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里的“杠杆”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经济学术语】
在经济学里,杠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财务杠杆”。一个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借贷筹集资金,投入生产,获得更多的收益。就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但这样风险也大,如果生意赔了,亏损大过自有资金的量,就成了资不抵债。一般企业都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多挣钱,又保证可控的风险,指标就叫做“资产负债率”。
广义的杠杆涵盖所有“以小搏大”的经济行为,但核心还是借贷。比如在期货市场,你有一块钱,但市场允许你下十块钱的单。期间如果亏损到了一块钱,你就强制退出。
宏观经济中的杠杆利用的是资金流动倍数产生作用。比如加息减息。加减0.1%的利息率看起来是很少的,但资金流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多次的,所以效用会放大很多倍。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张三从银行借十万块钱,可能马上去商场购物,而商场到了晚上就把钱又存进了银行。银行又把钱借给李四,李四开公司,钱借出来了可还存在银行户头里。银行的钱还是那么多,只是多了两层债务关系而已。
当政府提高或者降低利息时,会同时对多层借贷关系起到作用,从而产生放大效应。
改变银行准备金率也类似。
“去杠杆化”(Deleveraging),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B. 如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本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运用税收杠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当前,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也是国税部门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税部门应该把为企业服务作为“牛鼻子”,努力在税收政策上进一步扶持,在税收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在税收服务上进一步改进,帮助企业解困,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在税收政策上进一步扶持克服当前特殊时期面临的困难,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级政府所采取的帮助企业的措施。从国税部门来讲,最重要的是用好用足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一,认真落实各项税收调控措施。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好国家支持“三农”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就业再就业、鼓励自主创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等方面的税收政策,支持成长型和就业型企业发展,为地方企业发展壮大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重点是落实好四项税收调控措施。一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2009年1月1日起,允许增值税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降低设备投资税收负担,支持企业更新技术装备。二是全力落实好成品油消费税改革措施和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调整政策。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平稳过渡。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放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对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小规模纳税人,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标准从100万元以上降低为50万元以上;除此之外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从180万元以上降低为80万元以上。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200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分别从工业6%和商业4%统一降低为3%,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中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实行低税率。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四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出口退税管理程序。进一步扩大下放生产企业退税审核权限范围;对于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的出口企业,在申报出口退税时尚未到期结汇的,可先申报退税并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210天内向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实行自动核销方式的出口企业,退税部门可依据外管提供的电子数据及核销清单进行审核,不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争取出口退税计划,切实加快退税审核进度,做到应退尽退,缓解出口企业资金压力;深化远程申报系统应用,完善系统功能,适时开发退税审核结果远程反馈功能,切实减轻出口企业负担;进一步落实重点出口企业联络员制度,支持出口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走出去”企业发展。帮助“走出去”企业充分利用境外税收优惠和双边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消除境内外双重征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降低“走出去”企业整体税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第二,积极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税收政策问题。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展税收政策调研,深入研究现行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影响,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建议,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科技进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接的具体措施,提供有效的税收政策支持。同时,要把促进就业再就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要关注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积极研究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全民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安置,最大限度拓展就业空间,切实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第三,加强税收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健全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评价机制,选定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作为当前国家出台的宏观税收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联系点,跟踪政策执行效果,特别是对铜加工、成品油、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改项目等具有特殊性的产品、企业和行业,重点跟踪调查,定期收集、汇总有关数据,及时分析研究税收政策调整、执行对江西经济、税收的影响,促进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同时,及时掌握政策落实进展情况,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准确、全面、到位。