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好望角股票

好望角股票

发布时间:2021-12-25 19:09:47

『壹』 苏伊士运河的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运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但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把持。苏伊士运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额利润,成为埃及的“国中之国”。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胜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于1956年6月13日前将占领军撤出运河区。埃及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抵御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寻求军事援助遭到刁难与拒绝后,于1955年9月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购买苏联等国的武器装备。这引起英、法、美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
为迫使埃及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发表声明,撤回1952年允诺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坝工程提供的7000万美元援助。接着,世界银行也停止贷款 2亿美元给埃及的计划,埃及不屈服于西方压力,同年7月26日纳赛尔颁布“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以便用运河航运的收入作为建造阿斯旺高坝的款项。英、法担心运河关闭,海湾与西
欧之间的石油运输线被切断,对埃及进行威胁制裁。
首先冻结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1956年8月2日,英、法、美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主张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提出召开24国参加的伦敦会议,遭埃及拒绝。随后,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伊朗和瑞典组成的“五国委员会”对埃及施加压力。英、法还煽动几百名外籍职员离职,但埃及领航员成功保证了航运畅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开伦敦会议,决定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双方军队在12小时内从运河区撤出,否则将派兵干涉,遭到拒绝。同年1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11月5日,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近登陆,但在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军受阻。埃及宣布与英、法断交,埃军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卫运河区。
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英、法断交,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同年11月1日,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2日,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决心使用武力”恢复和平。英、法政府内外交困,终于在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链接
苏伊士运河
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 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
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次大战后,埃及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苏伊士运河开凿始于埃及法老三世约公元前1874年。
苏伊士运河被废弃以至泥沙淤塞然后,分别于公元前1310年、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10年、公元前285 年、公元前117年、公元后640年、1859年重新开凿了若干次: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苏伊士运河全长约190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埃及政府同意两艘伊朗军舰——“哈尔克”号补给支援舰和“阿勒万德”号巡逻护卫舰进入苏伊士运河并驶往地中海,从而再次引发了世人对这条地处中东,联系欧亚非三大洲的黄金水道的关注。对伊朗而言,这也是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其船只首次穿越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它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全长190多千米。该运河处于欧亚非三大洲接壤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另外,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海平面水道,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
苏伊士运河连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了50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了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国家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运航道,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总量的14%。在全世界所有的通海运河中,若论过往船只数量及货运量,苏伊士运河均名列前茅。
埃及是第一个开凿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人工运河的国家。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在尼罗河支流上开凿过一条运河,后人称之为“法老运河”。这条古老运河潜在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令各国垂涎,并因此刀兵不断。这条古运河先后被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侵占。公元8世纪,埃及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填塞了这条运河。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后,为开辟一条直接夺取印度和远东财富的通道,亲自带领工程师去寻找古运河的遗迹,准备重新开通它。但是,由于测量出现错误,拿破仑认为红海的水位要比地中海高出10米,开凿运河是不可能的事。不久后,拿破仑因急于回国,开凿运河的事就此作罢。
19世纪,英法两国都把扩张的目标集中在富饶的东方。法国企图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直抵东方,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道的控制。英国为维护其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则反对开凿运河,主张沿开罗、苏伊士、叙利亚、幼发拉底河至波斯湾修筑一条铁路,以加强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1851年,英国获得埃及的许可,开始修筑铁路。法国也不甘落后,通过欺骗取得埃及的信任,于1854年与埃及签订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并于1857年成立了“万国苏伊士海运运河公司”。
