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大、高盛接连现乌龙 中国资本市场应学会什么
美国股市近日发生一起由国际著名投行高盛交易系统错误引发的“乌龙”事件。不过,与中国市场监管者不同,美国市场各交易所都及时发出警告,并表示可能取消该时段的部分交易。 同样是交易系统问题,在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发现大规模资金异常行动的情况下,并没有对当时市场的投资者或机构交易员发出类似的警告,而是忙于澄清“系统正常”,让“错单”继续流入市场,造成股市到期市的连锁反应。 这样的反差凸显了海外市场监管的成熟,更暴露国内交易所对此类事件缺乏监管经验和应急处理手段。 比较两次事件,不难发现,美国的交易所在监管中优先考虑的是市场的公平性。尽管短时间内难以明晰事件缘由,但在第一时间对交易者的风险警示让诸多投资人意识到相关风险的存在。交易所在警示中还明确表示要对交易的有效性进行核查,这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打了一个“提前量”,也是对市场其他投资者权益的尊重。 而在光大证券事件中,光大证券首先想到的是自身止损,特别是光大证券在公告发布之前,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而交易所也没能及时告知市场出现异常交易,在光大证券自救的过程中,没有体现交易所应该持有的“三公”原则。 也许光大证券只是“原罪”,而更多的反思应该留给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系统,从主管部门到交易所,都应该真正学会尊重投资者的权益。
2. 816中国股市行情瞬间拉至涨停板,惊魂26秒里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光大证劵
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给市场多方均造成了损失,市场各方埋单,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于光大证券、相关责任人员均要严肃追责。光大证券上演的乌龙指闹剧,其实也应该引起监管层、券商行业的反思,疲弱的A股市场也无法经受乌龙指的折腾。
3. 评:应从光大"乌龙门"中学会什么
美国股市近日发生一起由国际著名投行高盛交易系统错误引发的“乌龙”事件。不过,与中国市场监管者不同,美国市场各交易所都及时发出警告,并表示可能取消该时段的部分交易。 不难发现,美国的交易所在监管中优先考虑的是市场的公平性。尽管短时间内难以明晰事件缘由,但在第一时间对交易者的风险警示让诸多投资人意识到相关风险的存在。交易所在警示中还明确表示要对交易的有效性进行核查,这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打了一个“提前量”,也是对市场其他投资者权益的尊重。 而在光大证券事件中,光大证券首先想到的是自身止损,特别是光大证券在公告发布之前,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而交易所也没能及时告知市场出现异常交易,在光大证券自救的过程中,没有体现交易所应该持有的“三公”原则。 也许光大证券只是“原罪”,而更多的反思应该留给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系统,从主管部门到交易所,都应该真正学会尊重投资者的权益。
4. 中 国股市名气最大的游资有哪些
我认为游资挺不错的
5. 光大证券原董事长、监事长辞职,具体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费用管理执行不力等问题。因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公司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被追究责任。问题比较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存在差距,内部治理体系存在短板,从根本上没有解决管理不当问题。
最后是严密氛围尚未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洁从严风险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直营企业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屡禁不止;领导班子责任心不够,攻坚克难意识不强,选人用人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差距,基层党组织不能发挥战斗力堡垒。充足的;整改主体责任落实力度不够,个别问题整改不到位,所以我们要加强廉政,补短板。
6. 如何看待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股市今天的暴涨暴跌让中国的投资者再度无语,股市在中午收盘的大涨让许多股民喜出望外,以为股市的春天再度来临,许多人都在猜测可能政府又有大的经济刺激动作出台,可是下午开盘之后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的暴光,让股民们的喜悦成为恶梦,股市又开始狂跌,股市又度被打回原形,股市最终以下挫收盘。 股市今日演义的大涨大跌的闹剧是一家证券公司的乌龙指事件引起,对于这个事情我们资本市场的管理层应该认真的反思,为什么中国的股市如此脆弱,一个证券公司的“误”操作就会让大盘风起云涌,要知道股市今日的行情的大起大落,会让许多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然也有许多投机客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会让中国股市的信誉遭受伤害。我们现在还清楚光大证券的“误”操作,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天灾,说明我们资本市场的安全防控系统太脆弱,如果说是人祸,那么更可怕,说明我们的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太落后,不能够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安全。 对于今日股市出现的大涨大跌“闹剧”,资本市场的管理者要有所行动,不能够简单处分几个人草草了事,应该用行动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结果。应该借这个事件引发的东风,对资本市场进行一次彻底的反腐清洗,让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干净、更健康。 当然,股市的今日的暴涨暴跌,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目前股市存在一股上涨的欲望,如果没有这个潜能存在,一个证券公司的乌龙指事件引发的效果不会如此之大。投资者对股市未来的行情还是应该持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7. 光大为何非要掩盖234亿资金来源
