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

发布时间:2022-06-16 01:28:17

『壹』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从2002年末以来,由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散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级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到2005年前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强迫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同时美元每天浮动范围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上下3‰之内,对非美元则在1.5%的范围内浮动。然而,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并非受到上述国家的压力,而是出于对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高瞻远瞩,主动的调整。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据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等保持高速态势,物价涨幅等则持续下滑,为汇率机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而美元持续反弹,欧元和日元回软也为改变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创造了良机。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问题

(一)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本的反思
由于人民币改革后有一定的升值,面临的成本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能减少外部需求和出口,并影响到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三是可能造成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短期失业问题。
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有如上的成本发生,即使有,其影响也十分有限,甚至模糊不清。
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高盛银行胡祖六(2003)指出,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汇率调整不会给出口带来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国独特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没有关系。进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也相差不大。同时,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当的高,而且与竞争对手的成本相差很远,人民币升值2%反而会提高出口收入,而不是降低出口收入。
2. 90年代中期以后,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FDI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目的更倾向于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不像以往那些东南亚中小企业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平台(UNCTAD, 2002)。汇率升值虽然提高了FDI新建投资的投资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计价的外商企业在本地的销售收入。一方面它可能阻碍了一部分利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优势的FDI流入,但同时也可能鼓励一批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FDI的流入,因此,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FDI有太大的影响。
3.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家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工资的2.5-47.8倍不等,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生产率,17个样本国家当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所以,2%的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对就业造成影响。退一步说,即使出口部门的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考虑到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几乎没有改变,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正在大幅度的提高,服务部门增加就业机会完全可以弥补出口部门减少的就业机会。
4. 央行汇率改革使用“参考”而非“盯住”货币篮子的做法,其不利之处在于汇率更具灵活性的同时,央行对汇率政策的相机抉择更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所以,央行必须在行使灵活的相机抉择权和维护汇率政策的动态一致性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收益的考察
汇率改革的收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将汇率调整到与实际均衡汇率运动趋势保持一致的水平上,同时也意味着得到了与国际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汇率价格。它有利于各个产业的平衡发展,有利于长期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第二,汇率积极调整把汇率调整的主动权交到了货币管理当局手中,同时也留给货币当局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汇率改革提升了人民币购买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同时汇率升值导致的收入更利于农民和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第四,汇率改革等于向市场宣布,中国货币当局是以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以狭隘的贸易顺差为政策目标的。
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收益还是非常明显的,新汇率制度对我国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虽难以平衡国际收支,但大幅度减少央行的干预频率
汇率改革后国际收支状况仍然是调整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基础,从2005年以来,我国月均外汇储备增长在150亿美元左右,近三个月更是到达了200亿美元,外汇储备始终在持续大幅度的增长。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当期的储备增长扣除外汇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外都是热钱。以2004年的国际收支为例,全年顺差206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为590亿美元和531亿美元,这并不能理解为其余的国际收支顺差全部都可归纳为所谓“热钱”,其余大多数差额,是可以用经常转移、证券投资和贸易信贷来解释的。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更注重于商品和服务贸易两项的总体平衡,从2000年到2004年,这两项基本是稳定的,商品贸易大约是2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的顺差,服务贸易大约是100亿美元的逆差,这两项合计占我国GDP的2%左右,占进出口的总额也在2%左右,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我国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高出低进使得贸易顺差达到396亿美元,突破去年全年水平,而预期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22%和18%左右,可实现顺差300亿美元以上,因此单纯依赖汇率改革,并不能迅速、显著的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基本平衡的轨道上来,所以在短期内并不能改变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只是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央行只在必要的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以防止汇率出现过大的波动,而不必每天进行干预操作,这时的外汇市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汇率的变化。
带来金融创新热潮
汇率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是一个常态,因此需要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锁定风险,其本身就意味着对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8月4日,央行在其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将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等产品。8月9日,央行决定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衍生工具的推出将有助于稳定现行的汇率,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对人民币的下一步波动的预期,同时给市场一个导向,从而更好地消化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提高银行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能力
“有管理的浮动”考验了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对于这次汇率改革,银企如果过于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和非美元即期汇率的波动区间是远远不够的。
就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对不同币种的小额和大额现钞、现汇等具有差别定价能力,必须对来自居民、企业和同业的外汇供求有差别化的定价能力,必须对流动性较好的人民币兑美元等即期品种和其他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非美元品种具有差别的定价能力。这种审时度势的差别定价,较之央行为外汇交易市场确定的波动区间要灵活得多。如果商业银行忽视了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定价挑战,其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结售汇净头寸的汇率风险,以及外汇代客理财业务风险等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了挑战,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三、我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向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回归,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不可能较快的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是因为:
(1)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还很不发达。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无法在整体上做出灵敏的反应和自发的调整,就可能造成局部市场的严重失衡和秩序混乱;经济主体无法进行适宜的资产头寸调整,从而发生严重损失。目前我国正规的外汇市场只局限于少数银行,企业个人无法直接进入,还没有外汇期货市场,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也没有全面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进出口企业将很难通过外汇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2)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对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国际金融制度与规则接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对政府依赖的惯性,企业除了考虑从市场竞争中谋取利益和发展外,还特别注重从政府及其政策中谋取利益,他们对政府的政策具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政府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将可能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招致强烈的反对,汇率制度改革就可能夭折,并可能造成经济的大幅动荡。
(3)我国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面放开汇率,贬值预期会造成人民币存款被大量提取,升值预期会造成外币存款被大量提取,严重时可能引起挤兑,引发银行危机,并由此爆发货币危机。
(4)我国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体系还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习惯于在狭小的外汇市场上以盯住的方式控制汇率,缺乏一套开放市场条件下外汇管理和市场干预的制度、规则、手段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完全放开汇率,就未免会出现市场混乱、汇率失控等问题。
(5)我国货币错配矛盾突出。根据戈登斯坦(Goldstein, 2005)教授的定义,所谓货币错配是:“在权益的净值或净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动非常敏感时,就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净值(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越高,货币错配的程度就越严重。”
货币错配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就外因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是国际货币格局的自然产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角色主要是由美元和欧元来承担,这事实上将欧美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货币“边缘化”了。由于国内货币无法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使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便呈现多种货币并存的局面,货币错配由此成为常态。就内因而言,资本市场普遍落后和汇率长期保持固定都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在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缺乏有效资金来源的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到海外去筹资,而难以寻求到有效投资机会的“过剩”储蓄又不得不大量流向国际资本市场。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不接受发展中国家的本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跨国资本流动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从形成机制看,中国难以避免货币错配。一方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为时甚远,因而“原罪”和“高储蓄两难”特征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低下有目共睹,这无疑加剧了货币错配;此外,长期实施得盯住美元固定汇率制度,已经使中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错配麻木不仁。简单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已属货币错配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底,中国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占M2的比重已达27%,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外债余额在2004年已经高达2285.96亿美元的现实,货币错配矛盾显然更为突出。巨额的货币错配使得中国不可能较快地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浮动汇率。

