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一国货币当局调节汇率的主要手段包括

一国货币当局调节汇率的主要手段包括

发布时间:2022-05-26 15:10:31

Ⅰ 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发的国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从而达到减少获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目的。若流动性过剩,那么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收回现金,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若流动性不足,则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这属于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操作上的主动性,也称作扩张性货币政策;
第二,法定准备金率。这在我国使用比较多,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收到一笔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直接相关,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作乘数越小,起到收拢资金的作用,反之则反是;
第三,银行贴现率。银行贴现率事实上就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贴现率,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动性减少;贴现率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动性增加。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说法,在现实中,商业银行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客户流失,如果商业银行资金非常紧缺,必须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贴现率对货币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道德劝说。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警示等。

Ⅱ 国家是如何调控汇率变动的

在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利率政策处在核心地位。从利率与通胀率和汇率的关系看,主要是通过利率的升降来调控以汇率和通胀率为代表的内外平衡关系,即当通胀率上升时,内部需求会大于供给,相应引出贸易逆差,导致本币贬值。因此在以往时代,当通胀率上升时,汇率是反向走势,即会出现贬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国内总需求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国内的通胀率,一方面也因为压缩了国内需求,使进口得到抑制,同时促进了出口,本币汇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当加息对紧缩总需求发生了作用,使通胀率下降时,本币汇率就会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出现了人民币的“内贬外升”,即当通胀率与汇率出现同方向变动,在这样的时代,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和工具,肯定不会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从道理上说,在新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国与国际经济已融为一体,而前面的分析也说明,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提升是长期趋势,这样就会引来大量投机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而国际热钱的成本是热钱本币的利率,收益率则是人民币利率与汇率之和,所以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是热钱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币利率不仅不会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反而会刺激热钱更大规模地流入。而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是用基础货币收购外汇,这样就会导致因外汇流入增长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增长,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抑制货币投放而达到紧缩总需求的目的,但因为热钱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这一举措就变成了刺激货币投放的宏观政策效果。由于加息引来的外汇流入更多,加息会提升本币汇率这个结果没变,但是由于货币供给规模更大了,对抑制通胀的目的来说,就是适得其反。

其二,从实证角度看,加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来,央行已进行了6次加息,但通胀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来高点,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难认为若央行在今年继续加息,会有能压制住通胀率和货币增长率的那一天。

有人认为,去年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如股市和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个判断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去年在央行进行6次加息之后,国际热钱流入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明显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贸易顺差为正当外汇流入,这两者之和在2003~2006年占新增外汇储备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个月这个比重却下降到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显然,热钱比重上升与人民币利率上升是同时发生的,但2003~2006年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个情况,而地产价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来就很强劲,以至于到2005年国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产价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现在2006年,而当年FDI加贸易顺差比当年新增外汇储备还高出了3%,所以如果国际热钱是为了投机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那为什么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前几年我们看不到,却偏偏在央行连续加息后出现了呢?所以人民币利率上升与热钱比重上升同时出现,不应看成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其三,从国际上看,近年来由于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发了大量“套息”交易,国际上估计有近万亿美元。而去年以来,日本央行为了应对经济过热而开始进入加息通道,美联储则为了应对房地产泡沫崩溃所引发的衰退不得不减息,所以日元与美元间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现为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从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见利率始终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向的重要机制,而对美元与日元间的套息交易萎缩,国际上一般都是用两国利率水平的相对变化来解释,而未见有用美元资产价格作解释的言论。那么,如果在国际主要货币资本之间发生的流向变动是因为利率变动,在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流向变动就会例外吗?

此外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对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去年美、欧都出现了明显较以前年份为高的通胀率,但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危机,不得不连续减息,而欧盟自2006年以来为应对经济过热已开始连续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威胁下,也不得不放弃了加息举措。到去年12月,欧元区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已高达10.7%的历史高峰,已经远远高出原先所设定的4.5%的年增长率,但目前仍在酝酿减息。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了,在发达经济体中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而并不似以往那样,出现了通胀率的抬升就必须得加息。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利率这个传统宏观调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虑新的宏观政策工具组合。

