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10日发布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发表了看法。报告认为,无论是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还是二季度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都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干预,这从官方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来。
我国一向坚持市场化的汇率改革方向,更多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搞竞争性贬值,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
报告指出,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央行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摩擦等外部扰动。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汇率弹性逐步增强。
(1)2017年国际收支顺差的汇率扩展阅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涨逾2%
在经历了一段显著升值后,昨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线大跌回调。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081,较前一交易日下调56个基点。
自2018年11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势如虹,无论是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还是在岸、离岸汇率,均从6.97附近升值至6.7左右。截至1月31日,两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价升值3.5%,而同期美元指数仅下行2.0%。
不过,人民币的高歌上进昨天暂时叫停。昨天早间,美元指数飙升,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急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回调逾百点,失守6.71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急挫逾170点,接连失守6.71、6.72两道关口,随后跌幅进一步扩大。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连破四道关口跌至6.74下方,日内跌超300个基点;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日间收盘逼近6.74,日内跌超300个基点。
尽管如此,201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仍涨幅不小。去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632,截至昨天,人民币中间价已升值2.31%,在岸汇率去年12月28日报6.8658,今年以来已上涨1.88%。
B. 我国国际为何收支再现“双顺差”
国家外汇管理局8日公布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2017年四季度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顺差825亿美元。而2015年和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均呈现“一顺一逆”的格局。
与此同时,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转为顺差。2017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825亿美元,可比口径2016年为逆差475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638亿美元,2016年为净流出466亿美元。具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014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亿美元,双向均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储备资产也在增加。2017年,我国储备资产因国际收支交易(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影响)增加915亿美元,2016年为减少4437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增加930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减少15亿美元。
C.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何影响该国货币汇率
国际收支顺差,说明该国出口或资本流入大于进口或资本输出,说明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量大于该国货币的供应量,引起该国货币币值上升,即在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下降。
补充:什么是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即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入大于出,而国际收支一般是用美元结算,这种结算是在银行之间进行的,但是美元除在美国外其他国家不能直接流通,我国央行就将顺差多出来的美元储备起来,而发行3倍于储备左右(我国就是这样)的本国货币,以维持货币流通量的平衡。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自然就会增长的越多。
D. 分析我国2017年国际收支状况,并说明理由
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国政府以外贸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廉价的商品在全球畅销导致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2、资本项目下的顺差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外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导致货币流入,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出实行了管制措施。3、资本流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为了发展外贸出口行业,人为地低估了人民币的币值,导致了市场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使得大量套利资本流入国内等待分享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E. 为什么说: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呢
用供求关系原理解释如下:顺差使该国外汇增加,兑换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动本国货币汇率上升。
F. 我国国际收支变动对人民币 美元汇率的影响
一,当我国国际收支逆差时,
即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逆差,
也就是国外对本国的商品需求增加,增加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量,
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
人民币升值后,以美元标价的国外产品相对于以人民币标价的本国产品变得更便宜了,人们开始大量购买外国产品与服务,美元需求增加,人民币开始贬值, 美元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
二,当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时,
即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国内商品服务出口大于进口,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国外对本币需求增加,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下降。
当人民币汇率下降时,人民币升值,人们手上持有的人民币相对国外的购买力上升,人们会增加购买外国产品,外币需求量增加,外币升值,本币贬值,人民币汇率上升。
三,以上国际收支汇率自动调节机制使得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比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进而平衡国际收支。
G. 国际收支顺差时 汇率会怎样 为什么
国际收支顺差时,外国货币汇率会下降,本国货币汇率会上升
由于任何一国的货币管制当局都不会允许大量外汇在本国流动,因此流入的外币需在外汇市场兑换成本币,同样流出的本币也需要在外汇市场兑换成外币。一国国际收支顺差说明该国有外汇的净流入,这就使得外汇市场上需要额外本币来兑换外币,造成外汇市场本币需求量增加。外汇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原理,当本币需求量是升时,本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自然随之上升。
H. 2017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2017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逆差也被称为国际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国在国际收支上支出大于收入。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来资本和金融账户波动几乎主导了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外资外撤和内资外流导致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扩大。2014年之前,持续的资本流入是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资本流动出现了逆转,主要原因是外资外撤,表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主要是其他投资负债的减少。而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流入也自2015年开始逐步减少,从而成为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2016年二季度以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主导因素由外资外撤逐步转变为内资外流,主要表现为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资产的快速增加,而负债则趋于稳定。
国际收支反映外汇供求关系,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国际收支逆差意味外汇供小于求,导致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人民币资产价值缩水,增加国内投资下行的压力;而且贬值会进一步强化贬值预期,增强全球投资者抛售人民币资产的动机,导致资本外流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贬值预期增强—资本外流压力加大—贬值预期再增强”的循环。2015年以来,中国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走势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由2013年的4943亿美元大幅降至2014年的2260亿美元,2015年则变为逆差1547亿美元。国际收支差额的逆转性变化是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的主要原因。
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相互影响已成重大挑战
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预期可能加剧产业空心化。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一定程度的脱节,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国际收支逆差导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资本外流压力持续加大。加之国内实业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以及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大力推动产业资本回归美国,无疑会推动中国产业空心化发展,拖累制造业转型升级,削弱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国际收支逆差带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大了民间投资下行压力。民间投资增速骤降与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风险上升、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投资回报率降低背景下民营企业对盈利前景和信心不足密切相关。但以上这些理由似乎难以充分解释,为何2016年初以来民间投资突然大幅下滑的现象。事实上,上述状况在2014-2015年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2016年初以来民间投资骤然下降应该还有新增因素的影响。国际收支逆差明显扩大所带来的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和不断增强的贬值预期应该与此有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大幅贬值以及之后的振荡贬值,使民间资本形成了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心理。
