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阳市2高中张明俐化学老师简历
辽宁省朝阳市2016年高中教师。看你主要倾向于文科还是理科。 朝阳的高中师资一高二高差不多,一高偏文,二高偏理
② 张明的工作简历
张明,男,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西安交大一附院影像科副主任。1965年7月出生,学士(84年~89年)、硕士(94年~97年)及博士(97年~00年)均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03年~05年)工作于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1989年留校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先后任住院医师(89年~96年)、主治医师(96年~01年)、副主任医师及硕士生导师(2001年6月~06年12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影像中心副主任(06年12月~今)。国内磁共振第一台于1987年投入临床应用,1989年大学毕业即从事磁共振的影像诊断及研究工作,是目前国内从事磁共振诊断最早的医生之一。截至2012年7月,指导博士15名(含留学生博士1名),硕士12余名,培养毕业研究生15名。参与医学影像5、7、8年制和留学生的教学工作。有近20篇文章被SCI及Medline收录期刊发表。
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中华放射学神经放射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放射学会常委,陕西省外科学会胆道学组成员。《实用放射学杂志》常务编委,《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和《现代肿瘤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编委,《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磁共振成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
③ 张明清简历书法价格
如果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当然名人的又要贵些。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④ 张明的文论
一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明的工笔重彩画,吸收了西画的明暗、光影和色彩、写实而又抒情,对(画面)局部进行了虚化处理。其特点主要是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讲究笔墨的变化又在艺术观念、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创新。
二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张明几乎是把农家静物扩大到农家小院,他酷爱描绘吴门深秋的银杏,金黄色的叶片因光照角度及空间透视而呈现微妙的色调变化,而农家幽深的木屋、磨光了的石阶都被画家丝丝入扣地刻画出来。张明的工笔风景虽具有西方风景的观看方式,但是在审美意境上依然追求东方神韵,尤其是他的色调渲染保留了较多的水墨自然渗化的成分与洒脱飘逸的笔致,更体现出吴门画家所共同具备的秀雅温润的艺术特征。
三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明,在一片迷离虚幻中一粉墙黛瓦、渔舟梨花,营造一份独有的诗意。(与其他画家)个性差异很大,个人手法及艺术面目突出,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成熟,或者说,已具有某种程式化的倾向。
四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世纪以来,苏州地方仍是令人瞩目的文人荟萃之地,我深感到苏州中国画家群体实力强大。老画家之外,又涌现出更多的青年才俊,如张明等以及其他多位后起之秀。
(以上评论均摘自《传承与创新——吴门画派论坛》一书,苏州国画院编,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书号:ISBN978—7—80733—923—6)
五
陈佩秋(著名中国画家、艺术鉴赏家、评论家)
张明作品既有光色,又有点线面,是我学习的老师。(在张明中国画作品集上的题字) 一
心系江南黄叶村
——谈张明的图式语言
人们对视觉图像的评判依据,往往是根据各自的阅读经验有所异同。而经验多少又烙下了时代的文化印记。秦汉至清代的传统文化,五四至民国时期新旧交杂的文化,50年代到文革前的革命文化,七、八十年代的写实主义文化,当前流行的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对视觉图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张明显然受写实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师法自然。其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法是当今主流文化形式的典型。用精湛细腻的艺术手法去再现客观世界,仍是当前最被接受,受众面最广的形式。正因为图式标准清晰,所以成为历届国展作品的主体语式。近些年涌出一大批具有实力的丹青高手,都是先从写实绘画入手,再各领风骚。张明亦然。
