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设计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第一部步,明确资产证券化的对象。
资产可以是PPP项目公司的收益权、项目融资方的债权、项目承包商对项目公司的债权,也可以是社会资本方对项目公司的股权等。其中项目收益权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中最主要的基础资产类型。
第二步要明确交易主体
资产证券化模型中最重要的三个主角是“原始权益人”、“证券通道”及“投资者”。原始权益人是将自身资产转移给证券通道,且凭借资产转移获得交易对价的主体;证券通道是指通过交易持有资产的实体,它作为通道或桥梁连接着原始权益人和投资者两方,原始权益人和投资者均与证券通道直接交易,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交易关系;投资者是透过证券形式享有资产收益的一方。例如在张大爷煎饼摊的故事里,原始权益人是张大爷,证券通道是隔壁老王的保证书,投资者是乡亲邻里,基础资产就是张大爷煎饼摊未来5个月的收益权;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回顾张大爷煎饼摊的故事请戳这里)
第三步要选择证券通道
所谓证券通道是指我们对资产进行证券化所使用的工具,目前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主要有这么四种工具:一是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二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三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四是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适用于转让信贷资产的金融机构,因此,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只有前三种途径。
⑵ 如何开展信托受益权资产证券化
“信托受益权”指受益人在信托关系中所享有的享受信托利益的权利以及依据《信托法》与信托文件规定所享有的其他权利。信托受益权包括财产性权利和非财产性权利。财产性权利是信托受益权的主要内容,以受益人直接的经济利益为核心,也是信托受益权的目的权利。非财产性权利是信托受益权的附属内容,目的是监督受托人尽职管理和确保信托顺利实施,包括知情权、信托财产管理方法调整的要求权、信托财产处分行为撤销的申请权、受托人的解任权、信托财产损害的救济权等,是信托受益权的工具性权利。
根据2013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8条,本规定所称基础资产,是指符合法律法规,权属明确,可以产生独立、可预测的现金流的可特定化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基础资产可以是单项财产权利或者财产,也可以是多项财产权利或者财产构成的资产组合。前款规定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可以是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过往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
因此,“信托受益权资产证券化”就是以信托受益权为基础资产,以其所产生的稳定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活动。
⑶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ABS)的运作方法
01
PPP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目前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于本文主要论述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目前PPP项目以项目经营权、收益权为基础更为成熟,因此本文着重于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票据和资产支持计划这三种模式进行研究。
《关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机构字[2006]号)中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进行规定, (公众号: 朱耿洲CCP ) “证券公司面向境内机构投资者推广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发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用所募集的资金按照约定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可预期稳定现金流的特定资产(即基础资产),并将该资产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活动”。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2012]14号)中对资产支持票据进行明确,“资产支持票据是指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由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5〕85号)中对资产支持计划进行定义,“资产支持计划业务,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设立支持计划,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的业务活动”。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与一般类型项目资产证券化在运作原理、操作流程等方面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PPP模式本身的特点而使其开展的资产证券化呈现出不同特点,具体包括:
一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中运营管理权和收费收益权相分离。 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15年第25号令),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领域的PPP项目往往涉及特许经营,因此在这些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项目基础资产与政府特许经营权是紧密联系的。同时,由于我国对特许经营权的受让主体有严格的准入要求,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中要转移运营管理权比较困难,因此实际操作中更多地是将收益权分离出来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
二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可将财政补贴作为基础资产。 《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中将“以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列入负面清单,但提出“地方政府按照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在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PPP)模式下应当支付或承担的财政补贴除外”,这一规定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政策可能。实际上,财政补贴作为部分PPP项目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符合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一般规定。
三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要与PPP项目期限相匹配。 PPP项目的期限一般为10-30年,相较于目前我国存在的一般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期限(多数在7年以内)要长很多。因此要设计出与PPP项目周期长特点相匹配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在投资主体准入和产品流动性方面提出更严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并不断推动政策的完善和交易机制的创新。
四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更关注PPP项目本身。 《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财金[2015]57号)中明确规定,“严禁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这禁止了地方政府对PPP项目违规担保承诺行为,也对PPP资产抵质押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更注重项目现金流的产生能力和 社会 资本的增信力度,保证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
02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为拓宽PPP项目融资渠道,引导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中都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持一定的鼓励态度。实际上,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对于盘活存量PPP项目资产、吸引更多 社会 资金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提升项目稳定运营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盘活存量PPP项目资产
PPP项目中很大比重属于交通、保障房建设、片区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设期资金需求巨大,且项目资产往往具有较强的专用性,流动性相对较差。如果对PPP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选择现金流稳定、风险分配合理、运作模式成熟的PPP项目,以项目经营权、收益权为基础,变成可投资的金融产品,通过上市交易和流通,盘活存量PPP项目资产,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2、吸引更多 社会 资金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PPP项目期限长,资金需求大,追求合理利润,而且法律政策层面没有对退出机制的明确保障,因此对 社会 资金的吸引力相对有限。通过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建立 社会 资金在实现合理利润后的良性退出机制,这一创新性的PPP项目融资模式将能够提高 社会 资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 社会 资金投身于公共服务的提供。
3、提升项目稳定运营能力
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借助其风险隔离功能,即通过以真实销售(指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Transferor)向发行人(Special Purpose Vehicle)转移基础资产或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权益和风险)的途径转移资产和设立破产隔离的SPV(SPV在法律上独立于资产原始持有人,其所拥有的资产在发起人破产时不作为清算资产)的方式来分离能够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财务风险,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以确保项目财务的独立和稳定,夯实项目稳定运营的基础。
03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收益权资产、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三种类型,其中收益权资产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基础资产类型。从我国推广运用PPP模式的实践情况来看,以收益权为基础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也相对成熟。因此本文对适合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三种模式,即资产支持计划、资产支持票据、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进行研究。
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的三种类型
