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交易股票赚了几十万,还继续下去以交易股票为生吗
该收手时就收手吧,人的欲望是贪婪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嘛,就好像赌博一样赢了还想赢输了还想在赢回来一直这样死循环下去越陷越深。有了几十万了换门路做个保本的买卖吧,虽然我不懂股票但是我想应该和赌博差不多吧
㈡ 自08年底开始炒股到现在,生活好像进入了死循环,天天盯K线,心累还一直亏,怎么样才能跳出来回归正常
这么长时间了还是赔钱,自己反思总结一下有没有获得经验和自己的思路方法。看你的意思是不想做股票了,那就把资金撤出来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买卖或者工作。可以参考下我的建议。交个朋友呵呵
㈢ 股票理论问题 牛人速进!!
你那基本概念都还没 搞清楚啊 去系统学一下吧
㈣ 大智慧股票池不运行,检查有没有公式的死循环
什么是死环境?股票池不运行和不能运行是两码事,要是不运行,随便写个指标测试一下,要是运行说明股票池没问题,那就检查数据和服务器。
㈤ 网上有一种股票(hft高频交易),有谁知道这个会不会是骗人的啊
High Frequency Trading ( HFT )高频交易饱受舆论诟病,主要是因为包括很多专家在内的行业人士将损失和市场操纵归咎于高频交易模式,而不是操作风险管理缺陷和违规交易,甚至将市场不公平也归咎于它,而不考虑大机构行为和监管漏洞。
人们时常从媒体上了解到因为“胖手指”(Fat Finger),或者因为某个机构的订单程序进入了死循环而导致向市场中发出了巨量订单,加之高频交易算法迅速反应,造成市场崩盘或者剧烈波动的情况。很多人会说,如果没有高频交易,人脉就不会来不及反应,那么市场就不会这么动荡。高频交易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推波助澜,更加剧了市场波动。实际上,即便没有高频交易,市场参与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开平仓的决策。当这种决策具有广泛一致性的时候,市场一样会出现剧烈波动,这个是市场中一个常态特征。
并不是所有高频交易策略都采用趋势跟随。市场深度的增加和各种不同的交易行为反而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波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和策略对行情的看法并不一致。这类情况下大多数亏损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参与者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有严重缺陷造成的。比如,不按照交易规定或者策略设计执行操作,风险敞口过大而没有留存充足的风险准备金等。这类托辞,无异于一名日线操作的交易者抱怨一分钟线的波动太大。
同样的,相当多的市场参与者为了盈利也会费尽心思挖掘监管漏洞和利用甚至创造市场的不公平,闪单交易就是一个典型。闪单(Flash Order)的交易模式也是属于不公平交易的,与高频无关。即便在人工电话下单时代,券商交易员也会根据自己情况抬高、压低、延迟成交某些投资人的电话委托,这个也就是闪单(Flash Order)的原型。有券商资质的投行一直将该交易模式作为稳定收入来源之一,从人工到自动,后来还加入了分析客户订单的算法。虽然闪单交易已经因为曝光而被禁止,但还有各类不公平的交易模式,利用着监管漏洞,充斥在市场当中。比如前些日子因为BATS闪电崩盘导致服务器故障而暴露出的操纵市场事件。违规交易并不等同于高频交易。
除了上述一些误解,一些推销高频交易的专家有时也会有概念混淆,例如将低延时交易(Low-Latency trading)和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混淆为一个概念,其实并不然。与中国的券商总部集中然后交易所撮合的订单路径不同,欧美市场很多券商和交易所支持DMA交易模式(Direct Market Access,直接市场接入),即交易者的订单可以直接接入到交易所进行撮合。当然国内期货市场中上期综合交易平台(CTP)的出现的确改善了部分非上海总部券商客户交易上期和中金所标的的订单路径。
㈥ 美股交易时间
美国股市交易时间较长,为美东时间早九点半到下午四点,也就是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半到凌晨五点,美国因为有夏令时间,因此夏天的交易时间与冬天相比会提前一小时,为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半到凌晨四点。
美股的股指期货比如小型标普指数、小型道琼斯工业指数等是24小时交易的,中间只有几段很短的休盘时间。
(6)股票死循环扩展阅读:
美股不同交易时段的特点
9:30-9:45,这十五分钟被称为是“业余者时间”,大型的机构通常会在9:45之后再进场。这段时间内经纪人、做市商会执行客户的成交命令,是一天当中最具挥发性的时刻之一。
10:00被称作“关键的反转时刻”,很多经济数据会在10点公布,市场经常在这个时刻出现反转。
11:30-1:30这两个小时被称为“午饭时刻”,这个时间段里那些比较厉害的做市商都会出去吃午饭,并命令助手除了提供流动性之外不做任何事情,因此这一时段的成交量会比较小。这个时间段不太会出现顺畅的趋势,横盘的情况比较多见。