对光大证券来说,如果承认是出租自营业务通道的话,那就明显是违规了。宁愿承认自己的风控系统出了问题,这只能被定性为失误!将自营通道给别人用的,光大证券绝对只是小弟。业内有的是更大的鱼。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有多大的问题?如果这就是中国所谓的金融创新,那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光大证券乌龙指的事情,其实应该是几分钟就说清楚的事情,但怎么就是说不清楚呢?或者说好像是说清楚了,但怎么又依然有那么多的疑问呢? 一位业内资深朋友直接道出了原因:那是因为光大证券根本没有说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指的也就是这个事件的核心,就是234亿资金是怎么来的? 按正常来看,234亿元,是光大证券的瞬时下单金额,这也是其净资本的接近2倍,而证监会有过规定自营盘不能超过券商净资本。光大证券号称是全行业风险内控的第一,怎么就出这样的差错了呢? 据说券商自营业务的风控都是很严格的,每一笔交易的单子都会有买入价格的上限,号称风险把控第一的光大证券犯这么小儿科的错误,显然是这笔资金根本没有过内控合规部门。这么明显的超过净资本下单额居然都内控不了,这能叫内控么? 可是事实又摆在面前,这个234亿铁定是从光大的自营通道中出现的,要不然当时交易所也查不出是光大的问题。 交易席位一般分为G开头、T开头、A开头等。G主要是基金席位,A一般是证券营业部的普通经纪席位,T属于机构席位。一般券商的自营业务的席位应该是T,严格与经纪业务区分。 新交易规则规定,机构席位是指基金专用席位、券商自营专用席位、社保专用席位、券商理财专用席位、保险机构专用席位、保险机构租用席位、QFII专用席位等机构投资者买卖证券的专用通道和席位。 当然只有后台交易系统才能看到是不是机构在买进,一般交易软件看不到。 从席位上看来,交易所认定资金通过光大证券的自营席位,这绝对没有错。而这笔234亿的资金通过交易席位却没有经过内控把关,朋友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十有八九根本不是光大自己的自营资金,压根就是别的资金在借用光大的自营通道。 这在券商早就是个公开的秘密。 为了争夺大机构客户,各个券商都在进行一定的“创新”,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可让客户获利的特色服务,包括投资市场研究、资产管理等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出租其自营业务通道。这就是大机构客户的所谓一整套服务,当然属于券商暗地操作! 将自营通道给别人用的,光大证券绝对只是小弟。业内有的是更大的鱼。 国泰君安或许就是其中一个大哥级机构。国泰君安的交易单元一向活跃,历来被业界所关注,其中的交易单元(227002)众所瞩目。这个交易席位总能抓住热点并踩准时点,总能做短线炒作,散户跟风这个号称“敢死队”的席位。 近一年来,该席位在龙虎榜上榜次数接近400次,最近一个月就上榜100多次。其主攻热门的手游、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传媒等概念股,像掌趣、生意宝、东方财富、光线传媒等都被其玩转于股掌之间。 那么,这个227002幕后的操盘手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是什么资金在其中兴风作浪? 大家的默认答案是泽熙投资。其实从一个专用席位判断是否是泽熙还很难下定论,但从该席位的市场敏锐度,涨停敢死队的炒作手法来看,国泰君安的这个交易席位早就被公认为是市场人士公认的私募一哥徐翔操盘的泽熙投资的御用席位。 会员将其自营席位提供给证券投资基金或者保险公司等机构还可以理解,但提供给这样的私募基金或者这次光大证券的台湾团队,那是不可原谅的。当然,这些券商愿意将席位外借,也许从中可以赚钱,这可以理解。那么私募为什么愿意选券商的自营席位呢? 内部人士有个说法,一般券商总部的自营席位都是留给重要客户、自营和资管用的。这类交易单元背后的交易账户一般都很少,以保证重要客户的下单速度。 自营通道外借这个问题是在券商行业普遍存在,如果光大证券没有弄出这次的事情,以后还会冒出更大的鱼。怪就只怪光大证券将自营通道租给的那个台湾团队太不靠谱,玩程序化玩量化投资玩出火来了。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光大证券一方面对公司严格的风控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对外界的质疑又只能支支吾吾。 对光大证券来说,如果承认是出租自营业务通道的话,那就明显是违规了。宁愿承认自己的风控系统出了问题,这只能被定性为失误! 如果是违规,那这次光大得赔偿多少?如果是失误,那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不出意外,光大证券肯定会说,这个台湾团队不是来租借自营通道的,而是光大证券本身的自营团队,属于自营的一部分。错误都错在程序化软件太差劲,而光大的内控也出现了失误。 程序化也好,ETF套利也好,这些都不是关键,可以暴露给大众。但关键的234亿资金来源,那是绝对要掩盖的。 说回来,光大这次的几百亿还真不大。以出租券商自营渠道业务来看,租借这一渠道的资金规模通常数十亿起,几百亿的规模尚属平常,甚至多达近千亿的资金规模也曾有过。那全中国加起来,这个数字会有多可怕呢?能瞬间让大盘连续涨停十多次么? 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中国的资本市场监管有多大的问题?证监会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也曾经提醒过,但提醒有用么? 如果这就是中国所谓的金融创新,那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本文作者介绍:青年经济学家,CCTV证券频道首席策略评论员,总制片人兼节目制作总监。)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