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杠杆原理(初三物理)
F1*L1=F2*L2,则:
L1/L2=F2/F1=6*10^25N/6*10^2N=10^23
那么,要把地球撬起1cm,动力臂就要向下移动10^23cm=10^18km
而光速=3*10^5km/s
所以,需要的时间t=10^18/(3*10^5)=(1/3)*10^13s=3.3*10^12s
一年的时间约等于365*24*60*60=3.15*10^7s
那么,折合成年=1.05*10^5年
Ⅱ 初中物理的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
、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②动力③阻力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画力臂方法:⑴
找支点
O
;⑵
画动力和阻力(实线)
,如果需要延长力的作用线(虚线)
;
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⑷
标力臂(大括号)
。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
、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②动力③阻力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
、画力臂方法:⑴
找支点
O
;⑵
画动力和阻力(实线)
,如果需要延长力的作用线(虚线)
;
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⑷
标力臂(大括号)
。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阻力作用点尽量靠近支点,动力作用点尽量远离支点,且动力与杠杆垂直
Ⅲ 初中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又称“杠杆平衡条件”,是一条物理学力学定理。其内容是: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L1=F2·L2。
Ⅳ 关于初中物理杠杆所有的知识点
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五、滑轮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2、 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Ⅳ 初中物理杠杆原理 谢谢 急
To be honest ,这题我不会做,这不应该是初中物理了吧?
但是你的解是有问题的, 你求得L1,是按照已焊接E后所求的,也就是说你的L1是已知焊接E后重心已调整至轴心来求的,再之后你在将L1代入其中,又求L2 当然是等于0的。 我高中刚毕业,只是个学渣,没办法帮助解答。不知所说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
Ⅵ 初中物理杠杆的知识点
杠杆受力有两种情况:
1、杠杆上只有两个力: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2、杠杆上有多个力:
所有使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的大小与其对应力臂的乘积等于使杠杆逆时针转动的力的大小与其对应力臂的乘积。这也叫作杠杆的顺逆原则,同样适用于只有两个力的情况。
概念分析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要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杠杆原理
Ⅶ 初中物理杠杆原理
桶盖上的杠杆是费力杠杆,设作用在bc上的力为f1,
就有f1·o2c=g·o2d,代入
f1=g·o2d/o2c=mg·o2d/o2c=0.5×10×0.35/0.05=35n
,
对于踏板
,设脚踏的力为f2,
f2·o1a=f1·o1b
,
所以f2=f1·(o1b/o1a)=35(0.18/0.24)=26.25n
Ⅷ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ppt
一、常见的物理器材的使用能力 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器材有刻度尺、量筒、量杯、天平、温度计、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等。掌握这些物理器材的使用方法,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它们的使用。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器材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规则,比如,使用某些器材时,是如何观察它?怎么读数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总的来说,从物理实验的时间上看,可以把实验最基本的技能分成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后三个部分。 1.实验前的基本技能 在实验前,学生拿到物理器材后,是不能立即动手操作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器材的量程、分度值等内容,有的器材还需要校零。比如,各种测量器材都有一定的量程,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观察物理器材时,首先要让学生注意它的量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量程的测量器材,而观察最小分度值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读数。学习物理是从测量开始的,而测量的基础就是使用好刻度尺,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是培养实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技能培养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刻度尺使用技能的培养。学会校零,是使用某些物理器材很关键的技能。比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等在使用前,必须校零,否则容易将数值读错,造成实验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平使用前的调节、刻度尺将清晰的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边缘等操作规律,也可以当作复杂的校零。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在使用器材前进行校零的习惯。 2.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正确地使用各种物理器材,是实验能力的基础。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基础,应该是懂得器材的原理。比如,天平是利用等臂杠杆的原理,而为了测量的精密,将摆动的支撑点做成了刀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保护天平刀口的重要性.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刀口的保护;砝码是用来反映被测物体质量的,保护好砝码就是为了减少误差。学生会自然地理解 砝码必须用镊子镊取。任何测量都离不开读数。能正确地读数,是重要的实验技能的之一。比如。在读数的时候,要有估计值;用量筒、量杯测液体体积时,需要根据液面的形状,读出正确的读数。如,液面是凹形的,就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电流表、电压表等读数的时候,不能错误地将量程忽视;温度计读数时,不能将零下与零上读乱,更不能将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进行读数。 3.实验后的基本技能实验后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数据的处理与实验报告的书写。 二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技能不是简单地使用器材,还包括原理的掌握、振动厉害。但发出的声音一点不像用筷子敲击啤酒瓶发出的声音,两次发声明显来源于不同的发声体。探究实验三:探究当用筷子敲击瓶子时.决定产生声音音调的因素。分析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用筷子敲击啤酒瓶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是瓶内水振动,应该是瓶子的振动。在两个一样的啤酒瓶中分别灌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和泥沙,用筷子分别敲击两个啤酒瓶。实验现象是:灌装入水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灌装人泥沙的瓶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经历提出问题一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一评估和交流等科学探究环节,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合作探究中解答学生的疑惑。 例如学生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取等量的液体。而且时间有限.液体量不宜太多。实验前,我先对毛细滴管取液体的使用方法作了详细介绍:这个毛细滴管是用来取液体的。首先将毛细滴管较细的一端浸入液体中.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少,把它直接拿出来在载玻片上点一下即可.如果所需液体量较多,则先用食指将较粗一端滴管口堵住,再把毛细滴管拿出来,接触载玻片后松开食指即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往往会出现面对器材无从下手,或者忘记实验条件的情形。因此,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巡视,提醒或暗示学生实验中的不足,但必须把握分寸,对自己正确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或共同参与者,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服务,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总之,物理课的实验探究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与参与度,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有效处理课堂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成长。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验中经历、感受、领悟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
Ⅸ 初中创新实验杠杆原理
杠杆平衡的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通过杠杆平衡原理,可以运用已知力、力臂的条件,求出未知力或力臂。
杠杆原理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杠杆原理也称为“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其中力臂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现有的杠杆原理实验装置主要是将杠杆铰接在底座上,然后在杠杆两侧悬挂不同质量的砝码,进行调节平衡,这种实验方法只能简单的演示两侧力矩的比例关系,不能进行数据计算,而且杠杆倾斜平衡时,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并不是力臂,需要在黑板上进行力臂线绘制分析辅助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教学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