1859年春,苏伊士运河正式破土动工,动用了几十万埃及民工。在霍乱猖獗的苏伊士地区开凿运河,十多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1869年11月,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苏伊士运河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英国统治者垂涎三尺。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开凿运河耗费1200万英镑而债台高筑,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所以不得不决定出卖它所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英国看到机会来了,便竭力阻止埃及将股票卖给法国。随后,英国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得到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最终,苏伊士运河成为英法两国的私有财产。
接着,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于1882年武装占领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并在运河地区建立起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近10万军队。
由于苏伊士运河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利益,西方国家对英国的野心一致表示反对。1888年西方数国缔结《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必须保证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和自由通航。而英国却直到1904年才正式加入这个公约,但仍继续在运河区驻扎大量军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指使土耳其军队进攻埃及以夺取运河,但没有成功。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后,仍保留着在运河区的驻兵权。
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国借口保卫埃及的“安全”和“稳定”,于1936年迫使埃及签订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规定英军继续驻扎运河区,亚历山大港仍为英国军港等。二战期间,英国再次在运河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政府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手以色列对埃及发起军事进攻,企图用武力重新夺回苏伊士运河,推翻纳赛尔政权。
以色列率先侵略埃及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英法两国空军于两天后对埃及发起空袭,然后空投伞兵,并调集海军陆战队登陆塞得港,展开占领运河的地面攻击。
在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法以三国的武装进攻最终失败。英法军队不得不于当年12月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随后也被迫撤军。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早已成为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当然,苏伊士运河开通至今也被关闭了5次。其中,在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略埃及并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开放。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称苏伊士运河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连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踏上苏伊士运河的堤岸,看着那滔滔流水,我的脑海中闪现这样一个问题:河床中流淌的到底是什么?一时间,历史的镜头和现实的场景竞相交叠,浮现出这样一个答案:既有昔日悲愤的血汗,也有今天喜悦的泪水。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北起地中海边的塞得港,南止红海旁的陶菲克港,全长190多千米。运河通过地中海和红海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紧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这样的运河,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埃及东北部是非洲和亚洲的接壤地带。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认识到在那里修建运河的必要性。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苏努塞尔特三世曾主持开凿运河,通过尼罗河及其支流把地中海与红海连接起来。这条“法老运河”开工仪式的画面,至今仍保留在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正面的墙壁上。这是埃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可是,运河四周都是广袤的沙漠,狂风卷黄沙,这条运河不久就被阻塞。后来的埃及法老,还有入侵的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都曾设法疏通,但没有成功,到公元8世纪竟完全毁弃。
苏伊士运河,缘起于现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公元15世纪,葡萄牙人急于前往传说中“遍地是香料和黄金”的东方。他们发现了绕过南非好望角直达那里的新航道。但是,这条航道毕竟绕路太多,耗时费力。因此,后来的法国人和英国人都想寻找一条捷径。1798年,拿破仑进占埃及,指示部属对可能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地峡进行测量。1832年,法国外交官兼工程师费迪南?德莱塞普正式提出在这个地峡开凿运河。1833年至1837年,他在开罗任领事,极力接近并讨好埃及统治者,以“打通关节,成就大事”。1854年11月,他如愿以偿,从新任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那里获得开凿与经营运河的“特许权”。四年后,他发起成立主要由法国和埃及私人出资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1859年4月25日,运河的修建在现今的塞得港破土动工。河道的走向没有选取贯通地峡的最短直线距离,而是利用天然的湖沼洼地,将沿途的曼扎莱湖、提姆萨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串连在一起。虽然河道出现多处弯曲,但却大大缩减了施工量。
我参观过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亚城的运河博物馆。那里保存的资料说,为开凿运河,公司从埃及各地雇佣了大量奴隶劳工。他们掘地全凭双手抡镐执锹,运土则全靠头顶与肩扛。他们终日劳作,忍受着政治胁迫、炎炎烈日、霍乱病痛“三重折磨与煎熬”。当时,埃及全国有人口500万,先后有220万人参加运河修建。运河原计划六年完成,但因气候条件恶劣,劳动工具简陋,历时十年才完工。为开凿这条水道,挖掘土石方7500万方,有12?5万埃及人因劳累而死。因此,博物馆人员说,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用双手抠出来的,用肩膀扛出来的,用尸骨垒砌起来的,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运河的开凿,使欧亚两大洲绕过好望角的航程缩短近万千米,是埃及继其古老文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又一历史性贡献。
1869年11月17日,运河正式宣告通航。可是,通航不久,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因财政困难就不得不将埃及拥有的运河股份出售。1875年,英国购买了埃及的运河股份,随后出兵占领运河区和整个埃及。这样,英国同法国一起就取得运河的长期控制权。在埃及土地上主要依靠埃及人民修建的这条运河,竟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谋取私利的工具。
从来不甘逆来顺受的埃及人民,决心把运河夺回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此,他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悲壮的斗争。
1952年7月,阿卜杜勒·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维护民族独立和收复运河控制权的斗争空前高涨。1956年6月,驻扎在运河区的8万英国军队被迫撤离。同年7月26日,纳赛尔顺应民意,在亚历山大城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当晚,那里有25万群众走上街头表示支持和欢庆。同时,塞得港有几万人涌向运河口,将竖立在那里的德莱塞普的雕像推倒。这样,由法、英两国霸占长达87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回到埃及人民手里。当时,许多埃及人从遥远的南方和西部赶来,站在河岸上欢呼,将一把把热泪抛洒到滚滚的水流中。

