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信证券事件会波及麻袋理财吗
一般不会
一 本次中信证券被带走的八个人,全部涉嫌操纵买卖
二 中信证券,以及背后的中信集团,一直以来鼓吹自己是红色企业,也就是上面有关系
三 多年来,中信证券业务量的确大,但是高层时常违规操作,基层员工叫苦不断,并且不可能发生陪老总睡觉喝酒
四 麻袋理财纯粹是 业务部门推出的针对资金产品,不涉及内幕交易
⑵ 中信证券是干什么的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6,630,467,600元。2002年12月13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4亿股普通A股股票,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简称“中信证券”,股票代码“600030”。
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为: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的代理买卖;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分红派息;证券的代保管、鉴证;代理登记开户;证券的自营买卖;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的承销(含主承销);客户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含财务顾问)。
公司长期以来秉承“稳健经营、勇于创新”的原则,在若干业务领域保持或取得领先地位。2008年公司股票承销的市场份额14.02%,排名第一;债券承销的市场份额10.71%,排名第一;公司及控股公司合并的股票基金交易额市场份额8.56%,排名第一;公司控股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合并市场份额10.297%,排名第一;研究团队蝉联第一。
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信证券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等公司共同组成中信控股之综合经营模式,并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共同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
中信证券下属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证期货有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标普指数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包括所属子公司在内,中信证券在境内合计拥有166家证券营业部、60家证券服务部和4家期货营业部。
截止2008年底,中信证券总资产136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550亿元人民币,是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
2005年,中信证券被《新财富》杂志社评选为“本土最佳证券公司”第一名,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评选为“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2006年“本土最佳销售团队”第一名。 2002年至2005年连续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债权融资行”。公司2003年至2007年连续荣获《亚洲货币》杂志“中国最佳股权融资行”。2008年被《亚洲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经纪行”和“中国最佳债权融资行”。
⑶ 中信证券抛售事件会影响股市吗
所以间接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实现了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⑷ 中信证券的争议事件
2015年8月25日晚间,新华网报道称,中信证券徐某等8人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已被公安机关要求协助调查。次日,有媒体报道称,徐某即为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徐刚。
8月27日,财新报道中信证券另外被要求协助调查的7人中还包括了两名执行委员会委员葛小波和刘威、权益投资部行政负责人许骏、证券金融业务线行政负责人房庆利以及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梁钧。
在7月至8月的股灾救市行动中,中信证券拿出大笔自有资金,在众多券商中表现踊跃,被市场一度称为“国家救市御用护法”。
分析:本次被要求协助调查的8人中,有3人为中信证券高管,位居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券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徐刚等8人此次被调查,有可能涉内幕交易。 2015年10月20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中信证券(浙江)有限责任公司已被证监会撤销证券业务许可。
中信证券(浙江)有限责任公司是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前身是中信金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12月更名为中信证券(浙江)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11月26日晚间,中信证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消息称,中信证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其中提及: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及全体履职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将全面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调查工作,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针对互换业务虚增万亿,中信证券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时表示,出现相关问题是因为公司系统升级造成了对外报送个别信息的错误,主要涉及互换业务2015年4月-9月新增规模和终止规模的数据错误,但存量规模数据是正确的。
上述负责人称,公司在发现相关问题后,已于2015年11月初进行了数据更正。公司互换业务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
⑸ 员工遭开除中信证券赔180万,这赔偿是如何计算判的
这笔180万的赔偿是计算过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再加上离职赔偿,所以有180万元。根据当事人透露的信息,他在入职中信证券之后,因为业绩问题被要求调岗,结果当事人拒绝,最后公司就将其辞退了。但当事人认为公司属于不合理辞退,应该支付赔偿和对应的薪资,最后将中信证券告上了法庭,而中信证券方则表示,入职公司后,该职员连续对月业绩考核不达标,并且要求其调岗也被其拒绝,所以才开除他的。
⑹ 中信证券研究员考核不合格先后遭调岗和解雇,法院最后是如何判决此事的
在此次事件中,法院最终判决中信证券败诉。中信证券要支付研究员所有的赔偿,也就是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35.56万元,工资5.31万元,支付2016年,2017年,2018年共140万元的忠诚奖。中信证券认为这样判罚不公平,损害了自己公司的利益,因此提出上诉。但是在二审之中,法院坚持原判。
人们常常认为在和大公司的博弈中,个人总是不占优势。因为大公司拥有更强的律师资源,在道义上或许会占据更多的优势。但是如今社会发展的非常迅速,法律就是法律,只要你违反了就一定会秉正执法。因此在近期个人与公司的诉讼案中,个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并且所有的诉求都符合相关规定,那么一般就会胜诉。
具体的事情经过是什么?