研究以收益权为基础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首先要厘清收益权资产在PPP项目中的不同类型。PPP项目收费模式一般可分为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三种,而收益权资产也相应可分为使用者付费模式下的收费收益权、政府付费模式下的财政补贴、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下的收费收益权和财政补贴。
1.使用者付费
使用者付费模式下的基础资产是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权范围内直接向最终使用者供给相关服务和基础设施而享有的收益权。这类支付模式通常用于财务情况较好、可经营系数较高及直接面向使用者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项目。 (公众号: 朱耿洲CCP ) 此模式下的PPP项目往往具有需求量可预测性强,现金流稳定且持续的特点。但特许经营权对被授予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和技术等要求较高,因此在使用者付费模式下转让给SPV的基础资产一般是特许经营权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而不是特性经营权的直接转让。这种模式的PPP项目主要包括市政供热和供水、道路收费权(铁路、公路、地铁等)机场收费权等等。
2.政府付费
政府付费模式下的基础资产是PPP项目公司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而享有的财政补贴的权利。这种模式下项目公司获得的财政补贴和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数量、质量和效率相挂钩,项目公司也不直接向最终使用者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市政道路等。但这种模式下财政补贴应遵循财政承受能力的相关要求,即不能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因此,以财政补贴为基础资产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要重点考虑政府财政支付能力、预算程序等影响。
3.可行性缺口补助
可行性缺口补助是指在使用者付费无法满足 社会 资本或项目公司的成本回收和合理回报时,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股本投入、优惠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的形式,给予 社会 资本或项目公司的经济补助。这种模式通常运用于可经营性系数相对较低、财务效益相对较差、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但仅凭收费收入无法覆盖投资和运营回报的项目,例如科教文卫和保障房建设等领域。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下的基础资产是收益权和财政补贴,因此兼具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三种模式
1.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指将特定的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以资产基础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业务活动。由证监会负责监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业务,但在具体实施中不要求对具体产品进行审核,产品一般在上交所、深交所或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挂牌审核,并由基金业协会负责事后备案管理。PPP项目如果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其运作流程归纳为:
(1)由券商或基金子公司等作为管理人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作为销售机构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
(2)管理人以募集资金向PPP项目公司购买基础资产(收益权资产),PPP项目公司负责收益权资产的后续管理;
(3)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将定期归集到PPP项目公司开立的资金归集账户,并定期划转到专项计划账户;
(4)托管人按照管理人的划款指令进行本息分配,向投资者兑付产品本息。
2.资产支持票据
资产支持票据是指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由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提供支持的,约定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PPP项目中其操作流程是:
(1)PPP项目公司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票据;
(2)PPP项目公司将其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定期归集到资金监管账户,PPP项目公司对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资产支持票据应付本息差额部分承担补足义务;
(3)监管银行将本期应付票据本息划转至上海清算所账户;
(4)上海清算所将本息及时分配给资产支持票据持有人。
3.资产支持计划
资产支持计划是将基础资产托付给保险资管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 (公众号: 朱耿洲CCP ) 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由受托机构作为发行人设立支持计划,合格投资者购买产品而获得再融资资金的业务活动。PPP项目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支持计划,其运作流程为:
(1)保险资管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设立资产支持计划;
(2)PPP项目公司依照约定将基础资产移交给资产支持计划;
(3)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受益凭证可按规定在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发行、登记和转让;
(4)由托管人保管资产支持计划资产并负责资产支持计划项下资金拨付;
(5)托管人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指令,及时向受益凭证持有人分配本金和收益。
04
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在现阶段PPP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鼓励PPP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但PPP本身作为一项全新的改革事业,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始终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许多问题还没有明确。例如收益权与经营权转让的问题。收益权紧密依赖于经营权, (公众号: 朱耿洲CCP ) 但在现行框架下,只能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将其转移至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而不能转移经营权。如果仅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经营权仍然属于PPP项目公司,这类似于一般所有权未转让而收益权转让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同样也会产生收益权项目中的真实出售及破产隔离的问题。
2、交易机制亟待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受理、审核及备案的相关机制尚不完善,且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流动性较低。
而且,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本身还不完善,例如不能开展标准券质押式回购等,在PPP项目投资中, 社会 资本很难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真正的退出。
3、项目期限还不匹配
PPP项目的周期长,经营期大部分在10-30年,原则上不能低于10年。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存续期限一般在5年以内,很少有超过7年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单个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难以覆盖单个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如果在以PPP项目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期满后,再开展另外的资产证券化,不仅程序繁琐,也会增加融资成本。
4、中长期投资者比较缺乏
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群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券商、公募/私募基金、财务公司等,这些机构偏好于中短期限的固定收益产品,通常为5年以内。目前保险公司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门槛较高,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准入方面还有明确限制。由于PPP项目期限通常为10-30年,若融资期限较短,则难以充分利用未来的基础资产现金流,使得优质PPP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力不足。
⑷ 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有:发起人、投资者、特设信托机构、承销商、投资银行、信用增级机构或担保机构、资信评级机构、托管人及律师等。通常来讲,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重组现金流,构造证券化资产。发起人(一般是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也可以称为原始权益人)根据自身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对自己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进行清理、估算和考核,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对整个组合的现金流的平均水平有一个基本判断,决定借款人信用、抵押担保贷款的抵押价值等并将应收和可预见现金流资产进行组合,对现金流的重组可按贷款的期限结构、本金和利息的重新安排或风险的重新分配等进行,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资产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2.组建特设信托机构,实现真实出售,达到破产隔离。特设信托机构是一个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独立的信托实体,有时也可以由发起人设立,注册后的特设信托机构的活动受法律的严格限制,其资本化程度很低,资金全部来源于发行证券的收入。特设信托机构是实现资产转化成证券的“介质”,是实现破产隔离的重要手段。
3.完善交易结构,进行信用增级。为完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特设机构要完成与发起人指定的资产池服务公司签订贷款服务合同、与发起人一起确定托管银行并签订托管合同、与银行达成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周转协议、与券商达成承销协议等一系列的程序。同时,特设信托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一定风险分析后,就必须对一定的资产集合进行风险结构的重组,并通过额外的现金流来源对可预见的损失进行弥补,以降低可预见的信用风险,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4.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的依据,因而构成资产证券化的又一重要环节。评级由国际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承认的独立私营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考虑因素不包括由利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
