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说的对。
还是战斗在一线最能了解。
我们炒外汇都是看这个网站的。
唐讯 和 www.fx168.com
我箱[email protected]
㈡ 找一本关于人民币的书
书没有,但有知识
第一,人民币不贬值的保证确实有利于亚洲经济。
前些日子有人听腻了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不贬值”对稳定亚洲市场做
出贡献的话,斥之为“政治宣传”、“往脸上贴金”。这回不过“演习”一
场,还没有玩儿真的呢,亚洲市场就来个“满堂红”,证明了中国人夸自己
还是得有道理的。亚洲各国在虚惊之后也应该知道感激中国了。
第二,面对当前的经济困难,将“人民币贬值”确实是中国领导人手中
的可能选择之一。关键是“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
要权衡利弊,首先要分析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主要问题是生产过剩、通货紧缩、出口下降、资金
流失。前两者是国内市场问题,与汇率没有直接联系。后两者应该是影响汇
率的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两种货币的汇率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状况决定的。贸
易平衡,汇率就会稳定。贸易不平衡,顺差的一方货币升值,逆差的一方货
币贬值。所以如果只看书本,对美贸易连年巨额顺差的人民币早就应该升值
了。但实际上由于中美贸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中美双方都对美
国对华出口设置了各种限制,才导致双方贸易的严重不平衡),更由于美元
是世界性存储货币,所以双方货币的汇率受到多重因素的牵制,其中最重要
的是中国的全球贸易和资金进出的平衡。从去年第四季度起中国出口增长大
幅度下降,甚至呈负增长。外汇流失也十分严重。去年外贸顺差、引进投资
共七百多亿美元,外汇存底不过才增加了四、五十亿,其中主要部分还是去
年十月前后开始打击骗汇、追回逃往境外的外汇之后才增加的。除去还债的
二百多亿,流失外汇估计可能多达四百亿美元。这很像巴西去年的情况。所
以今年初巴西“真钱”的汇率一弃守,国内就有金融界人士提出“人民币贬
值未必是坏事”的看法。
如果人民币贬值,人们希望占国民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产业会获得
新的竞争力,资金的外流也会因此逐渐停止。这是“人民币贬值”的所谓“
利”。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种想法未必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巴西“真钱
”贬值的根本原因是外债太多、特别是短期外债太多,超过外汇储备总额,
不贬值就会“破产”。而中国的外汇存底远远超过短期外债(约二、三百亿
美元上下),与外债总额大体相当,而且外贸继续有几百亿的顺差。如果看
一下去年中国外贸总体情况就会发现,对欧美的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
惊人增长(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六),以致于美国贸易代表惊呼“这样下去会
成为严重政治问题”。下降的是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日本的出口。但日元
已经回升到亚洲金融风暴以前的水平。至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汇率,人民币还
没有真贬值,就一个个抢着先贬。所以人民币如果小贬,他们贬得更多,结
果很可能人民币对他们的相对汇率反而升高,搞成两败俱伤。如果人民币大
贬,不仅亚洲,世界金融市场也会再来一次金融风暴,最后可能搞得欧美市
场都没了。所以人民币贬值不会改善出口状况。更何况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
品价格低得离谱,如果再降价,美国很可能要动用“超级301”大棒了。
现在美国正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边和欧洲“香蕉大战”,一边同日本“
钢铁大战”,左右开弓、“软硬”兼施。只差来找中国的茬了。
至于资金外流,看巴西就知道,你死守汇率时,还有一部分人有信心不
撤资。一旦汇率弃守,谁逃得慢谁吃亏。巴西“真钱”的利率已经升到将近
百分比五十,资金还是留不住。而中国去年年底才刚刚降了利率,说明中国
资金外流的势头已经开始回落。
既然人民币贬值不会刺激出口、阻滞资金外流,那么对国内经济是否会
有影响呢?依笔者愚见,这样理论上可能会在国内市场上减少进口货的竞争
力。但这是以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不跟进为前提的。而更大的可能是因人民
币贬值而影响投资者信心,使得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那部分:私人投资和三
资企业萎缩,直接影响就业,加剧通货紧缩。
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刺激消费。政府去年开的方子是扩大基建投资。
结果GNP增长了,消费还是没有刺激上去。今年开的方子是多印票子。过
去票子印多了,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所以这几年紧缩银根。现在通货紧
缩,多发票子当然会再“涨”起来。至于经济专家杨帆担心会引发新一轮通
货膨胀,实在书生之见。但如今下岗职工几千万,一个月二、三百元刚刚可
以维持生活。如果物价再上去,他们怎么办?如果政府用增加下岗职工生活
补贴的办法来增加通货总量,又很难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这才是目前中国政
府面临的两难选择。外界的人担心人民币汇率,显然是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担错了心。
㈢ 有关汇率方面的书籍推荐
汇率风暴、汇率战争、汇率与国际金融
㈣ 我国对通货膨胀的研究的书有哪些
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朱敏、郝彦菲;刘晓、樊彩跃、郑超愚、李春光、丁浩、王碧峰、周传龙等了解通货膨胀你可以看一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王双正的文章,还有郑雨、李新波、吴惠忠、黄宪慧、韩海波、刘金全、谢卫东等也有很多文献资料。
㈤ 有学习汇率的书籍吗
汇率与通货膨胀过去几年,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金融界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其间产生了很多争议、建议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的争议是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两国的经济关系史上值得特写的一个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经济”中阐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景及由来,同时结合美国经济-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论述了三者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联。
本文的中心论题为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其中主要阐述汇率问题、国际及中国汇率制度演变、汇率决定理论、美元汇率的走向与中国的CPI(全国居民消费指数)走向的惊人一致性及其内在机制、提出汇率决定的“价值统一说”,并预测了人民币汇率走向与中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关联。
1、汇率制度简介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国际“清偿力”及其“稳定”越来越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追求目标。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体系,即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层是国际汇率制度。
