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

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

发布时间:2022-06-08 14:26:22

汇率选择理论分析中国目前应选择怎么样的汇率制度

那么,一国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同于国际汇率体系的选择。相对国际经济体系而言最优的汇率制度,并不总是适合某国某个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即并不一定是最优的。但是要确定一国较合适的汇率制度,不得不考虑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包括国际货币体系所处的发展阶段、国际汇率制度、调节机制、资本流动甚至不同的政治体制等因素。同时,如前所述,既然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固定、浮动汇率制度都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冲击,那么在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中,具体如何选择,或者说,应注意些什么? (一)寻找最优货币区实际上,只要允许国际间的交易,则两个市场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互作用,即不论采取何种汇率制度,经济周期的相互传递不可避免,只是传递的方式不同而已。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各经济体的特征(以不同的弹性表现,大国与小国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只是在选择与外部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而已。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在《资本流动和国家相对大小》一文中,在一个世界的模型分析中,证实了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和世界的影响。证明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没有完全丧失,而是传递到了国外;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并没有丧失,而是传递到了世界其他地区。 (二)大国、小国与发达、发展中国家的不同选择一国的经济特征,首先是大国与小国的区别。汇率作为国家之间的货币比率,当一个国家没有对外经济联系时,汇率就没有意义,这时任何汇率制度都没有区别。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必然是基于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基础之上的。同样,这个时候所谓的大国、小国,也与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在闭关锁国(或严格控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的情况下,即使是像中国一样的大国,在这里也不能认为是一个大国。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经济的波动对世界无足轻重,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中国来说也是微不足道。因此,这里的大国、小国,既与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的多样性有关,也与一国对外开放程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关。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于大国和小国,具有不同的意义。以上的讨论都以小国为基础,即本国的宏观政策、经济行为不会对世界经济、货币环境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对于像美国、欧盟,甚至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其一举一动都将对世界经济带来影响。类似于完全竞争的模型已不能提供足够的分析线索,这些大国对汇率制度的选择结果,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与世界之间的互动。(三)资本账户管制是对汇率制度的一种补充以上分析,原则上是建立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实际经济生活中,一国可以通过资本账户管理这种“计划经济”手段,来调节两个国家货币、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并从数量管理上作为汇率这一价格机制的一种补充。或者说,资本账户管制规定了两国在哪些金融市场将相互融合,哪些市场将相互分割(或不完全分割),从而规定了汇率波动所反映的市场范围。资本账户的管制状况,是一国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影响着最优货币区的选择。 (四)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谁主沉浮历史上,单个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影响汇率制度的最终表现,不仅仅是汇率制度本身的差别,它还与政治环境、国际资本流动有关,与国内的经济表现、宏观调控目标、监管措施甚至金融微观结构有关。说到底,汇率制度是从属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其作用发挥的优劣结果也是整个货币体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单纯从一国汇率制度判断其最后结果的优劣,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本身,相当程度上只是国际政治环境、资本流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演进和国家间竞争的一个反映。由于存在网络效应,在汇率制度具体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历史的偶然性,但需要解决的矛盾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五)中间汇率制度是对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的扬弃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汇率,除了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外,还存在大量介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间的各种中间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本质上是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一种组合,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所钉住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下则允许本国采取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巴里·艾肯格林(1994)、奥伯斯费尔德和罗格夫 (1995)等依据资本高度流动使得汇率承诺变得日益脆弱分析,提出了“两极论”或“中间空洞论”汇率制度假说。“两极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要么是固定汇率,要么是浮动汇率,没有中间汇率可以选择。如奥伯斯费尔德和罗格夫认为,“形成和保持信誉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像欧洲货币体系(EMS)那样的宽幅汇率目标区也面临投机攻击,因而浮动汇率与共同货币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不再是合意的。” (六)不能忽视汇率制度转换过程本身的重要性最后想指出的是,汇率制度选择是否合理,有否风险,不仅仅是被选的汇率制度本身,还涉及到从被选前的汇率制度向被选汇率制度这一转换过程本身。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汇率制度频繁变动(见表4-9)。1975~1999年各国汇率制度变动次数合计高达310次之多。其中,退出次数最多的就是单一货币钉住制度,而同时转换到这一制度的为39次;进入合计次数最多的就是任意干预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达107次,而同时转换出这一制度的为82次。从每种汇率制度实际采用的时间看,严格钉住制度的久期最长,均值为14.9年,中值为23年;单一货币钉住和货币篮子钉住的久期次之,均值为9~10年,中值为6~8年;浮动汇率制度的久期最短,均值为4~6年,中值为2~4年。这表明,一是汇率制度转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会一劳永逸。当决定汇率制度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汇率制度必然重新面临选择。即汇率制度的选择不是一个静态问题,而是一个动态转换过程,具有历史阶段性。起码这一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国际汇率体系历史性特征,即使因美国2008年引致了全球危机,但全球都在探索国际体系重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这一历史性特征仍不会消失。二是一国汇率制度往往不是一次性转换到位,而是需要多次的反复和转轨。