1:30-4:00是“专业时间”,很多机构投资者也会选择在“专业时间”段内进场,这个时间段里,最厉害的做市商、券商会继续执行客户的成交命令,同时还会交易自己公司的账户。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2:30是另外一个关键的交易时刻,很多强劲的趋势往往会在这个时间点开始。
4:00,美股股市收盘。
㈦ 新股票怎么一上市就涨停
新股为什么能连续涨停?
1、新股能连续涨停与新股发行制度本身有很大关系,目前新股仍是市场上的稀缺产品,新股预估发行市盈率受限,大部分新股估值相对同行业折价明显,上市后必然遭到哄抢,所以新股上市后,很容易开盘就涨停。
2、当天股票市场股票价格上涨的最高限度称之为涨停板,当天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下跌的最低限度称之为跌停板。涨停板时的股票价格称之为涨停板价,跌停板时的股票价格称之为跌停板价。这种规定在国际、国内的股票市场均有使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股票、不同的时期所规定的上涨幅度有所区别,但新股不受涨停板的限制。
㈧ 为什么有些人会忍不住购买股票呢
我对忍不住购买股票的人称之为上瘾。我觉得这个上瘾也是分人。有的人干点什么都上瘾,有的人就是觉得很平常瘾比较小。
你看像我,去游戏厅这种玩个游戏都能上瘾,那就别提炒股了,有的人又说了炒股上瘾有什么可上瘾的,我答,当一个人在股市里赚钱的时候,他就会想着要赚更多,当一个人在股市里面出现亏损的时候,就会想着把亏损的给补回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就像赌博一样输了还想赢回来赢了还想赢更多。
我认为股市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你有钱你可以交易,你没钱就抱歉咯。所以要在这个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股市也是残酷的。
㈨ 中国经济是怎么进入 死循环 模式的
(一)双重危机
如果以财富衡量,人类社会可能是唯一熵减的系统。
市场经济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马太效应,即财富是单向汇聚的,一切经济问题由此产生。
由于财富单向汇聚,社会形成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注定对应大量产品滞销,大批债务无法偿还。
金子塔顶层拥有大量财富,撑的要吐,有能力消费没需求,消费不足。底层的收入被压到最低,饿得要死,有欲望需求没支付能力,也是消费不足。
金字塔两端都消费不足,对应的必然是大量产品滞销,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对应大批工人的劳动力滞销。他们的产品没人要,他们的劳动力自然没人要。于是,企业处于破产、停产、半停产状态,他们处于失业、半失业、放长假的状态。
这是表现在产能和就业上的现象。
多说一句,一些企业靠贷款维持最基本的运转,这些企业就成了“僵尸企业”。这些企业的工人,被扣上懒汉的帽子。
话题转回来。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抛开赌博投机不说(赌博投机的问题后面再说),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逆运动。
主要货币是信用货币的时代。每一笔贷款对应两部分,获得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同时拥有两样的东西,一笔钱和一笔债务。
这笔钱,很快会被金字塔顶层吸走,而这笔债务却无法偿还——因为顶层已经撑的要吐,他们并不想购买底层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或者,即使他们购买也非常有限。
所以,社会顶层拥有大量利润的时候,必然对应社会中下层背负沉重的债务。
社会底层的债务到期无法偿还的时候,要么破产倒闭,要么申请贷款苟延残喘。底层破产倒闭时,顶层用积累的货币购买底层拍卖的财产,同时债务归零。不足的部分,银行承担。银行的自有资产承担不了,银行倒闭。储户的账户数字归零。
这个过程很惨烈,有人一夜之间一无所有,上吊、跳楼,有人趁机从地板上捡战利品,就是金融危机。上吊自杀的是中下层,趁机捡战利品的是顶层。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起因都是财富的单向汇聚。
货币淤积在顶层,商品流动就不会顺畅,债务也难以偿还。这个道理很简单。
但是要承认这个道理,就要承认社会财富的单向集中不利于经济顺利运转,并做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调整。这就很困难了。
毕竟,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金字塔社会,顶层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社会底层——否则也不会形成金字塔型社会。
(二)药方选择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顶层可以要钱不要命,政府不能看着不管。不然失业率爆棚,那还得了?