中信证券研究员周某在中信证券已经工作了7年。但是在第7年考核没有合格,因此公司将其分配到营业岗。而在工作一个月后就被解聘。周某认为这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并且公司也扣押了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因此向法院提出上诉。其中最具有争议点的就是公司设立的忠诚奖。因为周某在前几年工作表现还算优良并没有出格的行为,因此140万的忠诚奖应该发放。但是公司认为周某并不符合公司要求,给公司带来的效益不高,因此不想发放。双方再次产生了纠纷。
⑺ 中信证券企业什么性质
中信证券企业的性质是综合类证券公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或“公司”)于1995年10月25日在北京成立。2002年12月13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中信证券向社会公开发行4亿股普通A股股票。
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简称“中信证券”,股票代码“600030”。2011年10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为“6030”。
中信证券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限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天台县、浙江省苍南县以外区域);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代销金融产品;股票期权做市。
(7)中信证券事件的严重性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7月1日,中信证券持股5%以上的股东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6.50%)。公司依托第一大股东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等公司共同组成中信控股之综合经营模式,并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共同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
中信证券下属中信证券(山东)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中信期货有限公司、金石投资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主要控股子公司,下属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2家主要参股子公司。
上市以来,中信证券进行了两次A股增资扩股,2006年非公开发行5亿股,募集资金约46亿元;2007年公开发行3.34亿股,募集资金约250亿元。2008年4月,公司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转增完成后,公司总股本达6,630,467,600股。
2010年6月,公司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转增完成后,公司总股本达9,945,701,400股。2011年9月-10月公司首次完成H股发行,公司总股本达1,101,690.84万股,其中,A股983,858.07万股,H股117,832.77万股。
2015年6月,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H股,公司总股本达1,211,690.84万股,其中,A股983,858.07万股,H股227,832.77万股。截至2019年7月1日,公司总资产6531亿元,净资产1531亿元,净资本920亿元。
⑻ 中信证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对中信银行有影响吗
有一些影响的,不过,影响不大。
实际上,3个月前也曾有过券商被调查的情况,但业内人士认为中信证券被调查的原因或许与此前被调查的券商不同。今年8月25日晚间,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以及方正证券4家券商陆续发布公告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上述4家券商被立案调查均因“涉嫌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等违法违规行为”。很明显,这与中信证券昨日被调查的原因在表述上有很大的不同。
⑼ 中信证券被判赔偿员工180万元,本案涉及哪些争议焦点
我认为本案最大的焦点就是当员工把中信证券公司给告了的时候,里面有一点要求中信证券公司赔偿员工三年以来的所有绩效奖金以及相关的奖金,这也就说明了,中信证券公司已经好几年没有给员工发放过他们的绩效奖金了。但是中信证券公司又以绩效考核不合格为由,将原本是高级经理的职务要求调岗。该公司很久没有发绩效奖金,但是他又定期安排绩效考核,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个公司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压榨员工。