② 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它就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因为这种国家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国际贸易带来不便;同时,小国经济内部价格调整的成本较低。相反,如果一国是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同时,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较高,并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
2.特定的政策目的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固定汇率有利于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在政府面临着高通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例如,本国高通胀使本国货币不断贬值,本国货币贬值通过成本机制、收入工资机制等因素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本国的通货膨胀。而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政策的可信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又如,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而往往选择浮动汇率政策,因为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赋予了一国抵御通货膨胀于国门之外、同时选择适合本国的通胀率的权利。可见,政策意图在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再例如,出口导向型与进口替代型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相互间经济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的各个同家,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汇率市场干预的实力因各种条件限制而不是非常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
以上是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结论在理论界也是存在诸多争议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的介绍只是初步的。

③ 汇率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关系

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深,进出口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者,汇率变动对该国经济进程影响就较大:反之,则较小。一国商品生产是否多样性。汇率变动对生产单一商品的国家的经济影响较大;对商品生产多样化的国家影响较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程度。联系密切的国家影响就较大,对较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的国家影响就较少。通货的兑换性。一国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在国际支付中使用较多者,影响就较大;否则影响较小。

④ 当今世界上研究汇率变化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当今世界上研究汇率变化的经典理论主要有三个:英国学者葛逊的国际借贷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利率平价说。其中以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对市场的影响最大。值得广大从事个人实盘外汇买卖客户注意的是,以上的学说都有许多前提和假设,理论色彩较重。

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国际借贷说认为只有流动接待相等时,外汇供给也相等,外汇汇率保持稳定;当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当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上升。

葛逊的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了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为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购买力平价说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的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凯恩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⑤ 国与国之间的钱的汇率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定制。

金本位是指已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我们知道黄金做为全球通用的一种“货币”有独特的避险和储藏功能。在黄金为本位的制度下,流通中的金币价值和黄金相同纸币可以购买兑换黄金,金币和黄金可以输出入国境。

而在这种制度下,各国制定了本国金币的纯度,因为黄金的价值的区别的就是在于金体本身的纯度。所以各个国家就对本国黄金的纯度制定不一样的情况下,产生外汇汇率。比如说,一个国家的黄金铸金币的纯度是1.5克,而另一个国家铸金币的黄金是1克。那么交换就产生了差价进而产生汇率。

(5)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扩展阅读

1、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

3、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

4、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

5、 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

⑥ 试述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一般原理

金币本位制下,各国均规定了本国金币的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两国间的货币比价要用各自的含金量来折算,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在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不会漫无边际,其波动幅度受到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s)的限制。这是因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结算可以有两种选择:黄金直接结算和汇票结算。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当汇率对一国不利时,它就不用汇票结算,而是改用运输黄金的办法来结算,从而改变了外汇的供求关系。所谓的黄金输送点是指两国间的铸币平价加减两国间的运金费用。其中,铸币平价加上运金费用为黄金输出点,是汇率波动的上限;铸币平价减去运金费用为黄金输入点。

