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新加坡汇率制度的特点

新加坡汇率制度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5-18 14:41:23

❶ 能具体谈一谈新加坡bbc汇率制度吗

新加坡的汇率制度及其重要作用

从1981年以来,新加坡实行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新元汇率参照主要贸易伙伴和竞争者的货币进行管理,篮子货币权重不对外公布;贸易加权的汇率可在一定区间内波动,汇率水平和爬行浮动每半年公布一次。新加坡定期对汇率区间进行评估和调整,使汇率能够爬行变动,防止出现对均衡汇率的较大偏离。从1980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更长的时间段来看,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73%。由于国内通胀率比其贸易伙伴低,新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12%。实证研究表明,新元实际有效汇率与其均衡汇率基本上是贴近的(MacDonald 2004),不存在明显的汇率失调(misalign— ment)。这说明,新元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反映了新加坡国民经济和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国民储蓄率高等经济基本面因素。

新元汇率管理是新加坡货币政策操作的核心,新元的名义有效汇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情况下,汇率主要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整,1998年以来的大多数时间就是如此(Anderson 2005)。但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物价稳定,货币当局加大了汇率调控的力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新元汇率有几次明显的政策性调整:1981— 1985年和1988—1997年,在经济增长较快、劳动力市场趋紧的情况下,货币当局让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新加坡经济增长明显放慢,货币当局于是通过名义有效汇率贬值推动经济复苏。对新加坡货币反应函数的分析表明,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就升值1.89%,即实际有效汇率升值0.89%(Parrado 2004)。

近二十多年来,新加坡的消费物价指数涨幅明显低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平均水平,表明新加坡通过名义有效汇率的调整,较好地实现了维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与新加坡的显著差异

Williamson曾指出,新加坡是实行BBC制度的成功典范。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上真正参考篮子货币调节汇率的经济体比实行钉住单一货币的经济体少得多,而且宣称钉住篮子货币的经济体往往难以实现其汇率调控目标。事实上,新加坡}E率制度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新加坡经济规模小,不透明的汇率制度引起的国际压力相对较小。不公布篮子货币的构成、权重、汇率波幅等重要信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对汇率制度的投机性攻击,但也容易给外界以汇率操控的口实。新加坡经济规模小,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小,不容易因汇率机制不透明而受到较大的国际压力。

我国经济规模庞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大,且对美国有巨额贸易顺差。如果我国长期实行透明度较低的BBC制度,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缓慢,美国等国家还会以汇率操纵为由,对我施加种种压力,导致贸易摩擦和跨境资金大量流动,加大汇率制度的脆弱性。

第二,新加坡容易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灵活地调整汇率,减少汇率失调(misalignment)。尽管新元汇率根据篮子货币和波动区间进行管理,但也具有一定的弹性。新加坡市场化程度高,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发达,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的变化很容易反映到外汇市场上,货币当局能够准确地据此调整汇率,减少其对均衡水平的偏离。此外,新加坡不存在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现象,降低了汇率调整的压力。如1994年以来,尽管经常项目持续较大顺差,但资本和金融项下资金大量净流出.

在我国,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汇率失调问题可能难以得到解决。由于经济处于持续的结构调整之中,宏观经济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增加了均衡汇率估算的难度。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难以据此对汇率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在不透明的BBC制度下,央行管理汇率的自由度和随意性较大,处理不好,汇率失调问题可能很难得到根本解决。预计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维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较大“双顺差”的格局,对汇率形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如果汇率调整缓慢或不当,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影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新加坡经济基本面和金融市场状况良好,有利于保持汇率制度稳定。国际经验表明,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操作复杂,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能否顺利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这种制度的信心。Eiehengreen(2002)曾指出,新加坡的汇率制度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不在于汇率机制的设计,而是其他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一是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新加坡财政约束较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财政持续盈余,货币当局因无需为政府融资而得以专注于物价稳定目标。二是金融监管得力,银行体系较稳健,资本市场发达,有助于抑制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防范投机性攻击,维护金融安全。三是国际收支风险较小。新加坡公共部门没有外债;由于国内利率相对较低,企业和银行通常较少借用外币债务。同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充裕,增强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市场对新元汇率的信心。四是国内产品和要素市场富有弹性,能够对汇率大幅波动、贸易条件恶化等冲击及时作出调整,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相比之下,近期我国在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市场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中长期内,更是面临资源瓶颈约束突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重偏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历史欠账较大等问题,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资本管制的进一步放松,未来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状况将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如果不能较好地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预期,BBC制度将难以维持,我国的经济金融稳定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第四,新元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大,国内利率作用较小。新加坡出口额、进口额都远超GDP,其中出口约占总需求的2/3。因此,新元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和产出都有很大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新元贸易加权汇率指数一次性升值1%,GDP、非石油的出口和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将分别下降 0.3、0.14和0.15个百分点。而利率一次性提高1个百分点,上述三个指标分别只下降0.17、0.05和 0.07个百分点(Ee et al 2004)。总之,新加坡不存在国内利率政策,利率对经济的影响较小。通过有效地管理汇率,就可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比新加坡小得多,汇率对物价、进出口等方面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例如,尽管我国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对GDP的比率)高达70%以上,但一半以上的进出口是加工贸易,对汇率不是很敏感。整体来看,我国贸易进出口与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更多是受国内外需求、国内储蓄投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又如,我国CPI商品篮子中包括近40%的非贸易品,其中许多公共事业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影响了汇率与物价的相关性。事实上,人民币实际双边汇率和贸易加权平均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都远不如实际利率和信贷增长的影响大。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应主要通过利率而非汇率管理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在实行BBC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很可能为了避免汇率的较大波动而使国内利率的决定受制于人,最终得不偿失。

