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南财经大学的知名校友
西南财经大学的知名校友:刘家义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尚福林中国银监会主席,王东,女,西南财经大学EMBA学员,当选2006年全国十大EMBA精英人物。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刘新华,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前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等等。
西南财经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2007年10月13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秉承“凝聚情感、成就校友、助力西财、奉献社会”的工作理念,聚集校友资源,拓展合作渠道,为校友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在宣传西南财经大学、促进各地校友会建设与发展、推动校友与母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方面已见成效。
『贰』 哪种经济类杂志更适合大学生投稿,应该怎样投,什么类的文章更受欢迎
经济理论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3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5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长春税务学院(130021)
6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7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市八里台南开大学(300071)
10 财贸研究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1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楼(100871)
12 学术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 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510074)
13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14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5 探索 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400041)
16 当代经济科学 陕西省财经学院 西安市纬二街(710061)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3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97室(200020)
4 西亚非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洲研究所 北京鼓楼西大街158号(100720)
5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北京1104信箱(100007)
6 东北亚论坛 吉林大学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7 经济学动态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8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100081)
9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东院(100007)
10 当代亚太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100007)
11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长春市解放大路123号(130023)
12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 福州市柳河路18号(350001)
1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4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15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0029)
16 欧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493室(100732)
17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
18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改名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9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20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室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商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4 特区经济 《特区经济》编辑部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咀西路椰数花园一栋二单元401室(518048)
5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社科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610072)
7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8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1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2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505室(200020)
13 特区理论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广东省深圳市爱国路市委党校综合楼11层(518003)
14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5 江苏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16 湖南经济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体改委 长沙市五一中路韭菜园新富城富安大楼四层一号(410011)
17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8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9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大学 武汉市武珞路114号(430064)
20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1 南方经济 广东经济学会 广州市黄华路4号之二(510050)
22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23 中国劳动科学 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100029)
24 港澳经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 广州市东山新河浦路6号之一(510080)
25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国家计委(100824)
26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市武汉大学经济学院(430072)
27 经济改革 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经济体改委 西安市陵园路南路7号(710061)
28 改革与理论 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郑州市政三街1号(450003)
29 改革与战略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 南宁市新竹路5号(530022)
30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1 中国房地产 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 天津市和平区南海路和安里6号(300050)
32 物资流通研究 辽宁省物资集团,了声物资流通协会 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54号(110001)
33 城市改革与发展 成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成都银丝街24号(610017)
34 北方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58号(010020)
35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6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37 中国物资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中国物资流通协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100834)
38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内(361005)
39 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河南财经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80号(450002)
会计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2 上海会计 上海市会计学会 上海市山西路(宜山路口)2230号1415室(200233)
3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4 中国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5 财务与会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100036)
6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7 广西会计 广西会计学会 南宁市桃源路广西财政大厦(530021)
8 财会通讯 江西财经学院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21号(430070)
9 四川会计 四川省会计学会,四川省财务成本研究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610016)
10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11 财会月刊 武汉市财政局 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19号大院内(430022)
12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南京市北圩路77号南京审计学院(210029)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审计理论与实践 辽宁省审计学会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路38-1号辽宁省审计学会(110032)
15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6 山西财经学院学报(改名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学院 太原市南内环街339号(030012)
17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学会 北京市白石桥路甲4号(100086)
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会 北京市西郊白石桥路30号(100081)
3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长沙市马坡岭(410125)
4 农业经济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 沈阳市东陵马官桥(110161)
5 中国农垦经济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 北京市西四砖塔胡同56号(100810)
6 农场经济管理 黑龙江农场管理学会,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会 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441号(150036)
7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8 林业经济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安外胜古南星17楼(100029)
9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村经济学会 成都市青羊宫社科院(610072)
10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11 农村经济导刊 浙江农村工作办公室 杭州市武林路戒坛寺巷25号宏昌宾馆写字楼一楼(310006)
12 江苏农村经济 江苏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7栋(210013)
13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4 江西农业经济 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农业经济协会 南昌市北京西路江西省农业厅大楼506室(330046)
15 世界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100026)
16 南方农村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广州市五山白石岗(510640)
17 乡镇经济研究(改名为:乡镇经济) 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农村经济培训中心,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市西郊蜀山南(230031)
18 生态经济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 昆明市五华山省政府18工程办公室(650021)
19 农村发展论丛 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南昌市中共江西省委大院综合大楼二楼(330006)
20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白石桥路30号(100081)
21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2 中国农业会计 农业部财务司,中国农业会计学会 北京农展馆南里11号(100026)
23 渔业经济研究 黑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 哈尔滨市道里通江街178号(150018)
24 中国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号(100011)
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2 经济管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科学院总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和平里煤炭科学研究院院总院经济所(100013)
4 中外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中心 北京市玉渊潭公园望海楼宾馆《中外管理》发行部(100038)
5 福建论坛.社会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福州市小柳村(350001)
6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声社会科学院 成都市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10072)
7 企业经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投资公司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255号(330006)
8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2层(100011)
9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10 经济工作通讯(改名为:中国经贸导刊)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甲3号(100037)
11 现代企业导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601室(100045)
12 经济纵横 吉林省经济学团体委员会 长春市文化胡同2号(130061)
13 浙江经济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省府路九莲村19号(310007)
14 上海企业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上海企业管理协会 上海市延安中路988号(200040)
