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证券,股票,甚至包括现金(各种货币,就拿人民币和美金打比方)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价值。就好比同一条马路上的5量汽车,有的向前甚至,有的向后贬值,即使有的同方向但是速度不同。所谓的投资理财就是要想办法通过换车等手段始终坐在最前面的一辆。别坐在最后的。
2. 股票可否与房产互换
不能啊,股票是券,房产是不动产啊
3. 股票和房子
股票是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房子是由人们居住而产生演变的,不同的地方,房子的性能
4. 股票和房地产有着显著的区别 新股民别着急入市
一、新股民喜欢买价格便宜的股票,觉得上升空间大,下跌空间小;老股民会用除权功能看一个股票的走势,是否入场和价格无关,不会有恐高症。一个5元的股票并不比一个50元的股票抗跌,你应该关注的涨跌的百分比; 二、新股民喜欢买已经下跌了一大截的股票,想在最低点买入后反弹;老股民只买上涨趋势明确的股票。机构做一个股票,资金从进去到出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他一定会拉很大一段以后才逐渐震荡出货,所以等股市/股票上升的势头确立后再入场,风险会小很多; 三、新股民喜欢买热门题材中的还没动静的股票,老股民紧跟龙头股。一个热门题材,龙头股已经上涨了很多,但是相同题材的一些股票还没动静,新股民喜欢提前埋伏,幻想能抓个新黑马,基本上希望落空的可能性很大,再看龙头股,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 四、判断一个股票的好坏,新股民喜欢看基本面,老股民看资金的出入情况。新股民喜欢看林奇、巴菲特的书,坚持价值投资,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这种做法在美国没错,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是典型的资金市,有资金抄,狗屎也可以上天,没资金,碧玉也可以落地。中国的公司能上市,总有一些东西可以拿来吹嘘的,庄家也利用这点来吸引散户如套。比如现在新能源概念很强,一个上市公司可以宣布自己要投资一个风能发电项目,于是公司马上被套上新能源的外衣。其实,公司根本没有做这个行业的积累和核心竞争力,那个想法只是有些领导昨天晚上在按摩的时候灵机一动想出来的; 五、新股民喜欢满仓,老股民喜欢见机而动,吃一口算一口。这批新股民很幸福,经历了差不多两年的牛市,很多人有满仓的习惯,死也不卖,结果最近损失巨大。老股民象兔子,有风吹草动就赶紧离场,保证资金安全。因为只有资金安全才是继续在股市里玩下去的基础。 六、新股民操作没有纪律,不会止损,而经历过熊市的老股民就知道认错服输的重要性。有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不要和趋势对抗。股票上面附加了太多的谎言和阴谋,所以千万不要对一个股票有太多的信心,坚信他不会跌,不会亏。散户要生存,必须有严明的操作纪律,一定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止损线,比如亏依0%坚决出货,如果没有止损,相信这阵子有些人已经品尝到没有止损的滋味。不过,我发现,无论你如何强调要止损,新股民都不会听的,一定要经过一个甚至几个熊市才可以学会,这也许就是人的本性吧; 七、新股民只考虑自己想赚中国,没有计划过最坏的情况。特别是这批新股民,经历过最疯狂的0陆/0漆年牛市,动辄翻番,赚50%根本不放在眼里。其实,如果你能连续很多年保持贰0%左右的年收益率,你已经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投资者,按照漆贰理论,如果保持复利,你的资金每漆贰/(收益率)年就可以翻一番。如果你每年收益率是依吧%,那么你的资产每四年就可以翻番,多么可观啊。新股民的错误不仅仅是赚钱野心过大,更要命的是没有亏损考虑。比如我,我能接受的最大损失就是一天亏掉一个月的工资,那么,我最大的持仓量就是十个月的工资,一个跌停板就亏一个月薪水。情况极其恶劣的时候,连续几个跌停板,你需要计算好跌停价格,在第二天集合交易的时候走掉,那么,这样操作的损失就是贰0%。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光要想成功了怎么样,也要考虑最恶劣的情况你是否能够接受; 八、新股民买卖股票很随意,不心疼钱。一个偶然的小道消息是很多新股民买入的唯一依据,所以,他对这个股票的操作心里就没底,上升了怎么办,下去了怎么办,什么时候要坚持,什么时候要认错,操作随意性很大。一个错误的操作带来的损失就是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各人经济实力不同),那么你一个月能赚中国呢?有些人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股票上却浪费巨大,很令人费解。另一个盲目性体现在没有熟悉的股票,一下子做很多个股票。老股民一般都选自己熟悉的股票做,即使更换也慢慢来,先有研究再动手; 九、新股民言行不一,什么意思呢?一个股票,依0元进依00手,到了依依元,他抛了50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跌。那么我告诉你,如果它继续涨到依贰元,你会后悔,因为你少赚了一半,如果你跌回依0元,你还是后悔,因为你有机会多赚一半。那么究竟怎么办?我肯定没有答案,如果有不变的原则的话,我早就是世界首富了。我觉得应该跟着你的判断,如果你觉得会涨,你应该加仓,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就不要动,如果你觉得要跌,你就应该清仓。也许你会错,但是你至少有了思路,后面要做的只是改进问题。否则,你会一直处于后悔状态,这样对心态不利,对操作更不好。 十、新股民听消息容易当真。消息是人造出来的,后面都有自己的目的,股票都喜欢表现出自己缺乏的东西。请原谅我心态阴暗,但是要在中国股市活下去,必须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老股民也听消息,但是第一反应却是这个消息要传递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正向操作还是反向操作,跟着大多数人走,基本是没钱赚的。 说了十点,但愿能给新股民一些启发,少犯一些前人犯过的错误,多赚点钱,建设和谐家庭
5. 股票和房地产有什么相互关系
当前国内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决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学者也纷纷发表宏见,纵论是真牛市还是幻像。但这里我不想点评股市火爆背后的原因,想关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后,那些获丰厚收益而畅怀开心的股民们会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别是到底会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扩大自己的消费上。