第五,新加坡事实上实行钉住通胀的货币政策,减少汇率名义锚作用受到削弱的不利影响。在单一钉住美元的情况下,汇率可以作为“名义锚”(nominal anchor),稳定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行不透明的BBC制度后,市场参与者很难准确判断汇率政策取向和汇率、国内价格走势,因而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汇率的名义锚作用受到很大削弱。长期以来,新加坡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保持物价稳定,根据预期通胀率与通胀目标可能的偏离调整名义有效汇率。尽管没有公开宣布,但新加坡的货币操作具有明显的钉住通胀(inflation targeting)的特征。这早已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很高,成功地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解决了汇率名义锚作用削弱带来的问题。无独有偶,波兰、智利等国在转向钉住篮子货币之前或同时,也实行了通胀目标制。

我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后,市场供求和篮子货币何者为人民币汇率调控的主要依据,尚有待时间的检验。这增加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削弱了汇率名义锚的作用。尽管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日波幅不超过中心汇率上下0.3%,央行仍希望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但随着汇率波幅的放宽和中心汇率的调整,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将增大。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通胀目标制还有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央行还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维护物价稳定的信誉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金融机构的预算约束和风险约束还有待加强,其对价格信号的反应还不是很灵敏,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仍处于持续的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素市场不发达,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稳定,不利于央行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控经济,等等。因此,我国还很难通过实行通胀目标制,应对BBC制度下汇率名义锚缺失带来的挑战。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与新加坡的经济金融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实行类似新加坡的BBC汇率制度,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汇率调整缓慢、失调问题长期存在;汇率名义锚作用缺失,货币政策操作受到较大制约;汇率制度不稳定,易受投机性攻击;易给人以汇率操纵的口实,恶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等等。因此,长期来看,我国不宜实行 BBC制度,并将篮子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但近期内,人民币软钉住篮子货币,既可让汇率动起来,同时央行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防止汇率出现大的波动。由于人民币只是一次性升值2%,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大量套利资金流人将影响货币政策操作。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最有效办法,是尽可能用较为市场化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办法,使汇率双向波动,同时避免给外界以汇率操纵的印象。

中期内,为了增加国内利率决定的自主性,防止汇率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应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不断增加汇率弹性。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弱化和外汇市场趋稳,就应及时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更多地让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水平。此时不必再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整,而是大体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爬行区间。针对汇率弹性增加以后名义锚作用削弱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如构建货币条件指数,根据利率、有效汇率、信贷增长等综合状况,采取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避免为了保持汇率基本稳定而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物价稳定的目标;加强对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的监测、统计和分析,为实行钉住通胀的货币政策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❷ 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

