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后股民购买股票的钱公司可以用来投资项目吗
今年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去年仅有778家公司参与,规模约7000亿,今年不管是公司数量还是金额,都有了显著的上升。
只能说今年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确实不错,加上今年房地产调控,给房市平添了不确定因素,如果所在的行业不景气,辛辛苦苦地经营还不如理财收益高,很多投资者就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理财产品,以获得稳健的收益。反正上市公司不缺资金,缺了还有大把的股民愿意投。
但是,A股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这些上市公司一方面对我们说,公司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了带来更多的收入,把闲置资金拿去购买理财产品了。
我花钱买股票,上市公司反而拿着股民的钱,去买了理财产品
但是你这边说有钱,那边又说没钱需要融资,为什么不用自有资金进行再投资,而是反复通过再融资来开发项目呢?
行行行,募资不能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所以你先把自有资金购买理财,再把融资用于项目研发,算是一种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方法,但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有可能损害我们股民的利益啊?
我花钱买股票,上市公司反而拿着股民的钱,去买了理财产品
风险这么高,不如我自个儿买理财
如果上市公司反复再融资,而投资的项目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利润,会摊薄股东的权益。而且不排除会不会出现利益输送,不断摊薄股东权益的可能。
如果上市公司有着足够的诚意,投资的项目具有高额的盈利,投资者的权益还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暴涨的,但是目前来看,为投资者利益着想的公司真的是,少!
还有某些不务正业的公司,主营业务没啥起色,完全依靠着理财收益让财报更加好看,不经意得了"股神"的名号。
㈡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有哪些
最近,银行理财收益率超5%已成常态,甚至超7%的产品再现“江湖”。这种理财产品收益的节版节攀升,不但吸权引了个人投资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钱味”。据统计,6月份以来,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资629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不过今年以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经开始不淡定了,年初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将募集资金投向理财等财务投资领域。对于广大股民和实体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资者还要留意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比例情况,留意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及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万元,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
对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相信监管层后续会继续完善相关规定内容,更有效的发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用投资者的钱或者自有闲置资金用于财务投资。
㈢ 中国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大量购买理财产品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淀资金,随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发布公告,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1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多喜爱公告,增加闲置自有资金5000万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资金中包含闲置募集资金。
为什么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这样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大多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是以保障资金安全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大多会选择低风险理财产品,期限最短为7天,最长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这样一算,一个亿买一年理财利息是:1亿元*3%=300万元,这可是净利润,基本没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划算。
但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对上市公司的说法偏听偏信,需要审视公司的经营情况。通过众多案例的总结,可以看出,其实上市公司热衷于银行理财,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理财产品收益高,获利快;二是主业增长空间有限,经营性盈利艰难,企业发展的动能不足。这其中透露出的风险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流向了“理财市场”,这违背了我们投资者的初衷。投资者买股票,是希望企业通过经营,获得长期的获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价上涨获利。但有的公司在主业不振的情况下,不做业务创新改进,而是去买了理财产品,用钱生钱,实际是存在一定的资金浪费。
其次,所有的投资均有风险,上市公司用投资者的钱买了“理财产品”,无非是将理财产品的风险转嫁给了“买股票的人”。趋利避害!
另外,某种程度上说,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财专业户”,是一种“懒惰”的投资行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进取精神。
再补充一句,入市有风险,投资一定要谨慎!
㈣ 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短期或长期内可以用于购买银行低风险类理财产品吗
募集资金相当于是公司的钱,理论上可以。
㈤ 一个公司有10亿,第一次发行股票,如果股票都被购买,那公司是不是就有20亿的钱了,那股票值不就翻倍了
首先,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算的,楼主的算法太纯粹了。
公司如果被批准上市,那还要看融资多少。不是直接这样翻倍的。(不过上市的确可以圈很多钱)
公司的资金多了的同时,所有权也分散了。
一般规定公司上市后股票至少25%必须面向非特定投资者,而老板的话,如果他要保证自己的地位,就要拥有至少51%的股份。既然公司是他的,他又何必自己去买呢?公司上市后,公司的管理层买卖股票都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否则就有操纵股票的嫌疑,这是非法的。
公司再次发行股票时,是又一次的圈钱。这个是贬值还是增值可说不准。要看投资者的预期。如果预期乐观,那股价会上涨,股票就是增值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楼主看懂了没。如果有兴趣,可以留个邮箱,我这边有电子版的股票入门基本知识。可以发给你。
㈥ 【请问】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是利好还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还是利空需要根据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市场行情具体而定。分两种情况,具体如下:
1、利好(即利多)时:对多头有利且能刺激股价上涨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对房地产板块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次日地产股板块集体涨幅超1%。
利好(即利多)对多头有利,它能刺激股价行市上涨,利多的具体表现如公司利润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利率降低等。
2、利空时:对空头有利,且能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重大利空消息,导致13日沪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6)刚上市的股票公司用6亿买理财扩展阅读:
利空与利多,从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势不两立还不说,有时还真假难辨。市场人士一般把利空分为实质性的利空,例如调高印花税,就带有政策调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场传闻之类的利空,那就经不起考验了,晚间有关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开高走。
利多也具同样的道理,也有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税,就带有政策鼓励的用意,股指便会一冲上天,但也有传说中的利多,一旦没有兑现,不用说,所涉及的个股便跌跌不休。这种真假利空利多“骚扰”股市的例子,举不胜举。
多头当然喜欢多出些利多,而空头唯恐利空少了;多头有时会利用利多出货,也利用利空来吸货;空头也会利用利多反手打压,真是一对股市中的活宝。
㈦ 上市公司融资上市后为什么又有充足的资金去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呢
1、股票融资属于直接融资,不要利息,公司买理财获利;
2、上市公司股票不能随意回购,要有很多手续;
3、上市时往往可以募集到比发行计划预计量多的富余资金。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将回购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保留,不再属于发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分配。库藏股日后可移作他用,如发行可转换债券、雇员福利计划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
㈧ A股上市公司前脚募资4亿元,后脚利用3亿买理财产品,这样的上市公司股票值得购买吗
这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几家公司运营的怎么样?如果运营的好的话,他募集的4亿元资金或许只是备用。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公司还是值得信赖的,所以说最根本的不在于他把这事一用在了哪。而是看他将来的发展前景。
㈨ 如果我的企业一年赚2个亿,哪我的公司上市后,我的财富(股票市值)是不是会有几十亿
一年净利润2亿的公司,现在的二级市场总市值大概50亿到100亿浮动,假如你手里还握着一半股份那就是25亿以上的账面财富,如果公司成长性好,有竞争优势市值可以继续扩张,有种你就搞出个世界500强,几千亿几万亿也不是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