目前有四种方式,一是鼓励投资,二是增加出口,三是政府印钞购买这些产品,四是否定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
在产品全面滞销的时代,没有人会主动投资。
金字塔顶层不是傻子,现有的产品卖不掉,继续扩大产能,增加投资那不是犯傻吗?
于是,有人提出创新。新产品出现了,原有的产能要被淘汰,为了更新换代,都要买新设备,内需不就上去了吗?
话说回来,创新哪那么简单?蒸汽机替代人力、畜力、水力,内燃机、电动机替代蒸汽机,都需要科学界重大的理论突破,否则新产品与老产品之间很难有跨代性的突破,改一改外形设计,优化一下结构,增加点功能(许多功能还是华而不实的),这样的创新没多大意义。
想想就明白,没有巨大的技术门槛,能创新早创出来了。
当年硅谷的奇迹,其实是美国政府和军方多年来大量投入产生的军用技术积累在短期内商业化的军转民的过程——巨大的势能早已具备,剩下的只是谁来推动,让这些势能释放出来。于是,释放这些势能的人,成了风口上的猪。
站在台风口,一头猪都能飞起来。没有台风,猪还是猪,飞不起来的。看不到台风,只看到猪在飞,以为自己像飞起来猪一样伸展四肢就能飞起来,那是猪的思维。
看不到当年理论突破支持的技术突破,看不到对应的美国政府和军方技术积累,只看到几个大学生,在硅谷租几间办公室就能创新,那是一叶障目不见台风。
以为只要弄几个大学生,搞几栋写字楼,就能创新,就能再造一个硅谷,就能拉动经济,那就更愚蠢了。
如果出口情况不错,那么问题会好解决一些。
顶层消费不了,底层消费不起的商品推出去,换成钞票回来。顶层继续赚钱,底层有饭吃,暂时皆大欢喜。
长期看,这也有问题:
第一,这些钞票怎么用?钞票不是黄金,攒多了要贬值。(这些钞票不是没有用,后面谈用处。)
第二,别的国家不乐意,你国内的就业解决了,我国内的产品滞销了,我的工人失业了,为了不让你的商品进来,我要用各种手段阻止你,包括检验检疫,包括配额,包括关税,包括各国产品标准等等。
第三,别的国家遇到经济危机,不再要本国的商品怎么办?