一,汇率浮动形式多样化,包括自由浮动、管理浮动、盯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等。
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三,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
四,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一、浮动汇率制度的概述
一浮动汇率制度涵义
1. 概念: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完全任凭市场供求自发地形成汇率,而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国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各国政府往往都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⑴自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浮动汇率制度却不是1973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的汇率制度。
美国在1879年开始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以前,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在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一些银本位国家的汇率仍然经常波动。例如,印度在1893年以前一直实行银本位制,印度卢比与金本位制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就经常随着金银比价的变化而波动。奥匈帝国的货币盾在1891年金本位制法案正式通过前,也曾一度处于浮动状态;甚至在1891年以后,仍有一段短暂的浮动时期。俄国的卢布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制以前,也曾经实行过浮动。
1919年 3月~1926年(1924年除外),法国实行法郎完全无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英国曾于1932年底试行浮动汇率制。美国从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即使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也照样有许多国家在其中某段时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
加拿大1950年9月实行浮动汇率,一直到1962年5月底再恢复为固定汇率,但1970年5月底又实行了浮动汇率。1971年5月,联邦德国与荷兰实行浮动汇率制。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浮动汇率,直到1971年12月“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rseement)”后,才恢复固定汇率。1973年初,又爆发了一次新的美元危机,各主要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金价上涨,外汇市场关闭。同年2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3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至此,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按政府是否干预来划分
1.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自由涨落、自由调节,政府不加干预。
2.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不致波动过大、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3.联合浮动汇率:是指当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货币之间进行固定汇率制的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实行共升共降的浮动汇率。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欧元区。
按浮动程度或浮动方式划分
⒈钉住型或无弹性型。将本币按固定比价同某一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随钉住货币与其他外币汇率的浮动而浮动。
⑴钉住某一种货币: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原因,有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某一工业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国货币。
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相互间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币钉住该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如一些美洲国家的货币针住美元浮动;一些前法国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法国法郎浮动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钉住美元的国家有23个,钉住法国法郎的国家有14个,钉住其他单一货币的国家有9个。
⑵钉住“一篮子”(也称“一揽子”)货币。一篮子货币通常是由几种世界主要货币或由与本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特别提款权是一种最有名的一篮子货币,它由美元、日元、英镑、马克和法国法郎等五种货币按不同的比例构成,其价格随着这五种货币的汇率变化每日都进行调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逐日对外公布。
其他一篮子货币的货币构成都是由实行钉住政策的国家自由选择和调整的。这种浮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保值,二是波动幅度小,汇率走势稳定。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本国货币受某一国货币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钉住特别提款权的国家有4个,钉住其他一篮子货币的国家有21个。
⒉有限灵活型或有限弹性型。
一国货币的汇价钉住某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浮动,但与钉住货币之间的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⑴钉住某一货币浮动。亦称相对于一种货币的有限浮动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允许有一定的波动幅度,这个幅度必须维持在所钉住货币汇率的2.25%范围内(超过这个幅度即为较
高弹性人而前边讲的 “盯住某一货币”型不存在汇价波动的幅度问题,即使有波动,其幅度也极小,一般不超过上下限1.0%。目前相对于一种货币有限度的浮动的国家有四个。针住一组货币浮动:称联合浮动或整体浮动,是指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中的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并规定波动幅度,对其他国家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即浮动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这种浮动形式是由1973年3月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丹麦)以及非共同体的瑞典和挪威共同建立联合浮动集团开始实行的,它规定成员国货币之间仍保持固定汇率,其波动幅度限制在2.25%以内。当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超出这个限度时,两国中央银行就有义务进行干预。对于成员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则任其受市场供求关系而自行上下浮动,不加干预,但其浮动幅度保持大致相同,联合浮动。英国的英镑和意大利的里拉虽曾一度加入这个联合浮动体系,但在1992年9月份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中退出。截止1994年12月底,参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包括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比利时法郎、丹麦克朗、爱尔兰镑、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多和奥地利先令。
⒊更为灵活型或高度弹性型。即汇率波动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汇率调整。
⑴根据一套指标浮动。指标因国而异,但大都是以本国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状况、消费物价指数及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有关国家物价变动的情况等作为调整本国货币汇率浮动的依据。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等国家。
⑵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指一国政府对汇价的制度与调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但这种浮动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使汇率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中国、新加坡、韩国等32个国家。
⑶单独浮动。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形成固定比价,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实行浮动。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美国、日本、英国等58个国家。
上述根据浮动弹性分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纳的方式,易于被人们广泛地接受。 ⒈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变化剧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政府不再规定货币的法定比价和汇率界限,也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其波动之频繁、波幅之大是固定汇率制度下所远不能比的。有时一天彼动幅度高达5%以上,一周波动竟能达10%以上。一遇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其波幅更大。汇率的频繁剧烈波动,对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
⒉有管理的浮动是共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是不存在的。各国货币当局出于各种动机和考虑,都采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对汇率的浮动进行干预,实际上都是管理浮动。只不过干预力度、干预频率大小有别。
⒊单独浮动是主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种汇率安排中,单独浮动是主体,1994年已达 58个国家,占 IMF178个成员国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实行单独浮动方式,且它们对外贸易总额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70%左右,因此,它们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单独浮动是当前各种浮动汇率方式的主体。联合浮动的国家有10个,与单独浮动的国家一起,占IMF成员国的38.2%。这两种浮动方式的货币种类包括了当今世界上的多数主要货币和全部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故以上两种制度构成浮动汇率制度的主流。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方式有32个国家,占18%,也是应予以充分重视的一种浮动制度。
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英镑是各国的主要国际储备;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后,英镑被美元取而代之。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马克、日元外,还有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 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一、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就是要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供求大体平衡时资源配置有效性高。如果供求不平衡,资源配置就难以实现最优。当总出口长期小于总进口,表明资源并未充分向出口部门配置,结果是外汇短缺,无法满足包括消费品和生产投资品在内的进口需求;当总出口持续明显大于总进口,就表明资源过多向出口部门配置,出口争取到的外汇无法通过进口消化,而是变为对外投资,当投资集中于境外低收益领域时,表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自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起,就已明确了基于市场供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从实际考虑,由于经常项目中还包括收益,而收益和资本项目相关,所以在分析经常项目差额时,一般不考虑收益,而是直接分析贸易收支状况。鉴于数据的滞后,从数据的可获得性看,用海关口径的贸易收支更加直接和实际。
二、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来把握对汇率浮动的管理
对汇率浮动的管理主要体现三个取向:一是在宏观经济上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异动,防止汇率过大波动和金融市场投机;二是汇率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趋向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调整;三是与大多数企业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的承受力相适应,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关闭和裁员。
根据均衡汇率决定理论,可将汇率看作经常项目差额或贸易收支差额的函数。如果函数关系是线性的,就可以根据差额情况相应地调整汇率。当然,汇率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函数关系很可能是非线性的,因此汇率浮动过程中,要注重渐进、适度,根据国民经济的条件和国际收支的条件进行动态调整。
三、以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
汇率浮动主要是调节实体经济中的总进口和总出口,所以调节不能仅对一国的双边贸易状况,也不能仅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从理论上看,最能代表贸易品国际比价的指标是实际有效汇率,即由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它既反映了美元和其他国际主要货币的交叉汇率的变化,也经过了对各国通货膨胀差异的调整。对货币篮子的构成存在多种意见,尽管要考虑贸易状况和参照资本流动等因素,但由于资本流动的规律性较差,因而总体上以贸易加权为主、适当加入其他考虑。具体选择上,有效汇率篮子中的货币应该多元化,以体现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在计算权重时,主要根据经常项目收支的情况,并结合资本项目收支和本国经济主体跨境收支的币种结构,选取与本国经济来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以及经济交往中使用频繁的货币作为篮子货币。