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张明的中国画作品《耕读人家》获得铜奖,张明也因此被圈内关注。以杏树老宅为母题,他曾画了无数相同题材的作品,不乏精妙之作。在他当初的探索实验阶段,张明熬过了多少个无绪之夜,路漫漫总不见风景。其实,写实绘画的技术手段不是纠结的根本,因为,技术有涯,努力就能登高。艺术语境这座高峰,如悟道不明,枉费心力体力终不达。张明深谙此道,在不断完善技术的同时,他更加注重艺术语境的营造和表达。
在张明的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形式”、“程式”已非古法有之而有所创新。他汲取了西画的构图、光色、气氛的营造方法,极注重整体的形式和肌理的天然性。绵密意象的铺陈、排列、组合,层层叠叠,多姿多彩,紊而不乱。一石一瓦、一草一木,皆一笔一划、层层皴染,一招一式都倾注真情,不矫情做作。他取西画之道,传中国画之神,把原本断垣残壁的苦楚表象,经过虚实相生、黑白有致的处理,将画面营造出一派古朴自然、意象诡谲,具有新颖的视觉效果。这种深蕴着中国文化意境的画面已远远超过了绘画作品本身而深深感染着我们。
张明早期的作品曾专注描绘江、浙、皖民居。或许是同根同源的江南情结,他的视角敏感而多情,总能在寻常处发现非常。古街幽巷,断垣残壁,深院陋宅,任何景象凡能入目就能入画。往往常人不屑的具体,一堵破墙,一段残径,一棵老树,一束野草......只要经他梳理,无序的景物顷刻主次分明,透出盎然的生机。他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能透过表象去察觉到生命萌动的迹象,因此他的画总能恰如其分的至理煽情,撩拨无数性情中人怀旧依依。
在张明的作品中,最被人赞誉的是他的银杏系列。每当金秋季节,踏上金庭古镇,放眼东山、西山,你就会被遍地的金黄色的杏叶所震撼,粉墙黛瓦的农舍闪隐其中,满地落叶任由铺盖,在金灿灿的黄叶间,农家有了期待,画家也有了期待。
风景如画,但未必入画。我看过许多画家画黄叶村,他们总希望把视觉激动定格成永恒的画面。但结果总是空叹“手不随心”,想努力再现真实反倒不真实,被客观真实所迷惑。张明则不同,他在努力表现主题真实的同时,始终不忘记绘画的表现性和抒情性,极其注重绘画意境的营造,并作出主观审美的图式表达。他所追求的是人文体验的真实,而非自然主义的真实。这种人文体验的真实是经过过滤筛选后留给画家的烙印。
张明非常聪明地保留了写实主义绘画的优点,再添上主观的情愫之光,用独特的形式语言去表达出他的审美意趣。他着墨于主题从不吝啬,极尽耐心地细细描绘。次要部分则虚化淡然甘尽绿叶之责。特别是他笔下的杏树,层层尽染,杏黄色丰富而透明。被他用工笔绘画手法重新演绎的逆光效果使得阳光仿佛穿透林间繁叶,金光闪闪让人眩目。他的绘画语言已远远超越了自然主义的摄影效果。他把艺术的理想深深嵌入画面,其境其情在抒情的曲调中慢慢散发出诗意般的芬香。当绘画能引人入胜般的生发联想,作者创作的意图也被圆满传递了。
一个成熟的画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在原生态中善于发现特别的情趣,在不失原味的基础上把这种情趣雕琢成艺术的图式,这种图式既能悦目,又能赏心,美学向众的价值就充分体现了。愿心系黄叶村的张明,始终坚信,风景这边独好!
周矩敏
2012元月于听枫园(周矩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美协主席,国画院院长,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二
重意尚情绘家园
在水墨氤氲的山峦涧水和“披麻”、“折带”所编织的传统山水画程式中,张明的画令人耳目一新!
人们读画,习惯于以自己既已形成的对不同画种的固定格式来“对应”眼前的作品,当作品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无法和原有的储存“链接”时,总是不甘心地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相类性,然后再从中作出一个归类的选择。读张明的山水画,是对自己所具有的关于绘画样式和画种概念的诘问,因为他的画解构了传统的阅读语序,挑战了人们对绘画的理解!
那些由彩墨烘染的云烟光影、五彩云石堆砌的堤坝小径、缤纷秋叶渲染的农家小院所呈现的画面,究竟是油画、水粉画、色粉画、水彩画还是中国画?从表面上看,很难将张明的画进行归类。因为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他选择了中国画特有的毛笔和宣纸,在绘画的样式上,他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的形式,甚至在颜色和题款印章上都源自中国画的传统。然而,透过这些中国画固有的传统元素,在表现上他却大胆运用了西方的语汇。《午后》的阳光在斑驳的老墙上所形成的陆离光晕、《溪流》的波光和桥面上蒸腾的雾气、《正午》中天晃眼的阳光和烈日下暴晒的卵石街道,使人不由得想起莫奈的《日出印象》,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的画家们所营造的光影和色彩之中。
张明笔下那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影和跳动着斑斓色彩的山水画让人为之一振!当那些飞舞的彩叶拨动读者心弦的时候,原本对绘画样式和画种概念的疑虑也就随着画面中蒸腾的雾气烟消云散,只觉得神清气爽。人们在观赏之余不由得惊叹:张明用自己扎实的造型能力、丰富的表现语汇和牧歌般的田园画面对绘画的“程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诠释!