第四,就业高度依赖别国的市场,两国关系一闹翻,本国失业率马上爆棚。
本国政府不断购买商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启动印钞机,这是中央政府的特权。政府印钞,购买商品,顶层聚敛财富,底层有活干。代价是通胀和泡沫不断上涨。
一种是用政府使用贷款,这是地方政府常用的手段。代价是通胀和泡沫不断上涨,外加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
如果不想本国通胀爆棚、泡沫破裂,地方政府破产,这种模式就不能一直玩下去。
把顶层多余的钱收上来,返还给底层,是最后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顶层绝对不干。对顶层征税,那还了得?所以,也很难推动。
说来说去,四种模式或者不可行,或者有局限性,或者有长期的隐患,或者难以推行。
(三)开闸放水
对政府来说,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增加廉价的贷款和劳动力供应,提高利润,促进资本增加投资。这就是缓解危机思路。
这种思路的来源是扎伊尔定律的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者可以完全不顾产品滞销,不断扩大投资,增加供给。
具体操作,首先是鼓励民间投资,鼓励互联网 ,减少审批,放松贷款。
先是年轻人创业。年轻人花光了爹娘饿储蓄以后,产品没有销路,只好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因为社会贫富差距太大,两端消费不足,全社会没有对应的消费能力,导致传统产业没有销路,现在加上互联网就有销路了?个别的有销路,因为着更多的滞销。
减少审批、加强监管,放管结合,放要放到位,管要管到位。说起来很容易,操作起来完全没有可操作性。
如果车站、机场取消了安检,然后把维护安全的任务全部转嫁给乘警或空乘。那会是什么效果?想想就清楚。不在入口排出风险,在运转过程中就是搞人盯人,也盯不过来。
再加上一句,法无禁止皆可行,那就更厉害了。
还是车站、机场的例子,危险分子是把危险品带上交通工具了,但是只要他不点火,乘警或空乘就既不能随便搜他的行李,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有人问,如果危险分子点火造成重大事故呢?
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那就是乘警和空乘的失职了,要被严肃处理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金融骗子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各种金融案件造成几万、几十万人损失,那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涉及健康的食品安全也成问题。放开食盐专营,结果各种假盐案迅速爆棚。
资本为了利润可以上断头台,诈骗造假,算什么?
放松贷款,更可怕。
整个经济循环不是没有钱,而是钱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不能顺利回流。这样一来,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顺利偿还。
现在继续放松贷款,现在经济循环中的钱更多了,债务也更多了。短期看,大量的债务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借新还旧,暂时掩盖过去。长期看,必然是更大的窟窿。
(五)债务转移
投机如同赌场,甲之损失,乙之收益。除非偿还贷款,否则这些货币不会主动消失,这些钱哪里去了?这些钱大多成为社会顶层的战利品,成为他们的利润。或者,为他们偿还债务。
由于经济周期的不可预测的性,任何使用的融资手段的社会成员都可能在危机时期负债,社会顶层也不例外。
但是,不同的社会成员陷入债务危机之后的处境是绝对不同的。
大多数企业不断借新还旧,自然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包袱。
全社会产品滞销,希望销售商品不断盈利,偿还债务,基本没有可能——除非产品是长生不老药。不过,以目前的科技,类似让顶层有无限需求的产品还没有生产出来。
那些获得利润的债权人,也不会无偿地用自己的利润,填平债务人的债务,除非廉价收购债务人的资产。
正常情况下,企业或个人的债务只会不断增加,不会下降。
社会中下层陷入债务危机,一般难逃倒闭破产。
黄世仁不让杨白劳破产,怎么能霸占喜儿?不让房奴破产,怎么能收回他们的房子?不把一些潜在的利润丰厚的企业逼上绝路,怎么能用地板价收购?