国际汇率制度自从188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以来经过了125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无数的创新、衰落和摸索,其间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以及现在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并且整个金融世界依然在绞尽脑汁、穷尽智慧,力图寻找更加稳定的并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经济要求的国际汇率制度。
1.1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进
1) 金本位制
是一种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国际金本位体系开始于1880年,与1936年随着英国、美国、法国等的放弃而彻底崩溃。国际金本位制要求各国遵守三条原则:
①货币自由兑换黄金,其含量保持稳定;
②黄金自由输出入,对外汇或黄金的买卖不加限制;
③货币发行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固定汇率的纸币制度(1944年~1973):第二次大战中的44个同盟国的代表于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怀特系美国财长助理)为基础并参照了凯恩斯计划(凯恩斯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所规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成为实际的国际货币。 l
该协定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靠国内经济政策、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依靠汇率变动。 l
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其原因是美元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一方面,美元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和储备的需要、保持美元的信用并且维持美元按照官价可兑换黄金;为了满足上述各国清偿力及储备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的形式提供美元,即美国必须保持国际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导致美元的贬值危机,从而不能按照官价兑换黄金,所以为了维持美元的信用及可兑换性,美国必须保持国际顺差。这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处境,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l
3) 牙买加体系
纸币制度下的浮动汇率制(1976年以后):1971年开始美元兑换危机不断加深,加上接踵而来的石油危机,使得建立稳定并可调整的汇兑平价体系的希望彻底破灭。1976年1月,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IMF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对国际金融体系做出新的规定,认可了1971年以来国际金融的重大变化,从此国际货币关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代。
1)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安排,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
②废除黄金官价,取消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IMF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
③增加IMF的份额,提高IMF的清偿能力,使SDRs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降低美元的国际储备作用。
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
4) 国际金融一体化
国际金融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5)欧洲货币一体化
经过长达45年的不懈努力,欧盟的其中12个成员国于2002年1月1日开始采用统一的货币(钞票和硬币)-欧元,实现了货币一体化。这十二个国家为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芬兰、葡萄牙和希腊。
1.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人民币是中国的官方货币,单位以元表示。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对外币的比价,又称人民币汇价, 是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体现。人民币汇价通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挂牌公布,分为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
我认为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性时期,即第一时期为1949年至1994年,第二时期为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汇率新政,第三时期为2005年7月21日以后。
第一时期(1949~1993年):人民币汇率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最终走出不确定的求索阶段,建立了拥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外汇体制。
第二时期(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自此中国的外汇体制开始步入市场化道路,确立了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最终目标。主要事件或特点:
(1) 汇率并轨,不再实行公布汇率和调剂汇率,而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起点浮动汇率为1美元=8.70元。
(2) 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了汇率形成机制。
(3) 1996年12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
第三时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宣布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从此,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升值2%,1美元=8.11元成为7月22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中间价。自此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2、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2.1 传统的汇率的决定理论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等,它们从汇率的决定基础、方向和机理等各个角度解释汇率的决定机制。它们各有长短,但是又相互补充。现简单阐述如下:
1)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萨拉蒙卡(Salamanca)学派,瑞典的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于1918年首次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并于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中奠定了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主要观点包括:
(1)货币的购买力:货币作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购买力,即购买商品和服
务的能力。人们需求货币,根本上是因为其具有购买力。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成反比,是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由两国货币 的购买力比决定,或者说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2)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被定义为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无霸指数”:一
个巨无霸面包价格在美国是2.49美元,在中国是10.5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 1$=4.22 CNY (10.5/2.49)。这是一个简单化的例子。
(3)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E)被定义为基期汇率(E0)与两国价格指数的乘积,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同时可以得到:汇率变化率= Ih - If,即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汇率变化走向和幅度。
2)国际借贷说
由英国经济学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统地解释了金本位制下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国际借贷说。国际借贷说的主要观点:
(1) 国际借贷指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构成国际借贷差额。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国际收支顺差称为国际借贷出超,出超数额为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净债权;国际收支逆差称为国际借贷入超,入超数额为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净债务。国际借贷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差量关系。戈森认为引发国际借贷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输入和输出、股票和债权的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收付、资本交易等。
(2) 戈森认为,汇率直接取决于外汇供求关系,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关键。一国国际借贷出超,国际市场上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升值;反之,一国国际借贷入超,国际市场上该国货币供大于求,该国货币贬值。
(3) 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是尚未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长期债权债务关系;后者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经常项目收支。戈森认为固定借贷对当期资本流动、外汇供求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只有流动借贷的改变才会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4) 戈森认为,其他因素如物价、黄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状况等也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决定汇率涨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国际借贷关系。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揭示了两个国家的利率水平的差异与两国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及预期的即期汇率的密切关系。利率平价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中首次提出,被称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后来经过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于20世纪50年代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提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或称为“交互原理”)。随后(20实际50~70年代)由于欧洲美元市场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兴起,使得国际金融格局和资本流动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并对汇率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主要包括: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等。
2.2 价值统一规律
1)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也称为对内价值,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物价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本币价值(间接标价法)即为汇率,这也被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
理论上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应该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体会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货币本身也会自然地追求对内与对外价值的一致。
1) 多种主客观因素会使得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偏离,包括:
(1) 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为一种商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发生波动,从而导致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甚至长期和大幅度的偏离。
(2)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从而使价值分离。
(3) 利率的提高会提升货币的对内价值,会产生价值分离。
(4) 在钉住及联系汇率时,被钉住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从而使钉住货币发生内外价值偏离。
(5) 其他各种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机及心理因素,等等。
2) 作者关于汇率决定的认识
作者认为,上述三种汇率决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对当时的汇率机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于经济、金融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原有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边界条件需要重新界定,从而出现了新的理论。尤其是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化、金融一体化浪潮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浮动汇率体系变得更加复杂,瞬间万变。