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是不断地开拓创新,创新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否定。醇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新雅丽的画风为张明多次赢得了全国及省级美展的大奖,然而已有的成绩并不能羁绊他在创作之路上前行的脚步,他孜孜不倦地尝试将西方绘画语汇融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形式中,义无反顾地走一条西为中用的险途。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他的胆识和学养。胆识基于张明对绘画本体规律的充分认识和对中西绘画技巧的精熟驾驭,而学养则与他谦和的人生态度和勤奋的治学精神紧密相连。
张明为人坦诚,恭和谦让,虽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他从未放松过对艺术高峰的攀登。如今,他又从一个新的高度出发,尝试以单纯的水墨表现田园小景、垄沟阡陌、垛草庭院。《写生》系列小品画以浓郁的中国水墨意蕴传达了特有的牧歌诗境,同时倾诉了现代都市人对麦草和泥土芳香的钟情。在阅读了他过去的艺术心路之后,我们更期待倾听他未来的心声。可以预言,未来的艺术之路对他将更加宽广!
袁牧
于苏州城东墨轩
(袁 牧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⑤ 张明的个人履历
1982.10-1986.01 济南军区高炮六十九师638团修理所文书
1986.01-1987.01 淮北市交通局集管科办事员
1987.01-1993.07 淮北市交通局运管处运政科办事员
1993.07-1996.03 淮北市交通局运管处运政科副科长
1996.03-1998.09 淮北市交通局运管处副处长、处党总支委员(其间:1996.09-1998.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8.09-1999.08 淮北市运管处处长
1999.08-2003.11 淮北市交通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003.11-2007.01 淮北市相山区委副书记(其间:2002.07-2005.07淮北煤师院函授法学专业学习;2003.03-2003.12 省委党校5期中青班学习)
2007.01-2010.09 淮北市相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其间:2004.09-2007.06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10.09-2013.02 淮北市烈山区委书记
2013.02-2013.07 濉溪县委书记
2013.07- 淮北市市委常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
⑥ 张明的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获数学学士。1982年-1985年在四川省甘孜州民族干部学校任教。
1985年-1987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中美合办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生班。
1987年5月至今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从事西藏及藏区的社会经济研究。
1991年-1993年,参与藏研中心与北大社会学所合作的课题“西藏社会发展研究”。
1994年-1996年,主持并参与国家重点课题“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研究”。
1997年受国务院扶贫办和“全球环境与发展组织”(NGO)之委托,主持课题,“对西藏的环境状况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评估”。
1997年至1999年今主持并参与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扶贫问题研究”。
1999年,也就是在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后就主持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扶贫攻击研究”,2001年该课题成果通过中心学术委员的评审。
2001年,接手西藏自治区政府委托藏研中心的重点研究课题“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区域发展成本差异研究”。在主持该课题的过程中,本人大胆聘用外部人才,通过“借脑”的方法联合攻关。2002年底,该课题与其它众多课题在接受中心学术委员会的结题评审时,以91分的高分被审定为当年唯一的优秀成果。次年,该成果又接受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的高规格评审,并顺利通过评审。
2003年底,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本人再度担任新设立的中心重点课题“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主持工作,与此同时,本人还承担有国家重点课题“西藏反贫困战略研究”之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任期内的5年,在主持和承担重点研究课题期间,本人长期坚持深入到农户家中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始终关注西藏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研究,本人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
李铁映主编的《1999年中国人文科学前沿报告》对本人发表在《西藏研究》上的文章“太阳能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该文代表了这方面(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002年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藏学研讨会上所宣读论文“西藏的人口、资源、劳动力供给与西藏自治区的人口政策”得到与会国外同行的好评。宣读论文的当天,就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邀请我做这些大学的访问学者。
此外,还将在西藏实地调查期间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上报国家,得到积极反响。
一篇发表在《藏事探索》2002年第一期的文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增加西藏农牧民的收入可从胶鞋做起”被新华社收入《参考清样》供高层领导参阅后不久,引起国家六个部委的重视,文中所提建立悉数被国家采纳,西藏农牧民的穿鞋问题得到解决。该成果获2002年藏研中心科研成果一等奖。
另一篇根据西藏国民经济发展资料并结合第一手材料撰写的名曰《农牧区的相对贫困:西藏强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的内参报告,在被藏研中心内部刊物《藏事探索》2002年第二期刊出后,引起中央统战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呈送给了中央高层领导,而后又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对该文进行了批示,中央采纳了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的部分建议在中央的指示下已转化为推动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政策和手段,为西藏的农牧民办了一件实事。该成果获2002年藏研中心科研成果一等奖。