不过,与社会中下层不同,社会顶层有影响国家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调整国家政策,把债务转嫁出去,转嫁给接盘侠。
至于金融资本,则更是王中王,如果陷入债务危机,比如在股市套牢,甚至可能由国家,也就是全民接盘。
何况,即使负债的社会顶层破产,他们的财产也不会分散到社会底层,而是会由其它社会顶层瓜分。经过这种瓜分,财富进一步汇聚。
把债务流转出去,让别人帮自己背锅。资金会流转,债务也会流转。
地方政府贷款修铁公基,卖地还债。开发商贷款卖地盖楼,卖楼还债。地、楼,卖不掉的时候,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会不断借新还旧。
这时,央行会放松利率,让他们活下去。直到他们找到接盘侠。
顶层不会承担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债务,这些债务必然设法转嫁给社会中下层。
比如,取消房屋限购,取消私人房产总量限制和持有年限的限制,降低转手交易税费,让房产变成类似股票的投机品。
比如,国家出政策,鼓励散户借钱炒股。那些借钱炒股的散户最终难免背上债务,但是他们的损失成为别人的收益。
再比如,在某些利益集团陷入债务期间,降低利率。降低利率有三个目的:第一减轻利息负担;第二推高投机品的价格,吸引接盘侠;第三有利于接盘侠贷款接盘。
经过疯狂的投机,许多兴冲冲冲进投机市场的社会中下层,成为接盘侠。他们交出现金,接过别人抛出的投机品,成为房东、股东。
一旦这些接盘侠用自己的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债务之后,央行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也没有必要降低利率了。那时,如果形势需要,比如物价失控,比如本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可以开始加息了。
上吊自杀是接盘侠的事,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谁让接盘侠当初不谨慎?
经过这债务转移的过程,绝大多数人都会破产。最终,土豪死于股权信托、中产死于非标理财、屌丝死于P2P。虽然他们破产,他们的财富不会消失,而是会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或者替少数人偿还债务。
(六)实体凋敝
相比地产和金融,资源、生产型企业往往就没这么幸运了。
它们正在遭受多重挤压,苦苦挣扎,随时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首先,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产品滞销。既然产品滞销,那就是产能过剩,要关停并转去产能。一大批工人正在或即将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
大规模失业,进一步压缩有效需求。由于社会经济规模受制于有效需求,压低有效需求,社会经济规模也必然下降。
其次,为了避免投机资金把外汇当成价值洼地,宁可消耗巨额外汇储备,也要维持强硬货币的形象。这必然导致商品倒灌。
如此一来,国际市场上,原有的产品价格优势不再,已经不再具备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优点。原有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
粮食、水果、乳类、肉类等食品,煤炭等原材料的商品倒灌必然对国内的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和煤炭等原材料行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商品倒灌进一步压缩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有限的内需。
(另外,商品倒灌严重影响外贸盈余,外贸盈余下降,外储增量下降。外储是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最重要的资源。一旦外汇下降到一定程度,本币的汇率就无法保证。)
再次,各种投机,尤其是房地产投机,难免推高生产企业成本,挤掉最后一点可怜的利润。
每一样商品都包含地租。地租无处不在。房价上涨,房租上涨,工人要求涨工资。房价上涨,零售商品价格上涨,工人需要涨工资。房价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房价上涨,厂房租金上涨,生产成本上涨。只要房价上涨,人工、原材料、厂房租金会全部上涨。
还有,各种投机使财富迅速集中,社会金字塔更加尖锐,顶层聚敛越来越多的财富,底层不断套牢。内需更加不足。
最后,由于投机加剧,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面临被瓜分的风险。
既然干几年实业,不如稳稳当当炒房,那么盈利的企业必然不再增加订单,而是减少投资,甚至逐步压缩现有生产规模,把富余资金投入投机之中。全社会生产规模下降,亏损的企业,更加难以盈利,只能不断借新还旧,最终被利息压垮,难以脱身。
企业的困境,加剧当地的困境。
生产性行业不断凋蔽,资金不断流向金融投机行业。生产性地区经济全面下滑,当地财政陷入困境。
在实体凋蔽时期,同样是金融投机,生产性地区的房产往往很难成为投机目标。这时,甚至有人抛售生产性地区的房产,去金融业为主的地区买房。
经济崩溃的地区,难以就业,无法生存,是当地社会底层迁徙的原因。经济崩溃地区的房产难以升值,没有利润,大量失业人口聚集,社会治安下降,是当地社会顶层迁徙的原因。
于是,这些地区人口净流出的地区。
经济萧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必然下跌。
这时如果推行税制改革,便可能使生产性省份的税收进一步下降,因为不同税种的所属不同,有些税种的全部或大部分税款要上缴中央政府,而不是留给地方政府。
对这些地区来说,祸不单行。经济下滑,税基下降;税制改革;税收大部上缴中央政府;本地土地投机不旺,无法炒作土地获利。
实体凋蔽,金融暴走的时期,生产性地区的财政危机,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地方政府会想尽办法筹钱,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砸锅卖铁、挖地三尺、沿门托钵。如果这三招不太好使,上级政府又不愿意伸出援手,当地基本难免财政破产。
失业人口怎么就业?全民创业是不靠谱的。大家都修自行车,卖早点,摆小吃摊,开杂货铺,且不说城管管不管,哪有那么多自行车可修,那么多人买早点,吃小吃,买百货?
