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股票深圳40周年

股票深圳40周年

发布时间:2023-02-05 12:14:51

① 什么时间是深圳特区40周年 是怎么介绍的

1、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2、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巨变历程。1979年,小渔村深圳获批立市,1980年8月26日,又被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3、2020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深圳正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② 麦玲玲测算准确吗,麦玲玲直播间测算准确吗

麦玲玲测算准确吗

过去多少心乱,今随云烟渐远……

文 / 华商韬略 何凝

港岛的少爷们,已经不年少了。

【两开花】

一场感性的发布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李家双子。

5月28日,91岁的李兆基正式退休,两个儿子李家杰、李家诚接棒。

一个(长子李家杰)负责内地,一个(幼子李家诚)负责。

在《祝福》为背景乐的记者会现场,李家杰、李家诚坐在两侧,陪这位91岁的老人正式卸任恒基兆业 。

就在当天的,恒基兆业打败龙湖、中海、华润+中粮等对手,以30.2亿元拍得面积约39479米的孙河宅地,角逐京城房市。

几天前的,恒基兆业红磡黄埔五街项目斥资2.1亿港元收购12个住宅和铺位物业,每个铺位收购价达5100万至5500万港元。

京港两开花,被看作给少东家的献礼。

一京一港,看似合理的业务安排,实际上却暗含的私心。

2022 年,恒基在港房产销售收入为259.49亿港元,内地仅为54.03亿港元。

与相对逊色的地产销售收入相比,真正惊人的是家族背后巨额的财富。

据统计,李家直间接控制近1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5000亿港元。而这还只是上市的部分,曾有着“亚州股神”之誉的李兆基,高峰期还持有超千亿的股票和债券资产。

现在,这些也都会落到兄弟俩的头上,而且李家诚接过的才是财富的核心构成。

李家杰与李家诚,一个不婚不妄,一个有声有色。喜欢张扬的后者早以者示人,相对而言,李家杰这个长子却低调甚至系得太明显。

56岁的李家杰、48岁的李家诚早已中年,两位少东家“转正”来得晚了些,也看似一团和气,但明里暗里的比与较其实早已开始。

【想自由】

李家杰刚出生时,还没有“四叔”之名。

他们在百德新街租楼住。平日里,李兆基靠跑唐楼派小册子做生意。

那时李家还没成巨富,可比起普通人家的孩子,李家杰的童年也让人羡慕。

家境殷实、父母和睦,世界用更大的善意予他自由。

他曾梦想当一名滑雪运动员,用奖牌沉淀男儿气概。

谁能想到,幸福有时就像雪花,沾手即化。

20世纪80年代,就在李家杰还未完成学业时,传来了父母失和的消息。

李兆基无法忍受妻子刘惠娟对公司的干预,决定离婚,之后没有再娶。

此时,李家杰交女友的事被知晓。李兆基不喜欢那姑娘,觉得她会耽误儿子,便暗中赞助了一笔费用将她送出国,令二人不得再见。

据说,父子俩从此产生心结,李家杰因此至今未娶。

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

1985年,22岁的李家杰被安排进恒基兆业出任执行董事,1993年起出任恒基副 。

他搭乘北上的,来到当时并不富裕的内地。

行走于泥泞与困顿中,李家杰,这位“最有钱的徒”,悲悯之心油然。

李家杰信多少有些家学因素。

李兆基信,师从前中国协会会长任法融。而李家杰笃信,他把对自由的追求投向内心深处。

他创立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爱佑基金会、百仁基金,已经帮助16000名病患孤儿接受治疗。

他开通微博,帮素不相识的人解决捐助事项,也转发 友的感谢。

好事要做,名也得留。

不过,2011年后,虽然公益仍在继续,但李家杰和 友的机会少了,个人时间也少了。

【扶上马】

1980年代,恒产开始涉足内地,立足北上广楼市,逐渐扩至长三角经济圈和其他城市。

李家杰刚到内地时,业务还不熟练,很多事情都是叶盈枝帮着出主意。

叶盈枝自1997年起任恒基兆业执行董事,有超过40年财务管理经验。

在叶的助力下,恒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策略:一线城市选择中心地区做地标性商业,二三线城市发展中高端住宅项目,续的租金收益保障现金流。

然而,港资房企打进内地,还是有些水土不服。

问题在于节奏。

港资企业为保证稳定营收,周期动辄十几年,“等地价升值总比卖不出去好”。而内地快、高周转的气候,让港企吃不消。拿地几番,房企对内地投资趋向保守。

不过叶盈枝很有信心。

“2011年,我们在的环球金融中心的整体租金收入较2010年上升了302%……而且,每年就有约60亿港元的现金流,业务稳健。”

2011年后,叶盈枝逐渐淡出,少主李家杰承担更多事务。

李家杰变得异常忙碌。

2013年,他邀请蔡涯棉担任恒基投资董事,负责内地销售业务。

蔡涯棉是置业创始人之一,曾任港府房屋智囊。他主要铺及投资物业,此后专注内地业务,被称“国内蓝筹”。

得知他有意加入地产商,好几家公司都想收他入伙,结果他以“与四叔理念”为由履职恒基,直接向李家杰汇报。

此后,为了 稳市场,恒基扩大与内地房企合作范围,碧桂园、龙湖、富力等企业都成为伙伴。其中,恒基合作次数最多的要数旭辉。

旭辉集团是林中于2000年在上海创立的房地产企业,2012年在上市。

2013年至2022 年,恒基联手旭辉在杭州、上海、苏州、长沙等城市拿地,布局长江经济带。

据恒基2022 年年报,他们将增加土地储备、与内地企业扩大合作,并“于主要城市之核心地段,积极物色具潜质之地块,并发展成为商办项目作长期收租之用”。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是看当下,也要看它未来的发展前景”,蔡涯棉相信,“随着配套的进一步完善,很快会享受它的成果”。

【闯入者】

1971年,一个闯入李家人的生活,李兆基为这个新生命取名李家诚。

李家诚小时候,家境已小富贵。和哥哥一样,他年满22岁便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2005年起,他出任恒基副 。

李兆基十分喜欢这个儿子。跑车、飞机、游艇,送这些玩具跟玩儿似的。

他出席派对,声色均沾,一个有烟火气的标准富家男。

在他加入公司六年后,1999年,《误人子弟》在引起不大不小的讨论。

讨论的重点有二:导演叶伟强与黄秋生的搭配,还有女主角——未满17岁的徐子淇。

和徐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豆瓣评分及格线以上的片子并没给她的事业带来突破。

但是,据李家诚好友、命理麦玲玲测算,徐子淇眉眼可爱,很有旺夫相。

据说,徐子淇打小就没干过家务,因为徐母认为女儿的手“带上钻戒才好看”。

2006年,李家诚徐子淇花费7亿成婚。久不露面的母亲刘惠娟从加拿大专程赶到,泪洒现场。

添丁随即而来。现金、,徐子淇每诞一子,就得到一份相应的奖励。

李家诚娶妻看脸,拿地也是。

“若属‘靓地’,无论升跌都要竞投。”

