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业如何去杠杆防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成为大规模外溢效应的渠道,国际资本流动透过金融机构网络跨境交易形成的外部冲击日益显著,实行灵活汇率的国家也难免资本流动冲击。2008年面对外部冲击,欧盟内部各国纷纷“以邻为壑”,各自为国内所有银行存款提供全额担保,避免资金外流维持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蒙代尔三难困境”理论框架受到质疑,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流动性周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国际跨境信贷流动和金融市场杠杆有重大影响,汇率自由浮动难以抑制资本流动确保货币政策独立。受流动性周期影响的经济体,从“三难困境”:无法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变为资本自由流动还是货币政策独立的“两难”选择。其政策含义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市场杠杆交易监管,切断外部冲击传导渠道,可确保货币政策独立稳定金融形势。
流动性的实质源于货币创造,第一层次是货币当局供应基础货币创造流动性。第二层次是银行以及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用扩张期限转换派生存款创造流动性。这意味货币政策能否不受干扰服务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取决于货币当局是否能够控制流动性来源。
从流动性供给层次看,基础货币提供的流动性要比市场内生杠杆交易衍生的流动性稳定。货币乘数代表了银行、影子银行体系等信用(债务)创造货币的程度,一定程度也表明了金融系统的杠杆水平。中国货币乘数从2011年3.79升至2017年4月的5.33,达到1997年以来的历史高位。
货币乘数高表明基础货币不足,货币供应的增长严重倚赖货币派生渠道信用创造货币,流动性更多是由债务杠杆交易提供。这类杠杆交易主要由风险偏好上升驱动,金融机构加杠杆加大同业拆借、回购等短期融资,配置公司债券、信托受益人权益(公司贷款、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等长期限风险资产,减持优质流动性资产,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涨,扭曲风险溢价信用利差缩窄,催生资产泡沫。市场交易量增加烘托下,表面上市场流动性充裕,但这类债务杠杆交易衍生的流动性具有脆弱属性,资金流动对境内外息差、汇差极敏感。一旦出现市场压力撤资,这些流动性就可能迅速消失,刺破资产泡沫引致危机。
② 指的是哪些讲解
1、“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去产能仍是难啃的硬骨头。回暖行情下,部分企业将已停工、拟淘汰的生产线恢复生产,对去产能任务形成了新的压力:3月份我国日均粗钢产量达到228万吨,4月份更是达到231.4万吨,一举打破了2014年6月份230万吨的历史记录。目标:用五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量1亿至1.5亿吨、三到五年时间煤炭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
3、去库存任重道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2015年末中国商品房待售总面积达7.19亿平方米。要化解这个库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化解房地产库存这个任务是比较艰巨的,要有耐心。”
4、去杠杆要积极稳妥、分类施策。高杠杆推高风险,防风险须去杠杆、杠杆一旦使用过度,必然带来高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就是由于美国个人住房消费和金融机构过度使用杠杆而引爆的,至今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危机阴影。
③ 多机构展望2018年经济工作重点是什么
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这次能够定调2018年中国经济的会议透露了哪些信号?我国明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什么?宏观政策将如何制定?机构是这样分析的。
房地产: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调控措施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本次会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2018年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土地、住房的供给端改革,税收、信贷的配套政策改革、以养老、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改革为着力点。同时继续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
④ 什么是去杠杆为什么现在要去杠杆
私募排排网为您解答:
去杠杆:
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你。你增加了负债,银行增加了资产。同样别人也这么做,如此以来,少量的货币得以创造出大量的信用,金融就是这么神奇。
而去杠杆呢?就是让你减少负债,同时银行也减少资产。资产与负债同时缩减,就是咱们经常听新闻中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就是这个原理。
为什么要去杠杆?
