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汇风险的转嫁方法有哪些
方法:
(1)采取货币保值措施
由于外汇风险产生于货币汇率,即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动,因此,可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对货币保值,以消除风险。一般可通过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达到货币保值的目的。远期外汇交易广泛应用于进出口贸易、国际短期投资和借款中的货币保值;掉期交易常用于短期投资或短期借贷业务的外汇风险防范;外汇期权交易在避免外汇风险方面比远期外汇交易和外汇期货交易显然更为灵活,但其成本也较高。
除上述几种外汇交易之外,还可利用货币市场保值、超前或滞后收付外汇、货币保值条款等方法达到货币保值目的。
(2)货币互换交易
货币互换交易((currency swap),适用于中长期借贷或筹资业务的外汇风险转移。较常见的为固定利率的两种货币的债务互换(debt swap)。这种交易是两个独立的筹资者,利用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相对优势,以固定利率筹措到一笔到期日和计息方法相同,但币种不同的资金,然后,通过中介人(通常是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调换所借债务的货币种类,按期以对方借进的货币还本付息。货币互换一般以即期汇率为基础,两种互换货币之间存在的利差,则按利息平价原理,由资金借入利率较低者向资金借入利率较高者定期贴补。进行货币互换交易的目的是避免外汇风险,降低筹资成本。
『贰』 关于汇率理论有哪些学说
传统的有:
1、金平价
2、购买力平价
3、利率平价
4、国际收支(又名吸收说)
5、汇兑心理说
现代汇率理论有:
1、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2、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3、资产组合模型
具体内容可参照姜波克的《国际金融学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叁』 如何利用利率汇率变动对外转嫁经济危机
希望能帮到你。。。。但是请给分啊。。。
汇率变动无非升值或者贬值,先来说说贬值:
本币贬值是常用手段,意图降低本国商品的价格以扩大贸易量。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举例子就是原来1000人民币买进口coach,现在人民币贬值,要花1500才能买到coach,估计你就不买了,进口需求减少;原来1美金可以买中国一个鸡蛋,现在变成0.5美金可以买一个,那他就多买一个,因此出口需求增加。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国家一般都有外债,比如中国买了美国很多债券,这些债务美国到期是要偿还并且支付利息的,如果经济危机来了,美国无力或者不想偿还可以通过贬值的方式使债务规模实际上缩小,比如说1000万美债,到了今天由于货币贬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又开始死命印钱)实际上这1000万只值800万了,无形中中国损失了200万,美国少付了200万
升值也是手段之一:
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持续被动走高,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所以美国活的相当滋润。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会往价格高的地方跑,因此本币升值使得本币更值钱,因此大家更愿意来投资以获得未来的回报,比如人民币近年来持续升值,很多外国人都买人民币,升值后卖掉,赚钱了。对我们来说那就吸引投资了。
『肆』 关于货币汇率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会引起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长。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产品的需求扩张,继而扩大对外汇的需求,推动本币贬值。而支出的增长意味着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出口增加外汇供给。所以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由此看来,经济增长对汇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如果考虑到货币保值的作用,汇兑心理学有另一种解释。即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对比就是汇率。而一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则主观评价相对就高,该国货币坚挺。
国际收支平衡的情况这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所谓国际收支,简单的说,就是商品、劳务的进出口以及资本的输入和输出。国际收支中如果出口大于进口,资金流入,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则本币会上升。反之,若进口大于出口,资金流出,则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下降,本币会贬值。
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差异在纸币制度下,汇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所决定的。按照购买力评价说,货币购买力的比价即货币汇率。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说明本币的购买力下降,会促使本币贬值。反之,就趋于升值。
利率水平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套利资本流动的影响来实现的,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较高利率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同时抑制国内需求,进口减少,使得本币升高。但在严重通货膨胀下,利率就与汇率成负相关的关系。
人们的心理预期这一因素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的货币、汇率政策,突发事件的影响,国际投机的冲击,经济数据的公布甚至开盘收盘的影响
『伍』 汇率传递效应的发生机制
汇率传递通常定义为进出口国家之间的汇率变动对其国内总体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实际上,与此相关的研究可以从进口国家的角度,测量汇率与其国内商品价格的弹性系数,也就是由名义汇率变动1%所引起的国内消费者本币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系数大说明汇率变动引起的商品价格变化,大部分都被终端消费者价格吸收,代表汇率传递效应相对高。假如由汇率波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完全被终端消费者吸收,则理论上称为完全传递,如果只有一部分因汇率产生价格影响被吸收则是不完全传递。
(5)汇率转嫁理论扩展阅读:
总体来看,汇率波动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引起国内消费者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是通过对进口商品价格带来直接的变动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进口生产材料以及中间商品价格的影响,带来加工商品生产制造成本的变化,从而间接将影响转嫁到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
假设国家的汇率传递程度相对高,那么货币贬值会给国内通货膨胀带来上升压力,而货币升值则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将本国货币与汇率波动纳入统筹考虑,才能更好地对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控。
『陆』 紧缩性财政政策对汇率下降吗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汇率的不完全转嫁。理论上,当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受到相对应的影响。所谓汇率的不完全转嫁就是说,汇率变化和国家贸易量之间的变化,相关性比较小。也就是,汇率发生剧烈变化,而国家贸易进出口变化不大。那么我们来看AA-DD模型。以中国为例,调整汇率水平,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较大幅度升值。如果汇率不存在不完全转嫁问题:BP曲线左移。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净出口减少,国民收人下降,国内吸收萎缩,IS曲线左移。如果希望保持IS曲线,那么我们需要执行比较激进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类似的,为了达到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我们要执行一定程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让进口量增加。相同的问题,在汇率存在不完全转嫁问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程度不同。首先,人民币升值因为汇率转嫁不完全,进口量增加没有那么大。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进口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需要执行的更加激进。类似的,因为汇率转嫁不完全,人民币升值导致净出口减少的程度没有那么大,因此为了刺激经济而执行的刺激性财政政策,不需要执行的那么激进。综合来说,和汇率完全转嫁相比,在汇率不完全转嫁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对进出口数量上同样的影响,货币政策需要执行的更加激进,财政政策则可以执行的没那么激进。
