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民生证券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民生证券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2-05-07 17:07:24

⑴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变"与"不变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上半年仍然实现了7%的中高速增长,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多项数据指标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与""不变""。近期,多位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虽然支撑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的条件已发生变化,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和新业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
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科学判断经济形势,首先要看到,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支撑过去高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当前国内“三期叠加”经济形势蔓延,房地产调整的滞后影响进一步发挥,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些重要产品已接近增长峰值,在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上半年实现7%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需要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虽有好转,但一波三折,增长态势总体疲弱。新兴经济体受美元走强等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结构优化改革深化的基本趋向没有变,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没有变。
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在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经济增长实现了的预期目标。7%经济增长相应的不变价增量比去年增长7.4%还要多,从全球增长情况来看,超过中国7%增速的国家屈指可数;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7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4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4%,7月末31个大中城市城镇失业率为5.17%,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处于调控区间之内。
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将是一个比较平稳的过程。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对中国经济网记者所说:中国经济不会像有些人想的,在短期之内出现大幅度下滑,这种可能性不存在。
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增长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正在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同时,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分析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互联网+”计划的实施以及“双创”的大力推进,都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经济稳定增长、结构在优化的同时,民生也在改善。
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保持“双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继续快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障继续扩面提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中有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前7个月新开工517万套,棚户区改造开工389万套。
收入的提高最为老百姓(603883,股吧)喜闻乐见,现在居民收入基本和GDP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还要快。刘世锦最近到东北调研的切身感受是,尽管速度下滑幅度比较大,但当地老百姓生活还是稳定的。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在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下一步,还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和壮大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⑵ 中国经济大趋势的介绍

《中国经济大趋势》,分六篇,共十三章。该书站在宏观的角度,揭示了经济战争的内幕和真相,并从金融业、农业、制造业、能源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必须争夺并占领的制高点。包括:案例的分析、理论的阐述、保卫中国经济的方法策略、和世界经济良性互动的分析建议等内容,帮助读者把握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将来发展的大方向。

⑶ 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冲击,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质量——

一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二看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继续显现。

三看内需提质,居民消费扩容升级。

四看创新驱动,创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五看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成效。

六看改革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

七看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再上水平。

八看人民生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九看信心预期,市场信心较强,社会预期向好。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有新进展,质量效益有新提升,改革开放有新亮点,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端。

一看经济发展:三次产业平稳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与去年三、四季度持平,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的区间。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夏粮丰收在望,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比2017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物量指标增长较快。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5个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保持8.1%的较快增速。经济效益继续改善。企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8.4%。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2.2%,其中税收增长15.8%,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5.9%提高到88.6%。

二看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政策效果继续显现。“破”“立”“降”等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5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3%,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下调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预计全年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1万亿元。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1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四大板块发展、三大战略实施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培育,东部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中部地区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快于整体,西部地区开放力度加大,东北地区经济延续回暖态势。“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有序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发布实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压倒性位置。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绝大部分城市放宽落户门槛,有的特大城市取消积分落户限制,新型城镇化红利正越来越多地惠及城乡居民。

三看内需提质:内需结构持续改善,居民消费扩容升级。消费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持续较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0%,文化、旅游等消费升级类产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前5个月,民间投资增长8.1%,比去年全年提高2.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前5个月增长5.2%,增幅连续2个月回升,其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7%和8.2%。

四看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基础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一批尖端基础技术加快研发。科技创新机制继续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印发实施。

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加大。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向纵深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设。据研究机构统计,截至今年3月,我国共有62家独角兽企业,占全球237家独角兽企业的26.2%,排名世界第二。

五看攻坚克难: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初显。资产管理业务、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逐步规范,房地产调控成效继续巩固。精准脱贫深入推进。加快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一季度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7%,水、土壤污染防治步伐加快。

六看改革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改革不断推进,一季度日均新设企业1.4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亿户。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推动涉产权案件启动再审程序,产权领域司法保障不断加强。张文中、顾雏军案件重审,得到市场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财税金融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取得新进展。环境保护税顺利开征。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健全,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3%,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0.3%。

七看对外开放:全面对外开放主动提速,外向型经济发展再上水平。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前5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进出口额增长8.8%,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5%和12.6%。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顺利开展,出台降低汽车、消费品进口关税的政策。开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扩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新的重大开放举措。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行,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上合主张,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前5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6%,对外投资增长38.5%。