15 建筑经济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 北京市西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16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7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成门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8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经济学会,云南省经济研究所 昆明市东风东路156号(650041)
19 企业活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郑州市文化路50号(450002)
20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21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22 经济论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23号(050051)
23 企业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100044)
24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100081)
25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05室(200020)
26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内(100026)
27 企业家 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武汉市武昌民主路250号(430061)
28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长春市人民大街732号(130021)
29 经济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30 集团经济研究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苏州企业集团研究会 江苏省苏州市胥江路45号(215002)
31 经营与管理 天津市企业管理学会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16号(300191)
32 国有资产管理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三里河2区11号楼乙楼二层(100045)
33 经济改革与发展(改名为: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街25号(100832)
34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35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校内(100872)
36 邮电企业管理 人民邮电报社 北京市朝阳区安宛路11号邮电新闻大厦(100029)
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外贸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对外贸易大学(100023)
2 商业经济研究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5号国家内贸局东楼(100801)
3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杭州商学院 杭州市教工路29号(310035)
4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100837)
5 国际经贸探索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广州市白云区大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10450)
6 国际贸易 中国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7 中国物价 国家计划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 北京市月坛北小街2号(100837)
8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9 北京商学院学报 北京商学院 北京阜成路33号(100037)
10 价格月刊 江西省物价局 江西省南昌市二七北路317号(330006)
11 对外经贸实务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协会 武汉市武昌卓刀泉路198号(430079)
12 商业研究 黑龙江商学院 哈尔滨道里区通达街138号(150076)
13 财贸研究:安徽财贸学院学报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43号(233041)
14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5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16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对外贸易大学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0029)
17 商场现代化 国家国内贸易局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11号楼(100045)
18 江苏商论 江苏省贸易厅,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 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210009)
19 商业经济文荟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 广州市东山菜园东19号(510080)
20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 北京市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100710)
21 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古北路620号(200335)
财政、国家财政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财政研究 中国财经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100820)
2 税务与经济 国家税务总局,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市人民大街102号(130021)
3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116023)
4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5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7 湖北财政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调研室,湖北省财政学会 武汉市武昌洪山路省财政厅(430071)
8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广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9 四川财政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财政学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四川省财政厅内(610016)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1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北京市玄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1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西直门外学院路39号(100081)
13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14 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5 税收与企业 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太原市水西门大街64号(030002)
16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7 财经论从 浙江财经学院 杭州市文一路西端浙江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8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9 涉外税务 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深圳市税务学会 广东省深圳市松园路11号(518008)
20 中国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万寿路乙27号北京187信箱(100036)
21 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学街68号(100053)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金融理论与实践 河南省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人民银行(450002)
2 银行与企业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人民银行武汉支行 武汉市武昌中南路69号(430071)
3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金融研究所(100037)
4 金融管理科学(改名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南省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郑州市郑花路29号(450008)
5 国际金融 中国银行总行 北京市西交民巷17号(100818)
6 金融与经济 江西省金融学会,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 江西省南昌市铁街25号11楼(330008)
7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北京市区郊民巷17号(100031)
8 中国投资管理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北京市复兴路丙12号建行总行转(100810)
9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10 农村金融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金融学会 北京市复兴路甲23号中国农业银行(100036)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2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13 广东金融 广东金融学会 广州市沿江西路137号南楼4楼(510120)
14 中国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街3号(100055)
15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学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路18号银都大厦802,809(200120)
16 投资研究 中国投资学会,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所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中国建设银行行政研究室(100032)
1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北京市西郊民巷22巷(100031)
18 上海保险 上海市保险学会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9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深圳证券交易所14楼(518010)
『叁』 哪种杂志是企业管理与宣传的
问题问的不明确,但是每个杂志社基本上都可以做广告的,个别的除外。
『肆』 我国银行体制的基本构成
原载《200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这两家被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兼并的银行终于又恢复了独立地位。随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纳入银行体系。1982年9月,国务院下达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各专业银行按照指定的5个方面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83年9月,国务院再次下达文件,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成为承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镇工商企业存贷款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的专业银行。同年我国又批准设立了众多的城市信用社,并在全国普遍发展了农村信用社。至此一个完整的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在我国确立。所谓专业银行体系是指业务划块作严格的分割,专门从事某一方面业务的银行分工格局。如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农村地区的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则限于外汇业务及与此相关的人民币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贷款为主要业务。
随着专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方得以从一般的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国家外管局也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根本转变。但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设仅仅是一个开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积弊相当深厚,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中央银行的职能的规定仍然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例如,只规定中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权力,缺少相应的约束条款;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相互冲突的多重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尽管在理论上成为中央银行,但在实际上仍然办理某些经营性业务,如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名义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但贷款质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较低,损害了其中央银行的形象;中国人民银行还自办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资中心和咨询公司等盈利性机构,既造成不小的损失,又与其宏观管理的职责相冲突,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威信;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利润分成的预算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润动机,扭曲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此外,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某些政府功能,如办理政策性贷款等。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性质和职能得到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廓清了以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制定了限制性条款,如不得对金融机构的帐户透支,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票据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涉及机构管理、风险监管方面的规章近百件。这些都显示了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市场化特征的日趋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使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党的领导实现垂直领导体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摆脱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的干预,彻底消除中央银行的盈利行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按行政区划建制,依省、市、地(市)、县设立对等的分支机构,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层次多、运转慢,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洞开方便之门,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金融业务规模、金融机构数量、监管任务不同的要求,也有悖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则;(2)职能分工不明确,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的职能相似,不利于搞好金融监管工作;(3)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经常存在利益冲突,省(市)、地(市)重叠设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竞争,在无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为了独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开始调整组织体系,跨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11月撤消了31个省级分行,组建了9个跨省分行,同时与所办的证券公司、融资中心和各种经济实体彻底脱钩。至此,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分行及其辖区
