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鞭草的用法与功效
【别称】顺律草、铁马鞭、白马鞭、蜻蜓草、粘身蓝被。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茎四柱形,近基部为圆形,上有硬毛;叶对生,几乎无柄;叶片图形或例卵形,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具锯齿状,两面均被短硬毛。六~八月开两性花,花呈紫色或蓝色,排成穗状花序生于枝顶。萼5齿裂;花冠2唇状5裂;4枚雄蕊,2长2短,不外露。七~十月结果,呈长圆形,苞藏于苞萼内,长约2毫米。全草六~八月采为佳,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分布,以及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于山坡、路边或宅旁生长。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验方精选】第一方:30克马鞭草。
用法:水煎,分2次服主治:腹水烦渴。第二方:一斤马鞭草。
用法:水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成800毫升煎液。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每日3次,口服。
主治:传染性肝炎。第三方:30克马鞭草,10克生姜,7片橘叶。
用法:水煎去渣,加少量米酒服。
主治:乳腺炎初起。第四方:30~十二5克干马鞭草。
用法:上药(鲜草加倍),加水熬煎取浓汁约300毫升。于疟疾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五~七日。
主治:疟疾。第五方:15克马鞭草。
用法:水煎,分2次,连服3~5日。
主治:白喉。第六方:500~800克马鞭草鲜叶。
用法:洗净,捣烂取汁。男性直接浸敷龟头、阴茎和阴囊;女性用棉花浸药汁敷阴户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主治:阴肿。第七方:20克马鞭草,12克青蒿,15克苏叶。
用法: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服,七~十日为一疗程。
主治:丝虫病。第八方:30克马鞭草。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日1剂,3日为1个疗程。
主治:口腔炎症。
㈡ 马鞭草什么时候开的啊
马鞭草
马鞭草别名铁马鞭、紫顶龙芽草、野荆芥。
茎生叶无柄,多数3深裂,有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开花时通常似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状,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强;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时分裂为4个长圆形的小坚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生路旁、村边、田野、山坡。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性味 性凉,味苦。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
茎四方形,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棱和节上被短硬毛。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 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马鞭草可以泡茶喝,属于花草茶的一种,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
性味归经 苦,凉。归肝、脾经。
马鞭草的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马鞭草的作用
1.马鞭草抗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马鞭草镇咳作用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马鞭草对子宫的作用 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4.马鞭草其他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
5.马鞭草毒性 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11个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疮。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11.《中华本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满意吗?
㈢ 马鞭草属的产地分布
马鞭草野生,产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西藏。常生长在低至高海拔的路边、山坡、溪边或林旁。
㈣ 马鞭草的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马鞭草,又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β-胡萝卜素药性苦,辛,微寒。马鞭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等症,还能去脓毒,洗痔疮毒。
㈤ 马鞭草是什么样子的
【植物名】马鞭草。
【别名】疟马鞭、铁马鞭。
【形态特征】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主根木质,旁生多数须根,黄白色。茎四方形,高30~120厘米。有展开的分枝,绿色,幼时棱与节上有毛。叶对生,暗绿色,两面均有粗硬毛,倒卵形至长卵形,上缘有粗齿深裂,正面有皱纹,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唇形花,浅蓝色,密生成细长花序,形如马鞭,故名马鞭草。果实小,长圆形,6~8月开花(图22)。
图22马鞭草
【生长分布】喜生于河边、草地、田边和路旁。全国各地均有生长。
【药用部分】全草。
【采收季节】夏、秋两季。
【加工贮存】晒干,防霉(经常翻晒)。
【作用】①治疗黄鳝烂尾、烂皮,取鲜品与地锦草混合,扎成若干小把,浸泡池水中5~7天;②治疗黄鳝头乌出血、内脏出血或充血,每立方米水体用干品300~400克,佐以干辣蓼300克,煎浓汁全池泼洒;③治疗黄鳝头颅臃肿、肛门红肿,每立方米水体取干品300~400克,碾细,全池撒施;④治疗黄鳝肝脏肿大、内组织出血,与蒲公英、墨旱莲、半边莲和海蚌含珠合用。
