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哪些问题
金融机构也常常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总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回融产品。危机过后,美答国对其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进行了系统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进,如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发起机构风险自留、强化评级监管、简化产品设计、提高资产证券化风险资本计提要求等。目前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总体规模和影响较小,但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也应高度重视风险的防控。要保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简单、透明,防止过度证券化,要进一步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证券化业务中各类风险隐患
⑵ 怎么理解信贷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只要是面向全国三线以上城市,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实业或者物业,一般都是3亿起的大项目,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⑶ 信贷资产证券化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相当于对贷出去的贷款进行二次利用那这种证券岂不是风险很大
是二次利用,但严格来说并不增加风险,只是转移风险。
比如一笔烂帐(无法收回内贷款),信贷资产没有证容券化之前,只有放贷银行认栽;
但证券化后,是证券持有人认栽,而银行往往不是信贷资产的持有人,相当于解放银行。
⑷ 企业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有什么区别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区别
1、基础资产不同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及金融租赁资产。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则主要包括财产权利(企业应收款、租赁债权、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等)、动产及不动产收益权(基础设施、商业物业等),以及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
2、监管机构不同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即“银监会”。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机构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基金业协会”)。
3、转让、交易场所不同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
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则可以按照规定在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证券公司柜台市场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挂牌交易和转让。
4、投资者不同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主要是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银监会等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可以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也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和银监会等监督管理机构有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资产支持证券。
企业资产证券化针对购买对象的是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条件的合格投资者。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
(一)概述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证券公司以 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以计划管理人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下简称“受益凭证”),按照约定用受托资 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专项计划为载体的企业未来收益权或既有债权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是融资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
(二)内容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企业将其缺乏流动性但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和信用增级后真实出售给远离破产的(SPV)或信托后,由SPV在金融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资产证券化适用于大型公司或机构类客户的债权类或收益权类资产项目,如水电气资产、路桥港口收费权、融资租赁资产等。毫不夸张地说,该项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投资银行理论与业务的创新,是解决投融资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资金融通的一种好形式。
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前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证券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三)分类
根据企业所持有资产的形式,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分为:
1、是实体资产证券化,即使企业所拥有的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具体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的证券。
2、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把企业缺乏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是证券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企业已有的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四)意义
1、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限制,中国企业大都以贷款这一外源 融资为主要渠道。负债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重最大。贷款的发放有很多限制条件,一旦有一家企业违约,便会引起银行对整个行业的关注,贷款的额度便会大大降低。在当前经济危机影响的条件下,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贷款。再者,贷款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企业资产证券化,不但能以新的方式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提高企业经营活力,而且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盘活企业的资产,提高资产的周转率。
2、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高,不但活跃了金融市场,还增强了企业自身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传统融资渠道之外的获取资金方式,企业能够补充营运资金,同时还可以进行投资,提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3、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获得低成本融资
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上筹资,其筹资成本要比银行或其他资本市场的要低许多。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具有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的信用等级,因此企业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较低,从而起到了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传统的贷款融资要付出较高的利息,这样会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
4、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资产
企业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资,不但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还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资产。负债等传统融资方式会增加企业的风险资产,加重企业的负担。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企业剔除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资产,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从广义上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帐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而开行所讲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针对企业贷款的证券化。
银行的信贷资产是具有一定数额的价值并具有生息特性的货币资产,因此也具备了转化为证券化金融工具的可能性。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活动中,常常有存款期限短而贷款期限长或资产业务扩张需求快于负债业务提供的可能性等种种情况,这样就产生了银行的流动性安排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新业务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市场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种信贷资产证券化趋势,其一般做法是:银行(亦称原始权益人)把一组欲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直接或间接地组成资产集合(亦称资产池),然后进行标准化(即拆细)、证券化向市场出售。