分行名称
管辖地区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沈阳分行
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苏、安徽
济南分行
山东、河南
武汉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广州分行
广东、广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中国人民银行撤消省级分行以后,9个跨省分行的工作与我国现行省级政府强大的行政权力结构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许多地方金融机构是省级政府控股的,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和处罚仍然有很大阻力,因为法院和司法部门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的关闭、债务偿还、企业逃债违约、存款纠纷、对金融机构的乱收费等方面很难得到公正的司法执行。这些问题有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予以解决。
(二)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80年代初的专业银行体制的建立仅仅是在理顺我国的银行机构体制迈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完全从一般的业务经营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专业银行也仍在办理某些政策性业务,且其经营的商业化仍然步履艰难,机关化的运作方式严重阻碍了专业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我国于1980年开始对这些银行实行经济核算,试图改变传统的“大锅饭”现象。1983年,银行系统开始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制度”,把各项指标考核与利润留成挂钩,使专业银行初步确立了利润、风险和成本等一系列经营范畴。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综合费用率、利润留成与增补信贷基金或保险周转金的比率,下放“六权”,即业务经营自主权、信贷资金调配权、利率费率浮动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留成利润支配权、中层干部任免及职工招聘与奖惩权,突破了传统的高度垄断集中的管理体制,使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逐步向商业化转变。
接着,我国又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途径,允许专业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工行下乡”的现象。这种业务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为专业银行深化改革和商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专业银行”的称谓也逐渐消亡,转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取代。从目前情况看,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自己所专长的专业分工为主,交叉业务为辅。
与此同时,我国从1986年起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兴商业银行,如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已关闭)、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借以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尤其是打破了专业分工和地域格局,从一开始就摆脱了政策性业务的桎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的诞生。在此期间,在我国的许多中心城市还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机构的改革在农村也在向纵深推进。1980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把农村信用社纳入了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这与我国当时仍实行传统的集中管理的金融体制有关。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市场化,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为了避免政府承担过多的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从1996年9月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脱钩工作,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 400多个县联社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1993年12月,我国决定加大对4大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的力度。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决定》提出了“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口号。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目标。为此,我国在1994年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逐步划转到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进一步向市场化靠拢。1995年,我国发布的《商业银行法》又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且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于是,各银行纷纷建立了单一法人制度,陆续取消了分支机构的法人地位。4大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完成了改组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过程,专业银行商业化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我国还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于1996年分别合并组成了城市合作银行,并在1998年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我国的4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机构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机构),员工人数最多(各有15-60万人)的银行,但由于长期的机关化运作使其费用开支十分庞大,经营效率却相当低下。为了促进其商业化的进程,自1998年起,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分行和省会城市分行陆续合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县级支行。同时,在财务、住房、工资、养老金、医疗等方面也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其他内容还包括: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以及呆坏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扩大贷款质量5级分类法的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中央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通过发行2 700亿元特种国债筹措资金,以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实际用于财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补救或改变;将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不符合金融业谨慎原则的内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国组建了第一家以经营并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由财政部全额拨付,负责购买或托管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其后,我国又先后成立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购买或托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些公司均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管理、处置对口银行划转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其主要运作方式为: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及抵押品进行处置;对债务人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方面的服务;对确属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债权和股权。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范围是:按当前贷款分类办法剥离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其中待核销贷款以及1996年以来新发放并已逾期的贷款除外)。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我国于1979年开始着手发展信托业。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重建信托咨询部(后改建为信托咨询公司),该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为标志,我国的信托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筹建不同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为了促进信托业的发展,国务院于1980年作出了银行试办各种信托业务的决定,鼓励银行支持经济横向联合。当时的主要考虑是:(1)银行是金融机构,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和拥有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把信托业务纳入银行轨道较为稳妥;(2)银行机构多,信息快,调控机制灵敏,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得力;(3)银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与工商企业和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开展新的业务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根据这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80年8月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并作出决定: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多余资金,可以委托银行对指定地区和企业投资或贷款,也可以委托银行代选对象进行投资或贷款。同时,为保证信托业务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对发展信托业务的步骤、业务人员素质等有了明文规定。1981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13省、市信托工作座谈会和8月的会议上,银行办理信托业务被视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两次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托投资机构迅速发展,触角几乎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和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到1981年末,全国共有各种信托投资机构600多家。
我国的信托公司主要有4个大类:(1)全国性信托公司,即中央一级直属国务院。经过清理整顿,目前仅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办的信托公司。一般由地方财政、计经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出资筹办。(3)银行系统的信托公司。主要指原4大专业银行所属的信托公司。这类公司资产雄厚,分布极广,得益于银行原有的业务联系和活动空间,具有其他信托公司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是信托公司的主体。随着我国实现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这些信托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间出资的信托公司,如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
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长会议纪要》决定逐步恢复保险业务,设立保险公司。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国内业务。1991年初,交通银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险公司。1993年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改组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辖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与交通银行脱钩,改制为独立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将6家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取消,将其改组为直属分公司。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陆续批准设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如大众、天安、华泰、永安、华安、泰康、新华等保险公司,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揽转向“百家争鸣”。
我国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一方面亟需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国内的外汇资金又极度匮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过国际租赁业务,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现代租赁业务,开始了我国租赁业务最初的尝试。由此,租赁业作为一种利用外资的“新技术”被传入我国。1981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租赁业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与北京机电设备公司、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后又与国家物资局等单位合建了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这几家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租赁业务在我国的诞生,以及现代租赁体制在我国的建立。
80年代初,为了适应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需要,一些地区,如上海也出现了专门从事设备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成立了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赁有限公司、联合租赁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资的商业租赁公司和由国内几家银行合资的上海国际租赁公司。到1993年,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已多达13家。
此外,我国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专业证券公司已达91家。1987年我国成立了首家财务公司,到1993年底达到39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经济的发展,融资领域的扩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兴的典当业开始复苏,并有日趋活跃的趋势。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当行——恒源当铺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当铺。
