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ONY的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发布1950年7月,发布日本第一台G型收音机1955年8月,发布世界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TR551960年5月,发布世界第一台半导体电视–TV8-3011965年8月,发布世界第一台家用录影机 CV-20001968年4月,发布革命性的特丽(Trinitron)电视影像技术彩色电视:KV-13101975年5月,发布世界第一台BETAMAX录影机1978年,发展革命性的CCD(charge-coupled device)感光元件技术1979年7月,发布革命性的Walkman世界第一台随身听产品:TPS-L21983年,联合荷兰飞利浦共同发布激光唱盘(CD),并主导74分钟标准1983年,制定3.5英寸软碟(1.44MB磁盘)1986年6月,发布32位元电脑:MSX1988年,发布Hi-8摄影机1992年11月,推出MD(Mini Disc)音乐技术1994年12月,发布PlayStation次世代游戏机1996年12月,发布首款数码相机:CyberShot DSC-F11997年7月,发布新世代电脑:VAIO影音整合系统1997年7月,发布WEGA全平面电视1999年,推出AIBO机器狗技术1999年,发布Memory Stick 记忆卡2000年3月,发布PlayStation 2次世代游戏机 索尼公司产品2001年10月,索尼,爱立信各控股50%,合资创建了索尼爱立信(SonyEricsoon)2002年2月,发表新一代DVD光盘存储格式蓝光光盘标准2003年6月,推出QUALIA高阶品牌系列2003年12月,推出QRIO机器人技术2004年12月,发布采用UMD储存媒体的PlayStation Portable次世代掌上型游戏机。2005年1月,联合IBM、东芝(TOSHIBA)共同发表时脉4GHz起跳的Cell-微处理器2005年5月16日,美国E3展发表搭载Cell处理器的PlayStation 3次世代游戏机2005年7月19日,发表与Konica Minolta(柯尼卡美能达)合作,加入数码单反相机市场,以因应消费型数码相机的饱和。2005年8月25日,联合IBM、东芝(TOSHIBA)公开Cell-微处理器详细制程2005年9月13日,9月开始陆续在全球发表BRAVIA新一代液晶电视2005年9月30日,联合SanDisk发表Memory Stick Micro(M2)记忆卡2006年2月21日,发表全球最小支援高画质1080i HDV-HC32006年4月10日,再度联合与韩国三星电子合作投产第八代S-LCD液晶面板厂2006年4月20日,全新发表数码单反相机品牌 α(alpha)2006年11月,搭载Cell处理器与次世代Blu-ray蓝光技术的PlayStation 3正式在日本、美国、台湾、香港上市。2006年11月2日,与韩国三星电子合作投产的第八代S-LCD液晶面板厂正式动工,预计在2007年秋季正式投入产能。2006年11月11日,PlayStation 3次世代游戏机正式在日本上市,十万台主机瞬间销售一空。2006年,与瑞典爱立信宣布将扩大合作,除了持续原先的手机设计和制造业务,双方将联手开发行动与宽带电视应用的软件。2006年1月19日索尼和柯美两家公司就索尼收购柯美相机业务联合发布公告,收购协议正式决定将柯美数码单反相机相关的部分资产转移给索尼公司,同时柯美将相机和相关产品的顾客服务委托给索尼,协议从即日起生效。2008年2月,伴随着全新旗舰Xperia X1的发布,索尼爱立信旗下高端智能机品牌Xperia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2011年1月,发布采用四核、双摇杆、前后触摸屏的PlayStation VITA第二代掌上型游戏机。2011年10月27日,索尼宣布10亿5000万欧元的收购50%股份,全资控股,宣布从2012年中开始停用“Sony Ericsson”品牌,今后手机统一打上“SONY”的LOGO。2012年4月,索尼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以22亿美元收购老牌音乐公司百代,至此索尼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公司,将控制全球三分之一的音乐版权。[5]2012年7月,索尼以4亿美元收购云游戏公司GAIKAI,来扩展未来的游戏机业务。2013年2月21日,在伦敦发布PlayStation 4,但当时并未公布售价外观等产品信息。2013年6月10日,在美国E3电子展上正式发布PlayStation 4,公布了主机外观,售价,首发游戏。发布会上索尼证实将不会像竞争对手微软的Xbox one,限制二手游戏交易,定期联网认证等。『贰』 SONY的发展简史和现在的状况
SONY发展史
技术者的梦想
在唱片业界算是后进的CBS SONY,培养出日本第一位的音乐大型联合企业,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业绩推上全美第一位。对软件最了解的硬件企业“SONY”,是个秉持“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公司”。
盛田昭夫,SONY公司的会长在谈到SONY发展史时,将这一特点表露无遗:“这是一连串实现井深先生梦想的故事。”
SONY创办者井深大先生,自太平洋战争前已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盛田与井深是在赴任海军技术将校研究所时认识的,盛田购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下列的言论:‘由技术者所创立的SONY公司,是以软件产业为契机。没有软件的硬件,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大事业。”