际金融中心、将军澳中心、宏利金融中心……把控地标式地区、热点地区前景,这些年李家诚可拿出手的业绩不止一桩。

就在他以为万事皆吉的时候,2010年,李家杰从美国带回三个子,取名智信、智仁、智勇。

而且,这些年,借着对中国哲学、公益的喜好,哥哥在内地结识一众新贵。

就连平日不露面的顺丰王卫,都抽空帮他的项目 台宣传。

因为业务,他多年植根内地;因为公益,他结识一众政商强人;因为孩子,他笼络了。

哥哥就这样闯入李家诚的继业之路。

最终,李兆基将留给弟弟,将内地留给哥哥。

小儿子有的是财产,大儿子有的是机会。四叔深谋。

【老臣们】

李兆基出生于广东顺德,和碧桂园的杨国强是同乡。两家早期也有合作,只是后来,一人醉心地标,一人深耕四五线地区,久之便疏远了。

早在杨惠妍26岁的时候,杨国强就将她变成中国女首富。

李兆基并不着急扶正双子。而且,庞大的家业,总要有个知心人扶持才放心。

梁希文就是“重臣”之一。

他是恒基发展独立非执行董事,几乎不面对媒体。他陪伴李兆基37年,亲眼见证四叔事业崛起。

他既是李兆基的下属,也是他的挚友。

2022 年,梁希文辞世,李兆基难掩深痛。

幸好还有林高演。

“林生(林高演)投资那么成功,没有他哪行?”和一样,李家杰也很信赖这位因公单身至今的干将。

1951年生的林高演在恒基旗下多家公司任职,是李兆基财团首席幕僚。他是恒基薪资更高的员工之一,两位少爷年薪之和都不一定比得过他。

虽然在另一个李家,这份工资更加优厚,但林生认准四叔其人。

林高演喜欢面对媒体。在,老少东家不便出席的场合,几乎都是林生代答。李兆基的私人投资也由林生打理。

这份多年的信任,真非常人可比。

林高演的成名一战是在2000年。那时,干不过李嘉诚旗下的百佳、TASTE决定撤港,要求恒基解除超市租约。恒基的心理防线是接受4000万港元赔偿金,结果,只花了半天,林高演就凭三寸舌把价码确定为1.5亿。

这种出现在商战片里的情节竟然成真。

被港媒形容为“高高瘦瘦、官仔骨骨”的林生,还是个滑雪高手。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愿景,对于李家杰来说,这份长情尤其珍贵。

2011年起,李兆基大举辞任旗下公司董事职务,林高演陪同辞任附属公司要职,专心辅佐二代。

李兆基曾说,自己最幸运及有福气的事,就是有一班得力的同事,其中林高演是他最信任和器重的。

而今,四叔官宣谢幕,不再过问200亿以下的招标。

不久以后,两个少主也将培养各自的重臣。

【少主们】

半个世纪以来,地产风云被四个男人。

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他们奋斗一生,见证从殖民时期走向大湾时代,是精神的经典诠释者。

他们耗费大半生,在这个海岛城市合作、缠斗、繁衍。

现在,他们老了。

李嘉诚把长江集团交给长子。2022 年,长女、年仅22岁的李思德就任李氏旗下兆丰地产董事,正式参与业务。

已于2022 年辞世的郑裕彤,将新世界集团交给长子郑家纯,现在主事的是三代郑志刚。

而郭得胜的后人还在撕扯。

2022 年11月,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领庆祝40周年代表团访问深圳、。

代表团成员包括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新鸿基郭得胜三子郭炳联、恒基李兆基长子李家杰、新世界郑裕彤孙郑志亮。

同年还发生了两件事: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地区海上脉络;深圳,这个曾经的,GDP首次超过。

就在父辈们还在岛内为某个项目互相猜忌时,内地经济已经崛起,年轻的富二代们正在占场。

28岁的潘瑞、29岁的孙喆一、31岁的王思聪、38岁的杨惠妍……港岛少主们将直面新的对手。

负责内地业务的李家杰当然有紧迫感,他努力扩大朋友圈。

如今,李家杰为常务;他的部下蔡涯棉,曾是副 、前特首的幕僚。

李家杰的另一个朋友圈在全国联。他是全国联副 ,同为副 的有、张近东、雷军、何猷龙……

2022 年,李家杰在发言,号召“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定期举办世界。

他自创名词“大湾区速度”,鼓励港青去内地发展。

2022 年1月,中信里昂证券发布一年一度的风水报告,认为5月、6月的财运较旺。

5月28日,宜赴任、开工、动土、开张。

不知先前是否找人算过,李家老少选在这一天向公众宣告。

席散,李家诚走进位于IFC大楼的公司总部,李家杰再次搭乘北上的。

“啊过去过去多少次心乱,今天今天随着云烟渐远……”

那首《祝福》仍似在心,静,海风不停。

参考资料:

《李兆基退休这一天,恒基花30亿重回住宅市场》新浪财经 孙梅欣

《恒基兆业红磡黄埔五街项目再收12个物业,斥资2.1亿港元》凤凰 房产

《91岁李兆基退休两子接棒,恒产新权力架构形成》证券日报 王晓悦

——END——

图片均 络

欢迎 【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

所有,私自!

以上就是与麦玲玲测算准确吗相关内容,是关于李兆基的分享。看完麦玲玲直播间测算准确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③ 方大城的老板是谁

方大集团是我国第一批A+B股股票同时上市的民营企业,1995年11月29日方大B股上市,1996年4月15日方大A股上市。方大成立三十年来,公司的业务从单纯的幕墙发展到现在的节能幕墙、地铁屏蔽门系统及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总部基地等产业,但主营业务没有变,主要管理层没有变,控股股东没有变,创新理念没有变,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奇迹。
在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夕,读创/深圳商报“掌门访谈”栏目组在深圳方大大厦对熊建明进行了专访。他详细介绍了三十年来方大集团发展的心路历程和今年带去全国两会的建议。