5.安排证券销售,向发起人支付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销售的方式可采用包销或代销。特设信托机构从承销商处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后,按约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发起人。至此,发起人的筹资目的已经达到。
6.挂牌上市交易及到期支付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完毕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后,即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目的。但资产证券化的工作并没有全部完成。发起人要指定一个资产池管理公司或亲自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款全部存入托管行的收款专户。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必须由一定的资产支撑来发行证券,且其未来的收入流可预期。
2.即资产的所有者必须将资产出售给SPV,通过建立一种风险隔离机制,在该资产与发行人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即使其破产,也不影响支持债券的资产,即实现破产隔离。
3.必须建立一种风险隔离机制,将该资产与SPV的资产隔离开来,以避免该资产受到SPV破产的威胁。后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之所在。其目的在于减少资产的风险,提高该资产支撑证券的信用等级,减低融资成本,同时有力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早期探索
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2亿元的地产投资券。
离岸证券化
1996年8月,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2亿美元债券。
1997年4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私募发行3亿美元。1997年12月,进行第二期资产证券化交易,金额为5亿美元。
2000年3月,中集集团的应收款出售给荷兰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TAPCO),由后者发行 ABCP 。
2002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启动6 亿美元的ABS融资项目,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担保证券。国内银行首次参与境外资产证券化业务。
2003年1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5.88亿元债权资产。
金融业尝试
2000年9 、10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
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32.5亿元债权资产。被称为准证券化。
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26.02亿元债权资产。中国商业银行首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第一次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2005年12月12-15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ABS--“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为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工商业贷款,共计51笔,本金余额为41.77亿元人民币。
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国内首只RMBS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池包含15162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本金余额为30.17亿元人民币。
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2005年4月20日公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财政部于2005年5月16日公布。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3年3月15日公布。
《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3年4月22日公布。
⑸ 资产证券化的原因和作用(从银行、企业和投资者)是什么
资产证券化,又称结构化金融,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对现金流的结构化以及增信处理,将流动性较差的存量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较强的收益凭证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所进行的实际上是未来现金流与当前现金流的转换,是存量资产与流动资产的转换。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能够对盘活存量、提供企业发展资金起到积极作用。从美国的发展历史看,资产证券化对其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资产证券化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金融工具,整个产业涉及众多机构,盘根错节,再加上金融本身属性,因此,它并不是一个不会触发金融系统风险的产品。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刚起步不久,但在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资产证券化发展异常迅速,2014年的发行规模超过前9年之和,而2015年的发行规模又超过前10年之和。从规模上看,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已跃升为世界第二。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值得重视。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规模还不大的时候,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特别是加强对其的监管,这对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信息数据披露机制,缺乏信息共享系统。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复杂的金融产品,特别需要信息数据的披露。在美国,《1933年证券法》就是以“完全信息披露”为指导,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防止证券欺诈为核心目标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设有电子数据存放分析获取披露系统(EDGAR),并规定所有向公众发行证券的机构都需要向EDGAR提交电子文档,而这些文档又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如此,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特性,SEC还特别设定了额外信息披露标准,如需要公布参与机构信息、证券信息、基础资产池信息、借款人信息、交易结构信息、静态池信息、信用增进措施、重要衍生合同等。对于不同资产,如房贷、车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保护隐私条件下,也需要逐笔披露基础资产数据。服务机构还需要出具合规报告,受托机构负责人需要对报告进行审阅并签名承担相应责任。而我国当前对这类信息数据的披露机制严重不足,规则不健全、不完善。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恶化。在过度追求发展速度时,资产证券化基础质量如何控制?对此必须依赖于对数据的分析。这对于监管机构尤其重要。数据分析是及时掌握市场一手信息和发展变化的重要且必要手段。但如果基础资产数据披露机制不存在,那么对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就无从谈起。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信息平台还不存在。虽然有备案制,但对外不透明。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企业资产证券化是私募产品,不需要公开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在上交所[微博]、深交所[微博]挂牌交易的,面对的是公募基金。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正在寻求扩大投资人范围。对于投资人来说,缺乏信息数据的获取,就无法有足够的信心来投资产品。而无足够广泛的投资人,也无从谈起构建活跃的二级市场。
其次,虽然目前资产证券化创新较多,但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大多集中在基础资产的扩展上,有实质性意义的创新不多。有的虽然号称有创新,但也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域或时段,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突破。特别是,众多产品在针对投资人需求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投资人方面的市场需求极大。例如,我们能否设计出对冲利率变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我们能否设计出给货币基金投资人的产品?这些供给侧产品的设计能够切实满足投资人的需要,规避投资风险,增加投资人类别,开拓二级市场。否则,大家千篇一律地抄袭着固有模式,规模好像起来了,但发展的动力却越来越弱了。
此外,一些创新实质上是在进行政策套利,这对金融体系的宏观稳定可能起到“混乱”作用。例如,在交易结构上,国内出现了所谓双SPV的构架。这种结构可以完成“非标转标”的目的,或者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创新,但实际上是对监管的一种规避。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比较散乱,并没有一种SPV模式可以供所有产品按需选择,不同产品发起人必须按照所属监管部门的分类进行业务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分业监管制度对资产证券化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发起人采用双SPV可以规避监管格局的限制。但在行业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如何妥善协调解决问题,还有待观察。深层次上看,通过监管套利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一种常态。如何简化监管,管该管之事,放不该管之物,特别值得深思。如果说,通过双SPV能够规避分业监管的限制尚属不得已之举,而“非标转标”则纯粹是监管政策套利。通过“非标转标”提升了银行名义资本充足率,但如果资产本身没有出表,银行实际风险并没有改变。笔者认为,这特别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当前,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解过度强调资产出表所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其不足之处。而事实上,是否出表仅仅是会计上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一些资产出表的确可以提高当期企业盈利率。但是否可以长期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事实上,海外对此问题已经有了大量论文,但结论并不一致。不少实证分析认为,企业会利用资产证券化获得的流动性资金来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项目上,因此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长期资本充足率,并导致银行经营风险上升。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活跃度高的商业银行所受冲击更大。但也有论文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风险管理与提高盈利水平,对银行的风险取决于基础资产和交易结构的设定。在我国,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追求规模,对缩减资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不太关心,因此比重还很小。但随着企业转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如何理解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企业绩效的长期作用,而不是追求近期业绩,值得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机理是大数定律。也就是说,当资产包里的基础资产多量、分散时,资产证券化才有助于分散单项资产的违约风险,提高产品的信用度。但事实上,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集中度,相比美国同类产品,要高得多。通过对已发产品的计算,75%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笔数低于50个,覆盖行业普遍低于20个。而美国,同类产品的资产笔数一般在200~300个,覆盖行业20~30个。金融结构本身就具有变性和不稳定性,比如,即便在平常是负相关的资产,在危机到来之时,其价格走向也会急剧变化成为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接近于1。因此,在资产包中基础资产过低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些增信措施,如优先/劣后,将失去作用。不但如此,一旦相对安全的优先级失去劣后层的保护,那么众多的优先层的归集也会爆发系统性的冲击。