为了扩大硬件事业,软件事业是绝对必要的,这正是SONY公司长年以来的结论。投资庞大金额购并软件企业的SONY,是对软件产业最了解的公司。即使SONY在投入莫大金额,购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后,也绝对没有让硬件为主、软件为副的理念崩坏。
一九八九年十月,SONY发表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NEWS WEEK的头条新闻上,将自由女神换上和服,标题是“日本购买了美国之魂”,在全美引起相当大的批评(因为哥伦比亚所制作的电影.片头使用自由女神像)。盛田除了堂堂正正的反击这类的言论外,并在日本的访谈中表示,对美国非常失望。
所谓失望的背景是相当奥妙的。引起骚动的原因是日本和美国的部分人士也提出为什么澳洲资本购并MGM/UA(米高梅)、二十世纪FOXS(福克斯)时并没有人作任何批评,这根本就是种族歧视。
但是盛田并不是因为如此,才提出对美国失望的定论。盛田在谈话中提到:“我在美国演讲时,曾提到为什么CA卖给法国人时,并没有人说什么,这是美国根本上的问题。我在孩提时候就很喜欢电气,对收音机很痴狂。RCA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的代表,战后的日本电子产业全部都是问RCA买专利权。因此对技术者出身的我来说,RCA才是代表美国灵魂的泉源。奇异公司购买了RCA研究所及RCA,其后又卖给法国企业。这对美国的产业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美国的媒体应该对这个事实多加注目才对,检讨为什么美国会失去RCA…”RCA被卖的时候完全不关心,SONY并购电影公司,才提出是美国之魂等言论,这是美国方面站不住脚的地方。媒体所注目的事,代表美国大众的关心。美国人已将重心转移至软件事业,不制造东西,也不贩卖东西。这也是美国持续赤字的决定性原因。但是这样的讨论,只是谈到美国经济根本问题的表面而已,并无法切入真正的主题。
RCA卖掉,美国国民并未有任何危机意识。但是远在东方的外国人却因此而感叹,这又象征了什么?SONY自战后秉持着“技术思想”,开创出一条象征着“技术立国的日本”道路,同时也将软件定位予以表面化。盛田会长自豪的“MADE IN JAPAN”,事实上和SONY历史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废墟出发
就象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样,SONY一直站在时代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模仿他人或其他公司,无法开创一条自己的道路,要做别人不做的事。”这个时候,SONY已确定向东京通信工业发展。打开记载SONY的历史书,可以找到一段文章提到“东京通信工业”,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SONY公司的前身。
战败的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创建人井深与战前经营公司东京支店七位职员共同出资,在被B-29轰炸后的东京,日本桥白木屋百货大楼的一个房间内设立了“东京通信研究所”(其后改为东京通信工业)。创建时全公司的财产不过是井深口袋里的金钱而已。
那是一个能够吃饱就很了不起的时代,所以他们就先着手尝试制作和饮食相关的产品,如电饭锅、烤面包机等等,可是制作每样东西都无法成功。最后,终于出现了第一件商品:电气座垫。是一个将电线包在两片布料之间的产品,在小商店卖得相当好,对刚成立“东通研”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现金收入。
接下来制造的是与现在的SONY比较相关的“短波受信天线”。这个很容易装在普通调幅收音机上面,用来接收短波讯号的设备卖得相当好,对未来SONY的发展巨头正面的影响。
朝日新闻的“青铅笔”专栏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介绍井深们的奋斗史。盛田回到乡下后,刚好有人问他是否愿意担任东京大学的讲师。看到朝日新闻专栏后,盛田借着到东京就职的机会,与井深再度见面。
井深的公司在东通研时代,经营上非常的困难,盛田一边继续担任大学讲师,一边帮忙工作。隔年(一九四六年)“东京通讯研究所”改组为资本金十九万日元,具有二十位职员的“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在目前SONY总公司,也就是品川·御殿山的位置设立了总公司和工厂。盛田辞去了讲师的工作,专心在公司的工作上发展。当时的井深年纪三十八岁,盛田年仅二十五岁。
SONY飞跃的原点
创业不久,支撑“东通工(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的简称)的就是制造修理收音机所用的配件。然而,萦绕在井深头脑中的是制造自己品牌的产品。
当时SONY的产品是收音机,当然在公司也引起广泛讨论,是否该踏入制作收音机的行列。但是井深非常反对,主要原因是战后收音机的厂商刚从战争的后遗症慢慢复苏,所以井深看好的是WIRE RECORDER(钢丝磁气录音机)。不过当时具有制作WIRE的厂商,却对井深的计划没有兴趣。 不过这样的结果反而比较好。井深在NHK上看到在日的美军,使用刚问世的录放音机,因此也开始开发录放音机的制作。根据WIRE RECORDER的开发经验,井深他们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试作品。
比较麻烦的是磁带问题,不过在试验后已成功完成。在开发着手两年后的一九五零年,称为G型的日本国产第一台录放音机终于商品化,开始上市销售。虽然制作技术非常优秀,但是却卖的不好;好产品不等于畅销品,是井深们第一次学到的经验。在大学刚毕业、职员薪水都未满一万日元的时代,以十七万日元的价格出售,当然是过高了。
最先购买G型录音机的是法院,而且还是一次订二十台,这是个破天荒的订货量,愿因是当时法院很缺乏速记员。也因为这次的事件,让盛田和井深了解到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其后G型慢慢的以公家机关、学校为中心,开创出一条销售网路。 录音机渐渐小型轻量化,由H型到P型,然后还发展到M型录音机。而在这个时候,G型录音机更取得交流偏压法的基本专利权,东通工开始独占国内市场,并得到大量创业者的利润。