多数人只能向金融投机地区移民。
维护治安也好,赈济灾民也好,都需要钱。地方政府偏偏没钱。
(七)致富良机
地方政府挖地三尺,必然激化社会矛盾,所以必然尽量采取其他相对温和的手段。极少数人等的就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沿门托钵、砸锅卖铁。
规模较小的企业任其自生自灭,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要完成化公为私的过程。
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不会由国家出政策获得去库存的机会,它们被划为僵尸企业,被描述成拖垮全国经济的包袱——却没有人分析,既然有亏损就有盈利,那么这些僵尸企业的亏损哪里去了,成了谁家的盈利。至于没有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被描述成阻碍全国复苏的障碍。
其实,按照这个标准,房地产企业基本都可以算是僵尸企业。
社会顶层在刺激经济,投机、转移债务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免去了大量的债务,这些利润干什么用?自然是用于产权扩张,瓜分肥肉。
债务不能被减免往往被划为僵尸企业,将被强行停止借新还旧的过程。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化公为私。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一方面是一部分社会顶层渴望在它们陷入债务危机时期,以极低的价格廉价收购它们,或者让他们化公为私。
有些时候,原先的管理层也希望推动这个过程。因为许多时候,私有化之后的管理层就是原先的管理层,唯一的变化,是这些人从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这些企业经过这样的过程,真的提高了效率了吗?只有天知道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必然导致工人命运的转折。他们和管理层的命运从此分道扬镳,从此进入金字塔基,难以翻身。
当年东北的大下岗,便是一个失控的化公为私的过程。大量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私有。占据这些财富的原领导层知道这些财富来路不正。所以,他们迅速变现。这个过程,通俗地说,是拆毁大楼卖钢筋。
他们并没有投资实体产业,搞再生产,而是把变现的资金用于购买房产或者金融产品,然后去当寓公。头类富豪移民海外,二等富豪移民北京、上海,三类富豪移民大连。他们都成了食利者。
那些失业的劳动者,丧失了工作的机会。他们就是开个小店都没有消费者,搞三产增加就业只是一句空话。于是,只好全国各地打工。对这些劳动者来讲,他们没有资本,只有廉价劳动力,不外出打工,又能怎么样?
于是,富豪和穷光蛋都出来了。
东北的经济,只能靠残存的一些国企和政府的支出维持。有这些最基本的企业生产、政府支出和对应的消费,才能有少得可怜的有效需求,支持规模有限的二产、三产。前两年各地上各种大项目,政府开支扩张,各地需要重型机械、资源,东北暂时恢复了一段。现在各地政府负债累累,以装备制造、资源等生产性产业为主的东北经济自然再次崩溃。
有人说,东北有资源,所以东北应该能发展。这种说法忽视了三点:第一、国家当年大量开发东北资源,现在东北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第二、许多东北资源已经私有化了,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在海外、北京、上海、大连享受生活。当地资源丰富不丰富,与当地群众无关。第三、本币汇率居高不下,商品倒灌时期,大量进口资源时期,东北当地资源并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大量生产资料已经归私人所有,这些当寓公的人即使获得利润,也不在当地投资,而是在海外、北京、上海、大连买房,或者投资金融产品,东北成为资本净流出地区。要重振当地经济,只能剥夺这些人的财产,把这些利润重新用于当地投资,而不是转移出去。这显然需要使用非市场经济的手段。
东北的情况,很像外蒙。外蒙有世界上人均储量前列的各种资源,外蒙也有世界上比例前列的贫困人口。经过私有化,大量资源化为私有,有钱人或者移民欧洲、美国或者生活在乌兰巴托,他们靠出卖资源享受穷奢极侈的生活。于是,大量利润不断转移到海外,购买房产、投资华尔街或者存入瑞士银行,而不是投入再生产发展经济,国内资本紧缺。多数人则穷得要饭!