总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开展历史不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陷,比如企业资产证券化核心所在的SPV在破产隔离、税收中性方面都不具备完善的法律支持。但这些缺陷只是造成了业务成本的提升和投资人收益的降低,尚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而资产信息数据的不透明、不公开,以及不公正的监管套利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或者妨碍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及时跟踪和反应,值得监管部门的重视。在当前,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信息数据披露机制,关注点应该从负面清单转移到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在完善SPV法律、会计处置的基础上,建立市场跟踪机制,及时处理政策套利,改进业务指导规则,使得资产证券化能被实体经济更好地运用,而不是成为虚空的金融形式,同时防范潜在的风险。
⑹ 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在哪里
我认为现在的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以下四点难题需要解决。
一个问题资产池的资产如何与原始资产持有者分离
这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之一。现在它要求赞助商持有5%的股份,而且存在显性或隐性赞助的问题。私募股权证券化有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问题。这实际上把资产证券化变成了发起者资产的陈述,而不是资产的实际分散和转移。当风险没有真正分散和转移时,定价不是基于风险定价,而是基于资本成本的流动性定价。只要风险定价模型没有出现,资产证券的分类就没有意义,不代表一定的风险水平,其定价和风险也不匹配。
如果重视解决了上述的几个问题,那么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会不难解决。
⑺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指将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活动。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技术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从80年代起,又在英国以及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随后也因次贷危机显露出风险而令人谈之色变。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有三大类:应收账款类资产(信用卡应收款、贸易融资、设备租赁费)、贷款类资产(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和收费类资产(基础设施收费、门票收入)。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破产隔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转移必须是真实销售的,二是SPV本身是破产隔离的。破产隔离的实现有设立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和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两种方式。
资产证券化的流程
1.构建资产池。发起人将未来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进行剥离、整理,构建资产池。
2.构组建特殊目的机构(SPV)。SPV从发起人购买“真实出售”的资产,实现发起人和受益人之间破产隔离。
3.信用增级和评级。信用增级的目的是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专业机构做出评级并公布。内部信用增级手段有优先/次级结构、超额担保、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差或超额支付和储备基金安排等。外部信用增级手段有保险合约、第三方担保、信用证、现金担保账户和担保性投资额度等。
4.发售并支付。承销商采用发售或私募方式进行承销,销售完成后,由SPV按约定的价格向发起人支付发行收入,并支付服务费用。
5.资产池管理和清偿结算。
SPV聘请专业机构管理资产池。到期结算时,由SPV根据约定分次偿还和兑现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全部偿付之后,剩余现金流返还发起人
资产证券化有什么作用
从发起人的角度
1、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能力,我们知道货币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而贷款、应收款等则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果将贷款、应收款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那么能够获得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是有限的,而且如果因此而放弃了其他投资机会,那么机会成本可能就会非常大。
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发起人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贷款出售获得现金,或者以贷款为支持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不管通过哪种方式,资产证券化使得拥有贷款等流动性差的资产的主体可以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变成具有高流动性的现金,从而为他们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渠道。
资产流动性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再获得资金的同时并没有增加负债。如果资产所有者是出售资产,那么他减少了贷款这一资产,但是同时增加了现金这一资产,所以负债并没有增加。因此,资产证券化再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使得发起人获得了资金,促进了资金的周转,从而提供了资本的利用效率。
2、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优化财务状况
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提升作用体现在它可以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性。以银行为例,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和期限的不匹配;而是预期年化利率的不匹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和期限不匹配,主要是因为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等中长期、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而其负债则主要是活期贷款等期限短、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因而两者不能很好地匹配起来。如果发生挤兑等特殊情况,银行就无法支付,此时就会发生支付危机。而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长期的、流动性差的贷款转化为流动性高的现金,从而解决流动性和期限匹配上的问题。同时,如果银行的贷款为长期固定预期年化利率贷款,而存款为短期变动预期年化利率,则银行将承受预期年化利率风险。每当短期预期年化利率相对于长期预期年化利率升高时,银行所赚取的利差(interest rate spread)将会受到侵蚀,而使银行利益受损甚至亏损。通过证券化,银行的贷款就会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在预期年化利率上升时被迫以高预期年化利率负债支持低预期年化利率资产的风险。
由于证券化采用了表外融资的处理方法,发起人将被证券化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从而达到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优化财务状况的目的。这一点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尤其具有意义。自1988年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监管的准则已为越来越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所接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焦点,银行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得不保有与其所持资产相对应的资本。如果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交易,不但可以提前收回现金,从而可相应缩减负债,同时由于将基础资产移到表外,银行可以释放相应的资本——资产证券化的这种双重释放功能是其越来越受到银行青睐的主要原因。此外,资产证券化还可以使公司把未来服务费收入流提前兑现为现期盈利,如果不进行证券化,通常这种收入要在贷款的整个期限那才能逐步实现。
3、实现低成本融资
传统的融资方式一般是以融资方的整体信用为支持的,但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而非产权融资,其信用基础是一组特定资产(抵押类或非抵押类),而非发行人的整个资产。贷款、企业债券、股票等方式都是以发行人的全部资产和信用为支持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必须考虑发行人的整体信用和经营状况,而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投资者只需考虑基础资产的质量就行。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破产隔离机制的设计,再辅以信用增级等手段,使得发行的证券的信用级别独立于融资方的信用级别,大大提高证券的信用级别。也就是说,即使融资方的信用级别并不高,资产证券化后的证券也可有比较高的信用级别。信用级别的提高必然使得投资者的要求回报率降低,所以融资成本就得到了节约。
另外,由于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得证券的信用级别高于原有融资人的整体信用级别,原来可能因为信用级别不够而无法融资的融资人也可以获得融资的机会,这就使其融资渠道得到了拓宽。信用增级通常还会带来一个差额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这个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一般都是属发起人所得。这样对发起人来说,既能获得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又能留住客户,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4、增加收入来源
在资产证券化中,服务商通常由发起人担任,使得发起人可以通过收付款服务等途径收取费用,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从投资者的角度