(四)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开放就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82年间,以日本东京银行北京代表处设立为开端,陆续有31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在1982-85年间,我国开始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试点,允许它们从事各项外汇金融业务。第一家被批准的是香港的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确立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990年9月,为配合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中国除经济特区以外率先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7个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苏州及昆明等11个内陆中心城市,允许在这些城市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1992年起,在上海进行开放保险市场的试点,陆续批准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保险公司、瑞士丰泰保险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上海开设了营业性分公司。1998年,国务院又同意批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2家保险公司来华展业。
在资本市场方面,1995年,我国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开始探索规范化开放我国资本市场的途径。
199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本着“先试点、后全面开放,开始从严、以后逐步放开”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开始审批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浦东试办人民币业务。1997年3月27日,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和日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正式举行了首笔人民币贷款(协议)的签字仪式,从而标志着上海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人民币业务试点的正式开始,揭开了我国银行业本外币业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国又决定增加8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至此,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17家。随后又批准深圳为第2个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区。
二、金融调控监管体制改革
(一)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集中表现是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尤其是信贷管理体制,即通过信贷规模的控制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我国的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统存统贷”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我国的银行资金管理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存统贷”管理体制,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下属各级银行层层下达年度各项存款、贷款和现金投放、回笼的额度指标,各级银行必须保证计划的实现。在这一阶段,资金供应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手里。
这种贷款规模控制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1)贷款规模的操作缺乏严肃性,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采取自上而下的纵向分配方式,基层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对当地的专业银行实施有效的规模控制和监管。(2)贷款规模呈刚性增长,形成资金供应倒逼机制。(3)贷款规模缺乏可调性,难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增减。(4)贷款规模控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有些银行可能规模过剩,有些可能不足。
2、“差额控制”阶段。党的11届3中全会以后,为了搞活经济,我国开始实行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换,逐步放弃了把实物量作为经济管理主要内容的方式,转而把控制价值形态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对银行资金管理所采用的统收统支方式已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从197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调整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先是在广东、福建试点,1981年起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编制信贷差额包干计划;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相应挂钩,对核定的信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在差额包干计划内多吸收的存款和多回收的贷款,可以按规定增加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各项流动资金贷款也可以相互调剂使用;未完成存款计划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则只能少发放贷款。
这种“差额控制”方法,通过改变各级基层银行的指令性计划单纯执行者地位,使之具有在完成存贷差额计划的条件下发放贷款的自主权,将各级银行管理资金的权、责、利结合起来,扩大了各级银行相对独立经营的自主权,也相应加重了其管好、用好资金的责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统存统贷”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基层银行信贷业务干预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以及各级银行使用资金、总行一家搞资金平衡的状况,有助于调动基层银行吸收存款、放好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信贷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差额控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方面试图冲破传统的集中分配资金体制的尝试,其核心是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实践证明,“差额包干”虽然比过去的管理办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这一管理体制会形成存款派生机制,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的手段还很不充分,仅仅依靠存贷差额这一手段,并不具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虽然专业银行开始渐次设立,但由于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清算没有分开,仍然吃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大锅饭”,使得中国人民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容易引发信用膨胀。因此,这种体制在本质上还是没有突破以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为此,我国的信贷管理体制便由“差额控制”转向了“实存实贷”。
3、“实存实贷”阶段。198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发展到了城市,城市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务院决定实行银行统一供应和管理流动资金的体制,财政不再供应和管理企业流动资金,此即所谓“拨改贷”。该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要求各专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专户,试行“存贷分户,按实贷放”的资金管理办法。1984年10月,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对新时期银行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确定的管理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并明确自1985年1月1日起实行。“实存实贷”方法的特点是:各家银行的信贷计划统一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由计划指标分配关系改为借贷关系;专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存款户和贷款户,存款户上无钱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专业银行之间、地区之间可以根据资金余缺进行拆借。这一办法的进步意义在于:(1)将信贷计划与资金分开,改变了过去有计划就有资金的做法,各家银
『伍』 中国有几家证券公司
中国有100多家证券公司
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证券公司有:
1、中信证券(上市公司,国内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海通证券(于1988年,中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国内行业资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证券公司之一,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广发证券(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证券公司之一,上市公司,国内资本实力最雄厚的证券公司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招商证券(百年招商局旗下的金融证券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十大证券公司品牌,拥有国内首个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国泰君安(国内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宽、网点分布最广的证券公司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国信证券(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十大证券公司品牌,源起于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三家营业部之一的深圳国投证券业务部,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华泰证券(全国最早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券商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银河证券(联合4家国内投资者发起设立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十大证券公司品牌,国内金融政权行业领先地位,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中信建投(证监会批准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证券公司,第一批取得创新试点资格的证券公司之一,十大证券公司品牌,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光大证券(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公司,十大证券公司品牌,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陆』 证券公司有几个
证券公司有117家。(截止2015年11月3日)
具体是:
A-G
安信证券、财通证券、长城证券、东兴证券、国通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国元证券、东莞证券、北京证券、渤海证券、财达证券、财富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联证券、国盛证券、东方证券、长财证券、北方证券、长江证券、长沙证券、广东证券、广发证券、广州证券、光大证券、东北证券、国金证券、诚浩证券、川财证券、大鹏证券、东海证券、东吴证券、方正证券、富成证券、第一证券、大同证券、大通证券、德邦证券、德恒证券。
H-J
和兴证券、海通证券、恒泰证券、恒信证券、恒远证券、金新证券、巨田证券、汉唐证券、航空证券、河北证券、宏源证券、华安证券、华创证券、久联证券、金元证券、华西证券、华鑫证券、红塔证券、华弘证券、华林证券、华泰证券、华龙证券、江信证券、金通证券、金信证券、华福证券、华融证劵。
K-S
世纪证券、申银万国、首创证券、上海证券、平安证券、联合证券、联讯证券、齐鲁证券、汕头证券、山西证券、民生证券、民族证券、闽发证券、南方证券、辽宁证券。
T-Z
中信建投证券、中投证券、泰阳证券、中航证券、中富证券、中关村证券中信证券、中山证券、中天证券、中信证券、中银国际、天风证券、天同证券、天一证券、天源证券、天元证券、万联证券、一德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中原证券、万通证券、蔚深证券、西北证券、西部证券、信泰证券、兴安证券、兴业证券、亚洲证券、新疆证券、新时代证券、西南证券、湘财证券、厦门证券、众成证券。
『柒』 我国银行体制是怎样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这两家被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兼并的银行终于又恢复了独立地位。随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纳入银行体系。1982年9月,国务院下达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各专业银行按照指定的5个方面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83年9月,国务院再次下达文件,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成为承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镇工商企业存贷款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的专业银行。同年我国又批准设立了众多的城市信用社,并在全国普遍发展了农村信用社。至此一个完整的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在我国确立。所谓专业银行体系是指业务划块作严格的分割,专门从事某一方面业务的银行分工格局。如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农村地区的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则限于外汇业务及与此相关的人民币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贷款为主要业务。