加大税收监督力度,继续开展重点执法检查和效能监察,重点检查新出台的税法和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执行情况以及规范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效应不偏移、不弱化。(二)在税收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到2010年底将完成4万亿投资。税收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在预算支出大幅增加的压力下,对于支撑政府性投资,控制财政赤字,担负重要使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税部门必须进一步依托“四位一体”税源管理机制,为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一,正确处理经济与税收的关系。一是牢固树立税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税收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二是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观念,找准坚持依法治税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加快经济发展,需要理顺依法治税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灵魂和立足点,是税务机关的基本职责。依法治税与发展经济实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依法治税本身就是对发展经济的促进。国税部门通过依法应收尽收,筹集财政收入保障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依法禁止收“过头税”,可避免加重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可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税是大势所趋,国税部门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不能局限于过去单纯依靠减免税的做法,必须破除单纯通过减免税“放水养鱼”的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的税收经济观,立足于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法治的税收环境。第二,适度放宽管理措施。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税收政策,对税收优惠有幅度规定标准的一律从优执行,对没有明文禁止和未明确的政策从宽掌握,以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减轻企业经营成本。一是延长纳税人申报纳税期限。自2009年1月1日起,将所有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期限由每月10日延长至15日,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二是支持困难企业渡过难关。2009年,经国税机关批准,小规模就业型、成长型困难企业缴纳增值税可以实行按季申报;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缓缴税款,并免交滞纳金,缓解纳税人资金周转压力。对成长型、就业型困难企业已批准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如2008年已满三年,可继续延长一年。三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免交税务登记工本费。执行增值税起征点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即: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定为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定为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定为200元。四是继续推行依法稽查、文明执法。依法慎重采取强制执行、税收保全措施,确保税收执法行为合法、规范、必要、有效。科学安排检查计划,规范检查计划管理,严格检查计划审批,最大限度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象。鼓励企业在限期内开展自查,对自查中发展的一般性税收违法行为,允许企业只补缴税款、滞纳金,免予罚款处罚。改进检查方法,提高检查效率,缩短检查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对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第三,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各级国税机关要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服务水平。一是严格控制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减少税务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切实保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改进税务行政审核审批。坚持合法、合理、高效、便民和权责统一、监督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税务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不断提高审批效能。三是以最快速度依法为纳税人减、免、缓税事项。坚决贯彻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按规定程序以最快速度、最优政策为纳税人减、免、缓税事项,缓解纳税人资金困难,支持纳税人生产经营。(三)在税收服务上进一步改进当前这个特殊时期,对优化税收服务、营造税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困难的时候,企业对运行环境就越敏感、越依赖,通过这次金融危机,企业更能感受到这一点。税收服务是企业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税收环境,既是国税机关的职责,也是国税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最好的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国税机关要重点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营造良好税收政务环境。通过税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一,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采取举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利用媒体、网络、税服务厅等载体,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对外,重点是开展政策宣传和培训,组织国税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税收政策的具体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全体国税人员准确理解政策、正确把握政策和严格执行政策,确保每一位国税人员都必须熟悉每一条税收优惠政策,每一条税收优惠政策都必须落实到每一户应该享受的企业。对外,重点是抓好政策宣传和辅导,帮助纳税人掌握和运用好各项税收政策;组织对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新政策,按政策规定计算、申报纳税;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在在的问题,考虑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法。