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痴嗔与股票

痴嗔与股票

发布时间:2021-10-26 19:19:25

Ⅰ 嗔和痴是什么意思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来自网络,呵呵。本人一直的想法是:嗔,更多地理解为发火,发怒,生气,生恨;痴,愚痴的感觉,浑浑噩噩,错了不知道自己错了,更别说去改正了,我理解的“痴”还包括对事物的贪爱执着痴迷。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修佛与做股票投资矛盾吗

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答,原因是我和我的朋友(同修)面临过这种情况。
1、股票发行的本意是为了融资,并且不需要还本,却要分红来回报股民。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融资,这符合佛教的本意,是可以的。
2、事实上,大多数人炒股是为了投机获利。佛教反对从事博戏(比如赌博、彩票之类)的行业。你若是为了投机,炒买炒卖,就不如法了。其实,说心里话,投机还不如做打火烧,你卖一个火烧,为社会创造了一个火烧的价值,而投机本身却不会创造价值。请你不见怪我这么说。
3、因为你对股票有乐趣,所以若没有特殊的原因,你是很难放手的。我回答你的问题,是想告诉你一些真相,你虽然修定,但你的根不正,是有求的定。而真正的定的境界是无求。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你越深入于炒股,你遇到的烦恼越多,直到你放下为止。我说的可以用时间来验证。
祝你今后生活幸福!

Ⅲ 痴嗔 意思是什么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Ⅳ 什么是贪、什么是嗔、什么是痴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欲望的执着;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Ⅳ 贪、痴、嗔还有什么是人的本性都是什么意思

人的本性是至纯至善的。但是因为后天的习气把人的本性障碍住了,所以人们会有贪嗔痴慢疑等缺点。贪是指人对东西的执着,贪爱,例如喜欢钱财等;嗔是指人对于不如意的人或者事物起不满意的心,就是不高兴,愤怒等;痴就是不聪明,愚蠢;慢是对人傲慢无礼;疑是对人对事甚至对真理怀疑等。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够有帮助。

Ⅵ 痴嗔贪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1、贪

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2、嗔

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3、痴

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6)痴嗔与股票扩展阅读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要人们以布施转化贪欲心,以慈悲转化怒心,以智慧转化愚痴心。

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Ⅶ 痴嗔什么意思

嗔是嗔恨的意思,是指我们谓众处于逆境时,诸事不顺,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因此产生的忿怒。嗔恨能蒙蔽我们的心识,使我们做出过激的言行。

痴与常规意义的愚蠢、笨不一样,下面是印光法师对愚痴及因果报应的开示:

愚痴者,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不知皆是宿业所招,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及前生后世等。

一切众生,无有慧目,不是执断,便是执常。执断者,谓人受父母之 生,未生之前,本无有物;及其已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有何前生,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说。
执常者,谓人常为人,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现身变蛇;极暴之人,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乃属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

生死循环,无有穷极;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 。

Ⅷ 佛家与道家常说的:贪,嗔,痴,慢,疑 五毒分别代表什么,请详细点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现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恋爱中、失恋中的人,当与自己的情人分开后,心要么完完全全活在过去,要么完完全全活在未来的期待中,几乎没有处在现在时刻。

慢:所谓慢,就是傲慢,骄傲的意思。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产生傲慢或者骄傲的情绪。这是每个人貌似利于生存的情绪。

疑:是怀疑正知正见,怀疑自己的大我,怀疑这些灵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怀疑一切本源的东西都属于疑的部分。

资料扩展

五盖简介

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五盖类型

贪欲盖(ra^ga-a^varan!a)︰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

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惛沉睡眠盖(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掉举恶作盖(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疑盖(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

资料参考:网络-贪嗔痴慢疑

Ⅸ 佛语中的痴,嗔,贪,慢,疑,各指的是什么意思

贪是指贪心,嗔是指愤恨,痴是指愚痴、不明事理,慢是指傲慢、贡高自大,疑是指怀疑佛法。

阅读全文

与痴嗔与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8年浦汇外汇出金问题 浏览:728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样重组 浏览:479
高频交易存在的风险 浏览:350
沪深今日交易提示 浏览:190
融资净买入额是负的说明什么区别 浏览:77
同花顺黑马指标用法 浏览:850
什么是低风险理财产品 浏览:320
城投公司招金融类是考哪些专业知识 浏览:399
中西方金融机构区别 浏览:216
招联金融租赁公司 浏览:443
有什么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么样 浏览:369
通达信指标抓大牛 浏览:387
广西今日废铜价格最新行情 浏览:675
易方达基金易理财和余额宝 浏览:311
股票季度价格 浏览:202
中国黄金的导购上班时间 浏览:477
豆粕期货投资报告 浏览:813
埃夫股票 浏览:554
股票王国强博客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