⑦ 浮动汇率制度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易变性的各种解释都把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因而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因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此根据定义,它是一种资产价格,汇率行为同其他资产价格(股票和债券价格)行为是一致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对汇率易变性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是“扩大效应理论”,即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易变发现看成是一种扩大效应,是汇率决定的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解释。根据这一理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因而汇率是由货币存量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由于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价格水平和名义利率水平的函数,因此,汇率由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决定。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现在的汇率是所有将来预期货币供给、收入水平、利率水平、价格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贴现值”的和。如果经济当事人预期将来的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发生变化,。
其二是“超调效应理论”。超调一般指对于一个给定的扰乱,一个变量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它的长期反应,随后会发生相反的调整过程。产生超调的机制是由于单调性变化而产生的振荡效应,产生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存量的持续变化需要流量的暂时变化。超调是资产价格的一般特征,但它在外汇市场上引起了超调的注意。卡塞尔在20年代就注意到了外汇市场上的超调现象,但他没有系统地分析这一现象。第一系统的汇率超调模型由多恩布施于1976年提出,对汇率超调现象的证明基本上是借用了化学中的拉查理瑞定理。汇率超调理论借用了该定理,认为汇率超调实际上是一种补偿行为,超调模型都假定一些名义变量在短期内是固定的(或者是粘住的),例如,麦金农假定外汇市场缺乏足够的投机资金,弗兰克认为新的信息对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具有不同的效应,布朗森认为资产所有者面对外部扰乱不能迅速恢复其资产组合余额。在多恩布施的超调模型中,假定短期内价格是黏性的,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因此,资产市场能迅速调整,而商品市场调整却相对缓慢,经济体系的调整过程在短期内是通过资产价格,即利率和汇率进行的。假定货币供给量增加,在黏性价格条件下,会立即引起实质余额上升,国内利率下降,而国内利率下降导致资本流出,货币贬值。由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总是成立,因而国内利率下降会产生将来货币升值的预期。对于给定将来升值的预期,货币贬值的幅度必须超过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长期均衡值,因此,在短期内,汇率超过了它的长期均衡值,但是,随着利率下降和货币贬值,商品市场会出现超额需求,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从而削减国内货币余额,使国内利率上升,资本流入,货币升值,经济体系逐步达到长期均衡水平。因此,从一般意义上看,汇率超调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外部扰乱,汇率在短期内的反应超过了它的长期均衡值,随后会发生相反的调整过程,汇率最终回到长期均衡值。所以,根据超调理论,汇率易变性是汇率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一种短期行为。
其三是“投机泡沫理论”。根据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即使没有货币供给和收入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的变动,只要预期发生变化,汇率也会发生变化。汇率一旦脱离基本因素而变动,预期能自我强化,形成投机泡沫。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泡沫是不能由基本因素解释的汇率上升,投机泡沫主要依赖于一些市场心理因素。投机泡沫是一种理性泡沫,如果投机者是完全知道由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市场均衡汇率,即使现在的汇率高于均衡汇率,只要将来的汇率上升能补偿投机者承受的风险。投机者购买也是理性的,因为他知道价格在某一天会回复到均衡水平。如果所有的投机者都这样预期,那么,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泡沫存在的概率。一旦形成泡沫,汇率上升会越来越快,因为汇率必须上升更快以补偿投机者所承担的风险。投机泡沫的存在说明,汇率有可能完全脱离基本经济因素而产生自我强化运动。
其四是“货币替代理论”。货币替代理论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当事人出于交易动机、投机动机和预防动机,都会持有国外货币。产生货币替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和经营,他们有强烈的动机使他们的现金余额构成多样化,以方便他们在不同国家的经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投机者通过买卖货币获得利润,他们也要持有国外货币,以便得到流动性更高的国外资金,很容易同其他货币交换。另外,中央银行也持有用国外货币表示的国际储备,用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和宏观经济。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当事人有动机持有一篮子货币,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各种货币在货币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重随每一种货币的风险和收益的变动而变动,随着各国外汇管制的放松,货币替代已成为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存在货币和国外货币之间替代,这样就加重了货币贬值和升值的压力。货币替代弹性越高,汇率越不稳定,因为在高货币替代弹性的情况下,较小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会导致汇率的巨大变动,因此,货币替代会加重汇率波动的幅度,使汇率更加易变。
