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有什么区别
何谓影子银行就业务的实质来说,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是一样的。也是做流动性,期限和信用风险转变的。
但是这一过程比较复杂,这里三种转换并不是一个实体来完成的,流动性的转换是prime货币基金,信用风险转换是证券化的特殊目的机构(SPV)来做,然后中间有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 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来支持持有资产担保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y ABS)的SPV来做期限转化。
之所以说本质和传统银行一样,是因为影子银行这里也是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把最终储户和最终借款人连接起来,解决他们对流动性,信用风险,期限偏好不一致的矛盾。而且影子银行很多的业务是从传统银行抢过来的。例如房贷的证券化。
在90年代以及之前的时候,储户到买房人贷款之间的融资过程(三大转变)是由传统银行和储蓄和贷款机构(Savings and loan)来做的。金融创新之后,这个业务很大一块影子银行抢走了。
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区别虽然业务的本质是一样的,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区别在于: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很少的监管;相对应的,在出现流动性和信用危机的时候,没有央行和FDIC这些公共部门的机构来救他们。(当然在08金融危机的时候,各国央行还是出手救了,但在危机前,这一救援不是确定的)公共部门对传统银行为什么要有流动性和信用性的背书呢。
一切还要从银行业务的本质,三大转变来说起,因为这三大转变,银行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上出现了错位:
1. 既然银行的资产端的资产是信用等级较低的,那出现大量的贷款违约,银行资不抵债时,储户就会担心自己的存款的信用等级可能也会受影响,会造成所谓的资不抵债(solvency)引起的银行挤兑(bank run)。所以FDIC出来担保破产的银行的储户的存款,弥补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信用风险的错位。
2. 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和期限的错位,又会造成流动性(liquidity)银行挤兑。当市场流动性一下冻结了,银行没法继续通过短期借贷来维持自己持有的长期和低流动性的资产时,央行会出面向银行提供暂时的流动性。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银行在危机的时候需要央行和FDIC来救助,而救助不是没有成本的,那平时就得接受这些机构的监管,保证这些救助不是时常发生。
FDIC要收存款保险费,对自有资本也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杠杆不能太高。央行也会对流动性有所管控,比如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这一要求。这些监管都是会增加银行运营成本的,比如控制杠杆不能太高,就拉低了资产回报率;流动性覆盖率的要求让银行不得不买流动性高,但回报率低的资产。
影子银行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避开这些监管,加强收益率。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影子银行虽然没有公共机构的流动性和信用性的背书,但是他们一般都有私有机构(往往是创建他们的私人银行)的流动性和信用性的背书。但像08金融危机这样的冲击发生后,大家才发现,什么花旗,摩根的背书统统没用,央行不出神马都是浮云。
也有研究表明,影子银行的出现不完全是为了避开监控。IMF和美联储的一些研究从机构现金池增长的角度,指出影子银行是机构现金投资者对银行存款偏好低的结果。但是不论什么原因,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也是令各大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头疼的问题。
PS:要是做投资理财,可以上辨险识财查看银行产品评价报告,这样就不怕风险了。
B. 如何通俗地解释一下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体系
中国监管机构迄今为止没有就影子银行给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正式定义。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如下界定:巴曙松(2012)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从窄到宽的四种口径:
2.较窄口径=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较宽口径=较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最宽口径=较宽口径+民间借贷或者倾向于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
二是传统银行(包括部分表外业务)的套利活动,如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委托贷款,证券化和衍生品;
三是秘密金融活动;
四是其他金融创新,如民间借贷和投资银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把“shadow banking。
本质上这就是在代销货币基金。那么货币基金是否完全没有风险?是否就是银行存款的杀器呢?为什么利率市场化施行多年,货币基金充分多的市场上,还是有人把钱存在银行。除了个人财务管理中流动性要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就是说,货币基金是否完全没有风险。今天顺便一道看看。首先,影子银行存在于监管体系之外。监管会让银行束手束脚,但监管会站在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角度做出监管,也会在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给予担保,确保不因个体的问题而出现全面的大范围的问题。
C. 如何认识影子银行体系给金融稳定带来的潜在危险
主要是影子银行没有银行那样的政府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会传导到银行业,带来巨大风险
D. 融资租赁属于“影子银行”吗
融资租赁不属于“影子银行”,但现在有些融资租赁公司把租赁当信贷业务做,且租赁标的物侧重于宏观调控重点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等范畴。若这类资产采用了直接融资的手段融资。那么典型的“影子银行”特性就显露出来。因此有媒体把融资租赁算作“影子银行”不能说业界被冤枉。
影子银行的定义是:“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国际上,欧美“影子银行”主要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多数不存在。且金融租赁、信托、银行保理、银行理财、小额贷款等业务完全处于银监会的监管之下,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符,不能随便扣“影子银行”的帽子作为被整顿的对象。
“影子银行”的特点不是做着与银行相同的事情就是“影子银行”。主要还是在资金来源与放款这两方面和银行吸收公众存款与信贷极为相似,且不受银监会的金融监管的变相揽存和变相贷款。信用等级低于银行信贷,还不受国家宏观控制的约束。因此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愿意与“影子银行”合作来规避监管(所谓银信合作)。
融资租赁是以融物的方式达到承租人融资的目的的一种新经济的交易方式。通常情况下,为了项目安全,租赁公司是不给承租人资金。只有“出售回租”的方式,承租人才可以获得资金。当这种把租赁当信贷做的业务成主流时,容易让人联想是做变相贷款的“影子银行”。
融资租赁公司虽说具有代人借款、代人放款、代人采购、代人销售、代人资产管理的经营特征。貌似一个中介公司。但拥有物权和负债的地位与一般的中介有很大的区别。与“影子银行”定义的那种“信用中介”完全不同。
融资租赁可以资产壳公司的资产为标的物,直接在市场上融资后购买物价做委托租赁。这种做法貌似吸存,实际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只要不是资金委托,与“影子银行”应该无关。