❸ 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

⒈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公布和调整。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同时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

外汇指定银行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中国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和浮动范围,确定对客户的外汇买卖价格,办理外汇买卖业务。

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货币政策调节外汇供求,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市场吞吐外汇是主要的手段之一。

为了使国内外有关方面及时了解人民币汇价变动情况,新华社每日早晨用中、英、法三种文字报道人民币汇价消息。

⒉人民币汇率涉及的币别。现行人民币汇率挂牌的货币都是自由兑换货币。它包括澳大利亚元、奥地利先令、比利时法郎、加拿大元、丹麦克朗、德国马克、新加坡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英镑、美元、芬兰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日元、荷兰盾、挪威克服香港元、澳门元、马来西亚林克特、欧元等21种。以前我国曾公布双边协定项下使用的货币(如巴基斯坦卢比、伊朗里亚尔等)的牌价,由于目前双边协定逐步废除,这一类货币的汇价已不再公布。

⒊人民币汇率的标价方法。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币(通常为100,个别也有1万或10万)为标准,折合一定数额的人民币来表示汇率的高低。外币固定单位的大小依外币的单位价值大小而定,例如,日元由于单位价值较小,为便于表示,则以10万为单位表示。该标价法的特点是外币数额固定不变,而折合的人民币数额经常调整。人民币的数额增大,表示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汇率提高。

⒋人民币汇率实行对外汇买卖双价制。银行买入外汇用买入价,卖出外汇用卖出价,买卖差价5‰炒作为银行业务收入。银行采用电汇、信汇、票汇卖出外汇时。使用同一汇率。但买入外汇汇票、旅游支票等因考虑到银行垫付资金,则银行要另收7.5‰的贴息。外贸企业对外报价,当发生人民币对外币的折算时,出口要用买入价,进口要用卖出价折算。

⒌人民币汇率实行现汇和现钞买卖双价制。现钞也分为买入价和卖出价。由于银行买入现钞需运送到国外才能作为对外支付的手段,故银行对买入的现钞存在着运送、保险费和垫付利息等支出问题,所以买入外币现钞价格,要低于买入外汇价格的2%~3%,卖出外币现钞价格则与卖出外汇价格相同。

⒍远期人民币买卖。我国从1968年开始在对外贸易部分业务中采用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最初在港、澳地区试行,后来逐步推广到欧洲、日本、美国和其他地区。为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需要,中国银行1971年开始增加了远期人民币买卖业务。

目前可用奥地利先令、比利时法郎、加拿大元、丹麦克朗、德国

马克、法国法郎、意大利里拉、日元、荷兰盾、挪威克朗、瑞典克朗、

瑞士法郎、英镑、美元、港币等15种货币来买卖远期人民币。

中国银行买卖远期人民币不用升水、贴水、平价表示,而是按即期汇率加收一定比例的远期费。远期费率根据西方国家货币行市的变动趋势由中国银行随时调整。远期人民币买卖的交割期限有1,2,3,4,5,6个月6种,以贸易合同为准。超过6个月,可以申请展期,但最长不超过1年。交割期越长,远期费率越高。

中国银行总行营业部。香港中国银行和伦敦中国银行均办理人民币的远期买卖。

❹ 请问:新加坡使用什么货币和人民币怎么兑换

新加坡使用新加坡元,新加坡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如下:



1845年至1939年,新加坡使用由海峡殖民地发行的“叻币”(Straits dollar)作为流通货币,1940年后,新加坡跟随马来亚使用马来亚元(Malayan Dollar)。二战时,新加坡使用由日本军政府发行俗称“香蕉钞”(Banana money)的日本军用手票,战后恢复使用马来亚元直到1953年改换由“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货币委员会”(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Currency, Malaya and British Borneo)所发行的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元,汇率与马来亚元为1:1。

1元叻币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独立,12月22日成立共和国,但仍使用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元。当时的法定汇率为60马元等于7英镑。