四、完善我国汇率机制的配套措施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日渐推进,我国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如何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避免货币错配风险的失控,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我们也应当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推进改革,以实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一,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水平,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水平有助于控制货币错配风险。首先,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的威胁促使发展中国家迅速增加了国际储备。从“保持信心”看,国际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胁”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的汇率制度就越不敢造次。其次,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可以保证政府有能力接手私人部门的货币错配,通过政府承担货币错配损失来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

第二,积极参与和构筑区域货币合作。亚洲地区经济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深为区域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强了亚洲资金自我循环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中国作为亚洲的经济发展大国,应积极参与和构筑亚洲货币合作。(1)以积极的姿态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支持区内贸易的发展。(2)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两种新的优势,并积极推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使其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和功能互补,由此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功能。(3)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4)积极加强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中央银行的合作。(5)积极推进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健康的金融体系,并与亚洲各国及时交流降低不良贷款和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经验与教训,共同建立亚洲地区金融风险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各国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通过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微观制度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货币错配的起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资本市场应在管理货币错配奉献的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稳定的经济环境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应当逐步过渡到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而不是简单地从控制货币供应转向调控利率。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审慎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公众与企业绝对必要。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仅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够,加强微观制度层面的建设同样重要。同时,中国在微观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存在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第四,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汇率改革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面临新的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更频繁;资本流动均衡管理的重要性更突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难以保证。针对国际资本的非均衡流动,现阶段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以不变应万变”,能应对“升值”和“贬值”压力交替出现的、均衡管理的新机制: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利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灵活利用政策,在制度设计上体现流出入并重,根据实际情况相机抉择,有效应对“升值”和“贬值”预期的转换。同时,一方面,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管理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的安排,可以限制因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过度”国际借贷和“过度”国际投资。