其五是“新闻”理论。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认为,在外汇市场上,新的信息能引起预期的变化,预期的变化能很快在汇率中得到反映,因此,新的信息对汇率变动有决定性作用,这些新的信息就是“新闻”,即不可预料的事件。常见的影响汇率变动的“新闻”包括经济统计数字的发表、政治事件、新的国际货币安排、谣言等等。由于“新闻”是不可预料到的事件,因此,与“新闻”相联系的汇率变动是不可预料到的,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不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好”还是 “坏”,而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比预期的是“更好”还是“更坏”,预期到的信息已包含在现在的市场汇率之中,汇率只对未预期到的信息作出反应。比如,当政府公布货币供给贸易差额等统计数字后,市场汇率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些统计数字与人们事先预期之间的差额,这种“新闻”都会影响
汇率的变化。汇率决定的“新闻”理论反映了汇率的本质特点,汇率是一种资产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决定的,具有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资产市场上,现在的资产所反映了对将来事件的预期,它对新的信息能很快作出反应,因而易变性是资产价格的内在特点。 其六是“非理性预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从外汇市场交易的实际情况看,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外汇市场上各种不同的预期,根据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外汇市场交易的统计,全世界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4300亿美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同时显示,只有4.9%的交易是在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4.4%的交易是在非银行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进口商和出口商所占的比重很低。因此,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是银行之间的交易,而且交易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市场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预期,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交易量,所以外汇市场上的预期并非都是理性的。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预期是由不同的预测方法引起的。在外汇交易中,普遍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所谓基础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推测汇率运动的趋势,这些基本因素包括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各种以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为基础所进行的预测都是基础分析。基础分析根据给定的汇率模型计算出汇率的均衡值,当市场汇率偏离均衡汇率时,基础分析者预期汇率最终会回到均衡汇率水平,这是汇率稳定的一个来源。技术分析又称图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过去的汇率变动来推测将来的汇率运动趋势。图表分析者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移动平均分析、动量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市场指标(汇率指数、交易量或者某一特定的汇率变动率)从一个低点上升到一定比例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上升,当市场指标从一个高点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交易者预期汇率会继续下跌。图表分析者的预期被称为“赶浪头效应”,这是汇率不稳定的一个来源,由于技术分析所使用的信息仅仅是过去的汇率变动,而理性预期要求当事人利用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所以以技术分析所有相关的信息来预测将来的汇率变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的易变性会加深理解,我们知道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的大幅波动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会造成较大的冲击,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中国汇率制度目前尚不具备自由浮动的条件。目前全球经济并不平衡,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会有较多的调整,同时,国际资本流动性较强,中国经济体制还不能承受急剧的非秩序化调整。从理念上来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在宏观上要有管理,因此,汇率制度也应当是有管理的浮动机制。

