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小麦条锈病
我国在黄河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抗条锈品种,自碧蚂1号抗病性失效以来,迄今已经有7批品种先后失效,每次都造成了条锈病重新流行大致每发生一次条锈菌优势小种的更迭,就有一批品种抗锈性失效
第一次由于条中1号小种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早中期开始,碧蚂1号西北54西北丰收农大183等品种相继失效
第二次从1960—1962年开始,玉皮甘肃96西北134陕农9号等品种因条中8号和10号出现而失效
第三次从1962年开始,以南大2419为主的一些品种因条中13号16号等小种而失效
第四次从1969年前后开始,因条中18号和19号流行,导致阿勃及其衍生品种失效同期因条中17号小种流行,导致华北地区北京8号石家庄54等品种失效
第五次从1976年开始,由于条中19号小种群和条中23号25号和26号等小种出现,使丰产3号阿勃官村1号泰山1号泰山4号卫东8号农大139阿夫百泉40偃大24等许多推广品种失效同期因条中21号22号和27号等小种流行,造成西北地区尤皮2号及其衍生品种天选15中梁5号武农132和青春2号等失效
第六次从1985年开始,因条中28号29号小种,洛10类群和洛13类群成为优势小种,导致一大批“洛类”品种失效,其中包括洛夫林10洛夫林13阿芙乐尔山前麦丰抗2号丰抗4号丰抗8号秦麦1号京花1号鲁麦3号等
第七次主要因条中30号31号32号33号等小种出现,这些小种不仅对“洛类”衍生系阿夫系统的品种有很强的致病性,而且更使以繁6为抗源的品种(“绵阳”系统“川育”系统)和以水源11为抗源的品种失效绝大部分栽培品种对这些小种表现感病,后备品种也多不抗病据李强王保通等(2007)的多年接菌鉴定结果,我国各主要小麦育种单位2000—2006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对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33号小种抗病的仅占10.4%~55.3%,陕西省区试品种中抗病的有8.9%~44.8%
甘肃陇南是小种变化频繁的地区,一般品种在推广应用后,有效期为3~6年短的如农大311和北京8号,引入的当年就无效,长的洛夫林10号品种有效期为10年,尤皮2号阿夫和洛夫林13等品种为12年
B. 小麦病性条斑病和小麦条锈病的区别是什么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病部初现针尖大小的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透明水浸状的条斑,后变深褐色,常出现小颗粒状细菌脓。褐色条斑出现在叶片上,故称为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黑颖。
中文学名
小麦黑颖病黄单胞菌(油菜黄单胞菌波形致病变种)
拉丁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unlosa(Smith,Jones et Raddy)Dye
界
细菌界
分布区域
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西藏等地
危害作物
小麦
1形态特征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多数单生或双生,个别链状。大小1~2.5×0.5~0.8(um),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1]
2传播途径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经3~4天潜育即发病,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1]
3发病条件
在新疆5~7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冬麦中新冬2号、中引4号、75—149、74—56发病重,而新冬7号、4B一10一5发病轻。春麦中白欧柔发病重,阿勃次之,赛洛斯发病轻。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1]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3)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播种。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中文学名
小麦条锈病
拉丁学名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
界
真菌界
亚门
担子菌亚门
分布区域
河北 河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四川 湖北 云南 青海 新疆
1危害症状
危害部位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1]
阶段特征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
病害鉴别
小麦条锈病[2]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1]
2病原特征
病原中文名: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u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u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一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1]
3传播途径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中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中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
4发病条件
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1]
5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严重生物灾害,病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使小麦几乎没有收成。根据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及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1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约3000万亩。其中,川西北、陇南、陕南、豫南、新疆大部、宁夏晚熟麦区等地将中等或偏重流行。近期在四川绵阳、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已出现较大的中心病团。由于条锈病流行性和传染性极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害繁殖扩散速度非常快。目前正值我国主产麦区小麦返青拔节的生长关键时期,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条锈病将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病害防控列入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措施,加强病情监测,采取进行分区防治策略,选用高效药剂品种,及时防治病害流行,确保小麦丰收。
种植管理
(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陕西旱地可选用M8003、长武131;旱肥地可选用陕229、陕861;水地可选用陕927、陕160、西农88—1、水偃107、植81168;甘肃可选用天选40、天882、绵阳15、绵阳19、绵阳20;川育9号、川育10号;河北可选用冀麦19号、冀麦26号、冀麦5418、丰抗13号、京优626等;河南可选用豫麦17、郑8329、徐州21、郑891;长江下游可选用扬麦4号、5号。此外中国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条锈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京冬8号,京核3号(931),京411,冬麦1号,北农白,百农64,郑州8915、94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豫麦35、39,川麦24、25;绵阳25、26,川农麦1号,蜀万41号;冀审石4185,冀麦38、40、41、6021新系(9306);皖麦26、27、28号,早麦5号,滇麦18号、19号、20号,渭麦8号,秦麦12号,西农1376号。春小麦有垦九5号,临麦29、30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9号,陇春8139,定丰3号,京红8号,科春14,青春26号、533号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选用高效药剂品种:
大力推广以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进行大田喷药防治,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或12.5%悬浮剂40毫升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②清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是因地制宜地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能减轻小麦的发病程度。[3]
药剂防治
(3)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氨基磺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近年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加强监控
加强病情监测:
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病害的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病害防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采取分区防治策略:
目前重点要抓好鄂西北、四川盆地、豫南、陕南、重庆、贵州、云南等冬季繁殖区的早期药剂防治,对重点发病田块采取“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提供麦田统防统治,以控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黄淮海等春季流行区,要加强病情监测,实行达标(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喷药防治。陇东南、川西北、宁南、海东等越夏易变区(秋季菌源基地),要采取抗锈良种和药剂拌种,结合停麦改种和适期晚种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C. 如何计算条锈病严重度
以小麦条锈病为例:严重度指病叶上病斑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虽已发病但病斑面积比率低于1%,按1%记。对群体叶片,需按公式(1)计算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 D= di乘以 li然后相加 ,再除以 L ,乘以% …………………………………………………………(1)式中:D——病叶平均严重度(%);di——各严重度值(%);li——各严重度值对应的病叶数(张);L——调查总病叶数(张)</FONT>
D. 请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
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
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春雨早而多利于条锈病流行。
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
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
供参考
E. 小麦条锈病的应该如何防治
今春小麦条锈病大发生,对此农业专家建议在3月底前,应对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普遍防治1-2次,控制大流行。
在4月根据情况进行防治,因为此时为灌浆乳熟期,要保证植株和叶片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功能叶剑叶感条锈病,对产量的影响也较大。
防治药物一般用三唑酮& #40;粉锈宁& #41;粉剂或乳油,亩用量150-200克。也可用敌力脱& #40;25%乳油& #41;或富力脱& #40;12.5%乳油& #41;亩用量敌力脱20~30毫升,富力脱30-40毫升,打1次可持效30天左右。
施药方法: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片为主,为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液时加少量洗衣粉,与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
供参考
F. 所谓旱灾概念股票有哪些
抗旱概念股一览相关上市公司受益股
抗旱物资设备最给力
面对干旱灾害,灌溉设备、农机、农资产品等相关抗旱物资需求将会急剧上升,受益行业中生产抗旱物资的上市公司将会从中得益。相关上市公司有新疆天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075)、利欧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131)、天一科技(000908)、江淮动力(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816)、南方泵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新界泵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林海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099)、安徽水利(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502)、三峡水利(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116)、国统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205)。
灾后补种“种子选手”登台
种子是农业的根本,抗旱改种玉米、马铃薯等品种对相关个股构成直接利好。大旱后的农作物补种将使种子销售大涨,从而带动种业公司盈利的提升。建议关注杂交玉米种子龙头生产企业敦煌种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354)及登海种业(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041)。
抗旱抗病农药板块将受益
由于干旱影响,我国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曝发,未来生产农药类的上市公司股价将会受此影响。建议关注:供应三唑酮产品茨上市公司华阳科技(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532)、沙隆达A(000553)、红太阳(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0525)、诺普信(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215)。供应丙环唑、氟环唑产品茨上市公司利尔化学(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002258),供应三唑酮等农药重要中间体多聚甲醛的公司江山股份(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600389)将会获益。
G. 小麦扬花期喷什么药治条锈病,小麦条锈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20度-25度,相对湿度大于90%,遇连阴雨天气条件下易流行。)小麦返青拔节期防治,使用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或烯唑醇,或戊唑.咪鲜胺,或氟硅.多菌灵,或苯甲.丙环唑,或氟硅唑,或腈菌唑,或苯甲.嘧菌酯,或56%嘧菌酯.百菌清等+氨基酸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交替进行防治。 小麦锈病造成春季流行的条件为:①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②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③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月的雨量过大;④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H. 小麦条锈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小麦锈病, 夏孢子堆外的表皮破裂,夏孢子大量散露出来,能随风漂到外地为害小麦,锈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 可以用丙环唑,已唑醇,戊唑醇,三唑酮,氟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加磷酸二氢钾加有机硅喷雾,间隔5天连续喷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