认识半导体
收音机就是接收电波,根据电波将讯号调变增幅,让人可以听到声音的机器。当时的增幅设备必须使用真空管;年轻一代的人可能已经没看过真空管了,真空管的外型看起来象是一个电灯泡。所以使用真空管的家电,体积都比较大。在一九四七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博士,发明了奇迹般的电子组件。虽然体积象是牙签尖端大小的固体,但却拥有与真空管一样功能。这就是半导体。井深和盛田已经注意到这个将来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所以一九五二年,第一个到达美国的井深,知道贝尔研究所的后台(WE)不久将会允许其他厂商拥有半导作的专利使用权。而当时拥有一百二十位员工的“东通工”,其中三分之一是优秀的技术者,集合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半导体产品化的工作,是最适合的选择。因此井深下定决心,一定要取得半导体的使用使用权。
次年的一九五二年,盛田昭夫(现在SONY会长)为了和WE签约而赴美。盛田在自己的著作“MADE IN JAPAN”中,提到第一次到纽约的心境:“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被美国的幅原所震惊。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么大、这么远、这么广阔,而且是这么的多样化。想要在这样国家中梢售本公司的产品,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被美国所凌驾而已。”在盛田访美时,东通工对半导体的未来完全不清楚;即使是WE也只不过是将半导体用在助听器上。但是井深和盛田,已决定将半导体使用于收音机。RCA战前使用小型真空管所制造的收音机,只能维括四小时,而且还是价格昂贵的电池,占去收音机空间的一大半。如果使用半导体的话,可以解决电力和电池大小的问题,生产出来将是划时代的产品。井深和盛田已经想到,如果可以制造出携带型的收音机,一定可以创造新市场。盛田和WE签完约后,到欧洲旅行。盛田后来提到,欧洲当时刚从战争复兴,所以心情感觉上十分忧闷。有一天在德国某餐厅点冰淇凌时,盛田看到象是日本伞般的装饰品。服务生带点拍马屁的神态说,这是你的国家做的呢。可见全世界的人,对日本产品的认识仅止于此。带给盛田梦想的是飞利浦工厂。荷兰是个农业国家,在这样一个城市的角落,飞利浦博士完成他的理想,建成了一座世界性的现代化企业。盛田想:“我们应该也可以。”
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机
技术者废寝忘食努力的结果,在半导体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这也使得当时主要来往的银行——三井银行,吓了一大跳。非常遗憾,世界第一位开发半导体收音机成功的公司不是SONY,而是由一九五四年美国REGEMCE公司完成。第二年SONY完成了日本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TR-52。收集各方对性能的评价之后,美国公司只有四成,SONY为五成,很明显是SONY的胜利。而且美国公司的半导体是外制,而SONY是自行制造,让技术者更加放心的拥有自信。
SONY的由来
SONY在英国设立欧洲总公司,是后来的事情。得到王立艺术学院荣誉金奖的盛田,在颁奖典礼上做了以下的致辞:“SONY一直在创造新的东西。”出席者听了之后,觉得这句话充满玄机,说不定其中也有人暗笑着,认为SONY不过是利用欧洲人的发明而成功的典型例子罢了。盛田的眼光慢慢扫视听众后,继续说了下去:“所谓新的乐西,就‘SONY’这个名称,与‘WALKMAN’同样是新出现的英语。”此言一出,即使是在一个严肃庄严,满是英国绅士的会场中,也造成一阵突如真来的笑声。这样的演讲内容,会员纷纷提出应该颁发“高级英语会话的名誉证书”给盛田,可见英国人是个十分巨头幽默感的民族。
SONY所制作的第一项产品,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半导体开发而成的TR一52型收音机,但公司名称并不象盛田在英国演讲所说的命名。在TR一52外销美国时,所使用的是TORT-SUKO(ト-ッ-コ日文的发音)这个名字,可能是觉得美国人会不喜欢严谨的发音,因此考虑要改品牌的名称。这就象是TKK与东急地铁使用的简称一样,NHK、CBS的简称则与电视台雷同,容易在大众的心目中留下印象。当时东通工出售自行研发录放音机录音带的名字为SONI—TAPE。英语的SONICI(音)是语源的拉丁语的SONUS的复数形,这个SONI和当时的流行语“SONNY BOY”(可爱小男孩)合而为一,则为SONNY,但为易于发音,所以将字母改为四个字,因此目前已闻名全世界的SONY就这样诞生了。新的半导体收音机“TR-52”,也借着这个新名称开始发光。当时甚至有上班族特地订作大口袋的衬衫,以便放半导体收音机,一时间风靡全国。一九五八年正式将公司改名为“SONY株式会社”,同时股票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品牌的执著
盛田第一次带着刻上“SONY”名字的TR--52到美国去,以二十九点九五美元的价格跑遍各个零售店,但却卖不出去。这个时候有一家“BURORBA公司”订了十万个,但被盛田拒绝了。主要原因是这家公司的条件,必须要SONY使用他们的商标在美国发售。当时的BURORBA公司是美国少数手表厂商,但盛田不愿意成为卫星工厂。该公司员工向盛田表示,“本公司拥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并且是一个有传统的公司。”但盛田也不客气回答说:“本公司在五十年后一定不会输给你,一定会成名。”然而不用经过五十年,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知道BURORBA公司的只有对手表有兴趣的人。很讽刺的是,现在五十年代的BURORBA手表确实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手表已经可以列入古董了。相形之下,SONY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对拒绝这样的订单,一点也不觉得可惜,相反的对自己的品牌反而有信心。”在当时10万订单简直就象一个梦境,而盛田竟然拒绝了。因此很容易了解盛田在发现一个巧克力厂商利用SONY名称推出产品而提出控告的心情。“商标是企业的生命,即使是排除万难也要保护,我在平常都是这样想的。商标、公司名称必须负起责任,保证产品品质。因此使用他人一点一滴努力所建立的商标,也算是一种盗窃。我们绝对无法原谅这样的小偷。”