八看人民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6.8%。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前5个月上涨2%。失业率稳中有降,5月份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教育新增投入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进一步提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住房保障工作继续加强。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启动实施。提前下达资金支持2018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继续支持农村危房改造。

九看信心预期:市场信心较强,社会预期向好。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增强。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将我国2018年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上调0.1个、0.2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维持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测不变。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外资企业信心。5月份我国利用外资增幅提高至11.7%,为2017年12月以来最高增幅。社会预期总体向好。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已连续22个月位于50%以上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9%,连续9个月稳定在54%以上的较高水平。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22.9,比上月回升0.6个点。

综合来看,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从国际看,虽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所加大,但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有望延续,对外经贸合作仍有拓展空间。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将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释放新的发展潜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将补短板强弱项。我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⑷ 中国未来十年内有哪些趋势

参考:
我觉得未来十年中国的GDP增长是正增长两年,负的两年,但是总的趋势是增长的!
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材料:在未来时间里,中国的经营趋势肯定就是直销,就在家里最生意.而且营养品的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大的.建议你去看这本书《财富第六波》 不管你以何种心态面对本书所展示的观点,但在家创业这一时代趋势却以不可遏止的势头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财富分配方式。我们曾经落后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浪潮,这是一本颠覆全球半个世纪直销业态的创富圣经。 在保健品行业战略转折点到来之际,保健品行业体现出哪几个发展趋势呢? 1.直销成为大趋势 为什么说直销将成为大趋势呢? 主要原因是传统渠道费用上升,门槛越来越高,这样渠道扁平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我们知道直销是渠道最为扁平化的方式,因为它省掉了现代终端对产业利润的分配部分,而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现金流转率,传统的保健品营销,现金周转率能做到3个月就很不错了,但直销的现金周转率要高得多。也正因为这样,单层次直销、多层次直销将会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重要营销模式。 结合国内的情况,安利在过去6年中间,从3亿元的年销售额增长到了2003年的120亿元;中脉从几百万增长到了17亿元;绿谷从 2000年的1个亿左右,增长到现在的近10亿元;珍奥据说也做到了10多亿元。这些企业的发展是在整个行业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取得的,更显得非常珍贵。 国外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据铂策划了解,在国外发达国家保健品行业很少投放广告,主要的销售手段是“Home Party”和“旅游营销”,国内的代表就是安利和天年。我国的台湾,70%的保健品销量都走的是直销。我们铂策划完全相信,直销不但是趋势,而且在未来5年内,会成为国内保健品行业的主流模式。2.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们相信,随着竞争的激化,和直销一样重要的“服务”将会成为中国保健营销的重要发展趋势。服务的目的是什么呢?本质上服务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一些传统上习惯广告轰炸的企业,包括昂立、健特等,都有意是的加强了消费者服务的工作。上海健特的数据库中有几十万个忠实消费者的资料,为了留住他们,健特在去年推出了一本内刊《健康金生》。昂立组建了全国消费者服务中心,成了消费者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这些工作的效果如何,铂策划持怀疑态度。因为当直销企业把工作做到消费者家炕头上的时候,这些工作还是显得太空、太虚、太不直接了。这些工作对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作用是有限的。 会议营销企业需要服务吗? 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直销企业以为自己就是在做服务营销。铂策划给服务下了个定义,服务就是能够提升消费者使用价值的人际工作。那么现在的直销企业,有几个是在做“能够提升消费者使用价值”的工作呢? 不少直销企业提供的不是服务,而是“推销说服”工作。这也是现在的会务营销口碑差、美誉度低的原因。保健品这个行业要做得久,做得长,就必须把“推销说服”改变成“健康服务”;就必须把推销导向,转变为“健康服务”导向;就必须把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介绍给他们,而不是为了提升销售额推广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消费者的忠诚度才能持久的保持,才能稳定的维持消费者。 我们的客户康基集团,在推广增高产品的时候,几乎很少讲产品,他们的咨询师传播的全部是健康知识,消费者的反应很好。不要做产品广告,产品也就卖掉了,消费者的忠诚度、美誉度也很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终端走向专业化、多元化 直销和服务是大趋势,铂策划也注意到在保健品的终端业态上,也将发生很深远的变化。我们观察到,保健品的终端走向专业化、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欧洲、美国,保健品有相当一部分销量是从专业保健品连锁店销售的。美国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数量高达8000家,这就能够将产品的价格降到很低的程度。国内也出现了这样的保健品连锁超市,连锁店,比如“绿色世纪”等。 除了传统的卖场、超市,现在保健品的终端业态已经出现了新变化。比如保健品连锁店、厂家专卖店、社区生活馆、网络会员终端、健康咨询中心等等。 铂策划相信,将来中国保健品的终端业态必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这是一个长远的趋势。但是在目前,保健品连锁专卖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解决人流量等。就目前来说,能够销售终端和社区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社区健康生活馆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4.传播走向立体化 铂策划注意到,在新的环境下,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传播已经日趋立体化。 采用传统模式的保健品企业,除了采用大规模的广告,也开始重视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比如昂立成立俱乐部、健特出版专刊等。我们的客户巨能集团,去年在推广金巴开上与铂策划进行过成功的合作,在金巴开的推广上,巨能就成功的将传统的广告轰炸模式和会务营销结合了起来。现在巨能金巴开已经开始向华东地区扩张了,在此之前金巴开这个产品已经云做了6年,一直都处于试销状态。巨能传统上是一个广告轰炸企业,它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我们注意到直销企业,也开始重视广告的作用了。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如安利、中脉、绿谷,它们的广告力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它们的发展速度也要高于那些没有广告投放的单纯会务营销企业,天年是最早做会务的企业,但它现在的销量、影响力都远低于中脉、绿谷了。 为什么会务营销企业要做广告呢?原因有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告能够很大程度上打消消费者关于产品的信任度问题。 5.整合营销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现在的保健品营销是什么时代呢?铂策划认为,这种时代就是:整合营销的时代。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外部环境的变化,18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时代已经到来。 广告、会务、公关、促销……各种各样的手段,都成了保健品营销的必要措施。我们相信:在目前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广告、单纯依靠会务,都已经很难快速崛起了。整合营销既是竞争的结果,也是竞争的需要。 整合营销会降低行业的门槛吗?不会,因为这是竞争的结果,那些没有实力、调整速度慢的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这是自然法则。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安利、中脉、绿谷,这些快速发展的企业,哪一个不是整合营销的信奉者?