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有利于金融地产行业和以金融地产业为主的地区,对生产性地区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八)无以为继
实体凋敝,金融暴走,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维持着这种状态,需要汇率相对稳定,投机相对稳定,物价相对稳定,社会相对稳定。这需要需要不断消耗外储,投机市场不断上涨,或者不断出现新的投机热点,各种商品供应充足,也需要失业率不能太高。这四个条件显然都难以长期稳定持续存在。
维持这种现象,需要不断消耗外汇储备,不断注入货币(不断发现新的投机热点),各种商品供应相对充足,同时社会相对稳定。
这种本币忙着投机,抛售外储维持汇率,进口海外商品平抑物价,商品倒灌,表面一片繁荣的局面不会维持很久。
外储耗尽、投机崩盘、物价失控、社会动荡,四者互为因果。出现一个,就必然出现另外其他三个。
为了避免投机崩盘,就要不断地注入货币。停止注入货币,不能借新还旧,债务危机就会爆发。那时,资本会迅速外逃,抛弃本币兑换外汇。另一方面,资本互相兼并,最终散户被收割殆尽,只剩下少数寡头,投机很快就会终止。
本币不断升值,或者汇率长期居高不下,货币供给长期居高不下,外贸盈余下降,外汇储备不断下降是大趋势。
开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长期世界领先,必然导致资本流出,商品流入。
这时,如果汇率相对稳定,随着国内物价、房价不断上涨,必然出现进口货相对便宜,国内房产相对昂贵的现象。
买进口货,移民海外是很自然的选择。社会动荡也会导致移民增加。
无论是买进口货,还是移民,都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下降。
因为汇率高,进口货便宜,通货膨胀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于是,出现了一面印钞,一面物价相对平稳的假象。
外储耗尽直接导致几个问题,本币价格迅速下跌,本国货币和资产被抛售,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物价上涨。那时,简单地说,除了房产、股票和债券,什么东西都涨价。如果不能理解这个情况,可以参考俄罗斯近期发生的事情。
有人说,外汇储备没有用。实际上,没有外汇储备,大规模印钞必然导致本币贬值,没有廉价的进口货平抑物价,物价马上就上天。
投机焦点总是不断更新。炒作一种产品,很容易出现溢出。没有什么商品的价格能一直飞到天上去。一方面,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难免引起供给增加,改变供给关系。另一方面,一种商品价格离奇上涨,必然使其它商品价格显得偏低。
所以,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出现价值洼地,才能不断吸引投机资金滞留在投机市场。问题是,炒完股票炒房子,炒完房子炒什么?