(图: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熊建明)
我是建筑的“服装师”
1991年12月28日方大集团成立于“敢为天下先”的深圳蛇口,从做建筑幕墙起家。记者问熊建明“方大”的名称有何寓意,作为方大集团创始人的熊建明解释道:“‘方大’二字简单、朗朗上口,有‘天方地大’之气!”
说起“方大集团”,可能有读者会感到陌生;但是说到深圳一众标志性建筑,想必每个人都会如雷贯耳,而这些建筑的幕墙很多是由方大集团匠心“智”造的。比如:深圳宝安机场T3航站楼、深圳新会展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深圳龙岗“水晶石”大运会主场馆、“大潮起珠江”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熊建明谦虚地说:“我是为建筑做‘衣服’的,我是建筑的‘服装师’。”

(图: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由方大集团供图)
深圳的“工匠精神”:能打硬仗
除了深圳,目前国内外不少著名建筑的“衣服”都出自方大之手,当被问及哪栋建筑的幕墙最令熊建明满意,他却表示对建筑幕墙工艺和技术的匠心追求是无止尽的,“现在找不到一个最满意的,总是有不完美之处。”
这三十年来,方大集团一直深耕建筑幕墙领域。在熊建明内心深处,他认为1994年做的深圳新闻大厦幕墙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栋大厦位置比较特殊,紧邻深南大道邓小平画像。“深圳新闻大厦的幕墙是方大做的,到今天快三十年了,在深圳的高楼里面还算是有点历史了。”
30年磨一剑,对于熊建明而言,令他最满意的建筑幕墙永远是下一个,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方大集团在2020年10月14日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一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方大承建幕墙系统的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这个建筑的幕墙外看似平淡无奇,而幕墙系统蕴含着很多高科技元素,在节能减排、防晒通风等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熊建明强调说,这个会议中心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建成的。“去年疫情,方大近百员工在里面封闭施工,包括过年,一直到八月底撤出来,把这个项目抢完了。我觉得这就是深圳的一种精神,不断的努力创新。我们确实是能够打硬仗!”
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给每块幕墙办了一张5G“身份证”
有人说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熊建明不这样认为。他对记者称传统产业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夕阳技术和夕阳企业。“幕墙我做了三十年,传统产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比如我们吃饭、穿衣,已有几千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传统产业通过现在的技术,让它赋能,让它迭代,所以我三十年前做的幕墙和我现在的幕墙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过去做幕墙是人海战术,在幕墙生产车间,从折弯到焊接,不但劳动强度大,切割有铁屑、灰尘、噪声等污染,而且焊接对眼睛有伤害。熊建明介绍,方大已经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如今这些工作逐步由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机器臂去完成:自动送料,自动焊接,自动打胶……“以前需要十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2019年是中国5G商用元年,而从2019年开始,方大工地已开始实现5G工业化运用。据介绍,每块幕墙板材和型材都有很多不同尺寸,有时尺寸相近很难用肉眼区分,如果坏了一块,更不知道哪里去找。有了5G赋能,方大给每一块幕墙板材和型材一个“身份证”。熊建明说:“通过每块幕墙的‘身份证’,记录其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随时可以调取其位置、尺寸、材料,以及生产时间等各种信息,做到安装、维修精准无误。”
地铁屏蔽门不仅仅是两块玻璃
如今方大集团共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荣获纳税大户称号,累计获得专利和著作权近千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43项,幕墙业务全球前列,而地铁屏蔽门系统、PVDF铝单板2项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那方大是如何将业务从幕墙拓展到地铁屏蔽门的呢?熊建明对记者称这是一次偶然,“90年代末,我去欧洲出差,发现地铁有用屏蔽门,我心想地铁屏蔽门无非就是两块玻璃,这么简单,估计跟幕墙结构差不多。”
结果回国一做才知道,地铁屏蔽门远非两块玻璃门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整套的软件、DCU、控制、电机等等系统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于是熊建明组建团队,从1999年到2002年,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最终拿到第一个订单——上海地铁一号线马戏城站,并一炮打响。
随后,方大承建了北京、广州、深圳、台北等地地铁屏蔽门项目。熊建明介绍,由于地铁屏蔽门是整套设备系统,所以方大还有幸成为1949年以来台北第一套来自大陆的成套机电设备的制造者。“以往地铁屏蔽门全部是国外世界500强公司做的,我们打破了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2010年我们起诉一世界500强企业侵犯公司知识产权,并最终获得赔偿。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方大已成为这一领域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做不断创新的百年老店
据介绍,中国南方夏天炎热,地铁空调能耗大,用全高的屏蔽门系统能节省70%到80%的能耗。另外,方大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记者在方大大厦采访熊建明的过程中,他告诉记者这栋大厦就是全国第一幢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幕墙建筑,自建成以来地下停车场用电来源于大厦自身光伏发电。“此外,我们的新大楼叫方大城,于2018年建成,在节能减排方面采用了更先进的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仅此一项估计可降低办公室用电能量约8%。”
熊建明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建筑需要使用空调、暖气、电灯等电器,建筑能耗是人类碳排放的一个大头。“这三十年来,方大集团的产业始终围绕着节能环保产业方向。我们没有动摇过,看我们现在做的还是节能环保。”
熊建明以“行稳致远”作为自己公司的经营之道。1991年方大集团刚成立时,熊建明用一块红板子写了两句话、八个字:“科技为本,创新为源”,这成为方大立足的根基,三十年未曾改变。说到对于公司未来的愿景,熊建明希望方大成为一个百年老店,“一个不断创新的百年老店!”
为民营企业发展“鼓与呼” 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熊建明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一直围绕民营企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等领域“鼓与呼”。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向今年“两会”提出了两份书面建议:一个是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另一个是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熊建明认为要想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则需继续改善营商环境。为此,他提出3点建议:其一,持续清除营商环境中的隐性壁垒。包括制定全国统一的涉企收费清单,清理和减少涉企收费;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严格区分企业和企业家法律责任;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以政策和法规的形式出台“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方面提要求、划界限等。
其二,加大力度对大宗原材料的价格监管,建立价格平衡机制。熊建明提出,去年以来,钢、铝、玻璃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究其原因是有的行业协会串通厂家进行价格垄断,囤积居奇,致使下游的制造业企业原材料成本暴涨,甚至有的制造业企业因为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而破产。熊建明对记者表示:“国家应尽快出台大宗原材料的价格监管和价格平衡机制,坚决打击乱涨价行为。同时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的采购供应能力,确保国内供应链安全和稳定。”
其三,鼓励企业家大胆创新创业。熊建明建议修改《公司法》,他认为应允许科创型企业设置特殊股权结构,即创始股东可以设置特别表决权,在公司章程中约定表决权差异安排,在普通股份之外,设置拥有大于普通股份表决权数量的特别表决权股份。符合有关上市规则的,公司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熊建明对记者称:“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将极大提升企业家信心,方大也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关注教育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企业家,熊建明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去年“两会”熊建明关注到“洋教育”兴起,建议对境外教育机构和外教实行资格准入制,加强监管;今年“两会”熊建明则把注意力放在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熊建明建议:其一,农村地区学校增设心理教师岗位编制和增设心理辅导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其二,建立教师联系帮扶制度,明确联系帮扶任务,规范联系帮扶程序。其三,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其四,组织和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
熊建明认为关注教育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希望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心理援助机制,让农村留守儿童的童年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各界应创造条件让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参加文娱活动,使其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科技或劳技特长,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自信,自强自立。”