美联储已带动全球进入加息周期,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加息,但很明显市场流动性已经收紧。市场的钱少了,现金流就很容易出问题。一旦这些债还不上,大量的坏账对银行来说是毁灭性的,银行如果出问题了,则会直接引发系统性风险。一环紧扣一环。
此外,根据利率平价原理,美国加息中国不加息,就会产生利差,资金为了套利,抛出人民币买入美元,人民币就会贬值,资本外流,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流失。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等小国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护汇率稳定,才导致经济崩溃,血的教训历历在目。
因此国内监管层采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变相加息,适当释放流动性的形式降杠杆,让经济不至于硬着陆。
答案转载自www.simuwang.com
⑤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加杠杆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信贷投放结束后,2009年开始信贷收紧,不少项目后续资金紧缺,银行为规避监管指标考核,通过银信合作变相拓展信贷业务。
从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一些商业银行为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借助银信、银保、买入返售等通道,通过受益权转让方式实现资产出表。
2013年,中国银监会出台8号文限制非标资产投向,同业和理财业务出现三新变化:一是资金开始由非标类资产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通过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实现套利。二是理财资金通过配资进入二级市场,这一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达到顶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灾后规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随着地方 *** 融资模式改变,大量 *** 引导基金、 *** 平台基金和PPP项目出现。银行理财产品进入 *** 引导基金、 *** 平台和PPP项目等。银行业从单纯的债权融资逐步股权融资或者类股权融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已突破原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进入更广阔市场。客观上,造成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多样性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升高。
杠杆资金需要缴纳融资费用,所以不会长期持有,而且,杠杆资金额度很大,股市的疯长疯跌多是杠杆资金的原因,所以只会扰乱证券市场。所以,必须去杠杆。
去杠杆不难,待杠杆资金入场后,大幅度砸盘,使杠杆资金爆仓。
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这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增级过程。中央 *** 的财权比较大,但是地方 *** 的事权又比较大,很多本来应该由中央 *** 承担的事权都交给地方 *** 。由于中央 *** 的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非常健康,它能够发行或者代理发行项目债或者特别国债,把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地方债务承接过来,而且中央 *** 的信用等级最高,所以融资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对于 *** 来说,加杠杆的空间就要大很多了。当然,也需要适时安排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财力,目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
其次,平台移开行。其实地方 *** 之所以杠杆特别大,预算内的“吃饭财政”不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设功能。融资平台就是以土地为资本金的杠杆操作,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那么一端是长期才能有微薄回报的基础设施资产,一端则是短期的银行借贷和性价比更差的影子融资。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可以把债务转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最大的中央融资平台)。
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杠杆利用不足,主要从银行系统的存贷比,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与 *** 的国债与gdp比率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比较来说明。具体的,我想知道要实现一个金融体系的杠杆化或着说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杆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特别地,我想知道商业银行的杠杆化又该怎样实现?因为商业银行本身受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杠杆理论上不应高于12.5倍;同时我国在银行监管这块是比较严格的。要实现杠杆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有怎样的要求?具体起来又该是怎样操作呢?若说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化是个瓶颈。那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的杠杆化该如何进行呢?
