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年收益率达到18%算很高了吗
㈡ 投资理财公司年百分之18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信吗在中国西部一个小县城。
我要是你就坚决不会将资金存在这个公司,风险太大,无保障可言。这种非法集资被骗的例子到处都是,宁可将钱放银行也不要冒这种风险。不值!
㈢ 预期收益18%实际为“零” 这些银行理财你还敢买吗
当然不敢买呀。所以要谨慎理财!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说,“最高预期收益率”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上实现的概率很小。比如,有的产品最高收益率是15%,但银行模拟测算的实际预期收益率多集中在2%的水平。一般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最高收益率吸引,结果却大失所望。
管住银行的“套路”,还得靠制度
然而,对于消费者的这些抱怨,银行并不认账。因为按照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可以承诺保本,但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这是与储蓄或买国债的最大区别。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是与某类资产挂钩的,包括与外汇、指数、股票或商品挂钩等。由于挂钩资产在市场上起伏不定,相应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存在不确定性,只能用预期收益率来表述,给客户在购买时提供参考。
而且,这个预期收益率只是个参考,并非是对客户的承诺。就算达不到,客户也不能向银行“兴师问罪”。况且,银行还给出了最高和最低两个“预期”,实际收益率没出这个圈,说明“预期”准确,没毛病啊!别说实际收益率没“出圈”,就算比“最低预期”还低,银行也没有任何责任!
银行说的这些,也是实情。因为,市场波动谁也说不准,“预期”就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能不能实现谁也保证不了。可是,这就能成为银行随便“预期”的理由吗?甚至靠拔高“预期”推销产品,误导消费者?
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有一定的依据和一整套算法的。那请问银行大佬们: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3%—5%之间,那18%的“预期”是怎么算出来的?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难怪上海消保委光火,因为真实统计下来,这些所谓的“最高收益率”实现的可能极小,就像扔一个硬币,预测的不是正反面的概率,而是硬币竖起来的概率!这么小的概率,跟天上掉馅饼有一拼吧?
当然,消费者自己也要清楚风险,理财产品是不保收益的,不管银行“吹”得有多高,购买时也要货比三家,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多少?这家银行以往的产品收益情况如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预期收益率高得离谱,您千万别见钱眼开,还是多打几个问号吧。
下面的建议在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有可能帮到您
不要只看预期最高收益
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股票、股指、外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收益往往是一个较大的区间,比如0-10%,实际到期收益率要参考挂钩的标的在观察期内的表现,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此类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看预期最高收益率。
明确保本比例
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认为保本就是100%保证本金安全,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中的保本比例,有的产品为部分保本产品,如保本比例为90%,则意味着有可能出现亏损10%本金的可能性。
新手慎重购买
如果你是个理财新手,或是缺乏理财经验及知识,不推荐你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式,并且能承受一定的风险,那么可以考虑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
㈣ 理财的年化收益15%到18%,低吗
年化收益15%到18%,你还觉得低?这个时候你不应该问收益高低的问题,而是应该分本金还能拿回来吗!
理财市场上能达到年化15%到18%利率的很少,就算达到了那风险也是非常高。
比如炒股票,表现好的时候年化收益200%都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连一半的本金都拿不回来。
所以大家在理财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只有安全才能谈上收益,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没有保障,那你收益就不要去想太多了。
根据目前理财市场的表现,风险适中以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对应的收益如下:
银行存款:最高利率大概是5%左右,只有部分小银行五年期的存款才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大银行就算五年期的存款利率也只有4%左右。
结合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以及你所说的年化收益,我推断你这个产品应该是p2p。
P2P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目前是一些平台暴雷的高峰期,相对安全的平台年化收益基本都是在10%以内,年化收益超过10%的平台,那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超过15%那的风险就相对比较大了。
总之你记住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你看中的是人家的收益,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如果你对理财风险没有多大的认识,你可以记住这样一个逻辑:5%以内的理财产品是相对比较安全的,5%到8%的理财产品就要考虑损失部分收益,8%到10%的理财产品就要考虑损失所有收益以及部分本金,年化收益10%以上就要随时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