随着专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方得以从一般的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国家外管局也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根本转变。但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设仅仅是一个开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积弊相当深厚,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中央银行的职能的规定仍然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例如,只规定中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权力,缺少相应的约束条款;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相互冲突的多重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尽管在理论上成为中央银行,但在实际上仍然办理某些经营性业务,如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名义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但贷款质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较低,损害了其中央银行的形象;中国人民银行还自办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资中心和咨询公司等盈利性机构,既造成不小的损失,又与其宏观管理的职责相冲突,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威信;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利润分成的预算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润动机,扭曲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此外,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某些政府功能,如办理政策性贷款等。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性质和职能得到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廓清了以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制定了限制性条款,如不得对金融机构的帐户透支,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票据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涉及机构管理、风险监管方面的规章近百件。这些都显示了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市场化特征的日趋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使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党的领导实现垂直领导体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摆脱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的干预,彻底消除中央银行的盈利行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按行政区划建制,依省、市、地(市)、县设立对等的分支机构,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层次多、运转慢,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洞开方便之门,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金融业务规模、金融机构数量、监管任务不同的要求,也有悖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则;(2)职能分工不明确,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的职能相似,不利于搞好金融监管工作;(3)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经常存在利益冲突,省(市)、地(市)重叠设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竞争,在无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为了独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开始调整组织体系,跨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11月撤消了31个省级分行,组建了9个跨省分行,同时与所办的证券公司、融资中心和各种经济实体彻底脱钩。至此,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分行及其辖区
分行名称
管辖地区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沈阳分行
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苏、安徽
济南分行
山东、河南
武汉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广州分行
广东、广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中国人民银行撤消省级分行以后,9个跨省分行的工作与我国现行省级政府强大的行政权力结构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许多地方金融机构是省级政府控股的,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和处罚仍然有很大阻力,因为法院和司法部门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的关闭、债务偿还、企业逃债违约、存款纠纷、对金融机构的乱收费等方面很难得到公正的司法执行。这些问题有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予以解决。
(二)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80年代初的专业银行体制的建立仅仅是在理顺我国的银行机构体制迈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完全从一般的业务经营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专业银行也仍在办理某些政策性业务,且其经营的商业化仍然步履艰难,机关化的运作方式严重阻碍了专业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我国于1980年开始对这些银行实行经济核算,试图改变传统的“大锅饭”现象。1983年,银行系统开始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制度”,把各项指标考核与利润留成挂钩,使专业银行初步确立了利润、风险和成本等一系列经营范畴。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综合费用率、利润留成与增补信贷基金或保险周转金的比率,下放“六权”,即业务经营自主权、信贷资金调配权、利率费率浮动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留成利润支配权、中层干部任免及职工招聘与奖惩权,突破了传统的高度垄断集中的管理体制,使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逐步向商业化转变。
接着,我国又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途径,允许专业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工行下乡”的现象。这种业务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为专业银行深化改革和商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专业银行”的称谓也逐渐消亡,转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取代。从目前情况看,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自己所专长的专业分工为主,交叉业务为辅。
与此同时,我国从1986年起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兴商业银行,如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已关闭)、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借以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尤其是打破了专业分工和地域格局,从一开始就摆脱了政策性业务的桎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的诞生。在此期间,在我国的许多中心城市还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机构的改革在农村也在向纵深推进。1980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把农村信用社纳入了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这与我国当时仍实行传统的集中管理的金融体制有关。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市场化,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为了避免政府承担过多的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从1996年9月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脱钩工作,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 400多个县联社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1993年12月,我国决定加大对4大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的力度。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决定》提出了“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口号。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目标。为此,我国在1994年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逐步划转到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进一步向市场化靠拢。1995年,我国发布的《商业银行法》又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且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于是,各银行纷纷建立了单一法人制度,陆续取消了分支机构的法人地位。4大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完成了改组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过程,专业银行商业化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我国还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于1996年分别合并组成了城市合作银行,并在1998年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我国的4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机构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机构),员工人数最多(各有15-60万人)的银行,但由于长期的机关化运作使其费用开支十分庞大,经营效率却相当低下。为了促进其商业化的进程,自1998年起,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分行和省会城市分行陆续合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县级支行。同时,在财务、住房、工资、养老金、医疗等方面也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其他内容还包括: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以及呆坏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扩大贷款质量5级分类法的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中央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通过发行2 700亿元特种国债筹措资金,以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实际用于财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补救或改变;将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不符合金融业谨慎原则的内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国组建了第一家以经营并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由财政部全额拨付,负责购买或托管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其后,我国又先后成立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购买或托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些公司均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管理、处置对口银行划转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其主要运作方式为: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及抵押品进行处置;对债务人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方面的服务;对确属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债权和股权。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范围是:按当前贷款分类办法剥离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其中待核销贷款以及1996年以来新发放并已逾期的贷款除外)。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我国于1979年开始着手发展信托业。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重建信托咨询部(后改建为信托咨询公司),该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为标志,我国的信托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筹建不同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为了促进信托业的发展,国务院于1980年作出了银行试办各种信托业务的决定,鼓励银行支持经济横向联合。当时的主要考虑是:(1)银行是金融机构,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和拥有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把信托业务纳入银行轨道较为稳妥;(2)银行机构多,信息快,调控机制灵敏,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得力;(3)银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与工商企业和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开展新的业务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根据这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80年8月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并作出决定: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多余资金,可以委托银行对指定地区和企业投资或贷款,也可以委托银行代选对象进行投资或贷款。同时,为保证信托业务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对发展信托业务的步骤、业务人员素质等有了明文规定。1981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13省、市信托工作座谈会和8月的会议上,银行办理信托业务被视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两次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托投资机构迅速发展,触角几乎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和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到1981年末,全国共有各种信托投资机构600多家。
我国的信托公司主要有4个大类:(1)全国性信托公司,即中央一级直属国务院。经过清理整顿,目前仅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办的信托公司。一般由地方财政、计经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出资筹办。(3)银行系统的信托公司。主要指原4大专业银行所属的信托公司。这类公司资产雄厚,分布极广,得益于银行原有的业务联系和活动空间,具有其他信托公司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是信托公司的主体。随着我国实现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这些信托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间出资的信托公司,如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
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长会议纪要》决定逐步恢复保险业务,设立保险公司。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国内业务。1991年初,交通银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险公司。1993年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改组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辖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与交通银行脱钩,改制为独立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将6家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取消,将其改组为直属分公司。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陆续批准设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如大众、天安、华泰、永安、华安、泰康、新华等保险公司,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揽转向“百家争鸣”。