A股牛市因杠杆而生,最高上涨幅度超过150%,其间推动股市上涨的资金不少是杠杆资金。杠杆起初得到默许甚至鼓励,官方媒体亦鼓吹“国家牛市”,当更多散户以及资金涌入市场之际,监管层却在6月突然强力驱逐杠杆资金,预期骤然变化之下,指数急速下挫。这是一个负向正反馈过程,担心杠杆检查从而卖出,而卖出压力越大导致更多融资盘被迫平仓,平仓资金的卖出进一步导致股指下挫,于是股灾酝酿而成。
至于救市成败,也在于杠杆。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维持加杠杆,若任由股市继续下挫,其实是在降杠杆。7月初那个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写下一则专栏《强力救市?还是末日清算?》,夜班伦敦同事看了说能否明确一下是否应该救市——问题确实很复杂,我的心态也很矛盾,其实救市与否并非一个道德选择,而是一个现实两难,不救融资盘层层杀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话则意味着吹大泡泡,权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许最终更为正确,但我预计最终 *** 会在压力之下出手。
时到今日,国人已经无需朴素的市场常识启蒙。事后来看,虽然预测到压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识到国家队入场开头几天居然不支败落。只有当股市指数成为稳定首义之时,清算恶意做空以及民间自发停牌复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数之后,股指开始稳定。令人感慨的是,几天上涨之后,又有改变人生观的散户蠢蠢欲动,关于短线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卷社交媒体。
还是那句老话,最终人们还是会走上自己擅长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暂时看不到尽头。至于中国经济,其实也是一样道理。
三周之内,中国股市跌去18万亿元有余,市值损失超过十个希腊。有资深财经媒体人私下问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财富?提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需要勇气,身边比比皆是一口斩钉截铁表示有或者没有的人,难免有理性的自负。谈股市是否蒸发财富,要点在于财富的定义为何。我认为财富本身是对资产的估值,上涨时刻的数字并非全是纸上富贵,下跌时刻的损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银,即下跌的损失与上涨的收益对应,资产或许依旧,但损失是确实是财富。人们通过价格代表集体判断,而价格在非常时刻往往由小部分边际买家决定——如同一座小区,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这套房屋的成交价很大程度就决定了其他房屋的价格,哪怕这些房屋的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变化。
也正因此,说股市涨跌只是虚拟经济变化,未免太过武断。股市繁茂湮灭之间,不仅使得国家杠杆转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业更多考虑人民币之外的资产配置,这方面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对于人民币形成空前压力,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方向。至于此前热炒的资本账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预计在在这次股灾之后,步伐将会放慢。目前如果还期待通过股市上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杆,那么显然是镜花水月。
当下核心问题在于,股灾对于对于实际经济影响几何?既然财富损失切实存在,股灾当然会影响实体经济,那么影响多大。目前不少经济学家觉得影响不大,估算逻辑主要有三条,分别是针对金融机构、消费以及居民财富而言。首先对金融机构影响不大,目前市场大致估计场内外融资约在4到5万亿人民币,对比之下金融机构潜在损失有限,有分析师估算极端情况亏损4千亿,但对比商业银行总资产131万亿元,可谓“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的影响,考虑到中国消费驱动主要在于收入,从消费数据来说没有明显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对于经济影响不大。第三则是觉得炒股人数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么不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等重大因素,因此影响不大。根据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年一季度仅6%的中国家庭持有股票。
这三条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场的主流逻辑,当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国做空中国等惯性看法,价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条理由,第二条成立,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确实有限,虽然强调总需求的经济学家总是看重消费,其实从股市到消费的链条很长,亦如从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链条很长一样。关于第一条与第三条,则需要仔细斟酌。
仅仅从数据层面看,银行资金直接入市确实不多,家庭层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质疑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使得多数人相信股灾不会蔓延到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那么对于实体经济也影响不大。问题在于,经济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各项简单加总等式,家庭和银行在实际经济之中并非分隔个体,家庭与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经济体之间各个单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负债;民间投资明显受到动物精神的驱动,而后者则与物质资产的财富估值密切相关。股灾消灭的财富不仅挫伤民间投资冲动,降低信贷抵押物价值,连带也压低未来投资回报预期,影响整体人民币资产的可能估值。更进一步,再加之金融体系风险厌恶程度上升、可预见性降低等等潜在影响,如此情况之下,单纯以直接进入股市数据考察股灾带来的损失,显得过于线性思维。
当极端情况爆发之际,惯常分析的逻辑就会出现漏洞。回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岁末,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危机迹象,但是多数经济学家在费城美联储一项调查中还是预计2008美国会实现2.4%增长,事实上当年美国经济是负的3.3%。直到今天,多数人都知道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高杠杆,对于各类高杠杆“毒资产”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从非 *** 负债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整体水平并不低于美国。
不仅股市如此,经济也是如此,杠杆仍旧是核心问题。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司(Bridge water)创始人雷?戴利奥(Ray Dalio)对于去杠杆颇有心得,桥水以宏观对冲见长,而且也挺过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衰退。他认为去杠杆有四个方式:财富转移、减少支出,债务重组、债务货币化。去杠杆一般是四种方式并存,往往意味着痛苦的过程,但是也有“美丽的去杠杆”,四种方式达到平衡,使得经济重新回归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过程,至于“丑陋的去杠杆”则也不罕见,要么过分紧缩引发大萧条,那么是恣意印钞引发大通胀,哪一种后果都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无论丑陋还是美丽,长痛还是短痛,减少杠杆其实就三个门路,要么转移杠杆,那么清算债务,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杠杆比例。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背后经济逻辑更为更重要。随着经济走软,越来越多人关心宏观数据,但多数人并不明确宏观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刚刚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0%,高于市场平均预测为6.8%,这看起来类似复苏的迹象,但与实际情况感受已经是冰火两重天,当前工业增加值目前仅仅为6.8%,与以往两位数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未来的去杠杆之路如何诞生?或许存在两种可能,要么类似80年代日本式的缓慢去杠杆,以漫长的低增长来熨平杠杆的伤害,要么类似90年代韩国式的通过金融危机方式,通过一次性清洗换得日后的重生。