另外,做好对地方政府的税法宣传,全面分析政策调整可能对当地经济、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提请政府应该按照调整后有关政策的精神,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尤其要重视环保、节能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积极扶持出口产品企业的生产和竞争能力,充分释放税收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效应。第二,进一步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税负担。继续优化流程、整合业务,简化资料、简并报表,凡未经总局发文明确和省局批准,各地自选增设的要求纳税人的涉税事项和报送的涉税资料一律取消。纳税人申请的涉税事项,统一由税服务厅集中受理,做到一次告知;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税种的信息采集、调查核实等工作,由税收管理员统筹实施,避免同一事由多头、多次找纳税人。第三,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一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税服务厅建设,进一步规范税服务厅窗口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自助税。打造“国税网上税收服务厅”,拓宽税方式和报税渠道,引导纳税人选择使用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方式,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地履行纳税义务。继续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和增值税发票网上认证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和同城通,方便纳税人税。二是推行分类服务。在通过税服务厅提供一般性纳税服务的同时,按照“一企一策、一户一帮”原则,开展“一对一”服务纳税人活动。对大型企业,继续推行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大力加强网络税平台建设;对个体工商户,重点关注其发票领购、就近缴税、税法咨询以及停歇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农村纳税人,提供定期的上门税咨询服务。三是推进国、地税联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资源,加强登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为推行联合税务登记工作做好准备。
C. 经济学里“杠杆”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分别解释如下:
一、杠杆,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合理运用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有三种形式,即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复合杠杆。
金融杠杆简单地说来就是一个乘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必须仔细分析投资项目中的收益预期和可能遭遇的风险。另外,还必须注意,使用金融杠杆这个工具的时候,现金流的支出则可能会增大,常见的比如有福汇环球金汇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否则资金链一旦断裂,即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资者也必须要提前出局。
杠杆率即一个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与资产之比。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还款能力。一般来说,投行的杠杆率比较高,美林银行的杠杆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在2007年为33倍。
二、“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D. 教师讲解杠杆原理时尊重了
光棍
E. 翟山鹰讲的课怎么样
翟山鹰的课听过一些,我听了些,对我个人感觉来说呢,就是把一些复杂难懂的金融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话本,让没有基础的你也听懂些金融基本概念和资本的运营以及金融历史的发展和中西方金融现象。简单来说,是有个大概认识和了解吧。也觉得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功利性,教你怎么去实现实操发大财,听了课后,就能创业投资当老板,你觉得可能吗?如果真真正正学金融专业,肯定不限于翟老师这些课,会有更专业更细致的课程。就当做学校学的不是专业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对于没有接触到金融领域的人,有时间可以能吸收一点是一点,没有让你全信全不信。时间宝贵的话,可以看专业书籍吧,来的会更有效,但看书可能会枯燥和理解问题。判断课程有效性,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当时仅仅是有时间和兴趣才听的课。值不值得,看哪些群体,需求关系。反正是免费的,像这种课程网上多的是,领域不同而已。
F. 教育如何市场化
人们几乎都认为中国教师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改变的。所以,我教育部费了大气力来整治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不断的进行教师培训,学校评估,校长聘任,折腾出很多成绩。但是人民依然不满意。但是厨师队伍中,却从不需要整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似乎也看不到厨师这个职业能有什么大事需要集中培训、等级评估。
为什么中国教师这个群体出现了问题,而中国厨师这个群体却没有问题呢?
许锡良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有些困难,在自然状态下,是本不应该出现的。但是在某制度中一旦出现了,要解决他就需要极大的智慧。
厨师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如果这个厨师做菜不好吃,他自然就会被这个行业淘汰掉,所以,厨师这个行业实现了一个动态的更新,而更新的唯一标准是:人民的口味。由于人民口味不同,其实也造就了各种类型厨师的存在。
而教师行业的门槛不是由教育的消费者进行挑选的,而是被教育行政部门垄断任命的,一般来说,一个教师只要吃上了“财政”饭,只要不去猥亵学生,老死也不会离开教师队伍,这就在教师行业实现了一个“逆淘汰”,越是最差的教师,越不肯离开教师队伍,而水平最高的教师,却因为教师工资低下而离开,总的来说。行政任命取代了人民挑选。因此,入行标准已经不是由人民来决定了。
如果行政任命能体会到人民的需求,能与人民需求一致也就罢了,问题是,统一的行政任命,不能容忍差异性的存在,像范美忠在我的心中就是好教师,但是他绝不容与教育部。因此,人民的教师标准与教育部的教师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教师淘汰机制的失效导致的不合格教师的积累,已经使得教师完全脱离了人民需求,教育部无论怎样调整教师标准。都不会使人民满意了。
更可怕的是。我们教育部门一直向人民灌输一种理念:就是教育是专业的东西,人民不懂教育。并且长时间【长达30年】使用一种教育对待人民,这样长此以往,人民也就失去了教育的诉求,中国教育部培养出来最不挑剔的父母们。当然,父母们也会挑剔,他们会说:我们孩子需要更多的考试!!
就像一个厨子几十年如一日的让他的顾客吃屎一样,他培养出了世界上最不挑剔的顾客。
当然,也有挑剔的顾客,他们会敲着盘子说:我需要更多的屎!!
我当然赞成顾客们有吃屎的自由,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能提供更多样化的菜肴,还有多少人会去吃屎?
中国教育,需要的并不是向教育部门提出改变教育模式的要求。在我看来,撤换几个教育部长,并不能改变整个教育模式。不能改变这种垄断,反而是更会使得这种模式苟延残喘。
中国教育,需要的是返璞归真,要变得像厨师行业那样,最终完全放弃教育行政任命,让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教育,要逐渐培养出挑剔的父母们,要有足够的多的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要有足够多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模式教育孩子。并且让所有的父母明白自己的教育需求,勇于表达自己的教育需求。
中国教育应该首先破除划片招生,允许父母们选择学校,逐步实现学校之间的差异化,逐步培养父母们对好教育的甄别判断的能力,变成挑剔的食客,最后甚至可以使得父母们能选择教师。甚至遇到不好的教师和学校,要像饭店的食客一样,勇于拍着桌子站起来,喊道把这个厨师叫来!,把饭店经理叫来!