⑸ 如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致胜下一个十年

如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致胜下一个十年!

吴敬琏

我的题目是如何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致胜下一个十年。我们30多年来,一直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来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主题。

一、当前中国经济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

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所谓增长速度的换挡期是指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进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大致上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GDP增速就从超过10%一路下行,这是进入所谓新常态。

我认为生产函数是最为实用的分析框架。根据生产函数理论框架产出的水平是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三是效率。

驱动增长的三个因素近年来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因素就是新增劳动力,大致上在2003到2004年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就发现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大大减少。第二因素资本,通过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效率提高,这个因素也在减弱。第三因素,投资,我们一直在用这个办法。它一方面使得产能过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因为过量的投资,资源损耗和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的负率积累起来,到了可能引起资产性风险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应该怎样解决面临的问题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用改革推动发展转型是唯一出路。

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确定了要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一个整体的设计,作出了一个战略部署。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怎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一针见血,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也就是建立起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基础。

这个基本任务包含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它正好是针对着我们现在体制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建立开放的市场。我们这个市场缺乏竞争性,缺乏法制,缺乏规则和严格的执法、执行规则。我们这个市场体系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而且其中资本市场特别落后。能不能把这些改革要求落实,决定了我们今后经济能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从十八大前后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讨论开始,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从这些改革的成果来看,我认为应该增强我们的信心,走这么一条新的道路,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结构优化、在改善就业情况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它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发展。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就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主要来源就是要发展制造业内服务的成份,加强研发,加强设计,加强品牌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另外就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业。

结构优化在2012年出现了苗头,2012年历史上第一次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赶上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到了2013年这个情况进一步变化了,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因此第三产业第一次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这就表明这个结构优化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服务业的发展还使得我们就业状况虽然在增速下降这样的背景之下,而就业的情况却有了改善,不同方向的运动,增长在下降,就业也上升。

四、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2012年深圳、广东在转变政府中做了一个改革,就是工商注册登记的便利化。实现便利化以后,许多地方新登记注册企业的数目大量增加,新增加企业数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再就是营改增,营改增的改革有两方面的好处,大家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减负。其实更重要就是分工深化的改革。因为营业税是全额征税的,一分工一个企业要分成两个企业,就要多交很多税,而分工的深化正是推动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如果小试牛刀,取得一定的成果,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改革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开局之年,这个开局之年现在看起来有些方面改革进行得不错,但是有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简政放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方面要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就是金融改革,网络金融对原有的体制有很大的冲击。

