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廖凡的学术成就
独著:
1. 《证券客户资产风险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 《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
合著:
3. 《国际经济法》,黄东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 《房地产金融》,与洪艳蓉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 《中国进口:战略与管理》,宋泓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版;
6. ContemporaryChinese Law,陈泽宪主编,与黄列等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6月版;
7.《当代中国国际法研究》,陈泽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8. 《变化中的国际法:热点与前沿》,朱晓青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学术论文:
9. 《钢丝上的平衡:美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变》,《法学》2003年第4期;
10. 《美国非公司型有限责任企业初探》,《法学》2003年第9期;
11.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研究》,《金融法苑》总第67辑(2005年10月);
12. 《论证券公司破产清算的特别程序:以中美比较为视角》,《法学》2006年第7期;
13. 《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 《间接持有证券的权益性质与法律适用初探》,《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15. 《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法律的进展与疑惑》(与郭雳合作,第二作者),《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2期;
16. 《香港证监会执法机制评介》,《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摘录;
17. 《美国新破产法金融合约例外条款评析》,《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5期;
18. 《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体制:对WTO互惠原则的再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
19. 《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北大法律评论》第8卷第2辑(2007年7月);
20. 《竞争、冲突与协调:金融混业监管模式的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1. 《论欧盟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以<金融集团指令>为中心》,《国际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2. 《确立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牵头地位》,《中国城市金融》2008年第9期;
23. 《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体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为视角》,《国际法研究》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4.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趋势》,《清华法学》2009年第6期;
25. 《国际货币体制的困境与出路》,《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
26.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前瞻: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为中心》,《国际法研究》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2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与治理结构改革述评》,《中国国际法年刊》2010年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7月版;
28. Regulation of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China: from Defacto to De jure,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Volume 12, Issue 2, July 2011;
29. 《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法律问题》,《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0.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金融监管研究》2012年第2期;
31. 《金融市场:机构监管?功能监管?》,《金融市场研究》2012年第1期(创刊号);
32.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与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
33.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以G20和FSB为视角》,《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5卷第1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报纸文章:
34. 《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的投资者保护》,《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8月3日;
35. 《美国基层法院的便利诉讼制度》,《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3日;
36. 《有多少企业将在萨—奥法案前却步》,《法制日报》2006年7月14日;
37. 《尤科斯宣告破产,“国有化”若隐若现》,《法制日报》2006年8月9日;
38. 《从美最高法院解除华府“禁枪令”谈起》,《法制日报》2008年7月20日第14版;
39. 《金融监管中不能承受无央行之轻》,《法制日报》2008年8月24日第10版;
40. 《都是金融惹的祸?》,《法制日报》2008年10月19日第10版;
41.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4日第10版;
42. 《法硕教育,路在何方》,《法制日报》2009年6月10日第10版;
43. 《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举措》,《人民日报》2009年7月13日第13版;
44. 《美银行新政意在何处》,《人民日报》2010年1月27日第22版;
45. 《高盛“欺诈门”的样本效应》,《人民日报》2010年4月29日第22版;
46. 《意料之中的和解》,《人民日报》2010年8月4日第22版;
47. 《金融监管应两条“腿”走路》,《经济日报》2011年12月6日第9版;
48.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应“双剑合璧”》,《经济日报》2012年2月13日第6版;
49.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功能监管可堪大任》,《金融时报》2012年2月23日第6版;
译著/文:
50. 《国际商事仲裁》,〔西〕帕德罗·马丁内兹·弗拉加著,与谢新胜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承担两章,共约36,550字);
51. 《战争中的法律保护:关于国际人道法当代实践的案例、文件与教学资料》(光盘版),马尔科·萨索利、安托万·布维耶著,与戴瑞君等合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2010年4月版;
52. 《全球金融改革视角下的单一监管者模式:对英国FSA经验的批判性重估》,〔美〕约瑟夫·诺顿著,《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2006年6月);
53. 《人道组织与国际刑事法庭:尝试方枘圆凿》,阿娜玛丽·拉罗萨著,《国际人道法文选》(2006),法律出版社2008年4月版;
54. 《商业走向战争:私人军事/安全公司与国际人道法》,埃玛努埃拉-基亚拉·吉拉德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6年文选;
55. 《法律原则的滥用:“9·11”以来美国对酷刑问题的法律回应》,詹姆斯·罗斯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7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6. 《选择性亲和?人权法和人道法》,科尔杜拉·德勒格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8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版;
57. 《实施国际人道法及保护和援助战争受难者的各种机制和方法》,托尼·普凡纳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9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58. 《国际人道法上的武装冲突类型:法律概念与实际局势》,西尔万·维特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9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59. 《从无助到有力:审视妇女在武装冲突中的多元经历》,梅迪娜·哈埃里、纳迪娜·皮埃什吉巴尔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10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60. 《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有组织犯罪与黑帮暴力》,皮埃尔·豪文、斯文·彼得克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10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61. 《雷曼的溢出效应》,伦纳·库尔姆斯著,《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62.《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欧盟金融市场法律改革》,斯迪克·塞雅德著,《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63. 《阿富汗:历史与地理解析》,威廉·梅利著,载《阿富汗冲突》(《红十字国际评论》特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