这样,中国教师群体才有焕发生命的可能。中国教育才会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
G. 政府加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政府杠杆化是指政府参与金融、经济的调剂作用。杠杆作用的原理与其他一些乘数理论如消费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出口乘数理论的原理类似。作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政府每增加一定量的政府购买,就会增加社会生产部门的收入,这收入还可以继续用来生产和消费,从而对经济的长期贡献可能会达到政府所增加购买的数倍。
但是与其他乘数理论相比,政府购买的杠杆作用的地位比较尴尬,因为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而非生产部门,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如果政府不增加政府购买但是少收税,那么这些钱一样会用于生产和消费,一样会有乘数效用。究竟一个国家应该增加政府购买,还是降低国家税赋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边际效率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H. 杠杆化 什么意思
什么是去“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下的现象 “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如今正成为全球基金经理和经济学者口中的热门词汇。从南至北,从华尔街到香港中环,从美联储主席到一线的对冲基金操盘者,嘴里念叨的都是这个词、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市场。 而在其中一些人眼中,“去杠杆化”已经是未来一个时代的主题词,它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是对过去三十年世界金融发展路径的“修正”。这股浩浩荡荡席卷全球的“去杠杆化”风潮,究竟会给世界经济和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在全球化背景下,内地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何谓“去杠杆化”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一些机构认为,如果这股风潮蔓延,那么原先支持金融市场的大量复杂的组合、杠杆放大的投资工具会被解散。衍生品市场萎缩、相关行业受创,市场流动性因此大幅缩减,并导致经济遭遇衰退 。 甚至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美国(即将)进入大规模去杠杆化的过程,这种影响将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美国陷入衰退,整个经济调整期或许将需要十年。
“去杠杆化”会导致什么 那么去杠杆化将如何影响当前的资本品和资本市场呢? 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 格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市场目前处于去杠杆化的进程中,这将导致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出现下降,包括黄金、钻石、谷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经常说总有机会存在于市场的某个地方,但我要说现在不是时候。” 格罗斯表示,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 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比如,当投资者意识到次贷风险并解除在次级债券上的投资杠杆时,那些和这些债券有套利关系的其他债券、持有这些债券的其他投资者、以及他们持有的其他品种,都会遭受影响。这个过程可能从有“瑕疵”的债券蔓延到无瑕疵的债券,并最终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冲击实体经济。
[编辑本段]对策
“去杠杆化”下的抉择 那么面对“去杠杆化”,各路投资者的对策是什么呢? 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考虑到去杠杆化导致的通货紧缩后果,在去杠杆化集中释放的阶段,应该尽量坚持“现金为王”的态度,如果要选择股票,也要尽量选择那些现金充裕,资产杠杆低的公司,因为,他们可能是未来兼并潮中的食人鲨。 还有投资者认为,要关注短期通缩后部分新兴地区的中长期通胀可能。当然,这是较长时期的一个考虑。而目前达成共识的是,资产价格将结束浩浩荡荡的上涨波段,转而进入下跌。
I. 教育市场化,如果教师没有编制还有人愿意当老师吗
现在取消教师编制的呼声很高,大概是教育的问题确实太多了,既然国家办的人民群众不满意,那为何不推向市场,让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这个前提,我们来假设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1、编制,最直观的来看是国家以计划形式,向各地区投入新入职教师数量(隐性的是,配套的教育经费)。当编制取消,意味着所有的老师可以自由流动,你想去什么地方教书,就可以去什么地方应聘,当然会不会成功,我们接着说?
2、当老师可以自由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和劳动者本人意愿,教师门会更愿意去经济收入更高、社会配套福利和区域发展前景更好的地方求职。现实中,北上广或者省会城市一直也是就业的红海。
3、各地方到龄上学人口是确定的,也就是说老师的缺口还是那么多。发达地区并没有新增学生,教师配给却增加了,只会竞争更激烈,能力更优者胜出,能力差的退而求次到欠发达地区或者转投其他行业,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此时新增教师数量变少,为了吸引人才也不得不增加报酬或者降低人才要求门槛。
现在还没有官方的文件要取消教师编制。所谓需要取消教师编制的,只不过是网上的传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尤其是基础教育他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基础教育。所以教师从根本上说是在为国家工作。如果取消教师编制,那么就等于不认可教师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那么教师也就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工作。相应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逃离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