(图:2021年2月25日,采访结束后熊建明与掌门访谈栏目组合影留念,左一: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周良成;中: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右一:深圳商报金融证券部主任梁惠元)
深圳上市公司掌门访谈/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访谈实录
(点击收听“深圳上市公司掌门访谈”音频版)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周良成整理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首先,方大为何叫做“方大”,背后有没有什么寓意?
熊建明:当时取这个名字就是简单、朗朗上口,天方地大,就这么简单的。这是当时取名的原因。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1991年12月28日方大集团成立于深圳蛇口,您怎么理解深圳企业家精神?
熊建明:公司1991年底在蛇口成立,到现在31个年头了。公司是1995年B股上市,1996年A股上市,也走过了25年。可以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还真的不太多,我们的控股股东没有变,主营业务没有变,主要管理层没有变,我们的创新理念没有变,我们是55号代码(000055)。深圳企业的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的创新。说得土一点,就是不断的要在各种环境里面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圳的企业家,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企,应该都有这样一种禀赋在里面。我们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把企业发展了,然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们现在地铁屏蔽门全球第一,PVDF铝单板规模全球第一,我们的幕墙是全球前列,我们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开创国内先河。但这也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而且这些产业到现在的状态都是很健康的,你看幕墙我做了三十年,所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比如我们吃饭、穿衣,这已几千年,这是什么产业?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什么是传统产业也没有定论。我最早做幕墙,但我三十年前做的幕墙和我现在的幕墙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比如我们刚刚做的、去年特区四十年庆祝大会总书记发表讲话的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你看看那个建筑,表面看不出来,外看很平淡,而里面有很多高科技元素。去年疫情,我们近百员工在里面,包括过年,封闭在里面,一直到八月底撤出来,把这个项目抢完了,这就是一种精神。我觉得这就是深圳的一种精神。你看去年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2月9号就开始复工复产了,不断的努力创新,我们确实是能够打一些硬仗。

(图: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由方大集团供图)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为什么说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
熊建明: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问题是你要怎样把传统产业通过现在的技术,让它赋能,让它迭代,这里面就有很多创新的地方,比如搞制造业,原来是人海战术,现在的幕墙生产车间,完全不一样,原来做一个预埋件,从折弯到焊接,第一劳动强度非常大,第二污染,切割有灰尘、铁屑,还要焊接等。我要找这样的设备找不到,没办法,就只能与优秀的焊接厂家一起研发,用了差不多一年半时间。现在我们与焊接有关的,全部在一个盒子里,自动送料,自动焊接,就一个人操作,这个效率是原来的大约几倍,而且噪声、焊接的污染、包括光、切割全部在这里面,这个设备不是定制的,是我们一起研发的。
原来是工人戴个焊接帽操作,工作起来汗流浃背,在那焊一个小时,全身湿透,但现在看不到了。第二是打胶,原来是一块玻璃,大概两米多长、一米多宽,人打不到的地方,人只能蹲在玻璃上打胶,现在我们用机器人替代打胶。第三,我们现在把人工智能、二维码、5G、互联网+、机器人、信息化等叠加使用。比如我幕墙材料的使用。一个幕墙的材料有很多不同尺寸,如果坏了一块,找不到了,那不知道哪里去找。通常工地上是比较乱的,楼层很高,每一层楼幕墙面板的材料品种不一样,尺寸不一样,你怎么办?现在我们用二维码和5G,出库和入库扫一下二维码,就知道在哪个地方。当你这个玻璃三年五年破了以后,多大尺寸,什么人生产的,什么材料生产的,一扫码就知道。这就是传统产业的赋能,所以我现在的幕墙不说跟十年、二十年前比,就是跟五年前比也完全不一样。
你能说幕墙是夕阳产业吗?建筑必须有外维系统,而这个系统就是幕墙。幕墙是建筑的“衣服”,“衣服”的材料不一定是玻璃,它可能是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甚至可能是石头材料等,但是你一个房子必须要“穿衣服”,所以我是建筑的“服装师”,你要穿裙子,我跟你做裙子;你要穿西装,我给你做西装;你要穿运动服,我就给你做运动服。所以刚才我展现给大家就是我们做的各种各样建筑幕墙,比如有的公共建筑的幕墙,就比衣服难做得多呀。如深圳“两馆”,就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也就是“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还有深圳湾体育中心,深圳龙岗“水晶石”也就是大运会体育场,这些项目复杂程度真的太大了,但最终我们还是如期做好了这些项目。

(图: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由方大集团供图)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那5G是不是可以赋能呢?
熊建明: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5G这些技术。但新的项目是二维码、互联网+、5G赋能的,解决了好多问题。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现在这个“身份证”,给每一块幕墙玻璃给一个独立的编码是否已经全部普及了?
熊建明:差不多普及了。现在,我们方大的产品大多都有“身份证”。我们信息化是从1997年开始的,国家批的第一批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您说到给建筑“穿衣服”,除了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哪个建筑的衣服您是最满意的?
熊建明:到现在还找不出一个满意的,总是有不完美的。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那这31年来,您认为所做的哪个深圳建筑的幕墙是起到里程碑意义的?
熊建明:这个我可以回答你,第一个是邓小平画像旁边的深圳新闻中心大厦,20多年了,接近三十年了,这个建筑一直到今天,在深圳的高楼里面算是有点历史了。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您平时看不看武侠小说?方大集团像武侠小说中的哪个门派?
熊建明:不看,因为我不看,所以我不知道武侠方面的情况。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那您觉得方大集团有哪些特点?
熊建明:“行稳致远”这四个字。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哇,深圳很多企业家都是以“行稳致远”作为自己公司的经营之道。
熊建明:“行稳致远”要看过程和结果,这个我没有挂在墙上。我们公司1991年12月28日成立的时候,我用一块红板子写了两句话、八个字:“科技为本,创新为源”,这就是方大的宗旨,在那个时候提出来,跟我们现在做的是高度契合的。三十多年前呀,“科技为本,创新为源”,你看我们历年的年报,都用了这几个字。产业是围绕着节能减排产业,我们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不知道武侠小说的门派是怎么归类的,因为我不看这些东西。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那有点像逍遥派,您有点像无崖子。有很多核心科技。
熊建明:逍遥派是自由派,我也不是自由派呀,哈哈。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有一个补充问题,您从幕墙到地铁屏蔽门,当时为什么有这个主营业务的拓展呀?
熊建明: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实际上有关联,其实关联就是看表面,大部分幕墙面板是玻璃,地铁屏蔽门也是两块玻璃,这不很简单吗?当时就这样想的,我到法国巴黎去看,去英国伦敦去看,心想这么简单的东西。结果回来一做,才知道简单做两个玻璃门是不可能的,那里面的东西非常复杂。所以我们从1999年到2002年,花了三年时间研发成功,好不容易拿了第一个订单,是上海一号线马戏城站给我们做,所以说上海还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第二个订单是广州的3号线、1号线,第三个订单就是北京,北京因为要办奥运会,要抢一个5号线出来。然后是深圳白石洲站。然后我们就做到台北去了,这应该是台北来自大陆的第一套成套机电设备。
屏蔽门系统由软件、DCU、控制系统、电机、门体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我们看到的是门体外表。目前,我们拥有屏蔽门系统软件著作权有8项,发明专利有40多项,其他专利有200多项。在这个领域,我们与很多跨国公司竞争。2010年,我们通过诉讼日本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并获得了赔偿。现在我们是这一领域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未来您希望方大成为一个怎样的企业?
熊建明:不断创新的百年老店!
审读:喻方华
1
24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熊建明