财政改革正在按照深改小组批准的计划落实,现在把它限制起来了,但是怎么消化,怎么使得地方政府有新的财政来源,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采取措施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十分容易的。

看起来有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就是农地改革。现在似乎是找到了某些大家选择一致的变通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比如说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然后经营权可以流转,诸如此类的东西。

最后一条就是国有经济改革需要加快,最重要的是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要转化为管资本为主。

另外,就是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问题。

现在各地除了走出去之外,有一个国内体制如何对接的问题。走出去要做的好,海外投资要做的好,首先我们自己走出去这些企业在国内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要好,否则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自贸区的建设。它的意义在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为了适应贸易和投资规则可以预见的一个大的进步,作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我们的企业特别是要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适应这个大趋势。

五、为什么说国内企业也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呢?

因为这个大趋势某些要求已经在我们的国内体制上起作用了。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是我们希望中国乃至全世界将来都出现这样一个营商环境。这样一些东西当然是有党政领导机关来主导向前推进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企业也应该适应这个变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总的来说,在粗放增长模式下靠政府主导、海量投资实现的高增长模式挣快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必须要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存活和发展。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把握全球市场发展大趋势,二是咬定技术创新不放松,三是提高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适应能力。

我们对于全球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不是那么熟悉,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正在面临一个新的变动、新的升级。即使我们对于原有的规则还比较熟悉,也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而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关键是在于吸收人才,并且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在自己的企业里面脱颖而出,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发挥他们的才能。

⑹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根本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需要主动作为,而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的体制机制调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将打破利益固化籓篱,解除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激发经济活力;经济增长机制转换和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将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伴随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微观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增长引擎将被打造出来,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将具备更坚实的制度基础、更充沛的动力源泉。
管清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⑺ 谁能说明一下,中国未来10年的大趋势发展

未来的十年,中国必将使受世界瞩目的。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去年中国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我们也不可骄傲,毕竟跑在我们前头的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12倍还要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走过了西方一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遭受到很多国家的不理解,甚至敌视,但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要韬光养晦一百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前不久,就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期间中国第四代机歼20进行首飞,也让世界惊讶,从此天空飞行的四代机不仅是美国的F22和F35还有中国的歼20。我国的航母计划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未来十年内一定会有一艘悬挂着中国国旗的航母在大海上巡航。
总之,未来十年总是一定是世界的焦点。经济、军事和科技必将飞速发展。