幼年期的终结
SONY主张以“技术”为产品的象征,为了保护这个商标,盛田坚持一定要自己来销售,所以必须在美国设立销售公司。因此美国SONY(SONAM)在一九六零年诞生了,而在这同时,SONY也改组了瑞士日内瓦事务所,并设立欧洲现地销售公司(SOSA)。一九五五年TR—55和一九五七年的TR--63出售后,SONY半导体收音机成为世界性的畅销商吊。面对蜂涌而来的订单,和无法等待的顾客,SONY根本就不需考虑成本,以空运直接送至全美国。就这样,SONY在创业第十一年结束了幼年期,也奠定“日本·奇迹式的复兴”掌旗手的根基。
新指导者
进入一九八零年后,录相带的BETA制式也进入被淘汰的阶段,因而使SONY神话出现了阴影。接着是盛田收到岩间和夫社长猝死的恶讯。AV的不景气,使SONY的存货堆积如山,这也是创业以来,首度必须靠着节流方能平衡收支的难关。
这个时期就任社长的是大贺典夫。大贺社长当时受到特别的提拔,在一九八二年就任,对刚过五十多而已。出生于一九三零年一月二十九日,静冈县沼津市的大贺典夫,家中是富裕的木材贸易商,而目是歌剧演员出身,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虽然BETA失败原因无法—一细数,但最大的原因是软件政策失败。(指主要以SONY的BETA与松下的VHS为对立双方的录相机制式之争中,SONY以失败告终。)在录相带快速增加的时期,BETA软件几乎没有成长。所以开发VHS的日本VICTOR公司,也自行参与制作电影、录相带等作品,而且在其旗下具有CIC VICTOR、BACK IN MUSIC等等,VICTOR产业具备了制作电影所需的各项能力;拥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开展多样化的可能性。
CBS能够提供少数软件。盛田会长在纯粹是技术者的岩间社长过世后,提拔大贺社长,最主要还是因为大贺是最了解软件的经营者,而对大贺就任社长具有相当大的期待。
SONY软件部门的第一次尝试成立CBS SONY,就是大贺所提出的构想。在一九六七年外资自由化的同时,美国最大的CBS唱片公司在日本找寻有能力开设子公司的伙伴。当时CBS向日本哥伦比亚提出这个构想时,尚未产生结论,最后则选择在音响部门有实际成绩,而目对软件很有兴趣的SONY公司对SONY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拥有唱片部门的话,可以直接提升公司音响实力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从一九六七年十月开始交涉,很快地便在十二月签署合并公司的相关和约。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了CBS SONY公司,而以大贺为实质负责人。
外行人经商法的成功
有庞大企业为靠山,CBS SONY被唱片业界、负责监督的官方层层看守。根据日本行政指导法令,SONY不得以挖墙角的方式增加公司的人员,如唱片关系者、艺人等。大贺以不计学历、年龄、性别,以前所未有的公开征求人才方式招兵买马,总共有七千人报名,其中录取的八十位人选中,并没有所谓的“业界人员”。这个外行人组成的CBS SONY,以充满合理性的作法,对古老的唱片界开启了革命时代。
紧接着,获得大明星支持,并设立SD部门的SONY,确立了独特的招募系统,而诞生了不少艺人。将艺人从零来培养,对CBS SONY产生了高收益的体制。
SONY将唱针取消了
提供日本业界八成唱针的第一位厂商“NAGAOKA”,相信对于唱片略有认识的人,应该都很熟悉才对。然而一九九零年八月,NAGAOKA的解散,也是EP、LP唱片的终止符。SONY与荷兰飞利浦合作开发CD,是SONY创建第八年的事,CD唱盘上市是一八八二年十月的事。在这之前的五日,大贺带着刚完成的CD喝盘飞往希腊,和全世界的唱片公司一起开会。但是当时的唱片业界,包括美国的CBS唱片公司的反应都非常冷淡,对已经具有成熟市场的LP唱片公司来说,CD并不会引起大大的注意。业界的看法是,市面上不会出现一家唱片店,会愿意同时出售唱片和CD唱盘的。大家都知道,CD比起唱片来说,音质相当好,而且体积小操作性佳,声音是以光学方式自CD上读取,毋须接触,所以使用期限可说是接近半永久性的。
虽然CD的优点良多,但是唱片业者为保护现有的唱片市场,并非相当愿意配合,所以还是不引人注目。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必须靠着软件来提供CD唱盘的导火线,此时发挥力量的就是CBS SONY。已经成长为广受大众喜爱的CBS,发挥了有力的效果。在硬件方面,八四年世界第一台CD机器“DISKMAND—50”随之上市。SONY挟着强力软件战略进攻市场后,造成了CD的畅销程度有如火山爆发。在日本开始点火后,CD受欢迎的程度,也慢慢的渗透到全世界。最后CD还是将传统唱片驱逐于市场之外。大贺后来说,如果不是有CBS的话,CD可能根本无法普及及。所以SONY又再度体会到软件的重要性。经历了BETA系统的败退及CD的胜利,SONY终于渐渐的看重软件。
一九八七年CBS SONY并购了母公司——美国CBS,总额为二十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约二千七百亿日元)。当时虽然有人批评购买的价格太高,但CBS进入SONY集团后,第二年就创出买价以上的营业额,并有相当高的利益。并购企业成功的SONY,开始注意到影像方面的币场,而要来美国SONY调查美国电影公司。
『叁』 南京的股票有哪些