1967年,英镑贬值,原“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货币委员会”停止发行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元,新加坡政府发行了自己的新加坡元,取代了马来亚与英属婆㑩洲元,当时同时发行的货币包括新加坡元,马来西亚令吉及汶莱元,而且三国货币是等值的。当时新加坡元兑英镑为60新加坡元对7英镑,这时候新加坡元与英镑依然挂钩,主要是因为英镑区(Sterling area)的协议,新加坡元曾经短暂与美元挂钩,后来在新加坡因为开始与各国有了贸易来往。

1967年6月新加坡签署的“货币等值流通协议”(Currency Interchangeability Agreement),文莱币和新币可以在两国等值通用。所有新加坡银行都必须接受客户存入的文莱纸币和硬币。任何收到文莱币的公众都可以把它拿到银行,并以同新币同等的价值存入银行户头。

1973至1985年,新加坡元开始以一篮子货币作为货币的汇率变动,1985年以后,新加坡元采浮动汇率制度。不过“新加坡金融局”有时会对对货币进行控制以稳定国内经济。新加坡元的发行机构原本是由“新加坡货币委员会”发行,后于2002年10月1日改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行。

2008年4月30日,缅甸正计划把新加坡元和中国人民币归入缅甸外贸的主要结算货币行列。该报援引缅甸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及缅甸工商联合会的消息说,缅甸此举是为了更加方便地进行对外贸易。

2014年10月27日上午,在苏州举行的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透露,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市场将正式推出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直接交易。会上,中新双方还就在中国西部开展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进行了讨论。

❺ 何为浮动汇率制度

一、 浮动汇率制度的概述

一浮动汇率制度涵义

1. 概念:一国货币当局不在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完全任凭市场供求自发地形成汇率,而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国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各国政府往往都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⑴自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浮动汇率制度却不是1973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的汇率制度。

美国在1879年开始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以前,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在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一些银本位国家的汇率仍然经常波动。例如,印度在1893年以前一直实行银本位制,印度卢比与金本位制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就经常随着金银比价的变化而波动。奥匈帝国的货币盾在1891年金本位制法案正式通过前,也曾一度处于浮动状态;甚至在1891年以后,仍有一段短暂的浮动时期。俄国的卢布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制以前,也曾经实行过浮动。

1919年 3月~1926年(1924年除外),法国实行法郎完全无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英国曾于1932年底试行浮动汇率制。美国从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即使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也照样有许多国家在其中某段时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

加拿大1950年9月实行浮动汇率,一直到1962年5月底再恢复为固定汇率,但1970年5月底又实行了浮动汇率。1971年5月,联邦德国与荷兰实行浮动汇率制。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浮动汇率,直到1971年12月“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rseement)”后,才恢复固定汇率。1973年初,又爆发了一次新的美元危机,各主要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金价上涨,外汇市场关闭。同年2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3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至此,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种类

一政府是否干预来划分

1.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自由涨落、自由调节,政府不加干预。

2.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不致波动过大、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二按浮动程度或浮动方式划分

⒈钉住型或无弹性型。将本币按固定比价同某一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随钉住货币与其他外币汇率的浮动而浮动。

⑴钉住某一种货币: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原因,有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某一工业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国货币。

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相互间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币钉住该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如一些美洲国家的货币针住美元浮动;一些前法国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法国法郎浮动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钉住美元的国家有23个,钉住法国法郎的国家有14个,针住其他单一货币的国家有9个。

⑵钉住“一篮子”(也称“一揽子”)货币。一篮子货币通常是由几种世界主要货币或由与本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特别提款权是一种最有名的一篮子货币,它由美元、日元、英镑、马克和法国法郎等五种货币按不同的比例构成,其价格随着这五种货币的汇率变化每日都进行调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逐日对外公布。

其他一篮子货币的货币构成都是由实行钉住政策的国家自由选择和调整的。这种浮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保值,二是波动幅度小,汇率走势稳定。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本国货币受某一国货币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钉住特别提款权的国家有4个,钉住其他一篮子货币的国家有21个。

⒉有限灵活型或有限弹性型。

一国货币的汇价钉住某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浮动,但与针住货币之间的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⑴钉住某一货币浮动。亦称相对于一种货币的有限浮动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允许有一定的波动幅度,这个幅度必须维持在所钉住货币汇率的2.25%范围内(超过这个幅度即为较

高弹性人而前边讲的 “盯住某一货币”型不存在汇价波动的幅度问题,即使有波动,其幅度也极小,一般不超过上下限1.0%。目前相对于一种货币有限度的浮动的国家有四个。

针住一组货币浮动:称联合浮动或整体浮动,是指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中的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并规定波动幅度,对其他国家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即浮动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这种浮动形式是由1973年3月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丹麦)以及非共同体的瑞典和挪威共同建立联合浮动集团开始实行的,它规定成员国货币之间仍保持固定汇率,其波动幅度限制在2.25%以内。当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超出这个限度时,两国中央银行就有义务进行干预。对于成员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则任其受市场供求关系而自行上下浮动,不加干预,但其浮动幅度保持大致相同,联合浮动。英国的英镑和意大利的里拉虽曾一度加入这个联合浮动体系,但在1992年9月份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中退出。截止1994年12月底,参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包括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比利时法郎、丹麦克朗、爱尔兰镑、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多和奥地利先令。