1、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品种
2、资产证券化产品根据投资者对风险、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和期限等的不同偏好,对基础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了重新安排和分配,使本金与利息的偿付机制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证券一般不是单一品种,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档级的证券。不同档级的证券具有不同的优次偿付次序,以“熨平”现金流的波动。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和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多样化的产品品种,为各种类型投资者分散风险,提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创造新投资组合提供和巨大空间。同时,对特定领域资产的证券化,其产品的标准化设计为投资者提供了进入原本不可能进入的投资领域的可能性。
3、提供更多的合规投资
由于组成资产池的是优质资产,且有完善的信用增级,因此所发行证券的风险通常很小(多数能获得AA以上的评级),而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却相对比较高,并且在二级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资产支持证券可以为那些在投资品种上受到诸多限制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新的合意投资品,成为它们投资组合中的合规投资。
4、降低资本要求,扩大投资规模
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比基础资产本身的风险权重低的多,比如,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而由联邦国民住房贷款协会发行的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过手证券却只有20%的风险权重,金融机构持有这类投资工具可以大大节省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所需要的资本金,从而可以扩大投资规模,提高资本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我们可以看一个保险公司的例子:当一家保险公司购入一笔不动产,按照美国有关法规的规定,它必须保持相当于投资额3%的资本金来支持这笔投资;但如果保险公司购入的是一笔信用等级不低于BBB级的抵押证券,则其对资本金可以用来支持基础资产的数额将10倍于支持非证券化的不动产。
从金融市场大环境的角度
资产证券化能够让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资源实现更有效、更优化的配置。资本的优化配置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让资本的需求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花费尽可能少的成本找到资本,让供给者在短时间内出让资本并获得尽可能高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二是让这个过程有效地进行;三是让这个过程能够持续地进行。资产证券化很好地满足了资本优化配置的三个方面要求。
1、提供新的投融资途径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通过这种新的金融安排,在资金的供需双方建立了新的沟通桥梁,提供了新的选择。对资金的供需双方和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体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资产证券化的这部分优点在分析发起人和投资者部分时已有详尽分析,在此不累牍。
2、提高资本配置的有效性
资本优化配置的一层含义就是能够在整个经济体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能够在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资产证券化通过自身独特的流动性设计和标准化证券产品设计,使得市场流动性增强,资金来源大大拓展。一个集中表现是资产证券化能为社会的各种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资金:不论是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还是信用卡的借款人,都希望能够获得充裕而低预期年化利率的贷款,以维持其消费理财的需要,资产证券化正是解决贷款资金来源不足的最好方法。资产证券化后,发起人可以将其债权出售换取现金,并以新取得的现金从事新的业务,如此周而复始,金融机构能不断由资金提供贷款。因此通过证券化,可以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除了提高流动性,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优点是促使金融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专业化分工,各参与主体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各司其职。以银行的贷款资产证券化为例,在传统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储蓄机构等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承担贷款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是在当今融资渠道多样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界限日益模糊的经济背景下,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再是来自通过持有非流动性的贷款为经济提供流动性,而是来自对那些无法在公开市场有效传播的有关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持续跟踪。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收集借款人信息、评估借款人发放贷款,但是银行并不长期持有而是适时出售,此外管理持有贷款组合的受托人,组合证券的承销人、担保人、评级人,贷款抵押的评估人等也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专业化的分工,这样资产证券化就可以取得较传统融资方式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效率。
3、提高统的安全性
通过资产证券化,能够将积压在银行体系的房地产贷款、不良资产等风险合理配置到社会中各个层次的投资者去,可以有效地避免诸如经济周期影响房地产贷款质量等风险。
此外,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设计,解决了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问题。由于金融机构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证券化,这些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地变现资产,在面临挤兑或者经营不善时,金融机构可以维持需要的流动性。
整个统的安全性有了保障,提供高效优化配置资本的这些安排也就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了。
⑻ 香帅的北大金融课 | 九 | 资产证券化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现金流,我就把它证券化。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
银行里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变成了金融市场上的“资产支持债券”,通过像抵押、回购各种的转手交易,创造了市场上大量的流动性。 这就像一个池塘里,本来是死水,现在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么一个方式,把这些水循环往复,变成了无穷的活水。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就是将一个楼可以产生的收益,比如说租金,作为一个资产,把它包装成基金,分成很多很多的小份。你可能买不起一幢房子,但是你可以量力而行,购买一份或者几份 REITs 的基金份额。由于 REITs 的价格,完全是跟这个楼的价格连在一起的,所以 REITs 的价格会跟着楼价一同变动,这样的话,你虽然没买房,但是也没有错过房价上涨的红利。很多 PPP 项目,也是在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些项目都是稳定的、有保障的和持续的现金流,这其实是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个首要的条件,资产证券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房贷,车贷,REITs、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的背后其实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
金融工具本身就是中性的,它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引起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其实不是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本身,主要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质量太差和对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导致的。
银行放贷标准大幅降低, 很多完全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家庭和个人也贷款买房。 到了危机前夕,这些偿还能力很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就被称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 到了2007年的时候,这些质量差,风险又高的次级贷款已经占据了证券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些质量非常低的次级贷款,就像有毒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层层包装以后,渗透到了整个金融体系。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产定价理论的成熟, 这种对资产证券化 产品进行再次证券化就成为潮流。为什么要进行再次证券化呢?因为可以加大杠杆率。
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搞得有点像什么呢?像俄罗斯套娃,不断地套套套套套,但是里面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其实是个烂苹果。把资产证券化这种技术应用在有毒资产上面,把这些有毒资产像击鼓传花一样地传了下去。
次贷这种有毒资产的癌细胞已经借助着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扩散到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到这个时候,一场风暴其实已经不可避免了。利率上行,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就变得越来越高。次级贷款就完全地露出了“没有偿还能力”的真正面目,然后整个市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开始坍塌了。
贷款的人本来就没有偿还能力,这个时候利率一提高,他们就开始违约了。他们一违约以后,这种基于次贷的信用产品、衍生品一下子就丧失了流动性。市场上,就开始出现了恐慌出逃的局面。次贷危机就此全面爆发,并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注意控制它带来的风险,有两个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第一条,要把控基础资产的质量,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基础资产质量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要害。
第二条,过度的再证券化必须严格地加以控制和监管, 毫无节制的高杠杆和过长的链条,会导致任何一点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在金融体系内扩散和放大。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有次贷危机?