著作、论文及重要技术报告
1、著作类
《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西藏山南地区简介》,五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西藏的民族手工业与工艺品》与扎嘎合著有,藏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西部开发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西部大开发-西藏卷》,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与中科院地理所同志合著, 藏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与马戎教授等合著有一书,藏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论文类
“小额信贷扶贫在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实践与应用”,《西藏研究》1999年第一期。
“西藏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中国藏学》1998年第四期,1.7万字。
“南木林县反贫困实践研究”,《中国藏学》2000年第四期。
“正视西藏农牧区的相对贫困,深化扶贫攻击工作”《西藏研究》,2001年第一期。
“非公经济与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原载拉巴平措、格勒主编《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12 月第一版。
“从个案研究西藏农村的相对贫困和“扶贫攻击”工作“,《西藏研究》2001年第四期。
“西藏的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二期。
An Assessment Report to The ‘Sunlight Pla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he population,resource,labor supply and population policy of TAR, 宣读于2002年1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藏学研讨会。
A story about Tibetan nomads,grassland,yaks,foxes and rodents—A case study of Tibetan ecosociety and its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ism of TAR
宣读于2000年6月在荷兰莱顿召开的第9届国际藏学会。
A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Tibetan Population 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e Current Han Population in TAR
宣读于2003年9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藏学会
⑦ 陕北红军张明科简历
张明科(1911—2002.11),浙江志丹县金顶镇楼子沟人。后搬到白豹镇徐槎村东沟庄。12岁时开始到刘培基(刘志丹的父亲)的家里做长工,1933年在刘志丹的引领下加入红二十六军,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苏区的吴起镇。张明科当时是当地游击队的队长,第二天即十月二十日毛主席召见他详细地询问了游击队的情况和陕北红军的情况。
当毛泽东得知刘志丹被错误关押的消息后十分震惊,立即派王首道、贾拓夫等携电令前往瓦窑堡执行中央先行放人的命令。毛泽东同张明科谈了许多情况后对他说:“你们游击队战士在这里地形熟,让他们给主力红军带路,一来你们学习打仗方法,二来你们多拿一些枪支回来武装自己和赤卫队。”并征询张是否同意,张明科愉快地答应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游击队为红军带路,帮助他们筹备军粮、养护伤兵、掩埋阵亡将士。
毛泽东在即将离开吴起镇之前,又一次召见了游击队队长张明科。毛泽东将张明科叫到自己的住处,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德国制造的手枪和用布包着的30发子弹对张说:“我们要走了,这支手枪留给你作纪念”。张明科接过手枪,激动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后来张明科一直将这支手枪珍藏在身边,建国后献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⑧ 张明的工作简历
1984.08-2001.1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0.01-2003.1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8.06-2010.0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
2001.1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2010.0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访学经历
1993.01-1994.04,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教育学部,客座研究员;
2000.10-2001.10,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育学部,访问学者;
2008.03-2008.09,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员;
2011.06,日本国立冈山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
⑨ 宝鸡人民剧团张明科
金台区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张明科
2012年03月01日
个 人 简 历
张明科、宝鸡市人。民盟盟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曲艺家协会顾问。1970年5月招入宝鸡市人民剧团学习丑角表演。曾经在《黑叮本》、《玉虎坠》、《夺锦楼》、《荒郊义救》等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荣获陕西省丑角大赛二等奖、陕西电视台小品大赛二等奖、宝鸡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特邀到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演出小品。数次参加宝鸡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照儿画爸》、《暖在心头》、《小商与老外》、《牛村长进城》、《大脚奶和小脚奶》等小品、获得领导、专家、观众的好评。
⑩ 张明的个人信息
姓名: 张 明
出生年月: 1956年11月
籍贯: 四川省大邑县
所学专业: 财政学
最后学历(学位): 硕士
授予时间: 1991年
毕业学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个人简历:
1988.9~1991.7 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系硕士研究生
1991.9~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