“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要分析融资租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监管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若以监管划分是否属于“影子银行”,那么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尤其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本身就与银行为一体,受银监会按银行业监管。做了大量类信贷租赁,也不能说是“影子银行”。
E. 影子银行的操作
其具体做法是将次级贷款包装为金融衍生品,例如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权证)和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结构性投资载体),往往被信评机构评为AAA级,这些载体是证券化资产的主要买家。
影子银行创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围内流通,使得全球信贷平民化,廉价的信贷更容易被大众得到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影子银行平缓了因生产力进步和分工细化产生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使收入与利润增加。
2007年信贷危机的风暴中,这种将债务和其他资产捆绑打包成复合证券和载体以供出售的业务亦无法独善其身。
F. 影子银行的作用
由于银行亟需改善自己满目疮痍的资产负债表,证券化市场的健康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还源于其在推动经济成长和资产定价方面的作用。
诸多因素导致证券化活动受损。投资者不再对穆迪和标准普尔等第三方的评级价值抱有信任。与此同时,始于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或多或少地对SIV等表外工具产生冲击。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G. 简述国家开发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过程
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模总计30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1000亿元。作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勇于创新,圆满完成了千亿元发行任务,有力助推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新一轮扩大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正式启动,历经几个阶段的试点。从2013年新一轮扩大试点以来,产品发行逐步规模化,发起机构、基础资产、投资人逐步多元化。截至2014年底,共有53家发起机构发行了95单证券化产品,总规模3871.6亿元。其中,本轮试点共发行了71单证券化产品,总规模2962.5亿元,发行量超过前期试点总和的3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在主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推动下,经过长达7年的不断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主要包括参与主体管理、产品审批、发行、登记托管、交易流通、信息披露、信用评级、风险控制、资本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本轮试点期间,监管部门借鉴了欧美国家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在信用评级、风险自留、信息披露、投资人要求等方面出台了新的规定,经过试点检验,效果良好。2014年11月,银监会发布通知,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不再针对证券化产品发行进行逐笔审批,不再打开产品资产包对基础资产等具体发行方案进行审查,这一变革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缓解了试点期间因审批时间过长给产品发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各参与主体参与意愿强烈,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试点过程中,包括发起机构、发行人、评级、律师、会计师、资金保管机构、承销机构、登记托管机构在内的各类参与主体已逐步把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的战略性业务重点开展,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发起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012年之前的15家扩大至53家,各类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均踊跃参与,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投资人方面,包括银行(含银行理财)、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人在经历了接触、认识、熟悉三个阶段后,已纷纷尝试将资产支持证券纳入投资组合。
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运行风险总体可控。除公司贷款、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外,还包括铁路专项贷款、信用卡贷款、小额消费贷款、金融租赁资产等,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贷款从简单的信用、保证类逐步拓展到抵押、质押类,大大增加了公司贷款的可选范围。截至目前,发行的95单证券化产品已有17单兑付完毕,其余处于存续期的产品本息兑付正常,基础资产没有发生违约、拖欠等信用风险事件,参与机构各尽其职,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国家开发银行资产证券化总规模突破千亿元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至今,已发行产品14单,总规模1251.5亿元,市场占有率32.3%。其中,本轮试点共发行了10单,多次刷新单笔发行规模最高纪录,总规模1013亿元,同期市场占有率34.2%。盘活存量资产所释放的信贷规模主要投向了棚户区改造、铁路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建设项目,有效助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在新一轮扩大试点中,国家开发银行从战略的高度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业务发展初期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银证协同优势,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合适资产有限、市场波动大等困难,在严把入池资产质量、加强投资人培育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产品设计、发行方式、资产种类、包销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突破业务瓶颈。一是创新引入抵押、质押类贷款入池,拓展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通过延迟变更、设置触发条件等法律条款的设计安排,解决了无法及时完成抵质押变更登记的难题,大大增加了可选资产范围。二是创新通过贷款合同真实拆分,探索了长期、大额信贷资产入池的有效路径。三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一次报批、多次发行”的发行方式,首次发行不采用内部增信、全部为优先档证券的铁路专项证券化产品,盘活铁路资产510亿元,为金融支持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有益探索。四是创新产品定价方式,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率先以贷款利率作为浮动利率产品的定价基准,取代以存款利率作为定价基准的惯例方式,从而使资产池的现金流入与证券本息兑付的现金流出更加匹配,有效降低了不对称降息对产品的影响。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品发行已初具规模,但是与欧美国家的证券化产品以及中国债券市场上其他成熟的产品相比,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级市场产品发行利率偏高。作为债券市场的新生事物,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级市场定价多参考同信用等级、同期限的信用债,尚未形成独立的收益率曲线。尽管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的地域和行业足够分散,违约损失更小,并运用内部增信进行信用提升,仍没有获得更低的发行利率。同时,与成熟的信用债产品相比,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尚未完全对应,从而使得产品收益率水平与基础资产利率水平难以匹配。