绝对购买力反映了汇率的决定基础,是汇率的理论上的基础,抛开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购买力应该是两种货币交换的基础。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产品和价格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很难绝对地确定两种货币的汇率比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了汇率的变化趋势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或者说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可以动态地反映汇率的走向,但是基期汇率水平的确定是个问题。物价水平主要决定于供求关系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供不应求时,物价上升;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物价就会上涨。
国际借贷说从货币的国际支付的功能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走向。外汇的一个根本的用途就是支付手段,即用以购买外国的产品、服务和资产(如房地产、债券等)。在过去的封闭经济时代,没有国际借贷的问题,因为人们自给自足,无需购买外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复杂的汇率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国际借贷所揭示的国际收支对于汇率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确实当今各国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收支平衡,而且有时候资本项下的剧烈的短暂的失衡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如1997年的泰国等国的金融危机,香港1998年的金融保卫战等。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往往影响其国际收支条件。出口竞争力强、吸引外资能力强,就会改善国际收支,出现出超;反之出现入超。
利率平价理论反映了利率这个重要的金融指标对于汇率的影响。各国货币之间利率的差异引起套利行为,从而出现远期升贴水和汇率浮动。同时利率的变动也受资本流动的影响,比如在出超时,本币汇率上升,外汇大量流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使得市场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必然使得套利资金减少流入,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
3) 价值统一规律
虽然影响汇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心理因素、一国与汇率直接相关的政策(汇率非自由浮动国家的汇率决策如升值或贬值决定)、政治因素以及其他非人为因素等。但是所有的因素最终将影响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关系和比率。我认为汇率是一个各种因素作用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结果,而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最终总是趋于一致和平衡。但是汇率的动态波动并非毫无方向、毫无规律的,而是追随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那就是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统一,如同一价定律,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自然地趋向统一,就如同自由落体在没有阻力干扰时自由地落向地面一样,而阻力(如风向、空气浮力等)只是改变落体下落的速度、方向及路径,但是那并未改变自由落体的自然规律。作者称此为“价值统一说”或“价值统一规律”。
尽管两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诸多因素并且很难量化,但我认为决定汇率及其运行方向的根本因素主要为两方面:
第一、 购买力平价定律。即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率是汇率决定的基础。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因素、一国的经济实力(如一国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产品会使得其货币购买力相对提高)、资源充裕度、生产力水平,等等。
第二、两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如上述的国际借贷说、利率平价理论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两种
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非特定地理区域的)的供求关系而影响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这有点类似普通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外汇市场。只不过引起两种货币供求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包括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融资、国际转移支付等)、利率差导致的套利行为、金融投机行为等等。
4) 价值统一说的传导机制
由于货币追求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统一,当任何经济因素使得对内和对外价值偏离时,货币就会通过升值、贬值或其他行为是的内外价值趋向一致。比如在钉住汇率制情况下,外币的不断贬值使得对外价值下降,本币也会对内贬值,结果表现为通货膨胀;反之当外币升值时,可能会导致本币对内升值,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理论上而言,当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达到一致和平衡时,该国的通货膨胀应该为零-即不发生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5) 价值统一说的几个例证
l 在本币与外币采取钉住或者准钉住(可浮动范围很小)情况下,当外币发生大幅度贬值时或者出现比较大的通货膨胀时,本币为了追求内外价值统一,本币也会出现贬值即发生通货膨胀。2003年和2004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连续贬值(见图2.1和2.2),而中国汇率与美元钉住挂钩,结果使得人民币由过去一年多的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
l 一价定律:简而言之,就是同种商品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据此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地的价格差不能超过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引发商品套利行为。
l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币坚持高位而没有跟随其它亚洲货币进行贬值,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使得人民币对外价值高于对内价值,结果导致了此后的低通胀和通货紧缩(2001~2002年)。
