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 汇率市场化改革
实际上,自1994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节点,即1994年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根本性的改革,奠定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制度基础;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了“一篮子货币”调节因素,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对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构建起“收盘价+一篮子货币调整”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加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市场外汇供求,体现出对市场的认可和尊重,汇率形成机制更趋于市场化。与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相适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明显,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也大大增强。
经过上述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如外汇供求关系“失真”。“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外汇的供求关系;汇率灵活性和弹性不够。受汇率波动区间较窄的限制,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受到较大制约;“常态式”外汇干预使得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从汇率实际运行看,汇率水平主要还是受到美元走势的影响,参考一篮子货币因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等等。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汇率的浮动更加依靠于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及人民币更多地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尽管过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所以今后还会继续向前推进。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笔者认为,下一步深化和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周小川行长指出,人民币波幅的扩大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但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个信号,表明汇改会向前迈一步。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以增加汇率灵活性和弹性。可先考虑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从目前2.0%扩大到3.0%,待市场参与者逐渐适应后,再渐进地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二是逐步放松外汇管理,外汇市场供求更全面地反映真实需求状况。正如周小川行长之前指出的“外汇管制条件下的汇率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均衡汇率”。笔者认为,继续巩固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要逐步放松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在资本项下的投融资外汇需求,同时,逐步放松个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满足个人境外投融资需求,使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外汇需求;取消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限制,允许银行根据其自身资产负债的情况,自主地进入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增加境内外汇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让市场参与者真正成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
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双锚机制”。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实行“美元+一篮子货币的双锚机制”。从汇率实际运行看,当美元贬值时,人民币主要是盯着一篮子货币,反之,则主要是盯住美元。两者所传导的信息和关注面有所不同。人民币盯着美元,可以向市场传达更为清晰的汇率变动信息,这与我国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外债币种结构以及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密切相关的;而盯着一篮子货币则主要是在政策和执行层面的意义更大。尽管盯着一篮子货币所传递的信息有时是比较模糊的,但已逐渐被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接受和认可。
理论上,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于避免交叉汇率的不稳定,但实践中,很难实现预想的目标。短期看,“软”盯住美元,并将一篮子货币作为汇率调节的参照系,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通过上述机制,使得人民币对单一货币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整体上应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四是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保持汇率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的主基调,但并不意味着汇率将是固定不变的,或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窄幅波动。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实际运行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将会是“常态化”,人民币汇率不再会出现以往年度持续的、单向的大幅贬值,也难以出现持续的、单向的大幅升值态势。市场参与者应该充分意识到汇率是浮动的,会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出现升值或贬值,为此,市场参与者要克服“害怕浮动”的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产品,将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相应地变为可确定性,以锁定汇率风险,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积极发展多元化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丰富外汇产品,如外汇掉期、期权交易等,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
此外,要构建一个经济金融良好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贰』 为什么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汇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并且自从史密斯协定以后,各个国家基本都采用的浮动汇率制度,将汇率的决定权一部分交给市场来做决定,当然央行还是会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里面
『叁』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是什么如何完善
中国截止到2018年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的汇率制度不同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而是资本管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都是中央银行接受你任何的买卖货币的请求,无论数额大小。而中国是不允许你自由兑换外币的。
(3)2中国汇率为什么要实现市场化扩展阅读:
汇率制度的内容:
1.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例如,以货币本身的价值为依据,还是以法定代表的价值为依据等。
2.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例如,是采用公开法定升值或贬值的办法,还是采取任其浮动或官方有限度干预的办法;
3.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和政策等。例如,各国外汇管制中有关汇率及其适用范围的规定。
4.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如外汇管理局、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等。
汇率制度的研究包括两个基本视角:汇率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决定的。如何选择汇率制度。前者是实证问题,后者属于规范分析。
汇率制度分类是研究汇率制度优劣性和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而对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考察,首先在于对汇率制度如何分类。由于不同的分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汇率制度的选择成为宏观经济领域最具争议性的问题。
『肆』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中国不市场化,担心的是什么若需要将两率市场化,应该怎么做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是充分发展金融产业,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的重要举措。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从利率市场化说起。
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具体体现在:
1、发展金融产业
1)、充分引入竞争,鼓励银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发展。
可以理解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
2)、丰富金融产品和产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还是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但由于需求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产品供给方式需要多样化,因此利率市场化,银行可以自主根据需求丰富产品。
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那么利率市场化,扩大市场金融产品的需求,因此配套产业如期货、证券、保险、金融解决方案等市场主体队伍会逐渐的扩大。
3)、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体系。
总起来说,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提升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务经济
1)、充分引入竞争,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市场,银行可能采取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降低。
2)、产品和产业的丰富,非银行市场主体有更多产品选择。
总的来说,为金融系统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3)、为财政政策提供帮助
比如,当经济处在通缩和通胀周期的时候,利用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银行根据风险,减少或者扩大对市场的资金注入,引导经济趋向合理。比如,通胀,银行可以提升利率,减少资金注入,遏制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对等的状态。
中国不是不利率市场化,而是采用一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因为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
主要担心:过度竞争和系统性风险。
1、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不惜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容易出现的问题:
1)、大银行越来越大,小银行生存困难。
比如,大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进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小银行面对客户的不断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断降低,而可能负债运营。