⒊更为灵活型或高度弹性型。即汇率波动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汇率调整。

⑴根据一套指标浮动。指标因国而异,但大都是以本国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状况、消费物价指数及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有关国家物价变动的情况等作为调整本国货币汇率浮动的依据。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等三个国家。

⑵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指一国政府对汇价的制度与调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但这种浮动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使汇率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中国、新加坡、韩国等32个国家。

⑶单独浮动。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形成固定比价,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实行浮动。采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美国、日本、英国等58个国家。

上述根据浮动弹性分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纳的方式,易于被人们广泛地接受。

三、浮动汇率的特点

⒈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变化剧烈。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政府不再规定货币的法定比价和汇率界限,也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其波动之频繁、波幅之大是固定汇率制度下所远不能比的。有时一天彼动幅度高达5%以上,一周波动竟能达10%以上。一遇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其波幅更大。汇率的频繁剧烈波动,对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

⒉有管理的浮动是共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是不存在的。各国货币当局出于各种动机和考虑,都采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对汇率的浮动进行干预,实际上都是管理浮动。只不过干预力度、干预频率大小有别。

⒊单独浮动是主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种汇率安排中,单独浮动是主体,1994年已达 58个国家,占 IMF178个成员国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实行单独浮动方式,且它们对外贸易总额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70%左右,因此,它们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单独浮动是当前各种浮动汇率方式的主体。联合浮动的国家有10个,与单独浮动的国家一起,占IMF成员国的38.2%。这两种浮动方式的货币种类包括了当今世界上的多数主要货币和全部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故以上两种制度构成浮动汇率制度的主流。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方式有32个国家,占18%,也是应予以充分重视的一种浮动制度。

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英镑是各国的主要国际储备;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后,英镑被美元取而代之。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马克、日元外,还有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

四、浮动汇率对经济的影响

一浮动汇率对经济的有利影响

⒈防止外汇储备太量流失。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当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⒉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根据市场供求,汇率不断调整,可以使

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4.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政府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贸易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间容易通过固定汇率传播经济周期或通货膨胀。1971年至1972年发生的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少受国外物价上涨压力。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各国不得不经受相同的通货膨胀。

⒍已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竟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外流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这种贬值又会使该国的生产者更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二)浮动汇率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⒈助长投机,加剧动荡。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大,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一般投机者参与投机活动,连银行和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974年 6月,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赫斯塔特银行因外汇投机损失2亿美元而倒闭,其他如美国佛兰克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也都曾因外汇投机而导致信用危机。这种为牟取投机暴利而进行的巨额的、频繁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⒉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汇率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加大,使人们不愿意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进行长期国际投资,使国际商品流通和资金借贷受到严重影响。

⒊货币战加剧。实行汇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扩张国内经济,增加生产和就业。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各国都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它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实行汇率上浮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例如,从 1980年第四季度起,美元汇率上浮,到1983年 9月,美元对10大工业国的币值平均上升了46%。实行高汇率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1979年~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13%,1983年则降为3.9%。据估算,1981年~1983年美元汇率上浮使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45%。当然,高汇率也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其间美国同西欧各国贸易逆差扩大,这又迫使美国加强贸易保护措施。使其与西欧和日本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⒋具有通货膨胀倾向。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因为其汇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⒌一国际协调困难。浮动汇率制度助长各国在汇率上的利已主义或各自为政,削弱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剧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

⒍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国际储备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所需的程度。所以总的来讲浮动汇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⒎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外汇汇率上升时,使广在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这些产品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需,故进口成本上升。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不会在价格下跌时使外贸收入增加,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浮动汇率还加剧了外债管理的难度,增大了风险。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均能发挥好的作用,条件改变后其缺点可能又很明显或突出。当今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动“过度”。从长期讲,以货币购买力平价作为浮动汇率的平均线,浮动幅度偏离均衡线就是“过度”。从短期看,要从货币资产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线,因为金融市场的行市变化快,对汇率的反应十分灵敏。