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预期可能阻碍产业梯度转移。在东部地区人工和土地成本持续大幅上涨背景下,引导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而且有助于整体经济结构调整。但在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预期相互促进下,产业可能直接转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而在避险需求和套利需求增强背景下,即使产业出现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发生转移的可能也是空心产业。
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持续贬值可能再度引发股票市场动荡。资本外流压力和人民币贬值预期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退,避险需求和套利需求将持续存在。一旦短期贬值幅度过大,尤其是再次出现一次性大幅贬值,不排除在市场恐慌情绪带动下,短期资本大规模外流,从而出现股市、汇市联动杀跌效应,造成资本市场大幅震荡。
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预期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开放度提高条件下,未来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风险加大,容易促进资本外流与人民币贬值相互强化和形成恶性循环。
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相互强化可能成为妨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拦路虎。阿根廷、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经济起飞初始条件优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但最终却走向经济停滞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国际收支持续恶化与汇率大幅贬值和资本大规模外流相互促进、相互强化。
多管齐下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既不能轻视资本存在大规模流出压力,当国内需要加大投资的关键时刻,眼睁睁地看着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大规模外流;也不能就事论事地从外汇市场角度考量人民币贬值,不顾贬值对人民币资产投资的削弱效应,在市场汇率已经很接近合理均衡水平时,任凭非理性的市场力量大肆做空人民币,甚至还要实施“一次性贬值到位”;更不能对国际收支逆差与人民币贬值的相互加强及其危害视而不见,盲目乐观而疏于应对。
1.有针对性地促进资本流动走向基本平衡。汇率是外汇的市场价格,自然由供求关系决定。资本流动会影响市场外汇供求关系,从而决定汇率变化,尽管汇率形成预期之后会影响资本流动。未来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是资本流动基本平衡。当然,汇率基本稳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合理均衡水平随市场供求上下波动。
应理性审慎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根据目前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实际状况,全面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未来的开放,宏观上应审慎,微观上应稳健。但不能矫枉过正,更不宜笼统地提“加强资本管制”。资本流动会影响外汇供求,资本管制势必扭曲外汇市场供求关系,难以真正实现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也难以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采取非对称的资本流动管理,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所谓非对称管理即对外汇流出管理偏紧,对外汇流入管理偏松。从中国资本流出压力较大的现实看,有必要进一步开放境内市场,适度加大吸引资本流入的相关政策。具体包括:进一步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力度、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开放力度、适度扩大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向外资开放的力度、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进一步放松外汇流入限制措施等。
未来在资本流动相对平衡、市场条件逐步好转后,可逐步从非对称管理转向对称管理,这不仅是推进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必要条件,也可避免由于特定时段资本集中外流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为有效稳定市场,防患于未然,境内外监管部门应就联合干预市场的条件、时机、方式以及成本分摊等事项事先协商确定。
2.有效管理市场预期和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尽管人民币汇率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目前市场汇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从历史比较来看,2001-2005年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低估,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均衡汇率”则存在一定的高估。2016年以来,尽管人民币汇率仍存在小幅高估,但已基本接近均衡汇率水平。
当然,有关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究竟处在何种水平,难以形成共识。均衡汇率水平只有在外汇市场充分开放条件下,通过市场长期运作之后才能形成一个阶段性平衡点。但基于历史对比、理论分析和经验考虑,目前人民币汇率基本接近均衡汇率水平。但汇率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超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波动幅度逐步扩大,而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就必然存在不小的随机性。加之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形成剧烈震荡。2015年“8.11”汇改后的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便是例证。因此,尽管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效管理贬值节奏。在市场非理性行为的作用下,一次性大幅贬值及短期内快速贬值都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贬值预期。因此,有必要将人民币年度贬值幅度控制在金融资产平均投资回报率上下,避免再次出现一次性贬值及过快贬值。但可以允许人民币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下顺势逐步贬值,阶段性地双向波动。采取适度控制贬值节奏的策略,同时辅以外汇市场适时合理干预以避免大幅度贬值,推动市场预期分化。
未来应谨慎推进和进一步完善汇率市场化改革。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并非持续快速推进汇率全面市场化改革的较好时机。可以考虑继续通过调节离岸市场人民币的银根来掌握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适时抬高做空投机者的成本,从而有效调控市场。
“参考收盘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双参考定价模式,使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这种新的机制也可能易受国际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影响,容易导致非对称贬值,尤其是在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的条件下。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定价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3.保持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和实施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经济中高速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和货币政策合理是汇率和资本流动最重要的基本面。只有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货币金融稳定,才有可能形成境内投资较高的回报率,保持中外利差在合理水平上,促进境内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吸引境外资本合理流入,改变资本过度外流局面,最终促进人民币汇率走向基本稳定。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当力度,实施多方面稳增长政策。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主要来自于民间投资,应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等问题的同时,深化市场化改革,营造不同投资主体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在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服务业发展和消费增长,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出大量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项目。
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适度和灵活。在经济增速下行、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下,货币政策应围绕“稳增长”和“控风险”两个核心目标实施,总体保持稳健、适度和灵活。
应尽快建立系统性金融稳定机制,提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范能力。要从战略高度和国家层面部署和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建议继续有效发挥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小组的关键作用,促其一定程度的常态化,赋予其适当的风险管理的决策权力和管理职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I. 为什么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外国货币汇率会下降
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变动决定汇率的中长期走势。注意,现在,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赤字)不断增加,美元却保持了较长期的强势,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也因此是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经常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J. 我国国际收支中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中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的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物贸易 顺差 需求 人民币汇率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贷款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在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受对外贸易较大顺差和经常转移、收益项目下净流入增加的影响,经常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虽然服务贸易仍将持续逆差,但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足以带动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