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课上小轩制作了一把小杆秤他想增大这把秤的最大称重量。你有什么好建议
一个办法就是把杆秤的支点向秤盘一侧移动,缩短重物一端的力臂增大秤砣一侧的力臂来增大量程。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增大秤砣的质量来增大量程。
2. 小学六年级科学书中杠杆原理课中规律有哪些
杠杆原理也称为“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阻力就是动力的几倍。
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没有任何一种杠杆既省距离又省力,这几类杠杆有如下特征:
省力杠杆
L1>L2,F1<F2,省力、费距离。
如拔钉子用的羊角锤、铡刀,开瓶器,轧刀,动滑轮,手推车 剪铁皮的剪刀及剪钢筋用的剪刀等。
费力杠杆
L1<L2,F1>F2,费力、省距离。
如钓鱼竿、镊子,筷子,船桨裁缝用的剪刀 理发师用的剪刀等。
等臂杠杆
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又不多移动距离,
如天平、定滑轮等。
3. 科学课杠杆原理实验步骤
用木棍做一个起重机
就行了
支点.主动臂.
阻力臂
4. 六年级科学上册内容:锥子为什么不是杠杆而第三课当中夹包子、馒头的夹子却是杠杆
你的想法也蛮独特的,也比较仔细。这教材确实不太严谨。是不是杠杆应该联系到它的用途来说。锥子如果用来撬桶盖,那也是利用了杠杆原理。这里题目的原来意思是锥子的基本用途来说,它是用来打洞的,这是利用它顶部锋利,硬度大的物理特性。
至于支点,书中的说法已经够简单了。就是杠杆上某个地方相对固定,支撑着杠杆,让杠杆围绕着这个点转动,就是支点。
5. 科学课杠杆原理实验步骤
用木棍做一个起重机 就行了 支点.主动臂.阻力臂
6. 找出自行车上的所有杠杆 并指出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属于杠杆类:车把,是控制前轮转向的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平衡。车铃扳手,费力杠杆,作用是拨动小锤敲响铃声。车把上的闸把(坚持车闸把),是控制刹车闸的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使自行车减速乃至停止,属于省力杠杆。
7.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怎样移动重物的教学反思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其中,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学生自行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研究杠杆的秘密”。难点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于是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讲桌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书中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了较直观、清晰的认识;又通过两个活动:(1)将杠杆的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盖、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2)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在合作实验中,意识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杠杆工作的原理,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从实验中围绕如何“把讲台抬起来”进行,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的“把讲台抬起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课本的两张图片中发现秘密,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学习到杠杆的省力与省时间。
三、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四、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组科学的数据后,组织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杠杆原理。
8. 杠杆的作用实验过程
杠杆作用的实验
【设计】 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方法一
【器材】 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方法二
【器材】 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图1)。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图2)。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9. 五年级科学下册《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结构。 2、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3、 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罐阿华田的,可是老师打不开,如果有哪位同学能把罐子打开,课后老师就请他喝一杯。 生:手开,开不动。 用东西撬。(在投影下撬动,师投影冻结) 师:如果现在要你移动一个你搬不动的东西怎么办?比如让你来搬讲台(板书:怎样移动重物) 二、认识杠杆 生:用棍子撬 师:光有棍子可以吗?(演示) 生:还要一个东西给它靠着。 师:我们把这个支撑棍子的东西叫做支点,我们在棍子的一头向下用力,用力的地方叫做力点(箭头向下),就能把重物撬起来了,重物与棍子接触的地方叫做重点(箭头向上)。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看刚才同学撬开罐子的画面,你能找到支点、力点、重点吗? 生:…… 师:这样的棍子就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这种由一个支点和一根棍子组成的装置就叫做“杠杆”。 三、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师:你刚才用杠杆撬开罐子的时候觉得怎么样? 生:很轻松。 师: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有什么作用? 生:省力。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 生:不一定,跷跷板…… 师:什么情况下杠杆是省力的呢?下面我们就用平衡尺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出示一个平衡尺,在左侧挂上1个钩码):把它看成一个杠杆,支点在哪里?左侧的钩码可以看做是什么? 生:支点在中间,左侧的钩码可以看做是重物。 师(在右侧同一格数挂钩码,让平衡尺平衡):我们可以把右侧的钩码看做什么? 生:用的力(力点)。 师:现在这个杠杆省力吗?为什么? 生:不省力。两边的钩码一样多的。 师:这种杠杆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板书) 请你通过实验,记录多种杠杆,并且注明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者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 友情提醒:实验数据要及时记录! 生:实验。 师:分类统计数据,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师:仔细观察数据,什么情况下,杠杆才是省力的? 生:右边的距离远。(提示,到说清楚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重点到支点距离长为止) 师: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生:力点到支点距离比重点到支点距离短。 师: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相等。 四、拓展延伸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杠杆省力的秘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杠杆。你能指出它们是那种类型的杠杆吗?(指甲剪、筷子、跷跷板) 生:指甲剪是省力杠杆。 筷子是费力杠杆。 跷跷板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师:筷子是费力杠杆,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它? 生:降低工作难度。 师:虽然有些杠杆不省力,我们也离不开它。(视频) 师:杠杆真的是非常重要,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研究杠杆了,甚至还说出了一句非常大胆的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你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人是谁吗? 生:阿基米德。 师:你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你课后去思考。 左侧(重点) 右侧(力点) 杠杆类型(打√)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钩码数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钩码数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