1 南京新百 上海A股600682
2 南京中商 上海A股600280
3 南京医药 上海A股600713
4 金陵药业
深圳A股000919
5 南纺股份 上海A股600250
6 南京化纤 上海A股600889
7 南京熊猫 香港H股
上海A股600775
8 华东电子 深圳A股000727
9 中北股份 深圳A股000421
10 南京高科 上海A股600064
11
红太阳 深圳A股000525
12 栖霞建设 上海A股600533
13 南钢股份 上海A股600282
14 高淳陶瓷
上海A股600562
15 欣网视讯 上海A股600403
16 苏宁电器 深圳二板002024
17 南京港
深圳二版002040
18 国旅联合 上海A股600358
19 扬子石化 深圳A股000866,现已退市
20 普天通信
深圳B股210012
21 南京水运 上海A股600087
22 国电南自 上海A股600268
23 宁沪高速 香港H股0177
上海A股600377
24 江苏弘业 上海A股600128
25 宏图高科 上海A股600122
26 江苏舜天
上海A股600287
27 航天晨光 上海A股600501
28 南京中达 上海A股600074
29 国电南瑞
上海A股600406
30 江苏纺织 上海A股600981
31 中材国际 上海A股600970
32 南大苏富特
香港创业板8045
33 雨润食品 香港主板
34 大贺数码 香港创业板
35 鸿国国际 新加坡
36 三宝科技 香港创业板
37
中圣集团 新加坡
38 擎天科技 伦敦
39 金鹰商贸 香港主板
40 中材科技 深圳中小板
41 江苏金智 深圳中小板
42
金陵饭店 上海?
43 先声药业 美国纽交所
44 中电光伏 美国纳斯达克
45 中国传动 香港
46 南京银行 上海
47
红宝丽 深圳
48 云海股份 深圳
『肆』 索尼公司是谁创办的
已故索尼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顾问 井深 大先生 (1908 - 1997) 已故的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先生出生于1908年,1933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科学工程学院,早在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以"动态霓虹灯"获得巴黎万国博览会优秀发明奖。1946年5月,他同盛田昭夫先生以19万日元共同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简称"东通工",1958年更名为索尼公司),出任公司高级总经理和代表董事。作为一名重视创造力、独特性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他为公司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 井深先生同盛田昭夫先生的合作被誉为"两人三足、天衣无缝",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协作和他们对于心中美好梦想的追求使得Sony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杰出代表,同时为全球的消费者带来诸如特丽珑、Walkman随身听、8mm摄录放一体机等创造全新生活方式、"触动心弦"的产品。 已故索尼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 盛田昭夫 先生 (1921-1999) 公司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盛田昭夫先生于1999年10月3日不幸去世。自他和1997年12月19日去世的公司创始人及总顾问井深大1946年创建公司以来,盛田先生始终是公司所有管理领域的领导人,包括新产品的创意、市场营销、海外运营和人力资源等。 在1966年,盛田昭夫写过一本名为《学校成绩别在意》的书,书中强调企业应注重个人能力而非学术背景。这种观念对日本传统的雇佣积习提出质疑并在日本激起强烈反响。(本人最欣赏这样的理念) 二战后,1945年5月,井深大作为索尼创始人之一召集7位技术骨干创办了“东京通信研究所”,盛田昭夫不久后加入,他是井深大的好朋友,当时他们只有19万日元的资产; 一年后,二人一起将“东京通信研究所”改组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公司高级总经理和代表董事由井深大出任; 公司成立的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索尼经过艰苦的攻关克服了各种困难,模仿着生产出亚洲第一台磁带录音机“G型机” 1955年,索尼推出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TR-55; 1958年1月,盛田先生将公司的名称由“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SONY股份有限公司”,盛田昭夫开始力推SONY品牌; 盛田将公司的品牌当作生命,为"让Sony享誉全球"而勤奋工作,他的努力终于使Sony今日的品牌魅力成为现实。 1958年12月,索尼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1960年,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TV-8-301; 1961年,索尼在美国发行200万股普通股票,成为二战后第一家家在美国公开发行股票的日本公司,同年,盛田昭夫成立索尼设计中心,由大贺典雄主持; 1962年,索尼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1963年,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录像机 1968年,索尼推出采用经数年研发的特丽珑显像管的彩色电视机KV-1310,同年CBS与索尼合资成立了CBS/SONY唱片公司,由大贺典雄负责,后来这家公司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唱片公司; 1972年,索尼开发了“U-matic”系统。