2)、资产质量下滑,增加债务违约风险。
2、系统性风险(债务危机)
银行放债热情高涨,导致债务过度膨胀。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违约,将是对整个经济的打击,比如破产、对经济未来发展悲观预期等等,将使经济处于恶性通缩的境地。
阿根廷曾经借希望于利率市场化,缓解国内通胀的经济形势和鼓励金融市场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户和资金需求者向利率较低的国际市场借款,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为无法偿还企业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是有条件的:
1、金融产业的完善,市场主体公开、充分的竞争。就是市场主体要多。
2、市场化运作的意识,意思就是按照规律运营,同时要有风险意识。
3、法律保障
4、技术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是基础,提供操作规范和便于宏观调控、协调能力的,比如全国统一性平台。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上述四个条件逐步完善的过程。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
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关键词:期限和利率双方协定。
存在风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意思就是银行主体单纯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业务而可能导致的债务违约、流动性等风险。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
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则,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解读:在法律法规上保障利率市场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为了拟制过度竞争可能产生的拆借利率过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
从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网络、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制度、技术条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解读:在法律保障、全国运行平台技术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同业拆借利率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决定,标志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完成。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6 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方式: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市场因素),旨在提升发行效率和降低发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关键词:全国统一拆借市场(技术条件),双方协调确定(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解读:银行主体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贷款的供求关系自助决定贷款利率,引入市场竞争。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关键词:1.5倍,被解读为银行自助决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过1.5倍,根据存贷比,银行可能负债运营。所以被解读为市场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解读:自此,银行已经掌握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存贷利率的主动权,市场化操作基本完成。
汇率市场化基于同样的道理,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需要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法律和技术保障,中国正在推进。
『伍』 人民币汇率将实行市场化改革了吗
据报道,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均衡态势,离不开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专家表示,从目前经济工作总基调来看,稳中求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样维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改革方面则考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从货币政策层面还是促进改革层面,深化汇率市场改革都是出于综合考虑的结果。
希望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早日实现市场化!
『陆』 什么是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影响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
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柒』 人民币汇率为什么要市场化
汇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决定汇率,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时间太短而不强大也就没有与外国(美国)进行市场化竟争的实力。一旦汇率交给市场,中国一定是最吃亏的。
『捌』 汇率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先要明确一下汇率市场化的定义: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
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
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汇率市场化的意义:
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汇率市场化的注意事项:
一是客观定位汇率政策的作用。
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有所不同,对内平衡是首要目标,对外平衡是次要目标,保持币值稳定更应重在对内物价稳定,而非对外汇率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一些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与以前僵化汇率机制下的情况相比,新兴市场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增强而不是减弱了,并没有出现大面积货币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因此,应逐步恢复汇率的本来面目,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既不人为、长期设定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也不夸大或抑制汇率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迈过去的槛儿。
二是破除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原罪”意识和过度恐惧。
随着经济日益开放,我国经济金融与世界、人民币汇率与全球汇率体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外部冲击对国内的影响日益加大,跨境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在所难免。虽然近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在我国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的现有格局,以及国内金融市场 发展现阶段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仍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货币。这意味着,不仅要改变重外贸、轻内贸,重引资数量、轻引资质量,重外汇流出管理、轻外汇流入管理的政策和体制,更要改变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单边思维和传统偏好。应树立全面、正确的风险意识,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保持必要容忍度,不能把资金流入或流出的一时增减,简单等同于“热钱”流入或资本外逃,避免过度紧张而乱了阵脚。
三是协调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但必须相互协调。在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方面,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利率平价机制,本外币利差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相互脱节,任何一方的定价机制扭曲都将损害对方的效率。在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如果对资本流出继续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不仅无法主动对冲我国近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的经常项目顺差,只能继续依赖央行吸纳外汇并积累外汇储备、降低货币政策效率,或者是资本流出被动地“靠天吃饭”,同时也将抑制外汇市场供求多样化,汇率波动缺乏调节对象,汇率形成机制陷入空化和僵化,并可能导致汇率超调。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健全资本双向流动的国际收支自我调节机制,与推进汇率市场化内在联系、相互依赖。
『玖』 简要谈一谈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看法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坚持的原则有四:
第一,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们一贯的方针。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改革汇率制度。
第二,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优先的原则。不能因为顾及外部压力,就罔顾国情,伤害中国人民的利益,迎合他国需要。
第三,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事务之一, 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无权干涉。
第四,汇率改革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应采取盯住一篮子货币而非采取单独货币的汇率制度,以规避货币改革因单一货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拾』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发达的金触市场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休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使金融市场利率能充分发挥利率信号作用和杠杆作用。
在金融市场上经常能观察到以下现象:相同期限的不同金融工具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不同期限的同种金融工具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相同期限的同种金融工具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利率。利率市场化上述第一种情况是由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差异导致的;第二种情况是由同种金触工具的不间期限导致的:利率市场化第兰种情况是由利率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包含合理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978年到1993年,是利率水平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银行部门的利益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6年,在这一利率生成机制改革阶段,利率改革是不断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进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相对于目标而言,其改革进程并未结束。其中,利率市场化本身要求汇率自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应与其汇率形成机制一并考虑,汇率不能自由浮动则必然牵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目前的外部环境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