l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2005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年初预期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今年中期开始的强势美元造成的。美元贬值,中国通胀;美元升值,中国则通缩。(见图2.1、2.2和2.3)
(来源:国家统计局)
3、美元汇率走向与中国的CPI
作者通过对中国2001~2005年11月的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列出表格制图发现: 中国的CPI与美元汇率的走向惊人的一致,似乎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此,作者采用了美元兑欧元的汇率来作为分析,因为欧元是世界上除美元以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
图4.1: 中国2001年~2005年11月份的CPI数据及走向。
图4.2:欧元兑美元汇率(2001~2005年)的汇率数据及走向。
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1) CPI与美元/欧元汇率走向非常一致。
2) 美元兑欧元汇率于2004年1季度跌至新低谷(欧元兑美元达到1.2~1.3之间),同期中国的CPI创新高(超过103)。
3) 2004年的3季度和4季度美元兑欧元创新低谷(欧元兑美元达到1.2~1.4之间),同期中国的CPI一路超过1.05,创造过去5年的最高点。
4) 2005年2季度以来,美元兑欧元一路走强攀升(欧元兑美元从大约1.35跌至大约1.17),同期中国的CPI一路走低,徘徊在101和102左右。
另外,中国从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的16个月的期间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其间只有01年10月CPI为100.2和02年2月CPI为100,其余月份CPI均为100以下)。但是中国从2003年1月起走出通货紧缩通道,从此逐步步入通货膨胀通道。此时(2003年1月)欧元兑美元大约在1.02~1.03左右,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根据价值统一论,此时人民币不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也就是人民币对内与对外价值基本一致。粗略言之,当欧元兑美元处于1左右的时候,美元兑人民币处在8.3的时候,人民币的内外价值统一。如果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对内将跟着对内贬值,中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如果美元出现升值,则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事实上,美元兑欧元自从2002年1月份后持续贬值,直到2005年的一季度达到最低谷(欧元兑美元在1.35左右),此后开始反弹,但是目前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欧元兑美元在1.18左右)。
目前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水平在8.07左右,人民币相对2005年7月21日前的水平升值了大约2.6%。
根据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师高士登(Morris Goldstein)于2004年5月在大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外汇体制研讨会上提出的“调整中国的汇率政策”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文章中提出,根据各种平衡模式计算,人民币被低估程度为15%~25%之间。其实我认为,在评估人民币被低估水平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个三角关系:美元、欧元及人民币。当美元相对于欧元和日元不断贬值的时候,人民币相对美元的高估程度也会是动态的,当然关键是如何确立中间水平-即美元兑欧元处在何种水平的时候,人民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趋于一致,或者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接近于零。事实上从2002年初到2005年1季度期间,美元相对欧元贬值了大约40%,这大大提高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作者谨做如下观察与推测:
l 当欧元兑美元处于1.0水平左右时,美元兑人民币为8.3(钉住),此时中国处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临界点,根据上述“价值统一说”,此时人民币对内对外价值相等。
l 整个2004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处于1.2~1.35之间,相对于2003年1月的1.0的水平美元贬值为17%~26%。由于2004年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维持不变,也意味着人民币也无条件地随着美元贬值相同的幅度。所以如果在2004年以后美国抱怨人民币被低估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且相对于2003年初,美元2004年以来的贬值幅度确实接近于上述高士登所证明的15%~25%的水平。
l 2005年以来,随着美元利息上升以及经济的走强,美元相对于欧元及日元反弹,欧元兑美元最近水平处于1.18左右,也就是说自2005年初以来美元对欧元已经升值约14%(这也无形中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期中国的CPI也从2005年2月的3.9%下滑到9、10、11月份的0.9%、1.2%和1.3%的水平。作者认为根据价值统一说规律,人民币随着美元的升值,对内价值提高,对内进行升值,CPI幅度逐渐减小。
l 随着人民币相对美元的逐渐升值(目前已经升值约2.6%),以及美元对欧元的逐渐反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逐渐减小。人民币将之间提升对外价值,对内贬值压力减小,通胀压力缓解。如果美元持续走强,欧元兑美元达到1.0甚至更低水平,由于人民币已经升值并且逐步上升,则可能导致人民币对外价值高于对内价值之虑,从而引起人民币对内价值提升即对内升值并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元兑欧元持续走低并维持较低水平,人民币需要逐渐升值缓解通胀压力。从目前的CPI水平(101.3)而言,如果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与美元走强同时持续发生,则中国会有发生通货紧缩之虑。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将在未来时间内逐步稳定升值-这是政府和商界的共识,但是作者在此提醒:人民币逐步稳定升值的同时必须观察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走势,如果出现美元对欧元大幅升值,则人民币的升值策略必须慎重,应该本着综合平衡、权衡利弊的精神适当取舍,选择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述假设或推测是给予过去的实际经济金融数据,而当时的经济数据与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相关,并且作者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巧合的存在。况且经济问题本身是个无法百分之百定量的问题,存在着无数的变量以和不确定性,所以关于未来的经济走势,作者只是谨做推测,不敢妄加预言。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Adjus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Morris Goldstein (高士登),(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雅虎财经网站
4、中国统计局网站
㈥ 求有关世界汇率走势的书籍and人民币汇率走势书籍 谢谢!!