使转轮式变为了带舱式,这样可节约更多的空间,也更容易使用。 1975年,索尼推出家用Betamax录像机; 到目前为止索尼共改过7次标志,最上面的是“东通工”时的标志,有点儿“奥特曼”的感觉,第二个是1955年索尼公司在正式更名前就已经使用了的索尼标志,和现在的标志相差十万八千里,好丑哦!再下面的一个是1957年“东通工”改名为“SONY股份有限公司”之前真正为索尼公司准备的索尼标志,从这时开始的标志开始初具雏形。后来1961年又改了一次,这一次的标志是索尼历史上最粗壮的一次,1962年又改,1969年又改,直到上图中最后一个1973年改后一直沿用至今~ 1979年6月,全世界第一部立体声磁带随身听Walkman TPS-L2问世,Walkman品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起初,SONY是想给它取名为"Stereo Walky",但东芝已经先行一步为其便携式收音机注册了这个商标,无奈之下,时任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立刻想到了"WALKMAN"。 同年盛田昭夫访华,受到邓小平接见; 1980年12月,索尼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北京办事处成立; 1981年,索尼发明了3.5英寸软盘驱动器,直至目前仍是PC的标配; 1982年,索尼推出了1/2英寸广播用摄录放一体机Betacam,在大贺典雄的推动下,它还与飞利浦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CD唱片,同年大贺典雄就任索尼董事长兼CEO; 1984年,索尼推出Discman便携式CD Walkman D-50; 1988年和1989年,索尼以2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CBS唱片公司(现为索尼音乐娱乐有限公司)和哥伦比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现为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并购。 1989年索尼发布高分辨率8毫米摄录放一体机CCD-TR55。 1992年,索尼发布开发已久的MD系统,此系统是根据MO磁光盘存储系统开发而来,同时推出MD Walkman MZ-1,此时的MD系统还很不成熟,体积大,音质差,而并不引人注意。 1994年12月,索尼推出32位家用游戏机Playstation(PS),同时开发出世界第一台高亮度、绿色发光二极管等离子平面显示器(Plasmatron) 1995年,出井伸之接替大贺典雄任索尼董事长及CEO,同年索尼发布了等离子电视技术,与其他企业携手推出DVD技术,还推出了家用数字摄录放一体机Digital Handycam产品线及Cybershot数码相机产品线; 1996年,索尼开始与Intel合作生产VAIO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并推出纯平特丽珑电机,同年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索尼推出DVD播放机,出井伸之聘请霍华德·斯特林格作为索尼美国公司负责人,并改变索尼企业形象,树立年轻、充满活力的新形象; 1998年,索尼推出AIBO机器狗作为电子宠物,同时发布记忆棒; 1999年,索尼再次与飞利浦联手,共同推出SACD(超级音频CD); 2000年,索尼推出第二代家用游戏机PS2; 2001年,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成立,在第二年3月推出首批合作产品; 2003年10月,出井伸之开始推行“Transformation60”基础性改革计划,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3%、向海外转移生产线、建立合资公司以及重组金融业务等; 去年8月,成立索尼BMG音乐娱乐公司,9月,以索尼为首的投资集团以50亿美元价格成功收购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同年索尼还将电话和DV的生产整合进VAIO个人电脑部门; 今年3月7日,索尼公司宣布董事长兼CEO出井伸之和总裁安藤国威将于6月22日后去职,转任公司高级顾问和顾问,他们的职位分别由英国人霍华德·斯特林格和中钵良治接任。 此时正是索尼关键时期
『伍』 请问南京市有几家上市公司啊 股票代码是多少啊
1 南京新百 上海A股600682 2 南京中商 上海A股600280 3 南京医药 上海A股600713 4 金陵药业 深圳A股000919 5 南纺股份 上海A股600250 6 南京化纤 上海A股600889 7 南京熊猫 香港H股 上海A股600775 8 华东电子 深圳A股000727 9 中北股份 深圳A股000421 10 南京高科 上海A股600064 11 红太阳 深圳A股000525 12 栖霞建设 上海A股600533 13 南钢股份 上海A股600282 14 高淳陶瓷 上海A股600562 15 欣网视讯 上海A股600403 16 苏宁电器 深圳二板002024 17 南京港 深圳二版002040 18 国旅联合 上海A股600358 19 扬子石化 深圳A股000866,现已退市 20 普天通信 深圳B股210012 21 南京水运 上海A股600087 22 国电南自 上海A股600268 23 宁沪高速 香港H股0177 上海A股600377 24 江苏弘业 上海A股600128 25 宏图高科 上海A股600122 26 江苏舜天 上海A股600287 27 航天晨光 上海A股600501 28 南京中达 上海A股600074 29 国电南瑞 上海A股600406 30 江苏纺织 上海A股600981 31 中材国际 上海A股600970 32 南大苏富特 香港创业板8045 33 雨润食品 香港主板 34 大贺数码 香港创业板 35 鸿国国际 新加坡 36 三宝科技 香港创业板 37 中圣集团 新加坡 38 擎天科技 伦敦 39 金鹰商贸 香港主板 40 中材科技 深圳中小板 41 江苏金智 深圳中小板 42 金陵饭店 上海? 43 先声药业 美国纽交所 44 中电光伏 美国纳斯达克 45 中国传动 香港 46 南京银行 上海 47 红宝丽 深圳 48 云海股份 深圳