『贰』 地理问题。

1.沙特(亚洲)波斯湾-阿曼湾-阿拉伯海-安达曼海-马六甲海峡-南海
安哥拉(非洲)大西洋-好望角-莫桑比克海峡-印度洋-安达曼海-马六甲海峡-南海

伊朗(亚洲)波斯湾-阿曼湾-阿拉伯海-安达曼海-马六甲海峡-南海
俄罗斯(欧洲)陆地石油管道
阿曼(亚洲)阿曼湾-阿拉伯海-安达曼海-马六甲海峡-南海

主要港口:科伦坡,新加坡,好望角,卡拉奇,德班

2.房地产,重工业(如汽车,机械制造),钢铁、航空、高科技产品(如电脑、软件),金融行业(银行,金融类衍生产品 如 股票期货),农业(多种作物的出口国)、军事、电影、食品。美国是发达国家其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高附加值产业或高科技产业。

3.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主要港口帕斯、纽卡斯尔、悉尼、墨尔本;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主要港口惠灵顿
其他国家就不是大洋洲的主要国家了

『叁』 南非国家名简写为什么是ZA

ZA是荷兰语Zuid Afrika(意为“南非”)的拼音首字母缩写。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南非在历史上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5月改名为南非共和国。在白人统治时期长期在国内以立法和行政手段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1994年4月27日举行了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产生了制宪议会和新政府,同年南非终止了种族隔离制度并通过保障黑人权利的法案,后加入英联邦。

(3)好望角股票扩展阅读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其纬度自南纬22°至35°,经度从东经17°至33°。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中部环抱莱索托,使其成为最大的国中国。

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肆』 苏伊士运河名字的由来

17世纪时法国人莱布尼兹首次提出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计划,直到19世纪,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李赛普才将这一计划变成了现实。1854年,他与尚为土耳其属国的埃及总督赛德帕夏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的租让合同》。合同规定,从运河通航之日起,租期99年,期满后归埃及所有;埃及无偿提供开掘运河所需的一切土、石、劳力;运河是埃及领土的一部分,运河公司是埃及公司 ,受埃及法律和习惯所管辖 。1859年4月25日,在所谓“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主持下,运河于北端的塞得港破土动工,1869年8月竣工 ,11月17日通航。通航后的运河曾被法国控制,当时运河公司股票的52%分散在法国资本家手中,1875年英国政府乘埃及政府财政危机,占有了埃及全部15%的股票,从而持有公司股票的44%,成为运河的实际控制者,1882年英国又出兵埃及强占运河地区 ,自此控制运河达74年之久 。1956年7月26日,埃及正式将运河收归国有。同年 ,埃及击败了英、法纠合以色列的武装侵略 ,捍卫了运河主权 。1967年6月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西奈半岛被侵占,埃及关闭了运河。1973年10月,埃及对以色列发动自卫反击战,强渡运河,收复西奈部分领土。1975年6月运河重新开放。
运河北起地中海东南岸的塞得港,南至苏伊士湾的陶菲克港,长161千米 ,如计算南北河口航道 ,长173千米 ;扩建前原河宽60米 ,底宽22米 ,深8米 ,可通行吃水7.5米的船舶。北端的塞得港位于地中海与曼宰莱湖间狭长的人造陆地上,是运河的北大门,南行的船只每天于此有两次编队 ,日通行达90船次。从塞得港南行入运河不久,即进入曼扎提湖,因湖中水浅,船队只能沿人工疏浚的航道行进。出湖后继续南行,经过巴拉湖后,即是运河中段城市坎塔拉,有铁、公路两用铁桥横跨运河,形成沟通亚非两大陆的重要陆路通道。在坎塔拉以南,运河自西侧分出了巴拉运河,该运河在到达费尔丹之前又汇入主河道,实际起到复线的作用。南行至运河中点,即进入提姆萨湖,该湖因水浅,也有一条长16千米的人工航道。湖西岸即是运河的行政中心和指挥中心——伊斯梅利亚,这里有连接苏伊士、塞得港和开罗的铁路线 ,来自尼罗河的伊斯梅利亚运河也经这里自西向东汇入运河 。在汇入运河前的伊城附近,该运河分两支,分别流入南去的苏伊士淡水运河和北去的阿巴西亚淡水运河。因此,伊斯梅利亚又成为联系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的水路中继站。自伊城继续南行即进入大苦湖和小苦湖 。在大苦湖 ,宽9千米、长17千米的自然水道足以使各种船只畅行;但在小苦湖,因水浅则需开掘人工航道。为解决南北船队会船,小苦湖中特别修建了复航道和待避区。出小苦湖后,运河呈直线型直达苏伊士湾的运河最南端陶菲克港。所以叫苏伊士运河