人民币新的升值压力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7-10 下午 11:27:30
人民币汇率是否升值,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社会和外汇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最近一周,由于美国政府的态度转变和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发表了最新看法,这一问题被再次推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聚光灯下。
美国政府
加入"人民币重估派"
人民币升值说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竭力敦促中国对人民币汇率重新估值。由于受中国出口产品冲击,一些东南亚国家近两年来也公开加入了这一阵营。
近来,美元兑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而人民币由于与美元挂钩,致使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开始呼吁中国对人民币重新估值,其中,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的呼声最大。他们指出,中国通过人为地将人民币维持在弱势水平上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日益加大,并引起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缩,日本首当其冲。因此,任何旨在有秩序、有效地刺激世界经济增长并扭转全球通缩的政策都必须包括人民币汇率调整这一环节,正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七国集团曾经根据《Plaza协定》对日元实施了类似的干预政策。
在这个敏感问题上,美国政府过去在多数时候都小心地保持着沉默。然而,此次却突然加入了"人民币重估派"阵营。本周一,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公开表示,明白中国政府有意迈向市场主导的弹性汇率制度,希望中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此言一出,引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是否将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各种猜想和讨论,亦被国际外汇市场理解为美国政府支持人民币汇率变动,从而产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这一变化,使得本周国际外汇市场继续炒卖人民币升值,刺激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合约折让进一步扩大。贴水扩大到1950-1750的创纪录水平,更一度达1900点。不可交割远期贴水实际上代表了市场对于未来12个月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可能性的估算。本周的贴水,相当于一年后每美元兑8.09元人民币,创下历史高位。
"这是迄今为止来自布什政府高层官员最明确的表态,表明美国已加入西方七国工业集团的行列,呼吁中国对人民币进行重新评估。此举表明,包括美国在内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正在进一步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放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6月18日出版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说。
高盛呼吁人民币自由浮动
上周四,高盛公司发表题为《中国需要货币制度改革》的报告更加大了有关中国政府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猜想的空间。报告说,"对中国来说,更明智也更可行的一个选择是'制度改革'--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中国将认识到,这样做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使这将意味着必须在一开始接受汇率升值。"
6月18日晚,该报告的作者--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自香港飞抵北京。19日中午,胡祖六约见记者,言谈多涉及其刚刚完成的这份报告。
胡祖六对记者表示,"人民币重估派"和"人民币汇率不变派"两种观点都存在缺陷。认为人民币需要重新估值的人误解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强劲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认为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者则忽视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权及资本账户渐进自由化之间的内在矛盾。
胡祖六分析说,中国出口表现强劲的原因应该归结为实施长达十余年之久的贸易改革、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及跨国公司加工组装业务的大举进入。但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不同,美元现在兑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自美元从2002年2月的汇率峰值一路走软以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已贬值11%,中国的出口弹性系数为0.2%。在贸易加权基础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贬值1%,中国的出口即增长0.2,因此,汇率的变化给中国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廉价商品大举涌入世界市场拉低了国际商品价格,减少了边际利润率,但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中国是全球通缩的始作俑者。外界对中国自身通缩现象的担心也有夸大之嫌,且这种担心不应成为长期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理由。但如果中国为避免出现通缩而长期实行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则是"更严重的错误"。
"无论如何,人民币并非解决当前全球经济问题的关键",胡祖六说。
然而,胡认为,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2002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740亿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300亿美元,这一增长事实就足以表明人民币实际上被低估了。不过,无论用何种汇率均衡模型计算,人民币的低估幅度也只有15%左右。不过,尽管被严重低估言过其实,但中国官方所言人民币的汇率水平"非常合适"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人民币重估派"和"人民币汇率不变派"实际上都是在呼吁延续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这两种方式对解决当前世界经济无济于事,而且极可能会在中长期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但从另一方面看,假如中国完全维持现状不变,那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同时无法满足国际社会的要求。