首先, 我们来看基础资产的质量。我们国家的房贷首付最低是30%,很多人的付出的房贷在房产价值中所占比率已经微乎其微了。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质量是很好的。
第二, 我们国家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特别地小。现在99%以上的房贷都还老老实实地趴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根本没有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第三, 就是我们国家对于再证券化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房贷的衍生品市场还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在房贷上面,中国爆发次贷危机的风险是特别低的。
现金贷产品很多都是用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融资, 然后打包卖给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再通过它们用各式各样理财产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口袋里。如果现金贷的质量不好,那么通过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引起这个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内扩散,导致形成一个小型的次贷危机。
现金贷不和我们平时用的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款有什么区别呢?非常容易区别。 看贷款机构是不是知道这个贷款人的借钱目的。现金贷是一种用于个人短期消费的纯信用贷款,贷款机构直接将现金给你,至于你用这笔钱干什么,他们不管。
特点就是期限短,一般就是几个月,但利率超高,年化利率普遍要超过36%,另一个特点是金额小,一般不超过1万块钱。有场景的贷款,它的资金去向是可以追踪的,所以风险更低。现金贷不追问你的资金去向,多头借贷的现象就特别严重。
很多现金贷平台做的就是高利贷的生意,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收入不高,消费欲强,还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的偿还能力很差,违约的概率是很大的。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相当于一层一层地加杠杆,这样的贷款市场风险是非常容易积累的,只要一个平台出问题,很多平台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整个现金贷市场的崩溃。
现金贷市场,其实就是那种风险非常高,贷款质量非常差的市场,也就是次级的贷款。 这些现金贷很多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转卖出去的,所以这些风险已经开始有在金融系统蔓延的趋势。 大部分的现金贷平台都是没有什么行业资质的网贷平台。 它自己也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来给人放贷,它主要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来募集资金。
资本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像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它们的回报率是什么样子呢?食品加工业的回报率是13%,医药制造业是11%,家具制造业是10%。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我们对目前市面上各色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需要保持一个很冷静的态度。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是中性的。 一方面, 它能够拓宽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提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 它也可能造成次贷危机那样的灾难,它的关键还是在基础资产的质量上。
在投行无休止变形的背后,遵循着金融市场的两根主线,资金面的变化和监管的变化。 资金面和监管 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投行这个异形生物的双螺旋 DNA,决定了投行的演化进程。
在大半个世纪以来,资金面主要经历的是从稀缺到富余的过程,所以投行的业务也从以融资为主变成了以投资为主。 实际上它做的都是一个活,也就是资金市场上的中介,把投资人的钱介绍给融资人。
二战后的这70年,资金越来越充裕,投行的业务中心从为项目找钱,也就是融资,转向了钱找项目,也就是投资。在这70年的时间内,全球财富的速度,年均超过10%。 财富总量也在积累,财富的分布也更广,投行的业务自然就要从“替富人服务”转向“替中产阶级服务”了。 中国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转型成为一个中产社会,所以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监管的圆舞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1933年到2008年,历时75年,投行、商业银行一直是分分合合,就像跳圆舞一样,在经历了75年之后,又走回了起点。
两个趋势:
第一,由于受到了更多的监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会变慢。 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受到监管比较少的业务部门,比如私募类的业务,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全球资金富余的格局不会改变,所以投行的业务会继续地在资产管理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
因为进行再证券化,往往是因为初次证券化产品的质量不是很好,或者拿初次证券化产品中质量较差的部分进行再证券化,本身是属于高风险的资产部分。再证券化过程,实质是把不太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汇集在一起,进行再包装,再分层,把其中较好的部分再卖出去,不好的部分一般是自持,或者卖给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这样一来,更多的资产就超出了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发行人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因此,再证券化是会增加发行人的杠杆率的。
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某个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变成证券卖出去,然后实现融资、投资、增强流动性三大功能。它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然后把房地产市场、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都打通,所以实际上它起到了一个打破分业经营的作用。房贷、车贷、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背后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
美国次贷危机:房贷的质量急速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非常风靡,再证券化、衍生品这些市场都迅速发展,所以导致整个房地产的泡沫不断地膨胀。那么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房贷因为质量很差,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金融危机爆发。
现金贷:针对的对象是那种收入偏低,但是消费的欲望又很强的年轻人,这些人的偿还能力是比较差的,所以贷款的质量很差,存在着很多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监管部门全面地叫停了这种现金贷的发放,然后约束现金贷的资产证券化,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类似次贷危机这样的金融风险事件发生。
投资银行业务始于有价证券的承销: 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新生的美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经济活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空前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第一代“投资银行家”的雏形开始形成。早期的投资银行家们通过为承销有价证券,将投资者手中的财富集聚起来,为实业家们提供项目融资。