『柒』 汇率的不完全转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吗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汇率的不完全转嫁。理论上,当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受到相对应的影响。所谓汇率的不完全转嫁就是说,汇率变化和国家贸易量之间的变化,相关性比较小。也就是,汇率发生剧烈变化,而国家贸易进出口变化不大。
那么我们来看AA-DD模型。以中国为例,调整汇率水平,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较大幅度升值。
如果汇率不存在不完全转嫁问题:BP曲线左移。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净出口减少,国民收人下降,国内吸收萎缩,IS曲线左移。如果希望保持IS曲线,那么我们需要执行比较激进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类似的,为了达到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我们要执行一定程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让进口量增加。
相同的问题,在汇率存在不完全转嫁问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程度不同。首先,人民币升值因为汇率转嫁不完全,进口量增加没有那么大。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进口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需要执行的更加激进。类似的,因为汇率转嫁不完全,人民币升值导致净出口减少的程度没有那么大,因此为了刺激经济而执行的刺激性财政政策,不需要执行的那么激进。
综合来说,和汇率完全转嫁相比,在汇率不完全转嫁的前提下,为了达到对进出口数量上同样的影响,货币政策需要执行的更加激进,财政政策则可以执行的没那么激进。
『捌』 汇率的理论有哪些,通货膨胀对汇率如何影响
1.要的汇率的理论有: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已过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以及通货膨胀率搞的国家将倾向于使其货币贬值;休谟(人名)的调整机制,此理论基于价格的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一种分析整体价格水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中的整体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比例;
2.通货膨胀会使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但若是对内贬值的幅度于对外贬值的幅度,则可构成外汇倾销的条件,促进出口。一个例子是:一战前,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4马克,假设当时德国国内价值3.5马克的某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卖1美元,则德国出口商向美国出口该商品可获得0.5马克利润。一战后,德国马克急剧贬值,假设德国马克对国内市场上的商品贬值为原来的2000万分之一,而对美元则贬值到4000万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市场物价不变,德国出口商虽然在国内要用7000万(3.5*20,000,000)方能购买该商品,但是在美国市场商卖得的一美元却可换16000万德国马克(4*40 000 000),这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的外汇倾销。
『玖』 急求!汇率决定基本理论四个内容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也称外汇供求论,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L•Goschen)于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流行。
该理论认为,外汇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即将外汇汇率看作是外汇的价格,其波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所引致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即国际借贷决定的。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如果一国的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上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在国际借贷中,只有那些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即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对于那些虽然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没有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也叫固定借贷,并不会马上对外汇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一般认为该理论只能解释短期汇率的变动,但无法解释长期汇率的决定。
(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三)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A•Aftalion)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外汇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的变动。它说明了客观事实影响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又反过来影响客观事实。如外汇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心理评价降低,汇率就会下跌。这种主观评价下外汇供求均衡时形成的汇率,就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该学说的基础是主观效用论,主要解释了短期汇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说明长期汇率的决定基础。
(四)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又称远期汇率论或利率裁定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于1923年提出,后由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爱因齐格(Einzig)等发展而形成。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预测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拾』 当今世界上研究汇率变化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当今世界上研究汇率变化的经典理论主要有三个:英国学者葛逊的国际借贷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利率平价说。其中以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对市场的影响最大。值得广大从事个人实盘外汇买卖客户注意的是,以上的学说都有许多前提和假设,理论色彩较重。
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国际借贷说认为只有流动接待相等时,外汇供给也相等,外汇汇率保持稳定;当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当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上升。
葛逊的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了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为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购买力平价说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凯恩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