无论哪一种道路,或许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韩国爆发危机之际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结构都好于中国,具体分析可以看我两年前专栏《中国,下一站韩国》。
已经发生必然再发生,当股灾如预期爆发,当救市也如意料发生,当杠杆还没有完成清算之际,已经暴露的风险已经足以令人生畏,投资者应该更加小心没有完全暴露的风险。如同黑暗的剧院人头攒动,一旦突然有警报拉响,此刻应该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报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没有明白状况就大呼别慌多少有点不负责任,至于抱怨拉响警报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没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们做最坏的打算,此刻贸然断言乐观也可能带来误导。
你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在上班时间到中国银行柜台办理或查询,中国银行服务热线 95566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个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杆方面的情况则稍显复杂。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去杠杆的工作,将成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如果M2仍旧处于放大的态势,银行业去杠杆的意义能有多大?MPA考核,首先要搞定自家的事情。再去管别家的事情。
融资能够降低成本吗?
能够分担公司的风险。
加入第三方监督,或许可以加强别人对企业成本运营的监管。
但不一定能够降低成本。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曾兴奋地写道。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 *** 和企业去杠杆势必会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杆来平缓地方和企业去杠杆带来的经济波动。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⑥ 如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职责使命
“今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明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明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应该如何打?
会议明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17年以来的一系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乱象得到初步治理,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但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国有企业的杠杆率较高、部分地方政府大量隐性债务等。
“必须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方向和思路,倒逼金融资源从低效率的产业和企业退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助力中国经济真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董希淼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结构性去杠杆的重点是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隐患犹存,预计明年会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但同时要把握“可控、有序、适度”的原则。
防风险要抓住重点,同时要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去杠杆过程中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金融市场的承受能力,适度把握力度和节奏,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
连平认为,明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仍然错综复杂,股市、债市、汇市等市场形成波动共振的风险不容小觑,需要予以密切监测并妥善处理。
严监管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2017年,我国拉开了金融严监管的序幕,2018年这一严监管态势仍在延续。
董希淼表示,未来几年,金融监管从严、从紧的基调和原则不会改变。从监管内容看,表外业务、同业投资、支付业务、交叉金融产品等将进一步得到规范;从监管对象看,要真正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减少风险隐患滋生。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
会议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这实际上相当于金融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继续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小型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通过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主体来提升金融体系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连平说。
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认为,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性风险将会逐步得到平稳治理和化解,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将会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风险抵御防范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⑦ 如何理解2016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配合企业兼并重组。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降成本——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质量。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
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信用违约依法处置。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
更通俗地来说:
去产能:解决所谓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可以认为是你生产了足够多的东西没有足够多的人买,那样就会资金链断裂,你不得不进入破产程序,你手下的员工要失业。所以相应的措施是与破产保护程序,失业人员安置等有关。
降成本:比较好理解,降低企业经营中的各种成本,也包括一些原有的行政上的执照方面等的门槛,让生意更容易做。能问出五大任务理解这样问题的,成本是什么应该不需要解释。
去库存:主要是房地产库存方面的问题。房地产库存可以理解为由于房价依然在涨,所以房产的产权人比起卖更倾向于把房产捂在手中(成了库存)等待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不利于房价控制,政府需要遏制这种趋势。
补短板:很容易从字面理解。短板是什么?当前的短板,最突出的是贫困问题,首要任务是脱贫,否则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无法建成。还有存在短板的是企业,在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如何创新