第五,加强宏观政策的搭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政策的搭配基本突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汇率政策几乎缺失,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将由中间道路向浮动汇率制度演进,汇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1)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将汇率纳入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并使汇率政策发挥其市场调节的作用。(2)运用创新政策工具。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特别是面临严重困境时,可及时采用创新政策工具,以摆脱困境。(3)妥善处理好汇率稳定与汇率失调的关系。稳步、深入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

『贰』 2005外汇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谢谢了

2005中国汇率改革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
2.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
3.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网络)

意义:
从长期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平衡对外贸易、扩大内需、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与此同时,汇改客观上也给我国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对企业而言,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企业涉外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相应增加,汇率风险对企业特别是出口类企业盈利的影响逐步显现,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商业银行来说,人民币汇率形成的进一步市场化和经济主体对本外币资产偏好的改变,对商业银行本外币资源的整合能力、自身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产品定价和业务创新能力都带来了挑战。

『叁』 2005年,我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原因

1.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尤其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美元不断对外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于是也跟着贬值,相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与欧洲,屡屡对中国挑起贸易之战。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受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仅2004年就增长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快增加,2004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对冲比率不断提高,以至出现“无券可用”的情况,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1997年以来的我国实质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国际炒家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性,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进行改革。

记得采纳啊

『肆』 论述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我国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变化

汇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紧张和需求旺盛的局面,中长期存在一定的外汇风险。另一方面会使我国的出口减少,使得外汇银行的出口结算业务的发展受阻。国内银行应该树立本外币一体化意识,加强对外汇资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商业银行要对贷款者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预测;。各家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战略,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积极制定并实施完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案。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外汇存款结汇后的资金流向,及时拓展新兴市场,通过发展国际卡及外汇理财产品和提供高效的外汇现金管理服务等措施稳定外汇存款,同时大力开拓风险相对较小的贸易融资,海外并购贷款等。完善为优质客户全球统一授信用、结算和现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利用跨境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国际化的跳跃式发展。
在这个开放型经济的社会,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将成为我国不断追寻和探索的方向。

『伍』 简述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

我们国家目前采取是主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国家统一管理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陆』 汇率改革的汇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柒』 中国2005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其财政政策 所产生的影响

2005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 12% ,外贸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 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 000亿美元。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2005 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高达77. 4% ,为历史最高点;而200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却只有40. 1% (该指数均值为50% ) 。这表明银行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充满信心。2005 年6 月23 日,交通银行以2. 5港元/股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以3. 25港元/股在香港上市,筹资额80亿美元,成为2001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2005年10月28日,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国有保险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顺利完成重组改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成功境外上市。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当日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 1100元人民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对人民币汇率实行连续报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包括两个“完善”:其一是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体系。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市场正式开办外币买卖业务,首期推出八种“货币对”即期交易,分别是美元兑欧元、美元兑日元、美元兑港元、美元兑英镑、美元兑瑞士法郎、美元兑澳元、美元兑加元、欧元兑日元。2005年11月24日,在银行间市场引入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其二是银行结售汇制度,进一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由现行的30%或50%调高
到50%或80% ,调整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办法,调整居民个人经常项目购汇政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2005年全球金融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人民币汇率从固定制度到弹性制度,在于通过建立有弹性、有深度的外汇市场来发现均衡汇率,从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形成产品创新、主体多元的外汇交易市场。

『捌』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政策实务手册》

阅读全文

与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股权变更计算 浏览:500
金蝶期末调汇汇率 浏览:515
华泰证券怎么用手机交易记录 浏览:559
军工基金理财 浏览:277
长城金融成都分公司 浏览:252
上市公司在澳门有金融公司 浏览:103
怎么关闭佣金宝的理财 浏览:22
南瑞股票大跌 浏览:518
腾讯理财余额宝能买两种基金吗 浏览:280
母婴市场上市公司 浏览:624
融资租赁中内含利率怎么算 浏览:826
当代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浏览:450
万达贷交易密码到上线 浏览:823
证券研究方法论 浏览:753
京东金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电话号码是多少钱 浏览:879
2019年5月5日美金汇率 浏览:924
孟晚舟指控金融机构 浏览:394
医疗投资集团排名 浏览:188
成熟国债期货最小变动价位 浏览:549
存金宝周五价格不显示 浏览: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