从全球情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有代表性的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美国模式,也称表外业务模式,二是欧洲模式,亦称表内业务模式,三是澳大利亚模式也称准表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已证券化资产是否脱离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证券化活动是直接操作还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中介进行。
(二)融资模式
传统的融资模式包括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两大类,而资产证券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
直接融资是借款人发行债券给投资者,从而直接获取资金的融资形式。该模式对借款人而言减少了交易环节,直接面向市场,能降低融资成本或在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下获得融资,但是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大,对于风险的评审和管理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本身。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一种融资方式,即投资人存款于银行,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负责对于贷款项目的评审和贷后管理,并承担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该模式的资金募集成本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小,但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
(三)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与目的
1、宏观意义
(1)落实“国九条”,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明确提出:“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开行将优质的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进行证券化,形成一种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两基一支”项目建设的渠道,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2)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过高,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贷款转化为证券的形式向市场直接再融资,从而分散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3)实现信贷体系与证券市场的对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实现信贷体系和证券市场的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2、微观目的
(1)引入外部市场约束机制,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为银行体系引入了强化的外部市场约束机制,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市场化的资产定价, 提高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能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2)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持经济瓶颈领域建设。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煤电油运等经济发展瓶颈领域的建设,拓宽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优化开行的资产结构,为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开行作为批发性的政策性银行,其信贷资产客观上存在长期、大额、集中的特点。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开行的资产结构,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分配政策性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为开发性金融提供市场出口,促进开发性金融的良性循环。
⑸ 为什么要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
要百姓分担坏债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稳定,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进行发行的过程。
中国银行业贷款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存短贷长的矛盾凸显,客户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一方面需要新增贷款调结构,更重要的是存量贷款的调结构。而开展贷款转让和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达到监管要求,也有利于防范和分散银行风险。
⑹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与信托产品在风险上有什么不同吗
1、我不知道抄你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
2、如果是个人投资者的话,这个问题就会比较奇怪,因为目前国内信托公司所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都是卖给机构的,比如银行、保险…,没听说过自然人买此类产品的情况。
3、如果是机构投资者,这个问题问的又如此不专业,所以也很奇怪。
4、如果是现阶段的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安全性都是很高的。具体什么原因,简单来说:a. 银监会审批,尽管现在备案制了,但是都是一样的;b. 国内资产证券化属于初级阶段,各家银行作为资产提供方都会选取优质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且有安全性较高的信用结构安排;c. 资产提供方在资产证券化发行后,依然要履行贷款的管理责任,并且要按比例认购。
⑺ 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管理是怎么样操作的
这个问题比较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个大课题,首先要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的定义说起。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标的,以该资产或资产组合产生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融资形式。
2、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很多风险,按照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狭义的定义,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应该指的是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金融领域的风险,具体又可以分为基础资产风险、资产隔离风险、虚假转移风险等。
3、资产证券化中金融风险的管理。在对资产证券化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义和识别后,就可以具体看看如何对它进行管理和操作了。
(1)基础资产风险的管理操作。基础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风险源头。一旦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选定有足够公信力的评级机构,规避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评级的准确性。
(2)资产隔离风险的管理操作。次贷危机的教训是金融机构过多投资于低质量资产支持证券,危机爆发后由于损失严重从而丧失了融资功能;而在失去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后又丧失了间接融资通道,进而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消费大幅下降,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因此,应根据系统风险程度,合理确定资产证券化市场投资者范围,实行风险有效隔离和限定,实施分账管理。
(3)虚假转移风险的管理操作。资产证券化可能完全转移风险,也可能将风险部分或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需要判断证券化业务中风险转移程度,对所保留的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如果在金融机构保留风险的情况下对其免除资本要求,会造成资本充足率高估,导致金融机构在未能转移风险情况下,采用证券化来规避监管资本要求。资本监管应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核心内容,强调根据交易经济实质而不仅是法律形式,来判断资产证券化是否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对以不同角色参与证券化交易的机构,在所形成的风险暴露具有相同风险特征情况下,采用同样资本要求。
以上就是资产证券化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内容,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推荐你去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一书。
⑻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资讯
事件
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公告,为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具体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按以下要求保留基础资产信用风险:(一)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二)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三)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四)持有期限不低于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限。
评论