熊建明,男,汉族,生于1957年04月, 江西南昌人。 现任方大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工商联兼职副主席。

你手中的航天发展股票明日能否上涨?
中富金石
广告
百万基建狂魔们的赛博世界
产业家

绿色节能!能源金贸区金科环形隧道引进光导照明系统
西安发布

促进中医传承发展 天津建筑设计院与石氏公司签署战略协议
津云客户端

看更多热点资讯

④ 李迅雷:不要期望再来一轮新的基建大潮 或靠房地产刺激来拉动经济

昨天,应邀在华安基金举办的“ 2020春季ETF与资产配置峰会 ”作了关于《全球疫情蔓延下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应对之策》的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1、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全球疫情大概率失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可能出现衰退,而且这种衰退的迹象恐怕还是会持续下去,整个全球化或要告一个段落了。

2、我国在疫情之前对2020年的GDP增速目标应该是6%,现在恐怕要把GDP增速目标降到5.5%左右,当然一季度可能会更加难看,二三季度可能会有一个恢复,有一个比较强劲的反弹。

3、不要期望再来一轮新的基建大潮,或靠房地产刺激来拉动经济,它的边际效应是越来越弱的。

4、对于2020年来讲,我对资本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投资的角度看,金融资产比房地产更值得配置,要配置头部的企业,而不是配置那种非头部的,炒题材、炒概念的风格难以持久。

5、2015年的情形应该不会重现。今年降准、降息的空间较大,让我想到了2015年的降准降息潮;但2015年既是金融创新之年,又经历了从加杠杆到去杠杆的过山车过程。如今跟那一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了。

6、“估计2020的财政政策会大力放松,过去财政赤字率一般都在3%以下,2019年是2.8%。估计2020年会突破到3.5%。货币政策方面,已经步入降息周期,要降利率、释放流动性。

疫情或失控——

2020年全球经济在震荡中下行

我们在2月3日发布的《基于数学模型的新冠病毒传播预测》报告,预测结果与国内疫情实际情况比较契合:模型预测新增病例拐点发生在2月17日(中性假设下);截止2月29日,卫健委公布的全国累计确诊人数(不含港澳台)为79824人,模型预测值为78775人,仅相差1.3%。在疫情防控分区分级措施下促进复工,不会带来疫情的明显反复。

同时,我们认为国内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已经将传染系数下降到了0.5左右(平均每个病人只能传染给0.5个人), 而达到这一效果可能需要将人员之间的接触频率比平时下降80%。

以国内防控措施的严格度和效果为标尺,评估海外疫情防控的难度:前景不乐观,失控的概率较大,加快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可能是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重中之重。从流行病传播模型来看,基本传染数要下降到1以下,才能控制疫情,而在其他参数控制得跟国内相同水平的前提下, 人员的接触频率要比平时下降66%以上,这对不少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可能存在较大挑战。

因此,海外疫情扩散短期内或难以控制,其危害可能明显高于过去几十年的其他几次疫情,将对全球的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将显著增加。

即便没有这个疫情,全球经济同样是处在下行趋势当中,比如 2019年,日本的GDP增速只有0.7%,美国的GDP增速2.3%,欧盟的GDP增速是1.4% ,无一例外都是下行。即便是大家所看好的印度,去年的GDP也是从上一年的7%以上下降到了5.3%。

所以在全球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很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今年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而且这种衰退的迹象恐怕还是会持续下去。故全球化进程或要告一段落了。2019年全球商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出现了一个下行拐点,疫情的失控可能会对全球本来就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对全球经济不要过于乐观。

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全球性的2020年降息还会持续,降息意味着流动性还是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像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50个基点,在 历史 上也是比较罕见的。如果没有疫情,降息也是大趋势,因为整个经济的回落,投资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是一个大趋势。故降息不是央行有意所为的, 央行只是去顺应趋势,所以降息的本质还是在于对本国经济的担忧 ,对于全球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美国股市最近震荡非常大,美国股市周三为什么大涨,就在于“超级星期二”的竞选中, 桑德斯竞选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可能性不大了 。这使得投资者预期下一届美国总统的施政方针会比较温和,对于美国经济有利,对于全球经济也是有利的。

那么,全球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弱的走势,与长期和平导致的收入分化相关,收入分化带来了阶层的固化,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恶化,因为和平就意味着 游戏 规则不变。所以很多东西我们不能只看它们的一个方面,还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去分析, 不要以为和平就是万事大吉,它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固化,阶层的固化 。这种固化带的整个经济效率的下降,带来了中低收入阶层对现实的不满。

所以不管有没有疫情,像结构固化等问题,注定使得今后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高震荡特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下降,大家避险的需求会上升。我在2018年就提出这样一个 “和平导致衰退” 的逻辑,并推荐黄金作为避险工具。这是一个长期逻辑,至于这个过程怎么去演绎,它一定会有反复,会有扭曲现象,但是总的趋势还是不变的。而且这种下行是处在衰退的趋势中,给中国经济也带来负面影响。