我国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一方面亟需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国内的外汇资金又极度匮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过国际租赁业务,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现代租赁业务,开始了我国租赁业务最初的尝试。由此,租赁业作为一种利用外资的“新技术”被传入我国。1981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租赁业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与北京机电设备公司、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后又与国家物资局等单位合建了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这几家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租赁业务在我国的诞生,以及现代租赁体制在我国的建立。
80年代初,为了适应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需要,一些地区,如上海也出现了专门从事设备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成立了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赁有限公司、联合租赁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资的商业租赁公司和由国内几家银行合资的上海国际租赁公司。到1993年,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已多达13家。
此外,我国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专业证券公司已达91家。1987年我国成立了首家财务公司,到1993年底达到39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经济的发展,融资领域的扩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兴的典当业开始复苏,并有日趋活跃的趋势。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当行——恒源当铺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当铺。
(四)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开放就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82年间,以日本东京银行北京代表处设立为开端,陆续有31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在1982-85年间,我国开始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试点,允许它们从事各项外汇金融业务。第一家被批准的是香港的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确立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990年9月,为配合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中国除经济特区以外率先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7个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苏州及昆明等11个内陆中心城市,允许在这些城市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1992年起,在上海进行开放保险市场的试点,陆续批准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保险公司、瑞士丰泰保险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上海开设了营业性分公司。1998年,国务院又同意批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2家保险公司来华展业。
在资本市场方面,1995年,我国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开始探索规范化开放我国资本市场的途径。
199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本着“先试点、后全面开放,开始从严、以后逐步放开”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开始审批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浦东试办人民币业务。1997年3月27日,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和日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正式举行了首笔人民币贷款(协议)的签字仪式,从而标志着上海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人民币业务试点的正式开始,揭开了我国银行业本外币业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国又决定增加8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至此,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17家。随后又批准深圳为第2个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区。
『捌』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大事记
· 2010年5月28日-30日,中诚信国际组织员工赴十渡、野三坡三日游。出游期间,公司组织了联欢活动。公司领导和所有员工欢聚一堂,热情高歌,联欢气氛热闹、欢快。此次出游和联欢活动极大地表现了中诚信国际员工的良好的团队精神,新老员工之间既增加了交流,也增进了感情。 · 2010年5月27日,由中诚信国际评级的国内首支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债券--2010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中诚信授予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信用级别和金融债券信用级别均为AA+。
· 2010年5月26日,中诚信国际在北京举办2010年春季投资者见面会,探讨在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房地产、钢铁、水泥、化肥和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这些行业中企业面临的信用趋势变化。来自中外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企业、媒体等机构的上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公司执行副总裁何敏华主持,公司董事长毛振华和首席执行官叶敏分别做了当前宏观经济与政策的走势分析和正确认识信用评级的演讲。
· 2010年5月14日,中诚信国际2010年第一期新员工培训在公司12层大会议室顺利召开。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公司近半年入职的新员工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通过公司主要领导的亲自授课,使得新员工对中诚信国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中诚信国际的企业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对公司的规章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于促进新员工建立对中诚信国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新员工努力成长为中诚信国际的优秀员工和管理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2010年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阚胜国助理调研员一行来我司调研,听取了公司何敏华执行副总裁、任伟红副总裁对于2009年营业管理部对我司进行现场检查后我司的整改情况汇报,以及我司2009年工作总结,对我司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2010年2月25日,中诚信国际发布2010年中国证券业信用展望报告-《行业基础环境改善为证券业打开成长空间,中长期信用趋势向好,但短期仍面临压力》,这是公司自2008年以来第三次公开发布对中国证券行业的信用评价。报告回顾了2008-2009年中国证券业的发展概况,并深入探讨了影响未来中国证券业信用趋势的正面因素及证券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报告还同时发布了12家主要证券公司的信用评价简报。来自上海证券报、证券日报、新华通讯社、财经、路透社、金融界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 2009年11月18日,中诚信国际穆迪在北京联合举办《企业债务融资市场发展与信用评级》研讨会,发布了对全球及地区企业评级趋势以及针对房地产、新能源、电力生产、城投、水务、港口、高速公路、航空运输、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化肥、水泥、汽车、重型机械和建筑行业的展望报告,分别对这些行业未来12-18个月基本信用状况做出分析和预测。来自监管机构、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企业等机构的上百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2009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魏本华、营业管理部副主任蒋万进、征信管理处处长付喜国、参事室处长苗现林等来我司进行调研。魏本华参事认为我司评级业务管理严格,各项制度规范,评级理念先进,同时,魏本华提出此次调研也将认真考虑我司反映的一系列问题和建议,推动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
· 2009年5月25日-26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检查组对我司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评级工作现场检查,检查的范围和内容主要为我司2007年、2008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所开展的业务。此次检查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派检查组对我司进行的评级工作现场检查。检查组认为我司的评级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全面、规范,评级作业比较规范,评级业务流程合理,评级收费制度规范,对我司的工作给予肯定。
· 2009年3月5日,中诚信国际在《中国经济导报》发布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行业及企业状况的影响预期》。这是2009年1月以来国务院陆续通过钢铁、汽车、船舶、石化、有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诚信国际对这十大重点产业密切关注后提出的预测。中诚信国际还将继续关注各产业振兴规划细则的出台对各行业及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
· 2009年1月13日,中诚信国际发布2009年中国证券业信用展望报告---《信用基本面逐步改善,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使行业信用趋势面临较大压力》,这是中诚信国际继2008年之后第二次公开发布对中国证券行业的信用评价。来自中国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新华通讯社、财经、第一财经日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香港文汇报、中国经济导报、工商时报、新京报、北京商报等13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 2008年10月30日,中诚信国际召开行业评级展望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对宏观经济及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筑和航空运输业的行业展望,分别对这些行业未来12-18个月基本信用状况做出了分析和预测。来自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导报、财经、上海证券报、新京报、北京商报、证券时报、中国日报、理财周刊、工商时报等十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 2008年10月30日,中诚信国际穆迪联合召开题为《中国企业-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发布了对亚洲区信用趋势以及针对房地产、消费品和零售业、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的评级方法的介绍与行业展望。来自监管机构、中外资银行、基金公司、企业等机构的上百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 2008年9月2日,中诚信国际召开中国银行业信用展望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内17家银行的公开评级结果,并发布了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信用展望的特别报告--《中国银行业信用状况稳步提升,系统性风险加大考验其应对能力》。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诚信国际第5次发布对国内主要银行的公开信用评级结果。
·2008年4月1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颁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等七项自律规则,并正式接受了七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的注册。在这七家企业中,中诚信国际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四家企业提供评级服务。此次中期票据的推出,结束了企业缺乏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局面,对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008年4月8日,由中诚信国际评级的中国中材集团公司5亿元无担保企业债券(“08中材债”)正式发行,发行期限为5年,发行固定利率6.4%,中诚信国际对发行主体和该期债券的信用等级均评定为AA级。08中材债是2008年1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发行的第一只无担保信用企业债,对我国企业债券进一步向市场化发展意义重大。
· 2008年1月29日,中诚信国际在北京召开中国证券业信用展望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中国证券业展望的特别报告--《中国证券业信用状况改善,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次证券业信用展望报告的推出是中诚信国际首次发布对中国证券行业的信用评价。
· 2007年8月20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2007年-2008年中国银行业展望,调整了对12家银行主动信用评级结果。这是中诚信国际继2004年首次发布国内15家银行的主动评级结果后对中国银行业的持续跟踪评级。
·2007年8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诚信国际当选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常务理事。
· 2007年5月18日,中诚信国际与穆迪在北京联合举办信用评级研讨会,发布了钢铁、电力、收费公路等行业的评级方法和行业展望。此次研讨会是中诚信国际与穆迪合资后首次举办的信用评级研讨会。
· 2007年4月3日,中诚信国际正式加入亚洲信用评级协会(ACRAA),成为该协会第25个会员。亚洲信用评级协会创办于2001年9月,由亚洲各国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组成,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 在2006年和2007年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组织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对五家评级机构评价活动中,中诚信国际连续两年在五家有资格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的评级公司中名列第一。
·2007年2月5日,中诚信国际通过竞标被选聘为山西焦煤发行企业债券工作所需的信用评级机构。
· 2007年1月29日,中诚信国际地区风险评级咨询项目最终验收会在国家开发银行举行,该项目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验收。2004年以来,中诚信国际已经连续三年为开行提供地区风险评级咨询服务,评级体系和方法逐渐成熟,风险预警、信贷配置模型及地区风险管理系统平台不断完善,专项报告涉及范围更为广泛。
·2006年9月28日晚,中国诚信和穆迪在北京饭店举行穆迪入股中诚信国际的庆祝酒会。来自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官员,33家国际金融机构驻华代表、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代表,以及企业界、新闻界人士600余人参加了酒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先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魏迎宁先生、中国企业家论坛主席田源先生、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到会祝贺并在庆祝酒会上发表讲话。