我们在2013年8月份《政策迎春风,瓶颈仍待解》中曾提到,“亟待降低发起银行持有次级档的比率”。而本次公告的变化在哪里?本次公告给予发行机构风险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曾要求“发起机构应持有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显然,本次公告给予发行机构风险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也可以各档证券均持有,且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总量不低于发行规模的5%。
影响在哪里?发起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风险缓释效果大增,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障碍消除。此前,由于无评级的次级档风险权重高达1250%,如果持有不低于发行规模5%的次级档证券,银行相当于最多只能缓释发行额37.5%(1-5%*1250%)的资本金。因而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缓释的作用丝毫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此前自留发行额5%次级档的比率过高,早已受到市场各方的诟病。而通过本次规定,风险缓释效果将得到大为提升。举例而言,假设优先A、优先B、次级档证券规模比重分别为80%、12%、8%,风险权重分别为20%、50%、1250%,原来持有次级档5%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为62.5%,而目前仅为6.1%,大幅下降。
不过,更为合理的做法是,风险共担机制完全可以交由市场行为来达成,或者约定较低的低级档证券持有比率,比如持有次级证券占发行规模的2%等。我们理解,持有优先级证券其实上起不到风险共担、风险自留的作用,对约束发起机构行为意义不大。目前次级档证券是发起机构获得留存收益的主要途径,自身也有动力持有部分次级档证券。但5%的总持仓限制还是会让发起机构颇为纠结,全部持有次级档将降低风险缓释效果,而按比率持有各档证券降低留存收益和融资效果尤其是,二级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信用利差很窄,资产池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级证券融资成本开始成为新的难题。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资产,同时对信用风险重新划分,并实现发起机构的风险缓释。
本次公告使得风险缓释方面的的制约大部分解除。但是,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非常平坦甚至倒挂,由于资金面紧张,短端收益率高企,低等级信用债信用利差反而有所压缩,风险溢价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导致的结果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反而较之前大为提升,银行转移存量资产的过程当中的留存收益(次级档收益率)急剧萎缩,成为制约发行人动力的新因素。尤其是目前进行的都是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但老的优质贷款的资产池加权平均利率不足以支撑优先档证券的高发行利率,相应的银行通过持有次级档获得的留存收益大为降低。以民生2013一期为例,资产池平均加权贷款利率为6.84%,而13民生1A,13民生1B发行利率分别高达6.75%、7.5%,而贷款池加权平均利率也仅为6.84%,再考虑到中介费用等,次级档收益率或发起机构的留存收益堪忧,这对发起机构持续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带来新的挑战。
政策鼓励、银行自身转型需求导致发起机构参与试点的兴趣浓厚。盘活存量的大环境,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规范途径,更受到监管层的鼓励。而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从资产持有型向金融交易性银行转变,从有动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升资产周转率,降低资本金消耗,对资产证券化态度将较为积极。银行可以借资产证券化腾挪表内信贷额度和资金充足率空间,进而将表内稀缺的信贷资源更多的配臵到更具发展前景领域,优化信贷资源配臵结构和效率。此外,银行将存量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打通了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隔阂,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信贷资产的偏好、重定价的过程反过来能够引导商业银行的放贷选择以及贷款定价,将资金投向更具经济效益和生命力的企业。因此,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价格发现机制,将倒逼银行的前端信贷投放的优化。《第一财经(微博)日报》等媒体披露,新一轮3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开始试点。在试点规模上,管理层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已经由“额度控制”变为“余额管理”。而基于上述理由,银行参与试点的热情普遍较高。
但受制于二级市场环境,大举推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上述,受制于二级市场环境,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成为新的制约因素。不仅如此,与非标等其他所谓“低资本消耗”业务相比,资产证券化受制于审批流程等诸多限制,信贷资产周转的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对发起机构的综合收益有限。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较为复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群体还较为狭窄。而短融中票、政策性银行债等标债都是其强有力的替代性产品,除非收益率上做补偿,否则产品吸引力有限。从以往经验来看,银行仍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大的“实际”需求群体,理财、券商、保险等占比较低,风险也并没有真正从银行体系真正转移。
在交易所发行难以在本质上解决需求群体问题。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能在交易所发行,交易所市场的个人、QFIIs等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群体,潜在需求群体有望扩容。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参与群体的增多,以及质押回购融资等问题的解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接受度有望增强。但考虑到银行资产庞大的体量,潜在需求群体仍亟待开拓。此外,即便在交易所交易,证券化产品本身特点决定了其流动性仍难以太好,流动性溢价仍会偏大。而如果“刚性兑付”不被打破,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仍面临理财、信托等产品的强力竞争(当然,理财、信托不少有最低额度限制)。此外,交易所交易的具体方式仍值得观察。如果能实现跨市场托管、交易,投资群体会有一定的扩展。而如果仅仅是交易场所发生转换,投资群体甚至由于银行资金的缺失反而变得更为狭窄(好在银行理财已经获准进入交易所市场)。我们认为放开需求群体限制,允许资产证券户产品进行回购融资等,同时鼓励产品创新,才能增强产品吸引力,打破需求瓶颈。
总体来看,信贷资产证券不缺发起机构的动力,本次公告也增强了风险缓释的效果,但市场环境成为新的难题,大举发展的时机还需要等待。2014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速度有望略有提速,但还难以给予过高期待。如果未来配合以银监8、9号文对非标及同业业务的治理等,加上短端利率下行,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速。
⑼ 资产证券化有哪些风险
:(1)欺诈风险: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陈述书、保证书、法律意见书、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及其他类似文件被仍不足以控制欺诈风险的发生。
(2)法律风险: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
(3)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
(4)等级下降风险:从已有的证券化实例中人们已经证实,资产证券化特别容易受到等级下降的损害,因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基础包含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之一恶化,整个证券发行的等级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从而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种风险之外,还存在一些其它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合同协议或证券失效、对专家的依赖风险等等。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方法,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
⑽ 什么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有什么意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形式、种类很多,其中抵押贷款证券是证券化的最普遍形式。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从广义上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帐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而开行所讲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针对企业贷款的证券化。
一般来讲,银行信贷资产是指银行发放的各种贷款以及应收账款,通常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用房抵押贷款、工商业贷款、汽车贷款以及应收账款等。按资产质量划分可分为高质量(根据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曹凤歧教授的观点:高质量资产是一种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有持续一定时期的较低比例的托欠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的资产)和低质量信贷资产
拓展资料:直接融资是借款人发行债券给投资者,从而直接获取资金的融资形式。该模式对借款人而言减少了交易环节,直接面向市场,能降低融资成本或在无法获得贷款的情况下获得融资,但是对投资者而言风险较大,对于风险的评审和管理主要依赖于投资人本身。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一种融资方式,即投资人存款于银行,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在此过程中,银行负责对于贷款项目的评审和贷后管理,并承担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该模式的资金募集成本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小,但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