⑻ 谁知道十年后中国是什么样子大胆的猜想一下,一定采纳,高财富值。

1、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驱动。但目前来看,内外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变为拖累,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首先是供给端的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
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5%一路下滑至37.8%,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占比从57%升至74.5%,在此带动下,国民总储蓄率从30%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4%。但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未来十年,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显现,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降至70%以下。
人口结构的恶化起码会从三个方面拉低潜在增速。
首先是拉低储蓄率,而不论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实的国际经验来看,储蓄率与经济增速具有正相关关系。
其次会继续抬高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逐步丧失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未来的世界工厂将向东南亚、金砖、拉美、非洲国家转移。
最后,从国际经验看,人口拐点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美国劳动力人口占比2006年见顶,2007年房价开始转向;日本劳动力人口占比1992年见顶,1991年房地产泡沫就已经开始破裂。虽然中国51.8%的城镇化率仍远低于美日房价泡沫破裂时的水平,未来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刚需能对房价构成一定支撑,但奢望房地产市场延续过去十年的辉煌已不现实。
当然,这种人口结构的冲击是个缓慢过程,并不会引发潜在增速的断崖式下行。
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同时,人口的素质结构也在变化,劳动力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量虽然都在减少,但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的后续效应加速显现,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将提高,对冲劳动力数量的下滑。
其次,政府的人口政策将加快调整步伐,目前单独两孩已经放开,根据卫计委的预测,近几年每年出生人口将因此多增200万人左右,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其次是需求端的新常态: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
对中国来说,21世纪最初几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需膨胀,外资涌入,双顺差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引擎。
从贸易渠道看,伴随着发达国家一轮史无前例的加杠杆,其储蓄-投资负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出口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从资本渠道看,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一轮又一轮的QE(量化宽松政策)浪潮,推动全球流动性迅速扩张,外资大量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但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已经逐步逆转。具体表现有二:
首先,贸易再平衡正在加速。从需求角度看,2008年的银行业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去杠杆,2009年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公共部门也开始去杠杆,去杠杆的直接后果是发达国家的储蓄-投资负缺口和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收窄。
从制度角度看,内需不给力,各国开始加大力度抢外需。美欧搞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实质是变相的保护主义。未来十年,WTO红利将逐步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所谓ABCWTO(AnyoneButChina,意为排除中国在外的WTO)的巨大挑战。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逆差,以及货物贸易中的能源逆差正在逐步吞噬一般货物贸易日渐萎缩的顺差,未来中国经常账户可能全面陷入逆差。
其次,资本退潮也已拉开序幕。2014年QE逐步退出,2015年美联储大概率加息,全球流动性拐点到来。伴随着欧美经济的“逆差纠正式”复苏,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中心国家。
拉长周期看,2008年的美元指数很可能已经是个大底部,未来美元升值大周期将加速刺破新兴市场泡沫,中国虽然有资本管制和外汇储备的防火墙,但未来从“资产本币化、负债美元化”向“资产美元化、负债本币化”的转变,足以终结外资的单边流入和人民币的单边升值。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增长之后的“换挡”也是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排除博茨瓦纳、马耳他、阿曼这样的小国,剩余10个经济体基本都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减速,第四个十年能保持7%以上增速的只有台湾,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以下。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初步预测,中国将在2020-2025年之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其中,在基准前景中,中国有望在202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乐观情景中,中国有望在201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悲观情况下,中国或许要在2023年前后才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无论如何未来8-10年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冲刺阶段。
2、中国楼市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过去十年,在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城镇住房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是中国楼市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巨大的住房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大发展、经济起飞所带来的国民家庭收入快速增长,必然催生大量改善家庭原有居住条件的诉求。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原有的城市规模狭小、住房老旧,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住房需求。
与供不应求的中国住房发展背景相适应,过去十年中国住房市场的发展主线就是多方扩大住房供给,缓解住房总量供求矛盾。解决“有房住”的问题是它的主要历史使命。在这一阶段,我国住房发展的成效卓著。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都拥有了一套以上商品住房,还有不少家庭拥有多套商品住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也在其流出地县城或地级市购置了一套以上商品住房。但该阶段在住房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房价飞涨、住房投机盛行及泡沫堆积等,受到各方的批评。
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发展背景正在悄然发生深刻的转变,“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将取代“总量供不应求”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发展的大背景。
住房“总量供不应求”时代已经淡出,“结构性过剩”时代已经到来。城镇化与工业化作为过去十年住房市场发展的超级引擎,目前都处于减速状态。
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城市经济结构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由于收入增长决定人口流向,经济减速也意味着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在需求总量退烧的同时,中国城镇住房却已经累积了巨额的存量,并且仍在按以往的惯性高速增长。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商品住房积压现象已经很严重。2014年,尽管政府对住房需求管控政策已经趋于宽松,但住房市场仍然在主动下调。这表明,住房市场形势正由总量供不应求进入结构性过剩阶段。
优质住房仍将存在“结构性短缺”。虽然从量的方面看,中国城镇商品住房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但从质的方面看,很大一部分家庭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狭小公寓、老旧公寓或不成套住宅占存量住房的比重很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对优质住房的需求还将稳步增长,优质住房仍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取代“总量供不应求”,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发展的大背景。“住好房”将取代“有房住”,成为未来十年中国住房发展主线。
根据一般的消费规律,当总量短缺问题解决后,对高品质的诉求将提升。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重点,将由拥有商品住房,转变为不断改善现有居住条件。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虽然达到33平方米以上,但多数人对自身的住房条件难言满足。紧凑型公寓楼仍是当前城镇住宅存量的主体,多代人共居一户现象较为普遍,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期望仍很迫切。
挤住在小房子里的渴求搬入大房子,多代共居的希望能够独立居住以减少家庭摩擦,住公寓的期望拥有别墅,住普通社区的向往住进高档社区,住在偏远郊区的希望能够就近居住减少通勤时间,在城内有房还想要有个更接近自然的度假房产,这些都构成了潜在的住房改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简单理解为购买大户型,将小房子换购成大房子。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化及内部空间的改造优化等,都将构成住房实质性改善的内容。
居民将小房子换成大房子,有时意味着离城市中心更加偏远,且家务劳动成本大大增加。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房屋面积增大也不能容纳更多的人居住。现代社会,多代同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摩擦很大难以和谐共居。
以日本经验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楼市泡沫破灭以后,户均住房面积并没有增加,居民家庭没有借房价大跌之契机换购大房。人们更倾向于把收入用于住房内部空间利用上的改造与优化,而不是以小换大。这表明,日本楼市退烧后,住房消费行为变得更为理性。

