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如下说明:(仅供参考)
(1) 市场风险: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
(2) 信用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如果与某个企业或机构的信用相关,如果企业发生违约、破产等情况,理财产品投资会遭受损失。
(3) 流动性风险: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投资者在急用资金时可能面临无法提前赎回理财资金的风险或面临按照不利的市场价格变现所致的亏损风险。
(4) 通货膨胀风险:由于理财产品收益是以货币的形式来支付的,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财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下降,这将给理财产品投资者带来亏损的可能,损失的大小与投资期内通货膨胀的程度有关。
(5) 政策风险:受金融监管政策以及理财市场相关法规政策影响,理财产品的投资等可能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导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财产品本金损失。
(6) 操作管理风险:银行是理财产品的受托人,其管理理财产品资金的水平,直接影响理财产品投资的理财收益的实现。
(7) 信息传递风险:商业银行将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约定,向投资者发布理财产品的信息公告。
(8) 不可抗力风险: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可能影响理财产品的受理、投资、偿还等的正常进行。
因此,要知道,银行现在也可以宣布破产。所以,购买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也有风险。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因为大部分人一味地信任中国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理财产品,在不了解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情况下就购买,也容易加大个人理财的风险。因为客户经理推荐的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不一定就是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
B. 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吗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民间融资等。
银行的理财产品列入在表外科目中体现这一业务,而不能在资产负债中体现。
它们同属表外业务的范畴。
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影子银行业务的一种。对银行来说这部分业务是表外业务,不进资产负债表,不用巴塞尔协议那些标准考核的。你可以理解为那是影子银行在银行里的租到的一个柜台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果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甚至全赔,你以为银行会承担责任么?其实从法律的角度银行是无责的,但是银行需要明确的告知投资者相关风险,恐怕这点全国的银行都做不到。
C.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哪些
做理财看三点:收益、安全和流动。从这三点来看,相比其他理财渠道,银行理财都不太好。
银行理财大多为代销基金、证券、信托、保险、二级市场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衍生品,本身这些产品和衍生品的收益就不高,银行还对投资人收取托管费、销售费(即代销费)和管理费(超出预期部分归银行所有),以致给投资人的剩下的收益就没有多少了,一般只有6%左右,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从安全性来看,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比较安全,一般从R1到R4的风险级别理财产品都可以保证本金,不过银监会还是规定除存款外理财业务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因为只要投资就是有风险的,银行有责任向消费者揭示任何潜在的风险。有少数较小的商业银行,比如城商行会在风险揭示中说可以保证本金和收益,以吸引投资人,这是违反规定的。但是有一点你得清楚,银行理财在风险揭示书中会写,风险由投资人自己承担。
流动性有目共睹,银行理财中途不能赎回,而且需要募集期、赎回期之类的清算期,这些时期不给投资人收益,银行白用你的钱。我有个同事做银行理财,协议书上写T+1赎回,结果等了一个星期才把钱打回来。
D. 中国理财产品恐成影子银行是大隐患
这一轮以银监会为“轴心”的旨在去杠杆、防风险的金融产品整顿正在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紧过一波。金融业去杠杆力度加大;去金融机构之间层层套嵌,在金融机构中间相互倒腾、打转、层层剥离就是不到实体经济去的问题;严打利用理财资金疯狂加杠杆、酿风险;彻底铲除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的通道业务;特别要重拳打击银行之间线下、地下的相互拆借行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出拳再重都不为过。
中国金融这几年用乱象丛生一点也不为过。疯狂放水货币,导致房价飞天,金融风险凸显。对连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的所为各类理财产品放任自流,以致于膨胀到金融风险增大,实体经济被金融边缘化,金融脱实向虚达到几乎让人瞠目结舌之地步了。