『伍』 股份制是

基本概念
亦称“股份经济”。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伙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权转化为集中的使用权。股份制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并采取了不同的具体形式。在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自由民之间或手工业者之间以人、财、物各项要素的一项或几项为联合内容的合伙经营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合伙内容、经营方式、分配办法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更没有形成严格的股份分配制度,这是股份制的一种原始的形式。到17世纪初期,由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较高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因而出现了以股份公司为特点的股份经济。19世纪后半期,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社会化程度,致使单个的私人资本已经容纳不了社会化的生产力,于是几个乃至几十个私人资本,以资本入股或发行和认购股票的形式组成的股份公司便迅速发展起来。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股份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股份经济的典型形态。
股份制企业
1.概念 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2.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特征 ①发行股票,作为股东入股的凭证,一方面借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②建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份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总经理主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③具有风险承担责任,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收益分散化,经营风险也随之由众多的股东共同分担;④具有较强的动力机制,众多的股东都从利益上去关心企业资产的运行状况,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趋于优化,使企业发展能够建立在利益机制的基础上。
股份公司
1.概念 股份公司就是通过发行股票及其他证券,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后半期广泛流行于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到目前,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2.股份制公司的显著特点 (1)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形式、种类的资本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本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走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眼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2)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甚至完全对立、矛盾的所有制经济组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3)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分散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为集中的、高层次的、集约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构造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4)通过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良好基础。使企业真正具有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运用和经营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本。
(5)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新的监督和激励运作机制。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这就可以使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发挥所长,实现动态最佳组合,以创造良好的业绩。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司法人财产只能属于公司法人所有,而并非是股东所有。任何股东作为个人,无权干预公司法人对自己的法定财产行使各项法定权力。所谓的出资者所有权,既然出资者是股东,出资者所有权就是股权,而且只能是股权。 [编辑本段]股份制的起源 早在古罗马就有一种包税人,他们组织的股份委托公司被经济史专家认为是股份经济的先兆。从14、15世纪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采矿业中,出现了自由民之间或手工业者之间的以人、财、物各项生产要素的一项或几项为联合内容的合伙经营的经济形式。但在合伙内容、经营方式、分配办法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更没有形成严格的股份制度,这是股份经济的原始形式。当时,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和捷克境内,有农奴和城市破产欠债的小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组织协作的合作社团,用简单的工具采矿,共同劳动,分享产品。后来有些商人以入股的形式参加进来,结果富裕的人把持了资产,使原来的合作发生质变。“原来由合伙的劳动者构成的矿业组合,几乎到处都变成了靠雇佣工人开采的股份公司。”(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024页)
15至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大为改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纷纷向海外发展,进行远航贸易,这需要较大数额的资本,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靠单个资本家来经营是无法办到的。于是一种合股经营的叫做“康梅达”的经济组织便产生了。康梅达从事海外贸易,负责筹集资本,由专人经营,利润在集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协商分配。以后,这种组织发展到内陆城市,出现了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如意大利的“大商业公司”,入股者有商人、贵族、教授、廷臣和平民。这种股份经济一般由自由城邦组织,官方进行业务监督。资产阶级国家为了鼓励商人和资本家积累资本向海外扩张,以攫取更多的财富,不仅为股份集资提供了法律保护,并且给予商业独占权和免税优惠等特权,这为股份制的产生创造了外部条件。 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1554年英国成立丁第一个以入股形式进行海外贸易的特许公司“莫斯科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真正的股份制度的产生。该公司成立当年,即进行航行白海的冒险尝试,要发现新的地区和岛屿,深入俄国内地。最初把整个公司的资本分为240股,每股25金镑,每人投资一部分,由6人分担风险。开始时规定,公司营业只限一次行程,每次远航归来,按股份分配所有的利润。并连股本一起发还。后来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和规模扩大,就把原来投入的股份全部或一部分留在公司,作下次航行使用。到1604年该公司股东增加到160人,15人董事管理整个业务。继之而起的,有1557年成立的西班牙公司、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1600年又组织了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都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是英国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其中东印度公司势力最大,资本最雄厚:成立之初拥有股本6.8万英镑,股东198人,到1627年股本达162万英镑,股东954人。它独占从好望角直到东方一切国家的贸易,还享有对殖民地军事和政治的全权。截至1680年底,英国建立的这类公司有49个,它们对推进本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起了重要作用。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起而效仿。例如荷兰1602年成立东印度联合公司,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法国、德国、瑞典等国也先后成立了股份贸易公司。
最早的股份制银行
随着海外贸易公司的产生,股份经济在一些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中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如英国于1694年首先成立了资本主义最早的股份银行--英格兰银行。该行拥有股资120万英镑。它把资金贷给政府,取得相当于这笔贷款的银行券发行权。这种银行券发行权具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职能。1826年英国政府还颁布条例为股份银行提供法律保护,进一步促进了股份经济在银行业中迅速发展,到1841年股份银行增加到115家,到19世纪末,英国非股份银行几乎绝迹,股份银行成了金融市场上的统治力量。又如美国在1791年成立了第一家国家银行--合众国银行,就是一个大规模通过股份形式筹集资本的股份银行。拥有股资1000万美元,发行2500股,每股400美元,其中1/4由政府贷款,其余是私人投资。另外还成立了北美银行和纽约银行。1862年根据州银行法令,建立了1600家股份银行。其后随着国民银行制度的建立,以股份公司形式建立的国家银行数量大大增加。