❻ 新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

截止至2021年10月17日,新加坡币对人民币汇率,1新加坡元=4.7734人民币1人民币 ≈ 0.2095新加坡元。1967-2017年共发行四套纸币,第一套主要图案是新加坡国花“胡姬花”,第二套主要图案是各种鸟类,第三套则是主要图案。新的纸币在新加坡于1999年发行,流通于新加坡,当时流通的是新加坡首任总统尤索夫肖像的票面主图案。因为画的是新加坡第一任总统尤索夫·伊萨,所以又称“肖像系列”。
如需要调整汇率,则应逐步进行,以避免出现突然大幅调整的风险。新加坡的汇率制度缓解了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短期过度波动的不利影响。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对外竞争力,总是想要稳定实际有效汇率,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名义有效汇率的贬值率来控制通货膨胀。这一汇率安排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是有用的,新加坡在一个非公开浮动区域管理汇率的政策不仅提供了足够的弹性,帮助其克服外汇市场和不确定经济情况下预期的波动;此外,有管理的浮动提供了充分的弹性,以适应新加坡元均衡价值的变化,并避免货币估计的严重偏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南亚地区已经有了“胡姬花”这个称呼,而胡姬花也是新加坡的国花。原来是一种生于高山的野生植物,又是少有的婀娜多姿的花卉之一。其生命力顽强,生命力极强,喜欢随处寄生也随处生长,在狂暴的时候,很容易从一株变成一大片,所开的花可以长达数月不凋。所谓的“花”系列纸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这套纸币正面主景图案的中间部分,都绘有美丽的胡姬花。

❼ 新加坡的汇率制度

四大银行有汇兑业务的货币为(银行平均卖出价+银行平均买入价+中国人民银行基准价)/3,非常用外币以此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兑美元汇率再兑人民币计算得出。输入需要换算的新币(SGD)或人民币的金额,选择原始货币与目标货币,点击换算即可按今日最新实时汇率换算出可兑换的新加坡币等于多少人民币钱数。
1人民币 = 0.1947新元
1新元 = 5.1351人民币

❽ 外汇汇率有哪些形式 主要有什么特点

主要形式及特点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过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⑴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外汇汇率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将引起黄金外流,货币流通量减少,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将引起黄金流入,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输出减少,输入增加,最后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的机能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该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金本位下汇率制度的特点:
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的汇率制度安排,是钉住型的汇率制度。
a. 黄金成为两国汇率决定的实在的物质基础。
b. 汇率仅在铸币平价的上下各6‰左右波动,幅度很小。
c. 汇率的稳定是自动而非依赖人为的措施来维持。
⑵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概括起来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类似弹性汇率。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尽管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固定汇率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与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货币间的汇兑平价只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反映,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恶化,特别是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
a. 实行“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b. 在“双挂钩”的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协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汇率平价+-1%的范 围内波动,各国必须同IMF合作,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汇率的波动不超过该界限。
由于这种汇率制度实行“双挂钩”,波幅很小,且可适当调整,因此该制度也称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adjustable peg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特点:
a. 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黄金平价,但货币的发行与黄金无关。
b. 波动幅度小,但仍超过了黄金输送点所规定的上下限。
c. 汇率不具备自动稳定机制,汇率的波动与波幅需要人为的政策来维持。
d. 央行通过间接手段而非直接管制方式来稳定汇率。
e. 只要有必要,汇率平价和汇率波动的界限可以改变,但变动幅度有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作用: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从总体上看,在注重协调、监督各国的对外经济,特别是汇率政策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避免出现类似30年代的贬值“竞赛”,对战后各国经济增长与稳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缺陷:
a. 汇率变动因缺乏弹性,因此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力度相当有限。
b. 引起破坏性投机。
c. 美国不堪重负,“双挂钩”基础受到冲击。
⑶浮动汇率制度
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讲,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应该说,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a.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它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
b.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该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该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全世界约有一百多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c.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d.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4.汇率制度的创新应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1
香港历史上曾实行了多种货币本位和汇率制度。1842至1935年为银本位制;1935至1972年为英镑汇兑本位制;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实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1美元兑5.65港元);1974年11月1983年10月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1983年10月开始,实行联系汇率制度至今。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
准确来说,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联系汇率制的实施,有着深层的政治及经济原因。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2
1982年9月,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正式开始谈判。由于最初谈判进展缓慢,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浮动,房地产市场崩溃,港元不断贬值。其间,香港各阶层人士多次呼吁港府出面挽救港元,但港英当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1983年9月24日,港元在外汇市场上暴跌,对美元汇价逼近1:10,港汇指数也锐挫至57.2的历史最低水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港英当局不得不放弃其完全不干预货币市场的原则,转而接受经济学家格林伍德的建议——建立一个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
简言之,汇率水平就像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感觉自己的货币汇率太高了,那么只要多印一点自己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上,供应量增加,其价格也就是汇率自然会下来,所以要让自己的货币贬值,政府是较容易做到的,但要让自己的货币升值,就不是完全靠主观意愿能做到的,因为政府需要用外汇来支持自己的汇率,但它自己不能印外币,所以它对该国货币的支持能力是由它所持有的外汇储备量决定的。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韩国等最终不得不让自己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联系汇率制度就是以一系列制度来保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去支持事先固定的汇率,并且在制度上保证供需关系最终会自动调整到固定的汇率水平,达到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一点,就是在发行该国或该地区货币时,其数量不能超过自己的外汇储备,比如说香港政府最终把把港元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7.8港元左右,即每发行7.8港元,至少要相应地有1美元的储备,这样,它就能确保不至于在有人大量抛出港币时,没有足够的美元以固定的汇率买入,由于金融体系的放大作用,尽管香港政府可能只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港币,但市场上实际的资金量,再加上银行存款金额,要大大超过这一数字,所以,香港特区的美金储备量要超过港币的实际投放量。
而在日常运作中,一旦对美元需求增大,港币要贬值时,香港政府便会用它的美元储备买入港元,以维持固定汇率,这时候,随着买入港元的活动越来越深入,市面上港币越来越少,获取港币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港币的利率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利率的大幅上升,也会最终使投资者感觉与其换成美元取得低利息,还不如以港币赚取高利息,这也会使抛港币、买美元的人减少,最终使其汇率稳定在固定汇率上,而无须政府继续入市干预。相反,当港币需求增大,产生升值压力时,政府会抛出港币买入美元,从而促使对港币的需求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增大。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迅速地稳定了香港货币。十多年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受到多次的挑战。其间,经历了1987年的全球性股灾、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银行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但香港货币都能一一化解风险,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港币信誉卓著,坚挺稳定。与此同时,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联系汇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集系,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
由此可见,联系汇率制度可以调节市场,使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但同时也要看到,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于政府特别关注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它的货币数量不完全受到市场对其货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港元受到投机资金的冲击,在联系汇率制度的作用下,港币利率高涨,并影响到地产、金融等行业,但香港政府却一时难以像别的国家或地区一样,通过调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因为它的利率水平是由外汇市场决定的,所以联系汇率制度是相当严格、弹性很小的一种体制,并非对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适合。
因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点。
①它使得香港的利率和货币供应受制于美国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严重地削弱了这两个经济杠杆的调节能力。
②联系汇率制度还被认为是造成香港高通货膨胀和实际上的负利率并存的主要原因。
③由于实行了联系汇率,也无法通过汇率的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等等。
但是,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着深刻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历史也肯定了其稳定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同时,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这一制度本身也日趋完善。