疫情加速中国经济结构分化趋势

中国经济在增速放缓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出现了经济结构的分化。如果付出很大代价去稳增长,也会导致诸多问题,比如说宏观杠杆率上升,居民收入分化、贸易摩擦加剧等。

因为要维持高增长,就要大出口,在全球经济当中就容易跟别国发生贸易冲突;追求高增长,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就会出现,从而影响到消费,导致产能过剩;为了稳增长,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刺激又会导致债务率上升,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有收益,同时也有代价的。故在不断的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不可能持续的高增长,因为增长是有极限的,资源的配置、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当中都需要有及时调整,如果不调整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看到 宏观杠杆率水平在过去的12年中持续上升,大约上升了100% ,包括政府杠杆率,企业杠杆率和居民杠杆率,都是在上升的。

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增长是有极限的,调整无法避免,洗洗更 健康 。我们现在处在分化当中,就是体现了这种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 不要期望再来一轮新的基建浪潮,再来一轮房地产大涨来刺激经济,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是越来越弱了。

存量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分化必然出现,分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人口的分化 ,我们现在2/3的城市人口是净流出,人口流入的城市是少数的,流入的城市主要在哪里呢?广东和浙江。这次疫情确诊人数多的地方,除了湖北以外,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流动量比较大。所以人口的分化中,落后地区人口净减少,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杭州湾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地方的 人口集中度都在提高

其次是居民收入的分化 。如高收入阶层与中高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快,表现为奢侈品的销量大幅增长;低收入阶层在扶贫政策下,这几年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大幅放缓,与全球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很类似。

实际上,真正拉动消费规模提高的是中低收入阶层。这次疫情也给中低收入阶层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在复工潮当中,返城的农民工数量不到40%。回顾一下当年2009年次贷危机之后,农民工返城的比例也是大幅下降,但跟现在来比,现在要严峻得多。因为疫情叠加原先的结构性问题,使得分化现象加剧。

总体来讲,分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产业分化就是正常或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现象。新经济在高增长,传统经济在低增长,这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疫情也加速了头部企业和非头部企业的分化,像餐饮业里面的有些大型连锁企业,很容易的获得融资。而大部分中小的餐饮企业,现在可能就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又如,1~2月份全国房地产的销量也出现了严重分化。房地产企业销售收入从高到低排名,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销量尽管出现了回落,但回落幅度只有百分之十点几。而 第81~100名的销量回落超过40% ,这说明房企的分化现象非常明显。

从投资的意义来讲,要配置资产就要 配置头部的企业 ,而不是配置那种非头部的,炒题材、炒概念的企业。回顾 历史 ,其实全球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资本市场上赚钱的企业或者赚钱的投资者都是少数,基本上呈现出二八现象。

此次疫情加速了经济增速下行步伐,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结构的分化进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 健康 方面,即加速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如分化导致更加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些是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推进和弥补。

2020年我国政策应对举措与总体走向

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要远超次贷危机。就看1~2月份的数据会发现,比如说6大电厂的日均煤耗明显要低于2016、17、18、19年,4个年份。第2个,从上海春运迁徙规模指数来比,也是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从物价来讲,就菜篮子指数来讲,食品的价格出现了比较大的回升,加大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第三产业打击是最大的,包括航空、高铁、餐饮、 旅游 等,这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低估。

同时,应对疫情的对策还是有的,比如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还是靠投资,而投资里面分三大块: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目前总需求减少,所以它很难起来,但是基建投资是可以通过政策来推进的。

当然,对于政策的作用不要期望过高。如像最近有媒体说,十几个省份基建投资项目累加起来,总投资规模就达25万亿。这个有点偷换概念了,各省公布的只是报上去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是分阶段来实施的,而且有些项目能不能实施,它还需要有资金的配套配合,还需要国家发改委来批准。

所以我们不能把那些项目的意向书当作我们的基建投资的实际规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驾马车,是指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在目前情况下肯定要起主导的作用,从 历史 上来讲,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概是不会超过25%的,通常情况下都在20%甚至更低。

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可以达到25%左右,要稳投资,肯定需要稳房地产。但稳房地产投资的前提是房住不炒, 现在政策的目标是稳定房价、稳定预期,不要让房价再暴涨,也不要让房价出现暴跌, 大跌那就是中国经济就会失控。这个逻辑比较清楚。

应对疫情,三大部门结构要加速调整

面对疫情,中国经济要稳住,还得靠投资发力,靠政府的组织资源能力。因为中国政府拥有的资源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多的,如土地、自然资源,国有企业,行政性资产。这些资产加起来,那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资产可以匹敌的。故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制度自信,尤其是应对危机,我国体制优势、制度优势等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我认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有固化趋势,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中央地方与地方政府、国企与民企、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改革。长期以来,中央政府日子好过,地方政府日子不好过,故今后中央政府肯定要给地方政府增加财权。国有企业的日子好过,民营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国有企业尤其是银行,要向民营企业或非金融企业让利。就居民部门而言,怎么使得我们居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税改的方式来缩小贫富差距。

所以政策会逐步向扭曲的结构开刀,通俗讲,就是国有企业给民企让利,银行给实体让利,中央给地方让利,富人给穷人让利,这样整个结构会更加合理。比如说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就业会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怎么办?主要是通过扶持中小微企业,要解决就业问题,要给失业群体一定的补贴、发放消费券等。

财政政策肯定大力放松

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

过去,财政赤字率也就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都是3%以下,2019年是2.8%。我估计2020年肯定突破了,突破到多少? 我的估算是到3.5%,甚至更高 。到 3.5%是不是就会有风险了?对某些私有制国家可能是,因为财政赤字率的分母是GDP,如果这个分母换成资产来讲,我们政府资产规模巨大,不用过于担心财政赤字率的上升。

货币政策宽松了,进入降息周期、释放流动性。从1月份到现在为止,央行已经投放了3万亿左右的流动性,一种投放规模在 历史 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通过下调LPR、MLF和逆回购利率等,使得市场化利率再往下走。美国降息,欧盟一些发达经济体降息了,它们降了之后,给我们也留出了更大的降息空间。

我的总体判断, 7天期的逆回购利率有望降到2.2%以下,MLF利率有望降到2.8%以下,10年期的国债利率有望降到2.5%以下 ,发达国家降息之后,我国降息空间更大了。对应地,在一城一策下,银行也会给房企更多的贷款,当然,前提是稳房价,今后,以鼓励房地产投资为目的的政策应该也会择机出台。

整体来讲,一个流动性宽松、利率不断下降的金融环境对资本市场是有利的,而且资本市场又在推进注册制的改革,大力支持新经济、技术进步等,这些举措还是会延续下去的。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之下,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应该抓住这么一次疫情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四中全会关于金融提出了48个字: 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2020年政策举措让人联想2015年大放水