⑧ 如何选择汇率制度

Fischer(2001)将以上的汇率安排归纳为三组:“硬”的钉住制(包括1和2,共有47个成员),中间汇率制度(包括3—6,有59个成员),和浮动汇率制度(包括7和8,有78个成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到2001年3月底,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这其中大多是发展中经济,实行的是中间汇率制度。Fischer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硬”的钉住制和浮动汇率制在比例上超过“软”钉住制,中间汇率制度正在逐步消失(见图1,在1991年实行硬钉住制的国家有25个,占16%,而到1999年则上升到45个国家,占24%;同样,在1991年,实行中间汇率制的国家有98个,比例为62%,而到1999年数目下降到63个国家,比例为34%;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数量在1991年为36个,比例为23%,到1999年的数量则为77国,占42%)。他预期“两极论”将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而在硬钉住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选择则根据经济体的特征,特别是他们的通货膨胀历史而定。硬的钉住制对于有长期的货币不稳定历史的经济体或者对在资本与经常帐户交易几乎与其它经济体实现了一体化的经济体适用。Summers(2000)的研究也发现最近的货币危机的根源不是财政赤字和经常帐户危机,而是银行和金融部门严重的脆弱性和短期资本的流入。他指出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他认为选择正确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这样的中间汇率向两极汇率制度(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如果必要的话可通过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但也有人反对以上的“两极论”观点,因为两极论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分类标准来进行研究的,但是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分类方法,可能只简单的反映了成员国汇报的法定汇率制度。然而,基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实际运行的事实上的汇率制度可能更准确。一些经济学家就是根据事实上的汇率制度研究来反对“两极论”的。Levy-Yeyati和Sturzenegger(2000,2001)根据汇率波动率(以一年中名义汇率平均每月的绝对变动百分比计算)、汇率变动的标准差(以汇率每月变动率的标准差计算)、以及外汇储备的波动率(以国际储备相对前一月的货币基础的每月平均变动率计算)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将经济中的汇率制度分为四类:浮动汇率制、中间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和其他汇率制。这一分类方法又称为LYS分类方法。按照他们的分析,归为“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体的数量仍然超过所有经济体的四分之一。Masson(2001)还指出中间汇率制度还将继续构成实际汇率制度一个可观的部分。另外,Frankel(1999)也强调,两极汇率并不是对所有国家普遍适用的,它只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些国家适用。

⑨ 我国的汇率政策

一、我国汇率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2、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3、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中国汇率制度的调控:

1、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2、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3、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⑩ 请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与改革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本次汇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其他中间类型的汇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成为本次汇率改革选取的目标。汇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应该是浮动汇率制度。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1999),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可分为8类(见表1)。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第三类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后实行的汇率制度同时兼顾了第三类和第七类的特点。


一、 对现行汇率制度的认识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较之于原先的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二是选取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方式取代原来单一盯住美元的调整方式;三是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原来的固化的汇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管理浮动制度的优点,又摈弃了两种汇率制度的缺点,从理论上讲是人民币走向区域货币道路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如理论设想那样完美,还有待检验。

1. 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方式优于单一盯住方式。
(1)从贸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国虽然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但也仅占1/6,比日本和欧盟都略低一些,中国和亚洲的贸易则占57%。因此,应该参照所有主要贸易国的一篮子货币,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参照一篮子货币,会鼓励人们减少用美元结算,长期而言有助于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国际贸易的结算单位与货币。
(2)从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中国应选择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货币作为人民币汇率参照的对象。单一的盯住美元,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和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差别,单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冲击。近年来,我国和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总贸易额的比重几乎相当,欧盟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也不逊于美国。因此,以一篮子货币为参照对象更适应我国的对外经贸往来。
(3)从满足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看,人民币汇率政策出口竞争力的目标是:稳定出口国际竞争力与进口成本。参照一篮子货币制度的突出优点是稳定人民币的名义贸易加权汇率(如果权数按照贸易比重在各货币之间分配)。如果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差异,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也保障了真实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原先的固定汇率制度。
(1)从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汇率制度的某些优点,又能使汇率保持一定的弹性。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方面,汇率随着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调整,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对汇率进行较多的干预和管理,从而能够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避免本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2)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优势:①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刺激或紧缩经济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质疑和实践效果的挑战,但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微调而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而恰当的利用货币政策对我国这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调整国际收支的灵活性。这种价格的调整可以减轻国际不利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③阻止投机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的货币投机冲击对资本开放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这一教训对我国在未来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过程中相当重要。

3. 现行汇率制度并非完美无缺的。
(1)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意味着人民币将逐步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由于我们参照的货币实行的均是浮动汇率制度,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名义汇率变动频率与幅度都增加,这会给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汇率风险。
(2)对于人民币汇率三项政策目标金融安全、出口竞争力和内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项都难以完全顾及。而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发育还不完善等现实,又要求目前的汇率政策必须有所侧重。
(3)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由于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浮动,汇率变化的幅度被限制,汇率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因而难以有效调节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还有可能引发操纵汇率之嫌,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照一篮子货币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币具有区域货币功能后就应该再次调整。
二、 对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认识