· 2006年9月28日,穆迪与中国诚信在京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穆迪收购中诚信国际49%股权的交易成功,中诚信国际正式成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来自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路透社、日本经济新闻社、Bloomberg(彭博)、DowJones、Financial Times、《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证券日报》等国内外媒体的40多位记者出席发布会。
· 2006年8月,中诚信国际在北京召开“2006年中国银行业展望及评级新闻发布会”。此次对银行主动评级是中诚信国际继2004年和2005年对中国银行业展望与评级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的跟踪评级。
· 2006年8月,中诚信国际在北京国宾酒店举办 “中诚信国际投资者见面会”。这是国内评级机构首次举办与机构投资者的见面会。来自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80余名机构投资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6年4月13日,中国诚信与穆迪分别发表公告宣布,穆迪已就收购中诚信国际49%股份与中国诚信达成协议,按此协议中诚信国际将成为穆迪与中国诚信的合资公司,中国诚信占51%股份,穆迪占49%股份。
· 2005年9月1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2005年国内18家银行主动评级结果,这是中诚信国际继2004年首次发布国内15家银行的主动评级结果后对中国银行业的持续跟踪评级。
· 2005年5月24日,人民银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承做了首批五家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中三家(国家开发投资总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评级工作。
· 2004年9月27日下午,国家开发银行与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会议室举行了《国家开发银行地区风险评级及咨询服务合同
》签字仪式。
· 2004年8月23日,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的CEO、国际业务主管、亚太区总经理、中国业务总经理一行四人来中诚信进行访问交流。
· 2004年8月5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12家已公布年报的国内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评级结果。同时,中诚信国际还首次对14家国内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等级进行了评定。
· 2004年7月,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回购惠誉所持有的30%公司股份。
· 2004年4月15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2004年中国银行业展望及评级新闻发布会”,来自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等部委的领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5家受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公司驻华机构,英国渣打银行、北欧银行等外资银行驻华机构,中信基金管理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新华人寿等金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国内评级机构首次对中国银行业实施的主动评级。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5家银行被评为“AAA”级。
· 2004年4月,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对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的信用评级工作。
· 2003年12月,经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综合评定,“2003年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50亿元企业债券”和“2003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40亿元企业债券”正式发行,其债券级别均为AAA级。
· 2003年9月5日,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召开评级业务交流会。中诚信名誉董事长、中诚信国际公司董事长凌则提在参加上海分公司主办的分支机构业务交流会期间,拜会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先生。
· 2003年6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 2003年4月,中诚信国际公司首家对不良资产处置信托对应信托受益权信用评级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信托” 对应信托受益权信用评级。
· 2002年12月,中诚信国际公司受中国银河证券公司委托,对其拟发的3亿元3年期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 2002年10月,中诚信国际公司尝试进行中国银联会员评估工作。
· 2001年11月22日至23日,中诚信国际CEO邬润扬、副总裁李华平出席由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保险市场与WTO国际高峰会议”。邬润扬先生发表了《保险信用评级: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践》的演讲。
· 2001年11月初,惠誉国际(Fitch)集团董事会主席Marc de Lacharriere先生和惠誉国际(Fitch)法国分公司首席执行官、亚洲地区总裁
Bernard de Lattre先生访华,在董事长凌则提先生和首席执行官邬润扬陪同下,分别拜会了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恩照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有关机构负责人。
· 2001年9月,公布2001年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实力评级,这是公司继对泰康保险公司进行财务实力评级后第二家保险公司财务实力评级。迄今,国内评级机构中只有中诚信国际开展了保险公司评级。
· 2001年5月,公司在全国首次开展可转换公司债信用评级。
· 2000年10月,惠誉(Fitch)亚洲董事邬润扬博士担任中诚信国际CEO。
· 2000年9月22日,惠誉(Fitch)首席执行官罗宾先生访华,宣布对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为稳定。在公司董事长凌则提的陪同下,分别拜会了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和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
· 2000年5月25日—26日,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举办“信用评级国际研讨会”,人民银行副行长致辞,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计委、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主管部门官员,惠誉(Fitch)、穆迪、标准普尔、汇丰银行等代表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 2000年3月,在惠誉(Fitch)的支持下,中诚信国际陆续修订完成新的指标体系,该体系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 2000年1月1日,合资公司开始营业。
· 1999年9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核准公司贷款企业评级资格。
· 1999年8月24日,中诚信国际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
· 1999年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核准公司贷款企业评级资格。
· 1999年7月23日,中诚信国际举行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
· 1999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设立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 1999年1月,公司首次发布《信用评级公告》。
· 199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核准公司的贷款企业评级资格。
· 1998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核准公司的贷款企业评级资格。
· 1998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刘明康副行长听取公司领导汇报,要求公司独立自主地开展评级业务,树立权威。
· 1998年10月对首家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评级。
· 1998年10月在全国首次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评级。
· 1998年9月11日与惠誉国际、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信用评级国际研讨会,同时举行中诚信国际合资合同签字仪式。
· 1998年5月在全国首次开展保险公司评级。
· 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确认中国诚信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资格。
· 1997年8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成立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 1997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范围。· 1997年5月6日,由美林集团主办、我公司协办的“中国企业通往国际债务市场之路”研讨会于长城饭店召开。
· 1996年11月21日-22日,我公司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泰证券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企业债券发行与上市研讨会”。
· 1996年10月-11月,受北京商品交易所委托,与中国期货市场咨询中心等单位合作对其会员进行资信评级。
· 1996年5月3日,与中国证券报联合发布199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排序。
· 1996年3月,接受上海商品交易所委托,对其会员进行等级评定。
· 1995年10月,由我公司主编的<<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出版发行,该书公布了1995年6月底以前全部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并在中国首次评定了上市公司股票等级。
· 1995年9月,公布1992年底前上市的47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排序结果。
· 1995年9月20日,独家承担并完成1995年度中央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工作,此次涉及铁路、运输、电力、化工三大行业,包括铁道部、华能集团等17个发债主体,所评债券额度近95亿元,占计划发债额度的95%。
· 1995年8月公司在全国首次开展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评级。
· 1995年7月在全国首次开展期货经纪公司信用评级。
· 1995年4月,接受上海证券交易所委托,独家对其会员公司进行信用评级。
· 1994年9月26日,英国IBCA评级公司常务董事Dominique Davial 女士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局张军、王建盛先生来我公司访问。IBCA公司对于与我公司合作建立评级公司表现出浓厚兴趣。
· 1994年6月在全国首次开展租赁公司信用评级。
· 1994年4月在全国首次开展基金信用评级。
· 1994年1月20日公布全国首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用等级。
· 1993年6月22日,公司在海口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海南证券公司、海南汇通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三亚中亚信托投资公司的信用等级。
· 1993年6月在全国首次开展信托投资公司信用评级。
· 1993年5月,公司在全国首次开展中央企业债券信用评级。
· 1993年4月3日,公司召开首批证券商信用评级信息发布记者招待会,公布全国首批证券商信用等级。
· 1993年4月,国务院发文规定,1亿元以上的企业债券应由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我公司是当时唯一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
· 1993年2月在全国首次开展股份公司信用评级。
· 1992年12月26日,公司制定的全国第一套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文件,在京通过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中国证监会、国家体改委、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等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
· 1992年12月10日,公司与STAQ系统签订备忘录,确定我公司对STAQ系统上市公司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 1992年12月在全国首次开展证券商信用评级。
· 1992年10月8日,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创立。
· 1992年10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诚信证券评估事务所更名为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 1992年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筹建中国诚信证券评估事务所。
『玖』 计算机如何做除法
补码除法:加减交替法
『拾』 基金销售机构的销售机构名录
1、商业银行(59家)
(1)全国性商业银行(17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55号 2001年8月 2 中国农业银行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69号 2001年12月 3 中国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 2001年12月 4 中国建设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25号 2001年7月 5 交通银行 上海市银城中路188号 2001年9月 6 中信银行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C座 2002年1月 7 深圳发展银行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东路5047号 2002年5月 8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2号 2002年7月 9 招商银行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大道7088号招商银行大厦 2001年12月 10 兴业银行 上海市江宁路168号兴业大厦9层 2002年8月 11 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号 2002年9月 12 中国光大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6号光大大厦 2003年1月 13 华夏银行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2号华夏银行大厦 2004年11月 14 广发银行 广州市农林下路83号广发银行大厦 2005年7月 1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号 2006年7月 16 浙商银行 杭州市庆春路288号 2008年8月 17 渤海银行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05号 2009年10月 (2)城市商业银行(30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北京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丙17号 2004年10月 2 上海银行 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585号 2005年1月 3 平安银行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中路1099号平安大厦 2006年7月 4 宁波银行 宁波市中山东路294号 2008年2月 5 青岛银行 青岛市香港中路68号 2008年5月 6 徽商银行 合肥市安庆路79号徽商银行大厦 2008年7月 7 东莞银行 东莞市城区运河东一路193号 2008年10月 8 南京银行 南京市淮海路50号 2008年10月 9 杭州银行 杭州市凤起路432号 2009年1月 10 临商银行 临沂市沂蒙路336号 2009年2月 11 温州银行 温州市车站大道温州银行大楼 2009年5月 12 汉口银行 武汉市建设大道933号 2009年6月 13 江苏银行 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2009年9月 14 洛阳银行 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56号 2010年1月 15 乌鲁木齐商业银行 乌鲁木齐市新华北路8号 2010年2月 16 烟台银行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海港路25-18号 2010年6月 17 齐商银行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晶大道105号 2010年9月 18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 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大道168号 2010年10月 19 大连银行 大连市中山区中山路88号 2010年10月 20 哈尔滨银行 哈尔滨市道里区尚志大街160号 2010年10月 21 重庆银行 重庆市渝中区邹容路153号 2010年11月 22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浙江省义乌市江滨路义乌乐园东侧 2010年11月 23 天津银行 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15号 2011年2月 24 河北银行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北大街28号 2011年5月 25 嘉兴银行 浙江省嘉兴市建国南路409号 2011年6月 26 广州银行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95号 2011年7月 27 西安银行 西安市东四路35号 2011年9月 28 长沙银行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1段433号 2011年9月 29 金华银行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光南路668号 2011年9月 30 包商银行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钢铁大街6号 2011年9月 (3)农村商业银行(12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上海农商银行 上海市延安西路728号华敏翰尊国际 2008年2月 2 北京农商银行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410号 2008年4月 3 张家港农村