重新认识汇率

如果利率调节宏观总需求的能力在当代新经济格局中被弱化,那么哪个宏观调节工具能取代?我认为首先考虑的应当是汇率。

在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别突出,是因为利率对需求水平变动的影响最大,但这是在内需主导时代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内需在中国的需求增长中仍是主导因素,但外需的增长速度显然更快。从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看,2006年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进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则超过了10%,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而且今后肯定还会上升。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口占GDP的比重长期在9%左右,日本号称出口导向型经济,可战后到70年代完成工业化的长期内,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国目前已经达到40%,在未来时期进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发达国家重工业转移时代后,出口比重肯定还会上升,可见外需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影响,已经与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于外需在中国需求的边际变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汇率在调节中国总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对国内通胀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体地说,由于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汇率是出口企业的减收因素,出口企业为了维持原有利润就得提高供货价格,这样就可能使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发生转移,从而达到紧缩总需求扩张的目的。然而在长期内保持较低汇率水平,是中国获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过快或过多地让人民币升值,从长远看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选择。但若因外需增长过快,过度拉升了中国的通胀率,导致中国内部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强,提升汇率就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从新全球化时代所构成的新环境看,人民币汇率的提升速度必须把握在不显著快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汇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并兼顾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就是平衡中国的全球化利益与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关系的核心。

重新认识通货膨胀问题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由于在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与当代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体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时代市场的力量要纠正这个差距,所以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出现较高通胀率就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提升汇率是抑制通胀率的必然选择,但会使中国丧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让汇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还是让通胀率较高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利,就必须进行选择。

以往的经济理论通常认为,年均不足1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可以定义为“通缩”,1~3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合理通胀,超过5个百分点的物价上涨是显著通胀,10个百分点以上是严重通胀,而若到几十个百分点以上就是恶性通胀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价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胀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与发达国家拉近价格水平,所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长期内出现6%~8%之间的较高通胀率,可能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也是中国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能够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国家,目前都在经济增长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物价上涨率。例如印度,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8年来最高点,为9.2%,而去年前10个月的通胀率也上升到了6.7%,并不比中国低。近年来俄罗斯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去年前10个月前者的通胀率为10.8%,后者为8.1%,更高于中国。所以在新全球化时代,通胀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Ⅲ 各国货币当局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所采取的措施

1、运用货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贴现率使利率发生变动,引起本国币值发生变动和刺激国际资本流动,以引起外汇供求状况改变,进而引起汇率变动。
2、调整外汇黄金储备
一国为了满足其对外政治、经济往来需要,都必须保有一定数量黄金和外汇储备,黄金和外汇储备不仅是国际交往的周转金,也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后备力量,还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当局经常利用所掌握的黄金和外汇储备,通过参与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买卖外汇)平抑外汇供求关系,以维持汇率在规定的上下限内波动。
3、实行外汇管制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异常严峻和国际收支长期恶化,黄金外汇储备不足,无力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卖外汇以进行干预,则借助于外汇管制手段,如直接限制外汇支出、甚至直接控制汇率的变动。
4、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
一国出现暂时国际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导致汇率波动超过规定幅度、同时动用外汇黄金储备不足以干预外汇市场时,就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借款。这将减轻或避免为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对本国货币宣布贬值、或采取紧缩性宏观政策、或诉诸管制等非常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实行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
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顺差时,一般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上浮,超过规定上限,货币管理当局应对本国货币进行法定升值,但是尽管顺差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可政府能够采用冲抵政策减少顺差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其结果是顺差国货币法定升值的内在压力被严重削弱。

Ⅳ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详细的

你好!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与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杠杆。1993年5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攀高,两次提高了存、贷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提高了贷款利率,这些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的情况,央行又适时四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目前,中央银行,即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八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作为中央银行的对于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实行的调控手段之一,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中央银行有至少以下三手段:
第一,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则地方银行应交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多了,从而减少了地方银行可使用的贷款资金,这样将使银行的贷款金额减少,从而达到紧缩信用的效果。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地方银行就增加了贷款的资金,扩大贷款,从而达到了扩张信用的效果。往往在市场有通货膨胀的态势的情况下,就通常使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才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目前,中国就如此。
第二,调整重贴现率。
重贴现率,亦叫再贴现率。商业银行通常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持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重贴现,以便获得资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者降低重贴现率了影响或者说调控商业银行的信用。
第三,公开市场买卖证券业务。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式,影响和调控金融市场的信用。

Ⅳ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1、公开市场操作
指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财政部或政府的债券或证券,以增减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量,影响市场的货币的供给。
2、调节存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调高,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资金量就减少,同时通过货币乘数也会缩小,将进一步的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反之,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则会增多。
3、调节贴现率
通过调节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资金量,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提高贴现率,则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降低贴现率,就增加货币供给。