㈥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
马鞭草的功效与作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本品粉末绿褐色。茎表皮细胞呈长多角形或为类长方形,垂周壁多平直,具气孔。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腺鳞头部4细胞,直径23~58μm;柄单细胞。非腺毛单细胞。花粉粒类圆形或类圆三角,直径24~35μm,表面光滑,有3个萌发孔。
(6)马鞭草的股票扩展阅读:
马鞭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方形,节及棱上被硬毛。叶对生,近无柄,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明显的粗锯齿,两面均被硬毛,尤以下面脉上为多。
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每朵花下有l枚卵状钻形的苞片;花萼管状,膜质,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至蓝色,5裂,近二唇形;雄蕊4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鞭草
㈦ 马鞭草的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马鞭草,又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β-胡萝卜素药性苦,辛,微寒。马鞭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等症,还能去脓毒,洗痔疮毒。
㈧ 马鞭草是干什么用的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灌木,少数乔木,极少草本。嫩枝常呈四方形。叶常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左右对称,很少辐射对称;花萼常宿存,结果时增大而呈现鲜艳色彩;花冠下部联合呈圆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缘或下唇中间裂片边缘呈流苏状;雄蕊 (2)~ 4 ~(6),着生于花冠管上;花盘不显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组成2~5室或因假隔膜分为4~10室,每室有 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为一胚珠 。果实为核果、蒴果或浆果状核果。约 80 属 3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延至温带。中国有21属175种。
该科植物不少供观赏,有些为贵重木材,如柚木、石梓、苦梓及云南石梓等。该科主要代表种有:①马鞭草。多年生草本,茎常方形。叶卵圆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乃至 3深裂。花小,淡紫色至蓝色,组成穗状花序。果成熟时 4瓣裂。全世界温带至热带的杂草。可供药用。②马缨丹,别称五色梅。直立或蔓生灌木。茎生沟状皮刺。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边缘有钝齿。花冠初为黄色或橙黄色,后为深红色。果实球形,成熟后紫黑色。热带至亚热带常见,有时为恶性杂木。但全年开花而美丽,常栽培供观赏。根、叶及花作药用。③黄荆。灌木或小乔木,掌状复叶,小叶全缘,背面被灰白色绒毛。聚伞花序排成顶生圆锥花序;花冠淡紫色,2 唇形。核果球形 。分布东南亚,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逸生,生于山坡路旁。茎皮可造纸及制人造棉;茎叶治久痢;种子为清凉性镇静、镇痛药;根可以驱蛲虫;花和枝叶可提取芳香油。④灰毛牡荆,别称薄姜木。乔木。掌状复叶,小叶背被灰黄色柔毛及黄色腺点。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至淡黄色,5裂呈2唇形。核果长圆状倒卵形。生林中。分布自中国中部南延至马来西亚。果实、根可供药用。木材无心材、边材区别,可为胶合板用材。⑤石梓。乔木,树皮粗糙,暗灰色。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被柔毛和腺点。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冠漏斗状,白或粉红色。核果倒卵圆形。中国云南至马来西亚有分布。为速生绿化造林树种,菲律宾及中国南方普遍引种栽培 ,年平均生长量可达3米。⑥海州常山,别称臭梧桐。灌木或小乔木。叶常卵形,全缘或有波状齿。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冠白或粉红色。果蓝紫色包藏于紫红色宿萼内。分布自日本经朝鲜、中国至菲律宾北部。是一种喜硝杂树。根、茎、叶及花入药,有祛风湿、清热利尿、止痛、平肝降压之效。
可与柠檬草,迷迭香,依个人口感加蜂蜜饮用。适于下半身浮肿的人,排水效果好。起到一定的瘦腿作用。
㈨ 马鞭草的功效及饮用
马鞭草 功效 作用 功能主治 清热 解毒 止血
马鞭草的功效和马鞭草的作用
马鞭草的功能主治
马鞭草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
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
《分类草药性》记录:马鞭草去小便血淋肿痛。
《本草衍义补遗》记录:马鞭草治金疮,行血,活血。
《纲目》记录:马鞭草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别录》记录:马鞭草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主下部匿疮。
《本草拾遗》记录:马鞭草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天宝本草》记录:马鞭草利小便,平肝泻火。
治赤疮,火眼。
《现代实用中药》记录:马鞭草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
并有泻下作用。
《日华子本草》记录:马鞭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生草药性备要》记录:马鞭草活血通经。
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㈩ 马鞭草的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马鞭草,又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β-胡萝卜素药性苦,辛,微寒。马鞭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等症,还能去脓毒,洗痔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