⑼ 产业结构转换,粗放的高投入重化工业将逐渐被替代,什么制造业将上升

春节黄金周市场年味浓、消费旺;外贸下滑但先行指标预示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吸收外资与对外开局良好;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价格降幅收窄……陆续发布的首月核心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尽管趋稳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势头强劲。
民生指标“稳”字当头
新常态下评判中国经济需要新视角。除了速度指标外,更需时常掂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能够平稳,我们并不追求高速度”,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面对中外媒体如是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尽管涨幅较上月有所反弹,但去年以来消费物价温和上涨的态势得以延续。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1月份物价涨幅反弹明显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而春节市场需求上升、消费高峰期间出现大范围恶劣天气等因素,加剧了食品等价格上涨压力,不过这种季节性波动对全年CPI走势影响不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由于工资水平和服务需求的刚性增长,1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2%,超过了同期CPI涨幅,成为驱动消费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新趋势。”
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6431万人,年均新增1286万人,这两项指标比“十一五”时期均增加11.4%。来自中国网的消息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市,调查失业率仍保持在5%以下。
就业形势稳定,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增量不减、服务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大力推进“双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后,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吸纳就业方面功不可没。
2015年,我国全年新登记443.9万家,增长21.6%,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诞生”的新登记约1.2万家。去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初步统计有240多万返乡农民工在创业。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任务艰巨,下一步就业形势是否可能发生逆转?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对此明确表示,我国就业增长具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关部门也将多措并举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不会出现新一轮“失业潮”。
宏观经济“新”意正浓
当中国百姓欢度农历新年假日时,国际资本市场在人们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中出现动荡,日本、欧洲股市重挫,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探,避险情绪则不断推升金价。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堪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分析,目前全球债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超低利率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步积累,而去杠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此外美联储加息为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中速增长轨道,总需求不足将成为常态。
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再次出现“双降”且降幅加深;当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显示经济趋稳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然而,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压力之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新”意更加凸显。
——网络消费和服务消费蓬勃发展。1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网络零售同比增长34.5%;当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38.5亿元,增速接近50%。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约7540亿元,增长11.2%。
——更加注重通过有效惠民生、稳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今年1月份,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项目21个,总541亿元,且集中在水利和能源等民生领域。
——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民营进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势头在新一年得以延续。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引领下,1月份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同比增长18.2%。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平稳态势,也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1月份,全国利用外资金额882.5亿元,增长3.2%,外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降幅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PPI连续5个月-5.9%的运行态势。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张德礼认为,PPI降幅收窄既有低基数效应和人民币贬值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等原因,也有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从而对上游原材料领域价格产生一定支撑的影响。随着推进去库存去产能,年内PPI同比跌幅有望继续收窄。
放眼全年“变”中求进
今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开年以来,各项改革频频发力、利好频传: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持续为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重磅政策措施,部署建设双创基地发展众创空间,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居住证制度实施,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坚冰,更大释放内需潜力。
一方面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促进脱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打出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一系列“组合拳”,从不同层面发力,壮大实体经济。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举措令人振奋。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关键在于落实改革措施。
潘建成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取向要把握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平衡,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问题。例如,下一步应注意遵循“补短板”原则,投向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等薄弱环节、关键领域,既能发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又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他表示,改善供给环境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加快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尽快清理规范非税费用,有效降低负担。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于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这表现在四方面:领域加强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完善营改增、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收入领域结合扶贫攻坚工程,通过加强转移支付加快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消费领域要打通流通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消费环境。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应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坚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徐绍史表示,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经验在不断丰富,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说,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领域风险还在积聚,但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难,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⑽ 中国经济发展数据