对于2020年来讲,新冠疫情像一只硕大无比的黑天鹅,中国经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抵御疫情的政策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对资本市场的前景确实还是比较乐观的。

一方面,我认为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疫情风险不会无限释放。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衰退,发达经济体不断降息的大背景下,全球资金有望继续流向中国,同时,我国今后的降准降息仍有较大空间。

当然,有点担忧的地方是大量流动性在金融体系内流转,没有进入实体,让我想到了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例如,最近场外配资现象又有所抬头,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过高,呈现出泡沫。

不过,与2015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上上下下对金融的认识深度进一步提升了,经历了2016-2019年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家对于金融去杠杆或稳杠杆的利弊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认识更客观和理性了。

今年又是上交所、深交所建立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应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同时, 今年恰逢深圳特区40周年,上海浦东新区设立30周年 。这对于改革开放的纪念非常具有特殊意义。届时中央会给深圳和浦东带来什么样的“ 改革红包” ,值得期待。

科创板和或者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注册制的背后就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且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总体来讲,我们高层把金融改革的重点、稳经济的融资功能等很大一部分放在资本市场上面,由此带来资本市场的活跃。同时,疫情扩散倒逼改革,推动了资本市场改革,国企改革、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提质增效等。

因此,经济处在下行趋势当中,转型动力也会越来越加大,同时政策力度加码,利率下行、财政发力,带来了不少结构性投资机会。希望随着疫情能尽早结束,中国经济会回归常态,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风险提示:疫情失控,金融风险爆发

⑤ A股成交量破万亿!上证大涨2%可以给股民什么提醒

事情发生于2020年7月2日,A股迎来了大涨,交易额甚至突破了万亿,其中沪指大涨超过2%,创业板也集体翻红,两市策成交额甚至突破了万亿。事实上,这也是2020年以来第二次成交额突破万亿,也是A股历史上上第四次。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三次成交破万亿的情况:

第一次发生于2014年12月5日,当天A股成交额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具体的成交额为10495亿元,其中上证指数点位2937.65点。在此之后,A股迎来了难得一见的大涨行情,两市成交额最高曾攀升至2万亿元水平。不过,到了2015年年中的时候,A股的行情却开始回落。不过,在2015年上半年时间里,上证综指累计上涨78.18%。

第二次发生于2019年2月25日,当天两市成交额位10396亿元,上证综指点位来到了2961.28点。在此之后,A股的行情继续上行,直到该年4月中旬转向下跌。虽然这次成交额破万亿后市场继续上涨的时间不像第一次那么长,但持续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大盘涨幅同样亮眼。从2019年2月25日到4月19日,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6.64%。

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只是针对性的,未来有大牛市的可能性,但是也不排除持续走低的可能性。

⑥ 深圳特区40年蜕变:从“探路人”到“关键先生”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话,让深圳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

1979年,他提出“划出一块地方”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深圳便获批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激荡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至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发展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再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和试验田”,变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深圳被誉为“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用何指标来佐证“建设最好”?

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达26927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短短40年间,深圳特区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国城市之首,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全球5400多个经济特区,没有一个特区能像深圳一样长期保持高速增长——40年来,深圳GDP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9倍、全国的1.8倍。这意味着,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一步,深圳特区就跨越了近五步。

不止于此,最近揭晓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有8家企业来自深圳。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也显示,深圳摘得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高质量发展总得分位列全国第一。

深圳特区成绩斐然背后,绝非简单的“一特就灵”,而是其40年不懈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勇气与锐气,深圳奇迹恰恰诠释了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站在40年的新起点探究特区成长密码,意义不仅在于解开特区经济持续高增长之谜,更在于特区如何整装再出发,承担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使命。

1979年,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奔赴深圳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倪鹤安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炸山开路,移走蛇口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拦路山头。

经过商讨,蛇口工业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落在了四队身上,倪鹤安亲自按下了爆破电钮。随着第一声开山炮在蛇口响起,南粤大地一夜之间沸腾起来,挖土机昼夜轰鸣,拉开了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序幕。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从太子路到海上世界,蛇口工业区至今依然遗留着改革开放时的印记。蛇口虽小,但作为深圳特区先行者,这里开创了众多“全国第一”。

成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开创定额超产奖励制度,第一次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实现职工住宅商品化,在全国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号召建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及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

实际上,早期从蛇口工业区孕育、起步的一大批企业,早已成长为享誉全球的知名代表,如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金蝶……

不止蛇口,首吃螃蟹的基因还渗透到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深交所主要筹建者之一、原副总经理禹国刚回忆,深交所诞生之日就冒着违规的巨大风险,他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先生小孩后拿出生证”。

原来,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组去北京报批开市事宜,并未领到“出生证”;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人的拍板下,深交所于1990年12月1日在全国率先开始集中交易;直到1991年4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才由中国人民银行补了一个“出生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曾针对此事问过相关决策者,其回应称,“深圳作为特区就是要胆大敢试,这样做无非面临两个结果,一个就是中央不同意,我就把它关了;第二个就是中央把我骂一顿,允许我接着开。但无论哪种结果,都要试了再说。”

就是在如此开创性举措之下,“吃螃蟹”精神在深圳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贯穿了整个40年。

仅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1980年,深圳开始建设东湖丽苑,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987年,深圳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拍卖“第一槌”;如今,深圳在2018年又启动了“二次房改”,提出到2035年,新增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超出商品房的供应量。

自蛇口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始,深圳特区就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港资进入,包括第一家引进来的酒店、第一座引进的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特区对外开放的局面。

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特区设立之初,深圳仅有1家县办企业,员工108人。借助“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深圳成功嵌入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到了1994年底,深圳特区的“三来一补”企业就超过了8000家,从业人员100万人,产品种类也从不足10种发展到近千种,构成了以视听产品为主的现代电子工业体系。

以富士康为例,作为首批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之一,富士康在1988年就开始在深圳设厂,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数次跃迁。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回忆称,富士康在深圳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是位于深圳宝安西乡的电脑接插件厂,到2004年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向电脑、手机等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凭借劳动力红利、大规模、高效率、低毛利的策略,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代工巨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唐杰认为,“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成为深圳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最简明扼要的政策主张。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减弱,“三来一补”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后遗症也开始显现,产业转型势在必行。1993年底,深圳特区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也标志着深圳利用低成本要素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结束。

为培育新兴产业,深圳在“八五”计划中明确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把深圳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力主发展电子、石化、轻工、纺织、新型建材、精密机械等六大主导产业。

一个被特区传为佳话的细节是:1999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风险投资。而这个日后被称为“中国 科技 第一展”的技术成果交易会,成了深圳特区在新世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开端。