❾ 为什么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如香港地区、新加坡采用浮动汇率制度

香港并非采用浮动汇率制,从一九八三年开始,香港政府就开始实行联系汇率制,即固定汇率制,将港币与美元挂钩。香港属于较小的经济体,如果没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维护其币值稳定,其货币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九八年金融风暴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索罗斯的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席卷东亚、东南亚各国各地区,但是到了香港,却大败而归,第一,香港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当然还有第二第三,这里暂且不表。如果当年香港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与之应战周旋,估计香港的今天早就臭了。在香港,联系汇率稳定了其币值,外汇储备减低了其受外来因素冲击的可能性。八三年香港采用联系汇率的原因,与香港前途有关系,当时我方提出九七收回香港,香港股市大跌,港币大跌,楼市大跌。港英政府为了维护香港利益,不得不采用联系汇率制度,因为在此之前,香港一贯实行的都是“积极的不干预政策”,而联系汇率,打破了这个政策底线,之后九八金融风暴,特区政府再一次打破“积极的不干预政策”这一行之有效的既定政策,破坏了香港的美誉,但是维护了香港的利益。索罗斯为此大骂香港特区政府干预市场,这是后话了。关于汇率,本币过强,抑制出口,蚕食外储,抑制出口,将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零八零九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就是例子,我国货币过强,出口不畅,仅广东省就有一千四五百家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九八金融风暴时的香港,由于特区政府维护了联系汇率,使得港币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过强,造成通货收缩,香港百业萧条,大批市民或失业、或减少工时、或放无薪假期,从而进一步使香港经济恶化。货币过低,造成通货膨胀,使人民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就是最好的例证。新加波与香港的情况雷同,它1967年6月开始,即与马来西亚和文莱货币挂钩,实行等值兑换。七三年,马来西亚政府推出该协议,目前新加波与文莱继续执行等值兑换条约。说明新加波也并非实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

❿ 新加坡币的汇率问题

最近我看不大可能,中国和新加坡实行一样的汇率政策,以市场供求为主,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近人民币汇率连着跌停,我想一部分原因是美元指数的上涨,吸引了部分热钱过去投机,还有一部分应该是政府监管的原因,短期内这两点都很难改变,特别是第2点,政府一定是为了我国或者是国际上的利益才这么作的,人民币最近难改颓势啊。

阅读全文

与新加坡汇率制度的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期期货杭州营业部 浏览:286
国家外汇管局开立外汇账户批准书 浏览:960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人民币汇率 浏览:498
恒指04杠杆 浏览:317
港币对美元汇率14年12月31日 浏览:387
有没有像随手记这种理财产品 浏览:862
融资部门的考核制度 浏览:213
口罩厂家股票 浏览:580
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策略怎么写 浏览:448
西嘉外汇是正规的么 浏览:558
抖音点赞拿佣金可信吗 浏览:76
怎样使用融资融券账户加杠杆 浏览:349
境外汇款资金流清算 浏览:970
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贷款 浏览:500
渤海银行理财产品种类 浏览:567
金融机构证明文件 浏览:418
做融资路演应注意哪些细节 浏览:71
担保法解释39条金融机构 浏览:909
王佳荣期货百度网盘 浏览:248
上海嵌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