J.P.摩根带来了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重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价格被收购,而大的铁路公司实力大为增强。美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经营时代。 作为金融市场和产业发展之间最重要的媒介,投资银行家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企业资产并购重组从此也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头戏之一。
1933年是个分水岭: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和银行倒闭,许多普通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和操纵行为,保障存款人的资产安全,美国国会规定银行只能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商业银行)或者是承销投资业务(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正式进入金融行业的辞典中。现代投资银行业的历史之门从此开启。
投资银行需要变化:战争的爆发催生了大量资金需求,国债和国库券的发行使得投资银行业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 为了生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只得屈尊进入不那么“上流”的证券零售经纪业务。在此期间,以零售经纪业务为主的美林证券迅速崛起。60年代的华尔街承销和并购业务源源而来。养老基金也开始大量的进入市场。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在同一时期也快速发展。
交易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创新: 客户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交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商转变。 自己承销各种证券、帮助客户买入或者出售大宗证券、帮助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来募集资金、资产证券化。
全球金融自由化与投资银行的狂欢时代: 80年代的英国首先实施了被称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分业经营的限制被打破,金融保护主义结束,固定佣金制被取消。 “垃圾债券”(junk bond)和杠杆收购(LBO)给了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展宏图的机会。
投行文化与MBA的兴起:高盛在60年代首开招收MBA学生的先例。哈佛,沃顿,芝加哥,哥伦比亚,斯坦福……顶尖名校的最优秀的学生被招募进投行。在华尔街,时间比金钱宝贵。投行不吝为他们的员工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年轻的银行家们衣冠楚楚,乘头等舱,住奢华的酒店。另一个方面,他们每天睡4—5个小时,疯狂的工作,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却没有时间和闲情逸致欣赏一下当地的风景。极富诱惑力的薪酬,和各界甚至各国商业精英接触合作的机会,和最聪明的人共事的挑战性—这一切都吸引着更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MBA项目象雨后春笋一样的在全球的商学院被推广开来,常青藤名校的入门券成为通往成功的魔力杖。影片《华尔街》中,留下了两句不朽的台词。“金钱永不眠”(money never sleep)。“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
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全能银行再现江湖:商业贷款客户涌入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垃圾债券和其他担保性融资产品又进一步将信用等级稍逊的企业客户瓜分。接下来存款客户也开始流失,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股权私募投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贴身服务的高净值个人服务……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追求更好的风险收益, 传统的存款业务不再有往日的吸引力了。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两边在迅速的枯萎。 “投资银行”独占证券市场的时光结束了,金融业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次贷狂热: 贷款人对市场扩大的渴望和投资者试图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创造了双重的压力:一些低收入的,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购房者也得到了贷款,这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次贷”)的由来。一直在攀升的房产价格掩盖了次贷低信用的本质,对冲基金纷纷通过杠杆融资,反复向银行抵押CDO,将获得的资金再度投入CDO市场。越来越长的产品链条牵引着市场的狂欢。2006年6月,全美房价指数Case-Shiller创下历史记录, 同年底,华尔街各大投行的营业收入和奖金水平都达到历史新高。丰厚的利润让人感觉歌舞升平的好日子似乎将永无止境。
贝尔斯登之死: 成立于1923年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奉行的是一种叫“PSD”的文化:P指(poor)贫穷, S指(smart)聪明,D指(deep)有强烈的赚钱欲望。经典影片《华尔街》中道格拉斯说的:“这一行需要聪明的穷人,要够饥渴,还要冷血,有输有赢, 但要不断奋战下去。”越来越大的泡沫终于破灭了。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提高了自己的杠杆率。2008年3月的时候,贝尔斯登的流动性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为了避免给已经脆弱不堪的市场带来过度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开始联合出手救助。仅仅两天后,已经丧失了谈判筹码的贝尔斯登被迫接受摩根大通2美元一股的报价:一个多月前,这个价格是93美元。 85岁的贝尔斯登消失了。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轰然倒下,投行历史的新一幕拉开了。
危机过后:投行新世界: 投行只能借助于两大法宝:一是没有监管没有上限的杠杆率,二是实施高杠杆率的自营业务。这种趋势使得投行从金融顾问中介机构渐渐的转型为实际上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市场高涨的时候,杠杆率是天使,市场崩溃的时候,杠杆率却成为魔鬼。 2008年9月7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发生了。市值高达450亿美元,拥有2.8万员工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全美第四大的独立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名词。 至此,最大的五家独立投资银行还剩下美林证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鉴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教训, 美林证券速战速决,6个小时之内和美国银行(全美最大的零售银行)达成紧急收购协议。美国银行同意以5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林。
独立投行最后的血脉只剩下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高盛是唯一一家在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上没有过度风险曝露的投行。2008年的高盛出现了历史第一次亏损。摩根斯坦利则一直在积极的向外国主权基金寻找资金来源,2007年底,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以50亿美金的的价格购买了摩根斯坦利9.9%的股权。随着形势的日渐恶化,最后的两家大型独立投行向美联储递交了申请,要求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