回过头来接着炒股票?那就首先需要解放那些在高点位套牢的散户——除非货币供给极度丰富,否则自己抛出去的投机品,自己在接回来,给别人当解放军,傻瓜才会这么做。
所谓,其它商品,必然也包括外汇。国内投机越激烈,各种投机品价格上涨越多,汇率越稳定,外汇越容易成为价值洼地。一旦外汇成为价值洼地,很容易出现资本外逃,外储很快就会耗尽。
越到金融暴走的后期,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越担心热钱冲出国门,于是不断制造投机热点,试图留住这笔热钱,结果是热钱规模越来越大,越容易冲出国门,或者冲进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
这些货币如果冲出国门,就会导致本币暴跌。如果冲进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就会导致物价暴涨。
为了避免这些货币冲出国门,就要保持高汇率。高汇率一方面可以使外汇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相对廉价进口商品,控制物价。
本国央行放水越多,物价上涨越快,泡沫越大,本币汇率越高,为了维持歌舞升平的局面,外储消耗越多、越快。
但是,这对国内产业是进一步的毁灭性的打击。本来国内市场就消费不足,进口商品又占去很大一部分,国内企业更加困难。
放开商品进口,保持本币汇率不变,不断印钞放水,其实是绞死本国企业。
那些暂时还活着的企业,也会尽量压缩产能,变现货币,加入投机大军。于是,投机大军在一段时间内,能从凋敝企业、凋敝行业和凋敝地区不断地获得援军。
实体产业的凋敝,进一步促进金融投机暴走。
外汇储备消耗到一定水平,就无法维持汇率,本币出现下跌的风险。那时,国内的巨额热钱必然冲出国境。
境外投机基金会趁火打劫,加速外汇储备下降。但是,如果认为境外投机基金是本币下跌的根本原因,就本末倒置了。认为铲平了境外投机基金,就万事大吉,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生产生活必需品也可以投机。
投机完股票和房产以后,很可能投机生产生活必需品。
一场农业歉收,也可能刺激生活必需品投机,导致价格暴涨。
不论是实体产业凋蔽,还是投机终止,都会导致大批贫困人口,危及社会稳定。
市场经济之中,财富金字塔无处不在。现在,首先凋敝的是二三线城市和生产性地区。财富从二三线城市向北上广的房地产和金融业汇聚,二三线很快就会枯竭。当一线大城市和金融性地区还歌舞升平的时候,这些地区已经揭不开锅了。于是,各种讨薪事件此起彼伏。当地政府难免陷入困境:经济萎缩,财政枯竭,失业增加,无力维稳。
事情不会到此为止,这些地区的人口和资金会迅速向一线大城市和金融行业流动。无论是当地的富豪还是穷鬼都会向一线大城市转移。
社会动荡必然加剧资本外逃,使外储迅速消耗殆尽。
那时会出现国内投机品(房产、股票)被抛售,国内投机品找不到接盘侠,资本外逃,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动物价上涨。
这时,本国会努力冻结多余的货币,避免本币成为没人要的废纸。
具体操作一方面会提高利率,一方面会压缩贷款,一方面会主动贬值,减少货币供应,把物价控制住,减少资本外逃的压力,争取把本币留住,并逐步改变国际贸易情况。
所以,那时本国国内贷款会异常紧张。许多还能勉强维持,但是需要以贷款为流动自己的企业会被活活绞死。
至于银行,则会有大量的不良资产。
(九)危机之后
由于财富单向汇聚引起的危机,试图以增加财富的方式缓解,必然引起更大的危机。
危机的后果,则必然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信用货币的时代,大多数货币来自贷款。增加贷款供应,必然也增加债务总量。
金融暴走时期,巨额货币与巨额债务并存。
天量资金四处乱撞,冲到哪里哪里一片混乱,走的时候一地鸡毛。
随着不断注水,全社会的债务黑洞越来越大。
投机不是政府能驾驭的,政府只能不断抱薪救火。
一旦对股票和房产的投机结束,这些资金就可能投机生产、生活必需品导致物价失控,或者冲出国门导致本币下跌。两者都会导致加息。
最终,局面必然失控,为了保住货币,政府必然采取收紧货币的手段。于是,金融暴走的烈焰瞬间熄灭。
㈩ 为什么股票在下跌的时候有些人总想着补仓或抄底
补仓,就是因为股价下跌被套,为了摊低该股票的成本,而进行的买入行为。补仓是被套牢后的一种被动应变策略,它本身不是一个解套的好办法,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最合适的方法。
抄底,意思是指以某种估值指标衡量股价跌到最低点,尤其是短时间内大幅下跌时买入,预期股价将会很快反弹的操作策略。但究竟怎样的价格是“最便宜”,事实上很难判断。
温馨提示:①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
②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充分了解 并清楚知晓投资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 愿承担相关风险。
应答时间:2020-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