二级市场产品流动性不足。流动性不足的原因,一是发行规模特别是单只产品规模较小;二是未形成市场公认的估值标准;三是缺少做市安排,如果发起机构做市又与出表目标相矛盾。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使得投资人选择且只能持有到期,导致投资人要求一定的流动性溢价,影响了一级市场的产品发行。
市场化的次级档投资人长期缺位。鉴于出表要求,发起机构必须出售相当比例的次级档,因此,次级档的销售成为发行成败的关键。由于次级档需要百分百占用资本,投资人通常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作为回报,而多数发起机构资产池的收益率水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要求,导致市场化的投资人长期缺位,所以,次级档的销售成为制约证券化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试点期间各类中介机构都把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来开展,出现了部分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压低价格的做法,但又因为成本及专业水平有限等因素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给发起机构带来较大困扰。
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纵观美国、欧洲等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具有政府背景的专业化机构是推动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法律地位的确定和税收减免优惠是促进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市场竞争和产品创新是资产证券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监管来进行引导和规范。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加强业务开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应当尽快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开展,取消总额度限制,由发起机构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及市场情况自主发行。同时,进一步简化发行前审批流程,提升发行后上市交易流通的审批效率。二是尽早启动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美国、欧洲、日本均在本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多为部门规章,如有了法律层面的支持,业务开展的有效性将进一步增强。三是研究税收优惠的可行性,提升产品吸引力,促进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
拓展发行市场,培育多层次投资人。一是尽快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操作流程和业务规范,指导有意愿赴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发起机构积极开展业务,进一步增强产品流动性,拓展投资人类型。二是培育市场化的次级档投资人。目前优先档的投资人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多元化,但市场化的次级档投资人需要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下一步可以考虑通过对次级档投资人提供更多的披露信息,并邀请次级档投资人参与监督产品的管理及再投资,促进市场形成专门投资次级档产品的专业机构或基金。
强化风险控制和后续监管。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要防范信用的过度扩张,提高后续监管的有效性,强化风险控制,坚守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一是加强中介机构管理,避免因过度竞争引发道德风险。二是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发挥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职责。三是简化事前审批的同时,强化事后监管,并随着新产品、新结构的出现及时调整监管事项。四是避免再证券化和合成型证券化等风险较高的产品。
H. 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什么意思
1、影子银行是指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活动,具有信用转换(通过通道等信用中介代替传统的客户从银行体系获得资金)、流动性转换(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转换成流动性较差的非标资产)和期限转换(即构建以短补长的资金池)等特征,进一步在业务上主要通过表外业务、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业务形式表现出来,并支撑商业银行通过这些业务来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
2、进一步,交叉金融业务是影子银行的一种具体表现,而非标业务则可以理解为交叉金融业务的一部分,通道业务亦可理解为交叉金融业务的载体。显然,影子银行业务实际上是指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法人产品(如货币基金、现金管理产品以及各类资管产品等)变相承担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而其资金则主要来源于银行体系,资产端则以各类通道和各类非标资产为主。
3、事实上从国外来看,真正的影子银行业务是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信用业务,本身由于具有公开的二级市场,只要链条不是太长其风险大都可以控制,但是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则由于缺乏公开的二级市场进行公允定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资金池使其呈现出链条较长、产品透明度较低、资金投向不明、风险较为隐秘、监管漏洞比较多、风险隔离举措比较弱、跨行业和跨市场现象比较突出等特征。
拓展资料
违规开展同业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业治理改革不到位(是否实行总部集中统一管理、集中审批以及合作名单、目录机制等),以及违规突破监管比例规定或期限控制开展同业业务。
(2)违规多层嵌套或充当通道,通过与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合作,隐匿资金来源和底层资产,不掌握底层基础资产信息和实际风险承担情况,违规投向限制性领域,未通过同业代持、互持或充当资金通道导致资金空转,按照“穿透式”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风险管理并足额计提资本及拨备,或未将最终债务人纳入统一授信和集中度风险管控;
(3)开展业务时接受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或违规签订“抽屉协议”“阴阳合同”、兜底承诺等,存在隐匿最终投向、突破投资范围与杠杆限制、期限错配等情形。
(4)通过同业投资或吸收保险资管计划等虚增一般存款,通过同业绕道虚增资产负债规模、隐匿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