真正意义的个人浮动资产
在过去,中国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政府行为处于主导。但现在已经慢慢过渡到靠内需推动的时代,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个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这时候,居民在消费倾向上的微小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都能凸现出来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个人资产,消费完全由收入决定,而绝大多数的收入就是靠工资,而工资高低又是由宏观经济,更准确地说,宏观经济中的实体部分来决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费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宏观经济作用,特别是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的作用。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人能有一些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或者一点黄金,再后来,又开始拥有些国债和企业证券。中国居民们逐渐累积属于自己的个人资产,其消费模式也不再是当月吃光工资,有多少用多少,而会开始做长远决策和短期决策相结合,跨期消费。但这些个人资产收益小而稳定,资产价值几乎不会发生波动,也不会对居民的消费发生任何意外的冲击和干扰。
1991年国内股市开通,中国居民们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浮动资产。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几轮牛市熊市变换行情让很多人积累了大量的股票资产,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股市的阴晴变化之快,股价的变化无常。相当比例的人因为股市行情的一点波动就会使生活处境和消费能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房子有了价格
中国居民的经济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还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产市场的放开。这意味着住房不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买卖了,有价格了,而且这个价格还会变化,且变化还很快、很大。
当资产价格变动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效应”。这个话题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很长时间。如前面所说,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债券等资产价值变化很小,一般人们主要讨论股票市场和住宅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曾因为创立“生命周期消费假说”而获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莫迪格亚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劳动收入不变,财富每增加1美元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增加5美分。从那时起,资产价值变动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就逐渐成为经济学尤其宏观方针政策研究的一个讨论重点。莫迪格亚尼的5美分论断也被广泛引用,包括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考。
之后的研究虽然对这个论断有一些微调,但总体上经济学界承认,财富变动会引起消费变动。
学者们开始区分股票价值变动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长期和短期效应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仅仅影响当前消费支出,还是会作用到很久之后的消费决策。直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变富了,至少手头变阔绰了,就想多花钱了。
有人就此质疑,股票盈余还停留在账面时候不存在这个效应,“纸面财富”只有真正卖了、套现了、落袋为安了,才可能算是财富。但如果套现了,那只是一次性收益,该股民不会预期将来每次都遇上好运气,不会认为自己的一生收入(劳动收入+资产收益)真的发生重大改善,那么最多有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就没有什么了。所以,有人认为间接效应更重要。
直接和间接效应
所谓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动,会被人们认为是重大的宏观基本面信息,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支出。简单来说,股市上升会让你对未来更加乐观,你因此增加消费。你会预期到未来收入会增加,那么何不现在就开始消费。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那股市财富效应就变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过是个传导信号的作用,并不是效应发生的真正根源,股价和消费只是有形式上的统计关联
6. 房产证券到下一代怎么转
房地产证券化,就是将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变成有价证券形式。房地产证券化把投资者对房地产的直接物权转变为持有证券性质的权益凭证,即将直接房地产投资转化为证券投资。从理论上讲,房地产证券化是对传统房地产投资的变革。它的实现与发展,是因为房地产和有价证券可以有机结合。房地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不同投资者获得房地产投资收益的一种权利分配,是以房地产这种有形资产做担保,将房地产股本投资权益予以证券化。其品种可以是股票、可转换债券、单位信托、受益凭证等等。
7. 股票 房地产 下一轮是什么
金融衍生品
8. 如果房子未来不值钱了,股票能够替代吗
股票更是坑爹, 其实中国跟美国最大的区别.
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02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