『陆』 中国有哪些海外上市公司
OTC(ON THE COUNTER)为柜台交易,亦称垫头交易,并不属于交易所上市的范畴.
香港交易所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1211]
中国电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5]
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94]
中富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91]
圆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88]
正奇投资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40]
骏威汽车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03]
精优药业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58]
远东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399]
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2337]
腾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691]
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493]
广南(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203]
恒基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46]
亨泰消费品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97]
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044]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992]
李宁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31]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980]
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19]
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57]
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917]
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08]
上海策略置地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64]
上海铭源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33]
上海置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207]
沪光国际上海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70]
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67]
上海商贸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104]
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55]
正中药业国际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327]
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51]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2618]
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1070]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700]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739]
浙江浙大网新兰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06]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33]
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35]
交大铭泰软件实业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48]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6]
金鼎软件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190]
浙江永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11]
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7]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199]
深圳市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30
中国消防企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201]
宁波屹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49]
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27]
深圳市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36]
南京大贺户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43]
陜西西北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58]
浙江展望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73]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77]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86]
天津天联公用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90]
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61]
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285]
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292]
深圳市明华澳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301]
远东化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12]
裕兴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05]
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049]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股票代号: 8056]
北京北大青鸟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H股 [股票代号: 8095]
美国交易所
Semicon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中芯国际
SINA Corporation 新浪网
51JOB, INC 无忧工作网
Ctrip.com International, Ltd 携程旅行网
Linktone Ltd. 灵通网
Netease.com, Inc 网易
Tom Online Inc. TOM
Sohu.com Inc. 搜狐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盛大网络
Qiao Xing Universal Telephone, Inc 侨兴环球
eLong, Inc. E龙
美国纳斯达克
中华网
http://www.china.com
新浪网
http://www.sina.com/
搜狐网
http://www.sohu.com/
网易网
http://www.163.com/
中华网
http://www.china.com/
Tom网
http://www.Tom.com/
盛大网络
http://www.shanda.com.cn/
侨兴电话
http://www.qiaoxing.com/
空中网
http:// www.kongzhong.com
前程无忧
http://www.51job.com
金融界
http://www.jrj.com.cn
上海四方
http://www.sifang.net/
携程旅网
http://www.ctrip.com/
掌上灵通网
http://www.linktone.com/
UT斯达康
http://www.utstar.com.cn/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http://www.asiainfo.com/
英国伦敦交易所
中国石化
http://www.sinopec.com.cn/
浙江东南电力
http://www.zsepc.com.cn/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http://www.jxcc.com/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dtpower.com/
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zjec.com.cn/
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
鸿国国际 制造业
新达科技集团 服务业
建光电子 制造业
翔峰控股 制造业
迪森股份 制造业
新浦化学 制造业
中国华夏科技 制造业
中国食品工业 制造业
凯欣达数码 制造业
三瑞控股 制造业
妍华控股 商业贸易
东明控股 制造业
亚洲环保 制造业
赫比国际 制造业
天圜营养集团 制造业
中国软包装控股 制造业
金迪生物科技 服务业
星雅集团 服务业
麦达新控股
百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