以上是我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⑽ 懂的人和我简单说下上次中信证券的乌龙事件。还有同花顺level-2手机版分时页面的买1和卖1是怎们
谁也没有想到,上证50EFT期权交易刚刚上线才3天,人们欢呼A股市场进入股票期权时代的余音尚存,便爆出令人震惊的“乌龙单”事件。2月11日午后开盘不久,上证50ETF购4月2400和上证50ETF购4月2450两只合约瞬间暴跌至0.001元,跌幅高达99%。所幸期权交易开张才三天,参与者很少,与A股市场的联动效应还没有产生,因此对A股交易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此次期权交易“乌龙单”事件与光大证券“8·16”乌龙单事件的性质一样,后者因为对二级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受到严厉追究,前者则因为对二级市场没有产生影响而被轻描淡写。主流证券媒体则借机赞扬上交所股票期权的风险控制制度设计合理,熔断机制卓有成效。在笔者看来,“乌龙单”事件的祸根其实是食洋不化。
中信证券侥幸躲过一劫
先来看看此次期权“乌龙单”事件的来龙去脉。2月11日13点3分12秒,原本横盘的两只合约上证50ETF购4月2400和上证50ETF购4月2450突然跳水,前者在13:03:10至13:03:12期间从0.1006元跌到0.001元,后者在13:03:11至13:03:12之间从0.0808元跌至0.001元,跌幅均达到99%,双双触发熔断机制。合约异动的主要原因是做市商中信证券报价出现错误,其在此期间分别对上证50ETF购4月2400和上证50ETF购4月2450合约批量下单。中信证券对前者合约申报12笔卖单,申报价格从0.001元到0.0014元(其中0.001元的卖单6笔),每笔10张,共120张,共成交100张。其中,90张成交价格在0.0988元与0.1024元之间,10张成交价格为0.001元。对后者合约申报11笔卖单,价格0.001元,每笔10张,共110张,共成交80张。其中,76张成交价格在0.0798元与0.0828元之间,4张成交价格为0.001元。
“乌龙单”发生后,熔断机制启动,两只合约的交易模式从连续竞价临时切换至集合竞价。在此期间,另一个做市商华泰证券积极报价,而中信证券则紧急撤销其他尚未成交的报单,从而让合约价格迅速回归正常。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熔断机制,其实就是事后暂停交易,让中信证券有时间撤单,而让其他做市商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此举使中信证券避免了重大亏损,初步测算损失仅约1万元。如果不是因为期权交易市场刚启动,市场规模极小,那么中信证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中信证券的批量下单之所以没有全部成交,完全是因为市场没有接盘,等于打到了跌停板。反之如果市场规模足够大,那么这些报单瞬间就会全部成交,就像光大证券的“乌龙单”,再多的资金也会瞬间被吞噬,这时熔断机制还有什么用?总不能像“3·27”国债期货事件一样宣布成交作废吧?
熔断机制不能防患于未然
光大证券“8·16”乌龙单事件是因为其独立的套利策略系统出了问题。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缺陷,当时交易员发现有24笔个股申报不成功,想使用订单“重下”的新功能,在程序员的指导操作下,没想到这个功能没经过实盘验证,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瞬间重复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而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于是震惊A股市场的“乌龙单”事件就这样发生了。中信证券的乌龙单事件详情未明,但显然也存在一个批量操作的策略系统,否则不会明知市场没有接盘而下那么大批量的卖单。这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一些策略系统惹的祸,食洋不化,迷信电脑而不相信人脑。现在流行一切交给电脑,被动机械强制执行,排除因为人的主观判断所可能出现的错误。但是事实证明,电脑也会出错,而且一错往往是系统性、颠覆性的错误,不存在自我纠正的可能性。
中信证券的“乌龙单”事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纯属侥幸。如果因此而轻描淡写,不去深刻总结其中的教训,甚至还自我陶醉熔断机制的功效,那么迟早还会出事。此次期权“乌龙单”事件恰恰证明了这个熔断机制是无效的,有效的熔断机制应该是在中信证券的乌龙单将出未出时,及时阻断。而事实是中信证券的“乌龙单”已经全部出笼,并且已经最大限度地成交了。如果此时市场规模足够大,那么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光大证券的乌龙单事件就是如此。有鉴于此,有关各方应该认真排查各种策略系统,不能迷信电脑,是人指挥电脑,而不是电脑指挥人,否则必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