从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他们不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这一直是投行最神秘也最犀利的武器。一旦改组成银行控股公司,就像是自由自在的单身汉踏进婚姻的约束。控股公司获得吸收存款的权利,有了稳定的资本金来源,但同时要开始接受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详细的披露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正式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组。为期75年的独立投行史划上了句号。 历史是个轮回,全能银行的时代又来临了,交易为王的时代仍然没有过去。 高盛,摩根斯坦利,和他们曾经的对手: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银,德意志银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从雏形初现开始到今天,投资银行家的身影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一切投融资活动背后都源自投资银行的推动和设计:企业上市融资,组建股份公司,企业分拆,并购,债务重组,企业证券的交易。美国企业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投资银行的发展史。从出生那天开始,投资银行一直没有停止过变化的脚步。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鲍勃.迪伦在歌里唱的:“时光流转,一切都已改变”。而未来可期。
⑼ 万科资产证券化怎么做
2015年6月8日,鹏华基金管理公司申报的“鹏华前海万科REITs封闭式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完成注册。
鹏华前海万科REITs是鹏华基金今年4月底正式被证监会受理的国内首只公募REITs基金。在市场的解读里,这俨然已代表着公募基金投资范围拓展到不动产领域的标志。
在市场人士看来,房企联合基金公司设立REITs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然后用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培育获取租金收益,然后将租金收入以分红的形式分给投资者。REITS作为一种融资渠道,优化了房企的资本结构、缓解了资金压力。
不过,市场人士仍然指出,国内运作REITs的环境依然不成熟,税收、监管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改善,鹏华前海万科REITs的注册并不意味着REITs推广的条件已然成熟。
大规模推行REITs为时尚早,但诸如鹏华万科REITs的试探推行,这种尝试本身就起到了投石问路的积极意义。
万科REITs怎么做?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鹏华前海万科REITs的基金管理人是鹏华基金,托管人是浦发银行。4月15日,证监会接收到鹏华基金提交的基金募集申请材料;一周后,证监会正式决定受理该基金的募集申请。
基金标的前海企业公馆项目位于深圳前海自贸区内,是万科与前海管理局采用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建设的商业项目。其中万科出资约8亿元建设项目,通过8年的运营来回收投资,并在8年后无偿移交给前海管理局。
前海企业公馆项目也是万科在产业地产上迈出的第一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项目分为特区馆区及企业公馆区,包含一座约为1万平方米的特区馆、36栋建面约200-1600平方米不等的企业公馆、一座约3300平方米的商务中心、约3000平方米的商业配套以及约6000平方米的半地下停车场。
万科透露,本次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对象是前海企业公馆未来8年的租金收入,可能但不限于会议中心以及写字楼租户,还有从其它固定收益资产投资中获得收益。
据其介绍,前海企业公馆可租面积5.5万平方米,目前每月每平方米的收益为250元,出租率已达到100%。收益方面,该封闭式混合型公募REITs预期投资回报率达8%,接近香港上市REITs约7%的收益率。
在推出机制设置上,按照万科的计划,投资期届满时,将由万科深圳分公司或其关联方回购项目公司股权。
对此,第一太平戴维斯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何凌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认为,仅就投资率而言,鹏华前海万科REITs能达到8%已经相当高了。
何凌列举数据称,前海自贸区的写字楼投资回报率约在3.8%左右,住宅则仅为2.5%。相比之下,前海企业公馆做REITs收益达8%,具体如何实现尚不得而知。
“一般而言,REITs的收益主要有两部分,分别是租金收入、物业增值,特别优质的物业不排除能做到8%收益。”何凌指出,万科企业公馆的租金属于较高水平,但这种情况下仍实现出租率100%,说明市场对其肯定;另外,前海自贸区的发展也让项目有不错的升值潜力。
另外,万科董秘谭华杰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鹏华前海万科REITs是公司一次重要尝试,如果条件允许,还将采用更多类似鹏华前海万科REITs这种金融化方式。
而对于外界所关注的鹏华前海万科REITs如何达到8%收益,谭华杰并未给予直接回应。
公募REITs发展窗口?
从国外发展经验看,REITs被海外投资者定义为股票、债券、货币之外的第四类资产。相关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11年,富时美国股权类REITs指数增长574%,MSCI美国REITs指数增长553%,而同期标普500总收益指数仅增长387%。
相比之下,中国探索REITs由来已久,但由于法律建设、上市交易和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时至如今REITs仍迟迟未能全面推行。
早在2014年,中信证券开发出“中信启航”等两只私募领域的REITs产品,但获得的市场关注度并不算高。当时市场分析认为,这主要由于是私募基金的关系,募集范围较小,流通性也没那么好,没能将REITs的市场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
而随着鹏华前海万科REITs的注册成立,公募REITs的发行又一次受到关注。广发证券此前就提出,房企联合基金公司设立REITs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然后用于商业地产的开发培育获取租金收益,然后将租金收入以分红的形式分给投资者。REITS作为一种融资渠道,优化了房企的资本结构、缓解了资金压力。
那么,公募REITs的发行条件是否已经成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以具有开先河意义的鹏华万科REITs为例,金融分析家、北京贝塔咨询中心合伙人杜丽虹对观点地产新媒体指出,该基金设定了8年的存续期,严格意义上并不能成为真正的REITs产品,而更像是一种债券性质的产品。
“像美国那些上市流通的REITs产品,不大可能告诉你期限是多长。”杜丽虹认为,如果鹏华万科REITs设定了时限,那这种公募领域的产品与私募领域的产品之间仅存在投资者的宽与窄的区别,其它并无两样。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董秘谭华杰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国内在REITs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鹏华万科REITs已经是很大的突破,“离真正的REITs又近了一步”。
事实上,杜丽虹指出,与美国REITs收益在企业层面不收税相比,国内REITs仍然存在存在税收的问题,这方面政策迟迟未见改善。除此以外,REITs的监管权属也一直混乱,目前仍未确定是银监会还是证监会监管。
第一太平戴维斯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何凌则认为,国外REITs的成熟经验是把一部分优质的物业资产捆绑在一起,然后通过红利的方式反馈给投资者。“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易找到这么一批优质物业进行捆绑。”
何凌续指,最近几年中国的写字楼等商业地产物业发展得很快,从流量的角度而言已经处在高位;从收益率的角度看,这些物业收益率并不算特别高,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REITs的落地。
就目前的房地产状况、法律建设环境而言,或许中国仍不具备推广REITs的准备。大规模推行REITs为时尚早,但诸如鹏华万科REITs的试探推行,这种尝试本身就起到了投石问路的积极意义。
“只要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物业拿来投资,REITs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何凌认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出台的话,将大大促进REITs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