在本次汇率改革前,理论界很多学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类的货币制度特征的汇率目标区制度作为改革的选择目标。从实践看,这种方案没有得到认可。原因在于:

1. 从理论上看。首先提出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弗来明认为一国也许会希望将其货币的汇率限定在或接近于某一“目标区”内,如果实际汇率的波动超出了这个目标区,该国就应调整政策使汇率向目标区内移动。后来,克鲁格曼进一步将汇率目标区模式化,提出了汇率目标区模型,威廉姆森进一步发挥了汇率目标区理论,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什和帕克将这一思想近年来的发展称之为BBC规则。为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货币当局要设立一个基础均衡汇率以便同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的长期趋势相适应,并且围绕这一可调整的均衡汇率设定较宽波幅,达到一方面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一方面使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灵活性之目的。但基础均衡汇率计算很困难,而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将在根本上受到动摇。此外,汇率目标区体系应包括哪些货币,其宽度和调整频率应根据什么标准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也不好解决,或确立起来具有很大随机性。

2. 从我国实际看。汇率目标区制度在我国实行有三大难题。(1)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中心汇率难以确定。(2)资本流动性和投机冲击难以抵挡。(3)我国不满足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三个前提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不同国家的目标值一致;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值必须与国内宏观经济均衡相协调;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3. 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崩溃的全球性的汇率目标区—布林顿森林体系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性汇率目标区—欧洲货币体系下的欧洲汇率机制是最著名的实践。从实践的效果看,布林顿森林体系无以为继,最终崩溃。欧洲汇率机制运行中也是困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组成汇率目标区,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与调节机制是无法与欧洲汇率机制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类似于汇率目标区制度的中间汇率制度在中国是难以实行的,它既不会成为当今的选择,也不会成为汇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选择。

三、 对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认识

1.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制度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均衡汇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因而不会出现外汇的超额供给有超额需求的问题,外汇资金的利用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理,从而更有效率。二是由于汇率决定于市场的供求,资本的流出入只会引起汇率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政策有了较大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汇率水平的升降能够自动的调节国际收支使之达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减少了中央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三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呈连续、轻微的态势,投机者的获利空间狭小,使投机行为相对减弱。

2.我国还缺乏将单独浮动制度理论上的优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优点的实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预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就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资本的流动性将随之增强,其结果对我国的货币供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如果贸然采取一步到位的汇改策略,走上浮动汇率的道路,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3. 单独浮动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问题就是存在着汇率的过度波动或汇率的易变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并且使经济中面临的汇率风险增强。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度之所以出现不稳定。主要是因为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由于人们对货币供给、实际收入的预期决定着当前的汇率,如果人们的预期是不稳定的,汇率就会表现出易变性,且汇率波动的幅度会大大超过货币供给和实际收入的波动幅度。依据该理论,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稳定的,汇率就应当是稳定的;而事实上则是,在大多数预期稳定或预期较大稳定的情况下,汇率仍然是易变的。因此,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对外汇市场调控能力较强的国家,或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较深,需要充分利用汇率机制调节作用的国家,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汇率制度。

阅读全文

与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期货中盈亏平衡点 浏览:27
中美汇率影响因素 浏览:954
工行贵金属定投特点 浏览:276
天元机电股票 浏览:302
湘财证券官网电话 浏览:349
假设总杠杆系数大于 浏览:418
成都国银普惠金融服务外包有 浏览:432
天津银行北京分行经营贷款 浏览:733
私募股权投资杠杆 浏览:403
抓最佳组合买点趋势指标 浏览:702
河北银行理财双周本益赢 浏览:618
论述某公司的金融目标 浏览:884
曲靖正规贷款 浏览:350
河南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浏览:97
股票每次2万 浏览:923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论文 浏览:35
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 浏览:131
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浏览:889
汽车金融公司服务口号 浏览:590
招商把佣金吞了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