『陆』 South Africa

南非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简称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东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1]
南非是非洲的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经济相比其他非洲国家相对稳定。
南非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较为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黄金、钻石生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深井采矿等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国际事务中南非已被确定为一个中等强国,并保持显著的地区影响力。
南非拥有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议会所在地)为开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其纬度自南纬22°至35°,经度从东经17°至33°。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中部环抱莱索托,使其成为最大的国中国。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5]

南非共和国地貌
南非地处非洲高原的最南端,南、东、西三面之边缘
南非地图-最新erlinyou版
地区为沿海低地,北面则有重山环抱。北部内陆区属喀拉哈里沙漠、多为灌丛草地或干旱沙漠、此区海拔约650至1250米。周围的高地海拔则超过1200米。南非最高点为东部大陡崖的塔巴纳山,海拔3482米。东部则是龙山山脉纵贯。

南非共和国气候
南非全境大部分处副热带高压带,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是夏季,六至八月为冬季。德拉肯斯堡山脉阻挡印度洋的潮湿气流,因此愈向西愈干燥,大陆性气候越为显著。秋冬雨水缺乏,草原一片枯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由东向西从1000毫米降至60毫米。东部沿海年降水量1200毫米,夏季潮湿多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及德拉肯斯山脉迎风坡能全年获得降水,湿度大,属海洋性气候。西南部厄加勒斯角一带,冬季吹西南风,带来400~600毫米的雨量,占全年降水的4/5,为地中海式气候。全国全年平均降水量为464毫米,远低于857毫米的世界平均水平。[6]
南非气温比南半球同纬度其它国家相对低,但年均温度仍在零度以上,一般在摄氏12~23度。温差不大。但海拔高差悬殊造成气温的垂直变化。此外,流经西部海岸的本格拉寒流和流经东部海岸的莫桑比克暖流形成气温在经度上的差异。冬季内陆高原气温低,虽无经常性雪被,但霜冻十分普遍。
全国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5~9.5小时,尤以4、5月间日照最长,故以“太阳之国”著称。