Ⅵ 一国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节

(一) 运用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作用主要对国内不平衡,同时也影响国际收支。
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支出——物价下跌,进口受到抑制,刺激出口,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膨胀的财政政策:使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出口有抑制作用。
2.货币政策: 以汇率和利率调整作为主要内容。
紧的货币政策:调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会引起短期资本的流入改善国际收支,当然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松的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主要针对国内平衡,货币政策针对国际收支,两者配合达到内与外部的双重平衡。
经济情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衰退与逆差 膨胀性 紧缩性
衰退与顺差 膨胀性 紧缩性
膨胀与逆差 紧缩性 膨胀性
膨胀与顺差 紧缩性 膨胀性
(二)直接管制
一国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或者差别汇率。
具体方法:进口许可证,进口存款制,出口许可证(国内需求与价格),奖励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增加出口竞争。
直接管制对局部性不平衡显得快速有效,但是直接管制会引起国际效应招致相应的报复,甚至会抵消预期的效果。
(三)国际间相互经济协作
国际经济相互是关联的,各自在单方面采取和行动会损害他国的利益,而使国际贸易困难重重,国际经济协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1.谋求恢复贸易自由:消除自由贸易障碍,推行经济一体化,WTO,区域性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
2.促进生产要素自由转移 达到最优化配置,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3.相互协调经济政策:互惠互利,85年起的美德日法意英加每年一次的7国财长会议,经合组织,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

Ⅶ 汇率是如何调控的。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本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一件价值100元人民币的商品,如果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5,则这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汇率涨到8.50,也就是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该商品在国内市场上成本实际上是低了,直接使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变低。商品的价格升低,竞争力变强,肯定好卖,从而促进该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汇率跌到8.00,也就是说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必将有利于美国出口商品。同样,美元升值而人民币贬值就会有利于中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反过来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升值却会大大刺激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日本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人民币升值可令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打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中国大量进口他们的商品。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如果人民币贬值,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将更糟糕。
正是由于汇率的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如此大范围的波动,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高速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 如在实行金币本位制度时,英国规定1英镑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纯金;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纯金。根据两种货币的含金量对比,1英镑=4.8665美元,汇率就以此为基础上下波动。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发行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并且参照过去的作法,以法令规定纸币的含金量,称为金平价,金平价的对比是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 但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纸币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虚设。所以在实行官方汇率的国家,由国家货币当局(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规定汇率,一切外汇交易都必须按照这一汇率进行。在实行市场汇率的国家,汇率随外汇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汇率对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等具有影响。

Ⅷ 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如下: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rate)
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拓展资料: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从各个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银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储户无法取现,从而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外汇,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兑换现金的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对经济影响程度最强。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直接对货币的交易,调节市场货币的供应量,影响作用没有存款储备金大。再贴现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也没有存款储备金大。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稳定的利率、稳定的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情况,但它可以根据其所能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

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

稳定物价是指将总物价水平的变化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好,没有起伏,也没有衰退。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综上所述,由于目标之间的矛盾,银行中央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Ⅸ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1、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一般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准备金,剩余部分才用于放款。在大多数国家,逐渐对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该比例不能低于某一法定数额。这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存款的最低比例,超过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该最低限额则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3、是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Ⅹ 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汇率调节措施

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顺差时,一般会导致该国货币币值大幅度上浮,超过规定上限,货币管理当局应对本国货币进行法定升值,但是尽管顺差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可政府能够采用冲抵政策减少顺差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其结果是顺差国货币法定升值的内在压力被严重削弱。而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逆差、通过上述 1—4 种手段不能使汇率稳定时,货币当局就常常实行货币法定贬值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 当货币贬值后与其他货币之间就形成了新的黄金平价,表现为外汇汇率上升。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维持原来汇率而使本国外汇黄金储备流失,还可以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也有利于维持新的汇率稳定。例如在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经常存在巨额贸易盈余,往往不愿及时使其货币升值以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顺差,实际上被迫采取汇率干预措施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逆差国。据统计在 1947—1970 年间,共发生过 200 多次货币法定贬值,而货币升值仅有5 次。

阅读全文

与一国货币当局调节汇率的主要手段包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江苏京东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226
四川宝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335
大学生到金融机构 浏览:560
农发行短信金融服务平台工作 浏览:65
银行人员推荐理财产品 浏览:582
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还没扣费可以退吗 浏览:911
融资买入非标的证券 浏览:721
汉口银行自营理财产品有风险吗 浏览:437
股指期货次日分析 浏览:810
泰安市基金融资担保 浏览:647
信托周刊第126期下载 浏览:627
外汇zigzag怎么设置 浏览:518
基金渠道和银行理财经理选哪个好 浏览:894
庄影指标公式 浏览:930
股市先知指标公式 浏览:438
监管层再融资沟通纪要 浏览:561
百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90
理财小白适不适合买基金 浏览:703
理财公司跑路能搬东西吗 浏览:183
江西赣州钨矿集团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