去杠杆:个人认为在这里最难理解,指的是降低金融领域中的杠杆引发的风险。举例:买房可以分期付款,只用付得起首付,剩下的抵押贷款就可以买。这样就以首付这笔小钱在(鼓励杠杆的)政策允许下撬动了整比购房交易,而整比购房交易付清是一笔大钱。如果没有“杠杆”,那么大家手里购房全款不足就无法买房,大家倾向于存钱,而不是消费,经济失去活力;但是”杠杆”效应太强,大家被允许有一套的钱,可以分成五六套首付,人们容易大量投资,但是不一定有能力还。经济出现泡沫,容易引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当前中国的杠杆效应是比较强的,所以需要稍微遏制,通过政策限制大家的过度投资。
⑧ 北京出台“REITs 12条” 力促基础设施REITs产业在京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基础设施REITs产业在京高质量发展,打造全链条生态体系,北京市重磅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率先推出一批支持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的务实举措。
29日下午,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五部门召开《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艳林详解了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市金融监管局、北京证监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分别解读了政策中涉及本部门的条款及内容。
紧抓机遇
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项目征集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将具有持续稳定收益的商业、仓储物流、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领域资产或收费公路、污水处理厂等的特许经营权益,转化为流动性较强的、可上市交易的标准化、权益型金融产品,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从而盘活存量资产。
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
发改君了解到,此次国家开展的基础设施REITs试点,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收费公路、城镇污水等基础设施补短板行业和数据中心、5G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等产业园区项目,不包括酒店、商场、写字楼、公寓、住宅等国外传统REITs项目。
北京紧紧抓住国家开展试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第一时间成立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证监、财政、国资、金融、税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统筹做好项目梳理、政策解读和申报辅导等工作,并于8月7日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项目征集。
从项目征集情况来看,涵盖了仓储物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数据中心、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目前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对项目进行评审。
12条措施
推动基础设施REITs产业长远发展
在积极推动优质项目参与试点、加快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努力形成投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北京充分发挥资产、资本、机构、人才高度集中的独特优势,出台《若干措施》,围绕产业要素、产业生态、政策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12条政策措施。
精准抓牢核心要素,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夯实储备厚植产业发展根基
优质基础设施资产是REITs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若干措施》提出一方面要建立项目储备库,深入挖掘储备优质资产;另一方面要提早谋划、提前介入,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孵化培育,形成“试点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实施机制。
整合资源打造运营龙头企业
持续健康平稳运营是衡量试点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更是促进REITs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若干措施》提出鼓励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相互换股等方式,整合在京央源、地源、民源运营管理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辐射全国的规模化、专业化基础设施REITs运营管理龙头企业。
创新举措培育优质资管团队
公募基金管理人在基础设施REITs中起主导作用,《若干措施》提出大力吸引内外资优质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入驻北京,并支持市属企业申请相关金融资质,对在本市新设立或新迁入的持牌公募基金管理人在享受现有政策基础上,再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
精心培育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发展“助推器”
强化专业服务
基础设施REITs的发行和交易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参与,《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利用本市中介服务机构高度集中的专业优势,鼓励优质中介机构积极拓展REITs业务,并通过兼并重组、联营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
畅通融资循环
畅通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原始权益人之间的融资对接渠道,是基础设施REITs顺利发行的关键,《若干措施》提出一方面通过战略配售主动引入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年金等长期资金,促进基础设施REITs产品与资金风险收益要求有效匹配;另一方面发挥REITs二级市场流动性优势,为投资者进入和退出投资提供有效途径。
打造产业联盟
《若干措施》提出在全国率先打造REITs产业联盟,搭建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完善行业自律规则、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并通过开展行业交流、举办高峰论坛和投资人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精细完善政策保障,强化产业发展“催化剂”
高水平打造产业集聚区
在建立完整产业链的同时,着眼推动REITs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若干措施》提出在“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创新市场准入、规划土地等支持政策,并对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给予办公用房租赁、装修补贴,拓展优质市场主体发展空间。
高标准培育引进专业人才
基础设施REITs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但目前资产运营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仍然较大。《若干措施》提出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一批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健全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并在房屋租购、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结合其贡献程度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
全方位鼓励企业参与REITs试点
《若干措施》创新财税奖补、国有企业考核指标等政策措施,提出对成功发行基础设施REITs产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300万元补贴,并在现有税收政策框架内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同时,提出将基础设施REITs发行规模作为降杠杆措施纳入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调动企业参与试点积极性。