南非共和国水文
南非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是自东向西流入大西洋的奥兰治河(The Orange River),全长2160公里,系全非大河之一,流域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另一条是主要流经与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边界并经莫桑比克汇入印度洋的林波波河(The Limpopo River),全长1680公里,流域面积38.5万平方公里。[5]
其它源于内陆高原的较小河流多切过“大断崖”注入印度洋,少数向西流入大西洋。主要有:自由州与北方四省交界的法尔河(The Vaal),夸/纳省的图盖拉河(The Tugela),东开普省的森迪斯河(The Sundays)和大鱼河(The Great Fish),西开普省的奥利凡茨河(The Olifants),北方省的莱塔巴河(The Letaba)及自由州省东部的卡利登河(The Caledon)等。[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柒』 求知大国崛起各个国家古代近代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时间,谢谢

只能找到大国崛起这个纪录片上的可以整理一下,至于古代的重大时间估计你也不需要,也不好找工作量太大了,
第一是葡萄牙西班
15世纪,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第二个 小国大业(荷兰)

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第三 走向现代(英国)
(16—17世纪)
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英国打败了强邻法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 激情岁月(法国)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颁布。
拿破仑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现,用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巅峰。

第六 帝国春秋(德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第七 百年维新(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第八 寻道图强(沙俄)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
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第九 风云新途(苏联)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

第十新国新梦(美国·上)
(17世纪—19世纪)
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遵照登陆前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776年,北美13个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

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捌』 《大国崛起》主要内容

内容概括: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8)好望角股票扩展阅读:

分集剧情:

1、第一集:海洋时代

15世纪,欧洲大陆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迪亚士、达·伽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船队(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意外身亡)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2、第二集:小国大业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

3、第三集:走向现代上

16—17世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关键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4、第四集:走向现代下

18—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

5、第五集:激情岁月

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

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而法国社会一直无法解决的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玖』 股票中dias是什么意思

葡萄牙航海家,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名:迪拉兹,曾发现好望角。好望角在国际的重要性总得知道吧。表示发现牛股的人。

『拾』 君士坦丁堡公约签订的意义是什么

独霸苏伊士运河之梦的破灭

——英、法、俄等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公约》1869年11月7日上午9时,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地中海东南岸的塞得港,港口两旁挤满了人群。人们的心情如同这灿烂的阳光,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一会儿,拥挤的人群中发出了欢呼声,人们高喊着“来了!来了!”原来,塞得港即将迎来第一艘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轮船。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苏伊士运河终于正式通航了。

苏伊士运河全长172.5公里,位于今天埃及东北部、西奈半岛的西侧。它北通地中海,南到红海,沟通了大西洋、印度洋,连结欧、亚、非三大洲,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的国际航运水道。在今天世界上所有通海运河中,无论从使用国家之众、通航船只之多及货运量之大等方面,苏伊士运河均名列第一。它的开通,使得欧洲到印度的水路航程比原先绕道好望角要缩短一半,马赛到孟买的航程比原先缩短了5940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索斯特立斯就曾经在尼罗河支流上开凿过一条运河。公元前7世纪时腓尼基航海家首次环非洲航行,就是从这儿出发的。后人把这条运河称为法老运河。但到了公元8世纪,哈里发阿里·曼苏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又命令把它堵塞,从此,法老运河也就被人们遗忘。

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远征军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登陆后,迅速占领了整个埃及。他亲自带领许多工程师去寻找古运河的遗迹,甚至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测,准备在这里再重新挖掘一条运河。但遗憾的是,由于测量中出现了严重错误,他们认为红海海面要比地中海海面高出10米之多,要在这里开凿运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久,由于法国国内政局的变化,拿破仑急于回国夺权,开凿运河的事就这样被耽搁下来。

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英法等国都急于打通地中海到红海的通道,开凿运河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法国为了加强自己在中东的势力,并争夺印度洋霸权,1854年,派遣曾经担任法国驻亚历山大总领事勒塞普斯来到开罗总督府,送上很多礼品,并用花言巧语最终骗取了埃及总督赛义德的信任,法国取得了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特权。双方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决定成立“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资产为2亿法郎。当时合同规定:法国对运河区的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全部归埃及政府所有;埃及政府必须无偿提供开凿运河所需全部土地及劳动力;公司有权免费输入开凿运河工程所需要的机器,埃及将获得纯利的15%。这个合同对埃及显然是不利的,租期长、获利少、免税进口将影响埃及财政收入,特别是开凿运河所需的土地转归公司所有的规定,使埃及的未来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英国最初非常担心自己在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受到影响,因而竭力阻挠开凿运河。后来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和印度人民大起义,英国也感觉到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不久也就对此予以默认了。

