明显。2004年的1348家公司样本中,其中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公司有661家,占49.04%,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的公司有181家,占13.43%。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当前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608家,占45%,而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740家,占55%,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没有利用好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处于不合理状态,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在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忽视了通过借入资金来提高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利益;
第二,在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不顾使用负债资本的风险而保持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造成了财务杠杆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应有的积极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二:财务杠杆在报表分析中的运用[4]
一、财务杠杆和资产负债率
通常长期债权人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都会将资产负债率作为报表分析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形成的,也可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都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企业偿债有保障,贷款不会有太大风险。由于存在财务杠杆效应,其实这个比率并不能说明贷款的风险程度,只有将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杠杆系数结合起来分析,才能真正知道资产负债比率结构的优劣,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使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抗风险能力。只要DFL接近1,即使资产负债率很高(80%)债权人也不必担心,因为此时企业赚取的利润比其所承担的固定债务利息要大得多,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很小,企业是有能力归还债务利息的。反之,即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高(40%),也并不能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高,因为此时企业可能正面临很大的风险(DFL很大),企业可能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固定利息或企业亏损(DFL为负数)。
二、财务杠杆和己获利息倍数
己获利息倍数指标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长期资金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我们可以发现己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资料来源是同样的,只要知道息税前利润和利息费用就能分别求出已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通常认为已获利息倍数越大越好,说明偿还债权人的利息有保障,但这个数大到多少才好,只能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才有可比性,才知道它相对于同行业来说是好或不好。如果我们在分析已获利息倍数的基础上分析财务杠杆系数,就能知道这个企业在现有利息倍数下的风险程度如何。

阅读全文

与剔除财务杠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津沛纳海服务中心真诚国际金融中心30层 浏览:69
证券公司金融分析 浏览:560
期货仓单与持仓量 浏览:973
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公司 浏览:176
历史大底中的股票 浏览:210
台湾的货款是进外汇账户 浏览:446
微盘金属交易所 浏览:443
佣金占收入的百分之多少 浏览:168
理财投资结束语 浏览:54
天齐锂业最新股票 浏览:447
p2c理财产品收益 浏览:723
郑州亿成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浏览:270
期货青泽合集 浏览:693
浙能集团算是好单位吗 浏览:630
永辉超市股份占比情况 浏览:494
金融服务图片 浏览:735
特斯拉股票超丰田 浏览:920
公司企业理财产品 浏览:446
牛可以用来融资租赁吗 浏览:949
如何加强对融资的监管 浏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