在经历了“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后,深圳成为了“三新一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自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配套政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67.3%。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短暂的40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后秘诀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从创市之初,深圳就是一个对人才开放的城市,最早打破传统的地域、体制等限制,引全国之才、集全国之力建设。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国瞩目的引才之策。包括农村户口入深圳户籍,家属没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满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国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论级别职务,根据才能和贡献确定薪酬。

一时间竟引得全国人才东南飞,不少人受特区朝气蓬勃的生机召唤而来。放弃“铁饭碗”闯荡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带着368元的养老保险金前往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借了5000元购进一台286电脑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软件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9年间,深圳人才大市场仅接待像徐少春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数量就超过了350万。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40年间深圳 科技 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如此大揽人才,不难让人想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有学者将深圳的创新气质与其移民特色联系起来,解释“移民之城”为何能够成为创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抛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愿意承受迁移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满足其对未来的高预期,这种文化特质尤其适合以IT为背景的高 科技 领域的创新。”

过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约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大专以上学历落户不受限制。深圳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进人才28万人。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于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后任职研究员、研发部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颇有研究。

在他看来,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无”城市——无重化工业基础、无重大国家项目、无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无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圳凭什么迅速实现崛起?

不少学者认为,深圳的崛起得益于其区位优势,毗邻香港;也有学者认为,其得益于政策优势,税收优惠、土地保障带来巨大红利;更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有为政府加之有效市场。

代明认为,区位论、政策论、方略论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众多沿海、沿边经济特区中,深圳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不无关系。

例如,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全国各地都来经济特区参观学习,民间 科技 企业相关规定也逐渐影响到全国,民营 科技 企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鼓励 科技 人员兴办民间 科技 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首次提出 科技 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

这意味着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直接带来一股以华为为代表的创业潮,也为深圳高 科技 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基础。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表示,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高 科技 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 科技 交易市场体系、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 科技 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

“正是因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体制创新服务体系,才为深圳高 科技 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张思平说。

不仅于此,深圳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经由此推向全国。据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统计,深圳25年来制定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当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这些法规不仅护航深圳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参考蓝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拟新提交审议立法项目29项,包含新制定法规14项,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破冰”, 科技 企业有望实施“同股不同权”,深圳的立法 探索 背后,是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恰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迎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不少学者对如何看待深圳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诸多讨论。

受访专家认为,在争当全球标杆城市的赛道上,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而持续推进制度创新、 社会 治理的现代化,这是国家赋予深圳的新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 科技 创新的高地,深圳有着雄厚的发展红利和持续创造红利的能力,理应为中国方案的 探索 和供给作出贡献,相信这也是中央将深圳设立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初衷所在。

郭万达表示,在40年发展过程中,深圳特区虽历经过波折,但“关键先生”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1992年,随着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城市的开放新格局,“特区不特论”一度甚嚣尘上,争论直到1995年还未停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深圳开始停止登记注册“三来一补”企业,并在“八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深圳建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再次领跑全国产业结构转型。事实证明,后期全国产业转型大多借鉴了深圳改革经验。

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再次将深圳推上风口浪尖,“产业外迁”一时间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

深圳开始主动面对新一轮的转型,大力推动“腾笼换鸟”,在几年间甚至有超过1.6万家企业离开了深圳,转而迎来了一大批创新型 科技 企业。从传统制造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深圳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认为,特区模式可能被别人抄袭,但特区功能不会,其最根本的一点是创新、先行先试。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三区叠加下,深圳仍要继续发挥特区作用,在全方位先行示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较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认为,中央之所以选择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是基于深圳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发展基础,积累下来的改革经验以及人才和体制优势等。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的发展也进入新的 历史 阶段,如何继续扮演中国 科技 创新龙头的角色,再造新时期的华为、腾讯, 探索 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深圳仍然需要依靠持续的改革。

(作者:李振,王帆)

⑦ 不是深圳40周年吗 为什么深圳股票跌停了

任何时候,投资者总是有分歧。有人挂跌停卖出,自然也有人在跌停板上买入,当然就会有成交。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了,这40年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过头了看,已经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头了,从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变成了现在高高大大的大学生一名了,突然感觉我也如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从我小时候,我记得我那会家里面特别的穷,没有多余的零食吃,能吃饱饭也觉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有着宽阔的眼界发展我们的国家,先去了南方视察,决定首先在深圳搞试点地区。

改革开放,这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几年后,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靠着自己也是可以发展的,深圳就是一个例子。

从那时候什么工厂也没有,到现在的工厂处处所见,现在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来着于深圳这些南方的城市,而且现在的深圳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来发展高精尖的仪器创新发展。


⑧ 上市公司举办40周年庆股票会涨吗

上市公司投资者接待日股票并不会上涨 往往这一天反而主力会进行打压压盘 进行借机洗盘的行为 ,上市公司投资者接待日并没有什么好事情 往往是上市公司在这一天是作为安抚股民 做的一些表面工作 这只股票也许会马上出现利空了 在这之前 股民应该抛出股票为好 

⑨ 不是深圳40周年吗为什么深圳股票跌停了

任何时候,投资者总是有分歧。有人挂跌停卖出,自然也有人在跌停板上买入,当然就会有成交。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了,这40年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过头了看,已经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头了,从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变成了现在高高大大的大学生一名了,突然感觉我也如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从我小时候,我记得我那会家里面特别的穷,没有多余的零食吃,能吃饱饭也觉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有着宽阔的眼界发展我们的国家,先去了南方视察,决定首先在深圳搞试点地区。

改革开放,这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几年后,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中国靠着自己也是可以发展的,深圳就是一个例子。

从那时候什么工厂也没有,到现在的工厂处处所见,现在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来着于深圳这些南方的城市,而且现在的深圳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来发展高精尖的仪器创新发展。


阅读全文

与股票深圳40周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货币基金的风险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比较 浏览:750
股票价格波动衡量 浏览:60
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解读 浏览:597
养元饮品股票的价格 浏览:105
股票指数种类 浏览:691
期货曰历2015 浏览:927
互联网理财基金的竞品分析 浏览:865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电话 浏览:975
中日货币汇率转换器 浏览:648
远程股份历史股票行情 浏览:744
安全的外汇平台 浏览:355
贷款买车的金融服务费是不是可以退 浏览:767
国泰君安期货休眠 浏览:36
汇域国际金融公司 浏览:682
山水集团股东 浏览:857
碳纤维汽车上市公司 浏览:778
贵金属亏了7000元 浏览:780
科沃斯是上市公司吗 浏览:33
嘉盛黄金点差是多少 浏览:996
今日黄金买入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