1859年春,苏伊士运河在众多国家的关注下终于破土动工了,先后有数十万埃及劳工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运河采用了埃及工程师南特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开一条南北基本垂直的人工运河,中间又利用了三个湖泊,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但是,运河的北段是盐渍地,中段是沙漠,开凿难度相当大。盐渍地十分坚硬,在当时机器设备极其缺少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手段挖掘它确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沙漠中的烈日下,几万劳工不停地干活,首先得解决用水问题,而沙漠中又哪里能找得到那么多的淡水呢?为此,工程师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不得不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开凿一条尼罗河引水渠把淡水引过来。这样,运河修到哪儿,水渠也就修到哪儿,实际上工程量增加了一倍。即使是南段的湖泊区,因为湖水太浅,施工时必须先把湖水排干,再把湖底挖深,难度仍然不小。

在此后的近十个夏季里,赤日炎炎之下,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非洲东北部沙漠上,无数的埃及劳工用锄头、铁锹等最简陋的工具不停地挖着,甚至一些人干脆用双手挖掘着、用篮子搬运着泥块。由于要常年忍受北非沙漠上毒辣的阳光,他们一律裸露着上半身,黝黑的肌肤与凸现的肋骨十分抢眼。法国资本家们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冒着酷暑、忍饥挨饿、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他们的伙食也很差,生病时没有必要的医药,处境与4000多年前修建法老金字塔时的埃及劳工不相上下。他们终日辛勤地忙碌着,过度的劳累、饥饿与疾病夺去了他们当中12万人的生命。因此,苏伊士运河可以说是埃及劳工们用累累白骨垒成的,它也是西方殖民者压迫埃及人民的历史见证。

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公认,于是对运河管理权的争夺也日渐激烈起来。苏伊士运河对正在极力对外扩张的大英帝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英国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据为己有。此时埃及政府正因为开凿运河耗费1200万英镑,债台高筑,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1874年11月不得不决定卖出它所掌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44%的股票。英国闻讯后,竭力阻止埃及把股票卖给法国。同时,英国首相狄斯累利在未经议会讨论和内阁同意的背景下,擅自借款迅速地把这批股票买入自己的手中。后来在1875年2月英国议会讨论问题时,议会欣然批准狄斯累利经手的这一本万利的买卖。从此,苏伊士运河管理权分属英法两国所共有。

1882年,英军入侵埃及,并迅速占领了整个运河区,企图独占苏伊士运河。由于苏伊士运河已成为重要的国际航道,因此各国政府对这条运河的通航与安全极为关注。在西方国家的一致反对下,1AAAA年10月,英国被迫同法、德、俄等国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公约》,承诺苏伊士运河在战时和平时一样,对任何国家的商船或军舰自由开放,不许封锁,禁止任何国家在运河水域打仗。这样,英国独占运河的企图并未实现。这种由英法两国共管的局面维持了近百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埃及人民长达数年的斗争,浸透着埃及人民血汗与辛酸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回到埃及人民的手中,并且更好地发挥着作用。

阅读全文

与好望角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信托资管税 浏览:968
信托银行的日语 浏览:223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活动 浏览:555
理财中属于基金公司的 浏览:830
适合新手的基金理财 浏览:770
paypal付美元汇率 浏览:548
平安鑫诚理财有限公司 浏览:274
期货计算题视频百度云 浏览:881
大陆去香港做外汇 浏览:756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融资困境 浏览:64
河南环境能源交易所 浏览:246
哥尔股份股票 浏览:336
反收购和融资手段 浏览:240
天津交易所现货铂金手续费 浏览:500
2014年全国融资担保行业 浏览:58
葡币对港币币汇率计算 浏览:678
通常股票讲的杠杆是什么 浏览:116
同花顺我的持仓在哪里 浏览:103
下列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浏览:218
初学者适合买什么理财产品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