春节黄金周市场年味浓、消费旺;外贸下滑但先行指标预示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开局良好;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价格降幅收窄……陆续发布的首月核心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尽管趋稳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势头强劲。
民生指标“稳”字当头
新常态下评判中国经济需要新视角。除了速度指标外,更需时常掂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能够平稳,我们并不追求高速度”,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面对中外媒体如是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尽管涨幅较上月有所反弹,但去年以来消费物价温和上涨的态势得以延续。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1月份物价涨幅反弹明显受到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而春节市场需求上升、消费高峰期间出现大范围恶劣天气等因素,加剧了食品等价格上涨压力,不过这种季节性波动对全年CPI走势影响不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由于工资水平和服务需求的刚性增长,1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2%,超过了同期CPI涨幅,成为驱动消费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新趋势。”
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6431万人,年均新增1286万人,这两项指标比“十一五”时期均增加11.4%。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消息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市,调查失业率仍保持在5%以下。
就业形势稳定,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增量不减、服务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大力推进“双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出台后,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吸纳就业方面功不可没。
2015年,我国全年新登记企业443.9万家,增长21.6%,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诞生”的新登记企业约1.2万家。去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初步统计有240多万返乡农民工在创业。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任务艰巨,下一步就业形势是否可能发生逆转?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对此明确表示,我国就业增长具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关部门也将多措并举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不会出现新一轮“失业潮”。
宏观经济“新”意正浓
当中国百姓欢度农历新年假日时,国际资本市场在人们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中出现动荡,日本、欧洲股市重挫,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探,避险情绪则不断推升金价。
“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堪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分析,目前全球债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超低利率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步积累,而去杠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此外美联储加息为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进入了中速增长轨道,总需求不足将成为常态。
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再次出现“双降”且降幅加深;当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显示经济趋稳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然而,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压力之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新”意更加凸显。
——网络消费和服务消费蓬勃发展。1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网络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4.5%;当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38.5亿元,增速接近50%。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约7540亿元,增长11.2%。
——更加注重通过有效投资惠民生、稳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今年1月份,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个,总投资541亿元,且集中在水利和能源等民生领域。
——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外贸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加快、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势头在新一年得以延续。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引领下,1月份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2%。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平稳态势,也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1月份,全国利用外资金额882.5亿元,增长3.2%,外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降幅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PPI连续5个月-5.9%的运行态势。
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张德礼认为,PPI降幅收窄既有低基数效应和人民币贬值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等原因,也有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从而对上游原材料领域价格产生一定支撑的影响。随着推进去库存去产能,年内PPI同比跌幅有望继续收窄。
放眼全年“变”中求进
今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开年以来,各项改革频频发力、利好频传:
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五项重磅政策措施,部署建设双创基地发展众创空间,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居住证制度实施,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完善土地、城镇住房等制度……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坚冰,更大释放内需潜力。
一方面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打出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一系列“组合拳”,从不同层面发力,壮大实体经济。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举措令人振奋。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关键在于落实改革措施。
潘建成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取向要把握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平衡,兼顾长期目标与短期问题。例如,下一步投资应注意遵循“补短板”原则,投向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等薄弱环节、关键领域,既能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又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他表示,改善供给环境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加快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尽快清理规范非税费用,有效降低企业负担。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于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这表现在四方面:投资领域加强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共产品投资;生产领域完善营改增、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收入领域结合扶贫攻坚工程,通过加强转移支付加快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消费领域要打通流通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消费环境。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应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坚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徐绍史表示,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的经验在不断丰富,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支撑、弹性空间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说,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领域风险还在积聚,但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难,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阅读全文

与民生证券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李嘉诚家族信托税收 浏览:393
招商银行的理财是基金吗 浏览:192
甘肃省普惠金融服务实施意见 浏览:494
期货趋势线和压力线 浏览:923
烽火股票历史 浏览:462
深圳外汇水军 浏览:322
天津沛纳海服务中心真诚国际金融中心30层 浏览:69
证券公司金融分析 浏览:560
期货仓单与持仓量 浏览:973
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公司 浏览:176
历史大底中的股票 浏览:210
台湾的货款是进外汇账户 浏览:446
微盘金属交易所 浏览:443
佣金占收入的百分之多少 浏览:168
理财投资结束语 浏览:54
天齐锂业最新股票 浏览:447
p2c理财产品收益 浏览:723
郑州亿成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浏览:270
期货青泽合集 浏览:693
浙能集团算是好单位吗 浏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