"中国和世界必须要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人民币应当重估与否,而是这个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胡说,"中国应当享有货币政策高度自主权,要有独立制定国内利率水平的能力,同时,必须也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为促进结构改革并保持金融稳定,中国应当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适度的弹性应对来自贸易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双重压力。"
胡祖六强调说,只有实行一种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基础的灵活的汇率制度才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官员学者看法不一
在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问题上,经济学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肯龙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两个代表性人物。
今年3月,蒙代尔在北京多次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明智之举。他再三强调,一个对外汇兑换实施控制的国家永远不必将其货币升值。政府应该做的是放松他们的控制,逐步朝着货币自由兑换的方向发展。"将人民币升值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它将加剧而不是防御中国经济的通缩,中国政府应当汲取日本的教训"。
麦肯龙则指出,对人民币重新估值的建议是错误的。他警告说,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中国就会步日本之后尘陷入通缩的泥潭。
19日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博士。
"坦率地讲,此前我们也曾经在各种内部场合就汇率制度改革问题提出过种种建议,比如说,适当放松汇率的浮动范围,变单一盯住美元为一揽子汇率制度,还有就是适当减少出口",魏加宁说,"我个人原先曾经估计,如果没有SARS的冲击,按照此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很可能在不远的某个时候(比如说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就应当有所改善"。
但是针对目前的变化,魏加宁博士向记者表达了以下看法:
首先,按照国外的一些观点,认为人民币应当升值50%,而我则认为,其中至少有一半幅度以上应当是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被严重高估的一种价值回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亚洲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候,中国政府冒着极大的风险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提高竞争力来克服眼前的困难。当时,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而且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不应忘记的是,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还只是一个刚刚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为此,我们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尽责任做着超国力的事情。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条件下,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时形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才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所谓"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后来,中国经济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从汇率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价值回归的成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应当升值的部分。
其次,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确应当有所改变,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回到1994年确立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上来,但绝不是现在。绝对不应当是在中国人民正在饱尝SARS之苦,中国经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的时候。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未免有些不合时宜。
再次,亚洲金融危机和"SARS危机"的性质不同。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冲击来自境外,但本质却属于经济性质。而"SARS危机"不仅发生在国内,而且从长期看有公共卫生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但从短期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基本却是外生的,因此在对策上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这种时候,不能再给企业雪上加霜,更不能给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魏加宁说,"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我本人无意将经济问题、学术问题泛政治化。但谁都清楚,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纯学术问题,至少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实践上,日本经济从'广场协议'到'泡沫经济',再到90年代的经济停滞和金融危机,前车之鉴没有多远,我想,中国政府不会不从中汲取教训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恐怕还尚需时日。即使是小幅度放开浮动范围和改变汇率生成机制也绝对不应当是现在这个不确定性还很强的时候。"
至于何时中国会改进现在的汇率制度,魏加宁认为,要视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看SARS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如何。
6月19日下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获悉,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官方口径是"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此外并无最新说法。
㈦ 求关于货币、利率、汇率的学者书籍 书籍
《利率风险管理》《宏观经济学》》《投资银行》《证券投资》《期货交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小说方面《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