规范化推动PPP项目
2014年以来本市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类PPP项目,成为基础设施REITs的重要来源,《若干措施》提出规范完善PPP项目社会资本股权退出、参与方责权利承继、合作协议调整等配套制度,在确保项目权责明晰、运营稳定、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PPP+REITs”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高层级统筹产业发展
《若干措施》提出成立推进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撑保障,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三个“突出”
发挥北京资源优势推动REITs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存量资产盘活
打通基础设施投资良性循环“新渠道”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建设,北京在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城市建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大量类型丰富的优质资产、总规模近2万亿元,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实现良好投资回报且具有一定增长空间,如果按照标准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至少可以盘活2000-6000亿元。《若干措施》鼓励通过公开发行基础设施REITs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发展,微观层面意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权益型融资工具,打通“投资-运营-退出-再投资”的完整链条,形成投融资闭环;宏观层面力图广泛吸引保险、社保、理财以及公众投资者等各类资金参与新的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突出优势资源整合
打造REITs产业发展“新高地”
北京发展REITs产业具有独特禀赋优势——
一方面,基础设施领域央企集聚,连同市属国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运营了大量资产,在资产规模、质量和运营能力、品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具备打造龙头原始权益人和运营管理人的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大型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长期资本大多在京注册,管理资产规模巨大,具备推动REITs产业长远发展的可投资金优势。
《若干措施》围绕打造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系统提出打造专业化运营品牌、体系化服务团队、全国性产业联盟等举措,着力以REITs释放资源优势、赋能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形成REITs产业发展高地。
突出政策工具集成
构筑金融服务业要素集聚“新优势”
基础设施REITs填补我国资管市场产品空白,必将成为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重要资产配置,《若干措施》围绕促进北京金融业特别是资管行业跨越式发展,系统提出吸引各类资管机构在京落户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针对公募REITs交易结构复杂、涉及专业机构多,对资产管理、设施运营、投融资等专业要求高的特点,《若干措施》围绕发展空间拓展、市场主体培育、国有企业激励等关键因素,系统集成规划土地、办公用房、财税补贴、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主体参与REITs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引领全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REITs全产业链集聚创新发展。
基础设施REITs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风险、去杠杆、稳投资、补短板决策部署的有效政策工具,是投融资机制的重大创新,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广泛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性,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北京将在做好本市项目首批试点申报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若干措施》相关规定,并同步细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若干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⑨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怎么做
一、强化风险意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强化风险意识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前提。只有强化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发现风险、积极防范风险、有效应对风险。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也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防范“灰犀牛”事件。领导干部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
强化风险意识,关键是要有底线思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对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就要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人民群众中获取化解风险的力量。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只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无惧风险和挑战,战胜一切困难。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化解风险,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就要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比如,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就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等评估力量的作用,科学研判风险的等级,为化解风险做科学准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就要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全社会力量参与风险防范化解。
要通过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对风险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风险的发生诱因与事前防范、风险的事中演进与有效控制、风险的化解与事后治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
(9)防风险去杠杆重要目标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面临的风险挑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正是因为我们党充分预见到改革开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并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保证改革开放事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强调:“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认识和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高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