理财产品等金融乱象吹大金融泡沫,酿造金融风险外,把整个社会实干兴邦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彻底搞乱了。整个社会弥漫、笼罩着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觉醒来成为富翁的极坏社会氛围。这种金融业态基本是历史上最差的。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发达国家媒体的瞩目并且其感到吃惊与不解。《日本经济新闻》2017年4月17日报道说,中国的理财产品类似于在银行销售的投资信托。有时指的是面向个人的投资商品整体,为加以区别,很多时候被称为“银行理财”。中国发明的理财产品让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而且正规金融教科书里根本就找不到一些五花八门的产品名称。因为,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是“领导”在流动性紧张时拍脑袋决定发行的。把其称为理财产品是为了逃避监管的目的。
这类理财产品的最大危害性是或最终变为“影子银行”。如果银行不愿看到不良贷款增加,将劣质融资归入理财产品,这实际上就成了影子银行。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存在阴影,所谓的理财产品实际是银行藏污纳垢、隐瞒真实信贷资金风险的地方。
这几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膨胀到令人惊叹的地步。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的理财产品金额达到29万亿元,是日本投资信托市场的4倍。信托产品达到18万亿元,主要由证券公司销售的基金达到26万亿元。
另一个领域或许更会让人惊讶。那就是银行之间、在shibor之外的线下地下同业资金拆借。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吃惊之地步。这些资金从甲银行拆给乙银行,乙银行再拆给丙银行。最终丙银行通过信托通道流入房地产行业,将房价推高,或流到股市打新。这些资金在银行已经流转几个环节了,在层层剥利情况下,成本已经畸高,只有进入房地产牟取暴利。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都流入到信贷业务之外,都在金融机构之间倒腾,在股市楼市转悠,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岂能不发生融资难融资贵呢?如果不下决心进行整顿,这种金融生态非把中国经济送入不归路不可。
现阶段金融乱象丛生主要表现在监管笼子以内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发牌的理财财务公司等。民间金融、除了P2P之外的互联网金融已经真正在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
近期股市出现了不小跌幅,有一股声音把责任推在了这次金融整顿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时股市出现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也是一个挤干股市水份与泡沫的过程。在理财资金疯狂入市、举牌时,其实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大资金吞噬的普通股民在市场的血汗钱。这个道理必须清醒与明白。
整顿金融乱象对于股市来说是长期利好,是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连续几天的大跌不排除股市里既得利益者砸盘逼宫的情况,通过砸盘造成股市大跌,倒逼监管部门停止整顿或降低整顿力度。绝不能上此当,一定要不理不睬、义无反顾地整顿下去,彻底净化金融的良好环境,把金融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里。
E. “影子银行”的风险究竟在哪里求答案
影子银行风险究竟有多大?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用“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定时炸弹”来形容。在他看来,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水下庞大的冰山体积更值得警惕。这究竟是夸张之辞,还是警世之语? 按陶冬估算,目前中国的信贷总量达80万亿元,官方的银行借贷有47万亿元,两者相减,可粗略估算出目前影子银行产品规模约为33万亿元。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人们看到的有关影子银行规模的最大测算值。此前,广发证券(000776,股吧)从广义信用中介角度测算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约为30万亿元左右;海通证券(600837,股吧)测算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8.8万亿元,占2012年GDP55.4%,占存款余额的32.3%;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测算出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15万亿至17万亿元,约占正规银行体系的12%至13%,是GDP规模的1/3。 之所以出现如此差异,是因为关于影子银行目前并无明确或权威定义,人们只能按照各自理解测算大致规模。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影子银行表现为委托和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信托资产再加上民间借贷,这个规模在中国总计30万亿元有余。事实上,对影子银行的不同理解,既影响着对规模的估算,也影响着对风险的判断。如果笼统将商业银行表内以外资产都算作是影子银行部分,那么,这个规模足够庞大,一旦出现风险,似乎不用思考就能给出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结论。但问题其实并没有如此简单。 当前,在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存在着三类主要融资形式,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三是民间借贷。三类融资方式中,民间借贷市场规模逐渐萎缩,而且多数发生在私人与私人之间,只要资金不来自银行,违约引发的风险基本可控。05
F. 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影子银行的关系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民间融资等。
银行的理财产品列入在表外科目中体现这一业务,而不能在资产负债中体现。
它们同属表外业务的范畴。