商业银行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中路66号 2009年12月 4 深圳农村商业银行 深圳市深南东路3038号合作金融大厦 2010年1月 5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 东莞市城区南城路2号 2011年2月 6 常熟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省常熟市新世纪大道58号 2011年7月 7 顺德农村商业银行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新城区拥翠路2号 2011年8月 8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仅限于县级支行及城市地区网点,不包括三农服务性网点) 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东路10号 2011年8月 9 吴江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省吴江市中山南路1777号 2011年9月 10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省常州市延陵中路668号 2011年9月 11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路1号 2011年9月 12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 江苏省昆山市前进中路219号 2011年10月 2、证券公司(94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国泰君安证券 上海市延平路135号 2002年7月 2 广发证券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183号大都会广场42楼 2002年8月 3 国信证券 深圳市红岭中路1012号国信证券大厦26层 2002年8月 4 招商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江苏大厦A座39-45层 2002年8月 5 华泰联合证券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7号发展银行大厦25层 2002年8月 6 中信证券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三层 2002年8月 7 海通证券 上海市淮海中路98号金钟广场19层 2002年10月 8 申银万国证券 上海市常熟路171号 2002年10月 9 西南证券 重庆市渝中区临江支路2号合景国际大厦A座22-25层 2003年1月 10 华龙证券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308号 2003年1月 11 大同证券 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8号 2003年1月 12 民生证券 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16号中国人寿大厦1901 2003年1月 13 山西证券 山西省太原市府西街69号山西国际贸易中心 2003年1月 14 长江证券 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特8号 2003年2月 15 中信万通证券 青岛市东海西路28号 2003年2月 16 广州证券 广州市先烈中路69号东山广场主楼5楼 2003年2月 17 兴业证券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66号/福州市湖东路99号标力大厦18层 2003年2月 18 华泰证券 南京市中山东路90号华泰证券大厦 2003年2月 19 渤海证券 天津市河西区宾水道3号 2003年2月 20 中信金通证券 杭州市中河南路11号万凯庭院商务楼A座 2003年2月 21 万联证券 广州市东风东路836号东峻广场3座34-35层 2003年2月 22 国元证券 安徽省合肥市寿春路179号国元大厦 2003年2月 23 湘财证券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958号华能联合大厦5楼 2003年3月 24 东吴证券 江苏省苏州市爱河桥路28号 2003年12月 25 东方证券 上海市中山南路318号2号楼 2004年4月 26 光大证券 上海市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南塔16楼 2004年4月 27 上海证券 上海市九江路111号4楼 2004年5月 28 国联证券 江苏省无锡市县前东街168号国联大厦6层 2004年6月 29 浙商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江苏大厦A座 2004年6月 30 平安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八卦三路平安大厦 2004年8月 31 华安证券 安徽省合肥市阜南路166号A座 2004年8月 32 东北证券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1138号证券大厦 2004年7月 33 南京证券 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大钟亭8号 2004年8月 34 长城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08号特区报业大厦 2004年8月 35 国海证券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滨湖路46号 2004年9月 36 财富证券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80号顺天财富中心 2004年9月 37 东莞证券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可园南路1号金源中心 2004年9月 38 中原证券 河南郑州市经三路15号广汇国际贸易大厦 2004年10月 39 国都证券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3号国华投资大厦 2004年11月 40 恒泰证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风路111号 2004年11月 41 中银国际证券 上海市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 2004年11月 42 齐鲁证券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28号 2004年11月 43 华西证券 成都市陕西街239号 2004年11月 44 国盛证券 江西省南昌市永叔路15号信达大厦 2004年11月 45 新时代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号月坛大厦15层 2004年11月 46 华林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民田路178号华融大厦6楼 2004年11月 47 中金公司 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大厦2座 2004年12月 48 宏源证券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建设路2号宏源大厦 2004年12月 49 广发华福证券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五四路157号 2005年1月 50 世纪证券 深圳市深南大道7088号招商银行大厦 2005年2月 51 德邦证券 上海浦东新区福山路500号城建国际中心26楼 2005年2月 52 金元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4001号时代金融中心 2005年4月 53 西部证券 陕西省西安市东新街232号信托大厦 2005年4月 54 东海证券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989号中达广场 2004年9月 55 中航证券 南昌市抚河北路291号江西教育出版大厦 2005年4月 56 第一创业证券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路12号中民时代广场B座 2005年3月 57 中信建投证券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88号 2005年12月 58 财通证券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111号 2006年7月 59 安信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4018号安联大厦 2007年4月 60 银河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35号国际企业大厦C座 2007年5月 61 华鑫证券 上海市肇嘉浜路750号 2008年1月 62 瑞银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7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 2008年2月 63 国金证券 成都市东城根上街95号 2008年3月 64 中投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界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 2008年3月 65 中山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江苏大厦B座 2008年3月 66 红塔证券 昆明市北京路155号附1号红塔大厦 2008年3月 67 日信证券 北京西城区闹市口1号长安兴融中心西楼11层 2008年5月 68 西藏同信证券 上海市永和路118弄东方企业园24号 2008年5月 69 方正证券 长沙芙蓉中路二段200号 2008年6月 70 联讯证券 广东省惠州市下埔路14号 2008年6月 71 天源证券 深圳市民田路新华保险大厦18楼 2008年8月 72 江海证券 哈尔滨市香坊区赣水路56号 2008年8月 73 银泰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四路紫竹七道18号光大银行大厦 2008年12月 74 民族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5号新盛大厦A座6-9层 2008年12月 75 华宝证券 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66号未来资产大厦 2009年1月 76 厦门证券 厦门市莲前西路2号莲富大厦17楼 2009年1月 77 爱建证券 上海市南京西路758号(博爱大厦)20层-25层 2009年1月 78 英大证券 深圳市深南中路华能大厦30楼 2009年3月 79 信达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5号中商大厦10层 2009年7月 80 东兴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5号新盛大厦B座12-15层 2009年7月 81 华融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A座9层 2009年9月 82 天风证券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园路2号高科大厦四楼 2009年11月 83 大通证券 大连市中山区延安路1号保嘉大厦 2009年12月 84 财达证券 石家庄市桥西区自强路35号庄家金融大厦 2009年12月 85 中天证券 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23甲 2010年1月 86 财富里昂证券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路500号城建中心15楼 2010年2月 87 五矿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荣超经贸中心47楼 2010年4月 88 高华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7号英蓝国际中心18楼 2010年5月 89 华创证券 贵州省贵阳市中华北路216号华创大厦 2010年6月 90 恒泰长财证券 吉林省长春市珠江路439号长财大厦 2010年7月 91 万和证券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7028号时代科技大厦20层西厅 2010年9月 92 中邮证券 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320号华弘大厦 2010年11月 93 首创证券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115号德胜尚城E座 2011年2月 94 国开证券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3号国华投资大厦17层 2011年5月 3、证券投资咨询机构(1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天相投顾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9号富凯大厦B座701 2004年7月 监督银行指定部门 监督银行
联系电话 电子银行部 4、独立基金销售机构(4家) 编号 机构名称 联系地址 核准时间 1 诺亚正行(上海)基金销售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68号8楼 2012年2月 监督银行指定部门 监督银行
联系电话 电子银行部 1.浦东分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18号2层
2.昆山分公司: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纬一路8号国际金融大厦313室
3.厦门分公司: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8号国际银行大厦28楼H2单元
4.天津分公司: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5号君谊大厦2号楼401室
5.武汉分公司:武汉市江汉区新世界国贸大厦建设大道568号写字楼42层08、09号
6.宁波分公司:宁波市江东区百丈东路901号(18-2)(18-3)
7.广州分公司:广州市环市东路371-375号世贸南塔1216室
8.南京分公司:南京市玄武区洪武北路55号1901-1902室
9.杭州分公司:杭州市朝晖路203号深南广场写字楼2301室
10.苏州分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苏华路2号国际大厦1704-1705单元
11.青岛分公司: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36号招银大厦2208室
12.北京分公司:北京市光华路1号嘉里中心北楼6层605,606,
608,615
13.温州分公司:温州市锦绣路锦城商务楼1001室—3
14.义乌分公司:义乌市宗泽路567号7楼707室 2 联系地址 电话 核准时间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7号深圳发展银行大厦25层 2012年2月 深圳众禄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监督银行指定部门 监督银行联系地址 监督银行
联系电话 资产托管部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96号 无 3 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电话 核准时间 上海市徐汇区龙田路190号2号楼东方财富大厦2楼 2012年2月 监督银行指定部门 监督银行联系地址 监督银行
联系电话 电子银行部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6号 无 4 上海好买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电话 核准时间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118号903-906室 2012年2月 监督银行指定部门 监督银行联系地址 监督银行
联系电话 电子银行部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6号 1.浦东分公司:上海市浦东南路1118号鄂尔多斯国际大厦903-9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